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晓武
目的:通过体外培养涎腺导管癌细胞,为进一步研究治疗涎腺导管癌奠定基础.方法:对原发于腮腺部位的导管癌进行体外培养.观察细胞生长状况,并通过HE染色、流式细胞术(FCM)及免疫细胞化学检测细胞内细胞角蛋白(CK)、巨囊性病液体蛋白(GCDFP-15)、雄激素受体(AR)特异性抗原标记物的表达,对涎腺导管癌进行形态学检查和鉴定.结果:涎腺导管癌体外培养细胞呈多边形,不规则,有突起,异倍体明显.细胞的生长曲线有明显快速生长期.肿瘤性细胞CK、GCDFP-15、AR阳性表达.结论:涎腺导管癌细胞与原发肿瘤的组织学特征相似.
作者:王卫红;王春艳;牟象鑫;谢玲;许彪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牙隐裂(cracked tooth syndrome,CTS)患者动态咬合特征,分析其异常(牙合)因素,探索T-Scan Ⅱ咬合力分析系统作为牙隐裂调(牙合)干预指标之一的可行性.方法:T-ScanⅡ咬合力分析系统记录15名早期牙隐裂患者调胎干预前后牙尖交错位(ICP)及左右侧方咬合的过程.定量测定(牙合)接触点数目、力的中心点(COF)相对位置、(牙合)力百分比值(%)以及不对称系数等,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CTS组干预前第一磨牙区咬合接触点数目及(牙合)干扰次数明显多于对照组(P<0.01)及干预后(P<0.05).CTS组COF均偏于患侧,两组患侧(牙合)力百分比值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局部较大胎力和不均衡的咬合接触是牙隐裂患者主要(牙合)紊乱因素.T-ScanⅡ咬合力分析数据可作为牙隐裂早期干预性调(牙合)的指标之一.
作者:朱雅男;杨卫东;王文梅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研究埋伏牙或第三磨牙即刻移植的临床效果及影响因素.方法:随机选取有先天性牙列缺损或有单个牙需要拔除同时具有骨性埋伏牙或第三磨牙的病人,对其行埋伏牙或第三磨牙自体异位即刻移植术,5年后观察其治疗效果,并研究患者年龄大小、性别差异对治疗效果的影响.结论:埋伏牙或第三磨牙自体异位移植技术已较成熟,青少年期性别和年龄差异对埋伏牙即刻移植治疗效果无明显影响,值得临床应用.
作者:徐兴侨;胡荣党;苏玲瑜;孙仁义;肖进;程谷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利用树脂模拟根管比较机用ProTaper和ProTaper Universal在弯曲根管内的成形能力.方法:使用机用ProTaper和ProTaper Universal预备两组模拟树脂根管,记录预备时间、树脂切割量、外形改变等,并对预备前后模拟根管形态改变、弯曲内外侧去除树脂量的多少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两组器械在预备时间上、器械变形方面无显著性差异,但预备后根管中下段均有部分偏移.ProTaper Universal F1、F2在弯曲内侧切割的树脂量多于ProTaper,而F3的树脂切割量少于ProTaper F3.结论:两组器械均能较好地完成根管预备,但是在预备根管中下段时,都会造成一定程度上的偏移.
作者:张瑜;彭彬;任小琼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研究唑来膦酸系统治疗对骨质疏松时人工骨植骨愈合及其内种植体骨结合的影响.方法:30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成3组:假手术组(A)、骨质疏松组(B)和唑来膦酸治疗组(C).A组接受假手术,B、C组行双侧卵巢切除术.术后12周在大鼠右侧胫骨近中干骺端植入羟基磷灰石涂层种植体,并于种植体旁制备骨缺损,行Bio-oss骨粉同期植入术;C组给予唑来磷酸钠0.2 mg/kg/3周肌注,A、B组注射生理盐水.种植术后第4周、12周分2批处死动物,标本制作不脱钙切片检测.结果:种植术后4周时,B组皮质骨厚度(TCB)、种植体骨结合率(IBCR)、新生骨量(NBV)、Bio-oss骨粉包被率(ERBP)均显著低于A组和C组(P<0.01);而C组除TCB外,其它参数则均显著高于A组(P<0.01).12周时,B组各项参数均显著低于A组和C组(P<0.01),C组除TCB略低于A组外(P<0.05),其它参数与A组相似(P>0.05).结论:实验性骨质疏松可延迟人工骨植骨愈合,降低种植体骨结合率;唑来膦酸系统应用则可拮抗骨质疏松的负面影响,促进植骨愈合,使种植体骨结合率增加.
作者:邓久鹏;戚孟春;温黎明;李剑平;董伟;张彬;胡静 刊期: 2011年第06期
浆细胞瘤(Plasmacytoma)是以浆细胞异常增生为特征的恶性肿瘤,临床上将其分为3类:1)浆细胞性骨髓瘤,即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2)髓外浆细胞瘤(extramedullary plasmacytoma,EMP);3)骨的孤立性浆细胞瘤(solitary plasmaeytoma of bone,SPB).
作者:程志刚;陈文莉 刊期: 2011年第06期
下颌阻生智齿是人类长期进化过程中,由于食物精制致使咀嚼功能降低,颌骨的发育逐渐退缩而产生.下颌阻生智齿检出率高达52.3%.其中,下颌低位水平阻生智齿也占到15.4%.拔除下颌水平阻生智齿对门诊医生来讲,是一项复杂的牙槽外科手术,邻牙、骨阻力均较大,拔除困难.为了对比下颌阻生牙的患者,分别采用两种方法拔除,以进行比较分析,现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
作者:吴旭 刊期: 2011年第06期
儿童上前牙冠折是牙外伤中常见的一种,约占全部前牙外伤的97.1%[1].冠折后的修复方法主要包括复合树脂、烤瓷贴面、烤瓷冠、断冠再接等[2],断冠再接是指前牙冠折后采用粘接材料将冠折牙重新粘接复位,具有形态逼真、操作简便、费用低廉等优点[3].由于这一年龄阶段的牙齿均为年轻恒牙,牙根尚未发育完成,不能直接对患牙行根管治疗并对剩余牙体进行桩冠修复,因此大限度地利用自体牙进行再接能达到暂时恢复牙体外形的目的.本文对29位患儿,43颗年轻恒前牙冠折病例进行自体牙再接术,随访24个月,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边可胤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在涎腺腺样囊性癌中的表达,探讨其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采用SABC免疫组织化学染方法检测32例涎腺腺样囊性癌(salivary ade-noid eystic carcinoma,SACC)中VEGF的表达和病灶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记数,采用SPSS13.0软件行统计分析.结果:62.5%SACC组织呈VEGF阳性表达.VEGF表达阳性的SACC组织MVD显著高于VEGF表达阴性者(P<0.05).VEGF表达与肿瘤病理类型、淋巴结转移、肿瘤部位及临床分期密切相关.结论:VEGF是SACC主要的新生血管诱导因子之一,可促进SACC的血管生成,VEGF可做为SACC预后的一个有效指标,用于识别高危转移和不良预后者.
作者:李晓光;于肖鹏;卢会青;王延秀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研究我院住院部2007年1月~2009年12月68例新生儿发生鹅口疮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收集68例鹅口疮患儿的病例进行分析,从胎龄、体重、分娩方式、住院时间、喂养方式、抗生素使用情况及原发病等方面进行统计.结果:胎龄及体重与新生儿鹅口疮发生率有关(胎龄组:x2=24.5,P<0.005;体重组:x2=10.3,P<0.05);鹅口疮与住院天数、喂养方式、抗生素疗程有关(P<0.005).结论:新生儿鹅口疮发生跟胎龄、体重、住院时间、喂养方式及抗生素使用等有密切关系;新生儿鹅口疮胎龄越小、体重越小患病率越高,临床医师应提高警惕,予以重视.
作者:叶宁;张晓玲;黄群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研究上颌快速扩弓前后龈沟液(gingival crevicular fluid,GCF)中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及金属基质蛋白酶-8(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8,MMP-8)水平的变化,及其与上颌牙周组织改建的关系.方法:34例需上颌快速扩弓的正畸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戴入Hyrax扩弓器但不加力)和实验组(持续扩弓1周),各17例.分别在扩弓前(基线)、扩弓后24 h、1周,保持1、3、5、7、9周时进行临床检查,并检测GCF量及IL-1β、MMP-8的水平,从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基线比较,实验组GCF量、IL-1β及MMP-8水平呈动态变化,扩弓后24 h开始升高(P<0.05),扩弓后1周达峰值(P<0.001),此后逐渐下降,但一直保持较高水平(P <0.05).组间比较显示,整个实验过程中,两组间临床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从扩弓后24 h至保持7周,实验组GCF量、IL-1β及MMP-8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至保持9周时无统计学差异.结论:上颌快速扩弓过程中,GCF中IL-1β及MMP-8水平发生了动态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快速扩弓后牙周组织的改建.
作者:魏竹亮 刊期: 2011年第06期
发现microRNAs(miRNAs)是近年来的一个重要科学突破,使我们对基因调控有了新的认识.miRNAs广泛存在于从植物、线虫到人类的细胞中[1].成熟miRNA能够通过核酸序列互补与特定的目标mRNA分子结合,使之降解或抑制其翻译,从而影响蛋白质的合成,终达到调控基因表达的目的.miRNAs的主要功能是参与调控一系列生理过程,如增值、分化、细胞凋亡信号转导和器官发育等[1,2].约有1/3人mRNAs是miRNA调控的目标基因.
作者:谢玉峰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比较小切口负压吸引引流与常规广泛切开引流术在治疗颌面颈部间隙感染中,伤口愈合时间及术后瘢痕形成方面的差异.方法:颌面颈部间隙感染确诊病例37例分为2组,对照组行颌面颈部脓肿广泛切开引流术,实验组行小切口并负压吸引引流治疗,所有病例均根据血培养、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给予足量抗生素行全身抗感染治疗,统计对照组与实验组平均伤口愈合时间及皮肤瘢痕长度、宽度.结果:对照组平均伤口愈合时间为11.3 d,实验组平均伤口愈合时间为10.8 d(P>0.05).对照组伤口愈合后平均瘢痕长度为11.5 cm,平均瘢痕宽度为1.3 cm;实验组伤口愈合后平均瘢痕长度为2.3 cm(P<0.05),平均瘢痕宽度为0.6 cm(P<0.05).结论:小切口负压吸引引流治疗颌面颈部间隙感染并不显著缩短伤口愈合时间,但明显减小术后瘢痕形成,患者易于接受.
作者:姚宏;曹健;杨林;文世生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通过与钴铬合金-金属烤瓷结合力进行比较,对氧化锆底瓷-饰瓷结合力进行评估.方法:制作不同材料试件共5组,每组各10个试件.每个试件由长15 mm,直径8 mm的圆柱形底核与厚2 mm,直径8 mm的饰面构成.底核/饰面材料与分组如下:组1(对照组)钴铬合金/IPS d.SIGN烤瓷粉(Ivoclar);组2 IPS e.maxZir-Cad氧化锆瓷块/IPS e.maxZirPress专业氧化锆饰瓷(Ivoclar);组3 IPS e.maxZirCad氧化锆瓷块/IPS e.maxCe-ram牙本质磁粉(Ivoclar);组4 Lava Frame氧化锆瓷块(3M ESPE)/Lava Ceram磁粉(3M ESPE);组5 Lava Frame氧化锆瓷块(3M ESPE)/IPS e.maxCeram牙本质磁粉(Ivoclar).运用万能测试机对各试件进行剪切试验,剪切速度参数设定为0.50 mm/min.实验所得结果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ANOVA单因素方差分析和LSD多重检验.结果:组1:13.87MPa,组2:13.10MPa,组3:10.97MPa,组4:12.72MPa,组5:4.77MPa.结论:氧化锆底瓷-饰瓷结合力可与钴铬合金-金属烤瓷结合力相近,热压铸塑较粉浆涂塑工艺制备的饰瓷与底瓷结合力更高,底瓷与饰瓷分别来源于不同产家时结合力弱.
作者:杨光;袁柱炫;李蓉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探讨TGF-β1对Amelotin基因表达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通过实时定量RT-PCR法观察TGF-β1对釉成熟蛋白(Amelotin)基因表达的影响;利用TGFBR1小RNA干扰(siRNA)技术阻断TGF-β受体Ⅰ(TGFBR1)表达,或在成釉细胞中过表达活化型TGF-β受体Ⅰ(T204D),观察Amelotin基因表达的改变;利用双荧光素酶基因报告系统观察TGF-β1和T204D对成釉细胞Amelotin启动子转录活性的调控作用.结果:TGF-β1刺激成釉细胞后,Amelotin基因表达显著增强;利用小RNA干扰技术使TGFBR1基因沉默,实时定量RT-PCR显示TGF-β1调控Amelotin基因表达的作用减弱,而pCDNA3.1-T204D转染成釉细胞促进了Amelotin 基因表达.将pGL3-Amelotin启动子转染成釉细胞,并用TGF-β1刺激成釉细胞,Amelotin启动子的转录活性明显增强.TGFBR1小RNA干扰阻断了TGF-β1诱导的Amelotin启动子转录活性,而将pGL3-Amelotin与T204D共转染成釉细胞后,促进了Amelotin启动子的转录活性.结论:在牙釉质发育过程中,TGF-β1和活化型TGFBR1信号通路调控成釉细胞Amelotin基因表达.
作者:周红英;孙学玲;何永云;刘晓影;赵娜;孙岩;梁广智;高玉光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探索结合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的仿真颌骨模型在口腔种植中的应用.方法:选取就诊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第二门诊部要求种植修复的20例患者,进行口腔颌面锥形柬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扫描,将扫描后的数据与3D激光扫描数据进行匹配,形成计算机三维颌骨模型并通过三维快速成型机形成实物的三维颌骨模型.术者在此模型上进行术前设计和模拟,制作手术导板.完成种植修复.结果:20例患者中12例颌骨的锥形束CT数据与三维激光扫描数据匹配准确;制作出手术导板,并在手术导板引导下顺利完成手术及终修复.3例CBCT数据与激光扫描模型配比后发现CBCT在后牙区有偏差,大偏差1 mm.5例患者缺牙区骨质形态与临床不符,骨缺损范围偏大.结论:结合激光扫描技术的仿真颌骨模型在牙列区有清晰外形同时真实的显示了颌骨形态,为医生提供了一个熟悉而真实的模拟空间.
作者:许卫华;唐志辉;吴敏节;赵雪竹;朱洁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了解长春市小学7~12岁儿童牙周疾病患病状态及4种牙周致病菌检出情况,为进一步大规模系统的儿童口腔疾病调查提供依据.方法:以上颌第一磨牙颊面为被检部位,记录探诊后出血(bleeding on probing,BOP)联邦、探诊深度(probing depth,PD)后,判断牙龈指数(gingival index,GI),同时取龈上菌斑、应用PCR法检测4种牙周致病菌.结果:长春儿童牙龈炎患病率98.2%,探诊后出血阳性率为29.5%.被检部位PD≥4mm比例为12.7%,磨牙区PD≥4ram比例(18.2 0A)高于切牙区(7.3%)2.5倍.PD值随年龄增长探诊深度加深趋势.同部位检出3种以上牙周致病菌的比例,BOP阳性部位(33.3%)高于BOP阴性部位(19.6%),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长春市7~12岁儿童牙龈炎患病率高,磨牙区为牙周疾病好发部位,且患病程度重;随着年龄增长牙周疾病患病率增加、病情加重倾向,4种牙周致病菌检出与牙周临床指标相关,提示儿童时期进行牙周病早期预防非常必要.本研究为今后开展大规模系统的儿童牙周疾病调查奠定基础.
作者:倪雪岩;吕亚林;铃木基之;黄洋;井上美津子 刊期: 2011年第06期
龋病及意外露髓是儿童牙病中的常见类型,而活髓切断术是治疗乳磨牙龋病及意外露髓的有效方法,三氧化矿物凝聚体(Mineral trioxide aggregate,MTA)做为一种新型生物材料,自1993年Lee等首次报道以来,引起国内外学者和临床医生的广泛兴趣;笔者近几年来124颗深龋洞去腐穿髓或意外露髓的乳磨牙进行活髓切断术后即刻永久充填治疗,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镇荣军;蔡同道;罗俊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观察芪蓝颗粒对4-硝基喹啉-1-氧化物(4NQO)诱导的大鼠舌癌变的抑制及对生存素基因的影响.方法:SD大鼠150只,随机分为癌变模型组,低、中、高剂量中药干预组以及正常对照组,以4NQO饮水喂养诱导大鼠舌癌变,同时给予芪蓝颗粒干预癌变过程,取9、18、27、36周舌标本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方法检测这150例舌组织中生存素基因的表达.结果:27、36周时,不同组癌变率差异明显(P<0.05),B、C、D组的癌变率均低于A组,C组的癌变率低.在舌异常增生和癌组织中,中药干预组中生存素基因的表达强度明显低于A组(P<0.05).结论:芪蓝颗粒有确切的抑制口腔癌变功效,对细胞凋亡的调控可能是其抑癌机制基础之一.
作者:陈作良;黄文霞;郑燕芬;黄亦琦;王梅兰;邓冠红 刊期: 2011年第06期
随着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作(CAD/CAM)修复技术的发展,口腔修复学也取得了革命性的进展[1].现在国外已有十几种CAD/CAM系统,较完善的有:LAVA C.O.S.(3M ESPE),iTero(Cadent),E4D Dentist (D4DTechnologies),CEREC AC Bluecam(Sirona)[2,3].
作者:张根香 刊期: 2011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