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生脉注射液对中晚期肺癌化疗患者免疫功能调节作用研究

李艳秋;冯艳;王育强;李建春;关洪全

关键词:生脉注射液, 肺癌, 化疗, Th1/Th2, 细胞因子, 免疫功能, 调节
摘要:目的:研究对晚期肺癌化疗患者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方法:本研究应用生脉注射液配合化疗治疗晚期肺癌32例,观察患者外周血中IL-18、TH1、TH2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结果:单纯化疗组(32例)化疗后IL-18、TNF-a和IL-2明显下降(P<0.05),IL-4和IL-10明显升高.生脉注射液应用组(32例)化疗后IL-18、TNF-a、IL-2、IL-4和IL-10无明显变化.结论:生脉注射液对晚期肺癌化疗患者具有保护、增强免疫功能作用,这对中期肺癌患者的化疗后修复有一定意义.
中华中医药学刊杂志相关文献
  • 血脂异常中医病因病机探讨

    血脂异常的病机核心为脾虚运化失司、升降失常,饮食、劳倦、情志为主要致病因素;痰、瘀为血脂异常的主要病理产物;痰瘀阻络,络脉不畅为引发动脉粥样硬化的病机关键.治疗可以脾论治,内清外柔.

    作者:周学文;陈民;李曦明;白光;周奇;姜树民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护肾活血方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护肾活血方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5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常规用糖皮质激素等抗免疫抗炎药并对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护肾活血方,每日1剂,30天为1个疗程,连用2个疗程.激素减量至随访6个月观察其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结论:护肾活血方配合西药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疗效优于单纯西医组.

    作者:杨进;李燕林;邓波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周维顺教授论肺癌证治拾萃

    从肺癌的病因病机、治疗总则、中西医结合治则、中医药治则、中医药物以及具体辨证论治,阐述周维顺教授治疗肺癌理论思想和临证经验,揭示了气阴亏虚贯穿肺癌发病始终,益气养阴是中医药治疗肺癌之本.

    作者:吴林生;陈亚男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灰树花多糖的免疫作用实验研究

    目的:研究灰树花多糖在免疫方面的药理作用.方法:小鼠50只,分为空白对照组,阳性对照组和灰树花高、中、低3个剂量组,各组动物给药后,观察其对小鼠吞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对鸡红细胞致敏小鼠血清溶血素水平的影响,以及对小鼠免疫器官重量的影响.结果:灰树花多糖在180 mg/kg和120 mg/kg剂量下,可明显增强小鼠吞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增强小鼠的体液免疫能力,并能提高小鼠免疫器官的重量.结论:灰树花多糖具有提高机体免疫力作用.

    作者:李海花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黄氏针灸综合整体疗法防治小儿近视经验

    黄迪君教授运用针灸综合整体疗法治疗小儿近视,医者操作简便,安全,患儿无痛苦而获效颇佳.

    作者:刁灿阳;黄迪君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刘伟胜教授治疗肺癌的临证经验

    目的:总结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刘伟胜教授治疗肺癌的临证经验.方法:运用重视病机、标本兼治、洞察传变、分型论治、中西合璧、减毒增效等方法对肺癌进行治疗.结果:不仅能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带瘤生存,还能提高机体免疫功能,预防肺癌术后复发与转移,同时具有减轻放化疗毒副反应,增加临床疗效,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等方面具有独特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和进一步深入研究.

    作者:李柳宁;陈海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反思中医现代化

    通过追溯中医现代化的渊源,对中西医汇通与中西医结合的历程进行一系列的回顾与评估,提出中西医结合所面临的困境,并揭示中医现代化的误区,反思中医现代化的内涵,指出中医现代化的途径,并强调传统中医的继承问题.

    作者:边海云;陈利国;魏兵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HPLC法测定舒筋活血片中原儿茶醛的含量

    目的:建立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舒筋活血片中原儿茶醛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C18柱,流动相为甲醇-0.5%冰醋酸(10:90),流速为1.0 mL/min,检测波长为280 nm.结果:原儿茶醛线性范围0.028~0.84 μg,相关系数r=0.9995,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9.59%,相对标准偏差RSD为1.09%(n=6).结论:本法操作简便,准确,重复性好,可作为该制剂的定量分析方法.

    作者:朱山寅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生脉注射液对中晚期肺癌化疗患者免疫功能调节作用研究

    目的:研究对晚期肺癌化疗患者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方法:本研究应用生脉注射液配合化疗治疗晚期肺癌32例,观察患者外周血中IL-18、TH1、TH2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结果:单纯化疗组(32例)化疗后IL-18、TNF-a和IL-2明显下降(P<0.05),IL-4和IL-10明显升高.生脉注射液应用组(32例)化疗后IL-18、TNF-a、IL-2、IL-4和IL-10无明显变化.结论:生脉注射液对晚期肺癌化疗患者具有保护、增强免疫功能作用,这对中期肺癌患者的化疗后修复有一定意义.

    作者:李艳秋;冯艳;王育强;李建春;关洪全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经方为主治疗湿疹100例观察

    西医将湿疹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3期,用中医理论辨证施治,各示主方,配合抗组织胺类药物开瑞坦及扑尔敏或赛庚啶,再外用洗、敷、擦等药物,加强中药疗效,缩短病程.

    作者:洪淑珍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张琪教授治疗风湿病经验介绍

    介绍张琪教授治疗风湿病经验,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痛风、坐骨神经痛、类风湿性关节炎经验,并附验案举证.

    作者:孙元莹;吴深涛;姜德友;王暴魁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气机与眼的生理病理关系

    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包括视觉都是气机升降出入运动的具体表现.从脏腑气机、经络气机方面论述了眼与气机的生理病理关系.提示在眼科疾病的治疗上,注重调理气机,只有气机调畅,气血津液才能上达于目,目得所养眼的疾病才能痊愈.

    作者:刘莹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不同中医辨证分型胃癌细胞拓扑异构酶Ⅱ表达的实验研究

    目的:检测不同证候类型胃癌细胞拓扑异构酶Ⅱ(topoⅡ)的表达.方法:原发性胃癌标本52例.中医辨证分为肝胃郁热型、脾胃虚寒型、瘀毒内阻型、痰湿凝结型,SP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拓扑异构酶Ⅱ的表达.结果:topoⅡ标记指数与胃癌中医辨证各分型均有明显相关性,其中以瘀毒内阻型topoⅡ表达强.结论:说明瘀毒内阻型胃癌细胞对于DNA调节控制及细胞核内核酸代谢过程功能较强,同对各种肿瘤抗癌药物敏感性表现也较高.

    作者:钟国存;陈怡宏;徐发彬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李可老中医治疗急危重症学术思想初探

    山西省名老中医李可先生以善治急危重症享誉医界.本文从其治疗急危重症的诊疗程序、辨证用药特点、药物煎服法特色以及大病重症的调摄善后等方面进行了初步归纳探讨.

    作者:王祚邦;周晓荣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脾虚证免疫与分子生物学方面的新研究进展

    在脾虚证状态下,机体会出现多系统、多器官的病理改变.文章从免疫及分子生物学两个方面,论述了脾虚证的新研究进展.

    作者:秦建设;吕爱平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吴立文教授从肝论治头痛经验

    吴立文教授辨析内伤头痛,重视从肝论治,对于下虚上实、本虚标实患者,标本兼治,善于应用滋肾清肝、滋肾平肝、养血平肝法,结合活血、化痰、通络,灵活加减用药.

    作者:王俊霞;吴立文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神经系统在肥胖和针灸减肥中的作用机理

    目前肥胖已成为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其产生和防治的机理一直以来成为人们关注和研究的焦点.而神经系统是人体内的调控中枢,对机体的各项机能起着总领和控制作用,自然倍受人们的关注.文中神经系统在肥胖产生及其在针灸减肥方面的作用机理的研究进行评述.

    作者:相希;钟莉;艾炳蔚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中医药疗效评价方法研究现状与思考

    中医药学的生命力在于临床疗效,疗效评价方法是检验临床疗效的重要尺度.对中医药疗效评价方法的研究现状作了回顾和分析,提出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展望了中医药疗效评价的发展趋势.

    作者:任现志;汪受传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糖尿病性心肌病的发病机理探析

    目的:探讨糖尿病性心肌病(DC)的发病机制.方法:查阅研读近年的大量文献,将所获信息整理分类,得出结论.结果:糖尿病性心肌病(DC)是以持续高血糖、RAS的作用、Ca2+转运异常等因素共同作用,使得心肌细胞代谢障碍,导致心脏结构和功能障碍,心肌细胞凋亡,心肌间质纤维化,引起左心室舒张收缩功能不全,心室肥厚重构,功能渐丧而致心力衰竭.结论:从以上各方面探讨了DC的发病机制,希望能为DC早期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王凤;丁延平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柴胡疏肝散辨证治疗对复合性溃疡的影响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复合性溃疡(CU)的疗效.方法:选择135例CU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66例,常规西药进行治疗;治疗组69例,在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治疗.结果:治疗组治愈率和有效率分别为73.9%和95.6%,而对照组为59.1%和86.4%.而复发率分别为21.7%和72.7%(χ2=5.082,41.772,P<0.05),两组治愈率和复发率差异有显著性.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CU疗效显著.

    作者:邵惠珍;赵先伟;张俊华;李艳春;周霞 刊期: 2007年第02期

中华中医药学刊杂志

中华中医药学刊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中华中医药学会 ,辽宁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