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鼻咽癌放疗后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

魏政红;韩光;李本农

关键词:放射治疗, 鼻咽肿瘤, 中耳炎, 伴渗出液, 罗红霉素
摘要:鼻咽癌首选放疗.放疗可引起耳部尤其中耳的损伤,以分泌性中耳炎发病率高,并产生严重的耳鸣、耳闷塞感、听力下降及头痛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2005-06-2009-06我们通过小剂量罗红霉素配合鼻腔鼻咽局部清理加鼓膜穿刺抽液、鼓室给药疗法,对31例鼻咽癌放疗后引起的分泌性中耳炎患者进行治疗,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鼻咽癌眼部症状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鼻咽癌眼部症状的临床表现、影像学及病理学诊断及相互对应的关系.方法:选择562例鼻咽癌患者,对其中82例有眼部症状者的临床表现、病理诊断和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有眼部症状者占全部鼻咽癌患者的14.6%(82/562).累及左眼36例,右眼37例,双眼9例.来自广东省65例,其余5省市共17例.以视朦和复视为主有9种眼部表现.影像学CT显示颅底骨质破坏及颅内侵犯40例,侵犯眼眶6例,眶内转移2例(左眼),累及鼻-鼻窦12例,咽旁间隙68例,茎突内侧软组织49例.结论:鼻咽癌眼部症状具有多样化和复杂性,在临床工作中容易误诊或漏诊,应引起眼科临床医生的足够重视.

    作者:练兵;王继群;张伟军;山艳春 刊期: 2011年第24期

  • 鼻咽癌组织中p73基因和蛋白的表达与细胞凋亡的关系

    鼻咽癌是我国南方常见的恶性肿瘤,通过综合治疗其5年生存率在50%~60%.p73基因是Kaghad等[1]在COS细胞cDNA文库中利用TRS21结合区和互补寡核苷酸杂交中偶然发现的,定位于人染色体1p36.2-36.3.研究表明p73基因过表达时能抑制细胞生长和诱导凋亡[2].本研究采用实时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Q-RT-PCR)、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SSCP)、免疫组织化学SP法和DNA片段末端标记技术(FragELTM)检测鼻咽癌组织、鼻咽黏膜慢性炎症组织中p73mRNA、p73基因的突变、p73蛋白的表达及细胞凋亡的情况,探讨p73基因在鼻咽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作者:杨旭;雷科 刊期: 2011年第24期

  • MMP-1和Ets-1在喉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研究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和转录调节因子-1(Ets-1)蛋白在喉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二者在喉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两者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SP法)检测34例喉癌组织及癌旁组织、15例声带息肉组织中MMP-1、Ets-1的表达,采用图像分析软件系统对免疫组织化学结果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①MMP-1、Ets-1蛋白在喉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癌旁组织和息肉组织(P<0.05);癌旁组织和息肉组织间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MMP-1、Ets-1的表达与肿瘤病理分级、临床分期和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与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大小和临床分型无关(P>0.05).③MMP-1、Ets-1在喉癌中的表达水平呈正相关.结论:MMP-1和Ets-1在喉癌组织中的高表达与喉癌的发生、发展有关,对判断喉癌的恶性程度和病情进展有重要价值.

    作者:刘春丽;张圣林;马桂琴;梁君伟;胡俊兰 刊期: 2011年第24期

  • 用于头颈部肿瘤前哨淋巴结检测的99mTc胶体的径粒和容量

    头颈部恶性肿瘤治疗的重点在于肿瘤原发灶和淋巴结区域性转移的控制,准确地了解颈部淋巴结区域转移有利于肿瘤分期和治疗以及对预后的判断.前哨淋巴结(sentinel lymph node,SLN)活检能够较好地解决对区域淋巴结群状况评估的问题,近年来已应用于检测头颈部恶性肿瘤的淋巴结转移情况.其检测方法主要有:染料示踪法、同位素示踪法和染料与同位素联合示踪法.染料法简单实用、直观、费用低,适用于基层医院,但有盲目性、创伤性、操作时间长、主观性强、难以证实完全切除了所有的第一站引流淋巴结的缺点;核素定位准确、操作简单、损伤小、能立即确保所有的SLN均已切除,但费用高、设备昂贵,联合应用兼有前二者的优点,可以提高SLN的检出率.但是,用于SLN检测的放射性示踪剂的径粒和容量目前尚无统一的标准;99mTc不仅能够由注射部位快速进入淋巴管并在淋巴结内停留,并且对机体放射性损害小,因此被普遍用于SLN的检测.本文主要对其胶体的径粒和容量作一综述.

    作者:张永兰;王家东 刊期: 2011年第24期

  • EGFL7基因RNAi重组慢病毒的构建及其对喉癌细胞侵袭的抑制

    目的:构建类表皮生长因子域7( EGFL7)基因RNA干扰(RNAi)重组慢病毒,观察其对喉癌体外侵袭的抑制作用.方法:筛选确定的EGFL7基因RNAi有效靶序列,合成靶序列的Oligo DNA,与含H1启动子和绿色荧光蛋白(GFP)的pLV载体连接产生LV-sh EGFL7慢病毒载体,PCR筛选阳性克隆,测序鉴定.用重组慢病毒体外转导喉癌细胞,Western blot法检测喉癌细胞EGFL7蛋白表达.Boyden侵袭小室法实验观察转导shRNA后的喉癌细胞侵袭能力的变化.利用克隆形成实验检测EGFL7基因沉默对Hep-2细胞集落形成能力的影响.结果:成功构建EGFL7的慢病毒载体LV-sh EGFL7,包装慢病毒,浓缩病毒悬液的滴度为5×108 TU/L.转导siRNA的喉癌细胞EGFL7蛋白表达阴性.EGFL7 siRNA转导后喉癌胞体外侵袭能力下降.EGFL7基因沉默组细胞克隆集落形成率与Hep-2组细胞及空载体组细胞比较,细胞克隆集落形成率显著减低.结论:成功构建人EGFL7基因RNAi慢病毒载体,EGFL7基因沉默对喉癌细胞体外侵袭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沉默EGFL7后,Hep-2细胞集落形成能力显著减低,即下调EGFL7基因表达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喉癌细胞的锚着不依赖性增殖能力.

    作者:王晓侠;姚小宝;嵇宪生;陈菁华;李蕾;朱宏亮 刊期: 2011年第24期

  • 喉癌患者血浆骨桥蛋白和整合素αvβ3定量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骨桥蛋白( osteopontin,OPN)和整合素αvβ3(integrin αvβ3)作为与肿瘤转移密切相关的两种细胞因子,参与介导肿瘤细胞移行、浸润和基因表达的变化,在不同的恶性肿瘤转移形成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1].喉和下咽鳞状细胞癌是头颈部常见的恶性肿瘤,其侵袭和转移的发生是导致患者预后不良的直接原因.在前期的实验研究中,我们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了OPN及其主要受体整合素αv亚基(integrin αv)在喉和下咽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发现其表达与喉和下咽鳞状细胞癌的侵袭转移密切相关[2].有研究表明[3],OPN及其主要受体不仅在实体瘤组织中高表达,也同时出现于肿瘤患者的外周血中,其血浆含量与恶性肿瘤的侵袭和转移有一定的相关性.我们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喉癌患者血浆OPN和整合素αvβ3的含量进行了定量检测,证实喉癌患者血浆OPN和整合素αvβ3含量明显高于健康人,并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喉癌患者的恶性程度和转移趋势,对患者预后和生存率的估计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作者:王婧婷;鲁建光;王巍;于冶铭 刊期: 2011年第24期

  • 鼻、咽及喉部淀粉样变12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鼻、咽及喉部淀粉样变性的临床特点.方法:12例淀粉样变性病患者中,1例与多发性骨髓瘤有关的淀粉样变性者累及鼻咽部、喉部及面部,确诊后转血液科化疗;1例鼻部右下鼻甲浆细胞瘤伴淀粉样变性者在局部麻醉鼻内镜下切除后转血液科化疗;5例喉部声带息肉伴淀粉样变性者,行支撑喉镜下息肉及淀粉样变性组织切除术;3例局灶性双侧声带累及声门下气管病变者在支撑喉镜下分别用电刀接支撑喉镜息肉手术刀(外套塑料输液器绝缘)加(或)CO2激光切除术;2例咽部淀粉样变性者分别行全身麻醉下扁桃体切除术和直达喉镜用电刀接支撑喉镜息肉手术刀(外套塑料输液器绝缘)会厌舌面根部病变切除术.结果:1例与多发性骨髓瘤有关的淀粉样变性者18个月后死于恶病质伴肺炎及多器官功能衰竭;1例鼻部右下鼻甲浆细胞瘤伴淀粉样变性者随访2年无复发;5例喉部声带息肉伴淀粉样变性者随访1~3年无淀粉样变复发;3例局灶性双侧声带累及声门下气管病变者中,1例随访3年无复发,2例分别在术后4个月和6个月前连合及声门下局部复发1次,再行支撑喉镜下分别用电刀接支撑喉镜息肉手术刀切除术,随访6个月无复发;2例咽部淀粉样变性者(右侧扁桃体和会厌舌面根部)随访2年无复发.结论:鼻、咽及喉部淀粉样变性病因与多种因素有关,临床表现复杂缺乏特异性.在诊断、治疗过程中要注意区分原发性淀粉样变性(局部或全身性)、继发性淀粉样变性(局部或全身性)、与多发性骨髓瘤有关的淀粉样变性、遗传性或家族性淀粉样变性,减少误诊.

    作者:冯勇;奚玲;余晓旭;何刚 刊期: 2011年第24期

  • 复发性先天性颈侧瘘管及囊肿治疗方式的回顾性分析

    目的:总结39例复发性先天性颈侧瘘管及囊肿患者的治疗经验,以期提高颈侧瘘管及囊肿的治愈率.方法:回顾性分析39例手术切除后复发的颈侧瘘管及囊肿患者的诊治过程.其中第一鳃裂来源12例,第二鳃裂来源6例,第三鳃裂来源21例.结果:所有患者经历瘘管或囊肿切除手术2~5次.后1次术后随访9个月~17年,6例失访;6例复发(第一鳃裂瘘管1例,第二鳃裂瘘管3例,第三鳃裂瘘管1例、囊肿1例);1例第一鳃裂瘘管患者第3次术后发生癌变,第4次术后1年死亡.2例第三鳃裂瘘管穿过甲状腺,术中切除瘘管穿行的甲状腺组织.所有术中找到明确内口并进行有效结扎的颈侧瘘管患者术后在随访期间均未见复发.结论:提高对颈侧鳃裂畸形的认识,合理选择手术时机,制定有效的手术方案是复发性颈侧瘘管治愈的关键.

    作者:袁永一;张国正;王国建;黄德亮;刘良发;武文明;王嘉陵 刊期: 2011年第24期

  • 咽喉鳞状细胞癌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和NK细胞活性研究

    目的:研究咽喉癌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分布和NK细胞活性及其意义.方法: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123例咽喉癌患者及36例正常志愿者空腹外周静脉血淋巴细胞亚群和NK细胞活性.结果:咽喉癌患者外周血总T淋巴细胞百分比低于正常人(P<0.05),辅助T淋巴细胞百分比略低于正常人(P>0.05),抑制T淋巴细胞百分比高于正常人(P<0.01),辅助/抑制T淋巴细胞比值低于正常人(P<0.05).外周血总B淋巴细胞咽喉癌患者略低于正常人(P>0.05),活化T细胞正常人略低于咽喉癌患者(P>0.05),NK细胞活性比较咽喉癌患者低于正常人(P<0.01).Ⅰ~Ⅱ期外周血总T淋巴细胞略低于Ⅲ~Ⅳ期患者(P>0.05),Ⅰ~Ⅱ期辅助T淋巴细胞含量略高于Ⅲ~Ⅳ期患者(P>0.05),Ⅰ~Ⅱ期抑制T淋巴细胞比值低于Ⅲ~Ⅳ期患者(P<0.01),Ⅰ~Ⅱ期辅助/抑制T淋巴细胞比值高于Ⅲ~Ⅳ期患者(P<0.01).Ⅰ~Ⅱ期外周血总B淋巴细胞相对值高于Ⅲ~Ⅳ期患者(P<0.05),活化T细胞在Ⅰ~Ⅱ期和Ⅲ~Ⅳ期患者变化不大(P>0.05);Ⅰ~Ⅱ期外周血NK细胞比值略高于Ⅲ~Ⅳ期患者(P>0.05).结论:咽喉癌患者存在免疫功能紊乱或低下,随病程进展,不仅细胞免疫功能低下,体液免疫功能也逐渐降低,表明免疫功能紊乱在咽喉癌的发病及病程进展中可能有一定作用.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静脉血淋巴细胞亚群及NK细胞活性的变化来个体化评价咽喉癌患者免疫功能,简单易行,值得推广.

    作者:陈万军;王兴武;陶荣杰 刊期: 2011年第24期

  • 黑龙江省喉癌发病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

    目的:探讨黑龙江省喉癌发病的病因特点.方法:用配对病例对照方法研究黑龙江省喉癌发病的危险因素,按性别、年龄、城乡分布进行1:1配对.资料分析使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文化程度高,经常食用酸菜、熏烤食物、加工性肉制品,体育锻炼较少,日工作时间较短,吸烟,性格暴躁等因素可增加患喉癌的危险;经常食用新鲜蔬菜、粗粮、蛋类、牛奶,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降低患喉癌的危险.多因素分析显示文化程度高,经常食用酸菜、熏烤食品,吸烟患喉癌的风险较大,其OR值分别为15.502 0、7.268 0、2.904 0、8.0120;而体育锻炼是喉癌发病的保护性因素,其OR值为0.408 0.结论:酸菜及熏烤食品的摄入、吸烟是喉癌的潜在危险因素,而适当的锻炼可能降低喉癌的发病风险.

    作者:王超;李秋影;王宇;冯佳鹏;姚鸿超;肖辉 刊期: 2011年第24期

  • 颈部水银异物肉芽肿误诊1例

    患儿,男,10岁3个月.患儿18个月前右颈部出现黄豆大小肿物,无疼痛,局部未见红肿破溃,此后肿块缓慢增大,并在阳光照射后出现局部瘙痒不适.近1个月来出现局部隐痛不适,在当地多家医院就诊,B超检查提示右颌下肿块,予抗炎治疗无明显效果.入院查体:右颌下可触及一直径约2.5 cm大小肿块,表面光滑,边界尚清楚,质地中等偏软,无压痛,活动度欠佳,基底部似与周围组织有粘连.超敏CRP:小于1 mg/L.颈部MRI提示:右侧颌下腺下方占位伴斑点状钙化,未见明显窦道(图1).

    作者:陈禹武;王天生;翁永彩;杨芳芳 刊期: 2011年第24期

  • 热塑性头颈肩膜开窗技术在喉癌患者放疗中的应用

    目的:观察热塑性头颈肩膜开窗技术对喉癌急性放射性皮炎的保护作用.方法:将73例恶性肿瘤患者随机分为开窗组(38例)和对照组(35例).开窗组将头颈肩膜中放射野相应区域剪去,射野中心使用激光延长线摆位放疗;对照组保留完整头颈肩膜,常规使用激光“十”字投射点摆位放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放射性皮炎的发生率及照射野皮肤的疼痛程度.结果:开窗组放射性皮炎的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且开窗组照射野皮肤的疼痛程度也较对照组明显减轻(P<0.05).结论:热塑性头颈肩膜开窗技术能有效减轻喉癌放疗患者急性放射性皮炎的发生.

    作者:彭纲;陈静;曹如波;黄晶;韩军;王涛 刊期: 2011年第24期

  • 失神经支配对人喉内收肌和外展肌肌纤维形态的影响

    目的:探讨失喉返神经支配对人喉内收肌和外展肌肌纤维形态学的影响规律,为临床晚期喉返神经修复的可行性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内收肌取自环杓侧肌,外展肌取自环杓后肌,人正常环杓侧肌和环杓后肌作为正常对照组(各7例),失神经支配组按喉返神经损伤的不同时限分组:38例环杓后肌中,0.5~1年组7例,>1~2年组10例,>2~3年组8例,>3~6年组8例,>6年组5例;29例环杓侧肌中,0.5~1年组7例,>1~2年组6例,>2~3年组6例,>3~6年组6例,>6年组4例.分别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Masson三色染色,图像分析系统定量分析失喉返神经支配后喉内收肌和外展肌肌纤维截面积和胶原结缔组织截面积的变化.结果:随着失神经时限的延长,肌纤维的截面积逐渐缩小,而胶原纤维截面积逐渐增加.①环杓侧肌失神经0.5~1年组、>1~2年组、>2~3年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失神经>3~6年组肌肉/胶原截面积比下降为明显,与失神经>2~3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环杓后肌正常对照组与失神经0.5~1年组、>1~2年组、>2~3年组、>3~6年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环杓侧肌与环杓后肌失神经>3~6年组与>6年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④失神经支配1年以后的各组环杓侧肌的肌纤维截面积都明显大于环杓后肌(P<0.05).结论:失神经支配对喉内肌肌纤维形态学的影响存在差异,以环杓侧肌为代表的喉内收肌肌萎缩速率慢于以环杓后肌为代表的喉外展肌.失神经0.5~1年和>3~6年分别是环杓后肌和环杓侧肌肌纤维形态转变的关键期,提示恢复环杓后肌声带外展功能的神经再支配手术应尽量选择在损伤1年内进行,而恢复环杓侧肌声带内收功能的神经再支配手术可以选择在损伤3年内进行,适时的临床干预可延缓喉肌进一步萎缩纤维化,且此时的喉肌尚具备较好的肌肉再生的形态学基础.

    作者:邱晓霞;郑宏良;陈世彩;陈东辉;陈剑秋;王伟;夏思文 刊期: 2011年第24期

  • 短时功能性电刺激不导致喉返神经急性炎性细胞因子及钾离子通道mRNA表达改变

    目的:研究功能性电刺激对喉返神经有无急性损伤导致的炎症反应和钾离子通道损伤.方法:30只新泽西家兔随机分成3组,每组10只.一组给予功能性电刺激,一组放置电极于喉返神经表面后并不给予电刺激,一组为正常无刺激组.刺激为串刺激,3 s刺激,间歇2 s,4 mA电流,50 Hz频率,2 ms的方波刺激时程.刺激总时间为3h.1h后,收集局部神经标本,测量其急性损伤相关反应性炎性细胞因子IL-10,TGF-β1,TNF-α以及ATP敏感钾离子通道(KATP)蛋白Kir6.1,Kir6.2,SUR2AB的mRNA表达.测量方法为RT-Real time PCR.使用琼脂糖凝胶电泳定性PCR产物.刺激过程支撑喉镜观察声带有无同电刺激同步的内收活动,以确定是否有神经功能损伤,刺激结束后观察局部神经有无烧伤变形.结果使用One-Way ANOVA方差分析统计.结果:3个主要的急性炎症细胞因子IL-10,TGF-β1,TNF-α和细胞膜离子通道功能结构KATP的3个主要蛋白Kir6.1,Kir6.2,SUR2 AB的mRNA表达三组之间无明显差别,刺激处的神经无损伤痕迹,功能性电刺激过程中均有与电刺激同步的声带内收.结论:短时功能性电刺激不导致喉返神经急性炎性细胞因子及钾离子通道mRNA表达改变.

    作者:张旭文;葛平江;崔勇;姜捷;詹建东;邱前辉;陈少华 刊期: 2011年第24期

  • 鼻咽癌放疗后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

    鼻咽癌首选放疗.放疗可引起耳部尤其中耳的损伤,以分泌性中耳炎发病率高,并产生严重的耳鸣、耳闷塞感、听力下降及头痛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2005-06-2009-06我们通过小剂量罗红霉素配合鼻腔鼻咽局部清理加鼓膜穿刺抽液、鼓室给药疗法,对31例鼻咽癌放疗后引起的分泌性中耳炎患者进行治疗,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魏政红;韩光;李本农 刊期: 2011年第24期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