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手部磨革机伤的临床特点及显微外科治疗

林焱;高伟阳;廖孔荣;厉智;池征麟

关键词:手部, 磨革机, 临床特点, 轴型皮瓣, 功能, 肢体损伤, 骨间背动脉, 腹股沟, 吻合血管, 皮瓣修复, 岛状皮瓣, 足背肌腱皮瓣, 手指, 急诊, 资料与方法, 现报告如下, 游离皮瓣, 修复创面, 损伤原因, 损伤部位
摘要:我院自1990.8~1999.5收住70例手部磨革机损伤病人。系热滚筒损伤所致,为热灼伤和挤压伤复合伤,创伤严重,创面处理及创面修复有其特点,现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男性56例,女性14例,年龄18—48岁,平均28岁,左手18例,右手52例,均为单一肢体损伤。损伤原因:系同类磨革机热滚筒损伤。受诊时间:短2小时,长1周。损伤部位:手背部,远起近节指背,近至腕关节远端。伴第Ⅱ—Ⅳ指伸肌腱缺损,掌骨外露。缺损面积:6×10cm—12×15cm。治疗:行急诊扩大清创后亚急诊选用合适皮瓣修复创面。其中腹股沟轴型皮瓣55例,吻合血管的股外侧皮瓣8例,足背肌腱皮瓣3例,前臂以骨间背动脉桡侧支为蒂筋膜岛状皮瓣4例。结果皮瓣完全成活63例,皮瓣边缘部分坏死7例。感染6例,均为急诊清创腹股沟轴型皮瓣修复,致皮瓣蒂部自受区撕脱,经多次清创后腹股沟轴型皮瓣再次修复获得成功。其中采用吻合血管的游离皮瓣11例和4例前臂以骨间背动脉桡侧支为蒂筋膜岛状皮瓣均获成功。疗效按手功能恢复状况分优、良、差三级评定,优:手指伸屈功能和捏握功能正常;良:手指伸屈功能轻度受限,有捏握功能;差:手指伸屈功能明显受限,仅具部分捏握功能。结果见表1。
浙江创伤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创伤性浮动胸壁固定与非固定治疗的评价

    我院自1997.6~2000.11间共收治创伤性浮动胸壁患者37例,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分别予以胸壁固定及非固定治疗及两者相结合治疗,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本组37例中男27例,女10例;年龄18~65岁,平均38.7岁;浮动胸壁发生于右侧21例,左侧16例;致伤原因为车祸、挤压、坠落;1例位于后胸壁,其余均位于前、侧胸壁。表现症状为胸痛,呼吸困难。轻度发绀5例,咳血痰9例,皮下气肿17例。胸片提示:肋骨骨折3~8根且伴多段骨折,伤侧肺野散在片絮状阴影,两肺均有改变者5例,有5例PaO2<8.0KPa,合并血气胸13例。本组3例因血气胸伴休克行剖胸探查,同时行断肋内固定术;余21例行肋骨牵引,浮动胸壁固定疗法;13例行非固定疗法。其中人工呼吸机辅助呼吸5例。本组无死亡病例。

    作者:邹宗望;冯*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孕龄对人工流产综合征发生率及出血量影响

    目的研究孕龄对人工流产综合征发生率及术中出血量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2000.2.1~2000.2.29在本院行人工流产术的患者120例,将其分为A组(孕龄<50天)及B组(孕龄≥50天),比较两组人工流产综合征发生率及术中出血量。结果A组发生人工流产综合征16例(16/61),B组2例(2/59),术中出血量A组为27.73+17.70ml,B组为39.71+28.44ml,两组间上述两个指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孕龄是人工流产综合征发生率及术中出血量的影响因素。

    作者:冯婷;陈丽莉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四肢血供危象的处理

    近年来,各种高能量损伤、锐器伤增多。四肢血管损伤,出现血供危象的发生率明显增多。处理是否及时、正确,常常关系到伤员的安危,受伤肢体的存活和功能。我院自1992~1999年间收治出现血供危象的病人39例,处理分析如下:资料与方法1.临床资料:本组39例,其中男性29例,女性10例;年龄小12岁,大45岁;动脉损伤原因:枪击伤3例,锐器伤15例,车祸伤17例,高处坠落伤4例。就诊时间短20分钟,长6天;血管损伤部位:股动脉5例,尺动脉8例,桡动脉8例,肱动脉7例,其中挫伤或扭转致血管危象的4例;胫前动脉3例,胫后动脉3例,动脉5例,其中位于动脉分叉部3例。以上病例中,尺桡动脉同时损伤的2例,合并休克的10例,骨折16例,并发骨筋膜室综合症3例。2.治疗方法及结果:所有病例均行急诊手术治疗。直接行端一端吻合23例,利用大隐静脉移植7例,单纯修补2例,单纯尺动脉断裂简单结扎2例,其中1例单纯结扎肢体萎缩,麻木感,到寒冷季节加重。7例血管移植病例股动脉5例,动脉2例,大隐静脉与股动脉、动脉血管口径相差大,采用双股大隐静脉合并缝合成裤状倒置移植修复,效果佳。2例动脉损伤术后远端脉搏有力,但小腿肌肉广泛坏死,予截肢处理。其余病例肢体血运良好,脉搏有力,功能恢复满意。继发骨筋膜室综合征3例。

    作者:林格生;徐煜;邓红平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脑干周围池改变的颅脑外伤120例临床分析

    随着头颅CT的广泛应用,为各型颅脑损伤的抢救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抢救成功率有了进一步的提高。笔者根据自身的经验并结合有关文献,就CT片上表现为脑干周围池改变的颅脑外伤患者的救治的有关问题作一讨论。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本组男72例,女48例,年龄2月~92岁,平均33岁。外伤原因:车祸伤62例,坠跌伤40例,打击伤18例,伤后GCS3~5分25例,6~8分85例,>8分10例。2.头颅CT检查:伤后6小时内98例,6~12小时18例,12~24小时4例。所有病例均有程度不同的脑挫裂伤、脑内或硬膜下、硬膜外血肿、蛛网膜下腔出血和脑干周围池的改变,其中2个以上部位的挫裂伤和多发血肿38例。3.脑干周围池改变情况:(1)鞍上池+环池+四叠体池受压消失18例。(2)鞍上池+环池受压改变22例,消失10例。(3)环池+四叠体池受压改变36例,消失8例。(4)环池受压改变17例,消失5例。(5)脑干周围池形态正常4例。4.治疗方法:(1)开颅清除血肿37例。(2)清除血肿+去骨瓣减压62例。(3)药物保守治疗21例。

    作者:胡小铭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微创硬通道钻颅治疗各型颅内血肿的临床应用(附40例分析)

    目的研究颅内血肿微创穿刺,并建立硬通道,液化、引流血肿方法在治疗各型颅内血肿的临床效果。方法微创硬通道钻颅血肿清除技术,即CT定位,“经皮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穿刺,液流冲碎血肿,并建立自锁硬通道,注射液化剂,引流清除血肿。结果治疗40例,存活34例,死亡6例。存活者,6月后日常活动能力ADL1-3级31例,ADL4级3例。结论微创硬通道钻颅血肿清除技术操作简便,对治疗颅内血肿有满意的临床效果。

    作者:丁永志;陈腊;高峰;刘敏尔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

    随着人口老令化社会的到来,老年人股骨颈骨折也常见,特别是移位骨折愈合慢,不愈合率和股骨头坏死率仍然高,至今仍被认为是“没有解决问题”的骨折。1990.1—1997.12我们应用Moor型人工股骨头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49例,随访2—8年(平均4.5年),其中的7例随访到死,随访5年以上29例,44(90%)例病人有总体功能的改善,效果满意,5(10%)例因疼痛而限制活动,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1.临床资料:本组男性8例,女性41例;病人的年龄在65岁以上,15例(30%)为65—69岁,23例(48%)为70—79岁,80岁以上11例(22%)。骨折类型:全部为头下型骨折,按Ganden分类Ⅲ35例,Ⅳ14例,其中新鲜骨折42例,3周-3月3例,3月-6月2例,伤后6—9个月才就诊2例。伴随症:合并高血压23例,糖尿病(血糖在130—268mg/l)5例,13例患有不同程度的慢性支气管炎或支气管哮喘,5例有冠心病病史,所有病人心电图均提示有轻度T波改变,12例有心肌缺血表现,2例有完全性左室支传导阻滞,7例有完全性右室传导阻滞。

    作者:倪增良;邵嵘;孙里扬;何建群;王宁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逆行小腿后筋膜蒂皮瓣临床应用

    小腿中、下及踝、足软组织缺损,骨外露是常见的创伤,我院自1996年始应用小腿后筋膜蒂皮瓣治疗该类创伤22例,临床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本组男性17例,女性5例,年龄18—50岁,平均31岁。小腿中、下段软组织缺损8例。踝、足部软组织缺损10例,足跟负重区缺损4例,其中伴胫骨骨折及足跟、跗、跖骨骨折18例,所有病例均系外伤引起,急诊手术14例,2周内手术8例。皮瓣大面积15×12cm,小8×4cm。2手术方法:创面彻底清创,量出缺损面积,形状,以中点至外踝连线为皮瓣轴线,皮瓣根据创面面积,形状设计在小腿中上部。先切开两侧缘达肌膜浅层,再切开皮瓣上缘,可见肌间隙内腓肠神经,保留该神经,若修复足跟底可带部分腓肠神经分支、小隐静脉包含于皮瓣内,远端及蒂部仅皮肤切开,皮瓣掀起时可见蒂部由肌肉穿支进入的血管,若不影响蒂部旋转尽量保留这些分支,理论上蒂部越宽越好,但这将会影响蒂的旋转,术中依情况而定。供区宽度小于6cm可直接缝合,否则植皮。可将包含于皮瓣内的腓肠神经分支与足背神经分支吻合,以重建局部皮肤感觉。较大面积的皮瓣为改善皮瓣血循环可将小隐静脉与足背浅静脉或大隐静脉吻合,骨折病人同时做内固定或外固定。

    作者:朱家骏;陈有芬;宋拥正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断肢、断指再植围手术期和术后康复的护理

    随着断肢再植的普及和显微外科技术的进展,断肢断指再植的存活与成功率已显著提高[1]。肢体成活的关键,不单依赖手术的熟练技术,术后的临床观察与护理也至关重要[2]。我科于99年2—12月收治断肢断指再植病人58例,全部成活,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临床资料本组58例,男性49例,女性9例。年龄:18~50岁,平均年龄32岁。其中二例断肢伤病人均是男性,一例因车祸致右上臂离断伤一小时入院,另一例是被机器轧断右前臂半小时入院。另外因作业不慎二个手指离断伤8例,其余均是一个手指离断伤。全组病例术后除2例病人手指不成活外,其他均成活。护理1.心理护理:断肢(指)伤病例均由于意外伤害所致,所以精神紧张、恐惧,担心手术失败,尤其是年轻人,因此专科护士在病人入院做好术前准备的同时应做好心理护理,关心安慰病人,向病人介绍手术医生有良好的技术水平及本病区成功的手术病例,使病人消除思想顾虑,取得病人的信任,并能积极地配合,以使手术顺利进行。

    作者:周雪芳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手法复位治疗胸椎小关节错缝的临床体会

    近几年来,本科采用手法复位治胸椎小关节错缝32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总结如下:资料与方法1.临床资料:本组32例中,男21例,女11例;年龄在20—47岁,平均年龄317岁;病程2日内18例,1周以内10例,2个月以内4例;有明显外伤史12例,无明显外伤史20例;21例有棘突改变,其中胸4棘突侧偏11例,胸5棘突侧偏6例,胸6棘突侧偏4例。2.治疗方法:(1)扩胸顶背复位法。患者坐位,两手十指交叉置于项枕部,医者立于患者之背后,两手分握住患者两肘部,并用一膝部抵住患者背部之某压痛点,在此姿势下嘱患者自行俯仰,配合作深呼吸,同时医者两手用力将患者两肘部向后板动,膝部向前抵顶,使患者胸肋和肋椎关节活动,即可听到“咯咯”的响声而复位。(2)卧位掌椎压复位法。患者俯卧,医者站在患者侧方,一方掌根部按住患椎棘突高凸处,另手叠压,均匀用力贴紧后,嘱患者作深呼吸待呼声之末,沿棘突方向向前下方瞬间用力掌压之,可有椎体滑动复位的感觉。(3)扳肩式胸椎复位法。患者俯卧,术者面对患者而立其身侧,一手从肩前上伸至肩前上部,托住并向后扳位,另一手掌根,鱼际或大拇指着力,按压住胸椎某压痛点,两手协同向相反方向用力扳动,即可取得“咯咯”响声。

    作者:谢辉剑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腹部刀刺伤39例报道

    腹部刀刺伤近年来有上升趋势。我院1989.7~2000.11共收治腹部刀刺伤患者39例。现将诊治体会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本组39例,男性37例,女性2例,年龄18~42岁,平均25.5岁,30岁以下32例(占82.1%)。被刺伤38例,自伤1例。腹部伤口多达4处。伤后至入院时间为15分钟~2天,24小时以内37例(其中6小时以内31例)。伤后均有腹痛,伴休克10例,血尿及呕血各1例。有明显腹膜炎体征31例,移动性浊音阳性10例。胸腹透视25例,见隔下游离气体6例,血气胸1例。腹穿15例,阳性9例。本组有腹内脏器损伤34例,其中27例为2处以上脏器损伤,多1例脏器损伤达6处。2.治疗及结果:本组39例均急诊手术,其中剖腹探查35例,4例仅行腹壁创口清创术。脏器修补31例(胃修补7例,小肠修补18例,结肠修补5例,肝修补4例,膈修补1例),脏器切除6例(脾切除3例,小肠切除2例,肾部分切除1例),结肠造瘘1例,1例探查阴性。本组2例再次手术治疗,分别因为首次手术遗漏胃后壁裂伤及左输尿管裂伤。本组38例治愈,1例结肠造瘘术后,目前病情稳定,待行结肠造瘘关闭术。并发症:切口感染及盆腔感染各1例。

    作者:孙海明;王蔚蓝;朱子明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浮动肘的治疗(附18例报道)

    目的探讨浮动肘及其合并症的治疗方法。方法对18例浮动肘损伤患者的病因以及骨折和并发症的治疗进行分析、总结。结果浮动肘常常是严重暴力作用的结果,往往合并肢体神经及全身其他重要脏器损伤。本组18例患者术后随访8个月~7年,13例骨折正常愈合,3例延迟愈合,2例骨折不愈合者经自体髂骨植骨后愈合。3例尺神经损伤,一期吻合后功能恢复良好。结论浮动肘往往合并有肢体神经损伤及其他重要脏器损伤,积极治疗全身并发症的同时争取骨折早期内固定,如有神经离断性损伤宜一期吻合。

    作者:李晓林;毕擎;张帆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几丁糖在腰椎间盘扎除术中的应用

    腰椎间盘突出摘除术后,由于硬膜周围纤维化与瘢痕形成,使硬膜及神经根产生粘连、受压,神经根活动受限,是症状复发或手术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也给再次手术带来困难和危险。如何防治这种并发症是目前骨科领域亟待解决的难题之一。我院从1997.1~2000.10应用几丁糖预防腰突症术后硬膜周围纤维化与瘢痕形成78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本组共108例,其中治疗组78例,对照组30例。具体情况见表1。2.手术方法:连续硬膜外麻醉或局部麻醉下,椎管后路入路,剥离棘旁组织,暴露椎板和椎间隙,咬除黄韧带以及部分相邻椎板,形成约1.5cm×1.5cm左右窗口,或用椎板咬骨钳作半椎板切除,找到神经根,沿神经根扩大侧隐窝及其神经根管,使神经根充分减压,再用神经根拉钩牵开神经根及硬膜囊,暴露突出之椎间盘,切开后纵韧带及纤维环,用髓核钳扎除髓核组织。术中操作需细致、轻巧,避免不必要的损伤,彻底止血后用2%几丁糖1支(2ml)涂于开窗处或半椎板处硬膜囊及神经根周围。对照组不应用几丁糖,上面放置明胶海棉,然后逐层缝合切口,常规留置引流管,24小时后拔除,二周后在腰托保护下下床活动。

    作者:黄林祥;马明明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闭合性颅脑损伤急诊手术的护理配合

    我院自19935~20005期间,共施行1660例颅脑损伤急诊手术。为了提高紧急手术的成功率,为抢救创造更良好的条件,现将如何更有效地进行手术配合情况介绍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病人1660例,男性1163例,女性497例,年龄平均365岁。其中硬膜外血肿548例(33%),硬膜下血肿531例(32%),脑挫伤133例(8%),脑挫伤合并脑内血肿50例(3%),脑挫伤合并硬膜下血肿66例(10%),硬膜下血肿合并脑内血肿232例(14%)。全部病人均为CT或/和MRI检查及手术证实。开颅血肿清除1316例,血肿清除内外、减压298例,钻孔引流46例。死亡69例,植物生存11例,重残32例,中残70例,恢复好转1478例。

    作者:胡珍芬;滕灵方;王锦凤;陶海微;张景敏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滑动式加压螺钉钢板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

    我院1996.8~1999.3采用滑动式加压螺钉钢板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17例,经一年随访,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1.临床资料:本组17例,男6例,女11例。年龄20~75岁,平均52岁;按Evans分类:Ⅱ型6例,Ⅲ型5例,Ⅳ型4例,Ⅴ型2例,均有髋内翻畸形。2.治疗方法:术前骨牵引数天,对患者对症治疗。选用持续硬膜外麻醉,仰卧位,采用Watson~Jones切口,暴露髋关节及前关节,经大转子至股骨干上段。复位骨折,使用克氏针做暂时固定,这些针的位置不应影响滑动式加压螺钉的后位置。将滑动式加压螺钉导向器放在股骨干中部,使导管指向股骨头的中心,用2mm钻头打开外侧皮质,将导针插入股骨头的中心,再到软骨下,然后用C臂机透视导针的位置,位置准确后用测量尺量出针在骨内的长度,将三联扩孔器调整到固定的深度,予以扩孔,然后预切割螺纹,将螺钉拧入骨质。安装螺钉、导杆和髋螺钉,取下带中心套筒的扳手,滑动式加压钢板滑到连接螺钉上,去除导杆,用钢板打入器将钢板打入外侧皮质,用螺丝将钢板部分固定在股骨干外侧。术后一周行下肢屈膝屈髋活动,并扶双拐不负重行走,6周后逐步弃拐,负重行走。

    作者:王勇刚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胸腰椎骨折术后RF与AF螺钉松动断裂原因分析

    我们自1996.5~1999.5采用RF与AF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病人32例,取得良好效果,但仍存在内固定松动、螺钉断裂等并发症。我们对这些并发症进行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本组男23例,女9例;年龄18-62岁,平均年龄36.5岁。损伤原因:高处坠落伤16例,车祸伤9例,重物砸压伤7例。损伤椎体:T115例,T128例,L19例,L27例,L32例,L41例。32例中8例行RF钉内固定,24例行AF钉内固定。术后内固定拆除时间长36个月,短8个月,平均15.8个月。结果随访期间,我们发现有7例内固定松动,共12枚螺钉断裂。其中一例病人RF钉内固定术后36人月发现有3枚螺钉断裂;1例病人用长节段的AF钉内固定,因撑杆滑脱,致两枚下位螺钉断裂;1例病人两节椎体骨折将两枚螺钉固定于其一伤椎内,因螺钉退出致断钉两枚;另两例病人负重过早,腰部活动幅度过大致断钉共3枚;螺钉太长没钻到位致断钉1例;因产品质量断钉1例。

    作者:钟玉平;周新林;吴文元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52例全胃肠外营养临床护理

    全胃肠外营养(简称TPN)在临床应用广泛,我科自199810~20005对52例病人进行TPN支持治疗,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本组52例,男28例,女24例;年龄19~75岁。TPN在肠瘘、肠梗阻、重症胰腺炎、肿瘤病人的手术前后应用3~11天。2全部营养液在净化台内严格无菌配置装入3L袋中[1],每日上午10点左右开始输入当天剂量,经16~24小时输完。24小时内未输完的弃之不要。输注途径:通过颈外静脉、锁骨下静脉、颈内静脉置管,4例选用外周静脉穿刺输注[1]。输注原则:(1)TPN液配置后立即使用或置4℃冰箱,使用前1~2小时取出使之恢复到室温。(2)检查3L袋有无肉眼浑浊、分层、渗漏、破裂现象。(3)应用专用通道,不在3L袋中添加除营养制剂外的其他治疗性特殊药物[1]。

    作者:刘爱月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肠破裂14例诊治体会

    肠破裂在外科急腹症中比较多见,但在临床上仍存在延误诊断及处理不当的问题。我院于1989-1999年共收治肠破裂14例,对其诊断及治疗分析如下:资料与方法本组14例病人均为男性,年龄在29—57岁。各例受伤、就诊时间及辅助检查情况见表1。

    作者:徐美春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52例闭合型前臂骨折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护理体会

    桡、尺骨双骨折是骨伤科常见的疾病,多发生在儿童和青壮年,由直接或间接暴力所造成。二骨完全骨折后,骨折端可发生重叠、成角、旋转、侧方移位等畸形。近年来,我院骨伤科收治前臂双骨折病人52例,在治疗时将二骨远端正确复位固定,配合精心护理,骨折全部愈合,前臂功能恢复良好。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本组52例中,男性32例,女性20例;年龄大45岁,小8岁,平均年龄27岁;根据天津医学院编写的临床骨科学的愈合标准,本组病例全部愈合,临床愈合时间长71天,短18天,平均45天。2.手法整复固定法:患者平卧,肩外展90°,肘屈90°,中、下1/3骨折取旋中位,上1/3骨折取旋后位,由两助手作对抗牵引,矫正重叠及成角畸形。复位后,在维持牵引下,敷接骨方,小夹板固定,前臂放在中立位,屈肘90°,用三角巾悬吊胸前。本组中有43例手法复位成功,但有9例手法复位不理想,改用手术切开内固定加石膏托外固定,辅以抗炎止血、对症支持和上肢中草药熏洗、局部理疗后痊愈。

    作者:骆美娟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严重胸部创伤合并肺挫伤的观察和护理

    严重胸部创伤合并肺挫伤系强大暴力所致,常伴有其它组织器官的损伤,伤情复杂,病死率高,及时正确的外科处理固然重要,而科学的、严密的观察和护理是帮助患者度过难关,顺利康复的有效保障。我科1994.7~2000.4共收治严重胸部创伤合并肺挫伤47例,现将其观察护理体会总结如下。资料与方法本组共47例,男32例,女15例,年龄18—62岁。交通事故25例,坠跌伤12例,墙体倒塌伤6例,暴力伤4例。所有病例均有咯血或血痰,呼吸困难,患侧呼吸音低及罗音,末梢紫绀,心动过速等临床症状。治疗结果:治愈32例,死亡15例。

    作者:陆雪梅;樊鸿雁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开放性骨盆骨折的初期处理

    开放性骨盆骨折是一种严重的创伤,由于合并伤多,早期大出血及后期感染,常导致高死亡率及致残率[1]。我院从19948~20008共收治此类骨折9例,现报道如下,并结合阅读的文献进行探讨。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本组9例,男性7例,女性2例;年龄从16~59岁,平均27.8岁。开放部位:会阴部5例,直肠1例,膀胱2例,髂部1例。受伤原因:车祸伤8例,高处坠落伤1例。骨折分类:按Tile方法分类[1]:A型(稳定型)1例,B型(部分不稳定型)3例,C型(不稳定型)5例。合并伤:合并小肠破裂1例,直肠损伤2例,肛管损伤2例,膀胱损伤1例,尿道损伤3例,阴囊血肿1例,阴囊撕开及睾丸外露2例。其他损伤:脾破裂、多发性肋骨骨折合并创伤性湿肺各1例,股骨骨折1例,胫腓骨骨折1例,其他部位软组织损伤3例。全部病例均合并有休克。2.初期处理:急诊入院后立即抢救,输血输液以稳定血流动力学,平均输血1100ml。与普外科、泌尿外科及胸外科进行多科室合作处理。创口予以彻底清创,5例行创口局部骨折固定,胸腔闭式引流1例,1例行脾切除,1例行小肠修补,乙状结肠造瘘3例,1例膀胱颈修补,3例尿道会师术,1例行髂内动脉结扎。

    作者:王向阳;池永龙;洪如康;王振文;孔建中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浙江创伤外科杂志

浙江创伤外科杂志

主管:浙江省教育厅

主办:温州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