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阴虚血瘀的病机及临床辨证运用探讨

汤朝晖;严石林;严俨;林辰青;贾淑红

关键词:阴虚血瘀, 病机, 病证, 辨证治疗
摘要:论述了阴虚可因血液黏滞、脉管失养、推动无力、虚火煎熬等原因形成血瘀的病机,并介绍在辨治中风、慢性肝炎或肝硬化、慢性萎缩性胃炎、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冠心病、精液黏稠不液化等多种慢性疑难病中的运用.
中华中医药学刊杂志相关文献
  • 从Toll样受体探讨中药抗感染免疫作用机制

    许多中药从整体水平发挥了显著的抗感染效应,然而,对于其提高机体抗感染免疫力的进一步作用机制,目前知之甚少.在中药既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TLR)理论,对二者的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指出中药提高机体抗感染免疫能力与TLR密切相关.这不仅对进一步深化中药抗感染药理认识具有重要理论价值,而且对提高感染性疾病的疗效和中药新药开发,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者:彭广华;贺新怀;席孝贤;张丽君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中药药性理论的基因组研究

    微观的基因组整体是宏观的证候的内在根据.中药药性理论可以在基因组中找到根据.复方为基因组上不同位点基因作用的组合,是基因组上靶点的协同作用和整体性调节.

    作者:刘家强;江津河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谈中医院校《西医诊断学》教学

    中医院校的西医诊断学教学中,应该注意帮助学生明确西医诊断学在中西医结合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并就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如何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等问题,介绍了自己的经验和见解.

    作者:周红光;张宗明;潘涛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逍遥方制备工艺研究现状及展望

    逍遥方临床疗效值得肯定,然而制剂水平不容乐观,通过整理逍遥复方及单味药材的工艺进展来促进其工艺及剂型的改革.

    作者:杨志欣;范玉玲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方剂学习记忆方法探析

    总结、介绍几种行之有效的中医方剂学习、记背方法,如加减记忆法、配伍记忆法、类方比较法、趣味记忆法等等,以尽快达到较完整、正确、全面地掌握中医方剂学,且适合不同年龄学习中医人群的需要.

    作者:周叔平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潘智敏清肺八味汤解析

    潘智敏主任医师是浙江省名中医,浙江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指导老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浙江省中医院干部病区主任,中国中西医结合虚证与老年病专业委员会委员,浙江省老年学学会理事,浙江省中西医结合老年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浙江省医学会老年病分会副主任委员.是首批全国500名国家级名老中医药专家之一--杨继荪教授的学术继承人.

    作者:唐黎群;潘智敏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HPLC法测定舒肝和胃颗粒中芍药苷的含量

    目的:建立HPLC法测定舒肝和胃颗粒中芍药苷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色谱柱HYPERSIL ODS2,流动相乙腈-水-磷酸(15:85:0.2),检测波长230nm,流速1.0mL/min.结果:芍药苷在0.2~1.6μg范围内线性良好,r=0.9998,平均回收率为98.73%(n=5),RSD=1.21%.结论:本方法重现性好、简便易行,可作为舒肝和胃颗粒中芍药苷含量的质控方法.

    作者:张敏;宋慧平;薛松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针刺对乙酸诱发大鼠胃溃疡愈合速度和血清中EGF的影响

    目的:观察针刺对乙酸诱发大鼠胃溃疡愈合速度和血清中表皮生长因子(EGF)的影响.方法:用冰乙酸制备大鼠慢性胃溃疡模型,设正常对照组、模型组、雷尼替丁组、针刺+雷尼替丁组和针刺组,共5组,各组大鼠依设计进行相应处理,对各组大鼠愈合性胃溃疡外观表现、黏膜损伤指数进行定量观察测定,同时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动物血清中EGF含量,做统计学处理.结果:各治疗组溃疡愈合状况明显优于模型组(P<0.01),与雷尼替丁组比较,针刺组的黏膜损伤指数明显减少(P<0.05),EGF含量显著升高(P<0.01),针刺+雷尼替丁组与针刺组比较黏膜损伤指数减少(P<0.05),EGF含量升高但统计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针刺可减轻胃黏膜损伤程度,升高血清EGF含量,这可能是促进胃溃疡愈合速度,提高血清中EGF的含量从而减少溃疡复发的物质基础.

    作者:樊留博;马利中;李瀛;邓春雷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论诊察大便的临床意义

    在认识大便的生理意义基础上,阐述诊察大便的方法,列出大便异常的辨病辨证意义,并以泄[腹]泻、便秘[闭]为例进行辨病思考.

    作者:黄碧群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蒋文照教授的脾胃学术思想

    总结整理蒋文照教授的脾胃学术思想.从和脾胃,重在调补;理中州,不忘疏肝;疗杂病,必护胃气;善用药,轻灵见长等4个方面进行了探讨论述.

    作者:徐珊;徐发莹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董氏奇穴结合耳三针治疗神经性耳鸣74例疗效观察

    神经性耳鸣为原因不明的特发性疾病,至今尚无特效的治疗方法[1].2003年6月-2006年2月,本科在耳鸣耳聋患者中筛选出符合神经性耳鸣诊断标准[2]的74例患者,运用董氏奇穴为主的针灸治疗方法进行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徐勇刚;杨金发;魏炯洲;张健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天麻钩藤饮治疗高血压病的作用机制研究

    就近10年来国内对天麻钩藤饮治疗高血压病的药效动力学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进行了综述.

    作者:方显明;黄红英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关于建立中药饮片黄曲霉毒素限度标准的探讨

    黄曲霉毒素是由真菌黄曲霉和寄生曲霉等产生的一类有毒次生代谢产物,毒性极大.食物和加工食品对其含量有严格的限度控制要求.部分研究报告证明中药材、中药饮片和制剂中也含有一定的黄曲霉毒素,但目前国家有关部门尚未规定有关中药材、饮片及中成药黄曲霉毒素含量测定方法和限度标准,本文对建立中药饮片黄曲霉毒素含量限度标准的必要性,检测方法以及含量限度标准进行探讨.

    作者:张振凌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运用整体观念治疗恶性肿瘤的思考

    恶性肿瘤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从整体观念出发,从3个方面对中医认识及治疗恶性肿瘤进行了思考:①通过运用整体观念认识恶性肿瘤的自愈与发生,明确整体水平上的正邪关系,是治疗恶性肿瘤的核心问题.②运用整体观念治疗恶性肿瘤的两种主要方法:散寒回阳法和攻下法.③运用整体观念产生的假说:恶性肿瘤转移是正气驱邪的一种表现,癌细胞的转移就是在正邪交争中出现的一种情形.

    作者:林晓峰;赵永山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养肝清热颗粒对实验性肝炎的保护作用

    目的:观察养肝清热颗粒的抗实验性肝炎作用.方法:分别采用四氯化碳(CCl4)和D-半乳糖胺(D-GalN)诱导小鼠发生实验性急性肝损伤.结果:养肝清热颗粒可对抗四氯化碳和D-半乳糖胺所致血清中ALT、AST、ALP升高及GSH降低,并减轻D-半乳糖胺所致肝脏病变程度,其中以中剂量(相当于生药80g/kg)预防给药7天效果佳.结论:养肝清热颗粒对实验性肝炎有保护作用.

    作者:刘崇俊;吴宏丽;乌冬梅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陈镜合教授论治糖尿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糖尿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是指糖尿病患者具备冠心病的病理基础,存在心肌缺血发作的客观证据,但不伴有心绞痛或心绞痛等同症状的临床表现.Young等[1]总结文献资料报道:糖尿病合并SMI的患者有着较高的心肌梗死(11%~16%),卒死(8%~15%)及血管重建(41%)的发生率,因此防治糖尿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已成为当前的热点问题.导师陈镜合教授认为本病发病机理不外是正虚与邪实之争,正虚以阳虚、阴虚、气虚为主;邪实以气、血、痰、食、湿、火郁结为主.临床上以补益心气,温通心阳或行气活血,祛湿化痰,开郁降脂治疗对防治和延缓SMI发生可能有积极意义.

    作者:李思宁;叶志中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活血化瘀法在慢性肾炎中的应用辨析

    慢性肾炎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多种病理类型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其主要临床表现为高血压、水肿、蛋白尿、血尿及肾功能不全.临床特点为病程长,治疗困难,预后较差,终发展为肾萎缩,终末期肾功能衰竭.近年来,中医中药对慢性肾炎的认识有了长足的发展,临床治疗有效.在辨证施治中提出血瘀作为病理产物和致病因素,在慢性肾炎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慢性肾炎的基本病因病机之一,也是慢性肾炎迁延不愈的关键所在,因此重视活血化瘀药的应用,对减轻临床症状,延缓慢性肾炎的进程,一定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作者:尹玲慧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傅青主论治带下病特色

    <傅青主女科>论治带下病的特色主要体现在:探究带下病之源在于重视湿邪,强调辨证应以色分带、论治须审带下之因,处方用药必精当实用等4个方面.傅氏对后世中医妇科影响深远,其精辟的理论对后世治疗带下病颇具参考价值.

    作者:陈志霞;黄健玲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关于方剂学教学内容专业选择性的探讨

    通过对本校方剂学教学现状的分析,提出方剂学教学内容应充分重视专业选择性,即以学生专业特点为切入点,充分照顾到学生的研究和从业方向,以个性化需求为基础,以专业化侧重为目标,根据不同专业特点,选择相适宜的教学重点,制定在教学各个环节上体现更专业化、个性化的教学目标.

    作者:王欣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慢性心力衰竭三焦壅塞痰瘀水停证的探讨

    一部分慢性心力衰竭病人在临床上常常表现为喘、满、肿、胀并见,这与文献记载的三焦病理表现一致,文中从三焦生理病理的角度探讨这部分心衰的病因病机,结合临床以方验证,得出三焦壅塞痰瘀水停证是慢性心力衰竭的一个重要证型.

    作者:杨祥坤;华新宇 刊期: 2006年第11期

中华中医药学刊杂志

中华中医药学刊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中华中医药学会 ,辽宁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