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晓丹;于海波;皮敏;杨卓欣
目的:实验旨在研究黄芪提取液是否具有抗皮肤光老化的作用及其机理.材料与方法:将昆明种无毛小鼠随机分成5组,除正常对照组外,模拟UV长期照射,造成皮肤光老化模型,给药组照射同时分别灌胃高、中、低剂量的黄芪提取液,模型组灌胃等剂量生理盐水.对其皮肤组织HYP含量、MDA含量、SOD活力进行测定,以40倍光镜观察真皮结构改变,结果:模型组无毛小鼠皮肤组织SOD活性明显降低,羟脯氨酸含量显著减少,MDA含量明显增加(P<0.05),病理切片呈现光老化状态.模型+黄芪高剂量组的皮肤羟脯氨酸及MDA含量与正常组无显著性差异.与模型组比较,模型+黄芪高剂量组对SOD活性有提高作用(P<0.05),模型+黄芪中剂量、模型+黄芪低剂量组可提高羟脯氨酸含量,降低MDA含量,并呈剂量依赖(分别是P<0.05,P<0.01).结论:黄芪提取液对紫外线照射引起的无毛小鼠皮肤光老化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是一方面黄芪本身具有清除自由基的作用;另一方面黄芪可以通过提高SOD活力来达到抗氧化的目的.
作者:王诗晗 刊期: 2006年第04期
对湿热分消法作了较系统的诠释,包括除热中之湿、清湿中之热、消湿热兼夹、上中下内外分消湿热4个方面,对临床治疗湿热之邪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作者:姚实林;王琦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建立大鼠胃黏膜上皮细胞的分离方法.方法:采用链霉蛋白酶(Pronase)消化法,麻醉下取胃制作翻转胃袋并注入消化酶溶液,在缓冲液中孵育,通过消化、分离和纯化来完成大鼠胃黏膜上皮细胞的收集过程,并检测所分离细胞的纯度和活度.结果:所分离的胃黏膜上皮细胞经PAS染色鉴别纯度达到60%,经台盼兰排除实验鉴定其活度可达到90%以上,在4℃环境下24h后细胞活度仍可达70%~80%.结论:该方法所分离的胃黏膜上皮细胞纯度及活度皆较高,为体外进一步研究胃黏膜上皮细胞的功能提供了较为理想的模型.
作者:杨宗保;邹小平;严洁 刊期: 2006年第04期
方剂药效物质系统和方剂与人体作用的的复杂性特征决定了应当在复杂性科学理论的指导下进行方剂药效物质基础的研究.根据复杂性科学的观点,方剂药效物质基础不是单味药有效成分或有效部位的药理作用,药效物质不一定局限于能被检测到的化学成分,药效物质系统不是方剂中所有单味药化学成分的总和.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以整体观念为特色,以临床疗效为中心,用复杂科学的理论和思维方法进行研究更符合方剂本身的规律.
作者:韩旭华;牛欣 刊期: 2006年第04期
岳在文主任医师,系全国第三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医30余年,学验俱丰.笔者有幸侍诊于前,在察舌辨苔方面,知常达变,析因论机,指导临床,获效如鼓.兹今从舌之无苔辨治举隅,以窥一斑.
作者:周丽萍;岳慧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神经内科的中西医结合工作,起步并不甚晚,多年来做了大量工作,历经整理成方、广泛继承、大搞中草药、总结正反面经验教训等几个阶段,但比之内外各科,仍显得进展缓慢,在实际工作中,深感辨证论治规律掌握不够,治疗效果突破不多,许多重大理论,尚待发掘整理与提高,故无论在深度与广度上俱显不足,为求有助于神经内科中西医结合之发展,略谈几点粗浅看法.
作者:刘海兵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建立清金止咳颗粒中橙皮苷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Shim-pack ODS(4.6mm×150mm)色谱柱,流动相为甲醇-醋酸-水(35:4:61);流速:1.0mL/min;检测波长:283nm,进样量在0.12~0.64μg范围内呈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为98.5%,RSD1.71%.结论:方法简便、准确、快速,可作为清金止咳颗粒中橙皮苷的含量测定方法.
作者:曲静;张元桐;刘铁志;姜泓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乳腺康胶囊对乳腺增生病的治疗作用,分析其治疗前后血清免疫学和血液流变学的改变.方法:经确诊的1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80例用乳腺康胶囊,对照组80例用乳癖消治疗,治疗前后均做血尿常规、钳靶x线、肝肾功能、血液流变学及血清免疫学检测.结果:乳腺康胶囊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5%,对照组为82.5%,治疗后两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呈下降趋势,下降幅度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该胶囊组成药物配伍合理,临床疗效显著,无明显毒副作用,机理与提高乳腺细胞的雌激素分泌,调整激素之局部不平衡,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抑制胶原纤维分子的合成,抑制炎性渗出,抑制肿块和组织的异常增生,促进炎症纤维吸收有很大的关系,该方法治疗和预防乳腺增生作用明显.
作者:武守国;王宽宇;尹志伟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加味清营汤配合放射治疗鼻咽癌的临床疗效.方法:54例鼻咽癌随机分为治疗组28例,加味清营汤配合放疗;对照组26例,单纯放射治疗.结果:两组治疗后鼻咽部肿瘤消退率无显著差异(P>0.05),但颈部淋巴转移灶消退率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组放疗按时完成率为96.4%,对照组放疗按时完成率为76.9%(20/26),两组有显著差异(P<0.01);治疗组口腔黏膜反应轻,对照组口腔黏膜反应较重,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免疫功能无显著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免疫功能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下降明显;治疗组治疗前后血三系变化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血三系变化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下降明显.结论:加味清营汤配合放疗治疗鼻咽癌能提高放疗疗效,减轻放疗副作用,保护免疫功能及骨髓功能.
作者:袁国荣;卢丽琴;钦志泉;薛骞;高亮;赵同伟 刊期: 2006年第04期
先师王以文(1906-1986),主任中医师,系浙江省1983年首批名老中医之一.早年毕业于上海中国医学院,治医50余载,学验俱丰.临证善用大毒之品马钱子屡建功效,现举其验案数则介绍如下.
作者:宋力伟 刊期: 2006年第04期
通过回顾和分析近年来麦冬的主要成分之一麦冬多糖药理作用的文献,归纳出麦冬具有免疫活性、抗心肌缺血、降血糖、耐缺氧、抗过敏等方面等方面的药理作用,为进一步深入研究麦冬多糖药效提供参考.
作者:范俊;张旭 刊期: 2006年第04期
亚健康状态是当今社会众多现代疾病的向导,有效地控制其发展是十分必要的.依据独特的祖国医学理论,运用中医中药,中医养生对其出现的各种临床症状进行辨证分型施治,审因施养,并在临床上收到了良好效果,弥补了西方医学对亚健康治疗的空白.
作者:尉平平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观察和探讨下位夹脊电针疗法治疗间盘源性腹股沟痛疗效及作用机理.方法:将60例随机分成下位夹脊电针治疗组和普通针刺对照组进行疗效比较.结果:治疗组痊愈率为63.3%,总有效率为93.3%,明显高于对照组,痊愈率40.0%,总有效率为70%,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下位夹脊电针疗法能较快地松解粘连,缓解痉挛,对痛觉冲动的传递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作者:刘晓辉;刘军玲;钟会亮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建立用HPLC法测定益心酮片的含量.方法:应用C18色谱柱,甲醇-乙腈-0.025mol/L磷酸水(5:15:80)为流动相,检测波长270nm测定牡荆素的含量.结果: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8.76%,RSD=1.08%.结论:该方法准确,灵敏度高,可以用于益心酮片中牡荆素含量的测定.
作者:朱思遥;杨松松;才谦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研究逍遥散提取液对乳腺癌细胞生长抑制的作用.方法:应用MTT分析法和克隆形成法对逍遥散提取液处理的人乳腺癌(MCF-7)细胞进行检测和观察.结果:经不同剂量逍遥散提取液作用后的细胞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逍遥散提取液对人乳腺癌细胞有显著的生长抑制作用,且有时间、剂量依赖性.
作者:王迪;张虹;付士波;王珈 刊期: 2006年第04期
肿瘤的多药耐药(Multi-drug resistance,MDR)一直是困扰临床的难题,直接导致肿瘤化疗的失败.因此,逆转肿瘤的多药耐药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之一,研究逆转肿瘤的多药耐药的有效药物成为提高化疗疗效的关键之一.近年来,中医药逆转肿瘤多药耐药的研究日渐增多,但是目前尚难有所突破.本文在简要回顾中医药逆转肿瘤多药耐药的现状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一些想法和思考.
作者:孙建立;李春杰;梁芳;刘嘉湘 刊期: 2006年第04期
慢性肾脏疾病病程长,病机虚实错杂.刘明教授治疗根据其病机特点,动静结合,补泻相宜,方能切中病机.故治疗上常以益气养阴、温补脾肾与清热利湿活血化瘀相结合,更加符合临床实际,疗效更确切.
作者:李琳;刘明 刊期: 2006年第04期
消化性溃疡为一种常见的慢性消化系统疾病,因其病变形成是胃酸、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所致,且其黏膜缺损超过黏膜肌层成为溃疡,不同于糜烂,故名为消化性溃疡.又因其病变的98%发生于胃和十二指肠,故又称胃、十二指肠溃疡.二者并非同一种病,但因两者的流行病学、病理机制、临床表现、药物治疗等方面有许多类似之处,故于本文一并讨论.本病的临床表现为慢性、周期性和节律性的上腹痛、胀满、嗳气、泛酸、食少和恶心呕吐等.
作者:蔡红荣;姜树民 刊期: 2006年第04期
朱震亨创立滋阴学派,是一位在中国医学史上享有盛名的元代医学家.其平生成就与早年的理学研究分不开.文章从其学术承接关系推究,其格物致知的思想可直溯于南宋理学宗师朱熹.
作者:陈国代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胃癌中医辨证分型的客观规律.方法:统计分析10年来胃癌中医治疗涉及到证型的文献.结果:明确提出胃癌辨证分型的有43篇,共1266例,在报道的频次和例数上都较统一地认为脾虚型、瘀毒内阻型、肝胃不和型、气血双亏型、胃热伤阴型、痰湿凝滞型是胃癌的常见证型.
作者:陶丽;杨金坤 刊期: 2006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