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思宁;叶志中
许多中药从整体水平发挥了显著的抗感染效应,然而,对于其提高机体抗感染免疫力的进一步作用机制,目前知之甚少.在中药既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TLR)理论,对二者的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指出中药提高机体抗感染免疫能力与TLR密切相关.这不仅对进一步深化中药抗感染药理认识具有重要理论价值,而且对提高感染性疾病的疗效和中药新药开发,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者:彭广华;贺新怀;席孝贤;张丽君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探讨泻肺定喘方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110例支气管哮喘患者,随机分两组,对照组50例使用抗生素及止咳、平喘治疗;治疗组60例,采用自拟中药煎剂泻肺定喘方(桑白皮、葶苈子、黄芩、桔梗、浙贝母、瓜蒌皮、前胡、百部、杏仁、炙枇杷叶、制半夏、鱼腥草、甘草)加减运用.结果:治疗组临床控制15例,显效22例,好转18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91.67%;对照组临床控制8例,显效14例,好转17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78.00%.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见(P<0.05).结论:泻肺定喘方有较好的平喘作用,并能改善患者的肺功能.
作者:姜丕政;周炜炜;胡雅国;崔丽笙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观察豆根管食通口服液对食管癌造模大鼠细胞周期调控因子cyclin D1、CDK4、PCNA的影响,从细胞分子水平探讨该药的作用机制.方法:选用健康Wistar大鼠,除随机分出的空白对照组(正常组)外,其余大鼠均腹部皮下注射甲基戊基亚硝胺(MANA)5mg/kg连续20周,末次注射后将造模大鼠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模型组)、豆根管食通高中低剂量组、西药替加氟组(化疗组),1次/天,4周后停止.应用S-P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食管组织cyclin D1、CDK4、PCNA蛋白的表达.结果:①cyclin D1、CDK4在食管癌模型组表达率明显提高,与正常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各药物治疗组cyclin D1、CDK4表达率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管食通高剂量组和化疗组其阳性率降低更为明显,与模型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PCNA阳性指数在食管癌模型组明显升高,与正常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各药物治疗组PCNA阳性指数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尤以化疗组及管食通高剂量组降低明显(P<0.01).结论:豆根管食通口服液通过下调癌基因cyclin D1、CDK4的表达,阻断细胞由G1期向S期过渡,PCNA阳性指数下降,从而抑制大鼠食管癌细胞生长.
作者:王新杰;郑玉玲 刊期: 2006年第11期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伟大瑰宝,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同时也为世界医药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近年来中药产生的不良反应文献报道逐年增多.本文从中药不良反应的发生、原因及对策等方面阐述中药不良反应研究现状.为合理使用中药,使中药能真正达到安全、有效和质量可控,尽绵薄之力.
作者:于双慧;陈晓辉;李伟;毕开顺 刊期: 2006年第11期
采用按镜像辨证中药治疗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UC)30例,并与传统的脉症辨证中药治疗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30例进行对照.结果治疗组临床治愈率为30.00%,总有效率96.67%,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治疗后治疗组各项观察指标积分较对照组有显著差异,说明按镜像辨证中药治疗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在改善UC临床症状和局部组织阳性体征方面有明显疗效.镜像辨证提高了辨证的客观性和准确性,并具有临床意义.
作者:李敏;梁超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祝光礼教授现任浙江中医药大学广兴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30余载,精研医典,学识渊博,治学严谨,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在治疗冠心病、心肌梗死、高脂血症、病态窦房结综合征、风心病、冠脉肌桥、慢性心功能不全、肺心病、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方面,有独到之处.
作者:周凡;陈启兰 刊期: 2006年第11期
通过对本校方剂学教学现状的分析,提出方剂学教学内容应充分重视专业选择性,即以学生专业特点为切入点,充分照顾到学生的研究和从业方向,以个性化需求为基础,以专业化侧重为目标,根据不同专业特点,选择相适宜的教学重点,制定在教学各个环节上体现更专业化、个性化的教学目标.
作者:王欣 刊期: 2006年第11期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肠黏膜屏障功能障碍,包括物理屏障、化学屏障、免疫屏障、生物屏障等屏障功能的障碍.有效的中医药治疗可以通过对上述屏障的保护而对溃结起到治疗作用.
作者:杨莹莹;钦丹萍 刊期: 2006年第11期
在认识大便的生理意义基础上,阐述诊察大便的方法,列出大便异常的辨病辨证意义,并以泄[腹]泻、便秘[闭]为例进行辨病思考.
作者:黄碧群 刊期: 2006年第11期
总结了近5年来基因芯片技术在中医证候、证的动物模型方面的研究设想及成果,并提出了存在的和值得注意的问题,展望了前景.
作者:祁明浩;詹臻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观察益肾泄浊方治疗气阴两虚型IgA肾病的疗效及其作用机理.方法:对确诊为IgA肾病且辨证为气阴两虚型患者136例进行随机分组,治疗组68例,给予益肾泄浊方、雷公藤多甙片、洛丁新等治疗,对照组68例,给予雷公藤多苷片、洛丁新等治疗,总疗程6个月,观察两组的疗效及药物副作用.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8.2%,对照组总有效率64.6%,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蛋白尿、血尿水平均有下降,但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在升高血清白蛋白及降低血清肌酐方面,治疗组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益肾泄浊方是治疗气阴两虚型IgA肾病的有效方剂,能明显减少患者蛋白尿、血尿,稳定患者肾功能.
作者:易无庸;熊国良;杨琴;杨栋;张彩霞;钱晓岚;蔡芬芳 刊期: 2006年第11期
就近10年来国内对天麻钩藤饮治疗高血压病的药效动力学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进行了综述.
作者:方显明;黄红英 刊期: 2006年第11期
论述了阴虚可因血液黏滞、脉管失养、推动无力、虚火煎熬等原因形成血瘀的病机,并介绍在辨治中风、慢性肝炎或肝硬化、慢性萎缩性胃炎、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冠心病、精液黏稠不液化等多种慢性疑难病中的运用.
作者:汤朝晖;严石林;严俨;林辰青;贾淑红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番泻叶为豆科植物狭叶番泻Cassia angustifolia Vahi 或尖叶番泻Cassia acutifolia Delile的干燥小叶.具有泻热导滞、通便利水之功效,临床用于热结积滞,便秘腹痛,水肿胀满等症已有千余年的历史,已成为全世界范围内应用广的导泻剂.以往对番泻叶药理作用的报道比较多,本文仅就番泻叶的化学成分及体内代谢、提取方法研究、质量研究、制剂研究、临床应用的概况综述如下.
作者:高晔;朱艳华;贺微 刊期: 2006年第11期
大黄与附子配伍是中药反佐配伍中增效减毒的重要方式.从现代药理研究和临床应用两方面综述了这一配伍的研究现状,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基础.
作者:王岚;彭成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瓜蒌薤白半夏汤是<金匮要略>中治疗胸痹的经典方剂,张学文教授对<金匮要略>研究颇深,临床上用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减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屡见神效,临证经验丰富.
作者:李联社 刊期: 2006年第11期
在临床实践中,经常遇到更年期妇女因关节痛来就诊,笔者应用独活寄生汤治疗更年期妇女关节痛取得良好效果,现总结如下.
作者:汲泓;卢虹;王维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心脏电生理检查与中医传统辨证分型之间是否存在某种相互关系.方法:对53例患者首先进行辨证分型,其中阴虚火旺型11例、阳气虚弱型22例、心血不足型13例、心血瘀阻型7例,然后进行心脏电生理检查(经食道心房调搏)并记录其结果,与中医证型进行对照,探讨其中的关系.结果:阴虚火旺型中有6例存在房室结双径路(54.55%);阳气虚弱型中隐匿性房室传导阻滞占17例(77.27%),病态窦房结综合征7例(31.82%);心血不足型中正常10例(76.92%);心血瘀阻型中诱发出心房纤颤、心房扑动共5例,隐匿性房室传导阻滞2例.结论:中医传统辨证分型与心脏电生理检查存在一定的关系,为临床辨证提供了一定的客观指标.
作者:曾明;姚廷周 刊期: 2006年第11期
通过对大承气汤近30年的药理研究、药学研究和临床应用进行了统计和归纳,结果显示作为通里攻下的代表方,大承气汤具有显著的疗效,并已明确了其作用的部分药理作用机制,因此对临床应用和新药开发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但对于药理作用的物质基础和质量控制尚不够明确,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作者:田友清;丁平 刊期: 2006年第11期
微观的基因组整体是宏观的证候的内在根据.中药药性理论可以在基因组中找到根据.复方为基因组上不同位点基因作用的组合,是基因组上靶点的协同作用和整体性调节.
作者:刘家强;江津河 刊期: 2006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