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意;方朝晖;鲍道林;刘晓辉;韩明向
目的:验证益肾通络法治疗2型糖尿病(DM)性勃起功能障碍(ED)的效果.方法:将72例2型DM性ED患者随机分为2组,在降糖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合用中药益肾通络法,疗程3个月,根据勃起功能国际问卷评分(IIEF-5)比较2组疗效.结果:治疗组治愈13例,显效18例,有效12例,总有效率89.6%,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益肾通络法治疗2型DM性ED有效.
作者:黄晨昕;夏于芳 刊期: 2006年第11期
抑郁是以显著情绪低落为主要特征,对平时感到愉快的活动,丧失兴趣或愉快感的一种心境状态,内科疾病患者常可合并有抑郁症,且疾病越严重其抑郁症患病率越高[1].常见的情绪、行为躯体症状有:显著的抑郁心境;丧失兴趣和愉快感;自信心下降或自卑;元价值感和内疚感;感到前途暗淡;有自伤或自杀观念或行为;睡眠障碍、进食障碍、性欲障碍;易疲劳;注意力集中困难[2].导师王新陆教授在长期临床工作中充分认识到脑与抑郁症的密切关系,独辟蹊径,从脑论治抑郁症,屡起沉疴.笔者有幸从师学习,颇获裨益,今举王师临床治愈抑郁症案一则,以期从中管窥一二.
作者:付强;周永红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观察电针足三里与内关、公孙不同配伍对胃黏膜损伤大鼠表皮生长因子(EGF)、一氧化氮(NO)的影响以了解不同配伍其效应有何差异.方法:60只大鼠随机分为6组,即足三里组、足三里配内关组、足三里配公孙组、足三里配内关公孙组、模型组、空白对照组,每组10只.用无水乙醇按0.6mL/100g灌胃,造成胃黏膜损伤模型.各组检测胃黏膜EGF、血清和胃黏膜NO含量.结果:各电针组胃黏膜EGF含量明显高于模型组(P<0.01),血清和胃黏膜NO含量高于模型组(P<0.05);足三里组、足三里内关组、足三里公孙组之间没有显著差异,而足三里内关公孙组对比这三组均有显著差异.结论:电针足三里与内关、公孙不同配伍能提高胃黏膜EGF含量,促进NO的合成与释放,起到对胃黏膜的保护作用.内关、公孙与足三里单独配伍没有明显地增效作用,而两穴合用时可有明显增效作用.
作者:王灵;彭楚湘;周国平;邓常青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心脏电生理检查与中医传统辨证分型之间是否存在某种相互关系.方法:对53例患者首先进行辨证分型,其中阴虚火旺型11例、阳气虚弱型22例、心血不足型13例、心血瘀阻型7例,然后进行心脏电生理检查(经食道心房调搏)并记录其结果,与中医证型进行对照,探讨其中的关系.结果:阴虚火旺型中有6例存在房室结双径路(54.55%);阳气虚弱型中隐匿性房室传导阻滞占17例(77.27%),病态窦房结综合征7例(31.82%);心血不足型中正常10例(76.92%);心血瘀阻型中诱发出心房纤颤、心房扑动共5例,隐匿性房室传导阻滞2例.结论:中医传统辨证分型与心脏电生理检查存在一定的关系,为临床辨证提供了一定的客观指标.
作者:曾明;姚廷周 刊期: 2006年第11期
许多中药从整体水平发挥了显著的抗感染效应,然而,对于其提高机体抗感染免疫力的进一步作用机制,目前知之甚少.在中药既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TLR)理论,对二者的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指出中药提高机体抗感染免疫能力与TLR密切相关.这不仅对进一步深化中药抗感染药理认识具有重要理论价值,而且对提高感染性疾病的疗效和中药新药开发,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者:彭广华;贺新怀;席孝贤;张丽君 刊期: 2006年第11期
采用按镜像辨证中药治疗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UC)30例,并与传统的脉症辨证中药治疗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30例进行对照.结果治疗组临床治愈率为30.00%,总有效率96.67%,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治疗后治疗组各项观察指标积分较对照组有显著差异,说明按镜像辨证中药治疗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在改善UC临床症状和局部组织阳性体征方面有明显疗效.镜像辨证提高了辨证的客观性和准确性,并具有临床意义.
作者:李敏;梁超 刊期: 2006年第11期
1概述白血病是源于造血(或淋巴)干细胞的恶性疾病.因白细胞异常增生,浸润骨髓及其他正常组织、器官,使正常血细胞生成减少,组织器官功能障碍.临床表现为发热、贫血、出血、肝脾及淋巴结肿大、骨关节疼痛等特征.尤其是急性白血病(AL),在儿童及青年中占恶性肿瘤的首位,起病急,发展快,可在数月内急剧恶化而导致死亡.
作者:章敏 刊期: 2006年第11期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伟大瑰宝,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同时也为世界医药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近年来中药产生的不良反应文献报道逐年增多.本文从中药不良反应的发生、原因及对策等方面阐述中药不良反应研究现状.为合理使用中药,使中药能真正达到安全、有效和质量可控,尽绵薄之力.
作者:于双慧;陈晓辉;李伟;毕开顺 刊期: 2006年第11期
<金匮要略>湿病、痰饮病和水气病均为水液代谢障碍类疾病,其发病皆和肺、脾、肾、三焦、膀胱功能失常密切相关,然其病机却各有侧重,而治法上又互有联系,<金匮要略>对该类病证的阐述有一定的规律性,揭示这种规律,把握仲景辨治杂病的思路.
作者:白玉宾;姜德友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神经性耳鸣为原因不明的特发性疾病,至今尚无特效的治疗方法[1].2003年6月-2006年2月,本科在耳鸣耳聋患者中筛选出符合神经性耳鸣诊断标准[2]的74例患者,运用董氏奇穴为主的针灸治疗方法进行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徐勇刚;杨金发;魏炯洲;张健 刊期: 2006年第11期
就近10年来国内对天麻钩藤饮治疗高血压病的药效动力学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进行了综述.
作者:方显明;黄红英 刊期: 2006年第11期
许多中药具有抗肿瘤作用,因中药成分复杂,其抗肿瘤机理也表现在多个方面.本文从抑制蛋白质合成、对DNA、RNA的影响,对肿瘤细胞的抑制作用,诱导细胞凋亡,对免疫功能方面的影响,逆转多药耐药等方面对抗肿瘤中药的特点、作用机制进行了简单归纳、总结.
作者:梁红;钟振国 刊期: 2006年第11期
通过对本校方剂学教学现状的分析,提出方剂学教学内容应充分重视专业选择性,即以学生专业特点为切入点,充分照顾到学生的研究和从业方向,以个性化需求为基础,以专业化侧重为目标,根据不同专业特点,选择相适宜的教学重点,制定在教学各个环节上体现更专业化、个性化的教学目标.
作者:王欣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糖尿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是指糖尿病患者具备冠心病的病理基础,存在心肌缺血发作的客观证据,但不伴有心绞痛或心绞痛等同症状的临床表现.Young等[1]总结文献资料报道:糖尿病合并SMI的患者有着较高的心肌梗死(11%~16%),卒死(8%~15%)及血管重建(41%)的发生率,因此防治糖尿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已成为当前的热点问题.导师陈镜合教授认为本病发病机理不外是正虚与邪实之争,正虚以阳虚、阴虚、气虚为主;邪实以气、血、痰、食、湿、火郁结为主.临床上以补益心气,温通心阳或行气活血,祛湿化痰,开郁降脂治疗对防治和延缓SMI发生可能有积极意义.
作者:李思宁;叶志中 刊期: 2006年第11期
模糊学是专门研究模糊性事物和现象的一门边缘学科,其实它是一种非常原始,但又是一种科学且前途无量的综合性学科.然而,作为一种科学的学科,用于自然科学中早的莫过于祖国医药学,它是祖国医药学的精髓.
作者:富同羲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对我国古代医药学教育的发展情况加以论述,为现代医药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经验和参考.方法:文献研究法.结论:我国古代的医药学教育,经历过初的口耳相传教育方式,逐渐发展为家传师承与学校教育并存的形式,为医药学的发展与进步,维护人民身心健康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作者:田丽娟;黄泰康 刊期: 2006年第11期
论述了阴虚可因血液黏滞、脉管失养、推动无力、虚火煎熬等原因形成血瘀的病机,并介绍在辨治中风、慢性肝炎或肝硬化、慢性萎缩性胃炎、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冠心病、精液黏稠不液化等多种慢性疑难病中的运用.
作者:汤朝晖;严石林;严俨;林辰青;贾淑红 刊期: 2006年第11期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肠黏膜屏障功能障碍,包括物理屏障、化学屏障、免疫屏障、生物屏障等屏障功能的障碍.有效的中医药治疗可以通过对上述屏障的保护而对溃结起到治疗作用.
作者:杨莹莹;钦丹萍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观察养肝清热颗粒的抗实验性肝炎作用.方法:分别采用四氯化碳(CCl4)和D-半乳糖胺(D-GalN)诱导小鼠发生实验性急性肝损伤.结果:养肝清热颗粒可对抗四氯化碳和D-半乳糖胺所致血清中ALT、AST、ALP升高及GSH降低,并减轻D-半乳糖胺所致肝脏病变程度,其中以中剂量(相当于生药80g/kg)预防给药7天效果佳.结论:养肝清热颗粒对实验性肝炎有保护作用.
作者:刘崇俊;吴宏丽;乌冬梅 刊期: 2006年第11期
肝癌的发生和演进是典型的多因素(肝炎病毒慢性感染,黄曲霉素AFB1暴露,过量饮酒和遗传性肝病肝硬化等)多基因和多阶段、多途径(Rb、p53和Wnt途径等)的复杂过程,是遗传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因遗传学、表遗传学改变引起的原癌基因的活化和抑癌基因的灭活,是癌变的中心生物学过程.肝细胞癌变到形成肝肿瘤的发生是一个多阶段、多步骤、由多个基因参与的复杂过程.目前研究较多的肝癌基因疗法主要有自杀基因疗法、免疫基因疗法、抑癌基因疗法、反义基因疗法等.原癌基因的激活,抑癌基因的失活,并不是单个发生的,因此纠正某一突变基因逆转恶性转化似乎是不可能的.
作者:王昌俊 刊期: 2006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