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宁;宋琳;牛英才;邹纯朴
黄酮类化合物广泛存在于植物界,是目前倍受关注的天然活性产物之一.近年来,对黄酮类化合物的研究逐渐增多.大量研究证明,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氧化、抗癌、抗艾滋病、抗菌、抗过敏、抗炎等多种生理活性及药理作用,且无毒副作用,对人类的肿瘤、衰老、心血管疾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构效关系的研究,对从中草药中筛选出更安全、有效的药物是十分必要的手段.同时,从实验中获得大量有关构效关系的信息,应尽快写进<中药化学>的教材中,填补空白,提高教材的理论水平.
作者:佟铁光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动态研究(CFU-GM)体外增殖的影响.方法:隔日计HCMV AD169体外持续感染后1~19天内黄芪注射液对CFU-GM细胞簇、集落、大集落及细胞总数变化规律.结果:培养后各组CFU-GM增殖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7天达峰后减少.病毒组CFU-GM增殖均较空白组有明显降低(P<0.05);黄芪组、更昔洛韦组和空白组细胞增殖明显高于病毒组(P<0.01);更昔洛韦组和黄芪组CFU-GM增殖显著高于病毒组(P<0.05).结论:黄芪注射液可以促进体外培养HCMV感染CFU-GM的增殖.黄芪注射液;粒--单系祖细胞;人巨细胞病毒;细胞增殖.
作者:赵自明;张迎春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慢性肾脏病患者血、尿Col-Ⅳ、LN水平变化与内生肌酐清除率的关系及应用价值及血、尿Col-Ⅳ、LN变化与中医证型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慢性肾脏病患者90例和健康对照者20例血、尿Col-Ⅳ、LN水平,同时测定内生肌酐清除率、24h尿蛋白定量.结果:气阴两虚组血、尿Col-Ⅳ、LN高,与其他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失代偿期血、尿Cd-Ⅳ、LN高与其它组相比具有显著差异;血Col-Ⅳ、LN与无明显相关性;各期血、尿Col-Ⅳ、LN无等级相关.结论:气阴两虚组肾小球固有细胞分泌合成Col-Ⅳ、LN多,尿Col-Ⅳ、LN可以反映肾小球及小管间质的损害.
作者:郑京;陈淑娇;刘新迎;丘余良;洪江淮;梁文娜;王智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前,我国脑卒中的发病率、死亡率仅低于东欧少数几个国家,而高于世界其他各国[1].根据已知的主要危险因素,预计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进程加快,人群高血压患病率不断升高,以及很多人采用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等,若不尽快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措施,则本病的发病率、死亡率在今后一段时期内将会继续上升,危害将日趋严重.继续深入探讨我国脑卒中发病的特点、病因及各种危险因素的作用,仍是十分重要的研究课题.美国自80年代初开始进行卒中数据库预试验研究,80年代后期陆续发表文章,至今有关卒中数据库研究资料文献已达数十篇[2],对于分析研究卒中的原因、发病过程、临床特征、诊断分类以及预后等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如由北京市脑血管病防治办公室牵头并联合北京7家医院开展的卒中临床数据库研究[3]等.
作者:江涛;刘金民;王玉来;尹岭;唐大晅 刊期: 2005年第02期
培养基是人们提供微生物生长繁殖和生物合成各种代谢产物所需要的按一定比例配制的多种营养物质的混合物,培养基的组成对菌体生长繁殖、产物的生物合成、产品的分离纯化乃至产品的质量和产量都有重要影响.下面的实验就是以G3-Ⅰ为菌株,采用正交试验筛选法,确定了灵芝菌的常规发酵配方,佳碳源、氮源组合及佳发酵工艺参数.
作者:张玉珠 刊期: 2005年第02期
马王堆帛书<脉法>和<阴阳脉死候>,主要论述经脉病证治疗及三阴五死证候,书中没有关于诊脉的内容,参阅<灵枢·经脉>篇中的经循路线、脉病主证、经病治疗及五阴死候等内容,初步认定二书不是脉象诊断学书籍,也不是独立成篇的著作,它们应与<阴阳十一脉灸经>是同一部书,即今之<灵枢·经脉>,只是前者成书较早,文理简略,而后者成书较晚,论述详尽.
作者:金仕荣;姚纯发 刊期: 2005年第02期
慢性前列腺炎的诊治存在一些误区:单纯强调生物医学的原因,忽视社会、心理因素;中医病因重视湿热,忽视肾虚、湿热、瘀滞三者的相互为患;诊断片面强调生物医学指标,忽视心理诊断;治疗重视寻找有效抗菌素、特殊用药途径,单纯清热利湿或滋补肾阴、温肾壮阳,或寻找特效中成药,而忽视本病的综合调理、中西结合、内外并治,特别是心理治疗和生活调养.
作者:何清湖;刘朝圣 刊期: 2005年第02期
高血压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常引起严重的心脑肾并发症,严重危害人类健康.高血压与肾脏的关系十分密切,美国近的一项调查表明:近10年导致终末期肾病患病率迅速升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原发性高血压肾小动脉硬化症,占28%[1].而高血压导致的肾损害,会进一步致血压升高,对心脑的危害性更大,因此,对高血压患者应评估其肾脏的受损情况,在降压治疗的同时保护肾脏.
作者:徐向青;郑三霞 刊期: 2005年第02期
<金匮>腹满腹痛的教学内容应包括辨证论治要领,脾胃虚寒、血虚寒滞肝脉、脾肾阳衰、脾虚寒盛、寒饮内盛上逆、寒盛痹阻中阳、寒实内结胃肠、胃肠气滞热结、蛔虫内扰、饮聚肠间、瘀血内结、肝气上逆等常见证型的证候特征、辨证方法与思路、治疗,并应包括类证鉴别等,通过上述教学,培养学生辨证思维能力.
作者:宋建平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了解三七复方成分对炎症子宫内膜形态学影响的作用机制.方法:建立Rhesus猴子宫内膜炎动物模型,治疗组以复方三七成分灌胃治疗,模型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另设空白对照组,3个疗程后,在预测下一次月经来潮前一天切取三组猴的子宫内膜,固定后置光镜下观察.结果:模型组为慢性子宫内膜炎的改变,内膜上皮坏死,间质炎性细胞增多明显,出血严重,螺旋动脉扩张较明显,平滑肌细胞排列紊乱.空白组为正常行经前期图像,治疗组间质少量炎性细胞浸润,有少量出血,螺旋动脉较模型组管径缩小.结论:复方三七成分可以促进螺旋动脉的修复和收缩从而达到止血的作用.
作者:尤昭玲;刘文娥;王若光;付灵梅;马红霞;谭朝阳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王道全教授为著名推拿专家,从事推拿临床、教学20余年,不断探求杏林精微,学验俱丰,尤其对颈椎病、腰椎问盘突出症等运动系统疾病的诊治颇具造诣.笔者有幸从师学习,每见颈椎病患者的病痛在王师手中逐日减轻,真有妙手回春之效,现将王师临床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经验举要如下.
作者:周长春;王进;崔晓鲁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探究二仙汤加生龟板、女贞子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口服二仙汤加生龟板、女贞子中药煎剂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62例,与对照组(同样口服二仙汤加生龟板、女贞子中药煎剂,并同时联合服用尼尔雌醇等西药)38例进行临床疗效比较.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7.09%,对照组为89.47%,两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二仙汤加生龟板、女贞子中药煎剂具有明显改善围绝经期综合征临床症状之功效.
作者:杨芳娥;王琐杏;张朝红 刊期: 2005年第02期
近年来大量的中药实验和临床研究从多方面阐明了中药神经保护的药理作用机制,现就其研究综述如下:
作者:周志焕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观察针灸按摩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的疗效.方法:将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64例按照就诊顺序随机分为两组,针刺按摩组33例,以针刺按摩方法治疗,对照组31例采用针刺方法治疗.结果:针刺按摩组显效17例;有效15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6.97%.对照组用常规针刺疗法总有效率为77.42%.两组比较,总有效率具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针刺配合按摩疗法比单纯针刺的临床疗效显著.
作者:鄂建设;文碧玲 刊期: 2005年第02期
肝脏是人体的器官之一,人之情志、气血、消化、水液代谢,女子冲任的调和全赖于肝.现就其生理特性及病变规律和治疗法则略谈如下.
作者:徐经世 刊期: 2005年第02期
功能性尿潴留原因诸多,但多见于由中风等神经性疾病引起的后遗症.多发于中老年人.笔者自1993年以来,采用针药并用治疗该病,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陈天安;刘群英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观察中药浸泡联合微波治疗甲周疣的疗效.方法:随机将甲周疣患者57例分成两组,治疗组32例使用微波治疗后加中药浸泡(木贼草、马齿苋、大青叶、紫草、苦参、蛇床子、苍术、细辛、桃仁、红花、川芎)与对照组单纯使用微波治疗对比.结果:治疗组治愈率93.75%,对照组治愈率60.00%,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结论:中药联合微波治疗甲周疣的疗效确切,复发率低.
作者:李丽桂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观察健胃胶囊对胃液分泌和小肠吸收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幽门结扎法测定健胃胶囊对胃液分泌的影响;正常小鼠给药后给予3H-葡萄糖,测定小肠肠壁及肠腔内残留的葡萄糖量.结果:健胃胶囊各剂量组对正常大鼠胃液分泌量及正常小鼠肠腔3H-葡萄糖残留量无明显影响(与对照组比较,P>0.05),但可以提高胃蛋白酶的活性,高、中剂量组还可提高胃液的游离酸度与总酸度(与对照组比较,P<0.05).结论:健胃胶囊对小肠吸收功能无明显的促进作用,但可以提高胃蛋白酶的活性,促进胃酸的分泌.
作者:何岚;蔡宇;陈宝;徐月红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丹参素对溃疡性结肠炎(UC)大鼠模型的影响.方法:40只成年Wistar鼠分成正常注制备UC大鼠模型.组、中药组、西药组和模型组各10只.用5%乙酸和三硝基苯磺酸(TNBS)经结肠灌正常组、模型组每天灌服生理盐水10mL/kg,中药组、西药组每天灌服丹参素和柳氮磺胺吡啶(SASP)1次,每次2mL,3周后处死.按ELISA法测定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白细胞介素-1β(IL-1β)的含量.结果:中、西药物组TNF-α和IL-1β分别明显低于模型组,差异显著,而与正常组无明显差异.结论:丹参素可以显著降低UC大鼠TNF-α和IL-1β的水平,有治疗UC的前景.
作者:陈志伟;许惠玉;冯占春 刊期: 2005年第02期
就按摩在运动性疲劳恢复中的作用机理从中医及现代医学的角度分别进行阐述;并结合按摩在运动性疲劳恢复中的类型以及其在不同类型运动性疲劳中的应用作以综述,以此指出中医按摩在抗运动性疲劳中的优势及展望.
作者:白雪冰;陈祥岩 刊期: 2005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