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志;陈文弦;崔鹏程;高鹏飞;孙永柱;罗家胜;张龙芳
呃逆由膈肌和肋间肌不自主地间歇性收缩引起,可发生于健康人,也可发生于疾病中,主要见于迷走神经与膈神经受到刺激的疾病.
作者:魏玉丽;孙洁 刊期: 2006年第18期
目的:分析人工耳蜗电极植入前后圆窗耳蜗电图(R W EcochG)中耳蜗微音电位(CM)阈值的变化,以客观评估人工耳蜗植入手术是否对耳蜗基底膜造成损伤.方法:对40例拟行人工耳蜗植入术的患者在全身麻醉下行R W EcochG测试,分析植入电极前后CM阈值的变化.结果:40例人工耳蜗植入患者中,39例电极植入前后CM阈值相近,且在个别频率植入电极后CM阈值减小5 dB;仅有1例患者电极植入后CM阈值比植入前明显增加,术中植入电极时有阻力感.结论:术中R W EcochG测试可以客观评估人工耳蜗植入手术本身是否对耳蜗基底膜造成损伤.
作者:王林娥;曹克利;王珍 刊期: 2006年第18期
支撑喉镜下应用激光治疗双声带中线位固定引起的喉狭窄近年来在国内外报道较多,认为是该疾病微创治疗的良好方法[1].
作者:杨怀安;季文樾;郭星;曹志伟;李玉斌;潘子民;任重 刊期: 2006年第18期
1873年Billroth全喉切除术的成功,使喉癌治疗进入新的里程,但术后喉功能重建却是一个很棘手的问题.理想的喉功能重建应达到:①用近似正常的呼吸气流和声带结构重建发音功能;②建立没有误吸的满意的吞咽功能;③在不影响嗅觉和味觉的前提下,经口腔和鼻腔维持正常的上呼吸道和消化道生理功能.
作者:卫旭东;周梁 刊期: 2006年第18期
目的:用表面增强激光解吸离子化飞行时间质谱(SELDI-TOF-MS)分析喉癌和正常人血清蛋白指纹图谱的变化,建立能鉴别喉癌和正常人血清标志物的诊断模型.方法:收集46例喉癌患者和51例正常人的血清,用WCX2(弱阳离子交换芯片)蛋白质芯片和SELDI-TOF-MS检测蛋白质质谱的表达.用Biomarker Patterns Software 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建立区分喉癌与正常人血清中蛋白质谱差异表达模型,并用此模型对另外12例喉癌患者及13例正常人进行盲法交叉验证.结果:在分子量2 000~20 000范围内,共检测到76个有差异的蛋白峰,其中27个有统计学意义(P<0.05),建立了由3个差异蛋白组成的喉癌诊断模型,其准确率为88.7%(86/97),敏感性为87%(40/46),特异性为90.2%(46/51),双盲法验证结果其敏感性为83.3%(10/12),特异性为84.6%(11/13).结论:用SELDI-TOF-MS技术初步建立的区分喉癌与正常人血清蛋白差异表达模型可以区别喉癌和正常人,可能为喉癌的早期诊断提供了新的手段.
作者:张秀强;陈瑛;王巾帼;曲迅;邓碧萍;王景芝;解光;李梅;许风雷 刊期: 2006年第18期
目的:探讨特发性嗓音震颤(EVT)的嗓音变化及声学特征.方法:对18例EVT的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嗓音进行了观察及声学分析.结果:18例EVT的患者中,女性占72%(13/18例),平均发病年龄为57岁,89%(16/18)无神经系统异常.临床表现为嗓音颤抖、发声困难,甚至频繁出现语音中断.喉体出现不自主的规律性颤动,双声带、室带及杓状软骨呈规律性开闭样颤抖,同时均伴有构音器官(软腭、舌及咽侧壁)的颤动.嗓音震颤的频率为4~6 Hz.嗓音的声学分析特征为振幅微扰明显升高,软发声指数、无声度、嗓音中断度及嗓音震颤等参数出现特异性改变.结论:EVT的嗓音变化是一种频率较低的规律性震颤,严重者表现为发声困难、频繁出现语音中断.
作者:王丽萍;董晶;陈晓秋;王铁 刊期: 2006年第18期
慢性颗粒性咽炎是一种以咽黏膜及淋巴组织增生为主的咽部疾病,由于咽淋巴组织增生产生的刺激,患者常有咽部不适感、异物感、痒感、烧灼感等症状.
作者:董保成;路承;武东霞;张岩昆 刊期: 2006年第18期
为了比较微波凝固治疗、电离子机治疗、手术摘除治疗扁桃体残体的临床效果,本文收集、整理用3种方式治疗的63例扁桃体残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比较分析,以选择治疗扁桃体残体的佳方式,现报告如下.
作者:姚向东 刊期: 2006年第18期
目的:探讨喉鳞状细胞癌组织中微淋巴管密度、位置及增殖情况与喉癌生物学行为和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利用LSAB免疫组化三步法研究淋巴管内皮特异性标记物淋巴管内皮透明质酸受体-1(LYVE-1)在喉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光镜和图像分析观察微淋巴管密度并对淋巴管进行定位;EnVision免疫组化二步法研究Ki67在LYVE-1(+)管腔的表达,评价淋巴管增殖情况.结果:①颈淋巴结转移组瘤巢内LYVE-1(+)管腔密度高于非转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T1组瘤巢内LYVE-1(+)管腔密度低于T2、T3、T4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T2组瘤巢内LYVE-1(+)管腔密度低于T3、T4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T3组与T4组瘤巢内LYVE-1(+)管腔密度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82);瘤巢内LYVE-1(+)管腔密度在声门型组与声门上型组、鳞癌Ⅰ级组与鳞癌Ⅱ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②颈淋巴结转移组瘤巢周LYVE-1(+)管腔密度高于非转移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瘤巢内LYVE-1(+)管腔存在Ki67核棕黄色着色,瘤巢周LYVE-1(+)管腔未见这一现象.结论:喉鳞状细胞癌组织LYVE-1标记的瘤巢内淋巴管密度与肿瘤浸润、淋巴结转移正相关;喉鳞状细胞癌肿瘤淋巴管生成主要在瘤巢内,瘤巢内淋巴管在肿瘤的浸润、转移过程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作者:何培杰;肖宽林;李筱明;周梁;陆洪芬 刊期: 2006年第18期
目的:比较保留软腭和部分悬雍垂的改良UPPP与传统UPPP治疗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的疗效.方法:选择OSAHS患者85例,分别采取改良UPPP(44例)与传统UPPP(41例),全部病例术后随访6个月和1年,比较其疗效.结果:术后6个月,改良UPPP总有效率56.82%(25/44),传统UPPP总有效率58.54%(24/41),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鼻咽返流等并发症发生率改良UPPP为36.36%(16/44),传统UPPP 68.29%(28/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改良UPPP总有效率47.73%(21/44),传统UPPP组总有效率46.34%(19/41),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鼻咽返流等并发症发生率前者为27.27%(12/44),后者73.17%(30/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口咽部阻塞为主的OSAHS患者采用改良的UPPP能取得和传统的UPPP治疗相同的疗效,能相对减少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宁博;郭星;洪兴和 刊期: 2006年第18期
目的:探讨甲状腺手术中解剖喉返神经对预防喉返神经损伤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1993年1月~2005年5月手术治疗的甲状腺病变患者517例,解剖喉返神经组(解剖组)163例187侧,未解剖喉返神经组(未解剖组)354例438侧.未解剖组按常规甲状腺手术保护喉返神经行走区的神经.解剖组于甲状腺下极下方离气管食管间沟0~1 cm处先找到喉返神经,顺其向上解剖;或先找到喉返神经入喉处,顺其向下解剖.边解剖喉返神经边切除甲状腺病变,解剖长度视甲状腺病变而定.结果:解剖组喉返神经部分解剖123侧,全程解剖64侧,除2例甲状腺癌已侵犯喉返神经术前已有声带麻痹外,无一例发生医源性喉返神经损伤.未解剖组发生喉返神经损伤3例3侧,喉返神经损伤发生率为0.7%,明显高于解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甲状腺手术中解剖喉返神经对喉返神经损伤有预防作用.解剖喉返神经的长度视病变大小及部位而定.远离气管食管间沟的良性病变可不解剖喉返神经.
作者:陈世彩;郑宏良;周水淼;李兆基;陈刚;刘菲;朱敏辉;张贤;陈东辉;荆建军;张速勤;刘锋;沈小华;周蓉珏 刊期: 2006年第18期
目的:探讨双侧裂开对环状软骨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将幼兔环状软骨前、前后及前后加双侧裂开,8个月后测量环状软骨内径,计算其管腔面积.结果:①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兔环状软骨管腔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裂开处均由软组织连接,未形成过多瘢痕.结论:双侧裂开对环状软骨及幼兔的生长发育无显著影响.
作者:刘志;陈文弦;崔鹏程;高鹏飞;孙永柱;罗家胜;张龙芳 刊期: 2006年第18期
人纤维蛋白胶是一种生物止血粘合剂,主要含有凝血因子Ⅰ与凝血因子Ⅱ,能够模拟生物止血;同时富含纤连蛋白,通过介导细胞与细胞、细胞与基质的相互作用而促进细胞的黏附、移动、分化及损伤修复.
作者:孙秀珍;郑朝攀;苏英锋;徐焱 刊期: 2006年第18期
目的:了解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对不同年龄组患儿睡眠结构的影响.方法:将133例2~12岁确诊为OSAHS的患儿分为学龄前组和学龄组,进行PSG,记录睡眠各期比例、睡眠效率、AHI、觉醒指数、低SaO2,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学龄前组和学龄组患儿之间睡眠效率(88.0±4.0,94.1±1.3) %,睡眠Ⅰ期(14.2±2.5,10.6±1.9)%,睡眠Ⅱ期(40.15±4.6,46.5±2.4)%,慢波睡眠(27.4±6.4,18.5±1.7)%,快动眼睡眠(REM)(17.7±3.0,22.3±2.0)%,AHI(5.9±1.3,7.7±2.6),觉醒指数(18.3±3.5,22.4±2.7),低SaO2(87.2±2.1,90.1±0.8),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在OSAHS状态下,学龄前组和学龄组患儿的睡眠结构具有相似性,学龄前期患儿比学龄期患儿具有明显的REM剥夺现象.
作者:周丽枫;刘大波;钟建文;黄振云;陈倩;谭宗瑜 刊期: 2006年第18期
目的:评价人凝血酶对扁桃体手术创面的止血作用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前瞻、随机、对照的方法,80例行双侧扁桃体摘除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在研究组自身对照观察有效性,即右侧创面局部给予人,左侧0.9%氯化钠溶液,对比观察创面出血的止血时间、出血量和单位面积出血量.对照组和研究组间比较观察凝血相和肝肾功能等安全性指标.结果: 使用人凝血酶创面止血时间为(62.8±24.6)s, 创面出血量(4.9±6.7)g,创面单位面积出血量(0.79±0.98)g·cm-2;明显低于使用生理盐水创面的(94.7±36.9)s,(7.3±13.4)g,(1.14±1.95)g·cm-2;两者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期间,所有患者未出现任何局部或全身不良事件;凝血指标和肝肾等主要脏器功能的变化也不明显,且2组结果相似.10例研究组患者观察HBsAg、抗HCV、HIV抗体和梅毒抗体等指标3个月无异常.结论:人凝血酶对扁桃腺手术创面毛细血管出血有较好的止血作用和安全性.
作者:王晓云;陈宏;刘勇刚;岳伟;黄魏宁 刊期: 2006年第18期
目的:研究血管通透性因子(VPF)在声带息肉中的表达,进一步探讨声带息肉的发病机制.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染色法检测VPF在37例声带息肉及11例正常人声带中的表达,并对其阳性表达结果进行比较.结果:VPF在声带息肉中表达阳性率51.35%,与正常人声带阳性表达率18.18%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VPF在声带息肉固有层中血管阳性数百分率(56.66±25.48)%高于正常声带的(37.11±29.52)%(P<0.05).组织阳性表达率及血管阳性数百分率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VPF对声带息肉发生过程中组织极度水肿的产生可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参与声带息肉的形成和发展.控制细胞因子VPF在声带息肉中的产生,可能为声带息肉的治疗找到新的方法.
作者:吴平;刘涛;郑明秀;陈静 刊期: 2006年第18期
目的:探讨Rhino凝胶止血材料在鼻腔、鼻窦术后及严重鼻出血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传统的凡士林纱条和新型的凝胶止血材料进行鼻腔填塞的2组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2种填塞方法在填塞期和抽取时患者的鼻腔疼痛和(或)头痛,控制出血的有效性和抽取填塞物的难易程度进行比较.结果:Rhino组在填塞期和抽取时患者鼻腔疼痛和(或)头痛比凡士林组轻(P<0.01和P<0.05).填塞期24h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抽取时出血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抽取填塞物时,Rhino组比凡士林纱条组容易(P<0.01).结论:Rhino具有药物止血和压迫止血双重功能,是一种理想的鼻腔填塞物.
作者:洪育明;梁振源;林泼水;郑朝晖 刊期: 2006年第18期
喉气管外伤分为闭合性和开放性.轻度的损伤一般采用简单的清创缝合或密切观察下抗炎、消肿治疗.
作者:赵建东;王世振;陈雪梅 刊期: 2006年第18期
目的:探讨特殊类型呼吸道异物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分析69例特殊类型呼吸道异物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45例在全身麻醉下经支气管镜通过声门取除异物,24例经气管切开取除异物.结果:经支气管镜取除异物的45例患者中43例治愈,2例在异物通过声门时滑脱,发生异物变位,患者因呼吸衰竭死亡;经气管切开取除异物的24例患者全部治愈.8例术后血氧饱和度低于90%,送到ICU病房经正压通气等治疗后恢复正常,总治愈率为97.1%.结论:特殊类型呼吸道异物可在全身麻醉下经支气管镜通过声门取出;但对年龄较小,有肺不张,异物较大而且形状不规则的患者应通过气管切开取除异物更安全.
作者:吴蕾;刘邦华;孔维佳;杨成章;汪广平;余青松;熊新高;朱立新;乐建新 刊期: 2006年第1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