李水福;潘莉;吴俊娇
目的:研究对晚期肺癌化疗患者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方法:本研究应用生脉注射液配合化疗治疗晚期肺癌32例,观察患者外周血中IL-18、TH1、TH2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结果:单纯化疗组(32例)化疗后IL-18、TNF-a和IL-2明显下降(P<0.05),IL-4和IL-10明显升高.生脉注射液应用组(32例)化疗后IL-18、TNF-a、IL-2、IL-4和IL-10无明显变化.结论:生脉注射液对晚期肺癌化疗患者具有保护、增强免疫功能作用,这对中期肺癌患者的化疗后修复有一定意义.
作者:李艳秋;冯艳;王育强;李建春;关洪全 刊期: 2007年第02期
介绍张琪教授治疗风湿病经验,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痛风、坐骨神经痛、类风湿性关节炎经验,并附验案举证.
作者:孙元莹;吴深涛;姜德友;王暴魁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电针的不同波形对晚孕大鼠血清雌二醇(E2)、孕酮(P)含量及其比值的影响.取成年Wistar雌性大鼠50只随机分为5组,即正常对照组、妊娠对照组、连续波组、疏密波组、簇形波组.除正常对照组外均用直接造模法造成大鼠妊娠模型.19天后暴露腹腔,自腹主动脉采血,各电针组于针刺后60min后采血.测定血清雌二醇(E2)、孕酮(P)含量,并计算血清E2/P比值.结果:血清E2含量:连续波组极显著高于正常组、妊娠对照组(P<0.01);簇形波组极显著高于正常组、妊娠对照组(P<0.01);血清P含量:簇形波组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极显著高于连续波组(P<0.01);血清E2/P含量:连续波组极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妊娠对照组(P<0.01),极显著高于簇形波组、疏密波组(P<0.01);簇形波组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提示:连续波能佳发挥合谷、三阴交二穴在内分泌及神经反射两方面地促分娩机制.
作者:杨芳;朱江 刊期: 2007年第02期
从《医林改错》摘取部分观点,条分缕析,从王清任对人体解剖学的贡献,以及王清任对待《黄帝内经》的态度做了分析,同时对王清任活血化瘀的贡献,赞扬了他求真务实科学严谨的作风.
作者:范喜军;范晓亮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介绍近年来莽草酸及其衍生物的药理作用及其机制,为其进一步利用和开发提供参考.方法:计算机检索1970-2006年美国MEDuNE、EMBase,同时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文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中国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莽草酸主要是从中药八角茴香中提取的一种单体化合物,莽草酸及其衍生物具有抗菌抗肿瘤、抗血栓形成和抗脑缺血等作用.结论:莽草酸及其衍生物药理作用明显,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
作者:尤永真;吕圭源;倪竹南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观察运用中药治疗不孕症的疗效.方法:采用四二五复合汤(当归、熟地、芍药、川芎、女贞子、墨旱连、枸杞子、菟丝子、五味子、覆盆子、车前子等)随证增益,治疗不孕症35例.结果:治愈26例,好转6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1.4%.结论:该方通过补肝肾、益精血、调冲任、通经脉等功效,提高受孕成功率,同时也免除了西药治疗副作用带来的痛苦,并且疗效满意.
作者:陈新家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探索持续性胆红素血症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选择胆红素血症患者125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57例用消疸灵治疗,每个月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对照组68例用常规对症治疗,疗程同治疗组.观察治疗后肝功能指标变化情况和疗效.结果:2组比较,1个疗程后和2个疗程后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治疗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消疸灵治疗持续性胆红素血症疗效肯定,有较好的降低胆红素指标作用.
作者:郑宋明 刊期: 2007年第02期
血脂异常的病机核心为脾虚运化失司、升降失常,饮食、劳倦、情志为主要致病因素;痰、瘀为血脂异常的主要病理产物;痰瘀阻络,络脉不畅为引发动脉粥样硬化的病机关键.治疗可以脾论治,内清外柔.
作者:周学文;陈民;李曦明;白光;周奇;姜树民 刊期: 2007年第02期
从变应原和变态反应学指标与变应性鼻炎的中医辨证分型及变应性鼻炎中医方药实验研究与作用机制两个方面,对近年来有关文献进行了归纳综述.
作者:许正杰;孙科峰 刊期: 2007年第02期
中药在鼻咽癌放疗中发挥着西药不可替代的作用,可通过清除氧自由基、保护DNA;抗菌、消炎;降低血液黏度、改善微循环、促进修复;减轻骨髓功能抑制、促进造血和保护机体器官;提高机体免疫功能;诱导鼻咽癌细胞凋亡或直接杀伤肿瘤细胞而达到减轻放疗的毒副反应、增加放疗的疗效、提高生存率和生存质量的作用.
作者:陶欣;孙静;江永忠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检测不同证候类型胃癌细胞拓扑异构酶Ⅱ(topoⅡ)的表达.方法:原发性胃癌标本52例.中医辨证分为肝胃郁热型、脾胃虚寒型、瘀毒内阻型、痰湿凝结型,SP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拓扑异构酶Ⅱ的表达.结果:topoⅡ标记指数与胃癌中医辨证各分型均有明显相关性,其中以瘀毒内阻型topoⅡ表达强.结论:说明瘀毒内阻型胃癌细胞对于DNA调节控制及细胞核内核酸代谢过程功能较强,同对各种肿瘤抗癌药物敏感性表现也较高.
作者:钟国存;陈怡宏;徐发彬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通过观察雷公藤多苷对UUO小鼠肾小管间质细胞表型转化的影响,探讨抗风湿中药在防治肾间质纤维化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小鼠单侧输尿管结扎(UUO)模型,用雷公藤多苷进行干预,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蒙诺作为对照.肾组织中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ooth muscle actin,α-SMA)、波形蛋白(Vimentin)蛋白表达采用免疫组化或Western-blotting方法检测;基因表达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方法.结果:UUO模型组小鼠肾间质纤维化程度以及α-SMA、Vimentin蛋白表达和基因表达水平均较假手术组显著增高,而雷公藤和蒙诺治疗均可显著降低肾间质细胞表型转化.结论:抗风湿药雷公藤多苷可显著降低肌成纤维细胞的积聚,可能是防治肾间质纤维化的分子机制之一.
作者:杨汝春;王永钧;周大为;林京莲;王军;朱晓玲 刊期: 2007年第02期
主要探讨了中医养生的4种流派,指出了动形学派、静神学派、调气学派、固精学派等学术流派的含义、源流及养生方法.
作者:徐大念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枳术汤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FD)的佳配伍比例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观察枳实、白术不同配伍比例对小鼠胃肠运动的影响.采用大鼠胃电节律失常模型,应用放免法测定血浆胃动素(MTL)和血管活性肠肽(VIP).结果:枳、术3个不同配伍比例组均能显著对抗阿托品所致小鼠胃排空与肠推进抑制(P<0.01),且优于单味枳实与白术(P<0.05).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浆MTL含量显著降低,VIP含量显著升高(P<0.01).枳术1:1组MTL显著升高(P<0.01),VIP明显降低(P<0.05).结论:FD的发病与血浆MTL含量的降低,VIP含量的升高有关.枳实、白术配伍用于治疗FD的佳比例是1∶1,枳术1∶1组可能通过提高血浆MTL,降低VIP含量,促进胃肠运动,达到治疗FD的目的.
作者:李冀;刘蔚雯;肖洪彬;李胜志;胡晓阳 刊期: 2007年第02期
慢性肾脏病是临床常见、疑难疾病,其发病率正呈逐年上升趋势.本病的中医发病机制复杂.孙伟教授认为本病虚实夹杂,临证要细审病机,联合多法,多种药物同用,方可达到邪去正安,改善疾病预后的目的.
作者:郑艳辉 刊期: 2007年第02期
通过追溯中医现代化的渊源,对中西医汇通与中西医结合的历程进行一系列的回顾与评估,提出中西医结合所面临的困境,并揭示中医现代化的误区,反思中医现代化的内涵,指出中医现代化的途径,并强调传统中医的继承问题.
作者:边海云;陈利国;魏兵 刊期: 2007年第02期
黄迪君教授运用针灸综合整体疗法治疗小儿近视,医者操作简便,安全,患儿无痛苦而获效颇佳.
作者:刁灿阳;黄迪君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建立双黄连注射液细菌内毒素定量测定方法,控制药品质量.方法:采用动态浊度法,对双黄连注射液进行定量干扰实验检测.结果:双黄连注射液稀释5倍和10倍时有干扰作用.而稀释20倍和40倍时则无干扰作用.结论:用动态浊度法定量测定双黄连注射液的细菌内毒素是可行的.
作者:赵希伦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糖尿病性心肌病(DC)的发病机制.方法:查阅研读近年的大量文献,将所获信息整理分类,得出结论.结果:糖尿病性心肌病(DC)是以持续高血糖、RAS的作用、Ca2+转运异常等因素共同作用,使得心肌细胞代谢障碍,导致心脏结构和功能障碍,心肌细胞凋亡,心肌间质纤维化,引起左心室舒张收缩功能不全,心室肥厚重构,功能渐丧而致心力衰竭.结论:从以上各方面探讨了DC的发病机制,希望能为DC早期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王凤;丁延平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肾衰颗粒对肾小球系膜细胞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PAI-1)及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表达的影响.方法:培养大鼠系膜细胞随机分为5组每组8~10孔,空白组、模型组、对照组、肾衰颗粒高剂量组、肾衰颗粒低剂量组,经处理后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夹心法定量测定PAI-1和MMP-2的表达.结果:肾衰颗粒对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PAI-1的表达有明显抑制作用(P<0.05),对MMP-2的表达有上调的作用(P<0.05).结论:肾衰颗粒可能通过下调肾小球系膜细胞PAI-1的表达和上调MMP-2的表达而延缓慢性肾衰患者肾纤维化的进展.
作者:王小娟;郭建生;胡芳;雷颖;郭璇 刊期: 2007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