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平凡;范春雷;李爱平
通过观察利肝宁对猪血清诱发的大鼠肝纤维化模型血清酶含量的影响,阐明对治疗慢性肝病的机理.利肝宁组成药物中大部分都有保护肝细胞、降低血清酶的作用.利肝宁有较好的降酶作用,并有明显的量效关系.
作者:李学斌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比较两种络石藤药材(夹竹桃科植物络石和桑科植物薜荔)的抗炎、镇痛作用.方法:采用小鼠耳肿胀法、小鼠足肿胀法、小鼠热板致痛法和小鼠扭体法对两种络石藤进行了抗炎、镇痛作用比较.结果:按传统水煎剂给药,2种络石藤药材对二甲苯所致耳肿胀有一定抑制作用,抑制率处于筛选标准(>30%)的临界水平;对琼脂所致小鼠足肿胀均有一定抑制作用;两种炎症模型的实验结果提示薜荔的抗炎作用优于络石.两种络石藤药材均可提高小鼠热板致痛的痛阈;对酒石酸锑钾所致小鼠扭体反应均有一定抑制作用,抑制率均大于筛选标准(>50%);两种疼痛模型的实验结果提示络石的镇痛作用优于薜荔,且两种络石藤药材的镇痛作用强度均优于罗通定20mg/kg.结论:结果表明两种络石藤药材均有不同程度的抗炎、镇痛作用,且各有所长,薜荔作为终石藤入药有一定的药放学依据.
作者:来平凡;范春雷;李爱平 刊期: 2003年第01期
朱丹溪为元代著名医家,是我国医学史上滋阴降火的倡导者,其理论和临床实践经验对后世医学的发展影响甚大.同时,丹溪也是我国历史上的养生学家,其养生思想对祖国预防医学、心身医学及老年医学均作出了具大贡献.现就其对老年医学的贡献作一论述:
作者:朱星 刊期: 2003年第01期
从五个方面,即:LDLR基因结构及其突变、LDLR基因与高胆固醇血症、LDLR基因与动脉粥样硬化及冠心病的关系、基因治疗与高脂血症及动脉粥样硬化及LDLR基因表达的调控因素.指出,中药可提高LDLR基因表达,解除LDLR的抑制状态,促进LDLR表达,是血中LDL-C减少,调控了血脂水平.
作者:刘萍;张静生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观察仙生脉散对成人病毒性心肌炎的临来疗效.方法:将临床诊断为病毒性心肌炎且符合中医辩证为祁伤气阴、气阴两虚、阴阳两虚的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予以仙生脉散治疗,对照组30例,予以辅酶Q10治疗,两组都酌情配合一般抗心律失常药物.结果:治疗组在临床症状改善、心电图好转、心功能改善、病毒抗体转阴等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0.05.在心肌酶恢复方面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表明仙生脉散在治疗病毒性心肌炎证属邪伤气阴、气阴两虚、阴阳两虚者有明显疗效,效果优于对照组.
作者:张高峰;金卓祥;文旺秀 刊期: 2003年第01期
认为小儿病毒笥肺炎病因多属正气弱,卫外不固,继而外感风热邪毒,由口鼻而入,内攻于肺而发病.急性期宜开畅肺气,化痰泄浊.应重畅肺气,化痰泄浊;明辨寒热,侧重解毒;兼顾次证,解痉活血.恢复期宜扶正为主,扶正可清余邪.应健脾益气,肃肺化痰;养阴益气,润肺上咳,调和营卫,扶正达邪.
作者:幸江全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运用血清药理学的方法,探讨中药补肾活血汤对子宫内膜异位症不孕患者馒腔液作用下的小鼠体外受精及早期胚胎发育率的影响.方法:以一定浓度子宫内膜异位症不孕患者腹腔液分别与小鼠精、卵及体内2细胞期胚胎共培养,以及将含补肾活血汤的药物血清与患者腹腔液同时加入培养,观察其分别对小鼠体外受精率和早期胚胎体外发育率带来的影响.结果:培养液中添加患者腹腔液能显著抑制小鼠体外受精率及早期胚胎体外发育率,并与添加浓度呈正相关;中药兔含药血清加入共培养后其体外受精率及早期胚胎各期发育率均显著得到提高.结论:中药补肾活血汤可能具有调节子宫内膜异位症不孕患者腹腔液成分从而达到改善患者腹腔内微环境状况并促进受孕的作用.
作者:杨桂云;刘红林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观察中药清肠栓对实验性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结肠黏液的影响.方法:用三硝基苯磺酸复制大鼠实验性溃疡性结肠炎模型,随机分为清肠栓大小剂量组、西药组、模型组、空白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治疗14天后处死,剖取结肠,AB-PAS染色,图象分析系统分析黏液阳性面积.结果:正常组大鼠肠黏膜上皮黏液丰富;模型和空白对照组大鼠肠黏膜上皮黏液明显减少,与正常组相比有极显著差异;中西药物各治疗组肠黏膜上皮黏液无明显减少,与正常组相比有极显著差异;中西药物各治疗组肠黏膜上皮黏液无明显差异,较模型和空白对照组升高,但低于正常.结论:清肠栓可促进溃疡愈合,使炎症破坏的组织恢复正常,杯状细胞明显增多,黏膜组织中的黏液含量增加,从而增强结肠黏膜的防御功能.
作者:张晚峰;马贵同;胡宏毅;龚雨萍;陈英群;郝微微;李廷荃;谢建群 刊期: 2003年第01期
从三方面对魄门作了论述,即:魄门的生理、魄门排便调节在中医治疗学中的重要地位及对疾病预后和转归的影响.
作者:马赟;区永欣 刊期: 2003年第01期
采用三硝基苯磺酸法制备大鼠实验性溃疡性结肠炎模型,从细胞因子角度观察黄芩汤有效成分配方对实验性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效果和作用机理.实验结果表明,模型组的IL-1β、IL-4含量与正常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黄苓汤有效成分配方中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能显著降低IL-1含量,而提高IL-4含量(P<0.01).
作者:丁晓刚 刊期: 2003年第01期
中药调节血脂异常已明确有效成分的单味药:大黄、姜黄、甲壳聚多糖、油茶皂甙、红曲.有待进一步研究的单味中药及提取液:松针提取液、人参、南葶苈子、郁金.中药复方的实验研究:活血化瘀、化痰降浊、补虚祛邪,标表同治.指出,应在中医辩证论治的原则指出处方,具有针对性、可行性,加强对复方中药的配伍组方规律的研究及量效关系的研究.
作者:刘英军;周学文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明确苦杏仁须经炮制后方可入药使用.方法:对生制法、炒制法、蒸制法、蒸霜法等几种方法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生用杏仁不能有效地抑制杏仁酶的活性,故生用杏仁毒性很大;炒制杏仁的火候、时间对氢氰酸的含量影响颇大;苦杏仁蒸制后,氢氰酸的有效成分相对值保存较高;苦杏仁蒸霜法后对有效成分影响不大;苦杏仁炮制后大程度上达到了保留苦杏仁甙的目的.结论:苦杏仁入药须炮制.
作者:焦中军;贾颖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生姜、食盐等食品调味品对常见食品污染菌的协同抗菌作用,以控制微生物污染食品对人类的危害.方法:应用把空中落下的杂菌培养后生长的菌数计数和斜面接种菌发育抑制法检测生姜与低浓度的食盐、醋酸三者的协同抗菌效果.结果:生姜、食盐、醋酸三者组合后,对空气中杂菌和供试的大多数易污染食品的真菌有明显的协同抗菌作用,其抗菌活性明显强于各种单独对照各两种成分组合的混合对照.结论:生姜、食盐、醋酸三者能协同抑制常见食品污染菌的生长繁殖.
作者:关洪全;栗田启幸;大荒田素子;宫治诚 刊期: 2003年第01期
从七个方面,即:以脉诊病、以脉鉴别疾病;以脉鉴别证候,以脉解释病机、以脉指导治疗、以脉判断预后,一脉多病,一病多脉等论述<金属要略>脉学特色.认为,依据脉象鉴别疾病,是仲景论脉特点之一.临证时,当脉证合参,方可诊断确切.
作者:王清华 刊期: 2003年第01期
蔡光先教授认为,肺癌发病机理为正虚邪实,正虚不仅指正气亏虚,还包括脏腑功能减退、气血阴阳失调、机体抗病能力降低;邪实是指致病因素导致机体脏腑、阴阳气血功能障碍,引起气滞、血瘀、痰凝、毒聚等相互交结.指出,应利用中西医结合优势,大限度地杀灭癌细胞.多以扶正为主,兼以驱邪为治疗原则.力求分阶段辨证论治,遣方精良,用药灵活.根据本病因虚而得病,由虚而致实的特点,重用黄芪.应防毒邪留恋,做到驱邪务尽.
作者:王银山 刊期: 2003年第01期
历史可以用时间和空间来分解.将18世纪的医学史从医学史的长河中分解出来研究,并不是要孤立研究18世纪这100年里医学的发展历程,而丢弃18世纪的前后联系.医学史是一条流动不息的长河,又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体.选择18世纪独立研究,目的是了解18世纪中西医学发展的特殊性,这其中不仅有医学史上的原因,还有历史学和科学史方面的原因.同时,通过比较研究,更有助于理解中西医学的异同,更好地理解18世纪的医学在整个中西医学发展史中的重要性以及今后中西医学的发展等问题.
作者:甄橙 刊期: 2003年第01期
慢性心功能不全,也称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是大多数心血管疾病的终归宿,也是主要的死亡原因.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心内科史大卓教授,擅长于心内科疾病的中医治疗.运用中医药治疗心功能不全,具有较好疗效.
作者:张扣启;孙青 刊期: 2003年第01期
指出,通下法适应范围:恶性肿瘤、肥胖症及心脑血管病、糖尿病及其合并症、肝炎、肝硬化及其脂肪肝、外伤及其它病症.作用机理是,恢复和促进胃肠功能、降低血管的通透性、抑杀细菌及其体内毒素作用、改善肺功能、保护肝细胞.认为通下法作为中医学的一种方法,当然应该建立其信息系统,将其药物配伍、适应症等实行数字化、信息化以便准确选用.
作者:顾奎兴 刊期: 2003年第01期
北京市(44名)马在山 方和谦 王嘉麟 王应麟 危北海 许心如许彭龄 刘琨 陈文伯 陈昭定 陈彤云 李贵李乾构 张炳厚 张淑文 张士杰 宋祚民 郁仁存周耀庭 周乃玉 周德安 柯微君 贺普仁 赵荣莱高忠英 高益民 钱英 柴松岩 屠金城 黄丽娟温振英 裴学义 魏执真 颜正华 程士德 孔光一聂惠民 王琦 刘燕池 王洪图 姜揖君 郭志强商宪敏 吕仁和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1期
视觉思维是有别于言语思维和逻辑思维等非视觉思维的一种创造性思维方法,意象思维与视觉思维在本质上存在共性.本文通过对视觉思维及其创造性的介绍,联系广泛运用于中医理论中的意象思维,提出了加强对中医学生意象思维的训练,以培养其创造能力的初步构想.
作者:阎晓天 刊期: 2003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