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乙对儿科学术思想之特点:其一明晰小儿生理特点;其二,确立儿科五脏辨证纲领;其三,化裁古方,勇创新方.后世河间派、温补学派、浊病学派都从钱氏学说中涉及了营养.
作者:魏华娟;刘洪德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研究补肾益冲汤促排卵的作用及其机理.方法:采用未成年昆明小白鼠(体重16~18g),首先用小剂量孕马血清促性腺激素(PMSG),促其卵巢卵泡同步发育,在此基础上,分别投给补肾益中药液每毫升含生药2g、HCG和9/L NaCl.于用药前后观察各组实验动物的阴道脱落细胞变化,排卵期显微镜下查找卵子,并对子宫、卵巢称重、测血清孕酮含量、卵巢组织切片.结果:补肾益冲汤能诱发排卵和提高孕酮含量,增加子宫和卵巢重量,且远期疗效优于HCG.结论:补肾益冲汤具有促进排卵作用,机理可能是通过调节排卵的内分泌来实现的.
作者:王霞灵;单志群;宁艳 刊期: 2003年第01期
从三个方面,即:GAP是保证中药材质量的根本、是控制中药材深加工质量的关键、是控制中药质量的保障.认为中药材从种植(GAP)、加工(GPP)到贮藏销售(GMP)只有实行规范化操作(SOP),才能确保中药材质量,实现中药材生产的现代化.
作者:胡本祥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田德禄教授对胃的认识:生理上以降为顺,病理上因滞而病.对慢性胃炎的认识与治疗:舌象与胃镜象相结合,创造性的将外科疮疡用药用于胃病治疗;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治疗慢性胃炎.同时阐述了慢性萎缩性胃炎,宜在和胃通降方基础上加用益气生津养阴之品.
作者:张浩;金容炫 刊期: 2003年第01期
认为小儿病毒笥肺炎病因多属正气弱,卫外不固,继而外感风热邪毒,由口鼻而入,内攻于肺而发病.急性期宜开畅肺气,化痰泄浊.应重畅肺气,化痰泄浊;明辨寒热,侧重解毒;兼顾次证,解痉活血.恢复期宜扶正为主,扶正可清余邪.应健脾益气,肃肺化痰;养阴益气,润肺上咳,调和营卫,扶正达邪.
作者:幸江全 刊期: 2003年第01期
为控制产品质量,探讨甘楝皮、苦楝果中苦楝素含量的薄层-比色法测定方法.实验方法:测定波长的选择供试品及空白耐照品UV图谱的比较,反应条件,显色剂的用量、标准曲线的绘制等.
作者:吴安安;张弦;潘扬;王天山 刊期: 2003年第01期
指出,中医学是建立在整体、立体思维基础上,以古代哲学思想为指导,以黑箱、试错法为主要研究方法,以宏观整体揭示人体生命活动.从三个方面,即:西医的迅猛发展及难题,中医的稳步发展及其困惑,对立即互补等作了论述.认为,未来的医学要采取系统思维方式,注重运用整体观念研究系统的动态变化.中医必须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采手段完善.
作者:王文萍 刊期: 2003年第01期
根据临床经验精选别直参、红参、潞党参、太子参,白炒参、生晒参、南沙参、北沙参、生黄芪、炙黄芪、苍术、白术、生薏苡仁、炒薏仁、茯苓、茯苓皮、猪苓、川桂枝、肉桂、鲜生地、生地黄、熟地黄、生大黄、制大黄、车前子、车前草12组近似功用药物(炮制加工不同或药用部位不同)和黄芪、淮山药,杜仲、川断、狗脊,巴戟天、肉苁蓉,仙茅、仙灵脾,蒲公英、紫花地丁,苦参、土茯苓,昆布、海藻,荠菜花、白茅根,知母、黄柏,玄参、麦冬,荔枝草、白花蛇舌草,六月雪、玉米须,益母草、泽兰、路路通,茅根、芦根等14组对药配伍药物(合计共56味药)从药物性味、功用主治、今古论述、临床应用体会等方面介绍了这些药物在中医肾病临床的应用体会,对临床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作者:孙伟;何伟明 刊期: 2003年第01期
蔡光先教授认为,肺癌发病机理为正虚邪实,正虚不仅指正气亏虚,还包括脏腑功能减退、气血阴阳失调、机体抗病能力降低;邪实是指致病因素导致机体脏腑、阴阳气血功能障碍,引起气滞、血瘀、痰凝、毒聚等相互交结.指出,应利用中西医结合优势,大限度地杀灭癌细胞.多以扶正为主,兼以驱邪为治疗原则.力求分阶段辨证论治,遣方精良,用药灵活.根据本病因虚而得病,由虚而致实的特点,重用黄芪.应防毒邪留恋,做到驱邪务尽.
作者:王银山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观察口腔膜治疗实验性口腔溃疡大鼠的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理.方法:采用90%石炭酸造成大鼠双侧口颊2mm× 2mm的溃疡面,同时采用热板法和扭体法,观察口腔膜对实验性大鼠口腔溃疡的治疗作用和镇痛作用.结果:口腔膜可明显缩短溃疡面的愈合时间,减轻口腔溃疡大鼠的疼痛感,增进其进食量和体重,降低口腔溃疡大鼠血中白细胞数量,病理组织学检查显示各给药组均可使粘膜缩小,病理变化较模型组明显减轻,并可明显延长热刺激所致小鼠痛觉反应时间和减少醋酸所致小鼠扭体反应的次数.结论:口腔膜对实验性口腔溃疡大鼠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同时有显著的镇痛作用.
作者:朱萱萱;王广基;刘建平;王淑云;徐轩 刊期: 2003年第01期
认为中医所说的肝是一个广义概念,包含了西医所说的肝,是一个以肝脏为中心的,涉及多个器官多个组织的联合体,就病理而言,超出了实体肝的功能范畴.从肝藏血、主疏泄对肝的现代生理病理作了论述.
作者:徐志伟;王文竹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比较两种络石藤药材(夹竹桃科植物络石和桑科植物薜荔)的抗炎、镇痛作用.方法:采用小鼠耳肿胀法、小鼠足肿胀法、小鼠热板致痛法和小鼠扭体法对两种络石藤进行了抗炎、镇痛作用比较.结果:按传统水煎剂给药,2种络石藤药材对二甲苯所致耳肿胀有一定抑制作用,抑制率处于筛选标准(>30%)的临界水平;对琼脂所致小鼠足肿胀均有一定抑制作用;两种炎症模型的实验结果提示薜荔的抗炎作用优于络石.两种络石藤药材均可提高小鼠热板致痛的痛阈;对酒石酸锑钾所致小鼠扭体反应均有一定抑制作用,抑制率均大于筛选标准(>50%);两种疼痛模型的实验结果提示络石的镇痛作用优于薜荔,且两种络石藤药材的镇痛作用强度均优于罗通定20mg/kg.结论:结果表明两种络石藤药材均有不同程度的抗炎、镇痛作用,且各有所长,薜荔作为终石藤入药有一定的药放学依据.
作者:来平凡;范春雷;李爱平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评价糖痹汤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疗效.方法:198例DPN患者随机分组对照观察,治疗组100例,给予糖痹汤加减治疗,每日1剂,分两次水煎服,共8周;对照组98例,给予弥可保,每次500μg,1日3次口服;肠溶阿斯匹林50mg,每日1次口服,疗程8周.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1.2%.其中症状、体征、神经传导速度及血流变改善的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糖痹汤可明显改善对DPN的治疗效果.
作者:陈红霞;魏华;夏海燕;冯维斌 刊期: 2003年第01期
卵巢早衰是严重危害妇女身心健康的疾病.目前病因尚不甚明了,也无确切有效的治疗方法.临证旨在从中医理论的角度出发,探讨卵巢早衰的病因病机,提出肾虚血亏血瘀是表病的病机特点,强调预防重于治疗,以期进一步寻求有效的防治方法.
作者:朱玲;罗颂平 刊期: 2003年第01期
我国传统医药学--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的一份宝贵财富.它历史悠久,内容丰富.早在两千年前,就已具有了自己独特的比较完整和系统的理论体系.
作者:李今庸 刊期: 2003年第01期
认为西医疗法:胆碱酯酶抑制剂、肾上腺皮制裁激素、细胞毒剂、胸腺摘除、肠腺放疗、血浆置换、r球蛋白疗法.中医药疗法:脾气虚弱、脾肾气阴两虚、脾肾阳虚、气血两虚、痰浊阻滞、肝肾亏损、湿热浸淫、气虚血瘀阻络及肾气浮越、肺虚痰壅型.
作者:韩涛;周勇 刊期: 2003年第01期
从哲学角度审视中医研究态势:中医学是认识医学规律的另一真理性途径、辨证论治具有坚实的科学基础.对两错误观点:中医学没有理论、中医药的可重复性、可验证性差,提出了质疑.指出,中医药研究应适应现代生活的新变化,提高诊疗质量的水平.
作者:王鹏伟 刊期: 2003年第01期
指出,通下法适应范围:恶性肿瘤、肥胖症及心脑血管病、糖尿病及其合并症、肝炎、肝硬化及其脂肪肝、外伤及其它病症.作用机理是,恢复和促进胃肠功能、降低血管的通透性、抑杀细菌及其体内毒素作用、改善肺功能、保护肝细胞.认为通下法作为中医学的一种方法,当然应该建立其信息系统,将其药物配伍、适应症等实行数字化、信息化以便准确选用.
作者:顾奎兴 刊期: 2003年第01期
指出,重型肝炎以疫毒炽盛、瘀热蕴结为病理基础,清热凉血,活血化瘀的凉血化瘀法为基本治法.认为重型肝炎的作用机理有三:其一,清热凉血,清除病因,顿挫病势;其二,活血化瘀,改善血行,减轻病损;其三,益阴护津,扶正祛邪,调整机能.关键在于:有去除病邪、清除病理产物、减轻组织的病理损伤调整机体机能,扭转病势发展的不良态势.
作者:曾莉;陈卫平;王陆军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综述了脑梗塞的分型及论治.认为中医药或中西医结合效果优于单纯西药治疗,显示了良好的应用前景.但研究缺乏科学的试验设计,双盲或单盲对照试验甚少,多数学者趋向于对脑梗塞综合性治疗.指出,早期治疗方面的研究近乎空白,今后需要加强.
作者:武剑 刊期: 2003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