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欣
神经性耳鸣为原因不明的特发性疾病,至今尚无特效的治疗方法[1].2003年6月-2006年2月,本科在耳鸣耳聋患者中筛选出符合神经性耳鸣诊断标准[2]的74例患者,运用董氏奇穴为主的针灸治疗方法进行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徐勇刚;杨金发;魏炯洲;张健 刊期: 2006年第11期
<傅青主女科>论治带下病的特色主要体现在:探究带下病之源在于重视湿邪,强调辨证应以色分带、论治须审带下之因,处方用药必精当实用等4个方面.傅氏对后世中医妇科影响深远,其精辟的理论对后世治疗带下病颇具参考价值.
作者:陈志霞;黄健玲 刊期: 2006年第11期
较集中地通过阐述从古至今不断强化中医养心、寡欲、知足等3项心理摄养,从理论到实践阐明了人谋长寿必首重养心的摄生至理.
作者:王明辉;王风雷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糖尿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是指糖尿病患者具备冠心病的病理基础,存在心肌缺血发作的客观证据,但不伴有心绞痛或心绞痛等同症状的临床表现.Young等[1]总结文献资料报道:糖尿病合并SMI的患者有着较高的心肌梗死(11%~16%),卒死(8%~15%)及血管重建(41%)的发生率,因此防治糖尿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已成为当前的热点问题.导师陈镜合教授认为本病发病机理不外是正虚与邪实之争,正虚以阳虚、阴虚、气虚为主;邪实以气、血、痰、食、湿、火郁结为主.临床上以补益心气,温通心阳或行气活血,祛湿化痰,开郁降脂治疗对防治和延缓SMI发生可能有积极意义.
作者:李思宁;叶志中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观察电针足三里与内关、公孙不同配伍对胃黏膜损伤大鼠表皮生长因子(EGF)、一氧化氮(NO)的影响以了解不同配伍其效应有何差异.方法:60只大鼠随机分为6组,即足三里组、足三里配内关组、足三里配公孙组、足三里配内关公孙组、模型组、空白对照组,每组10只.用无水乙醇按0.6mL/100g灌胃,造成胃黏膜损伤模型.各组检测胃黏膜EGF、血清和胃黏膜NO含量.结果:各电针组胃黏膜EGF含量明显高于模型组(P<0.01),血清和胃黏膜NO含量高于模型组(P<0.05);足三里组、足三里内关组、足三里公孙组之间没有显著差异,而足三里内关公孙组对比这三组均有显著差异.结论:电针足三里与内关、公孙不同配伍能提高胃黏膜EGF含量,促进NO的合成与释放,起到对胃黏膜的保护作用.内关、公孙与足三里单独配伍没有明显地增效作用,而两穴合用时可有明显增效作用.
作者:王灵;彭楚湘;周国平;邓常青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瓜蒌薤白半夏汤是<金匮要略>中治疗胸痹的经典方剂,张学文教授对<金匮要略>研究颇深,临床上用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减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屡见神效,临证经验丰富.
作者:李联社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前对冠心病心肌缺血的经典治疗可概括为3个方面,一是药物治疗,包括扩冠,减少心肌耗氧量,抗血小板,抗凝等;二是介入治疗,有经皮冠状动脉腔内球囊成形术(PTCA)及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心肌激光打孔术等;三是外科治疗,有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对冠脉病变严重的心肌缺血,传统药物治疗有限,而冠脉的介入治疗和旁路移植术均有30%~50%的再狭窄率.鉴于上述治疗方法的局限性,促进缺血心肌区域侧支循环的建立健全和动脉血管新生,即治疗性血管生成,已成为当前心血管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代表了冠心病治疗的新方向.
作者:祝光礼;周凡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观察益肾泄浊方治疗气阴两虚型IgA肾病的疗效及其作用机理.方法:对确诊为IgA肾病且辨证为气阴两虚型患者136例进行随机分组,治疗组68例,给予益肾泄浊方、雷公藤多甙片、洛丁新等治疗,对照组68例,给予雷公藤多苷片、洛丁新等治疗,总疗程6个月,观察两组的疗效及药物副作用.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8.2%,对照组总有效率64.6%,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蛋白尿、血尿水平均有下降,但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在升高血清白蛋白及降低血清肌酐方面,治疗组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益肾泄浊方是治疗气阴两虚型IgA肾病的有效方剂,能明显减少患者蛋白尿、血尿,稳定患者肾功能.
作者:易无庸;熊国良;杨琴;杨栋;张彩霞;钱晓岚;蔡芬芳 刊期: 2006年第11期
大黄与附子配伍是中药反佐配伍中增效减毒的重要方式.从现代药理研究和临床应用两方面综述了这一配伍的研究现状,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基础.
作者:王岚;彭成 刊期: 2006年第11期
肝癌的发生和演进是典型的多因素(肝炎病毒慢性感染,黄曲霉素AFB1暴露,过量饮酒和遗传性肝病肝硬化等)多基因和多阶段、多途径(Rb、p53和Wnt途径等)的复杂过程,是遗传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因遗传学、表遗传学改变引起的原癌基因的活化和抑癌基因的灭活,是癌变的中心生物学过程.肝细胞癌变到形成肝肿瘤的发生是一个多阶段、多步骤、由多个基因参与的复杂过程.目前研究较多的肝癌基因疗法主要有自杀基因疗法、免疫基因疗法、抑癌基因疗法、反义基因疗法等.原癌基因的激活,抑癌基因的失活,并不是单个发生的,因此纠正某一突变基因逆转恶性转化似乎是不可能的.
作者:王昌俊 刊期: 2006年第11期
模糊学是专门研究模糊性事物和现象的一门边缘学科,其实它是一种非常原始,但又是一种科学且前途无量的综合性学科.然而,作为一种科学的学科,用于自然科学中早的莫过于祖国医药学,它是祖国医药学的精髓.
作者:富同羲 刊期: 2006年第11期
恶性肿瘤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从整体观念出发,从3个方面对中医认识及治疗恶性肿瘤进行了思考:①通过运用整体观念认识恶性肿瘤的自愈与发生,明确整体水平上的正邪关系,是治疗恶性肿瘤的核心问题.②运用整体观念治疗恶性肿瘤的两种主要方法:散寒回阳法和攻下法.③运用整体观念产生的假说:恶性肿瘤转移是正气驱邪的一种表现,癌细胞的转移就是在正邪交争中出现的一种情形.
作者:林晓峰;赵永山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观察加味七味白术散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0例,口服加味七味白术散(党参、炒白术、茯苓、木香、葛根、炒山药、炒薏苡仁、芡实、肉豆蔻、补骨脂、甘草)治疗;对照组30例,口服常乐康胶囊治疗.2组均以4周为1疗程.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6.67%,对照组为60.00%,两组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七味白术散加味对于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有较好疗效.
作者:王会丽;杨晓霞;姚自凤 刊期: 2006年第11期
在认识大便的生理意义基础上,阐述诊察大便的方法,列出大便异常的辨病辨证意义,并以泄[腹]泻、便秘[闭]为例进行辨病思考.
作者:黄碧群 刊期: 2006年第11期
<金匮要略>湿病、痰饮病和水气病均为水液代谢障碍类疾病,其发病皆和肺、脾、肾、三焦、膀胱功能失常密切相关,然其病机却各有侧重,而治法上又互有联系,<金匮要略>对该类病证的阐述有一定的规律性,揭示这种规律,把握仲景辨治杂病的思路.
作者:白玉宾;姜德友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观察针刺对乙酸诱发大鼠胃溃疡愈合速度和血清中表皮生长因子(EGF)的影响.方法:用冰乙酸制备大鼠慢性胃溃疡模型,设正常对照组、模型组、雷尼替丁组、针刺+雷尼替丁组和针刺组,共5组,各组大鼠依设计进行相应处理,对各组大鼠愈合性胃溃疡外观表现、黏膜损伤指数进行定量观察测定,同时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动物血清中EGF含量,做统计学处理.结果:各治疗组溃疡愈合状况明显优于模型组(P<0.01),与雷尼替丁组比较,针刺组的黏膜损伤指数明显减少(P<0.05),EGF含量显著升高(P<0.01),针刺+雷尼替丁组与针刺组比较黏膜损伤指数减少(P<0.05),EGF含量升高但统计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针刺可减轻胃黏膜损伤程度,升高血清EGF含量,这可能是促进胃溃疡愈合速度,提高血清中EGF的含量从而减少溃疡复发的物质基础.
作者:樊留博;马利中;李瀛;邓春雷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探讨泻肺定喘方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110例支气管哮喘患者,随机分两组,对照组50例使用抗生素及止咳、平喘治疗;治疗组60例,采用自拟中药煎剂泻肺定喘方(桑白皮、葶苈子、黄芩、桔梗、浙贝母、瓜蒌皮、前胡、百部、杏仁、炙枇杷叶、制半夏、鱼腥草、甘草)加减运用.结果:治疗组临床控制15例,显效22例,好转18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91.67%;对照组临床控制8例,显效14例,好转17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78.00%.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见(P<0.05).结论:泻肺定喘方有较好的平喘作用,并能改善患者的肺功能.
作者:姜丕政;周炜炜;胡雅国;崔丽笙 刊期: 2006年第11期
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是教师传授知识必不可少的工具,更是学生学习所凭借的工具,教材的质量与导向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好的教材不仅能够向学生提供系统、完善的知识更能给学生一个正确的方向.所以好的教材在教学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作者:张丽艳;朱辉;张红梅 刊期: 2006年第11期
许多中药具有抗肿瘤作用,因中药成分复杂,其抗肿瘤机理也表现在多个方面.本文从抑制蛋白质合成、对DNA、RNA的影响,对肿瘤细胞的抑制作用,诱导细胞凋亡,对免疫功能方面的影响,逆转多药耐药等方面对抗肿瘤中药的特点、作用机制进行了简单归纳、总结.
作者:梁红;钟振国 刊期: 2006年第11期
1概述白血病是源于造血(或淋巴)干细胞的恶性疾病.因白细胞异常增生,浸润骨髓及其他正常组织、器官,使正常血细胞生成减少,组织器官功能障碍.临床表现为发热、贫血、出血、肝脾及淋巴结肿大、骨关节疼痛等特征.尤其是急性白血病(AL),在儿童及青年中占恶性肿瘤的首位,起病急,发展快,可在数月内急剧恶化而导致死亡.
作者:章敏 刊期: 2006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