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脉通方对自发性糖尿病大鼠血清VEGF水平及动脉内皮细胞的影响

亓鲁光;龚光明;姚卓;张彦忠

关键词:自发性糖尿病大鼠,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组织形态学, 脉通方
摘要:目的:观察脉通方对自发性糖尿病大鼠血管内皮细胞的影响.方法:采动自发性糖尿病大鼠模型,随机分组按设计方案处理,观测血糖、空腹胰岛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血管内皮病理切片.结果:分组处理3个月后,血糖模型组和西药组均显著高于中药高、低剂量组(P<0.05或0.01);血清胰岛素中药高剂量组与西药组有显著差异(P<0.0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中药两个组均与模型、西药组有显著差异(P<0.01),西药组与模型组有显著差异(P<0.05);病理切片内皮细胞平均脱落面积中药高剂量与模型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中药高剂量组与西药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中药高剂量脉通方明显降血糖、调节胰岛素分泌,血清VEGF水平降低,具有明显血管内皮保护作用.
中华中医药学刊杂志相关文献
  • 谈中医院校《西医诊断学》教学

    中医院校的西医诊断学教学中,应该注意帮助学生明确西医诊断学在中西医结合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并就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如何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等问题,介绍了自己的经验和见解.

    作者:周红光;张宗明;潘涛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益肾泄浊方治疗气阴两虚型IgA肾病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益肾泄浊方治疗气阴两虚型IgA肾病的疗效及其作用机理.方法:对确诊为IgA肾病且辨证为气阴两虚型患者136例进行随机分组,治疗组68例,给予益肾泄浊方、雷公藤多甙片、洛丁新等治疗,对照组68例,给予雷公藤多苷片、洛丁新等治疗,总疗程6个月,观察两组的疗效及药物副作用.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8.2%,对照组总有效率64.6%,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蛋白尿、血尿水平均有下降,但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在升高血清白蛋白及降低血清肌酐方面,治疗组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益肾泄浊方是治疗气阴两虚型IgA肾病的有效方剂,能明显减少患者蛋白尿、血尿,稳定患者肾功能.

    作者:易无庸;熊国良;杨琴;杨栋;张彩霞;钱晓岚;蔡芬芳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中医药治疗急性白血病探讨

    1概述白血病是源于造血(或淋巴)干细胞的恶性疾病.因白细胞异常增生,浸润骨髓及其他正常组织、器官,使正常血细胞生成减少,组织器官功能障碍.临床表现为发热、贫血、出血、肝脾及淋巴结肿大、骨关节疼痛等特征.尤其是急性白血病(AL),在儿童及青年中占恶性肿瘤的首位,起病急,发展快,可在数月内急剧恶化而导致死亡.

    作者:章敏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论诊察大便的临床意义

    在认识大便的生理意义基础上,阐述诊察大便的方法,列出大便异常的辨病辨证意义,并以泄[腹]泻、便秘[闭]为例进行辨病思考.

    作者:黄碧群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慢性心力衰竭三焦壅塞痰瘀水停证的探讨

    一部分慢性心力衰竭病人在临床上常常表现为喘、满、肿、胀并见,这与文献记载的三焦病理表现一致,文中从三焦生理病理的角度探讨这部分心衰的病因病机,结合临床以方验证,得出三焦壅塞痰瘀水停证是慢性心力衰竭的一个重要证型.

    作者:杨祥坤;华新宇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养肝清热颗粒对实验性肝炎的保护作用

    目的:观察养肝清热颗粒的抗实验性肝炎作用.方法:分别采用四氯化碳(CCl4)和D-半乳糖胺(D-GalN)诱导小鼠发生实验性急性肝损伤.结果:养肝清热颗粒可对抗四氯化碳和D-半乳糖胺所致血清中ALT、AST、ALP升高及GSH降低,并减轻D-半乳糖胺所致肝脏病变程度,其中以中剂量(相当于生药80g/kg)预防给药7天效果佳.结论:养肝清热颗粒对实验性肝炎有保护作用.

    作者:刘崇俊;吴宏丽;乌冬梅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运用整体观念治疗恶性肿瘤的思考

    恶性肿瘤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从整体观念出发,从3个方面对中医认识及治疗恶性肿瘤进行了思考:①通过运用整体观念认识恶性肿瘤的自愈与发生,明确整体水平上的正邪关系,是治疗恶性肿瘤的核心问题.②运用整体观念治疗恶性肿瘤的两种主要方法:散寒回阳法和攻下法.③运用整体观念产生的假说:恶性肿瘤转移是正气驱邪的一种表现,癌细胞的转移就是在正邪交争中出现的一种情形.

    作者:林晓峰;赵永山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从Toll样受体探讨中药抗感染免疫作用机制

    许多中药从整体水平发挥了显著的抗感染效应,然而,对于其提高机体抗感染免疫力的进一步作用机制,目前知之甚少.在中药既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TLR)理论,对二者的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指出中药提高机体抗感染免疫能力与TLR密切相关.这不仅对进一步深化中药抗感染药理认识具有重要理论价值,而且对提高感染性疾病的疗效和中药新药开发,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者:彭广华;贺新怀;席孝贤;张丽君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项针对假性延髓麻痹病人BAEP的影响

    目的:探讨项针治疗假性球麻痹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BAEP的影响;方法:选取颈项部腧穴为主治疗多发性脑梗塞所致的假性球麻痹,设立对照组,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吞咽、言语功能的改善及对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的影响;结果:项针可明显改善假性球麻痹病人的吞咽和言语障碍,提高吞咽和言语功能分级,疗效评定优于对照组且项针能有效缩短假性球麻痹病人BAEP各波潜伏期和峰间潜伏期,重现和提高各波波幅;结论:针刺可能使参与电生理活动的神经元或神经纤维数量增多而使波幅改善,使皮质下行纤维损伤所致运动神经元的一级兴奋性突触后电位降低得到改善,从而调节延迟的各波PL和IPL.

    作者:楚佳梅;高维滨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加味七味白术散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加味七味白术散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0例,口服加味七味白术散(党参、炒白术、茯苓、木香、葛根、炒山药、炒薏苡仁、芡实、肉豆蔻、补骨脂、甘草)治疗;对照组30例,口服常乐康胶囊治疗.2组均以4周为1疗程.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6.67%,对照组为60.00%,两组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七味白术散加味对于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有较好疗效.

    作者:王会丽;杨晓霞;姚自凤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豆根管食通口服液对食管癌造模大鼠细胞周期调控因子cyclin D1 CDK4 PCNA的影响

    目的:观察豆根管食通口服液对食管癌造模大鼠细胞周期调控因子cyclin D1、CDK4、PCNA的影响,从细胞分子水平探讨该药的作用机制.方法:选用健康Wistar大鼠,除随机分出的空白对照组(正常组)外,其余大鼠均腹部皮下注射甲基戊基亚硝胺(MANA)5mg/kg连续20周,末次注射后将造模大鼠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模型组)、豆根管食通高中低剂量组、西药替加氟组(化疗组),1次/天,4周后停止.应用S-P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食管组织cyclin D1、CDK4、PCNA蛋白的表达.结果:①cyclin D1、CDK4在食管癌模型组表达率明显提高,与正常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各药物治疗组cyclin D1、CDK4表达率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管食通高剂量组和化疗组其阳性率降低更为明显,与模型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PCNA阳性指数在食管癌模型组明显升高,与正常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各药物治疗组PCNA阳性指数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尤以化疗组及管食通高剂量组降低明显(P<0.01).结论:豆根管食通口服液通过下调癌基因cyclin D1、CDK4的表达,阻断细胞由G1期向S期过渡,PCNA阳性指数下降,从而抑制大鼠食管癌细胞生长.

    作者:王新杰;郑玉玲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天麻钩藤饮治疗高血压病的作用机制研究

    就近10年来国内对天麻钩藤饮治疗高血压病的药效动力学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进行了综述.

    作者:方显明;黄红英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蒋文照教授的脾胃学术思想

    总结整理蒋文照教授的脾胃学术思想.从和脾胃,重在调补;理中州,不忘疏肝;疗杂病,必护胃气;善用药,轻灵见长等4个方面进行了探讨论述.

    作者:徐珊;徐发莹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中医院校留学生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迅速发展,国际间的交流必然加强并深入到各个领域,而在卫生保健领域独领风骚的中国传统医药的交流在21世纪会有很大发展.为了更好的发展对外教育产业,和发达国家接轨,适应国际教育市场,吸引更多的留学生来华学习中医,改革现有中医药对外教育刻不容缓.

    作者:朱爱松;田国伟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方剂学习记忆方法探析

    总结、介绍几种行之有效的中医方剂学习、记背方法,如加减记忆法、配伍记忆法、类方比较法、趣味记忆法等等,以尽快达到较完整、正确、全面地掌握中医方剂学,且适合不同年龄学习中医人群的需要.

    作者:周叔平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方剂学教学模式改革的实践与思考

    方剂学的教学目标是通过一定数量常用方剂的讲授,引导学生掌握组方原理和配伍方法,培养学生分析、运用方剂以及临证处方的能力,并为今后学习中医临床课程奠定基础.笔者通过多年的方剂学课程建设积累,在教学模式方面颇具特色,现将其介绍如下.

    作者:王蕾;李明;张淑敏;齐放;徐大鹏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大黄附子配伍药理与临床的研究现状

    大黄与附子配伍是中药反佐配伍中增效减毒的重要方式.从现代药理研究和临床应用两方面综述了这一配伍的研究现状,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基础.

    作者:王岚;彭成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我国古代医药学教育概述

    目的:对我国古代医药学教育的发展情况加以论述,为现代医药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经验和参考.方法:文献研究法.结论:我国古代的医药学教育,经历过初的口耳相传教育方式,逐渐发展为家传师承与学校教育并存的形式,为医药学的发展与进步,维护人民身心健康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作者:田丽娟;黄泰康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金匮要略》历版教材变迁利弊谈

    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是教师传授知识必不可少的工具,更是学生学习所凭借的工具,教材的质量与导向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好的教材不仅能够向学生提供系统、完善的知识更能给学生一个正确的方向.所以好的教材在教学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作者:张丽艳;朱辉;张红梅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电针足三里与内关公孙不同配伍对胃黏膜损伤大鼠NO EGF的影响

    目的:观察电针足三里与内关、公孙不同配伍对胃黏膜损伤大鼠表皮生长因子(EGF)、一氧化氮(NO)的影响以了解不同配伍其效应有何差异.方法:60只大鼠随机分为6组,即足三里组、足三里配内关组、足三里配公孙组、足三里配内关公孙组、模型组、空白对照组,每组10只.用无水乙醇按0.6mL/100g灌胃,造成胃黏膜损伤模型.各组检测胃黏膜EGF、血清和胃黏膜NO含量.结果:各电针组胃黏膜EGF含量明显高于模型组(P<0.01),血清和胃黏膜NO含量高于模型组(P<0.05);足三里组、足三里内关组、足三里公孙组之间没有显著差异,而足三里内关公孙组对比这三组均有显著差异.结论:电针足三里与内关、公孙不同配伍能提高胃黏膜EGF含量,促进NO的合成与释放,起到对胃黏膜的保护作用.内关、公孙与足三里单独配伍没有明显地增效作用,而两穴合用时可有明显增效作用.

    作者:王灵;彭楚湘;周国平;邓常青 刊期: 2006年第11期

中华中医药学刊杂志

中华中医药学刊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中华中医药学会 ,辽宁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