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Mondini畸形伴脑脊液耳漏的外科治疗

李为民;韩东一;杨伟炎

关键词:Mondini畸形, 脑脊液耳漏, 外科修补手术
摘要:目的:探讨Mondini畸形伴脑脊液耳漏患者的外科治疗方法及预防措施.方法:对我院确诊为Mondini畸形伴脑脊液耳漏的15例患者采用鼓室探查并经卵圆窗、圆窗及其他漏孔进行填塞修补.结果:手术探查发现卵圆窗处有脑脊液漏出,圆窗及附近其他部位也有漏孔发生.15例患者中,10例经漏孔填塞修补1次治愈;5例经2次或3次填塞术后治愈.术后随访10个月~7年无脑脊液漏或脑膜炎复发.结论:经鼓室进路手术修补为该病的有效治疗方法,避免致畸因素的影响是预防本病发生的重要措施,佩带助听器是治疗手段之一,部分患者可考虑电子耳蜗植入.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中耳仿真内镜成像的临床应用研究

    目的:探讨CT仿真内镜(CTVE)显示中耳正常结构的方法,确立显示听骨链及其他中耳结构的位点和方法.方法:选择40例无耳科疾病的正常志愿者,采用德国西门子螺旋CT机Inner Ear扫描程序对正常志愿者进行轴位扫描,重建原始图像,用Fly-through软件经选择的A、B、C点入路进行CTVE成像研究.重点显示听骨链连接状态.结果:40例正常志愿者经选择的A、B、C点入路行CTVE中,锤骨、砧骨、鼓岬、面神经管水平段和外半规管隆凸显示率均为100%;圆窗、卵圆窗为90%、93%、98%,听小骨全貌为100%、95%、93%.结论:通过选择恰当的入路,CTVE在显示听小骨及其连接关系方面有相当优势.CTVE是断层影像的有力补充.

    作者:孙捷;张华;巩若箴;王海波 刊期: 2006年第16期

  • 颞骨岩部胆脂瘤术中面神经完整性监测与减压

    目的:探讨颞骨岩部胆脂瘤术中面神经监测与减压的临床效果.方法:11例颞骨岩部胆脂瘤患者均伴有面瘫,经颅中窝-乳突联合进路行胆脂瘤切除术,其中8例鼓膜穿孔或中耳乳突感染者行乳突腔开放术式;3例岩尖并侵犯中耳乳突但鼓膜完整者行外耳道关闭术式.术中应用神经监护仪行面神经完整性监护,完成颞骨内面神经减压术.面神经功能评价参照House-Brackmann 标准.结果:随访3~12个月, 11例面神经功能逐渐恢复,1例面瘫恢复到基本正常,9例恢复到轻度,1例恢复到轻中度,均无胆脂瘤复发.结论:颅中窝-乳突联合进路切除颞骨岩部胆脂瘤同期行面神经减压术疗效满意,神经完整性监护有助于术中面神经定位和保护.

    作者:蒋立新;马玉坤;焦粤龙 刊期: 2006年第16期

  • 摇头眼震与前庭冷热试验的互补作用

    目的:探讨摇头眼震(HSN)检查与前庭冷热试验前庭系统疾病定侧诊断方面的互补作用.方法:60例眩晕疾病患者均行前庭冷热试验、HSN及相关听力学检查.结果:半规管轻瘫(CP)正常,引出HSN 者19例:①HSN的方向与CP方向相反者11例,HSN指向健侧;②HSN的方向与CP方向相同者8例,HSN指向患侧.CP正常,未引出HSN者10例.CP异常,未引出HSN者8例.CP异常,引出HSN者23例:①HSN的方向与CP方向相反者19例;②HSN的方向与CP方向相同者4例,HSN指向患侧.结论:HSN与前庭冷热试验可互为补充,两者联合应用有助于全面了解水平半规管的功能.

    作者:吴子明;张素珍;周娜;冀飞;陈艾婷;杨伟炎;韩东一 刊期: 2006年第16期

  • 引导组织胶原膜在乳突根治术中的应用

    目的:观察乳突根治术后,应用引导组织胶原膜对乳突腔愈合的影响.方法:41例胆脂瘤中耳炎患者行开放式乳突根治术,其中22例应用胶原膜加游离薄皮片(应用组)处理乳突术腔;19例只用游离皮片(未应用组).术后随访,对比观察术腔愈合情况和上皮化时间.结果:应用组肉芽生长少,无复发,术腔上皮化时间为3~7周,平均(4.5±0.7)周;未应用组肉芽生长多,复发1例,术腔上皮化时间为5~12周,平均(7.2±0.8)周.对2组术腔上皮化时间行统计学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医用胶原膜可促进上皮组织再生,减少术后感染及肉芽发生,加速乳突腔上皮化,提高乳突根治术疗效.

    作者:袁晓培;王荣;余力生 刊期: 2006年第16期

  • 飞行员严重飞行错觉的临床研究

    目的:规范严重飞行错觉的概念、诊断方法和鉴定原则.方法:总结25例飞行员的严重飞行错觉资料.结果:①倾斜错觉、前庭本体性错觉、Ⅱ型飞行错觉、生理心理性错觉所占比例较高.②在25例严重飞行错觉中,3例发生机毁人亡的A类飞行事故,13例飞行不合格做停飞处理,9例飞行合格恢复飞行.结论:严重飞行错觉是造成飞行员停飞和危及飞行安全的重要原因,本文的研究内容可作为今后判定、诊断和鉴定严重飞行错觉的参考.

    作者:徐先荣;张扬;赵霆;马晓莉;金占国 刊期: 2006年第16期

  • 鼓室硬化的手术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鼓室硬化手术采用综合技术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51例(167耳)鼓室硬化(不含单纯鼓膜钙化)患者的临床资料.167耳均清除病灶并按需采用综合技术:①探孔开放上鼓室、乳突腔等;②自体骨片盾板修复,或碎骨填塞乳突腔;③听骨处理分为保持听骨链完整和听骨链重建;④可吸收膜片(透明质酸或聚二氧杂环乙酮)防再粘连;⑤鼓索神经弹压听骨;⑥铒-YAG激光或小凿清除面神经管骨质增生.术后1个月内测听力,出院3个月后复查1次,以后6个月~1年随访1次,以后1次为随访结果(取0.5、1.0、2.0 kHz HL语频均数).结果:167耳术前、术后气骨导差(ABG)分别为(39.74±12.54)dB和(20.68±11.80)dB,P<0.01.成功71耳(42.5%),有效48耳(28.7%),总有效率为71.3% (119耳).167耳随访3~60个月,平均(11.01±10.24)个月,随访的ABG为(20.67±13.52)dB,与术前比较,P<0.01;与术后比较,P>0.05.随访12个月以上者96耳,ABG为(21.94±11.16)dB,与167耳随访结果比较,P>0.05.结论:应用综合技术能促进术后听力改善,并维持远期疗效.三骨全固定仍是治疗难点,对镫骨切除术应慎重对待.

    作者:童军;陈文文;邓亚新;蔡勋华 刊期: 2006年第16期

  • 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的研究进展和临床应用

    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vestibular evoked myogenic potentials, VEMPs)是用高强度的声刺激在紧张的胸锁乳突肌上记录到的肌电位,近年来被认为是一个能客观、全面评价前庭功能的指标.如今越来越多的耳科医生开始关注这一能反映前庭-丘脑通路完整性的无创电生理检查.本文从VEMPs的起源、检测方法、波型意义及临床应用等方面进行介绍.

    作者:薛彬;杨军 刊期: 2006年第16期

  •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致感音神经性聋相关因素分析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致感音神经性聋,其发病机制争议较多.笔者对64例(82耳)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的骨导听阈进行分析,以探讨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骨导听阈改变的相关因素.

    作者:刘红兵;郭素英;刘月辉 刊期: 2006年第16期

  • 前庭自旋转试验在前庭功能评定中的价值

    目的:分析前庭自旋转试验(VAT)在前庭功能评定中的价值.方法:对48例前庭周围性眩晕患者行VAT和冷热试验(CT).在VAT水平和垂直眼动增益、相位,水平非对称5项指标以及CT中,出现1项或1项以上异常指标即评定为该试验结果异常.结果:VAT异常者36例(75.0%),异常指标中的相位多于增益,非对称少,相位和增益病理数据在各频率的分布一致.其中水平测试异常32例(66.7%),包括增益降低21例次,相位延迟24例次,非对称6例次,与前庭损伤侧别相符,且均出现在6.0~11.0 Hz;垂直测试异常15例(31.2%),包括增益降低或升高7例次,相位延迟14例次.CT管麻痹和优势偏向单项或双项异常者33例(68.8%).VAT和CT单独异常分别为11例和8例,均异常25例;完全性前庭损伤者的2项结果均异常,且VAT异常数据呈全频带性.结论:VAT作为高频、宽带的前庭功能检测技术,既能提供前庭高频区的功能信息,又可检测垂直半规管功能,弥补了CT的缺陷,减少了漏诊.

    作者:陈太生;宋伟;鲁宏华 刊期: 2006年第16期

  • Mondini畸形伴脑脊液耳漏的外科治疗

    目的:探讨Mondini畸形伴脑脊液耳漏患者的外科治疗方法及预防措施.方法:对我院确诊为Mondini畸形伴脑脊液耳漏的15例患者采用鼓室探查并经卵圆窗、圆窗及其他漏孔进行填塞修补.结果:手术探查发现卵圆窗处有脑脊液漏出,圆窗及附近其他部位也有漏孔发生.15例患者中,10例经漏孔填塞修补1次治愈;5例经2次或3次填塞术后治愈.术后随访10个月~7年无脑脊液漏或脑膜炎复发.结论:经鼓室进路手术修补为该病的有效治疗方法,避免致畸因素的影响是预防本病发生的重要措施,佩带助听器是治疗手段之一,部分患者可考虑电子耳蜗植入.

    作者:李为民;韩东一;杨伟炎 刊期: 2006年第16期

  • 老年人群眩晕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

    2005年3~8月我们在江苏省进行WHO耳疾与听力减退流行病学现场调查期间,进行了眩晕的流行病学调查,以了解眩晕在老年人群中的分布情况及相关因素,为制订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作者:徐霞;卜行宽;邢光前;周玲;刘丞;王登元;陈智斌;周涵;田慧琴;李晓璐;陆玲;赵晓埝;李芳丽;谭长强 刊期: 2006年第16期

  • 体外培养诱导外周血淋巴细胞促进大鼠面神经再生的实验研究

    目的:通过在神经缺损处局部回输体外分离培养纯化的淋巴细胞,了解此种方法促进面神经损伤修复的效果.方法:将20只Wistar大鼠的面神经颊支剪断并立即缝合(其余3支反折缝合)制成面神经损伤模型大鼠,将其分成淋巴细胞组和对照组,每组10只,每组再分成2周组和8周组.淋巴细胞组局部回输体外分离培养的外周血淋巴细胞,对照组作对照.于2周和8周测定面神经颊支-触须肌复合动作电位传导速度,辣根过氧化物酶(HRP)神经逆行示踪测定面神经核团的神经元阳性数目.结果:淋巴细胞组面神经颊支-触须肌复合动作电位传导速度8周时为0.64±0.07,与对照组(0.56±0.07)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RP神经逆行示踪测定面神经核团神经元阳性数目,淋巴细胞组2周及8周与对照组同时间段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体外分离培养纯化的淋巴细胞在局部应用于神经损伤处对面神经再生修复可起一定的促进作用.

    作者:王丽凤;葛平江;刘艳辉;余细勇;高志强 刊期: 2006年第16期

  • 不同术式治疗耳硬化症的疗效比较

    目的:比较治疗耳硬化症不同术式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993~2005年行手术治疗且资料完整的耳硬化症患者70例(76耳)的临床资料,按术式分为3组:镫骨全切除术30例(33耳),足板小孔开窗术24例(27耳)和镫骨撼动或提高术16例(16耳),统计3组患者术后各频率段气骨导差闭合、骨导损失及眩晕发生率等指标,比较3种术式间的差异,同时比较镫骨撼动术5例(5耳)与镫骨提高术11例(11耳)2组手术亚型间的疗效差异.结果:3种术式术后言语频率气骨导差闭合无明显差异,但在高频气骨导差改善及减少术后高频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和眩晕方面,足板小孔开窗术和镫骨撼动或提高术明显优于镫骨全切除术,并有统计学意义.镫骨撼动术与镫骨提高术无论在听力改善或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3种术式在提高耳硬化症患者的听力方面均具有较好的疗效,其中以足板小孔开窗术疗效佳,其次是镫骨撼动或提高术,并且在减少术后并发症方面均优于镫骨全切除术.足板小孔开窗术是治疗耳硬化症较理想的术式.

    作者:谢南屏;严星;陈国强 刊期: 2006年第16期

  • 摇头试验的临床应用

    前庭神经系统功能异常和病理变化是眩晕的重要原因.针对前庭神经系统功能的检查方法很多,摇头试验(head shaking test)是其中一种.本文对摇头试验的临床应用做一综述.

    作者:梅雪霜;孔维佳 刊期: 2006年第16期

  • 神经纤维瘤病Ⅱ型(附1例报告)

    目的:提高对神经纤维瘤病Ⅱ型(NF2)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的认识.方法:结合文献复习,分析我院收治的1例NF2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该例患者行左侧小脑桥脑角肿瘤切除术. 结果:该患者患病年龄较早,出现临床症状较晚,首发症状为渐进性听力下降伴耳鸣,头颅MRI示双侧小脑桥脑角占位性病变,双侧海绵窦区及双侧颈部多发结节.组织病理性质为神经鞘膜瘤.术后左耳全聋,左侧不完全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House-Brackmann分级Ⅱ级. 结论:NF2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临床上以双侧听神经瘤为主要特征.早期诊断和治疗对患者的听力和生命的保护至关重要.MRI扫描为目前诊断NF2的金标准.

    作者:龚树生;陈广理;钟刚;鄢开胜;张鄂;陈沛;林宁;聂秀 刊期: 2006年第16期

  • 经乙状窦后进路治疗桥小脑角区病变

    桥小脑角区病变常见有三叉神经痛,半面痉挛,舌咽神经痛,蛛网膜增厚、粘连、囊肿,听神经瘤及桥小脑角胆脂瘤等.其外科治疗可采用多种手术进路,包括枕下进路、迷路或迷路后进路及乙状窦后进路等.我科采用经乙状窦后进路治疗桥小脑角区病变29例,疗效较好,报告如下.

    作者:李光宇;徐洪君;梅淑芹 刊期: 2006年第16期

  • 儿童分泌性中耳炎鼓膜置管前后听性脑干反应的特征

    目的:评价儿童分泌性中耳炎鼓膜置管前后听性脑干反应(ABR)的特征及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行鼓膜置管的37例分泌性中耳炎患儿(研究组)手术前后的ABR资料,并与30例健康儿童(对照组)的ABR资料相对比;将研究组再按波形分化程度分为波形分化不良组和波形分化较好组,对两组的病程及波Ⅴ反应阈等进行比较.结果:①儿童分泌性中耳炎可以影响ABR的波形分化和各波出现率,手术后有改善;术前波形分化不良组的波Ⅴ反应阈及病程与波形分化较好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②Ⅰ、Ⅲ、Ⅴ波潜伏期术后较术前明显缩短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手术前后波间期的改变无统计学意义.③与对照组相比,手术前后均存在部分波潜伏期及波间期的异常,且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ABR表现为:波形分化及出现率的改变、波间期及波潜伏期的改变、波Ⅴ反应阈的改变,鼓膜置管术可以改善这些变化,但仍未达到对照组水平.

    作者:黄振云;罗仁忠;温瑞金;陈倩;钟建文;周丽枫 刊期: 2006年第16期

  • 鼓室内注射地塞米松治疗突聋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鼓室内注射地塞米松治疗突聋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1例突聋患者采用鼓膜穿刺注入5 g/L地塞米松1 ml治疗,每日1次, 7 d为1个疗程.比较地塞米松鼓室内注射前后4个频率(500、1000、2000、4000 Hz)气导纯音听阈均值(PTA),下降10 dB以上为有效.结果:21例患者鼓室内注射地塞米松前后PTA分别为(65.65±24.73)dB HL和(50.25±25.59)dB HL,有明显下降,P<0.01.10例有效,11例无效,总有效率为47.6%.对发病至治疗的时间短、不伴眩晕的突聋患者应用鼓室内注射地塞米松治疗效果好.本组病例未出现鼓室内感染、鼓膜穿孔和听力下降.结论:鼓室内注射地塞米松治疗突聋安全、有效,发病至治疗的时间以及是否伴有眩晕是影响预后的因素.

    作者:施俊;杨军;吴皓;薛彬;陈向平;曹荣萍;孟国珍;向明亮;黄琦 刊期: 2006年第16期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