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娜;陈太生;董红;林鹏;刘冉冉
目的:分析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的发病情况及可能的致病因素.方法:对124例BPPV患者进行详细的病史调查、分组及合并疾病分析,并于复位治疗前行冷热试验检查,比较具有合并疾病和无合并疾病的BPPV患者的半规管受累情况.结果:124例BPPV患者中,有合并疾病者97例(78.2%)、无合并疾病者27例(21.8%);其中92例(74.2%)存在半规管反应减退(UW).比较有合并疾病和无合并疾病BPPV患者的正常和异常UW值、异常UW后半规管和外半规管累及情况、异常UW的单双侧别、异常UW与BPPV的侧别一致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0.000、0.000、0.306、0.027,P>0.05).结论:BPPV患者多数存在合并疾病,多发生于女性和中老年人;椭圆囊耳石脱落与半规管功能异常可能具有病理上的同源性;冷热试验可以为BPPV致病因素的分析提供帮助.
作者:张娜;陈太生;董红;林鹏;刘冉冉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通过对176例因鼻腔结构异常所引起的分泌性中耳炎的诊断和治疗.提出了鼻源性中耳炎的概念,同时阐述了鼻源性中耳炎的发病机制.方法:对伴随有鼻腔结构异常的176例鼻源性中耳炎患者分别进行了内科保守治疗及鼻内镜下相关手术治疗.结果:痊愈156例(88.64%),有效18例(10.23%).无效2例(1.14%).结论:鼻腔结构异常是分泌性中耳炎发生的重要原因,手术矫正鼻腔结构异常是治疗鼻源性中耳炎的主要方法之一.
作者:林杰;牟忠林;况光仪;易慧明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了解OSAHS患者白天短时睡眠监测(dAG)时,呼吸事件和上气道阻寒情况是否和整夜睡眠监测(nAG)一致.方法:用睡眠监测及阻塞定位系统(AG)对经PSG确诊的24例OSAHS患者分别进行nAG和dAG.监测内容为:①上气道阻塞:腭后区和舌后区阻塞的构成比(UPPER,LOWER);②呼吸事件: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呼吸暂停指数(AI)、阻塞性呼吸暂停指数(OAHI)、中枢性呼吸暂停指数(CAHI)、混合性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MAHI)、LSaO<,2>.结果:24例患者中AHI、AI、OAHI、CAHI、MAHI、UPPER、LOWER、LSaO<,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除CAHI外,AHI、AI、MAHI、OAHI、UPPER、LOWER和LSaO<,2>均有明显相关性.结论:dAG监测到的上气道阻塞和呼吸事件情况与nAG的结果近似.提示比较省时的dAG对OS-AHS呼吸事件和上气道阻塞的分析有较好参考价值.
作者:余蓉;李五一;霍红;神平;田旭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应用电子顺磁自旋共振(ESR)技术观察急性声损伤后豚鼠耳蜗自由基的变化规律.方法:将正常白毛红目豚鼠48只分为3组:A组(对照组)取6只豚鼠不给予噪声刺激,分别在检测听功能后测定自由基和硝酸银染色.B组21只豚鼠在(125±1)dB SPL稳态噪声暴露2h后分别于即刻、2h、6h,12h、24h、48h、72h施行ABR测试和ESR检测耳蜗自由基,检测方法为断头后快速取出耳蜗,液氮速冻.样品处理后放入ESR系统谐振腔中检测自由基含量.C组21只豚鼠在噪声暴露后于上述时间点检测听觉功能并取基膜行硝酸银染色观察Corti器毛细胞形态改变.结果:①正常豚鼠耳蜗中有少量自由基存在,其相对自由基值为(21.68±1.27).噪声暴露后即刻取样组自由基值明显升高,在暴露后2h达峰值(147.01±4.95)dB SPL,此后逐渐下降,至72h恢复至接近正常水平(53.12±2.57)dB SPL;②在125dB SPL的急性噪声暴露后,豚鼠的听阈明显提高,至6h达到峰值(73.89±2.41)dB SPL,直至72h仍未恢复到暴露前正常水平(50.28±1.48)dB SPL;③急性声损伤后形态学改变表现为外毛细胞纤毛紊乱、排列不规则,部分区域可见毛细胞缺失.结论:①急性噪声暴露后,豚鼠耳蜗内自由基水平明显增高,并在2h达峰值;②应用ESR技术检测耳蜗组织中自由基含量的方法具有直接、客观和灵敏的特点,ESR技术可用于某些内耳急性损伤动物模型的实验观察.
作者:高刚;孙建军;龚树生;江平 刊期: 2011年第07期
鼓气耳镜可以放大、动态观察鼓膜;耳内镜可以高度放大接近鼓膜以观察到静态鼓膜的细节,两者结合可以更好地诊断中耳疾病.目前的耳内镜一般不附带鼓气装置,自2009年3月起,我科通过技术改造,摸索出一种非常简单的自行改装鼓气耳内镜的方法,并应用于临床,收效良好,报告如下.
作者:张万红;崔一云 刊期: 2011年第07期
慢性咽喉炎是耳鼻咽喉科常见病及多发病,发病率占耳鼻咽喉科疾病的2%~5%,占咽科疾病的10%~20%.该病发病原因复杂,病情迁延,容易反复发作<'[1]>.我院多年来采用自制清咽利喉茶治疗慢性咽喉炎,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柴晓荣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探讨Kimura病(KD)的临床特征、病理学表现和并发症等,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及诊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33例确诊为KD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2例表现为头颈部肿块,11例表现为身体其他部位肿块,如腹股沟、腋窝、肺门及肠系膜根部等;21例累及淋巴结,8例发生于大唾液腺;23例外周血嗜酸性细胞升高,2例行血清总IgE检测,均明显升高;7例尿常规异常,其中3例为大量蛋白尿(+++),2例为血尿(+);6例行骨髓细胞学检查,其中2例嗜酸性细胞升高;2例并发肾病综合征;6例并发头颈部局限性炎性疾病,2例并发恶性肿瘤.结论:KD常表现为头颈部肿块,多累及淋巴结和大唾液腺.不明原因外周血嗜酸性细胞升高的患者应考虑到KD的可能,血清总IgE和肿块病理检查有助于KD的早期诊断.
作者:刘胜文;黄露露;张振纲;柯昌庶;齐俊英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检测MMP9蛋白与微血管密度(MVD)在外耳道及中耳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并研究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26例外耳道及中耳鳞状细胞癌组织中MMP9与CD34标记的MVD.结果:外耳道及中耳鳞状细胞癌组织中MMP9表达阳性率为73.1%(19/26),正常外耳道皮肤中阳性表达率为25.0%(5/20),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2.615,P<0.05);外耳道及中耳鳞状细胞癌组织中CD34标记的MVD表达为33.58±3.04,正常外耳道皮肤中表达为22.50±5.22,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外耳道及中耳鳞状细胞癌组织中MMP9蛋白的表达和MVD与组织学分级和肿瘤分期密切相关,而在不同年龄和性别的患者中其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MP9和CD34蛋白的表达经Pearson相关检验呈正相关关系(r=0.42,P<0.05).结论:MMP9可能参与了外耳道及中耳鳞状细胞癌的发生,在外耳道及中耳鳞状细胞癌的侵袭和转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联合检测MMP9与MVD可望成为外耳道及中耳鳞状细胞癌早期诊断和预后判断的分子指标之一.
作者:刘湘;王武庆;陈建福;陈崇喜;周静 刊期: 2011年第07期
食管下段指位于食管第2、3狭窄以下的部分,此处异物具有一定的隐匿性和特殊性,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失误,造成严重后果,并引发医疗纠纷.我科2004-01-2010-06收治食管下段异物患者4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田兴德;强笔;杨明明;朱勇波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探讨采用改良带蒂颅骨膜复合瓣修复鼻颅底沟通肿瘤术中缺损并发脑脊液漏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7例鼻腔鼻窦肿瘤术中致前颅底骨质缺损脑脊液漏7例的治疗效果,其中1例良性肿瘤,6例恶性肿瘤.转移的组织瓣以一侧颞浅动脉额支辅以同侧眶上、滑车上动脉为蒂.结果:7例患者切口一期愈合,1例因术后1个月放疗致游离额骨瓣部分坏死,经颞部切口引流愈合.组织瓣在鼻腔内组织面光滑.结论:改良带蒂颅骨膜复合瓣组织量大.血供可靠,制作简单,可以成为修复鼻腔鼻窦肿瘤术中前颅底缺损合并脑脊液漏的重要方法.
作者:李文;赵莹;雷晓旭;陈哲;王建祥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研究高刺激率ABR检测与眩晕反复发作的相关性,探讨眩晕反复发作的病因,为眩晕反复发作的临床诊疗提供重要的帮助.方法:回顾性分析反复眩晕的患者101例,分别观察比较眩晕反复发作患者发作期和间歇期与高刺激率ABR之间的关系.结果:反复眩晕患者发作期多次(2次及其以上)出现高刺激率ABR异常率为56.4%,其中偏头痛性眩晕出现的异常率高,达到71.9%,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次之;用药期间或发作间歇期多次出现高刺激率ABRI~V潜伏期差值异常的患者占总例数的14.9%,各眩晕组出现异常的比率较之发作期都有明显下降.结论:高刺激ABR异常率与眩晕反复发作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内耳微循环障碍可能是引发眩晕反复发作的主要原因之一.
作者:陈曦;李平;顾晰;林少莲;张榕 刊期: 2011年第07期
激光由于其精确性、高效性和微创性被广泛应用于喉科手术中,根据激光的2种固有特性-靶色基和传导介质的不同,激光又可以被分为不同的类型,其中经过玻璃纤维传导的激光可以通过软管喉镜的工作通道到达喉部,使激光手术可以在门诊、表面麻醉下进行,既能降低风险、方便患者又节约了医疗资源.
作者:闫燕;陈琦;段静明;朱丽;蒋家琪;马芙蓉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研究听力正常的糖尿病患者瞬态诱发耳声发射(TEOAE)对侧抑制现象.方法:分别对30例听力正常的糖尿病患者(糖尿病组)及30例健康对照者(对照组)行纯音听阈、声导抗、TEOAE检测,并通过在其对侧耳中加入60 dB SPL的宽带噪声后TEOAE对侧抑制效应测试以评估其传出神经功能.结果:糖尿病组受试者的纯音听阈及TEOAE的幅值稍低于对照组,但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TEOAE的对侧抑制效应低于对照组,其中在2000 Hz及4 000 Hz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患者在其外周听力尚处于正常状态时,其听觉传出神经的功能即已发生了改变.
作者:蔡艳芝 刊期: 2011年第07期
小儿喉乳头状瘤是严重威胁儿童健康和生命的喉部主要良性肿瘤,其生长迅速,复发率极高,多病灶,病程迁徙,易向下呼吸道蔓延及易导致致命性喉梗阻.
作者:吕丹;杨慧;岳丽艳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根据颞骨解剖结合中耳手术体会,探讨面神经走行定位,避免中耳手术中面神经损伤.方法:用30侧颞骨标本,模拟面神经减压术的手术步骤暴露面神经鼓乳段,确定面神经走行,用易见且恒定的标志进行面神经定位.结果:面神经水平段位于水平半规管与镫骨之间达匙突前上;垂直段位于鼓室后壁,垂直段后缘延长线与水平半规管后1/3相交,夹角为(117.04±2.42)°,其深度位于水平半规管及鼓环平面以下;外膝位于水平半规管前下方.水平半规管中点至面神经短距离为(1.97±0.53)mm,砧骨短脚至面神经短距离为(1.03±0.29)mm,匙突至面神经短距离为(0.93±0.25)mm,镫骨头至面神经短距离为(1.18±0.42)mm,前庭窗平面鼓沟至面神经的距离为(3.08±0.28)mm,圆窗平面鼓沟与面神经的距离为(2.13±0.34)mm.结论:水平半规管凸、砧骨短脚、镫骨、鼓环及匙突,是面神经鼓乳段理想的定位标志.熟悉面神经走行,可提高中耳手术安全性.
作者:朱富高;孙美红;张俊瑶;孙大为;姜彦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针对临床罕见的筛骨垂直板(亦称筛骨正中板)气化合并囊肿感染的患者,探讨该疾病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2000-2009年间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收治的4例儿童筛骨垂直板囊肿患者,回顾分析其症状,CT影像学检查,病理回报及临床治疗过程.结论:筛骨的畸形发育带来的解剖学及病理学紊乱,终会导致筛骨气化合并囊肿感染.其气化的程度和大小决定了该病的临床症状和治疗方式.结论:CT检查在该疾病的诊断中起到重要作用,通常情况下应采用损伤小且有效的鼻内镜介入手术治疗.术后定期复查可防止复发并提供长期疗效观察.
作者:施磊;柳柯;赵宁;冯帅;李惠萍;姜学钧 刊期: 2011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