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加味七味白术散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临床疗效观察

王会丽;杨晓霞;姚自凤

关键词:肠易激综合征, 腹泻, 加味七味白术散, 中医药治疗
摘要:目的:观察加味七味白术散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0例,口服加味七味白术散(党参、炒白术、茯苓、木香、葛根、炒山药、炒薏苡仁、芡实、肉豆蔻、补骨脂、甘草)治疗;对照组30例,口服常乐康胶囊治疗.2组均以4周为1疗程.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6.67%,对照组为60.00%,两组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七味白术散加味对于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有较好疗效.
中华中医药学刊杂志相关文献
  • 谈中医院校《西医诊断学》教学

    中医院校的西医诊断学教学中,应该注意帮助学生明确西医诊断学在中西医结合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并就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如何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等问题,介绍了自己的经验和见解.

    作者:周红光;张宗明;潘涛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方剂学教学模式改革的实践与思考

    方剂学的教学目标是通过一定数量常用方剂的讲授,引导学生掌握组方原理和配伍方法,培养学生分析、运用方剂以及临证处方的能力,并为今后学习中医临床课程奠定基础.笔者通过多年的方剂学课程建设积累,在教学模式方面颇具特色,现将其介绍如下.

    作者:王蕾;李明;张淑敏;齐放;徐大鹏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项针对假性延髓麻痹病人BAEP的影响

    目的:探讨项针治疗假性球麻痹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BAEP的影响;方法:选取颈项部腧穴为主治疗多发性脑梗塞所致的假性球麻痹,设立对照组,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吞咽、言语功能的改善及对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的影响;结果:项针可明显改善假性球麻痹病人的吞咽和言语障碍,提高吞咽和言语功能分级,疗效评定优于对照组且项针能有效缩短假性球麻痹病人BAEP各波潜伏期和峰间潜伏期,重现和提高各波波幅;结论:针刺可能使参与电生理活动的神经元或神经纤维数量增多而使波幅改善,使皮质下行纤维损伤所致运动神经元的一级兴奋性突触后电位降低得到改善,从而调节延迟的各波PL和IPL.

    作者:楚佳梅;高维滨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解毒活血汤新用

    解毒活血汤出自<医林改错>,由连翘、生地、葛根、桃仁、红花、当归、赤芍、柴胡、枳壳、甘草组成.原书主治瘟毒烧炼、气血凝滞所致之吐泻转筋.近年来,笔者用本方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紫癜性肾炎、慢性咽炎、顽固性膈肌痉挛等病,疗效确切,现举例如下.

    作者:张春艳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参丹健胰丸对大鼠糖尿病肾病标志物的影响

    目的:观察糖尿病大鼠肾病标志蛋白的变化及参丹健胰丸对这些蛋白的影响.方法:采用大剂量单次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方法建立糖尿病(DM)大鼠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参丹健胰丸低、高剂量组、卡托普利组.分别给予参丹健胰丸0.75g/kg、1.5g/kg、卡托普利1mg/kg治疗8周后,测定尿微量白蛋白(UAlb)、尿转铁蛋白(UTr)、尿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UNAG)、尿α1-微球蛋白(Uα1-MG)以及肾脏病理等的 改善情况.结果:参丹健胰丸可显著改善模型大鼠的整体状态和一般情况(P<0.01),显著降低尿微量白蛋白(P<0.01)以及尿中转铁蛋白(UTr)、尿α1-微球蛋白(Uα1-M)的含量(P<0.01);降低肾重与体重的比值(P<0.05)和有效地减少肾毛细血管基底膜的厚度以及控制肾小球系膜区的扩张,减轻肾脏病理组织的损害程度.结论:参丹健胰丸能显著改善肾病标志蛋白的失调,从而发挥其对肾脏的保护作用.

    作者:徐意;方朝晖;鲍道林;刘晓辉;韩明向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论诊察大便的临床意义

    在认识大便的生理意义基础上,阐述诊察大便的方法,列出大便异常的辨病辨证意义,并以泄[腹]泻、便秘[闭]为例进行辨病思考.

    作者:黄碧群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独活寄生汤加减治疗更年期妇女关节痛

    在临床实践中,经常遇到更年期妇女因关节痛来就诊,笔者应用独活寄生汤治疗更年期妇女关节痛取得良好效果,现总结如下.

    作者:汲泓;卢虹;王维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瓜蒌薤白半夏汤的临床应用——跟随张学文教授临证心得

    瓜蒌薤白半夏汤是<金匮要略>中治疗胸痹的经典方剂,张学文教授对<金匮要略>研究颇深,临床上用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减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屡见神效,临证经验丰富.

    作者:李联社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重型肝炎中医治疗进展

    重型肝炎死亡率高,治疗棘手,以中医药配合西医治疗疗效明显优于单纯西医治疗.对近年来中医药治疗重型肝炎的有关进展进行了综述,并指出目前存在的部分问题.

    作者:荀运浩;施军平;过建春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傅青主论治带下病特色

    <傅青主女科>论治带下病的特色主要体现在:探究带下病之源在于重视湿邪,强调辨证应以色分带、论治须审带下之因,处方用药必精当实用等4个方面.傅氏对后世中医妇科影响深远,其精辟的理论对后世治疗带下病颇具参考价值.

    作者:陈志霞;黄健玲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降血脂类中药的研究进展

    系统介绍了国内外进行降血脂中药研究的探索途径以及药理研究模型的建立方法,并对国内外降血脂中药研究现状进行了阐述和分析.

    作者:王也;富同羲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大黄附子配伍药理与临床的研究现状

    大黄与附子配伍是中药反佐配伍中增效减毒的重要方式.从现代药理研究和临床应用两方面综述了这一配伍的研究现状,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基础.

    作者:王岚;彭成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中药药性理论的基因组研究

    微观的基因组整体是宏观的证候的内在根据.中药药性理论可以在基因组中找到根据.复方为基因组上不同位点基因作用的组合,是基因组上靶点的协同作用和整体性调节.

    作者:刘家强;江津河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天麻钩藤饮治疗高血压病的作用机制研究

    就近10年来国内对天麻钩藤饮治疗高血压病的药效动力学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进行了综述.

    作者:方显明;黄红英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益肾通络法治疗2型糖尿病性勃起功能障碍疗效观察

    目的:验证益肾通络法治疗2型糖尿病(DM)性勃起功能障碍(ED)的效果.方法:将72例2型DM性ED患者随机分为2组,在降糖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合用中药益肾通络法,疗程3个月,根据勃起功能国际问卷评分(IIEF-5)比较2组疗效.结果:治疗组治愈13例,显效18例,有效12例,总有效率89.6%,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益肾通络法治疗2型DM性ED有效.

    作者:黄晨昕;夏于芳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蒋文照教授的脾胃学术思想

    总结整理蒋文照教授的脾胃学术思想.从和脾胃,重在调补;理中州,不忘疏肝;疗杂病,必护胃气;善用药,轻灵见长等4个方面进行了探讨论述.

    作者:徐珊;徐发莹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番泻叶的药用研究进展

    番泻叶为豆科植物狭叶番泻Cassia angustifolia Vahi 或尖叶番泻Cassia acutifolia Delile的干燥小叶.具有泻热导滞、通便利水之功效,临床用于热结积滞,便秘腹痛,水肿胀满等症已有千余年的历史,已成为全世界范围内应用广的导泻剂.以往对番泻叶药理作用的报道比较多,本文仅就番泻叶的化学成分及体内代谢、提取方法研究、质量研究、制剂研究、临床应用的概况综述如下.

    作者:高晔;朱艳华;贺微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阴虚血瘀的病机及临床辨证运用探讨

    论述了阴虚可因血液黏滞、脉管失养、推动无力、虚火煎熬等原因形成血瘀的病机,并介绍在辨治中风、慢性肝炎或肝硬化、慢性萎缩性胃炎、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冠心病、精液黏稠不液化等多种慢性疑难病中的运用.

    作者:汤朝晖;严石林;严俨;林辰青;贾淑红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中药抗肿瘤作用的途径和作用靶位点的研究进展

    许多中药具有抗肿瘤作用,因中药成分复杂,其抗肿瘤机理也表现在多个方面.本文从抑制蛋白质合成、对DNA、RNA的影响,对肿瘤细胞的抑制作用,诱导细胞凋亡,对免疫功能方面的影响,逆转多药耐药等方面对抗肿瘤中药的特点、作用机制进行了简单归纳、总结.

    作者:梁红;钟振国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大承气汤药理临床及药学研究概述

    通过对大承气汤近30年的药理研究、药学研究和临床应用进行了统计和归纳,结果显示作为通里攻下的代表方,大承气汤具有显著的疗效,并已明确了其作用的部分药理作用机制,因此对临床应用和新药开发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但对于药理作用的物质基础和质量控制尚不够明确,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作者:田友清;丁平 刊期: 2006年第11期

中华中医药学刊杂志

中华中医药学刊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中华中医药学会 ,辽宁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