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黄芩汤有效成分配方对大鼠实验性溃疡性结肠炎的免疫调节作用

丁晓刚

关键词:黄芩汤有效成分, 配方, 大鼠实验性溃疡性结肠炎, 研究
摘要:采用三硝基苯磺酸法制备大鼠实验性溃疡性结肠炎模型,从细胞因子角度观察黄芩汤有效成分配方对实验性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效果和作用机理.实验结果表明,模型组的IL-1β、IL-4含量与正常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黄苓汤有效成分配方中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能显著降低IL-1含量,而提高IL-4含量(P<0.01).
中华中医药学刊杂志相关文献
  • 苦杏仁的炮制方法及临床应用浅释

    目的:明确苦杏仁须经炮制后方可入药使用.方法:对生制法、炒制法、蒸制法、蒸霜法等几种方法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生用杏仁不能有效地抑制杏仁酶的活性,故生用杏仁毒性很大;炒制杏仁的火候、时间对氢氰酸的含量影响颇大;苦杏仁蒸制后,氢氰酸的有效成分相对值保存较高;苦杏仁蒸霜法后对有效成分影响不大;苦杏仁炮制后大程度上达到了保留苦杏仁甙的目的.结论:苦杏仁入药须炮制.

    作者:焦中军;贾颖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重症肌无力研究探要

    认为西医疗法:胆碱酯酶抑制剂、肾上腺皮制裁激素、细胞毒剂、胸腺摘除、肠腺放疗、血浆置换、r球蛋白疗法.中医药疗法:脾气虚弱、脾肾气阴两虚、脾肾阳虚、气血两虚、痰浊阻滞、肝肾亏损、湿热浸淫、气虚血瘀阻络及肾气浮越、肺虚痰壅型.

    作者:韩涛;周勇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高辉远教授临证研制新方举要

    高辉远教授从医60余年,精通医理,勤于实践,学验俱丰,变通古方,创拟新方.介绍高辉远新方四则:新定火郁汤治发热、高氏751糖浆止咳嗽、双紫补肺定虚喘及新加三才封髓汤疗孤惑.

    作者:王发渭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慢性乙型肝炎辨证与免疫的相关性研究

    慢性乙型肝炎的发病与机体的免疫应答密切相关.从五个方面,即:与细胞因子的关系、与T细胞亚群的关系、与NK细胞的关系、与免疫球蛋白的关系、与红细胞及其他免疫功能的关系.指出,实证多有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增强或接近正常;虚症多有细胞免疫降低,以脾胃阳虚型为突出.免疫功能的检测对证型的制定具有一定的作用.

    作者:孙学华;高月求;章晓鹰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中医药学与现代信息相结合发展态势评析

    实现中医药信息的决速传播是促进中医药国际化的重要手段,利用互联网这一技术平台,集合现代的信息技术是推动中医药现代化和中医药走向世界的一条迅捷之路.指出有,专业、商业、信息、行业、政府、科研、门户、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电子商务等通道.

    作者:李向荣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马德孚教授治疗热扰胸膈临证精粹

    马德孚指出,热扰胸膈主证是心中懊恼,反复颠倒,自觉身体烦热,虚烦不得眠.对气阴两亏,郁火上扰,治宜清心除烦,利湿化痰,方用栀子豉汤合三仁汤加味.认为热扰胸膈常几种证型兼志夹,单一证型并不常见,需几方合用,灵活变通.

    作者:马丽;马骏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金匮要略》脉学特色考释

    从七个方面,即:以脉诊病、以脉鉴别疾病;以脉鉴别证候,以脉解释病机、以脉指导治疗、以脉判断预后,一脉多病,一病多脉等论述<金属要略>脉学特色.认为,依据脉象鉴别疾病,是仲景论脉特点之一.临证时,当脉证合参,方可诊断确切.

    作者:王清华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基因表达研究进展

    从五个方面,即:LDLR基因结构及其突变、LDLR基因与高胆固醇血症、LDLR基因与动脉粥样硬化及冠心病的关系、基因治疗与高脂血症及动脉粥样硬化及LDLR基因表达的调控因素.指出,中药可提高LDLR基因表达,解除LDLR的抑制状态,促进LDLR表达,是血中LDL-C减少,调控了血脂水平.

    作者:刘萍;张静生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中药调节血脂异常的实验研究述略

    中药调节血脂异常已明确有效成分的单味药:大黄、姜黄、甲壳聚多糖、油茶皂甙、红曲.有待进一步研究的单味中药及提取液:松针提取液、人参、南葶苈子、郁金.中药复方的实验研究:活血化瘀、化痰降浊、补虚祛邪,标表同治.指出,应在中医辩证论治的原则指出处方,具有针对性、可行性,加强对复方中药的配伍组方规律的研究及量效关系的研究.

    作者:刘英军;周学文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补肾益中汤促排卵的作用及其机理的实验研究

    目的:研究补肾益冲汤促排卵的作用及其机理.方法:采用未成年昆明小白鼠(体重16~18g),首先用小剂量孕马血清促性腺激素(PMSG),促其卵巢卵泡同步发育,在此基础上,分别投给补肾益中药液每毫升含生药2g、HCG和9/L NaCl.于用药前后观察各组实验动物的阴道脱落细胞变化,排卵期显微镜下查找卵子,并对子宫、卵巢称重、测血清孕酮含量、卵巢组织切片.结果:补肾益冲汤能诱发排卵和提高孕酮含量,增加子宫和卵巢重量,且远期疗效优于HCG.结论:补肾益冲汤具有促进排卵作用,机理可能是通过调节排卵的内分泌来实现的.

    作者:王霞灵;单志群;宁艳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口腔膜治疗实验性大鼠口腔溃疡作用机理研究

    目的:观察口腔膜治疗实验性口腔溃疡大鼠的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理.方法:采用90%石炭酸造成大鼠双侧口颊2mm× 2mm的溃疡面,同时采用热板法和扭体法,观察口腔膜对实验性大鼠口腔溃疡的治疗作用和镇痛作用.结果:口腔膜可明显缩短溃疡面的愈合时间,减轻口腔溃疡大鼠的疼痛感,增进其进食量和体重,降低口腔溃疡大鼠血中白细胞数量,病理组织学检查显示各给药组均可使粘膜缩小,病理变化较模型组明显减轻,并可明显延长热刺激所致小鼠痛觉反应时间和减少醋酸所致小鼠扭体反应的次数.结论:口腔膜对实验性口腔溃疡大鼠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同时有显著的镇痛作用.

    作者:朱萱萱;王广基;刘建平;王淑云;徐轩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18世纪中西医学比较研究的重要性

    历史可以用时间和空间来分解.将18世纪的医学史从医学史的长河中分解出来研究,并不是要孤立研究18世纪这100年里医学的发展历程,而丢弃18世纪的前后联系.医学史是一条流动不息的长河,又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体.选择18世纪独立研究,目的是了解18世纪中西医学发展的特殊性,这其中不仅有医学史上的原因,还有历史学和科学史方面的原因.同时,通过比较研究,更有助于理解中西医学的异同,更好地理解18世纪的医学在整个中西医学发展史中的重要性以及今后中西医学的发展等问题.

    作者:甄橙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中药走向世界必须实现生产现代化

    从三个方面,即:GAP是保证中药材质量的根本、是控制中药材深加工质量的关键、是控制中药质量的保障.认为中药材从种植(GAP)、加工(GPP)到贮藏销售(GMP)只有实行规范化操作(SOP),才能确保中药材质量,实现中药材生产的现代化.

    作者:胡本祥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尚德俊教授中西医结合治疗外科疾病经验概述

    1发展传统外科学理论和实践尚教授在系统研究传统外科学的基础上,重视临床实践,不断总结临床诊断和治疗经验,开拓外科学研究新领域,丰富外科理论和充实临床内容,使传统外科更具有特色和新的内容.开展中西医结合研究,促进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相结合,使传统外科学取得新的进展.

    作者:陈柏楠;秦红松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针刺对单纯性肥胖瘦素和胰岛素抵抗的影响研究

    目的:探讨针灸对单纯性肥胖病瘦素和胰岛素抵抗的作用.方法:采用RT-PCR和Northern Blot技术测定瘦素受体(OB-R)基因表达水平,放射免疫分析测定血清和下丘脑瘦素(Leptin)和胰岛素(INS)的含量.观察针灸治疗前后单纯性肥胖患者血清瘦素、INS、脂质水平的变化;还观察针刺治疗前后肥胖大鼠体重、Lee's指数、体脂、血清和下丘脑瘦素和INS的含量以及下丘脑OB-R基因表达的变化.结果:单纯性肥胖患者瘦素、INS、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含量均显著高于正常人水平;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却显著低于正常人水平,针灸治疗后患者瘦素、INS、TC、TG、LDL-C的含量均明显回降,而HDL-C含量却明显回升,这种变化与减肥疗效有关.肥胖大鼠体重、Lee's指数、体脂及血清瘦素和INS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大鼠,而下丘脑瘦素和INS水平及OB-R基因表达水平均明显低于正常大鼠.针刺治疗取得良好减肥疗效的同时,肥胖大鼠血清瘦素和INS均明显回降,而下丘脑瘦素和INS水平以及OB-R基因表达水平却明显升高.结论:针灸对肥胖机体中枢和外周瘦素和INS水平的良性调整作用以及促进下丘脑OB-R基因表达可能是针灸纠正瘦素和胰岛素抵抗以及异常的内分泌代谢的重要机制.

    作者:刘志诚;孙凤岷;赵东红;张中成;孙志;洪承忖;朱苗花;吴海涛;魏群利;李朝军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肾病辨证用药及其配伍应用的研究

    根据临床经验精选别直参、红参、潞党参、太子参,白炒参、生晒参、南沙参、北沙参、生黄芪、炙黄芪、苍术、白术、生薏苡仁、炒薏仁、茯苓、茯苓皮、猪苓、川桂枝、肉桂、鲜生地、生地黄、熟地黄、生大黄、制大黄、车前子、车前草12组近似功用药物(炮制加工不同或药用部位不同)和黄芪、淮山药,杜仲、川断、狗脊,巴戟天、肉苁蓉,仙茅、仙灵脾,蒲公英、紫花地丁,苦参、土茯苓,昆布、海藻,荠菜花、白茅根,知母、黄柏,玄参、麦冬,荔枝草、白花蛇舌草,六月雪、玉米须,益母草、泽兰、路路通,茅根、芦根等14组对药配伍药物(合计共56味药)从药物性味、功用主治、今古论述、临床应用体会等方面介绍了这些药物在中医肾病临床的应用体会,对临床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作者:孙伟;何伟明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第三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名单

    北京市(44名)马在山 方和谦 王嘉麟 王应麟 危北海 许心如许彭龄 刘琨 陈文伯 陈昭定 陈彤云 李贵李乾构 张炳厚 张淑文 张士杰 宋祚民 郁仁存周耀庭 周乃玉 周德安 柯微君 贺普仁 赵荣莱高忠英 高益民 钱英 柴松岩 屠金城 黄丽娟温振英 裴学义 魏执真 颜正华 程士德 孔光一聂惠民 王琦 刘燕池 王洪图 姜揖君 郭志强商宪敏 吕仁和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大气污染与卫气虚损相关性的流行病学研究

    为了探讨大气污染、卫气虚弱、疾病易感性三者之间的关系,采用调查问卷的方法对广州市污染区(荔湾区)和清洁区(天河区)等地的常住居民2034人(其中污染区1018人,对照区1016人)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提示:长期居住在大气污染严重区域的居民,卫气调控功能受到影响,更高比例地表现为卫气虚损,大气污染增加了机体对外感疾病的易感性,是导致近年来外感疾病发病率升高的主要因素之一.

    作者:王洪琦;马晶;李建国;古继红;刘焕兰;温伟强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江南中医学家学术成就及其盛衰渊源考

    江南医家在中医理论体系的充实丰富、学术思想的创新、诊治经验的提高、学术争鸣、内外交流等方面贡献甚大.从以下几方面对江南中医学家学术成就与盛衰作了阐述:对中医学理论的丰富和学术思想的创新、对药物学整理和制药业的开端及其<肘后救卒方>价值和其他著名医家的学术成就及江南中医学家学术盛衰之探索等.同时,对中医人才的培养提出了建议.

    作者:何任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卵巢早衰的病因病机及其证治

    卵巢早衰是严重危害妇女身心健康的疾病.目前病因尚不甚明了,也无确切有效的治疗方法.临证旨在从中医理论的角度出发,探讨卵巢早衰的病因病机,提出肾虚血亏血瘀是表病的病机特点,强调预防重于治疗,以期进一步寻求有效的防治方法.

    作者:朱玲;罗颂平 刊期: 2003年第01期

中华中医药学刊杂志

中华中医药学刊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中华中医药学会 ,辽宁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