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祥坤;华新宇
<傅青主女科>论治带下病的特色主要体现在:探究带下病之源在于重视湿邪,强调辨证应以色分带、论治须审带下之因,处方用药必精当实用等4个方面.傅氏对后世中医妇科影响深远,其精辟的理论对后世治疗带下病颇具参考价值.
作者:陈志霞;黄健玲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前对冠心病心肌缺血的经典治疗可概括为3个方面,一是药物治疗,包括扩冠,减少心肌耗氧量,抗血小板,抗凝等;二是介入治疗,有经皮冠状动脉腔内球囊成形术(PTCA)及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心肌激光打孔术等;三是外科治疗,有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对冠脉病变严重的心肌缺血,传统药物治疗有限,而冠脉的介入治疗和旁路移植术均有30%~50%的再狭窄率.鉴于上述治疗方法的局限性,促进缺血心肌区域侧支循环的建立健全和动脉血管新生,即治疗性血管生成,已成为当前心血管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代表了冠心病治疗的新方向.
作者:祝光礼;周凡 刊期: 2006年第11期
总结整理蒋文照教授的脾胃学术思想.从和脾胃,重在调补;理中州,不忘疏肝;疗杂病,必护胃气;善用药,轻灵见长等4个方面进行了探讨论述.
作者:徐珊;徐发莹 刊期: 2006年第11期
苦参碱是豆科植物苦参等中的主要活性成分,近的研究表明,其还具有抗肾小管间质纤维化、抗皮肤纤维化、抗心肌肥大等多种新的药理作用,同时也研制了苦参碱滴丸、苦参碱缓释片、苦参碱脂质体等苦参碱新制剂,这些对于苦参碱的进一步研究开发有重要价值.
作者:张晓丹;李显庆;刘琳 刊期: 2006年第11期
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迅速发展,国际间的交流必然加强并深入到各个领域,而在卫生保健领域独领风骚的中国传统医药的交流在21世纪会有很大发展.为了更好的发展对外教育产业,和发达国家接轨,适应国际教育市场,吸引更多的留学生来华学习中医,改革现有中医药对外教育刻不容缓.
作者:朱爱松;田国伟 刊期: 2006年第11期
采用按镜像辨证中药治疗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UC)30例,并与传统的脉症辨证中药治疗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30例进行对照.结果治疗组临床治愈率为30.00%,总有效率96.67%,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治疗后治疗组各项观察指标积分较对照组有显著差异,说明按镜像辨证中药治疗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在改善UC临床症状和局部组织阳性体征方面有明显疗效.镜像辨证提高了辨证的客观性和准确性,并具有临床意义.
作者:李敏;梁超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探讨泻肺定喘方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110例支气管哮喘患者,随机分两组,对照组50例使用抗生素及止咳、平喘治疗;治疗组60例,采用自拟中药煎剂泻肺定喘方(桑白皮、葶苈子、黄芩、桔梗、浙贝母、瓜蒌皮、前胡、百部、杏仁、炙枇杷叶、制半夏、鱼腥草、甘草)加减运用.结果:治疗组临床控制15例,显效22例,好转18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91.67%;对照组临床控制8例,显效14例,好转17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78.00%.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见(P<0.05).结论:泻肺定喘方有较好的平喘作用,并能改善患者的肺功能.
作者:姜丕政;周炜炜;胡雅国;崔丽笙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探讨项针治疗假性球麻痹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BAEP的影响;方法:选取颈项部腧穴为主治疗多发性脑梗塞所致的假性球麻痹,设立对照组,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吞咽、言语功能的改善及对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的影响;结果:项针可明显改善假性球麻痹病人的吞咽和言语障碍,提高吞咽和言语功能分级,疗效评定优于对照组且项针能有效缩短假性球麻痹病人BAEP各波潜伏期和峰间潜伏期,重现和提高各波波幅;结论:针刺可能使参与电生理活动的神经元或神经纤维数量增多而使波幅改善,使皮质下行纤维损伤所致运动神经元的一级兴奋性突触后电位降低得到改善,从而调节延迟的各波PL和IPL.
作者:楚佳梅;高维滨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系统介绍了国内外进行降血脂中药研究的探索途径以及药理研究模型的建立方法,并对国内外降血脂中药研究现状进行了阐述和分析.
作者:王也;富同羲 刊期: 2006年第11期
许多中药具有抗肿瘤作用,因中药成分复杂,其抗肿瘤机理也表现在多个方面.本文从抑制蛋白质合成、对DNA、RNA的影响,对肿瘤细胞的抑制作用,诱导细胞凋亡,对免疫功能方面的影响,逆转多药耐药等方面对抗肿瘤中药的特点、作用机制进行了简单归纳、总结.
作者:梁红;钟振国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观察糖尿病大鼠肾病标志蛋白的变化及参丹健胰丸对这些蛋白的影响.方法:采用大剂量单次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方法建立糖尿病(DM)大鼠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参丹健胰丸低、高剂量组、卡托普利组.分别给予参丹健胰丸0.75g/kg、1.5g/kg、卡托普利1mg/kg治疗8周后,测定尿微量白蛋白(UAlb)、尿转铁蛋白(UTr)、尿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UNAG)、尿α1-微球蛋白(Uα1-MG)以及肾脏病理等的 改善情况.结果:参丹健胰丸可显著改善模型大鼠的整体状态和一般情况(P<0.01),显著降低尿微量白蛋白(P<0.01)以及尿中转铁蛋白(UTr)、尿α1-微球蛋白(Uα1-M)的含量(P<0.01);降低肾重与体重的比值(P<0.05)和有效地减少肾毛细血管基底膜的厚度以及控制肾小球系膜区的扩张,减轻肾脏病理组织的损害程度.结论:参丹健胰丸能显著改善肾病标志蛋白的失调,从而发挥其对肾脏的保护作用.
作者:徐意;方朝晖;鲍道林;刘晓辉;韩明向 刊期: 2006年第11期
一部分慢性心力衰竭病人在临床上常常表现为喘、满、肿、胀并见,这与文献记载的三焦病理表现一致,文中从三焦生理病理的角度探讨这部分心衰的病因病机,结合临床以方验证,得出三焦壅塞痰瘀水停证是慢性心力衰竭的一个重要证型.
作者:杨祥坤;华新宇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祝光礼教授现任浙江中医药大学广兴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30余载,精研医典,学识渊博,治学严谨,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在治疗冠心病、心肌梗死、高脂血症、病态窦房结综合征、风心病、冠脉肌桥、慢性心功能不全、肺心病、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方面,有独到之处.
作者:周凡;陈启兰 刊期: 2006年第11期
方剂学的教学目标是通过一定数量常用方剂的讲授,引导学生掌握组方原理和配伍方法,培养学生分析、运用方剂以及临证处方的能力,并为今后学习中医临床课程奠定基础.笔者通过多年的方剂学课程建设积累,在教学模式方面颇具特色,现将其介绍如下.
作者:王蕾;李明;张淑敏;齐放;徐大鹏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观察加味七味白术散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0例,口服加味七味白术散(党参、炒白术、茯苓、木香、葛根、炒山药、炒薏苡仁、芡实、肉豆蔻、补骨脂、甘草)治疗;对照组30例,口服常乐康胶囊治疗.2组均以4周为1疗程.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6.67%,对照组为60.00%,两组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七味白术散加味对于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有较好疗效.
作者:王会丽;杨晓霞;姚自凤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观察豆根管食通口服液对食管癌造模大鼠细胞周期调控因子cyclin D1、CDK4、PCNA的影响,从细胞分子水平探讨该药的作用机制.方法:选用健康Wistar大鼠,除随机分出的空白对照组(正常组)外,其余大鼠均腹部皮下注射甲基戊基亚硝胺(MANA)5mg/kg连续20周,末次注射后将造模大鼠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模型组)、豆根管食通高中低剂量组、西药替加氟组(化疗组),1次/天,4周后停止.应用S-P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食管组织cyclin D1、CDK4、PCNA蛋白的表达.结果:①cyclin D1、CDK4在食管癌模型组表达率明显提高,与正常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各药物治疗组cyclin D1、CDK4表达率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管食通高剂量组和化疗组其阳性率降低更为明显,与模型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PCNA阳性指数在食管癌模型组明显升高,与正常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各药物治疗组PCNA阳性指数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尤以化疗组及管食通高剂量组降低明显(P<0.01).结论:豆根管食通口服液通过下调癌基因cyclin D1、CDK4的表达,阻断细胞由G1期向S期过渡,PCNA阳性指数下降,从而抑制大鼠食管癌细胞生长.
作者:王新杰;郑玉玲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建立HPLC法测定舒肝和胃颗粒中芍药苷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色谱柱HYPERSIL ODS2,流动相乙腈-水-磷酸(15:85:0.2),检测波长230nm,流速1.0mL/min.结果:芍药苷在0.2~1.6μg范围内线性良好,r=0.9998,平均回收率为98.73%(n=5),RSD=1.21%.结论:本方法重现性好、简便易行,可作为舒肝和胃颗粒中芍药苷含量的质控方法.
作者:张敏;宋慧平;薛松 刊期: 2006年第11期
重型肝炎死亡率高,治疗棘手,以中医药配合西医治疗疗效明显优于单纯西医治疗.对近年来中医药治疗重型肝炎的有关进展进行了综述,并指出目前存在的部分问题.
作者:荀运浩;施军平;过建春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对我国古代医药学教育的发展情况加以论述,为现代医药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经验和参考.方法:文献研究法.结论:我国古代的医药学教育,经历过初的口耳相传教育方式,逐渐发展为家传师承与学校教育并存的形式,为医药学的发展与进步,维护人民身心健康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作者:田丽娟;黄泰康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观察加味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变应性鼻炎的疗效.方法:将146例变应性鼻炎病人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76例口服加味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对照组70例口服马来酸氯苯那敏,局部麻黄素加可的松、苯海拉明针滴鼻.结果:表明加味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变应性鼻炎比西药疗效更佳.
作者:林丹娜 刊期: 2006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