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令竹
认为胞宫、胞脉瘀阻是子宫内膜异位症主要病机之一,病程绵长,反复投医不愈,且正气耗损,肝脾失调、肝肾亏虚,故形成虚实夹杂的妇科顽疾.主张采用祛瘀固本法治疗.同时指出,子宫内膜异位症终致瘀血顽痰互结,造成少腹急、结、胀、满、痛剧之症.
作者:周蜻 刊期: 2003年第03期
脑梗死属中医中风病范畴,一般按中经络、中脏腑分类辨治.这种分类方法虽然简明、易掌握,但施之临床则过于笼统.目前,现代医学对于脑梗死的病理分期已相当明确,分为超早期(1~6小时)、急性期(6~24小时)、坏死期(24~48小时)、软化期(3天~3周)、恢复期(3~4周后)[1].为此,笔者提出对脑梗死分期辨治的设想,即根据本病不同阶段的病机特征确立相应的佳治疗原则.
作者:刘向哲;王新志 刊期: 2003年第03期
肝纤维化的形成过程为任何原因引起肝细胞损伤后,早的反应是一些细胞因子的产生增加,从而使TGFβ1释放,导致HSC激活产生ECM,而后某些蛋白酶将其水解,另一些ECM被胶原酶降解,碎片由枯否细胞和内皮细胞吞噬.肝纤维化是肝硬化的前趋阶段,且可以逆转,随着基本超微结构与分子水平研究技术的进步,对肝原纤维及基质的生成与分解有了更多的阐明,认为肝纤维化的发生与肝细胞,细胞因子、细胞外基质、细胞凋亡等因素有关.
作者:李岩 刊期: 2003年第03期
以阵发性喷嚏,浆液性粘液性鼻漏和鼻塞感为主症的变应性鼻炎,是临床常见的一种耳鼻喉科疾病.其病情常反复发作,且易伴发支气管哮喘.目前治疗方法较多.本文从临床应用和药物作用机理两个方面综述了内服中药治疗变应性鼻炎近五年的研究进展,指出内服中药治疗的优势在于疗效确切,疗程短,复发率低,但其疗效标准还待进一步统一;各组方中药物重复率高,待完善整理出基本方剂,避免重复劳动;机理研究尚需深入.
作者:赵令竹 刊期: 2003年第03期
大部分中药都具有对人体的多功能调节治疗作用,近年来的研究表明丹参是具有多功能调节治疗作用的代表性药物,综述了10多年来国内医药学界在丹参对神经系统多功能调节治疗作用方面的研究结果.
作者:傅晓晴;蔡宗苇;黎先春;王小如;杨显荣 刊期: 2003年第03期
认为中药饮片是中成药制剂的主要物质基础,饮片质量优劣,直接影响中成药质量.制定和实施中药的GAP、AMP和GSP等国际标准,才能达到质量可控性,才能使其现代化.
作者:邢俊波;李萍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现代医学认为,由于病毒感染而使局部营养神经的血管痉挛,导致神经组织缺血水肿,从而使神经受压迫,血液循环障碍而致病.与中医认为周围性面瘫乃风邪入中经络,气血痹阻,面部肌肉、经筋失于濡养而纵缓不收的认识是相吻合的.
作者:江泳;李洁;陈建杉 刊期: 2003年第03期
从两方面可分可合地阐述了中医证治方药与多级多路调气的辩证关系:其一,从中医的有关理论和古今的临证诊疗实践阐明了多级多路调节气机与中医辨证论治的因果关系.其二,从有关整体观念一药多效,方剂组合辨证求本的中医理法方药阐明了其与多级多路调气的依据、明证体现和关键的辨证关系.从而在总体上论证了多级多路调气是中医辩证论治的科学内核.
作者:王明辉;王风雷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观察中风Ⅰ号治疗急性期脑梗死的疗效.方法:运用中风Ⅰ号治疗急性期脑梗死患者30例,并设30例对照组,进行疗效性观察.结果:治疗15天后治疗组总有效率90%,对照组总有效率78%,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治疗后治疗组血液流变学各值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且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结论:中风Ⅰ号对急性期脑梗死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其疗效优于对照组,作用机制与改善血液流变性有关.
作者:文天保;樊志龙;常学辉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礻四/羽)教授在临床实践中十分重视补肾法的应用,认为补肾法是治疗疑难皮肤病的重要方法,不少结缔组织疾病与肾的关系密切,大多为肾阴虚或肾阳虚,如能恰当运用补肾法,往往使沉疴得愈;对一些疾病病因病机的认识,应在前人认识的基础上结合当代的因素有所发展.提出肾阴不足,冲任失调,相火过旺的痤疮发病机理,在临床运用中确有指导意义;国维教授在临床实践中重视中医外治法的应用,强调内外合治,许多疑难皮肤病经其综合治疗都取得满意的疗效.
作者:吴元胜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从针灸、穴注对肝纤维化大鼠细胞外基质影响的角度探讨针灸、穴注抗肝纤维化的作用及机制.方法:用CCL4诱导大鼠肝纤维化模型,以秋水仙碱为对照,观察针灸、穴注对大鼠肝组织胶原成分、FN、LN的影响.结果:与模型组相比,针灸、穴注组大鼠肝组织胶原含量、FN、LN明显减少.结论:针灸、穴注防治肝纤维化作用机制与针灸、穴注减少胶原FN、LN等ECM沉积有关.
作者:陈旭军 刊期: 2003年第03期
采用微波常压蒸馏方法提取小茴香、乳香、荆芥穗中的挥发油.实验表明,对同量小茴香在产率相同的情况下,微波提取的速度是水蒸气蒸馏提取的15倍;对同量乳香在产率相同的情况下,微提取的速度是水蒸气蒸馏提取的10倍;对同量荆芥穗,在产率相同的情况下,微波提取的速度是水蒸气蒸馏提取的20倍.
作者:刘伟;衣强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艽藤Ⅰ号对RA免疫功能的作用.方法:制作类风湿性关节炎大鼠模型的同时随机分为3组,艽藤Ⅰ号组、痹冲剂组、空白对照组,观测体重变化,足肿胀程度,CH50变化,证实艽藤Ⅰ号对免疫功能作用.结果:空白组大鼠体重下降14%,痹冲剂组下降9%,而中药组为3%,说明本方有增强体质、增强抗病能力,对模型动物足肿胀的抑制以中药组为好,痹组次之.免疫指标CH50中药组仅下降2.5%,而痹组下降21.5%,对照组下降25.6%,三组之间有显著差异P<0.01,P<0.05,从而证实了艽藤Ⅰ号对免疫功能的作用,降低免疫复合物的产生.
作者:苏显红;王连志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细胞凋亡[1]在脑缺血损伤中的作用日益受重视,研究认为[2],无论是急性的局灶性脑缺血,还是短暂性脑缺血后的迟发性神经元死亡,都有神经细胞凋亡的参与,而凋亡在迟发性神经元死亡和半暗带的扩大中具有重要作用;在神经细胞凋亡过程中存在许多调控因素,利用这些调控因素可以阻止细胞凋亡进一步发展为坏死,这为临床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提供新途径,因此应用药物阻止神经细胞凋亡成为当前国内外研究热点.目前已开展许多中药对脑缺血后神经细胞凋亡影响的实验研究,并取得了较大成绩.现对脑缺血与神经细胞凋亡调控因素的关系及近5年来中药对脑缺血后神经细胞凋亡影响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韦必清 刊期: 2003年第03期
观察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瘀胆型肝炎的治疗效果,将瘀胆型肝炎患者44例随机分为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组,(治疗组)24例和西药治疗(对照组)20例.观察血府逐瘀汤加减对瘀胆型肝炎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治愈13例,显效5例,有效4例,总有效率91.7%,对照组总有效率65%.经统计学处理两者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瘀胆型肝炎疗效佳.
作者:孙雪梅 刊期: 2003年第03期
六味地黄丸的应用极为广泛,涉及内、外、妇、儿等各科等症,其主治症状达100多种,但诸医家较为公认的是六味地黄丸用于治疗肾虚证,其中包括肾气、肾精、肾水等虚损.对六味地黄丸的认识历代医家各有不同,但其根本则是一致的,即六味地黄丸是治疗肾虚的重要方剂,在肾虚的基础上,又各自有所发挥.如肾阴亏损则虚火上炎而致的虚火;肾阴不足则痰火内生;肾肝同源而致肝肾不足;脾肾主水液,肾虚无以化水,脾虚无以健运,六味则可脾肾并补.
作者:李瑞;鲁兆麟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皮肤淀粉样变是由于淀粉样物质沉积于皮肤而引起的,属于皮肤病中的一种疑难病.1928年Gutmann报道了第一例皮肤淀粉样变,以后陆续有报道,随着皮肤科病理技术的开展,大大提高了该病的诊断率.其病因及发病机理尚不清楚,原发性皮肤淀粉样变可能与遗传、代谢紊乱及免疫反应有一定的关系,其诊断主要根据组织病理检查与临床表现,目前尚没有令人满意的治疗方法.为了探索传统中医药在该病治疗方面的应用,兹将近20年来的中医药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刘翠娥 刊期: 2003年第03期
冠心病过早搏动(早搏)不仅病情顽固,有时甚至是致命性的.笔者以加减炙甘草汤治疗36例,并与西药治疗33例作疗效对比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齐泽华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通心络胶囊一般用于对心血瘀阻型胸痹的治疗.笔者在临床中发现,其对痰浊壅塞型胸痹也有一定疗效.故对两证型疗效进行比较.方法:将心血瘀阻型胸痹患者30例为一组,痰浊壅塞型胸痹患者30例为一组,同时口服通心络胶囊一个月.结果:通心络胶囊对心血瘀阻、痰浊壅塞两证胸痹均有明显疗效,经统计学分析,作用相似.
作者:富红梅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综述了中药复方对支气管哮喘的实验研究.清泻有湿化寒痰、清化热痰、清热生津、祛痰止咳、解郁理气等法,补益有补脾益气、补肾、补肾健脾、温肾纳气、补益气血等法.指出,中药复方治疗哮喘是多靶点、多环节调节整个机体的动态平衡,治疗本病有潜在优势,为挖掘新药提供了开阔的思路,具有广阔的前景.
作者:韩晓伟;李建春 刊期: 2003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