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菊香;赵博元;秦天洁;陈玲;南克俊;李蓉
目的研究CD44V6、nm23-H1及ER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1990~1997年在本院治疗、随访资料齐全的乳腺癌患者92例,采用免疫组化法(S-ABC法)检测CD44V6、nm23-H1及ER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分析其在乳腺癌中的表达与临床病理资料及预后关系.结果 CD44V6、nm23-H1和ER在乳腺癌中阳性率分别为80.4%、82.6%和73.9%.CD44V6阳性率在乳腺癌临床分期Ⅲ~Ⅳ期高于Ⅰ~Ⅱ期(P<0.01),有淋巴结转移者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P<0.01);乳腺癌有淋巴结转移者ER阳性率、nm23-H1阳性率低于无淋巴结转移者(P<0.05,P<0.01);CD44V6阳性患者术后生存率低于阴性者;ER阳性患者术后生存率高于阴性者.结论 CD44V6和ER可作为乳腺癌判断转移、评价预后指标,有较大临床意义.
作者:彭永红;袁宏银;杨国樑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检测p16基因在肺癌患者癌组织及相应痰液脱落细胞中甲基化状态,以探讨其在肺癌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采用甲基化敏感的核酸内切酶SmaⅠ、SacⅡ酶切基因组DNA,对56份肺癌组织及相应痰液、60份非恶性病变肺组织及28份痰液进行PCR分析.结果 p16基因在肺癌组织中甲基化率为30.4%(17/56),相应的痰液中为28.6%(16/56),两组差异无显著性(χ2=0.0430,P=0.836).60份非恶性病变肺组织甲基化率为3.3%(2/60),28份痰液无1份发现p16基因甲基化.结论肺癌组织及相应的痰液脱落细胞p16基因5′-CpG岛甲基化率相似,即痰液脱落细胞p16基因甲基化状态可以反映肺癌组织p16基因甲基化状态.因此,检测痰液脱落细胞p16基因甲基化状态有助于肺癌的早期诊断.
作者:彭猛青;王绪;刘德林;罗涛;马淑华;朱述阳;毛筱芬;陈玉玲;邵华军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研究CD44V6和nm23-H1蛋白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90例NSCLC中CD44V6和nm23-H1蛋白表达.结果 CD44V6和nm23-H1蛋白的阳性率分别为51.1%、52.2%;淋巴结转移组和无淋巴结转移组之间CD44V6和nm23-H1蛋白表达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在Ⅰ+Ⅱ期与Ⅲ+Ⅳ期之间CD44V6蛋白表达差异有显著性(P<0.01);CD44V6和nm23-H1蛋白在NSCLC中的表达呈显著负相关(P<0.05).NSCLC中CD44V6和nm23-H1蛋白表达与病理类型、原发癌分期、有无远处转移无关.结论 NSCLC中CD44V6和nm23-H1蛋白表达与淋巴转移有关,可能具有预测NSCLC淋巴转移的价值;CD44V6和nm23-H1蛋白表达在NSCLC转移中可能起协同作用.
作者:孙莉;韩军;姚俊涛;王茁;任小平 刊期: 2002年第03期
骨转移瘤的发生率继肝、脾之后居第三位,恶性肿瘤病人中骨转移瘤常是死亡的主要原因,早期发现、及时治疗可以改善预后.影像学检查对骨转移瘤的早期发现很有帮助.近百年来X线成像技术的临床应用已为骨肿瘤的诊断积累了宝贵经验,为CT、MRI等新兴影像技术的应用打下了深厚基础.
作者:廉宗瀓 刊期: 2002年第03期
蓖麻毒素是从大戟科植物蓖麻(Ricinus communus)的种子中提取的蛋白质,其分子量约为60 Kd,由A、B两条链组成.蓖麻毒素A链(ricin A chain,RTA)是毒性链;B链有凝集素的活性,可识别末端含半乳糖基的受体.把单克隆抗体与毒素分子结合,可制成对肿瘤细胞有特异杀伤作用的导向药物--免疫毒素[1],可克服化疗药物非特异性的不良反应[2].本文就RTA的结构及其在细胞内的转运机制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作一综述.
作者:张晖;詹金彪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研究nm23-H1在家族遗传性大肠息肉病(FPC)恶变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nm23-H1癌基因蛋白对29例家族遗传息肉病、24例大肠癌和28例腺瘤性息肉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恶变FPC组织和散发型大肠癌组织中nm23蛋白表达显著高于恶变FPC组中未恶变息肉和未恶变FPC组息肉(P<0.01),但散发型大肠癌组织中nm23蛋白表达显著高于恶变FPC组织(P<0.01).结论 nm23-H1蛋白表达可做为鉴别FPC恶变的一个参考指标,应进行连续监测.恶变的FPC恶性程度较高,易发生转移,且预后较差.
作者:魏东;高春芳;戴丽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研究输尿管癌p53、c-erbB-2、nm23基因的不同表达与其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p53、c-erbB-2、nm23等基因蛋白在24例原发性输尿管癌中的表达情况,并对其结果与临床病理各参数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正常输尿管上皮三种基因蛋白均呈阴性,在输尿管癌中p53、c-erbB-2、nm23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1.6%(10/24)、54.1%(13/24)和66.7%(16/24).p53、c-erbB-2高表达与输尿管癌分化程度低、浸润至浆膜或浆膜外、生存期短等几项临床病理特征相关.nm23的表达与输尿管癌病理分级、浸润深度、临床预后无密切关联.结论 p53、c-erbB-2和nm23基因参与了输尿管癌的发生发展过程,p53、c-erbB-2蛋白表达可以作为输尿管癌生物学行为和预后判断的参考指标,两指标同时检测预示作用更可靠.
作者:赵涌;林晓;徐元浩 刊期: 2002年第03期
侧脑室蛛网膜囊肿是临床少见的颅内先天性良性肿瘤,迄今国内外文献报告不超过50例[1,2].我院1995年1月~2001年5月收治颅内蛛网膜囊肿68例,其中侧脑室蛛网膜囊肿仅2例(占4.4%),现结合文献报告如下.
作者:张宏;陈高;张建民;吕世亭 刊期: 2002年第03期
良性椎体骨折是老年人严重骨质疏症的常见合并症.而包括脊椎在内的躯干骨,又是老年人恶性骨肿瘤,尤其是骨转移瘤的好发部位,因此而发生的椎体塌陷,即恶性椎体骨折也不少见,如何恰当而合理地安排病人的影像学检查至关重要.否则,既浪费时间、费用,又可能因误诊而贻误治疗,造成不可挽救的后果.为此,笔者拟以如何正确选择椎体骨折影像学检查程序及椎体压缩骨折的影像学的良恶性鉴别两方面,阐述浅见,仅供参考.
作者:李景学;孙鼎元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现代影像诊断技术包括CT、MRI、DSA、USG和PET等,把影像诊断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对早期查出肿瘤并对肿瘤作出定位、定量及定性诊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促进了临床肿瘤学的发展.
作者:吴恩惠 刊期: 2002年第03期
乳腺转移瘤少见,来源于嗅神经母细胞瘤的更为罕见,我院收治1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涛 刊期: 2002年第03期
心脏黏液瘤属于心脏原发性肿瘤,多见于心房,占95%以上,在心室中极为少见[1,2].我院近收治1例,报告如下.
作者:杨建敏;陈君柱;牟芸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探讨与致癌物解毒有关的谷胱甘肽转硫酶(GST)T1和M1基因遗传缺失多态与胃癌易感性的关系.方法采用病例对照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方法,以PCR技术对福建省福州市92例胃癌病例和92例正常对照者的GSTT1和GSTM1基因型进行检测.结果 GSTT1基因在胃癌病例和对照组中的缺失率分别为53.3%和41.3%,差异无显著性(x2=2.64,P=0.104).而GSTM1基因在胃癌病例和对照组中的缺失率分别为69.6%和52.2%,差异具有显著性(x2=5.84,P=0.0157).携带GSTM1(-)基因型者发生胃癌的危险性是携带GSTM1(+)基因型者的2.1倍(OR=2.10,95%CI=1.10~4.01).联合分析表明,GSTT1和GSTM1基因之间可能存在联合作用,携带GSTT1(-)和GSTM1(-)基因型者发生胃癌的危险性高于携带GSTT1(+)和GSTM1(+)基因型者(OR=4.67,95%CI=1.55~14.41).结论 GSTM1基因缺失可能是胃癌发病的危险性因素之一.
作者:郑天荣;郑秋红;龚福生;谢云青;汪相如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观察国产拓扑替康(Topotecan,TPT)单药治疗小细胞肺癌(SCLC)的近期疗效和毒性.方法 22例小细胞肺癌患者接受拓扑替康单药化疗.拓扑替康1.2~1.3 mg/(m2*d),静滴,第1~5天,21天为一周期,共2周期.结果 22例可评价疗效的患者中,CR 0例,PR 10例,NC 11例,PD 1例,总有效率45.5%;其中初治17例,有效率47.1%:复治5例,有效率40.0%;可评价毒性的病人22例,44个周期.主要毒性是骨髓抑制,白细胞Ⅲ度减少为43.2%,中性粒细胞减少Ⅲ度为34.1%,Ⅳ度为15.8%.血小板Ⅲ度减少为13.6%.消化道反应较轻.结论拓扑替康单药对初治和复治SCLC均有效,拓扑替康的不良反应以血液性毒性为主,其他毒性轻微.
作者:徐农;朱利明;包文龙;毛菊琴;余新民 刊期: 2002年第03期
恶性黑色素瘤的病因与色素异常有关,白种人较肤色深的人种的发病率高.恶性黑色素瘤在我国发病率较低,而无色素性恶性黑色素瘤仅占恶性黑色素瘤的15%,临床较为少见.恶性黑色素瘤的特点是恶性程度高,易发生转移,预后差.若无播散性转移,治疗可行肿瘤广泛切除术后辅助化疗和生物治疗.近,我科收治1例白化病合并无色素性恶性黑色素瘤,报告如下.
作者:孙红;管芝玲 刊期: 2002年第03期
单链抗体(single-chain Fv,ScFv)是由抗体轻链和重链可变区基因(VH、VL)通过一段编码连接肽基因拼接后表达形成的重组蛋白,是具有抗原结合能力的小抗体片段.由于ScFv分子量小,仅为IgG的1/6,没有Fc段,所以它与传统单克隆抗体相比具有组织穿透能力强、免疫原性低的优点;而且,作为一种基因工程抗体,ScFv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容易改造,如抗体人源化、构建双功能抗体等.
作者:毕向军;杨冬华;陈旻湖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总结我院近9年来初发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NLL)的治疗方案、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对我院1992~2001年391例ANLL住院患者进行了回顾性总结和分析.结果 ANLL住院患者以M2多,占33.2%.ANLL一疗程完全缓解率(CR)为53.7%.缓解率以M3高,占87.3%.老年人和高白细胞患者缓解率较低,分别为25.6%和37.5%.诱导缓解方案与CR率有关,维甲酸对M3的疗效高,其他化疗方案对CR率无明显差异.结论一疗程治疗后,ANLL中M3缓解率较高.年龄大与白细胞高是影响一疗程CR率的因素.化疗相关死亡主要原因为出血和感染.
作者:童茵;黄健;金洁;叶锦;孟海涛;麦文渊;钱文斌;林茂芳;周思文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探讨青年人肺癌的临床特点及误诊原因.方法对1992~1998年在我院确诊的45例青年肺癌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男女发病比例为1.25∶1,45例中腺癌26例,占57.8%,其中男性均有吸烟史,吸烟>400年支者占84.0%,以鳞癌为主.女性发病与吸烟无明显关系,29例首诊误诊为结核病,确诊时已属中晚期病例.结论青年肺癌发病率较前明显上升,且临床症状无特征性,X胸片不典型,癌细胞发展快,转移早,预后差.
作者:夏云丽;张廷梅;王瑞松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探讨鼻咽癌病人放疗中面颈野或耳前野与颈切线野的佳衔接方法.方法用带多叶光栅(MLC)和独立准直器的直线加速器,以一个等中心加MLC半野技术照射面颈野或耳前野与颈切线野用于放疗鼻咽癌病人.结果根据测量,面颈野或耳前野与颈切线野之间的剂量分布满意,无冷点和热点.与初步临床观察相符.结论用一个等中心加MLC半野技术放疗鼻咽癌时,面颈野或耳前野与颈切线野间的剂量衔接满意.
作者:吴超权;钟鹤立;李先明;李而周;胡岳然;任浙平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大肠癌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与间质微血管密度(MVD)及转移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87例大肠癌中VEGF的表达,同时选用CD34进行微血管标记并计数.结果大肠癌中VEGF的表达与间质MVD呈正相关(r=0.702).转移组VEGF的表达与MVD均高于未转移组(P<0.05).结论 VEGF的表达及MVD增高与大肠癌转移有关,可作为大肠癌转移危险度的预测.
作者:朱有法;许敬尧 刊期: 2002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