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艳;许冬青;赵凤鸣
尿微量蛋白是指尿中某些蛋白的排泄呈亚临床升高,用常规定性或定量的方法难以测出的一组蛋白.近年来随着自动化免疫分析仪的发展,已可以对尿中多种微量蛋白进行敏感和准确的测定,对于肾脏损伤的早期发现有重要临床意义.
作者:马香 刊期: 2003年第09期
泰国传统医药的发展在泰国历史上经历了四个时期:古代孟帝国时期(公元1182~1186年)、素可泰时期(公元1238~1377年)、阿瑜陀耶时期(公元1350~1767年)、曼谷王朝或克里王朝时期(1782年~).泰国传统的草药医生通常要有明确的天然药物历史的知识,必须清楚药物的名称、外部特征、颜色和气味,同时掌握药物的气味和性能.
作者:徐冬英 刊期: 2003年第09期
目的:考察不同药材组合方式对麻杏石甘汤方药中盐酸麻黄碱溶出的影响.方法:将方药组合成15组,用半仿生提取法提取,采用薄层色谱法对盐酸麻黄碱进行定性研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其含量.结果:15种组合层析行为无明显差异,盐酸麻黄碱含量以A+C+B+D大.结论:麻黄和石膏,甘草和苦杏仁合煎时盐酸麻黄碱溶出率高.
作者:尉小慧;毕云生 刊期: 2003年第09期
方法:分别采用扑热息痛(AAP)、硫代乙酰胺(TAA)一次性腹腔注射(ip)造成急性肝损伤小鼠模型,检测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LP)、肝糖元水平,计算肝脏系数,并作病理观察.结果:余甘子水提醇沉物各剂量组均可降低AAP、TAA所致的急性肝损伤小鼠血清ALT、AST、ALP的活性及肝脏系数,并能增加肝糖元含量,改善肝脏组织病理损伤,其作用呈剂量依赖性.结论:余甘子水提醇沉物对AAP、TAA所致的急性肝损伤具有预防作用.
作者:李萍;林启云;谢金鲜;李爱媛;谢彬 刊期: 2003年第09期
糖尿病肾病基本病机特点为本虚标实,本虚为气血阴阳,五脏亏虚,以肾为根本,标实多为血瘀、痰凝、湿阻、浊毒内生等,病机核心是毒损肾络.针对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特点,应注重气阴两虚、肾失封藏、毒损肾络的病机,以此病机为依据,确立补肾解毒通络法.
作者:邓悦;南红梅;赵贤俊;李光善 刊期: 2003年第09期
多囊卵巢综合征的病因病机主要为脾肾阳虚,气滞湿阻.临床常见病人婚久不孕,月经量少甚或闭经,腰膝酸软,体胖,胸闷泛恶,情志抑郁,乳房作胀.治疗原则当温肾健脾,行气利湿.
作者:傅灵梅;马红霞 刊期: 2003年第09期
风眩病的病因、病机尚不尽明了,笔者以为常系在禀赋肝肾不足、血脉亏虚的基础上,复加后天饮食不节,起居失调,七情过用等综合因素作用下,长期渐积而成.
作者:王行宽;范金茹;戴小良;刘小雨;李国菁;陈劲云;陈彤 刊期: 2003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四神茶对小鼠脾虚的预防和治疗作用.方法:用番泻叶致小鼠脾虚模型,观察四神茶对小鼠脾虚模型的预防和治疗作用;观察了四神茶对正常小鼠和肠功能亢进小鼠小肠推进功能的影响.结果:四神茶可明显对抗番泻叶致脾虚小鼠的小肠推进功能减弱和体重减轻,明显增强脾虚小鼠的小肠推进功能和恢复体重,对小鼠脾虚出现的便溏、泄泻、纳呆、畏寒等症也有较好的预防和治疗作用;可明显增强正常小鼠的小肠推进功能,抑制新斯的明致小鼠小肠推进功能亢进.结论:四神茶对小鼠脾虚有较好的预防和治疗作用.
作者:张学兰 刊期: 2003年第09期
就通下逐邪法的适用病证,运用要点,应用时机,使用注意事项及在温病中的配合运用作了初步论述,并介绍了通下逐邪法的常用药物和现代药理研究,认为通下逐邪法以逐邪为目的,通下为手段,在温病临床的应用中起十分重要作用.
作者:卢志刚 刊期: 2003年第09期
缩阳证应属性医学范围,男女都可发生.其发病机理,虽与社会文化和精神心理因素的影响有关,但主要由肝阳或肾阳衰弱,寒侵肝肾之经所引起.进而阐明了本病两个主要证型--肝经寒滞和肾阳虚衰的临床表现与治疗方法,并举小儿、老人、妇女病例,论证了祖国医学对本病病因病理认识的客观性和实践性.
作者:王明辉;王风雷 刊期: 2003年第09期
中医药治疗AL主要包括辨证施治和单验方治疗,或配合西药化疗.
作者:王欣 刊期: 2003年第09期
在颈、腰椎体病变的治疗上,综合治疗已成为发展趋势,在治疗时强调医患之间的整体配合,调动患者的精神因素,强调患者自我保健,会在治疗效果上更上一层楼,同时减少复发率.
作者:王永强 刊期: 2003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千佛菌对肾阳虚小鼠Mф-IL -1 -T h1 免疫调节网络的影响.方法:将BALB/c小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余三组肌注HCS制备肾阳虚模型.然后其中两组模型小鼠分别用千佛菌200%(W/V)、50%(W/V)浓度煎液0.4ml/只@d×14d灌胃.采用吞噬中性红比色法、MTT比色法分别测定Mф、IL-1 、T h1 的含量或活性.结果:肾阳虚模型小鼠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腹腔Mф吞噬功能、IL -1 含量、T h1 活性均明显降低( P <0.01),用千佛菌灌胃后,Mф吞噬功能、IL -1 含量及T h1 活性均明显升高( P <0.05, P <0.01).结论:千佛菌对肾阳虚小鼠Mф-IL -1 -T h1 免疫网络有正向调节作用.
作者:贺新怀;李美星;席孝贤 刊期: 2003年第09期
甲亢一病根源多于气机郁滞,治疗应理气解郁,本病一般服药时间较长,常用理气药,用之过久、过量则易耗气伤阴,加之本病本身多伴有郁久化热后阴伤的病理,所以在运用理气药的同时,需配伍育阴清热或滋阴潜阳之品,以制之辛燥之弊,又可利于本病郁久伤阴的病理特点.
作者:吴整军;王素珍;李好义;李淑萍 刊期: 2003年第09期
高效毛细管电泳技术,包括在毛细管中进行的自由溶液区带电泳(Capillary Zone Electrophoresis;CZE)、等速电泳(Capillary Isotachophoresis;CITP)、等速电泳凝胶电泳(Capillary Gel Electrophoresis;CGE),等电聚焦电泳(Capillary Iso-Electric focusing;CIEF)以及电泳与色谱法相结合的毛细管胶束电色谱(Micellar Electrokinetic chromatography;MEKC0和毛细管电色谱(Capillary Electrochromatography;CEC).
作者:隋宏;王芳;李东 刊期: 2003年第09期
为进一步提高非小细胞肿瘤化疗的疗效,减轻其毒副反应,笔者于1999年8月至2002年8月以来,以贵州益佰制药股份公司生产的艾迪注射液联合化疗非小细胞肺癌48例,并与单纯化疗进行对照,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宁苏;杨德治;牛宏刚;潘铁 刊期: 2003年第09期
目的:应用基因芯片技术研究利血平脾虚证大鼠模型大脑皮层基因表达谱的变化.方法:雌性Wistar大鼠30只,按体重均衡随机分为模型组和对照组,模型组用利血平注射液背部皮下注射.造模第1~9天: 0.15 mg/kgbw/天,第10~12天:0.25mg/kgbw/天,第13天:0.5mg/kgbw/天.对照组同法注射同量注射用水.第14天处死,取大脑皮层,提取mRNA,作逆转录为cDNA,制成探针以备检测.选用两张BioDoor Chip4096基因表达谱芯片,将探针与芯片杂交,计算机扫描后,用GenePixPro 3.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筛选出两张芯片上4096条靶基因中,脾虚证模型基因差异表达一致的基因145条,占检测基因的3.54%,其中已知基因表达上调的有27条,表达下调的有20条.并进行初步分析.模型大鼠大脑皮层的基因表达改变涉及免疫、细胞骨架运动、能量代谢、蛋白合成和细胞内信号转导等多个方面.结论:脾虚证实质涉及大脑皮层的基因表达谱改变.
作者:王肃;陈小野;邹世洁;岗卫娟 刊期: 2003年第09期
抑郁症,又称单相情感性障碍,是以情绪抑郁、低落、失眠、疲惫无力等为特征的一种精神病.随着现代社会竞争日愈激烈,该病的发病率有上升趋势,近来笔者有幸在天津中医学院一附院跟随芒针专家杨兆钢教授诊治,感于其用芒针治疗抑郁症效佳,现就47例治疗情况报道如下.
作者:江小荣 刊期: 2003年第09期
目的:探讨中药自拟糖网方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diabetic retinopathy,DR) 大鼠抗氧化损伤的疗效.方法:用给大鼠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 streptozotocin,STZ )的方法制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模型,于灌胃12周后检测大鼠眶静脉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 Superoxide dismutase,SOD )的活性及脂质过氧化物丙二醛( malondialdehyde,MDA) 的含量,并观察大鼠眼底变化.结果:中药组与氨基胍( aminoguanidine,AG )对照组的眶静脉血清SOD均值明显低于正常组,而中药组DR大鼠眶静脉血清中SOD均值显著高于氨基胍对照组;同时中药组丙二醛含量明显低于氨基胍对照组.而在眼底视网膜病理改变的观察中,中药组与氨基胍对照组均有轻微眼底改变,但二组差异无显著性,可能与观察时间短有关.结论:中药自拟糖网方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大鼠抗氧化损伤确有疗效.
作者:邸进 刊期: 2003年第09期
目的:为患妊娠滋养细胞疾病的患者探讨一种简单、有效、治愈率高,又不影响生育功能,尤其对妊娠滋养细胞肿瘤持倍加恐惧心理患者的临床有效的医疗措施.方法:采用保护性心理治疗和保护性心理护理,取得患者信任、情绪稳定后,进行具体治疗措施.即清理宫腔、化学及手术治疗以去除病因,辨证论治选用中药,以调理机体,扶正祛邪,以治根治本等综合性的治疗措施.结果:凡采用(接受)综合性治疗措施的患者,均获临床满意疗效.结论:综合措施治疗疾病应是临床医学的可持续发展方向.
作者:杨芳娥;史雪莉 刊期: 2003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