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钧伦;唐曦;黄雨;杨璐希;吴少平
背景:智能手机的科技进步不仅仅带给人们很多便利,同时也使很多人过于依赖应用手机,尤其是青年常常站立或行走的同时凝视手机,这种状态可能会影响青年静态站立平衡以及足底压力步态特征.目的:观察男性青年在站立或行走过程中凝视于手机对静态平衡、足底压力和步态特征的影响,以期预警长时间站立或行走时凝视手机对人体步态或下肢关节的损害.方法:选择20名健康男性青年作为测试对象,采用意大利LorAn(型号:MPS)足底压力分布测试系统测试受试者正常站立和行走时的足底压力,休息20 min后,再让该受试者凝视手机10 min,之后再按上述测试流程重复测试一遍.经系统软件得出数据,对2种状态下的相关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与结伦:①男性青年凝视于手机站立20 s过程中,足底重心轨迹线的波动速度、位移以及轨迹面积明显大于正常站立时(P<0.05):并且足底区域中的第1跖骨和第2跖骨区域的接触面积、压力峰值以及平均压强也明显大于正常站立时(P<0.05);而足跟外侧区域的参数明显低于正常站立时(P<0.05);②男性青年凝视于手机行走过程中行走步长和步速明显小于正常行走时(P<0.05);双脚支撑的时间和左右脚行走的夹角明显大于正常行走时(P<0.05);足底区域中的第4跖骨、第5跖骨和足跟外侧的接触面积、压力峰值以及平均压强大小明显大于正常行走时(P<0.05);③结果提示,男性青年凝视于手机站立的身体重心比正常站立时不稳定并偏向前;男性青年凝视于手机行走已改变了正常行走的步态特征,主要体现于支撑时间变长、步长变短、步速变慢、步行角度增大以及足底外侧压力增大.
作者:金宗学;何辉;阮槟;郭辉;熊开宇 刊期: 2017年第28期
背景:前期研究采用激素联合脂多糖己成功构建股骨头缺血坏死兔模型.目的:进一步观察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早期骨质的动态变化.方法:成年新西兰大白兔24只,随机分为实验组(n=12)和对照组(n=1 2).实验组采用激素联合脂多糖改良技术建立激素性股骨头缺血坏死兔模型,对照组相同部位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饲养条件不变.建模完成后,分别于第5,10,15,20天进行股骨头多层螺旋CT、显微CT及苏木精-伊红染色检测,观察股骨头结构,骨小梁形态、分布,测定骨质密度及空骨陷窝率.结果与结论:①影像学结果显示,实验组与对照组兔股骨头形态完整,关节面光滑,第15,20天实验组股骨头骨皮质变薄,骨小梁分布稀疏,间距增宽,不连续,骨矿物质密度、组织矿物质密度、骨体积分数值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②病理学结果显示,实验组空骨陷窝和脂肪细胞不断增多,骨细胞和造血细胞逐渐减少,第15,20天空骨陷窝百分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1);⑨结果说明,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早期股骨头内骨细胞坏死增多,伴骨小梁微细骨折发生,导致骨质密度减低,终可造成骨重塑障碍.
作者:喻钧伦;唐曦;黄雨;杨璐希;吴少平 刊期: 2017年第28期
背景:骨关节炎动物模型对研究骨关节炎的发病机制及防治具有重要意义,国内外建立模型的方式有许多,不同的建模方式都在一定程度上模拟了人类骨关节炎的发展.临床研究中,骨关节炎的发生发展受到一定刺激因子的影响.目的:综述近年国内外骨关节炎模型的研究进展,评价近几年小动物造模方法和影响骨关节炎发生发展的刺激因子.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至2016年12月PubMed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相关文章,英文检索词为:”Osteoarthntis,animal models,stimulating factors,assessment grading system,outcome measurement”;中文检索词为:“骨关节炎,动物模型,刺激因子,评价量表,结局指标”.终纳入57篇文章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①近几年骨关节炎模型以关节内手术(破坏交叉韧带及半月板)居多,Mankin评价量表应用较为广泛,实验动物年龄偏小;②骨关节炎应选择骨生长发育成熟的小动物模型,避免生长因素对骨关节炎产生自愈干扰.
作者:吴伟;李慧;邹军;王淼 刊期: 2017年第28期
背景:人体在大强度运动过程中,体内自由基大量产生和蓄积是导致运动性疲劳和运动损伤的重要因素,而外源性抗氧化剂的摄入可以增强机体的运动和抗氧化能力.目前针对运动过程中及运动后抗氧化剂的合理补充方式尚缺乏有效的指导和研究.目的:对运动氧化应激水平及合理补充抗氧化剂效果的评定方法进行分析和探讨.方法:检索ScienceDirect数据库相关文献,关键词为“运动;氧化应激损伤;抗氧化剂;线粒体”,对纳入的有关国内外运动性氧化应激损伤及抗氧化剂补充干预的文献进行整理分析.结果与结论:运动训练可以使机体抗氧化应激能力增强,同时潜在的氧化损伤风险也会随之积累.合理的抗氧化剂补充对于提高体内抗氧化能力,延缓氧化应激反应及其所导致氧化系统及抗氧化系统的失衡引起机体的细胞结构和功能损伤具有显著作用.而抗氧化剂补充的方式、总量以及补充的时间节点是影响大强度运动后氧化应激损伤和运动能力适应性变化的关键因素.体液中DNA氧化损伤生物标记物8-OHdG等指标变化可作为评价运动氧化应激反应及运动适应性恢复状态和抗氧化剂补充作用的重要参考指标.
作者:高照;杨杏萍;张援;林文驶 刊期: 2017年第28期
背景:既往研究表明,组织多普勒成像技术、二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等可无创地检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变,但对无室壁运动异常或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早期患者,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不高.近年发展的三维纵向应变成像技术,可克服上述缺点,已成为目前比较成熟的一种定量评估心肌功能的新技术.而三维纵向应变成像检测的左室整体纵向峰值是预测高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较敏感的指标.目的:观察左室整体纵向峰值应变值变化对老年高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研究为单中心、开放性、诊断性试验.选取2013年1月至2018年1月湖北省十堰市太和医院超声科的疑似老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300例,按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3组,低危组100例即右冠状动脉主干、左回旋支中一两支狭窄≥70%,高危组100例即左冠状动脉主干狭窄≥50%或左前降支狭窄≥70%,对照组100例即冠状动脉主干及所有分支狭窄均<50%.所有病例均行常规超声心动图检查后再应用三维纵向应变成像测量各组左室整体纵向峰值应变值,并比较其差异.试验的主要观察指标为左室整体纵向峰值应变值变化诊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敏感度.试验的次要观察指标为左室整体纵向峰值应变值变化诊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及诊断正确率;各组左室整体纵向峰值变化;各组常规超声心动图各检测参数变化;左室整体纵向峰值预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高危因素的ROC曲线变化.试验经湖北省十堰市太和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研究符合世界医学会制定的《赫尔辛基宣言》的要求.参与者本人对试验方案和过程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试验伦理审批[审批单位:十堰市太和医院,审批号:伦理号2013第(03)号]为2013年1月,样本及数据收集时间为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结果指标分析时间及试验完成时间为2018年1月.文章结果将以科学会议报告,或在同行评议的期刊上发表传播.试验己在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注册(注册号:ChiCTR-DDD-17012839).讨论:试验希望证实,三维纵向应变成像可发现无室壁运动异常的疑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是否存在冠状动脉异常,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高,左室整体纵向峰值应变值变化可对老年高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进行早期诊断,这有助于帮助临床医师早期诊断该类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并及时采取措施,尽可能避免发生严重的心血管不良事件.
作者:黄开伟;刘华;柏刚;张文君 刊期: 2017年第28期
背景:课题组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体外分离、培养及鉴定新西兰大白兔距骨软骨细胞.目的:探讨新西兰大白兔距骨软骨细胞体外分离、培养及鉴定的实验方法.方法:课题组采用单纯Ⅱ型胶原酶消化法体外分离新西兰大白兔距骨软骨细胞,进行体外培养,通过形态学观察、甲苯胺蓝染色和Ⅱ型胶原蛋白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对软骨细胞进行鉴定.结果与结论:①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3代以内新西兰大白兔距骨软骨细胞呈多角形或三角形,核为圆形或椭圆形;②甲苯胺蓝染色可见新西兰大白兔距骨软骨细胞呈紫蓝色,细胞基质呈蓝色;③Ⅱ型胶原蛋白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可见新西兰大白兔距骨软骨细胞胞浆及胞膜出现棕黄色颗粒;④实验成功建立了新西兰大白兔距骨软骨细胞体外分离、培养及鉴定体系;实验结果提示3代以内软骨细胞生长良好,保持软骨细胞稳定的生物学特征.
作者:王勇平;朱兆金;徐向阳 刊期: 2017年第28期
背景:目前尚缺乏冲击波治疗疼痛性肩关节挛缩症的证据.目的:系统评价体外冲击波治疗(ESWT)对疼痛性肩关节挛缩症的治疗作用.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ScienceDirect、The Cochrane Library、Embase、Web of knowledge、CNKI、万方、维普等数据库、会议资料、临床试验等中关于冲击波治疗疼痛性肩关节挛缩症的随机研究,检索时间均从建库至2016年5月10日.文献筛选关于体外冲击波治疗疼痛性肩关节挛缩症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或随机对照交叉试验.采用RevMan 5.0软件进行Meta分析,并应用Stata1 1.0软件进行Berg检验及Egger检验来评估发表偏倚.连续性变量采用SMD及95%可信区间表示,二分类变量采用OR及95%可信区间表示.结果与结论:终纳入11项研究,共816例受试者.①体外冲击波可有效减轻肩关节疼痛症状(P<0.05,I2=54%);②除去药物治疗为对照的研究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无明显变化;③相对常规康复,体外冲击波治疗可更加有效扩大肩关节前屈、外展、内旋及外旋活动度.前屈(P< 0.05,I2=28%);外展(P< 0.000 01,/2=17%);内旋(P< 0.05,/2=0%);外旋(P<0.05,/2=43%);冲击波治疗扩大肩关节后伸的证据不充分;④体外冲击波可提高疼痛性肩关节挛缩症治疗有效率(P< 0.05,/2=0.0%),以及治愈率(P<0.05,/2=0.O%).冲击波组与对照组脱落率无明显差异;⑤结果说明,体外冲击波可有效减轻疼痛性肩关节挛缩症疼痛症状,扩大肩关节前屈、外展及内外旋活动度,提高疼痛性肩关节挛缩症治疗有效率及治愈率.
作者:朱昌娥;魏嵘;章赛吉;陈文华;余波 刊期: 2017年第28期
背景:细胞共培养技术是在体外条件下将细胞与另一种细胞共同培养.对于成骨细胞和脂肪细胞横向分化研究多采用体外条件下成脂诱导液诱导成骨细胞发生横向分化,而忽略了体内环境中细胞互相作用的因素.目的:探讨在Transwell间接共培养条件下成熟脂肪细胞诱导成骨细胞成脂横向分化的能力.方法:①选取小鼠成纤维样3t3-l1前体脂肪细胞进行成脂诱导为成熟脂肪细胞;②实验分组:A组接种成熟脂肪细胞(Transwell间接共培养体系下室),B组接种小鼠成骨样细胞mc3t3-e1(以1:4比例接种到Transwell间接共培养体系上室),C组单独培养的小鼠成骨样细胞mc3t3-e1;③检测指标:分别在7,14,21 d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变化,检测各组细胞三酰甘油相对含量、成脂目的蛋白PPAR γ 2表达,并进行油红O染色以及茜素红染色观察;以0,24,36 h为截点检测B组与C组细胞增殖抑制率的变化.结果与结论:①培养2周时,3t3-l1细胞由长梭形变为圆形,胞质内脂滴增多呈亮圆形,油红O染色鉴定后备用;②细胞形态:B组共培养7d时呈长梭形,未见透明脂滴:14d时胞质内出现黑色颗粒及小圆形脂滴;21 d细胞形态由长梭形变为椭圆形或圆形,脂滴变大;③茜素红染色:7,14,21 d时B组细胞呈染色区减少的趋势,C组细胞无明显变化均呈大片着色区;④油红O染色:7,14,21 d时,B组细胞染色区呈递增趋势且与时间成正比,C组细胞染色阴性且无明显变化;⑤三酰甘油:6组细胞三酰甘油聚集量呈递增趋势且与时间成正比,B组组间及与A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C组无明显变化(P>0.05);⑥MTT抑制率:B组细胞增殖抑制率与时间成正比,与C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⑦Westem blot实验:B组细胞PPARA γ 2蛋白表达量呈递增趋势且与时间成正比,与A、C组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⑧结果提示,在Transwell间接共培养体系中,成骨细胞在成熟脂肪细胞诱导下呈现出成脂横向分化趋势,其中脂肪细胞代谢产物及细胞因子可明显抑制成骨细胞的增殖能力,其是否可以完全横向分化为脂肪细胞有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齐新文;安荣泽;李翼飞;袁小洪;陈军平;谭伟源;叶燕彬 刊期: 2017年第28期
背景:研究认为化疗药物能穿过血脑屏障引起神经毒性作用而损伤神经细胞.目的:观察化疗脑海马神经元的表达情况及形态的变化,探讨化疗脑对海马神经再生的影响的机制.方法:收集恶性肿瘤化疗人脑标本(<60岁,n=3;>60岁,n=3)和未化疗人脑标本(<60岁,n=3;>60岁,n=3),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海马CA1、CA2和CA3区特异抗体阳性神经元的形态及数量的变化情况.结果与结论:①不同年龄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与未化疗脑相比,化疗脑海马CA1、CA2和CA3区:NeuN+细胞、DCX+细胞、PV+细胞阳性数量明显降低,并且PV细胞胞体较小,突起减少并缩短;细胞表达明显减少;②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 60岁化疗脑NeuN阳性神经元和DCX阳性神经元共表达数量显著较未化疗脑低,而>60岁化疗脑与未化疗脑无明显差异;③结果表明,药物化疗使海马未成熟神经元的表达降低;药物化疗使海马成熟神经元的数量降低;药物化疗使PV神经元形态发生改变,细胞数量降低;药物化疗降低海马未成熟神经元向成熟神经元的转化.
作者:李建平;卢巍;杨琳;谢密新;贺旭;潘爱华 刊期: 2017年第28期
背景:骨关节炎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临床缺乏根治措施,研究重点大部分都放在减轻疼痛、改善关节功能等方面.建立动物模型是研究骨关节炎病理机制、预防及治疗的重要手段,也是预防和改善骨关节炎保健食品新功能开发研究的必要方式.目的:综述骨关节炎动物模型的建立及其在预防骨关节炎功能食品研究中的应用,以期为正确合理的选择骨关节炎动物模型及生物活性物质筛选试验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检索至2016年5月为止PubMed数据(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及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http://www.cnki.net/)有关建立节炎动物模型的文献,英文检索词为“osteoarthritis,animal model”,中文检索词为“骨关节炎,动物模型”.排除重复性研究,共检索到157篇相关文献,59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结果与结论:①骨关节炎动物模型的建立方法多种多样,各种造模方法各有优缺点,应用范围也不相同;②因此需要选择和建立合适的骨关节炎动物模型,通过动物实验深入探索骨关节炎的发病机制,筛选出更多可以预防和改善骨关节炎的有效物质,并开发出相应的功能性食品,以减轻患者的痛苦并提高生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陈世杰;劳文艳;周艳丽;李艳梅;赵晓红 刊期: 2017年第28期
背景;近年来已有许多学者开始探讨骨细胞和成骨细胞凋亡在激素性股骨头缺血坏死中的作用,对其发病机制有了新的认识.但遗憾的是,这些研究还尚未深入到对骨细胞、成骨细胞凋亡机制的研究中.有学者指出激素可以增加Wnt信号途径中的拮抗分子Dickkopf-1.目的:通过探索Dickkopf-1与细胞凋亡在激素性股骨头缺血坏死中的作用,了解Dickkopf-1及细胞凋亡与激素性股骨头缺血坏死的关系.方法:收集经全髋关节置换术取下的激素性股骨头缺血坏死股骨头标本14例作为实验组,新鲜股骨颈骨折髋关节置换术后标本8例作为对照组.电镜观察骨细胞形态变化,苏木精-伊红染色计数空缺骨陷窝,TUNEL法检测骨细胞凋亡,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Dickkopf-1表达.采用Spearman线性相关分析法分析实验组的Dickkopf-1表达率与骨细胞凋亡指数的相关性.结果与结论:①实验组空缺骨陷窝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②实验组Dickkopf-1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③实验组细胞凋亡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④实验组中Dickkopf-1表达率与骨细胞凋亡指数呈正相关(r=0.623);⑤结果表明,Dickkopf-1与细胞凋亡共同参与了激素性股骨头缺血坏死的过程,Dickkopf-1水平升高可能是激素性股骨头缺血坏死发病的重要促进因素;骨细胞凋亡在股骨头缺血坏死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孔令跃;刘万林;任逸众 刊期: 2017年第28期
背景: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通路是生物体内重要的信号转导系统之一.课题组前期动物实验提示骨桥蛋白可介导黄韧带骨化的发生.目的:观察MAPK信号通路在骨桥蛋白介导黄韧带骨化中的作用.方法:将16例患者后路椎板切除手术中取得黄韧带标本分为黄韧带骨化以及非骨化两组,每组8例.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骨桥蛋白及其受体CD44、整合素的表达;利用骨桥蛋白对黄韧带细胞进行诱导,并利用蛋白印记方法检测丝裂素活化蛋白激酶信号通路分子的磷酸化激活情况,随后再利用SB203580和U0126阻滞剂分别阻断丝裂素活化蛋白激酶相应信号通路观察骨桥蛋白的诱导情况.结果与结论;①骨桥蛋白及其受体CD44及整合素的表达:骨化组的标本中均检测到骨桥蛋白及其受体CD44的表达,但未检测到整合素的表达,非骨化组中则未见到骨桥蛋白及其受体的表达;②MAPK信号通路变化:在骨桥蛋白的诱导作用下黄韧带细胞中骨化指标碱性磷酸酶及骨钙素表达增加(P<0.05),同时骨桥蛋白能激活丝裂素活化蛋白激酶信号通路中的p38及ERKI/2信号分子的磷酸化(P<0.05),但JNK氨基末端激酶的磷酸化激活并不明显.利用SB203580阻滞剂阻断p38的磷酸化可明显阻断骨桥蛋白诱导的黄韧带细胞的骨向分化(P<0.05),而U0126阻滞剂阻断效果不明显;③结果证实,MAPK信号通路在骨桥蛋白介导黄韧带骨化中其重要作用,p38是诱导黄韧带细胞骨向分化的关键因子.
作者:李学斌;许政;周盛源;刘晓东;王智清;许国峰;陈雄生 刊期: 2017年第28期
背景: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AIS)的康复手段众多,功能性康复训练可为临床康复治疗提供支持和可操作性建议.目的:分析运动对脊柱力学紊乱薄弱环节的积极作用,通过运动康复全面改善脊柱侧弯.方法:将19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患者随机分成试验组10人,采用手法复位+功能性康复方案,对照组9人,采用手法复位+常规肌力训练.用X射线摄片,脊柱测量仪测量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患者不同姿势下的脊柱形态,用Back-Check等长肌力测试仪测量躯干侧屈力,用关节角度尺测量腰部活动度,用SRS-22问卷测量患者的主观感觉,所得数据进行f检验.结果与结论:①通过32周的干预,干预后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在Cobb角,顶锥偏离骶骨中线距离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矢状面脊柱关节角度更接近于生理曲线;②在肌力方面,试验组和对照组在干预前后的差值有显著性意义(P<0.05);③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在腰部活动度前屈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在后伸、右侧屈方面有显著性意义(P<0.05):④在主观感觉功能活动、疼痛、自我形象、心理健康和治疗满意程度5个维度的问卷上试验组分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⑤结果说明,功能性康复运动提高了脊柱深层肌群对腰椎的控制能力和脊柱凸侧肌肉的力量和耐力,促进其健康成长.
作者:傅涛;厉彦虎 刊期: 2017年第28期
背景:维生素D是促进钙吸收和维持人体骨骼系统健康的重要物质,但其血清水平与人体骨密度的关系仍存在争议.目的:探索中国南方地区中老年患者血清维生素D水平与骨密度的相关性.方法:连续采集中国南方地区一个大型三甲医院于2014年7月至2016年12月就诊的50岁以上门诊或住院患者的临床数据,分析患者的血清25-羟基维生素D[25(OH)D]水与骨密度(腰椎、股骨颈和全髋)的关系.结果与结论:①纳入对象资料分析:共纳入1 154例患者,年龄(64.62±10.48)岁,女性占77.2%,平均血清25(OH)D水平为(62.07±37.40) nmol/L.血清25(OH)D随着年龄增大逐渐降低,50-59岁、60-69岁和70岁以上患者25(OH)D不足/缺乏的比例分别为71.3%,77.0%和80.1%;②相关性分析显示,总体患者的血清25(OH)D水平与腰椎骨密度无相关性,但与股骨颈和全髋骨密度存在弱正相关性(r=0.09,0.08,P< 0.01).在维生素D缺乏[25(OH)D≤50 nmol/L]患者群中,血维生素D水平与腰椎骨、股骨颈和全髋骨密度呈显著正相关(r=0.117,0.120,0.146,P<0.01):③以性别做亚组分析,男性维生素D缺乏患者,其维生素D水平与腰椎、股骨颈和全髋骨密度都不存在相关性;女性维生素D缺乏患者,其维生素D水平与腰椎、股骨颈和全髋骨密度存在显著正相关性(r=0.105,0.135,0.171,P< 0.01);④结果证实,中国南方地区中老年患者普遍存在维生素D不足或缺乏,但男性患者血清维生素D水平与骨密度无相关,女性患者维生素D水平与骨密度正相关.
作者:张良明;杨阳;陈振翔;何天威;何磊;刘斌;戎利民 刊期: 2017年第28期
背景:如何提高移植后成活率,减少并发症发生一直是脂肪移植的研究热点.目的:就不同获取和纯化方法对自体脂肪细胞活性影响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方法:以“autologous fat transplantation,fat grafting,harvesting,aspiration,centrifugation,adipocyte graft survival,water jet-assisted liposuction,Nanofat Grafting”为英文检索词,以“自体脂肪移植、获取、抽吸、离心、脂肪细胞活性、水动力吸脂、纳米脂肪移植”为中文检索词.使用计算机网络检索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万方全文数据库、维普(VIP)期刊全文数据库、PubMed数据库、Embase数据库、Elsevier数据库有关自体脂肪移植过程中各种获取及纯化方法对脂肪细胞活性影响的文献,排除与研究目的无关及重复文献,筛选出42篇文献进一步总结分析.结果与结论:自体脂肪移植因其自身优势已成为修复重建和组织填充的首选材料.但其移植后成活率低,且可能产生囊肿、液化、坏死、钙化、过度吸收等并发症.在进行自体脂肪移植过程中,多个环节均会影响脂肪成活率.了解不同获取、纯化方法对脂肪细胞活性的影响,在临床工作中,可以指导临床医生根据情况选择优的方法来大限度地提高自体脂肪移植成活率,减少术后吸收等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魏国茜;孙音;顾洛莎;顾劲松 刊期: 2017年第28期
背景:以内外固定联合自体骨植骨治疗缺血萎缩型骨不连治疗周期长,且存在不能治愈情况.富血小板血浆含有多种生长因子以及大量白细胞,有助于促进组织愈合,但尚无其治疗缺血萎缩型骨不连有效性的临床研究.目的:观察富血小板血浆治疗股骨干缺血萎缩型骨不连的有效性.方法:一项正在青海大学附属医院进行的前瞻性开放性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招募92例符合标准的股骨干缺血萎缩型骨不连患者,按1:1比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手术方法治疗,试验组在常规手术的基础上在患者注射自体富血小板血浆.以术后9个月骨折愈合率为主要结局指标;以静息态和被动运动时的目测类比评分、愈合时间、治疗费用以及不良反应作为次要结局指标.研究方案已于2014-05-20经中国青海大学附属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批准号QHG0223A).试验已取得患者的书面知情同意.结果与结论:目前已完成的部分试验结果显示,2组患者术后第1-3天时进行的目测类比评分及并发症情况接近,但试验组骨不连愈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骨不连愈合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试验结果旨在为临床使用富血小板血浆治疗缺血萎缩性骨不连的有效性提供客观数据.
作者:赵子春;李钊伟;闫红秀;唐保明;李春亮;张启福;任荣;李沛;贾生龙 刊期: 2017年第28期
背景:肌内效贴扎是近年常被使用的贴扎方式,但是缺乏较为严谨且科学化的研究亦是大的问题,尤其在生物力学及运动表现方面.目的:对国内外关于肌内效贴扎作用于足踝部的生物力学特征进行了全面综述,高度概括了足踝贴扎与未贴扎在运动学、动力学、肌电等方面的生物力学特征差异.方法:搜寻截止至2015年12月包括Ovid Medline、Elsevier SDOL、PubMed以及CNKI中文资源总库的文献数据库,检索有关肌内效贴扎生物力学及运动表现的相关中英文文献,再依照牛津大学实证医学中心医学文献证据等级分类标准进行分类.结果与结论:①多数研究支持肌内效贴扎对足踝稳定性有良好的改善作用,且能提高足弓高度,降低了踝及足部关键肌群的外部负荷;②一些研究表明,肌内效贴扎使足着地时支撑反作用力峰值出现时间明显缩短,足背屈力下降,提高了下肢及足的加载率,从而增加了损伤风险;③还有一些研究支持踩肌内效贴扎增加肌肉运动单位征召及改变神经肌肉收缩的时序,但对运动能力不仅没有提升价值,反而多数情况下降低了运动表现;④肌内效贴扎是否能够改善人体肌肉力量、提升肌肉活化力及增强下肢爆发力等方面争议较大,有待于未来学者进行深入探究.
作者:罗炯;郑兵;解浩东 刊期: 2017年第2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