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慧;徐雄均;陈强;陈霞云;江浩顺;孙文娟;刁惠波
背景:辐射交联可显著提高超高分子质量聚乙烯人工关节的耐磨性,降低磨损率。目的:综述当前国内外超高分子质量聚乙烯辐射交联改性的研究进展。方法:以“UHMWPE,irradiation crosslinking”为检索词,应用计算机检索1995年1月至2012年4月 ISI WEB of Knowledge 系列数据库,纳入与超高分子质量聚乙烯辐射交联相关的研究。结果与结论:目前国内外超高分子质量聚乙烯辐射交联改性研究主要集中在磨擦性能、耐氧化性和机械性能方面。在高能射线辐照下,超高分子质量聚乙烯内产生自由基,自由基间相互交联。辐射交联改性极大提高了超高分子质量聚乙烯的耐磨性,但却降低了耐氧化性和机械性能。因此,如何在降低磨损率的基础上,提高耐氧化性和机械性能,获得这3种性能平衡的超高分子质量聚乙烯将是今后研究的重点。
作者:罗淑平;陈云平;黄嘉祐 刊期: 2016年第08期
背景:传统的支抗方法具有舒适性差、不易控制、影响美观,依赖患者的密切配合等缺点,微型种植体支抗的临床研究和应用时间较短,目前关于微型种植体在口腔正畸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存在较大的争议。目的:研究微型种植体支抗在口腔正畸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5年6月在雅安市人民医院眼耳鼻喉实验中心接受口腔正畸治疗的8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试验组患者采用微型种植支抗技术,对照组采用口外弓加强支抗正畸法,两组患者均持续治疗2年。结果与结论:试验组患者治疗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患者上中切牙凸距差、上中切牙倾角、磨牙移位、上齿槽座角、尖牙间宽度等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 <0.05)。治疗干预4,8周时,两组患者牙周组织骨保护素表达水平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0.05)。但试验组患者的不良反应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说明微型种植体支抗能够明显提高口腔正畸治疗患者的治疗效果,提高治疗成功率,降低术后感染发生率,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刘洪;牟雁东;于晓光;彭凤英;李庆华;邓富华 刊期: 2016年第08期
背景:实验及临床经验表明,修复材料表面的粗糙度直接影响细菌的黏附性,除此之外,材料组成及本身理化性质也是重要影响因素。目的:对比氧化锆陶瓷与镍铬合金口腔材料的细菌黏附性。方法:将氧化锆陶瓷、镍铬合金分别制成3.0 cm ×3.0 cm ×0.2 cm 的板片,每种材料各10片。两种材料各选取其中5片进行抛光处理,另5片进行上釉处理,检测4组试件的粗糙度。将变形链球菌浮液滴加于4组材料表面,37℃厌氧培养48 h,检测各组细菌黏附数量。结果与结论:4组试件表面粗糙度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氧化锆陶瓷抛光组的细菌黏附量明显小于镍铬合金抛光组(P <0.05),氧化锆陶瓷上釉组的细菌黏附量与镍铬合金上釉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果表明氧化锆陶瓷具有较好抑制细菌黏附的效果,其上釉处理后抑制细菌黏附的效果与镍铬合金上釉处理后的相当。
作者:韩月红;成之远;王明德 刊期: 2016年第08期
背景:庆大霉素珠链释药系统应用于临床以来,其被认为是治疗骨髓炎的有效方法;但其存在不能降解、需二次手术取出,滋生病原菌等缺点,故可生物降解的释药系统成为当前热点。以纳米技术构建的羟基磷灰石/聚β-羟基丁酸与戊酸酯-聚乙二醇-庆大霉素局部药物缓释系统可能解决当前应用的困境。目的:评价可塑性骨修复重建和释药材料纳米羟基磷灰石/聚β-羟基丁酸与戊酸酯-聚乙二醇-庆大霉素局部药物缓释系统植入动物体内后可能引发的急、慢性全身、局部组织、皮内刺激及其细胞毒性和溶血反应,为骨髓炎的治疗寻找一种新的材料。方法:以具良好可塑性能纤维蛋白胶为微球支架,纳米羟基磷灰石为载药核心,外包裹生物相容性好且降解可调控的聚羟基丁酸酯-羟基戊酸酯共聚物及聚乙二醇,承载硫酸庆大霉素制成可塑性纳米羟基磷灰石/聚β-羟基丁酸与戊酸酯-聚乙二醇-庆大霉素释药系统。按照 GB/T16886.1-1997医用植入材料评价标准和所推荐的生物学和动物试验,对其进行急性全身毒性试验、植入试验、亚急性及慢性全身毒性试验、溶血试验、细胞毒性试验、皮内刺激试验。结果与结论:①可塑性纳米-羟基磷灰石/聚β-羟基丁酸与戊酸酯-聚乙二醇-庆大霉素药物释放系统无毒性,材料埋置动物体内后未引起明显血生化指标及肝肾功能变化,病理组织切片示材料周围的包裹组织,其炎性变化符合一般的炎症变化转归规律。②植入体内后材料发生降解并被骨组织取代。③材料浸提液与血液混溶的溶血率为1.2%,低于标准规定的5%。④材料与人体骨髓细胞体外培养见细胞形态良好,细胞增殖正常。⑤动物背部皮内注射材料浸提液后按标准刺激反应判为无刺激。⑥说明可塑性纳米-羟基磷灰石/聚β-羟基丁酸与戊酸酯-聚乙二醇-庆大霉素药物释放系统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及生物安全性。
作者:汤善华;刘继春;章柏平;郑燕科;吕仁发 刊期: 2016年第08期
背景:球面 Toric 人工晶状体可有效纠正白内障患者的术前散光问题,而后出现的非球面 Toric 晶状体能否较球面 Toric 晶状体更好地提高白内障患者术后视觉质量?目的:探讨非球面 Toric 人工晶状体在提高视觉质量方面的作用。方法:纳入白内障合并角膜散光患者73例(80眼),其中男37例,女36例,年龄47-83岁,试验组(n=36)置入非球面 Toric 人工晶状体,对照组(n=37)置入球面 Toric 人工晶状体。置入后3个月进行晶状体轴位、裸眼视力、矫正视力、残余散光、对比敏感度、波前像差及视觉质量检查。结果与结论:置入后3个月,两组晶状体轴位、裸眼视力、矫正视力、残余散光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无状体偏斜与晶状体偏中心,没有需要取出晶状体或进行二次调整者;试验组暗视及暗视眩光状态下的中、高空间频率对比敏感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瞳孔直径5.0 mm 下的总高阶像差和球差及瞳孔直径3.0 mm 下的球差明显小于对照组(P <0.05);两组间客观散射指数、斯特列尔比值、MTF 截止空间频率、9%对比度视力、20%对比度视力、100%对比度视力视觉质量参数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结果表明,两种人工晶状体在改善散光、提高裸眼视力方面具有相似的效果,但非球面 Toric 人工晶状体在改善暗视力、总高阶相差及球面相差方面优于球面 Toric 人工晶状体。
作者:楚妙;赵丽娜;程玉瑛;孙涛 刊期: 2016年第08期
背景:近几年来,各种可吸收内固定材料开始被积极应用于各种髌骨横断性骨折的临床治疗中。目的:探讨可吸收内固定材料修复髌骨横断性骨折的效果。方法:纳入102例新鲜髌骨横断性骨折患者,其中男62例,女40例,年龄(41.85±11.15)岁,按治疗方法分为2组,观察组(n=52)采用可吸收螺钉修复,对照组(n=50)采用改良张力带钢丝内固定修复。修复后12个月,进行 Lysholm 膝关节功能评分与评估,记录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与结论:修复后12个月,观察组膝关节功能评分与优良率均高于对照组(P 均<0.05),观察组有4例出现骨折移位,未出现内固定物对皮肤产生刺激等不良事件;对照组有2例出现骨折移位,5例出现内固定物对皮肤产生刺激或者内固定滑脱松动,对照组不良事件发生率高于观察组(P <0.05)。结果表明,利用可吸收螺钉修复髌骨横断性骨折,可促进膝关节功能恢复,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作者:王峰;贾金领 刊期: 2016年第08期
背景:由羟基磷灰石和少量β-磷酸三钙构成的双相陶瓷骨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但机械性能较差。目的:构建壳聚糖、海藻酸钠胶体与双相陶瓷骨复合支架材料,检测其机械性能和细胞相容性。方法:将不同浓度的壳聚糖(2%、4%、7%、10%)、海藻酸钠胶体(3%、4%、5%、7%)分别与双相陶瓷骨混合,制备壳聚糖/双相陶瓷骨支架及海藻酸钙/双相陶瓷骨支架,检测其微观形态与结构、凝固时间、抗溶解性能、抗剪切力、抗压缩力及细胞相容性。结果与结论:①凝固时间:随着胶体浓度的增大,两种复合支架的初凝时间和终凝时间均有所延长。②扫描电镜:材料均呈多孔状的微观结构,孔隙大小不一。③抗溶解性能:3%、4%、5%、7%的海藻酸钙/双相陶瓷骨支架和7%、10%的壳聚糖/双相陶瓷骨支架,在液体环境中抗溶解性能良好。④力学强度:随着胶体浓度的增大,壳聚糖/双相陶瓷骨支架的抗剪切力、抗压缩力均逐渐增强;海藻酸钙/双相陶瓷骨支架抗剪切力、抗压缩力均逐渐增强,但至7%浓度时,抗剪切力、抗压缩力均降低。⑤细胞相容性:壳聚糖/双相陶瓷骨支架的细胞毒性为0至1级,海藻酸钙/双相陶瓷骨支架的细胞毒性为2至3级。⑥结果表明,壳聚糖/双相陶瓷骨支架具备良好的机械性能及细胞相容性。
作者:刘晶;胡杨;沈玉凤;何雨桐;何惠宇 刊期: 2016年第08期
背景:支架式可摘局部义齿是修补牙列缺损的主要方式,其铸造材料主要有纯钛材料、钴铬合金材料及 Vitallum 2000材料。目的:分析不同材料支架式可摘局部义齿修复牙列缺损的生物相容性。方法:纳入120例牙列缺损患者,年龄24-68岁,均采用支架式可摘局部义齿进行修复,其中40例采用钴铬合金材料铸造支架式可摘局部义齿,40例采用纯钛材料铸造支架式可摘局部义齿,40例采用Vital um 2000材料铸造支架式可摘局部义齿。随访2年,对比3组咀嚼效率、凝血情况、血栓、牙槽骨吸收、患者满意度,以及基牙牙周病及继发龋等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与结论:①咀嚼效率与患者满意率:Vital um 2000材料组>纯钛材料组>钴铬合金材料组(P 均<0.05)。②凝血、血栓、牙槽骨吸收发生率:Vital um 2000材料组<纯钛材料组<钴铬合金材料组(P 均<0.05)。③不良反应发生率:Vital um 2000材料组<纯钛材料组<钴铬合金材料组(P 均<0.05)。④表明Vital ium 2000可摘局部义齿修复牙列缺损,可有效降低义齿性口炎、基牙牙周病及继发龋的发生率,保证舒适度、咀嚼力及语言功能。
作者:林鸿雷;王月燕;卢阳 刊期: 2016年第08期
背景:研究发现羟基磷灰石/壳聚糖复合体可作为药物载体起到缓释药物的作用,但目前缺乏将米诺环素载入该复合体后对其释放量及抑菌效果的研究。目的:观察载米诺环素的纳米羟基磷灰石/壳聚糖复合体的体外药物释放及抑菌性。方法:采用共沉淀法制备羟基磷灰石/壳聚糖复合体及载米诺环素的纳米羟基磷灰石/壳聚糖复合物。扫描电镜观察材料表面及断面特征;阿基米德原理测量材料孔隙率;以模拟唾液作为释药介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盐酸米诺环素释放量;抑菌环法测量材料对牙龈卟啉单孢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体外抑菌作用,并通过 CCK8细胞增殖实验评价载药材料的生物学毒性。结果与结论:载米诺环素后,载米诺环素的纳米羟基磷灰石/壳聚糖复合物孔隙增大,平均孔隙率为53.99%;单日释放量可长期维持在0.5-1.0μg/d,7 d 后仍对牙龈卟啉单孢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明显的抑菌环;细胞增殖实验显示载米诺环素的纳米羟基磷灰石/壳聚糖复合物浸提液具有明显促进细胞增殖的作用。提示载米诺环素的纳米羟基磷灰石/壳聚糖复合物纳米复合物能够较长时间地持续缓释米诺环素,对于牙龈卟啉单孢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均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并可促进牙周膜细胞的增殖。
作者:高昊辰;汪沛;曹志中;葛葵葵;汪益涵;陆敏 刊期: 2016年第08期
背景:以磷酸钙和硫酸钙为主要成分,复合其他一种或多种材料来改善或增加骨组织工程支架性能是目前的研究热点。目的:介绍两种支架在组织工程中的研究进展。方法:以“骨组织工程,复合支架,磷酸钙,硫酸钙,血管化;bone tissue engineering、composite scaffold, calcium phosphate,calcium sulphate,vascularization”为检索词,应用计算机分别在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 PubMed 数据库检索2000年1月至2015年6月与骨组织工程相关的文章。结果与结论:磷酸钙和硫酸钙具备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降解性、骨传导性和完全骨替代性等特性,但单一成分的磷酸钙及硫酸钙均存在一定的缺点,难以完全满足骨缺损修复的要求,通过与不同材料复合,可改进支架的机械强度、可注射性、降解性,优化载药性能和促血管生成等,在基础与临床研究中,应根据治疗的目的来开发理想支架材料。目前绝大多数支架材料还处于体外试验和动物实验阶段,关于不同复合型支架材料的对比研究、复合支架的佳配比等方面仍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作者:张志达;江晓兵;沈耿杨;任辉;杨志东;崔健超;陈康;唐晶晶;莫凌;林顺鑫;梁德 刊期: 2016年第08期
背景:骨形态发生蛋白2的成骨活性在许多实验中已被充分证实,但诱导成骨是一系列生物活性因子复杂的网络调节过程,不是单一因子的作用。目的:定量分析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用于兔腰椎融合过程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基因的表达水平。方法:将60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3组,分别在L5-6横突间植入自体骨、同种异体骨及复合骨(载有75μg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的同种异体骨),植入后7,14,21,28,35 d,取L5-6横突间植骨融合所形成的骨痂,应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基因的表达。结果与结论:3组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的表达均随着植入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加,至28 d 时达到高峰,随后下降。植入后7 d,自体骨组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的表达高于复合骨组、异体骨组(P <0.05);植入后14 d,自体骨组、复合骨组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的表达高于异体骨组(P <0.05);植入后21,28,35 d,复合骨组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的表达高于自体骨组、异体骨组(P <0.05)。结果表明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可有效促进骨融合过程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的表达。
作者:王磊磊;郑君涛;胡永胜;刘伟;刘旭;金格勒 刊期: 2016年第08期
新互联网时代下医学专家全方位提升个人学术影响力:你是否知道Altmetrics?当不断有人提出质疑单一用学术期刊影响因子来衡量科研人员学术水平是否准确时当高校专业技术职务评审聘任和晋升评估不再以发表SCI文章篇数而以代表著的学术影响力评价,个人的学术影响力是否会随之而发生变化?
作者:赵萌 刊期: 2016年第08期
背景:连续性血液净化可以清除细胞因子和炎症递质,维持内环境稳定,阻止重症胰腺炎患者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发生,已经成为重症胰腺炎患者中的主要治疗方法。血液透析技术从应用开始,学者就对透析膜材料及其理化生物特性进行了研究,并且相继研究出多种血液透析膜,以改善其生物相容性及机体外抗凝效果。目的:观察血液透析膜在重症胰腺炎疾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体积分数5%的牛磺胆酸钠逆行胆胰管注射建立急性重症胰腺炎大鼠模型,建模后随机分2组,在血液透析过程中分别采用血仿膜和聚砜膜透析,每组5只,进行血液透析生化指标检测。结果与结论:①血液透析生化指标检测结果:与血仿膜组相比,聚砜膜组超滤系数、肌酐清除率、尿素氮清除率、磷清除率、循环血内皮细胞数量、血浆一氧化氮和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浓度显著降低(P <0.05);聚砜膜组维生素B12清除率以及预充血量显著升高(P <0.05)。②结果证实,聚砜膜血液透析时生物相容性较好,在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中能够维持其内环境稳定。
作者:陈欧;邱雄;邵泽勇;罗文杰;李昌平;吕沐翰 刊期: 2016年第08期
背景:由于经皮椎体成形治疗具有创伤小、疼痛缓解迅速等优点,逐渐被用于治疗 Kümmell 病,但仍存在较高的骨水泥渗漏率。目的:探讨高黏度骨水泥椎体成形结合过伸体位复位治疗 Kümmel 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 Kümmell 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例,女12例,年龄55-83岁,均进行高黏度骨水泥椎体成形过结合过伸体位复位治疗。检测治疗前后的目测类比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伤椎椎体高度及伤椎后凸畸形角度,同时记录骨水泥渗漏、肺栓塞、邻近椎体骨折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与结论:治疗后随访12个月时,患者的目测类比评分、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评分、伤椎后凸畸形角度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 <0.05),伤椎椎体高度显著高于治疗前(P <0.05)。治疗后,发生骨水泥渗漏3例,均无特殊不适及神经症状;新发骨折1例。表明采用过伸体位复位结合高黏度骨水泥椎体成形治疗 Kümmell 病,可有效缓解腰背痛,改善腰背部功能,部分恢复椎体高度,减小后凸畸形角度。
作者:张亮;冯新民;王静成;陶玉平;杨建东;张圣飞;黄吉军;蔡俊;张志强 刊期: 2016年第08期
背景:有研究发现,含有10-甲基丙烯酰氧癸基磷酸酯的表面处理剂可与氧化锆表面氧化物发生化学结合,显著提高氧化锆的黏结性能。目的:分析硅烷偶联剂 Monobond N 和树脂黏结剂 Single Bond Universal Adhesive 对氧化锆与复合树脂微拉伸黏结强度的影响。方法:将60块氧化锆块随机分为3组,实验1组直接采用 Bis-GMA 树脂水门汀黏结氧化锆与复合树脂;实验2组采用 Monobond N 处理氧化锆表面,然后采用 Bis-GMA 树脂水门汀黏结氧化锆与复合树脂;实验3组采用 Single Bond Universal Adhesive(含10-甲基丙烯酰氧癸基磷酸酯)处理剂处理氧化锆表面,然后采用 Bis-GMA 树脂水门汀黏结氧化锆与复合树脂。对比3组微拉伸黏结强度及黏结界面微观结构。结果与结论:①微拉伸黏结强度:实验2组、实验3组高于实验1组(P <0.05),前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②扫描电镜观察黏结界面:微拉伸实验前,实验1组黏结面可见较多裂隙,实验2组黏结界面较为均匀,裂隙较少;实验3组黏结界面平整连续,裂隙少见。微拉伸实验后,3组黏结破坏以内聚破坏和黏结界面破坏混合为主,但实验2组、实验3组未见单纯黏结界面破坏。③结果表明,Monobond N 和 Single Bond Universal Adhesive 处理剂可提高氧化锆与复合树脂的黏结强度。
作者:杨慧;徐雄均;陈强;陈霞云;江浩顺;孙文娟;刁惠波 刊期: 2016年第08期
背景:目前常用的骨质疏松症物理治疗方法主要有低频脉冲电磁场疗法、超短波疗法、体外冲击波疗法等,但体外冲击波疗法的强度剂量问题尚未解决,超声疗法的疗效不确定,因此临床应用广泛的是低频脉冲电磁场。目的:综述低频脉冲电磁场治疗骨质疏松的机制及临床应用。方法:由第一作者应用计算机检索 CNKI 数据库及 PubMed 数据库,英文检索词“pulsed electromagnetic fields” AND “osteoporosis”或“osteoblast”或“osteoclast”;中文检索词“骨质疏松;脉冲电磁场;成骨细胞;破骨细胞”。检索得到169篇中英文文献,纳入符合标准、真实可信、观点明确、相关度高的文献29篇进行分析。结果与结论:脉冲电磁场作为一种非药物疗法,具有无创伤、无感染、操作简单、费用低廉、可长期使用、安全性好等优势,其疗效已经获得越来越多研究者和临床工作者的肯定。脉冲电磁场能够促进 DNA的合成,影响成骨细胞的增殖及分化,增加破骨细胞凋亡,且其效果存在一定的窗口效应。脉冲电磁场能够有效缓解骨质疏松患者的疼痛并提高其骨密度水平,与药物联用能增加其疗效,在临床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作者:赵琳 刊期: 2016年第08期
背景:动物体内实验发现,可吸收镁合金支架随着血管结构重塑的完成,可通过缓慢、有序、无毒害降解方式在体内完全降解。目的:探讨新型血管内可吸收镁合金支架在血管内的应用效果及生物相容性。方法:取42只防疫杂种犬,均于冠状动脉或者左侧股动脉置入可吸收镁合金支架,置入后1 d、3 d、5 d、1周、2周、3周、4周,进行冠状动脉或股动脉造影、炎性因子检测及靶血管内膜增生面积组织形态学分析。结果与结论:置入后1 d,支架形态完整,呈完全扩张状态;置入后3 d,支架出现部分降解现象;置入后1周,支架完全降解。置入后1-3周内,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8水平不断下降。支架置入后2周,靶血管开始出现轻微的内膜增生,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增生面积逐渐增大,内膜增生面积百分比也逐渐增大。支架植入前后的血镁浓度无变化。结果表明,新型血管内可吸收镁合金支架置入血管1周可完全降解,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作者:赵辉;雷民 刊期: 2016年第08期
背景:化疗药物对癌细胞和对正常组织细胞均有杀伤作用,分子靶向治疗可以减少或者避免化疗药物对正常细胞的毒副反应。目的:观察叶酸磁性纳米颗粒载顺铂对喉癌的治疗作用。方法:制备叶酸修饰的载顺铂醛基化海藻酸钠改性磁性纳米颗粒,将叶酸修饰的载顺铂醛基化海藻酸钠改性磁性纳米颗粒、顺铂以及不含顺铂叶酸磁性纳米颗粒与人喉癌 Hep-2细胞共培养,用 MTT、流式细胞仪以及透射电镜观察的方法检测体外叶酸修饰的载顺铂醛基化海藻酸钠改性磁性纳米颗粒、顺铂以及叶酸修饰的醛基化海藻酸钠改性磁性纳米颗粒对人喉癌 Hep-2细胞的影响。结果与结论:①叶酸修饰的载顺铂醛基化海藻酸钠改性磁性纳米颗粒和顺铂均对人喉癌Hep-2细胞有抑制作用,且两组抑制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0.05)。②叶酸修饰的载顺铂醛基化海藻酸钠改性磁性纳米颗粒和顺铂两种药物随着顺铂药物浓度的增加,对人喉癌Hep-2细胞的抑制率逐渐升高。③顺铂在24,48 h对Hep-2作用的半抑制浓度值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0.05)。④叶酸修饰的载顺铂醛基化海藻酸钠改性磁性纳米颗粒和顺铂与Hep-2培养均引起细胞凋亡,凋亡细胞数量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而增加(P <0.05),但两种药物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0.05)。⑤叶酸修饰的载顺铂醛基化海藻酸钠改性磁性纳米颗粒和顺铂均在低浓度时G0/G1期细胞比例增加,S, G2/M其细胞比例降低(P <0.05)。⑥透射电镜检测结果显示,摄取叶酸修饰的载顺铂醛基化海藻酸钠改性磁性纳米颗粒的细胞出现了显著的凋亡崩解改变。⑦结果说明,叶酸磁性纳米颗粒载顺铂可抑制人喉癌Hep-2细胞的生长,且不影响顺铂的药效,对细胞无毒性作用。
作者:张海中;黄爱萍 刊期: 2016年第08期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8期
背景:临床研究表明,圆锥型套筒冠义齿修复少数牙残存牙列缺损的远期效果明显优于传统可摘局部义齿,但目前应用有限元法分析这两种修复方式的研究还较少。目的:比较圆锥型套筒冠义齿和传统可摘义齿修复孤立基牙的应力分布。方法:采用 CT 扫描获取健康成人下颌骨及牙列的二维图像,通过计算机重建技术分别建立下颌仅保留双侧尖牙的圆锥型套筒冠义齿和传统可摘义齿三维有限元模型,在相同垂直载荷和斜向载荷下,比较两种修复方式的基牙、基牙牙周膜及缺牙区牙槽嵴的大等效应力。结果与结论:垂直与斜向载荷下,传统可摘义齿组基牙、基牙牙周膜的总体应力均大于圆锥型套筒冠义齿组,且卡环对应处存在明显应力集中;圆锥型套筒冠义齿组缺牙区牙槽嵴的总体应力稍大,但应力分布相对较均匀,应力集中范围小。斜向载荷下,两组基牙、基牙牙周膜、缺牙区牙槽嵴的总体应力均大于垂直载荷下的应力,且在基牙牙周膜舌侧颈部均存在应力集中,但传统可摘义齿的总体应力更大,应力集中范围更广。结果表明,采用圆锥型套筒冠义齿修复孤立尖牙时,其支持组织应力分布相对较均匀,应力集中范围小,更有利于基牙、牙周组织及缺牙区牙槽嵴的健康。
作者:何雨桐;沈玉凤;刘晶;张悦;何惠宇 刊期: 2016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