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洋;韩黎梓;郑伟麒;王强;杨华哲
背景: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治疗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的效果已获肯定,但仍旧存在骨水泥漏、再骨折等相关并发症,缺乏骨质疏松的后期治疗.目的:探讨临床小剂量骨水泥椎体后凸成形联合唑来膦酸治疗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后的骨密度、椎体高度及腰背痛疼痛改善情况.方法:将80例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随机分2组治疗,试验组(n=40)进行小剂量骨水泥椎体后凸成形联合唑来膦酸治疗,对照组(n=40)进行常规剂量骨水泥椎体后凸成形治疗,记录治疗前、治疗后3 d及末次随访的目测类比评分、椎体高度和Cobb角改善情况,治疗后1年复查骨密度及再发骨折情况.结果与结论:①目测类比评分:两组治疗3 d、末次随访的目测类比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②椎体高度和Cobb角:两组治疗3 d、末次随访的椎体高度和Cobb角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③骨密度:试验组治疗后1年的骨密度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④再发骨折情况:试验组1例出现邻近椎体骨折,对照组5例出现邻近椎体骨折;⑤结果表明:小剂量骨水泥椎体后凸成形联合唑来膦酸治疗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在有效缓解疼痛、恢复椎体高度的同时可显著提高骨密度,减少相邻节段骨折的发生.
作者:玄文虎;欧阳剑锋;王素伟 刊期: 2017年第26期
背景:硅纳米线场效应晶体管电子生物传感器在传感器领域吸引了人类的极大兴趣,并在蛋白质检测方面取得了飞速的进展.目的:综述硅纳米线生物传感器在蛋白质检测方面取得的进展.方法:由第一作者检索PubMed数据库、中国知网数据库、百度学术、谷歌学术搜索数据库2005至2016年有关蛋白质检测、微流道应用、硅纳米线生物传感器检测应用等方面的文章.结果与结论:硅纳米线场效应晶体管电子生物传感器已被证明能够对多种生物分子进行检测,且具有高灵敏度、目标选择性、实时响应和免于标记等优点,在蛋白质检测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作者:孟庆洋;王彤 刊期: 2017年第26期
背景:氧化锆氧化铝陶瓷复合材料具有优良的抗腐蚀性、较高的强度和韧性,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目的:探究氧化锆氧化铝陶瓷复合材料对人牙周膜细胞增殖、凋亡和骨诱导活性的影响.方法:将第3-5代人牙周膜细胞分2组培养,对照组细胞常规培养,实验组与氧化锆氧化铝陶瓷复合材料共培养,培养1-5 d,MTT法检测细胞增殖,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细胞Ⅰ型胶原蛋白表达,碱性磷酸酶染色检测细胞成骨活性.结果与结论:培养1-5 d内,两组细胞增殖、凋亡、碱性磷酸酶活性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培养5 d时,两组Ⅰ型胶原表达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果表明,氧化锆氧化铝陶瓷复合材料对牙周膜细胞增殖、凋亡和骨诱导活性均无影响.
作者:王佳宁 刊期: 2017年第26期
背景:随着纳米技术的发展,将丝素蛋白/纳米羟基磷灰石复合材料用于组织修复的报道开始出现,但鲜见将其用于脊柱稳定性的报道.目的:探究丝素蛋白/纳米羟基磷灰石复合材料重建脊柱节段初始稳定性的可行性.方法:将36只新西兰兔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均摘除L4/5椎间盘髓核,自体骨组在椎间植入自体骨,实验组植入丝素蛋白/纳米羟基磷灰石复合材料,对照组植入羟基磷灰石.植入后12周,采用X射线观察手术节段融合情况,通过生物力学测试检测融合节段的稳定性,组织学观察手术部位植骨融合情况及材料降解情况.结果与结论:①X射线观察:自体骨组、实验组及对照组分别有11,7,2只符合融合标准;②生物力学测试:实验组前屈及后伸脊柱活动度明显低于自体骨组和对照组(P<0.05);③组织学观察:自体骨组髂骨和周边组织分界处可见骨性连接,新骨周边可见大量骨母细胞、纤维母细胞,内部见编织骨;实验组材料部分降解,其周边可见纤维组织,内部有新生编织骨,陷窝细胞和骨细胞散在分布;对照组材料周边可见血管增生,材料内部有大量巨噬细胞;④结果表明:丝素蛋白/纳米羟基磷灰石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力学性能,短期内重建了兔脊柱节段初始稳定性.
作者:邓必权;滕宇;胡华;李舰;江红辉;张卫国 刊期: 2017年第26期
背景:制备一种可直接植入骨结核病灶内且在骨结核周围组织能够长期保持一定抗结核药物浓度,增强骨缺损修复的新型生物材料,成为骨结核临床研究的热点.目的:制备脂肪间充质干细胞与利福平缓释微球复合物,初步探讨其对兔脊柱结核模型的治疗作用.方法:合成利福平-壳聚糖-海藻酸钠缓释微球,将其与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复合培养,制作抗结核性骨组织工程复合体.取40只取新西兰大白兔,制作L6椎体结核模型,造模成功后随机分4组干预,对照组不进行任何干预;利福平组每天灌胃给予利福平;干细胞组在椎旁注射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每天灌胃给予利福平;实验组在椎旁植入抗结核性骨组织工程复合体,每天灌胃给予利福平.给药8周后,通过X射线、CT初步观察病灶情况.结果与结论:对照组L5、L6椎体都有明显骨质破坏,形成炎性肉芽组织,椎间隙变窄,2只出现明显后凸畸形,5只兔腰大肌肿胀,腰大肌内可见低密度暗区.利福平组兔模型中5只兔L5和L6椎体有中度骨质破坏,2只兔腰大肌肿胀.干细胞组兔模型中2只兔L5和L6椎体有中度骨质破坏,3只兔L6椎体上部有轻度骨质破坏,3只兔腰大肌肿胀.实验组中4只兔L6椎体上部有轻度骨质破坏,L5、L6椎间隙无明显改变,无腰大肌肿胀发生.结果表明,脂肪间充质干细胞与利福平缓释微球复合物可抑制结核杆菌生长,减少椎体骨质破坏,对动物脊柱结核模型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作者:黄正辉;刘炜;王静丽 刊期: 2017年第26期
背景:光固化含氟牙科复合材料中的氟能减少和预防龋齿发生,能长期发挥防蛀效果,但有关该材料的制备方法及性能尚缺乏报道.目的:研究光固化含氟科复合树脂的制备方法及性能.方法:将催化剂三乙胺、双酚S、双甲基丙烯酸二缩三乙醇酯、三氟乙酸酐及不同质量分数(5%、10%、15%、20%)的无机填料(改性二氧化硅、羟基磷灰石或二氧化钛)混合,制备光固化含氟科复合树脂材料,检测光固化含氟科复合树脂的拉伸强度、弯曲模量、聚合转化率及吸水率,透射电镜观察其形态.结果与结论:①相同质量分数下,羟基磷灰石组拉伸强度高于二氧化硅组(P<0.05),二氧化钛组拉伸强度显著高于二氧化硅组、羟基磷灰石组(P<0.05);相同质量分数下,羟基磷灰石组与二氧化钛组弯曲模量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二氧化硅组弯曲模量显著高于羟基磷灰石组、二氧化钛组(P<0.05);②相同质量分数下,二氧化硅组与羟基磷灰石组聚合转化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二氧化钛组聚合转化率大于二氧化硅组、羟基磷灰石组(P<0.05);③随着改进材料质量分数的不断增加,光固含氟牙科复合树脂材料的吸水率不断增加;④透射电镜显示,二氧化硅组断裂面相对平整,树脂机体与填料之间具备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羟基磷灰石组断裂面较粗糙,高低起伏明显,生物相容性相对较差;二氧化钛组断裂面形成分层,填料在树脂机体中发生沉降,二氧化钛颗粒沉附在树脂底部,产生较大的空洞和填料颗粒,生物相容性较差;⑤结果表明:光固化含氟科复合树脂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固化性能及吸收率.
作者:王璞;程洁 刊期: 2017年第26期
背景:骨缺损修复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将成骨因子施加于骨缺损区域以刺激成骨,已被证明有显著的效果.目的:制备γ-聚谷氨酸/壳聚糖复合磷酸钙骨水泥,并观察其理化性质,探索其作为生长因子载体的缓释功能.方法:通过喷雾冷冻干燥法制备γ-聚谷氨酸/壳聚糖凝胶颗粒,装载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生长因子,与磷酸钙骨水泥的固相通过湿法预混、研磨和冷冻干燥,按比例添加固化液,注模按压成型,即制备复合磷酸钙骨水泥载体.以磷酸钙骨水泥为空白对照,对该复合载体凝固时间、抗压强度、物相分析、微观表征、体外释放性能及生物相容性等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与结论:①γ-聚谷氨酸/壳聚糖的添加未改变磷酸钙骨水泥的理化性质,各组间初凝时间与终凝时间及抗压强度未见明显差异;②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改性后的磷酸钙骨水泥呈片状晶体形态,γ-聚谷氨酸/壳聚糖颗粒均匀分散其中;③γ-聚谷氨酸/壳聚糖复合磷酸钙骨水泥能明显促进骨细胞体外增殖;④体外模拟实验表明γ-聚谷氨酸/壳聚糖复合磷酸钙骨水泥具有较好的缓释功能.
作者:疏秀林;施庆珊;陈铭杰;冯劲 刊期: 2017年第26期
背景:利用第8-12天尿囊膜血管的快速生长期,可模拟骨缺损患者骨断端血管生长和植骨代替材料进入人体后的血管植入过程.目的:将羟基磷灰石负载于鸡胚尿囊膜模型,建立植入体血管化的研究模型.方法:将12枚罗曼品系鸡蛋于相同适宜条件下孵化至第8天,开窗后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植入羟基磷灰石材料,建立鸡胚尿囊膜载羟基磷灰石模型;对照组放入滤纸材料,密封后移入恒温恒湿箱内继续孵化.待孵化至第12天后,观察两组标本尿囊膜4级以上血管生成长度及单位面积血管生成长度,以及羟基磷灰石及滤纸材料上的血管新生状况.结果与结论:①待孵化12 d后,实验组标本平均尿囊膜血管新生成长度为24.031 mm,平均单位面积血管新生成长度为0.242 mm/mm2;对照组标本平均尿囊膜血管新生成长度为23.561 mm,平均单位面积血管新生成长度为0.212 mm/mm2,组间血管新生成长度及平均尿囊膜血管新生成长度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②实验组羟基磷灰石材料切片标本有明显类血管组织;③结果表明,鸡胚尿囊膜载羟基磷灰石模型的建立对理想植骨材料及改变血管生成药物的研究提供了简单准确且高效的体外动物模型,且外载羟基磷灰石对尿囊膜上血管生成无影响.
作者:任凯歌;郑维银;李焰;潘莲;张馨月;田涛 刊期: 2017年第26期
背景:拇外翻矫形是足踝外科常见的手术操作之一,但术后传统的石膏托固定常常给患者带来极大不便和痛苦.前足减压鞋理论上可以帮助患者尽早下床活动,并且能避免行走时前足的受力,但其与传统石膏托固定相比的优劣仍不得而知.目的:对比拇外翻矫形术后应用超趾石膏托与前足减压鞋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5月至2013年10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行远端Chevron截骨或Scarf截骨拇外翻患者的病例资料,根据术后固定方式的不同分为2组,对照组采用短腿超趾石膏托固定,试验组穿着前足减压鞋.术后6周行影像学评估,证实骨性愈合后解除固定;末次随访时进行临床评分及主观满意度调查,并记录随访期间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与结论:①共125例患者(157足)完成随访,对照组83例(95足),试验组42例(62足),2组患者的一般人口学参数、术前术后影像学评估及临床评分、骨愈合时间、总体满意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②但试验组患者出现跖趾关节或趾间关节僵硬、踝关节活动受限、手术侧踝关节以上疼痛的概率低于对照组(P<0.05),且若重新选择,试验组患者更愿意再接受相同治疗(P<0.05);③结果表明,与传统石膏托固定相比,前足减压鞋不但能维持矫形效果,还可减少关节僵硬、受限或肢体疼痛等并发症,更容易被患者主观上接受和认可,在拇外翻术后康复过程中应优先考虑.
作者:耿翔;黄加张;马昕;王旭;张超;陈立;王晨 刊期: 2017年第26期
背景:目前有关不同实验参数对于氧化锆四方相影响的研究很多,但在水热反应中pH值对四方相的影响尚不明确.目的:利用水热合成方法制备两种氧化锆体系,并通过使用两种pH调节剂观察pH值对于不同体系氧化锆的影响,以及对四方相氧化锆影响的规律.方法:以分析纯硝酸锆(Zr(NO3)4?5H2O)和硝酸钇(Y(NO3)3?6H2O)为反应物,利用水热合成方法分别制备纯氧化锆(ZrO2)和氧化钇稳定四方相氧化锆(Y-TZP)纳米粉体.利用X射线衍射分析(XRD)观察pH值和不同pH调节剂(氢氧化钠溶液与氨水/氢氧化钠溶液)对于纳米氧化锆的四方相纯度和晶粒尺寸的影响规律.结果与结论:①水热合成方法可以获得晶粒尺寸小于20 nm的高纯度氧化锆粉体;②当pH值大于10时可以获得四方相氧化锆含量高于单斜相氧化锆含量的样品;③相对纯氧化锆体系,pH值13时获得更多四方相氧化锆含量及更大晶粒尺寸;④对掺钇氧化锆体系,佳pH值为12;⑤此外,在掺钇氧化锆体系中,氨水/氢氧化钠复合pH调节剂样品组的四方相相对含量均显著高于氢氧化钠调节剂样品组;⑥因此,控制pH值及选择合理的pH调节剂,可以得到四方相含量高,晶粒尺寸大的氧化锆.
作者:季洋;韩黎梓;郑伟麒;王强;杨华哲 刊期: 2017年第26期
背景:根管器械折断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口腔临床并发症,因此,研究不同型号不锈钢根管锉的循环疲劳性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目的:探讨根管弯曲角度及根管器械横截面积变化对不锈钢根管器械循环疲劳性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5#、30#、35#不锈钢K锉(长25 mm,锥度相同)各30支,每种型号随机分为3组,共9组,这9组分别置于弯曲角度为45°,60°,90°的自制人工模拟弯曲根管中,用16:1减速手机(350 r/min)驱动不锈钢K锉.记录每组器械折断所需时间,将时间转换为转数,采用扫描电镜分析折断K锉断口的显微结构,收集循环疲劳性能实验中折断的器械,电子游标卡尺测量断尖长度.结果与结论:①在弯曲角度相同的情况下,随着器械横截面积的增大,器械折断所旋转的周期数明显减少(P<0.05).在型号相同、横截面积相同的情况下,随着根管弯曲角度的增加,器械折断所旋转的周期数明显减少(P<0.05),器械的循环疲劳性能明显下降;②各组不锈钢锉的断口均为韧性断口,断口表面可见一些大小不等的圆形或椭圆形韧窝并存在微观空洞,韧窝间可见延晶断裂的脆性断面.随着根管弯曲角度增大,韧窝直径逐渐增大.在30#、35#不锈钢K锉断口形貌中,随模拟根管弯曲角度增加,脆性断面有逐渐增加的趋势;③对于25#不锈钢K型锉,随着根管弯曲角度的增加,器械折断的断尖长度逐渐减小,但变化不明显(P>0.05).对于#30,#35不锈钢K型锉,随着根管弯曲角度的增加,器械折断的断尖长度逐渐减小(P<0.05),其中#35-60°组与#35-90°组变化呈下降趋势但变化不明显(P=0.095).在根管弯曲角度相同的情况下,随着不锈钢器械型号的增加,器械折断的断尖长度变化没有规律;④结果表明,不锈钢K型根管锉在长度和锥度相同的条件下,横截面积越大根管器械的循环疲劳性能越低,器械越容易折断;相同型号的不锈钢K型锉,随着根管弯曲角度增大,折断位置越靠近根尖部位,即断尖长度越短,断针取出越困难.
作者:胡欣;王磊;张倩;宁佳;吴文孟 刊期: 2017年第26期
背景:理论上,新型生物可降解单面刻槽载药靶向支架可避免长期存在药物涂层对局部血管壁的致炎作用,减少药物剂量,减少血栓形成的可能性,减轻管腔狭窄.目的:评价生物可降解新型单面刻槽载药支架对健康小型猪冠状动脉内膜增生的影响.方法:将18只健康小型猪随机分为裸支架组、Firebird 2支架组和Firehawk支架组,分别植入L605钴铬合金裸金属支架、L605钴铬合金不可降解涂层雷帕霉素支架和L605钴铬合金可降解单面刻槽涂层雷帕霉素靶向洗脱支架,于左前降支和右冠状动脉各植入相同支架1枚.支架植入后1,3个月时复查冠状动脉造影并处死取材,观察内膜增生情况.结果与结论:①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植入1,3个月时,3组支架段冠状动脉均无狭窄发生,支架段血管均通畅,见血栓及动脉瘤等影像学表现;植入后1,3个月时,Firebird 2支架组、Firehawk支架组管腔丢失均低于裸支架组(P<0.05),Firebird 2支架组与Firehawk支架组管腔丢失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②组织病理学结果:3组均未见支架段冠状动脉管壁组织坏死或管腔内血栓形成;支架植入后1,3个月时,Firebird 2支架组、Firehawk支架组新生内膜面积及面积狭窄百分比低于裸支架组(P<0.05),残余管腔面积、内弹力板面积高于裸支架组(P<0.05).Firebird 2支架组与Firehawk支架组上述各指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③结果表明:生物可降解新型单面刻槽载药支架可有效抑制冠状动脉内膜增生,预防冠状动脉支架内狭窄,效果与不可降解涂层雷帕霉素支架相当,长期效果仍有待进一步观察.
作者:金慧;李猛 刊期: 2017年第26期
背景:研究显示,壳聚糖能提高纤维细胞增殖、迁移速度,促进细胞外基质的合成,能为缺损部位营造良好的愈合环境.目的:观察高仿真壳聚糖支架修复大鼠腹壁缺损的效果.方法:取成年SD大鼠60只,建立腹壁缺损模型,随机分2组修复,实验组于缺损部位植入高仿真壳聚糖支架,对照组植入聚丙烯补片,修复后2,4周,进行修复部位大体、粘连及病理组织学观察.结果与结论:①大体观察:对照组修复后2周缺损部位与网膜存在粘连现象,修复4周后补片部位明显增厚,与周围组织界限比较清晰,补片区域色泽一般,整合一般;实验组修复2周后缺损部位与支架轻微粘连,修复后4周补片增厚,缺损部位未见明显隆起、红肿、感染,伤口愈合较好;②粘连:实验组修复后4周Kadata粘连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③病理组织学观察:对照组修复4周后可见毛细血管生长,存在大量的成纤维细胞,缺损部位存在大量炎细胞浸润;实验组修复4周后可见少许炎症细胞,存在大量胶原纤维、毛细血管,肉芽组织成熟度较高;④结果表明:高仿真壳聚糖支架可促进缺损腹壁的修复,减轻炎性反应.
作者:刘洪泽;魏洁 刊期: 2017年第26期
背景:组织工程化脊髓为脊髓损伤的修复带来了新的治疗思路.目的:探讨壳聚糖藻酸盐支架与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复合的组织工程脊髓修复大鼠急性脊髓损伤的效果.方法:取48只SD大鼠,建立脊髓半横断模型,随机分4组干预,模型组直接缝合硬膜,细胞组在脊髓断端周边移植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支架组在脊髓损伤区植入壳聚糖藻酸盐支架,实验组在脊髓损伤区植入组织工程脊髓(壳聚糖藻酸盐支架与CM-Dil标记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复合物).移植后1,3,7周,评估大鼠后肢运动功能;移植后7周取脊髓标本,进行免疫荧光染色和苏木精-伊红染色.结果与结论:①后肢运动功能:移植后3,7周,实验组后肢运动功能强于模型组、细胞组及支架组(P<0.05),细胞组、支架组后肢运动功能强于模型组(P<0.05);②免疫荧光染色:模型组无神经丝蛋白200、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胶原纤维酸性蛋白阳性细胞;支架组可见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阳性细胞、胶原纤维酸性蛋白阳性细胞及少量神经丝蛋白200阳性细胞;细胞组未见神经丝蛋白200、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阳性细胞,可见大量的胶原纤维酸性蛋白阳性细胞;实验组见大量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阳性细胞,少量CM-Dil标记的脂肪间充质干细胞、较多的胶原纤维酸性蛋白阳性细胞及神经丝蛋白200阳性细胞;③苏木精-伊红染色:模型组有大量成纤维细胞和炎性细胞浸润,有较大的脊髓空洞;支架组无脊髓空洞,脊髓和支架材料之间连接紧密;细胞组有脊髓空洞;实验组无脊髓空洞,脊髓损伤区有各种形态细胞形成;④结果表明:壳聚糖藻酸盐支架与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复合的组织工程脊髓,可促进急性脊髓损伤的修复.
作者:郑华斌;罗琳;陈路 刊期: 2017年第26期
背景:作者既往已研究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丝素蛋白缓释微球增强型多孔双相磷酸钙的孔隙率、孔径、机械强度、体外生物活性、异位成骨活性等,需要通过建立可靠的动物模型来验证其生物安全性和可行性,并对复合材料的成骨能力进一步评估,为该骨移植材料用于脊柱融合提供进一步的实验数据.目的:在绵羊腰椎间融合模型中验证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丝素蛋白缓释微球增强型多孔双相磷酸钙的成骨效果,探讨其应用于椎体间融合的可能性.方法:将16只健康的成年绵羊建立L1/2、L3/4和L5/6的椎体间融合模型,每只动物的L1/2、L3/4和L5/6中随机植入自体髂骨、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丝素蛋白缓释微球增强型多孔双相磷酸钙、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缓释微球增强型多孔双相磷酸钙、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丝素蛋白缓释微球中的3种.结果与结论:植入后12周和24周新型人工骨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丝素蛋白缓释微球增强型多孔双相磷酸钙的融合率与自体髂骨类似,均明显优于其他组.结果说明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丝素蛋白缓释微球增强型多孔双相磷酸钙人工骨能够在模型动物体内获得了与自体髂骨相似的腰椎融合效果,通过对其性能的进一步改良与验证可望运用于医学实践.
作者:刘海龙;陈亮;顾勇;王春增;刘跃洪 刊期: 2017年第26期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软骨组织工程研究中作为一种常见的种子细胞被广泛应用于软骨缺损修复.目的:以人脱细胞羊膜作为细胞支架负载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用以修复兔股骨髁间窝软骨缺损.方法:将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接种于人脱细胞羊膜上,体外共培养2周.建立兔股骨髁间窝区关节软骨缺损模型,右膝软骨缺损处设为空白对照组,不植入任何材料,左膝软骨缺损处为实验侧,分别植入人脱细胞羊膜-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单纯人脱细胞羊膜.术后第8,12周,取膝关节软骨缺损部位新生组织,行大体观察、组织学检测,评估新生软骨质量.结果与结论:①大体观察结果:人脱细胞羊膜-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有类软骨形成,质地较软,与周围正常软骨结合良好;人脱细胞羊膜组未形成软骨组织.空白对照组缺损区只由纤维样组织填充;②组织学观察结果:人脱细胞羊膜-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新生出软骨细胞及软骨陷窝,并形成软骨基质,Ⅱ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呈阳性.软骨基质甲苯胺蓝染色较深.人脱细胞羊膜组仅有极少量的软骨细胞,甲苯胺蓝染色较浅,Ⅱ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呈阴性,无软骨基质形成.空白对照组为纤维组织修复,甲苯胺蓝染色较浅;③结果表明,人脱细胞羊膜有利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软骨化,软骨缺损处由类软骨组织填充,能够有效修复关节软骨缺损.
作者:姜良斌;韦标方;冯志;岳永彬 刊期: 2017年第26期
背景:在小鼠胫骨种植模型的研究中,有学者发现负载重组人甲状旁腺激素(1-34)的CaP涂层种植体可在早期就显示强大的成骨作用,但并未将这种涂层应用于口腔环境中.目的:分析局部应用重组人甲状旁腺激素(1-34)对兔即刻种植后骨整合的作用.方法:将9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实验组(6只)和对照组(3只),拔除每只兔上下4颗切牙后在拔牙窝下段填塞冻干骨,实验组24个拔牙窝上段即刻植入含有重组人甲状旁腺激素(1-34)的CaP涂层钛螺纹钉,对照组12个拔牙窝上段即刻植入CaP涂层钛螺纹钉.植入后4,8,12周获取完整上下颌骨标本,进行大体与组织学观察、扭矩实验测试、X射线及骨密度分析.结果与结论:①两组螺纹钉周围新生骨量均随时间延长而升高,实验组螺纹钉周围X射线灰度值始终高于对照组(P<0.05);②实验组植入后不同时间点的扭矩值高于对照组(P<0.05);③植入后4-12周下颌骨标本组织学观察显示,实验组成骨细胞较为活跃,新生骨与成熟骨出现早于对照组,于植入4周时即可见大量新生血管,而对照组植入8周时仅可见少量新生血管;④结果表明,局部应用重组人甲状旁腺激素(1-34)能够促进早期种植体周围新骨形成,提高种植体-骨界面结合强度,增强种植体稳定性.
作者:孙智慧;郑宇;王俐杰;樊世锋;侯晓薇 刊期: 2017年第26期
背景: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可促进牙周膜成纤维细胞的有丝分裂和趋化,有利于细胞外基质及牙周膜新生血管网的生成,但其易降解、半衰期短,单独局部应用代谢迅速.目的:探讨bFGF/壳聚糖/聚乳酸复合支架对牙周膜细胞生长和增殖的影响.方法:采用冷冻干燥法制备不同比例(聚乳酸与壳聚糖的质量比分别为4:1、3:2、1:1、2:3、1:4)的壳聚糖/聚乳酸复合支架,以孔隙率、力学强度筛选优配比的复合支架,用于制备含0,0.1,1,10,100μg/L bFGF的壳聚糖/聚乳酸支架.①细胞毒性实验:分别以含0,0.1,1,10,100μg/L bFGF的壳聚糖/聚乳酸支架浸提液(实验组)及DMEM培养液(空白对照组)培养大鼠牙周膜细胞,24,48,72 h后,MTT法检测细胞增殖;培养5 d后,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②细胞相容性实验:将含0.1,1,10,100μg/L bFGF的壳聚糖/聚乳酸支架分别与大鼠牙周膜细胞共培养,1,3,5,7 d后进行细胞计数;培养3 d后,扫描电镜观察细胞生长情况.结果与结论:①从孔隙率、力学强度指标综合考虑,聚乳酸与壳聚糖的佳质量比为2:3;②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各组细胞增殖A值逐渐增加;培养48,72 h时,1,10,100μg/L实验组细胞增殖A值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且10μg/L实验组细胞增殖A值高(P<0.05);③0.1,1,10,100μg/L实验组G0/G1期细胞百分比低于空白对照组(P<0.05),以10μg/L实验组低;0.1,1,10,100μg/L实验组S期、G2/M+S期细胞比例均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以10μg/L实验组高(P<0.05);④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各组细胞计数逐渐增多;培养3,5 d时,10μg/L实验组细胞计数高于其余各组(P<0.05).培养3 d后,大鼠牙周膜细胞在10μg/L实验组支架上黏附生长,状态良好;⑤结果表明,bFGF/壳聚糖/聚乳酸复合支架可促进牙周膜细胞的增殖.
作者:陈立红;雷志敏;王莉莉 刊期: 2017年第26期
背景:传统的透析膜多由有机聚合物材料合成,这些材料虽然能满足治疗需要,但材料孔径尺寸范围较大,微管不均匀,容易造成蛋白质在透析膜上淤塞,难以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目的:分析二氧化钛纳米管生物透析膜的血液相容性.方法:根据阳极氧化法制备高强度的二氧化钛纳米管薄膜,利用HF气体对纳米管底部进行腐蚀,获得两端通透的二氧化钛纳米管阵列薄膜,将LLC-PK1细胞和ECV304细胞分别接种于二氧化钛纳米管阵列薄膜上,获得两种二氧化钛纳米管生物透析膜.①溶血实验:将两种二氧化钛纳米管生物透析膜及聚氨酯材料分别浸泡于生理盐水与蒸馏水中,检测溶血率;②动态凝血时间实验:将涂过兔血的两种二氧化钛纳米管生物透析膜及聚氨酯材料分别与氯化钙混合,计算动态凝血时间;③血小板黏附实验:将富血小板血浆分别滴于两种二氧化钛纳米管生物透析膜及聚氨酯材料上,计算血小板黏附率.结果与结论:①溶血实验:接种LLC-PK1细胞、ECV304细胞通透二氧化钛纳米管薄膜的溶血率均低于聚氨酯材料(0.30%,0.34%,0.56%,P<0.05);②动态凝血时间实验:接种LLC-PK1细胞、ECV304细胞通透二氧化钛纳米管薄膜20,40,70 min的动态凝血时间显著长于聚氨酯材料(P<0.05);③血小板黏附实验:接种LLC-PK1细胞、ECV304细胞通透二氧化钛纳米管薄膜的与聚氨酯材料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④结果表明:二氧化钛纳米管生物透析膜具有良好的血液相容性.
作者:高钰寒;王胜男;王彪彪 刊期: 2017年第26期
背景:富血小板纤维蛋白作为一种富含生长因子、纤维蛋白的自体血液浓缩物,具有促进组织再生的功效.通常与自体或异体骨粉混合应用于口腔颌面部骨缺损的修复,促进骨再生,但其单独作为上颌窦提升植骨材料的成骨效果还有争议.目的:通过建立上颌窦提升同期种植模型,单独使用富血小板纤维蛋白作为骨移植材料,观察评价种植体周围骨再生的效果.方法:12-18个月龄的健康成年杂种犬12只,随机分为富血小板纤维蛋白组、自体骨组、自体血液组,每组4只.拔除双侧上颌第一磨牙,12周后行上颌窦外提升同期种植术.3组犬的上颌窦内分别植入同等体积富血小板纤维蛋白、自体骨屑、自体血液.植入后12周取材,通过大体观察、影像学及组织学分析评价骨再生效果.结果与结论:①所有种植体周围都有不同程度的新骨生成,新生骨与窦底骨质相连接,种植体尖端无骨形成;②新骨高度:富血小板纤维蛋白组为(3.135±0.288)mm,自体骨组为(3.218±0.345)mm,自体血液组为(1.898±0.157)mm,富血小板纤维蛋白组和自体血液组,自体骨组和自体血液组之间的新骨高度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③新骨密度:富血小板纤维蛋白组为(65.06±5.88)g/cm3,自体骨组为(75.34±8.18)g/cm3,自体血液组为(56.92±4.95)g/cm3.富血小板纤维蛋白组和自体骨组,自体骨组和自体血液组,富血小板纤维蛋白组和自体血液组之间的新骨密度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④结果表明,将富血小板纤维蛋白单独应用于上颌窦提升种植中,可以促进种植体周围的新骨形成,但新骨的形成量有限.
作者:靳夏莹;那日苏;郑辉;寇霓;仲维剑;马国武 刊期: 2017年第2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