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东方;梁雪芳;司徒仪
目的:探讨膝关节骨关节炎基本证候及其分布特点.方法:先期对中医医籍、中医期刊和中医院住院病历的证候文献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确定膝关节骨关节炎基本证候及其症状计量辨证标准;用调查表收集膝关节骨关节炎门诊患者的四诊资料,采用症状计量辨证法辨析诊断每个纳入研究病例可能表现出的基本证候,并进行单变量频数分布分析、列联表的χ2检验,计算单个证候出现频数之间OR(95%CI)值.结果:共有624例膝关节骨关节炎门诊患者纳入研究,各基本证候类型及其频数(率)为:肾阳虚证508(81.4%)、瘀阻脉络证464(74.4%)、寒湿阻络证340(54.5%)、肝肾阴虚证292(46.8%)、脾气亏虚证212(34.0%)、痰湿阻络证48(7.7%)40(6.4%)、湿热阻痹证40(6.4%)、风胜行痹证4(0.6%).统计学分析提示:肾阳虚、瘀阻脉络,寒湿阻络、肝肾阴虚、脾气亏虚,痰湿阻络、湿热阻痹,风胜行痹四组基本证候之间出现率的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肾阳虚、瘀阻脉络二证为膝关节骨关节炎的证候,寒湿阻络、肝肾阴虚、脾气亏虚三证为膝关节骨关节炎常见的证候,痰湿阻络、湿热阻痹二证为膝关节骨关节炎少见的证候,风胜行痹证为膝关节骨关节炎罕见的证候.
作者:姚共和;刘向前 刊期: 2005年第09期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含碘中药对甲亢大鼠模型甲状腺组织bcl-2、bax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制作大鼠甲状腺机能亢进模型,灌服不同浓度含碘中药复方及其他对照药物进行治疗,然后RT-PCR法检测各组大鼠甲状腺组织bcl-2、bax mRNA水平.结果:含碘较低的中药复方较之含碘高的中药复方在增加bcl-2mRNA表达及减少bax mRNA表达上具有显著性的差异.结论:小剂量含碘中药复方对实验性甲亢大鼠甲状腺细胞具有保护作用.
作者:吴秀美;粱毅;孙勤国 刊期: 2005年第09期
目的:探讨马钱子的炮制及使用方法.方法:对马钱子的有效成份、药理作用以及毒性、临床应用与马钱子的炮制关系进行研究.结果:马钱子不需要去表皮茸毛,不需炮制,可将生马钱子粉碎成细粉并装入一定规格的胶囊备用.根据所测定的马钱子粉所含士的宁的含量,确定马钱子粉的安全服用量,或从小用量0.1g/次开始,渐次递增用量,以患者自我感觉为度,用量应控制在0.72g/次以内.结论:本方法既降低劳动强度,又提高药材利用率,还方便使用.
作者:韩灵国;王东 刊期: 2005年第09期
川乌与草乌基源相近,功用相似,极易混淆.本文从药名沿革、植物基源、现代研究和应用等方面,对川乌与草乌的区别进行了分析探讨,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指导.
作者:安秀群 刊期: 2005年第09期
自宋较<伤寒论>以后,随着理论研究与临床实践的不断深化,有关伤寒诊断之专题研究,亦得到高度重视.本文仅就宋元明清时期有关伤寒诊断研究的概况,作一简要述评.
作者:万晓刚 刊期: 2005年第09期
目的:建立用HPLC(高效液相色谱)同时测定虎杖中大黄素、大黄酸、大黄酚、大黄素甲醚含量的方法.方法:用超声波提取;C8色谱柱5μm,150mm×4.6mm;流动相为甲醇-水(74:26),用磷酸调pH至2.5;流速1.0mL/min,检测波长437nm;柱温:室温;进样量20μL.结果:大黄酸线型范围为4~40μg/mL,平均回收率为96.8%;大黄素线型范围为5~50μg/mL,平均回收率为99.3%;大黄酚线型范围为3.2~32μg/mL,平均回收率为98.1%;大黄素甲醚线型范围为4.6~46μg/mL,平均回收率为98.8%.结论:该方法简单,陕速,准确,重现性好.
作者:伍晓春;陆豫 刊期: 2005年第09期
脓胸一般属外科治疗范畴,有时因病人情况差不能耐受外科手术,需结合内科治疗,本文从中医托毒排脓方面论述了脓胸(术后)的治疗,取得良好疗效.
作者:庞彩苓;胡秋未;徐志瑛 刊期: 2005年第09期
月经性头痛是每逢经期或经行前后出现以头痛为主要症状的疾病,为临床常见病之一,究其本病发作与月经周期密切相关,提示了偏头痛的发生与内分泌激素密切相关[1].目前有研究发现性激素的失衡和前列腺素的异常与月经性头痛的发作有关[2],因此笔者根据西医月经性偏头痛的发病原因假说,用外源性雌激素刺激探索经行头痛的机理,并用经典偏头痛模型硝酸甘油造模对照其结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朱鸿秋;傅金英;相宇;胡心伟;张庆文 刊期: 2005年第09期
目的:探讨肌萎灵注射液配合针灸治疗进行性延髓麻痹的疗效.方法:选择确诊为进行性延髓麻痹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住院治疗观察3个月.结果:治疗组显效率为26.67%,总有效率为88.33%,能显著改善进行性延髓麻痹病人的临床症状,如语言不利、饮水呛咳、吞咽呼吸困难等;而对照组则显示无效.结论:肌萎灵注射液及针灸对进行性延髓麻痹有明显的治疗作用.
作者:袁学山;陈金亮;王殿华 刊期: 2005年第09期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从紫荆皮中提取挥发油,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其挥发油成分进行分析,共鉴定了34个成分,并用面积归一化法确定各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
作者:徐新刚;葛平亮;张晶 刊期: 2005年第09期
尤昭玲教授系湖南中医学院博士研究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从事中西结合妇产科临床、教学、科研近30年,在妇科诊疗方面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于妇科炎症、月经不调、妇科血证、妇科肿瘤、妇科杂证及不孕症等的中西结合治疗,疗效显著.笔者随师临诊,获益匪浅,下面就其在论述治疗慢性盆腔炎方面的经验总结如下.
作者:尹香花;匡继林;刘文娥 刊期: 2005年第09期
朱熹是中国历史上具影响力的大学问家,在其丰富的知识宝库中,含有大量的中医学知识.而朱熹严谨的治学态度与疑经改经的治经方法对中医古籍的整理与保存影响相当深远.
作者:陈国代 刊期: 2005年第09期
广东名医卢永兵幼承庭训,大学六年深造,又多次回校高研班锤炼,并曾参加编写<简明中医词典>工作,潜心发掘祖国医学,临证琴心剑胆,医术精湛,是苍生良医,抢救众多生命垂危病例,改变一些人认为中医不能治急症的看法,扬吾中医声誉.医海拾贝,献案例五则,冀对后学者临床急症有所启迪.
作者:卢灿辉;林汉平;郑纯水;林武;卢友祥 刊期: 2005年第09期
吴瑭认为小儿纯阳非盛阳忌苦寒,难治也宜治,存阴退热为妙法,酸甘化阴合辛淡;观世医谬误痉、瘛、痫、厥四症,以寒热虚实辨之透彻,又强调小儿禁法四条,恐伤阴血虚致痉;泻白散与大黄,善用救人误使杀人;提倡治病求本,透过现象看本质,医者善变通以济世.
作者:刘庆宪 刊期: 2005年第09期
目的:探讨清肺口服液体外抗腺病毒3I、7b作用及作用环节.方法:用100TCID50腺病毒3I、7b攻击体外培养的人胚肺成纤维细胞造成腺病毒感染模型,分别在感染前、感染时、感染后加入清肺口服液含药血清,同时设空白血清组、病毒唑组及正常细胞对照组,MTT法比较结果.结果:含药血清各组OD值显著大于病毒组及空白血清组,与病毒唑组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清肺口服液具有多环节体外抗腺病毒作用.
作者:陈四文;汪受传;王文革 刊期: 2005年第09期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黄蛭口服液中大黄酚含量的方法,为其制定质量标准提供依据.方法:在室温条件下,采用Nova-pak C18色谱柱(3.9mm×150mm,5μm),甲醇-0.1%磷酸(85:15)为流动相,254nm为检测波长.结果:黄蛭口服液中大黄酚的含量在1.696~8.480μg/ml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8).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9.49%,RSD为0.62(n=5).结论:该方法简便易行、准确可靠,可用于黄蛭口服液的质量控制.
作者:曾聪彦;梅全喜;高玉桥;吴惠妃;钟希文;李依信 刊期: 2005年第09期
中医精气学说建立在科学技术不发达的时代,前辈由于时代的限制,对人体的功能作了科学的描述;在科学技术发展的今天,中医学者必须在坚持中医整体思想特色的同时,吸收当今迅猛发展的生命科学技术,进一步发展完善自身,使传统中医学现代化.精是基因组整体功能的集中和综合表现,而气则是蛋白质组的集中和综合表现,吸收当今的生命科学技术的优秀成果是中医学现代化的必然.
作者:吕海婴;刘家强 刊期: 2005年第09期
目的:探讨自拟肠粘连通畅汤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8例,给予禁食、持续胃肠减压、补充水电解质液、维持酸碱平衡等一般治疗.治疗组12例在应用以上方法的基础上,采用自拟肠粘连通畅汤(大黄、厚朴、枳实、炒莱菔子、芒硝、桃仁、赤芍、生白术、大腹皮、皂角刺)给予口服或由胃管注入.结果:治疗组:有效10例,其治疗时间小于24h者6例,24h~48h者3例,48h以上者1例,第1次排便时间平均为(16.9±4.7)h;中转手术者2例.对照组:有效5例,其治疗时间小于24h者2例,24~48h者3例,第1次排便时间平均为(34.3±5.3)h;中转手术者3例.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自拟肠粘连通畅汤治疗粘连性肠梗阻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孙淑明;吴丽娥;刘婉秀;马涛;吴利标 刊期: 2005年第09期
谢桂权教授认为难治性肾综的病机以正虚(脾肾虚)为本,邪实(风湿瘀)为标,其病机本质为在虚实夹杂的基础上,正虚难复、邪实难清.治疗则以分期辨治为主,水肿期以消除水肿为急,分阳虚水泛证、气虚湿滞证、阴虚湿热证、瘀水交阻证、风邪外袭证5型;非水肿期以补虚消除蛋白尿为要,分脾虚证、肾虚证、气阴两虚证3型.在临证用药上,谢教授扶正注重补益脾肾,祛邪强调祛湿化瘀;并重视对患者的调摄指导,收到较好临床疗效.
作者:冯天保;谢桂权 刊期: 2005年第09期
剥脱苔在儿科临床较常见,一般多归究于过敏体质,被认为由单纯阴虚或食积所致.随着舌诊研究的深入,结合大量临床病例观察,对儿童剥脱苔证治规律的探讨,显得愈发重要.
作者:阎兆君 刊期: 2005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