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汪受传教授治疗小儿病毒性肺炎经验

幸江全

关键词:汪受传, 小儿病毒性肺炎, 治疗经验
摘要:认为小儿病毒笥肺炎病因多属正气弱,卫外不固,继而外感风热邪毒,由口鼻而入,内攻于肺而发病.急性期宜开畅肺气,化痰泄浊.应重畅肺气,化痰泄浊;明辨寒热,侧重解毒;兼顾次证,解痉活血.恢复期宜扶正为主,扶正可清余邪.应健脾益气,肃肺化痰;养阴益气,润肺上咳,调和营卫,扶正达邪.
中华中医药学刊杂志相关文献
  • 大气污染与卫气虚损相关性的流行病学研究

    为了探讨大气污染、卫气虚弱、疾病易感性三者之间的关系,采用调查问卷的方法对广州市污染区(荔湾区)和清洁区(天河区)等地的常住居民2034人(其中污染区1018人,对照区1016人)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提示:长期居住在大气污染严重区域的居民,卫气调控功能受到影响,更高比例地表现为卫气虚损,大气污染增加了机体对外感疾病的易感性,是导致近年来外感疾病发病率升高的主要因素之一.

    作者:王洪琦;马晶;李建国;古继红;刘焕兰;温伟强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夹竹桃科络石与桑科薜荔抗炎镇痛作用比较

    目的:比较两种络石藤药材(夹竹桃科植物络石和桑科植物薜荔)的抗炎、镇痛作用.方法:采用小鼠耳肿胀法、小鼠足肿胀法、小鼠热板致痛法和小鼠扭体法对两种络石藤进行了抗炎、镇痛作用比较.结果:按传统水煎剂给药,2种络石藤药材对二甲苯所致耳肿胀有一定抑制作用,抑制率处于筛选标准(>30%)的临界水平;对琼脂所致小鼠足肿胀均有一定抑制作用;两种炎症模型的实验结果提示薜荔的抗炎作用优于络石.两种络石藤药材均可提高小鼠热板致痛的痛阈;对酒石酸锑钾所致小鼠扭体反应均有一定抑制作用,抑制率均大于筛选标准(>50%);两种疼痛模型的实验结果提示络石的镇痛作用优于薜荔,且两种络石藤药材的镇痛作用强度均优于罗通定20mg/kg.结论:结果表明两种络石藤药材均有不同程度的抗炎、镇痛作用,且各有所长,薜荔作为终石藤入药有一定的药放学依据.

    作者:来平凡;范春雷;李爱平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两纲八要辨体质新论

    两纲(阴阳)八要(气血、寒热、燥湿、虚实)的基本概念:心阴阳为纲,八要为目.指出,体质与病理体质是每个人在先天遗传的基础上在后天环境的影响下形成的特殊状态.这种状态可按传统中医学所用的两纲八要分类.归纳七味:阴阳是一种对待,是思维方式,即认识世界的重要方法论乏血是生命之根本的物质基础及其运动过程;寒热是生命物质能量代谢过程中的反映,是生命的本质反应之一,燥湿是构成人体体液的物质的基本代谢过程中发生的病理反映;虚实是机体,适应内外环境变化及其抗病能力强弱(正邪相争)的反映.

    作者:匡调元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利肝宁对实验性肝纤维化大鼠血清酶含量的影响

    通过观察利肝宁对猪血清诱发的大鼠肝纤维化模型血清酶含量的影响,阐明对治疗慢性肝病的机理.利肝宁组成药物中大部分都有保护肝细胞、降低血清酶的作用.利肝宁有较好的降酶作用,并有明显的量效关系.

    作者:李学斌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从哲学角度审视中医研究态势

    从哲学角度审视中医研究态势:中医学是认识医学规律的另一真理性途径、辨证论治具有坚实的科学基础.对两错误观点:中医学没有理论、中医药的可重复性、可验证性差,提出了质疑.指出,中医药研究应适应现代生活的新变化,提高诊疗质量的水平.

    作者:王鹏伟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肾疏宁对肾小球系膜细胞ICAM-1及其mRNA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中药肾疏宁对系膜细胞分泌细胞间粘附分子的作用.方法:应用细胞培养技术扣血清药理学方法,采用血管紧张素Ⅱ作为一种刺激因子,观察肾疏宁血清对血管紧张素Ⅱ条件系膜细胞分泌ICAM-1的影响.结果:系膜细胞受到血管紧张素Ⅱ刺激后,ICAM-1的分泌显著增加,而肾疏宁血清能明显抑制ICAM-1的分泌和表达.结论:肾疏宁对粘附分子介导的病理损伤过程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作者:黄怀鹏;陈志强;牛联改;黄文政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金匮要略》脉学特色考释

    从七个方面,即:以脉诊病、以脉鉴别疾病;以脉鉴别证候,以脉解释病机、以脉指导治疗、以脉判断预后,一脉多病,一病多脉等论述<金属要略>脉学特色.认为,依据脉象鉴别疾病,是仲景论脉特点之一.临证时,当脉证合参,方可诊断确切.

    作者:王清华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高辉远教授临证研制新方举要

    高辉远教授从医60余年,精通医理,勤于实践,学验俱丰,变通古方,创拟新方.介绍高辉远新方四则:新定火郁汤治发热、高氏751糖浆止咳嗽、双紫补肺定虚喘及新加三才封髓汤疗孤惑.

    作者:王发渭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苦楝皮苦楝果中苦楝素含量的薄层-比色法测定研究

    为控制产品质量,探讨甘楝皮、苦楝果中苦楝素含量的薄层-比色法测定方法.实验方法:测定波长的选择供试品及空白耐照品UV图谱的比较,反应条件,显色剂的用量、标准曲线的绘制等.

    作者:吴安安;张弦;潘扬;王天山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通下法在治疗疑难病症中的应用研究

    指出,通下法适应范围:恶性肿瘤、肥胖症及心脑血管病、糖尿病及其合并症、肝炎、肝硬化及其脂肪肝、外伤及其它病症.作用机理是,恢复和促进胃肠功能、降低血管的通透性、抑杀细菌及其体内毒素作用、改善肺功能、保护肝细胞.认为通下法作为中医学的一种方法,当然应该建立其信息系统,将其药物配伍、适应症等实行数字化、信息化以便准确选用.

    作者:顾奎兴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中药清肠栓对实验性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结肠黏液的影响

    目的:观察中药清肠栓对实验性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结肠黏液的影响.方法:用三硝基苯磺酸复制大鼠实验性溃疡性结肠炎模型,随机分为清肠栓大小剂量组、西药组、模型组、空白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治疗14天后处死,剖取结肠,AB-PAS染色,图象分析系统分析黏液阳性面积.结果:正常组大鼠肠黏膜上皮黏液丰富;模型和空白对照组大鼠肠黏膜上皮黏液明显减少,与正常组相比有极显著差异;中西药物各治疗组肠黏膜上皮黏液无明显减少,与正常组相比有极显著差异;中西药物各治疗组肠黏膜上皮黏液无明显差异,较模型和空白对照组升高,但低于正常.结论:清肠栓可促进溃疡愈合,使炎症破坏的组织恢复正常,杯状细胞明显增多,黏膜组织中的黏液含量增加,从而增强结肠黏膜的防御功能.

    作者:张晚峰;马贵同;胡宏毅;龚雨萍;陈英群;郝微微;李廷荃;谢建群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钱乙儿科学术思想之特点浅释

    钱乙对儿科学术思想之特点:其一明晰小儿生理特点;其二,确立儿科五脏辨证纲领;其三,化裁古方,勇创新方.后世河间派、温补学派、浊病学派都从钱氏学说中涉及了营养.

    作者:魏华娟;刘洪德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仙生脉散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仙生脉散对成人病毒性心肌炎的临来疗效.方法:将临床诊断为病毒性心肌炎且符合中医辩证为祁伤气阴、气阴两虚、阴阳两虚的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予以仙生脉散治疗,对照组30例,予以辅酶Q10治疗,两组都酌情配合一般抗心律失常药物.结果:治疗组在临床症状改善、心电图好转、心功能改善、病毒抗体转阴等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0.05.在心肌酶恢复方面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表明仙生脉散在治疗病毒性心肌炎证属邪伤气阴、气阴两虚、阴阳两虚者有明显疗效,效果优于对照组.

    作者:张高峰;金卓祥;文旺秀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尚德俊教授中西医结合治疗外科疾病经验概述

    1发展传统外科学理论和实践尚教授在系统研究传统外科学的基础上,重视临床实践,不断总结临床诊断和治疗经验,开拓外科学研究新领域,丰富外科理论和充实临床内容,使传统外科更具有特色和新的内容.开展中西医结合研究,促进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相结合,使传统外科学取得新的进展.

    作者:陈柏楠;秦红松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蔡光先教授论肺癌病因病机治则及用药特色

    蔡光先教授认为,肺癌发病机理为正虚邪实,正虚不仅指正气亏虚,还包括脏腑功能减退、气血阴阳失调、机体抗病能力降低;邪实是指致病因素导致机体脏腑、阴阳气血功能障碍,引起气滞、血瘀、痰凝、毒聚等相互交结.指出,应利用中西医结合优势,大限度地杀灭癌细胞.多以扶正为主,兼以驱邪为治疗原则.力求分阶段辨证论治,遣方精良,用药灵活.根据本病因虚而得病,由虚而致实的特点,重用黄芪.应防毒邪留恋,做到驱邪务尽.

    作者:王银山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口腔膜治疗实验性大鼠口腔溃疡作用机理研究

    目的:观察口腔膜治疗实验性口腔溃疡大鼠的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理.方法:采用90%石炭酸造成大鼠双侧口颊2mm× 2mm的溃疡面,同时采用热板法和扭体法,观察口腔膜对实验性大鼠口腔溃疡的治疗作用和镇痛作用.结果:口腔膜可明显缩短溃疡面的愈合时间,减轻口腔溃疡大鼠的疼痛感,增进其进食量和体重,降低口腔溃疡大鼠血中白细胞数量,病理组织学检查显示各给药组均可使粘膜缩小,病理变化较模型组明显减轻,并可明显延长热刺激所致小鼠痛觉反应时间和减少醋酸所致小鼠扭体反应的次数.结论:口腔膜对实验性口腔溃疡大鼠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同时有显著的镇痛作用.

    作者:朱萱萱;王广基;刘建平;王淑云;徐轩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中医药学与现代信息相结合发展态势评析

    实现中医药信息的决速传播是促进中医药国际化的重要手段,利用互联网这一技术平台,集合现代的信息技术是推动中医药现代化和中医药走向世界的一条迅捷之路.指出有,专业、商业、信息、行业、政府、科研、门户、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电子商务等通道.

    作者:李向荣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重症肌无力研究探要

    认为西医疗法:胆碱酯酶抑制剂、肾上腺皮制裁激素、细胞毒剂、胸腺摘除、肠腺放疗、血浆置换、r球蛋白疗法.中医药疗法:脾气虚弱、脾肾气阴两虚、脾肾阳虚、气血两虚、痰浊阻滞、肝肾亏损、湿热浸淫、气虚血瘀阻络及肾气浮越、肺虚痰壅型.

    作者:韩涛;周勇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针刺对单纯性肥胖瘦素和胰岛素抵抗的影响研究

    目的:探讨针灸对单纯性肥胖病瘦素和胰岛素抵抗的作用.方法:采用RT-PCR和Northern Blot技术测定瘦素受体(OB-R)基因表达水平,放射免疫分析测定血清和下丘脑瘦素(Leptin)和胰岛素(INS)的含量.观察针灸治疗前后单纯性肥胖患者血清瘦素、INS、脂质水平的变化;还观察针刺治疗前后肥胖大鼠体重、Lee's指数、体脂、血清和下丘脑瘦素和INS的含量以及下丘脑OB-R基因表达的变化.结果:单纯性肥胖患者瘦素、INS、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含量均显著高于正常人水平;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却显著低于正常人水平,针灸治疗后患者瘦素、INS、TC、TG、LDL-C的含量均明显回降,而HDL-C含量却明显回升,这种变化与减肥疗效有关.肥胖大鼠体重、Lee's指数、体脂及血清瘦素和INS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大鼠,而下丘脑瘦素和INS水平及OB-R基因表达水平均明显低于正常大鼠.针刺治疗取得良好减肥疗效的同时,肥胖大鼠血清瘦素和INS均明显回降,而下丘脑瘦素和INS水平以及OB-R基因表达水平却明显升高.结论:针灸对肥胖机体中枢和外周瘦素和INS水平的良性调整作用以及促进下丘脑OB-R基因表达可能是针灸纠正瘦素和胰岛素抵抗以及异常的内分泌代谢的重要机制.

    作者:刘志诚;孙凤岷;赵东红;张中成;孙志;洪承忖;朱苗花;吴海涛;魏群利;李朝军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魄门的生理及其对疾病预后转归的影响考释

    从三方面对魄门作了论述,即:魄门的生理、魄门排便调节在中医治疗学中的重要地位及对疾病预后和转归的影响.

    作者:马赟;区永欣 刊期: 2003年第01期

中华中医药学刊杂志

中华中医药学刊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中华中医药学会 ,辽宁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