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纳米网状结构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物活性的影响

阮征;尹庆水;张余

关键词:生物材料, 纳米材料, 钛, 纳米网,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碱热处理, 细胞形态, 细胞骨架, 成骨矿化, 黏附, 增殖, 碱性磷酸酶, 973项目
摘要:背景:有研究表明不同的纳米表面形貌对细胞的生物活性具有不同的影响,但纳米网状结构至今少有报道。目的:观察纳米网状结构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物活性的影响。方法:实验利用碱热处理法,制备获得纳米网状的表面形貌材料,利用纯钛作为对照组材料,将两种材料分别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共培养,利用扫描电镜及免疫荧光分别观察细胞形态及细胞骨架,再利用培养不同时间后细胞的吸光度值依次检测细胞早期黏附、增殖及成骨分化情况。结果与结论:两组材料与细胞共培养30,60,120 min时,纳米网状结构组材料表面黏附的细胞数量明显多与纯钛。共培养第1,3,5天时,纳米网状结构组材料均可以明显促进细胞增殖,吸光度值明显高于纯钛组(P <0.05)。两组材料与细胞成骨诱导培养14 d后,与纯钛组相比,纳米网状结构组材料的碱性磷酸酶值明显升高(P <0.05),其材料表面的细胞形态及细胞骨架结构均较好。结果证实,与传统的纯钛材料相比,纳米网状结构可以更好的调节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活性。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相关文献
  • 磷酸钙人工骨联合雷洛昔芬修复兔下颌骨缺损

    背景:雷洛昔芬是第3代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可减少骨量的丢失,增加骨组织中的矿物质含量,降低骨折风险。目的:观察雷洛昔芬结合自固化磷酸钙人工骨修复兔下颌骨缺损的效果。方法:在36只新西兰大白兔左侧下颌骨制作8 mm×4 mm×3 mm的缺损模型,随机分组,实验组12只植入自固化磷酸钙人工骨,并给予雷洛昔芬7.5 mg/(kg?d);药物组12只给予雷洛昔芬7.5 mg/(kg?d);人工骨组12只植入自固化磷酸钙人工骨。分别于治疗4,8,12周取下颌骨标本,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骨形态发生蛋白2的表达,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转化生长因子β的表达。结果与结论:实验组治疗后4,8周时的骨形态发生蛋白2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阳性细胞数明显高于药物组与人工骨组,治疗后12周时实验组骨改建基本完成,骨形态发生蛋白2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阳性细胞数目低于其他两组。实验组转化生长因子β免疫荧光染色表达为逐步升高,到第8周时达到峰值,而药物组和人工骨组的转化生长因子β免疫荧光表达从4-12周一直呈上升状态,趋近于高峰。说明雷洛昔芬能够促进自固化磷酸钙人工骨在骨缺损过程中骨形态发生蛋白的早期表达及早期骨痂的形成,加快骨缺损修复。

    作者:关键;徐峰 刊期: 2014年第25期

  • 评价不同瓷贴面修复材料制作修复体颜色的匹配性

    背景:瓷层材料厚度是贴面修复体颜色再现的关键因素。由于瓷贴面瓷层构建空间有限,难以对基牙颜色有明显的遮盖作用,终修复后的颜色效果是由修复体的颜色和基牙颜色叠加而来的,近年对计算机辅助设计(computer aided design,CAD)制作的贴面材料对颜色的影响研究较少。目的:评价不同瓷贴面修复材料制作的修复体的颜色与比色板色标的颜色匹配性。方法:应用3种瓷贴面材料(维他Mark II,义获嘉E.max CAD LT,义获嘉Empress CAD Multi,均为A2色调)制作瓷贴面修复体共15个。每个贴面厚度为0.6 mm。用自然代型树脂材料制作贴面的基底,将实验试件放在暗盒合中,用奥林巴斯Crystaleye比色仪分别对贴面修复体颜色进行比色。选取修复体颈部、中部和切端与VITA标准比色板A2色标比较颜色的差别,对色差值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与结论:E.max CAD LT瓷块在3种瓷块中接近于标准比色板的颜色。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瓷贴面修复体颈部颜色与色标颜色的差别在不同的修复材料间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 <0.05),并且随着切、中、颈部位的不同而改变。在颈部颜色区域中,3组材料与色标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0.05);3组试件间的中部和切端的L值、切端的a值和颈部的b值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0.05)。结果证实,不同全瓷材料制作的贴面修复体与比色板色标颜色存在差异,同时不同的CAD瓷块间也存在着颜色的差异。在临床应用中应注意修复体的终颜色效果,借助表面染色技术和黏接时选择不同颜色的黏接剂进行修整。

    作者:关昌俊;陈小冬;邢文忠 刊期: 2014年第25期

  • 纤维桩表面处理技术的研究进展

    背景:如何提高纤维桩-树脂有效连接强度以降低修复失败率成为目前研究的重点。未经特殊表面处理的纤维桩表面黏结强度低,较易出现纯粘接失败,因此对纤维桩表面进行处理以增加纤维桩-树脂黏结强度是修复成功的关键环节。目的:综述在牙冠修复中对纤维桩表面进行处理的相关技术的研究进展。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2003至2013年中国知网词及PubMed数据库,中文检索词为“纤维桩,表面处理,粘结强度”,英文检索词为“fiber-reinforced post,surface treatment,bond strength”,并且利用主题词补充扩展,限定文献语言为英语及中文。广泛查阅近年来有关纤维桩表面的文献,纳入32条符合要求文献进行总结与分析。结果与结论:纤维桩与树脂之间黏结失效是纤维桩修复技术面临的主要难题,近年来学者尝试对纤维桩表面应用多种方法进行处理,使得纤维桩-树脂黏结强度得到明显提高。对纤维桩表面进行机械或(和)化学处理可以明显提高纤维桩-树脂黏结强度,从而可能提高牙冠修复成功率,其中以H2O2+硅烷偶联剂处理的效果为突出,但这些处理方法在实际应用中的远期效果还需要在临床实践中进行长期观察。

    作者:董毅;邓久鹏;王树军;陈艳青 刊期: 2014年第25期

  • 不同类型脑血管支架材料的特点及临床应用

    背景:随着基础研究、临床应用,以及血管支架材料的不断发展,血管内支架置入治疗已被广泛应用于脑血管疾病治疗中。目的:综述这几种支架材料的特点及临床应用情况。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CNKI数据库、万方数据库、PubMed数据库从建库到2014年3月的相关文献,中文检索关键词为“脑血管病,支架,生物相容性”,英文检索关键词为“cerebrovascular disease,stents, biocompatibility”。结果与结论:按释放方式可将脑血管支架分为球囊扩张式支架与自膨式支架。初应用的支架材料主要为裸金属材料,由记忆合金、医用不锈钢、钽、钴、镍钛合金等制成。由于金属支架置入后会释放金属离子,易致血栓形成,再狭窄率高,后来对其表面进行改性,出现了涂层支架与覆膜支架。支架置入治疗的围手术期并发症主要有过度灌注综合征、急性血栓形成、血管破裂和远端血管栓塞、血管痉挛和穿刺相关并发症,远期并发症主要是支架置入后再狭窄问题。相信随着科技的进步,支架材料和制作工艺的不断改进,血管支架置入治疗将更加安全有效。

    作者:梅敏杰 刊期: 2014年第25期

  •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2014年稿约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25期

  • 髌骨肌贴对股四头肌肌力及膝关节疼痛的影响

    背景:在评价髌骨肌贴的疗效时,既往的等速肌力测试较少关注角速度变化对疼痛和肌力的影响。目的:应用等速肌力测试观察髌骨肌贴干预前后,髌股关节疼痛综合征患者的疼痛和股四头肌肌力变化。方法:选择34例髌股关节综合征患者,在应用髌骨肌贴前,采用多关节等速力量测试评估训练系统测试角速度60(°)/s和180(°)/s下的膝关节等速向心收缩肌力,包括峰力矩值、总作功值及平均峰力矩值,并给予目测类比评分;在应用髌骨肌贴后,再次测试角速度60(°)/s和180(°)/s下的膝关节等速向心收缩肌力,并给予目测类比评分。结果与结论:①目测类比评分:在60(°)/s角速度下,髌骨肌贴应用后的分值较应用前仅轻微下降(P >0.05);在180(°)/s角速度下,髌骨肌贴应用后的分值较应用前显著下降(P <0.05)。②等速向心收缩肌力:在60(°)/s角速度下,髌骨肌贴应用后的峰力矩值、平均峰力矩、总功较应用前稍增加,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在180(°)/s角速度下,髌骨肌贴应用后的峰力矩值、平均峰力矩、总功较应用前显著增加(P <0.05)。表明髌骨肌贴可显著改善髌股关节综合征患者低负荷关节运动时的疗效。

    作者:罗盛飞;曲由;陈建;李萍 刊期: 2014年第25期

  • 生物膜引导骨再生在上颌窦提升中的成骨效果

    背景:利用生物膜引导骨再生技术在上颌窦提升中成骨是牙种植的研究热点。目的:探讨引导骨再生技术在上颌窦提升中的成骨效果。方法:9只比格犬进行双侧上颌窦底提升同期牙种植,实验侧行胶原膜覆盖颊侧创口,对照侧无胶原膜覆盖。术后4,12,24周分别处死实验犬,行大体标本、力学测试及组织学检查。结果与结论:术后12,24周时对照侧骨移植材料有移位,骨质吸收明显,种植体顶部暴露,实验侧种植体顶部骨移植材料无移位现象,有较厚的骨质覆盖。随时间的增加,种植体牵出力增加,在24周时实验侧与对照侧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0.05)。组织学检查可见双侧上颌窦底植入骨粉后均可见新生骨形成,随时间延长逐渐增多、成熟,骨粉颗粒逐渐减少,术后12,24周时实验组与对照组新生骨的面积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0.05)。结果显示生物膜引导再生技术可减少上颌窦提升后骨的吸收,促进新骨骨形成。

    作者:李祥;查国庆;朱双喜 刊期: 2014年第25期

  • 纳米网状结构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物活性的影响

    背景:有研究表明不同的纳米表面形貌对细胞的生物活性具有不同的影响,但纳米网状结构至今少有报道。目的:观察纳米网状结构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物活性的影响。方法:实验利用碱热处理法,制备获得纳米网状的表面形貌材料,利用纯钛作为对照组材料,将两种材料分别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共培养,利用扫描电镜及免疫荧光分别观察细胞形态及细胞骨架,再利用培养不同时间后细胞的吸光度值依次检测细胞早期黏附、增殖及成骨分化情况。结果与结论:两组材料与细胞共培养30,60,120 min时,纳米网状结构组材料表面黏附的细胞数量明显多与纯钛。共培养第1,3,5天时,纳米网状结构组材料均可以明显促进细胞增殖,吸光度值明显高于纯钛组(P <0.05)。两组材料与细胞成骨诱导培养14 d后,与纯钛组相比,纳米网状结构组材料的碱性磷酸酶值明显升高(P <0.05),其材料表面的细胞形态及细胞骨架结构均较好。结果证实,与传统的纯钛材料相比,纳米网状结构可以更好的调节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活性。

    作者:阮征;尹庆水;张余 刊期: 2014年第25期

  • α-Gal抗原与动物源性医疗器械免疫原性风险控制

    背景:目前动物源性医疗器械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尽管它的有效性得到了认可,但它的安全性特别是免疫原性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目的:为了保证动物源性医疗器械的质量安全,研究其免疫原性风险控制。方法:作者应用计算机检索 Sciencedirect 数据库、Wiley-Blackewel 电子期刊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中1985年1月至2013年6月的文章,在标题和中以“α-Gal抗原,免疫原性,异种移植”或“α-Gal antigen, immunity, xenotransplantation”为检索词进行检索。结果与结论:目前对异种植入物抗原中Galα1-3Gal抗原(即α-Gal抗原)的研究较多。α-Gal抗原存在于大量非灵长类哺乳动物、新世纪猴体内糖基化合物中,在人类及旧世纪猴体内不表达,但在人体中存在抗α-Gal抗体。α-Gal抗原与抗α-Gal抗体的结合形成了异种移植的免疫屏障。为了保证动物源性医疗器械的使用安全有效,应对动物源性材料进行选择,采用适当的工艺减少或去除α-Gal 抗原,同时还应建立灵敏度高、重复性好的α-Gal抗原检测方法。

    作者:柯林楠;方玉;单永强;冯晓明;徐丽明;王春仁 刊期: 2014年第25期

  • 新型可降解镁合金胆道支架的体外降解规律及力学性能

    背景:大量文献表明镁合金可在体内降解,具有优良的机械支撑性能,并且可作为血管支架材料、骨固定材料及多孔骨修复材料,但未见将其应用于胆道支架的报道。目的:评估AZ 31B镁合金胆道支架在体外人胆汁中的降解过程及力学性能变化规律。方法:将AZ 31B镁合金激光镂空雕刻成球囊扩张可膨式胆道支架,其中表面经微弧氧化处理的胆道支架、裸胆道支架各15枚,分别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体外建立动态数值化模拟系统,模拟人体胆道内环境,将两组支架置于模拟系统内,每20 d为一个观察单位,定期观察支架的大体形态、质量及径向支撑力,扫描电镜观察支架表面形态。结果与结论:①实验组较对照组降解速度明显减慢,对照组20 d开始出现连杆的断裂,降解高峰在30 d左右,70 d内完全降解;实验组40 d开始出现连杆的断裂,降解高峰在50 d左右,90 d内完全降解。两组随着降解时间的延长,支架表面变得粗糙,蚀坑的密度增加,蚀坑的面积增大,蚀坑的深度加大。在相同阶段,对照组相对于实验组降解程度明显严重。②实验组与对照组支架的质量及径向支撑力随降解时间的延长逐渐下降,实验组较对照组下降速度明显减慢。表明AZ 31B镁合金胆道支架经过表面微弧氧化处理后降解速度适宜,能够达到临床上对胆道支架降解时间的要求。

    作者:王金瑞;于良;师建华;王博;吕毅;郝杰 刊期: 2014年第25期

  • Ⅰ型胶原修饰纯钛片促进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增殖

    背景:钛及钛合金在人工关节、骨折固定、口腔种植等临床领域应用多,但在这些领域都存在骨量不足的复杂病例,干细胞研究的深入为骨缺损提供了促进新骨生成的解决方案,钛和干细胞的生物相容性以及钛表面改性优化等问题已引起重视。目的:观察Ⅰ型胶原修饰纯钛片后能否改善其与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相容性。方法:实验分为2组,修饰组用Ⅰ型胶原修饰纯钛片,未修饰组为未用Ⅰ型胶原修饰的纯钛片,分别将第6代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种植于两组钛片上。分别计算细胞种植于两组钛片上1,2,4 h贴壁细胞的数量,比较两组细胞的黏附率。MTT比色法比较细胞种植于两组钛片上2,4,6,8 d细胞在钛片上的增殖情况。比较细胞种植于两组钛片上3,6,9 d细胞的DNA和蛋白含量。将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分别接种于修饰组和未修饰组钛片,细胞种植于两组钛片上6 d时,电镜扫描观察细胞在两组钛片上的生长情况。结果与结论:修饰组的细胞黏附率在培养1,2 h时高于未修饰组(P<0.05)。MTT比色法显示,修饰组和未修饰组细胞的吸光度值均随培养时间延长而增高,培养第4,6,8天修饰组吸光度值较未修饰组明显升高(P<0.05)。培养第6,9天,修饰组的DNA和蛋白含量均高于未修饰组(P<0.05)。电镜扫描观察显示,培养第6天,修饰组在细胞贴壁数量、贴壁细胞基质分泌情况明显好于未修饰组。结果证实,Ⅰ型胶原修饰纯钛片的表面活性及生物相容性较好,可促进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增殖。

    作者:叶川;马敏先;张弢;汤晋;孙博;杨龙;任厚相;孙琦;杨静;张俊标 刊期: 2014年第25期

  • 海藻纤维膜片促进大鼠损伤坐骨神经的再生

    背景:课题组和青岛大学高分子材料研究所合作研制的海藻纤维生物膜,具有优良的生物相容性,常被用作制备各种复合材料。目的:观察海藻纤维膜片包绕覆盖神经断端吻合口对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后再生的影响。方法:切断36只雄性Wistar大鼠右侧坐骨神经,随机分组:对照组行神经外膜端端吻合;实验组行神经外膜端端缝合,将海藻纤维膜片包绕并覆盖神经吻合口远近端各约0.5 cm,形成封闭再生室。术后观察海藻纤维膜片降解吸收规律及缝合处粘连情况,组织学切片行苏木精-伊红染色、锇酸染色、白细胞介素2及白细胞介素4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与结论:术后4-6周,实验组海藻纤维膜片逐渐被降解吸收,与周围组织粘连较少,炎性细胞浸润程度较轻,纤维组织增生较少。两组术后1,7,14 d的白细胞介素2及白细胞介素4含量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实验组术后6周再生神经纤维分布规则且大小较为均一,其神经纤维数量、轴突大小及髓鞘厚度等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 <0.05)。表明海藻纤维膜片具有良好的生物降解性和组织相容性,其包绕覆盖坐骨神经形成的神经再生密闭室可促进大鼠损伤坐骨神经再生。

    作者:焦伟东;李延辉;季爱玉;夏玉军 刊期: 2014年第25期

  • 芍药苷对白色念珠菌生物膜的作用

    背景:研究证实中药赤芍有效成分对白色念珠菌有较好的抑制作用,但其单体芍药苷对白色念珠菌生物膜是否有抑制作用未见报道。目的:观察芍药苷对体外白色念珠菌生物膜的影响。方法:用RPMI-1640分别按2倍稀释法制备5个浓度梯度(4,2,1,0.5,0.25 g/L)的芍药苷溶液。用RPMI-1640稀释洗必泰为5个浓度梯度(2%,1%,0.5%,0.25%,0.125%)。采用琼脂扩散法检测不同浓度梯度芍药苷或洗必泰对白色念珠菌的抑菌直径。MTT法检测不同浓度洗必泰或芍药苷对白色念珠菌细胞黏附的作用,以及对白色念珠菌生物膜的抑制作用,并且利用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和死菌活菌荧光染色技术相结合方法观察常态及药物作用下的白色念珠菌生物膜。结果与结论:洗必泰与芍药苷均有抑菌能力,抑菌环直径与药物浓度呈正相关;除2 g/L芍药苷组与1%,2%洗必泰组抑菌环直径无差异外,其余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不同质量浓度芍药苷对白色念珠菌的细胞黏附都具有抑制作用,对白色念珠菌生物膜也具有抑制作用,且抑制率与药物质量浓度呈正相关。观察48 h时常态生物膜结构中大部分是活菌,有少量死菌存在;随芍药苷质量浓度改变白色念珠菌生物膜中死菌比例不断增高,其抑菌活性相对弱于洗必泰。表明芍药苷对体外白色念珠菌生物膜有较明显的抑制作用。

    作者:王殿明;王健平;杨景云;张慧明;刘淑红 刊期: 2014年第25期

  • 金属基底冠边缘的适合性:2种制作方法比较

    背景:目前,有关CAD/CAM系统与失蜡铸造法对边缘适合性影响的对比有较多研究,研究结果有着较大差异。目的:比较3 Shape CAD/CAM系统与失蜡铸造法制作钴铬金属烤瓷单冠基底冠冠边缘的适合性。方法:按标准预备1颗离体上颌第一前磨牙,用双色硅橡胶法制取50付超硬石膏模型,随机分为CAD/CAM组与铸造组,均以石膏模型为制作模型,CAD/CAM 组采用光学扫描仪获取数字印模,计算机设计制作,数控铣床直接切削完成基底冠;铸造组采用传统失蜡铸造法制作金属基底冠。待基底冠完全就位后,用轻体型硅橡胶复制边缘间隙,再用咬合型硅橡胶进行包埋,用体视显微镜测量冠边缘间隙的厚度。结果与结论:CAD/CAM组垂直间隙为(34.67±7.48)μm,铸造组垂直间隙为(53.70±9.64)μm,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CAD/CAM组水平间隙为(37.61±7.63)μm,铸造组水平间隙为(53.02±10.65)μm,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0.05)。表明3 Shape CAD/CAM系统制作的钴铬金属单冠基底冠边缘适合性在临床可接受范围内,均小于120μm,且CAD/CAM系统制作的金属基底冠边缘适合性明显优于铸造法制作的基底冠。

    作者:石旭旭;常靓;邹高峰 刊期: 2014年第25期

  • 不同龋敏感儿童牙菌斑内微生物群落的分子生态学特点

    背景:玻璃离子水门汀充填的儿童牙体仍易发生继发龋现象,与充填材料表面牙菌斑内复杂微生物群落具有密切关系,而传统微生物学方法无法获知牙菌斑微生物的重要信息。目的:利用先进的现代分子生态学技术解析不同龋敏感儿童玻璃离子水门汀表面牙菌斑内微生物群落结构与重要致龋微生物的数量水平。方法:选择3-5岁儿童24名,按乳牙龋失补牙面指数不同分为无龋组、中龋组和高龋组,每组8名。采集各组儿童全口牙面菌斑,利用变性梯度凝胶电泳进行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分析与微生物种群鉴定,利用荧光原位杂交考察致龋微生物Streptococcus spp.的数量分布,利用实时定量PCR考察重要致龋菌Streptococcus mutans占总菌的相对数量。结果与结论:无龋组牙菌斑内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显著高于中龋组和高龋组(P <0.05),中龋组和高龋组中大量富集的某些微生物可能在龋病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3组样本共检出16个微生物菌属,Streptococcus spp.和Actinomycesspp.可能是高龋组中重要的致龋微生物。Streptococcus spp.和Streptococcus mutans在高龋组中所占比例显著高于无龋组和中龋组(P <0.01)。综合来看,研究采用的分子生态学技术可以较好反映牙菌斑内与致龋过程密切相关的复杂微生物群落。

    作者:刘莉霞;陈琳 刊期: 2014年第25期

  • 聚乙烯乙醇水化泡沫材料负压封闭吸引修复大面积软组织缺损

    背景:在各种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治疗中,创面封闭负压吸引技术能有效控制创面感染,缩短治疗时间,加快创面愈合。目的:为进一步深入了聚乙烯乙醇水化泡沫封闭负压吸引材料的性能特点,比较其与使用传统敷料常规换药方式治疗软组织缺损的效果。方法:将140例大面积软组织缺损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观察组采用聚乙烯乙醇水化泡沫材料封闭负压吸引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敷料的常规换药方式。比较两组治疗过程中疼痛减轻程度及家属满意度、首次植皮存活率及植皮手术前所需治疗时间、住院时间及手术次数、再次入院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等临床效果指标。结果与结论:观察组目测类比评分下降分值为5.76±0.68,对照组目测类比评分下降分值为2.85±0.53,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0.05),并且观察组家属满意度更高(P <0.05)。观察组首次植皮存活率高于对照组(P <0.05),首次清创术后至植皮手术前所需的时间、住院时间、手术次数、再次入院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 <0.05)。结果显示,与采用常规敷料的传统换药治疗相比,聚乙烯乙醇水化泡沫封闭负压吸引治疗具有疼痛轻、治疗时间短、并发症低、疗效高等优势。

    作者:蒋学金;殷霞 刊期: 2014年第25期

  • 数字化珊瑚羟基磷灰石人工骨的致敏实验

    背景:前期实验成功制备了数字化珊瑚羟基磷灰石人工骨支架材料,并已通过实验证实其具有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必需的理化性能。目的:评价数字化珊瑚羟基磷灰石人工骨的致敏性。方法:将32只白化豚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8只:实验组分别采用质量比为3∶1或4∶1原料制备的数字化珊瑚羟基磷灰石人工骨支架浸提液,阳性对照组采用体积分数为5%甲醛溶液,阴性对照组采用生理盐水。根据《GB-T 16886.10-2005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第10部分刺激与迟发型超敏反应试验》大剂量致敏试验步骤进行皮内诱导、局部诱导和激发。激发阶段去除贴附物后24,48 h豚鼠皮肤反应按Magnusson和Kligman等级进行分级。激发阶段去除贴附物后48 h后对皮肤进行活检,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和光镜下观察。结果与结论:阴性对照组和质量比为3∶1或4∶1原料制备的数字化珊瑚羟基磷灰石人工骨支架浸提液组激发阶段去除贴附物后24,48 h皮肤无致敏反应,而阳性对照组在这任一时间点均有中度以上红斑。活检皮肤光镜下实验组未见皮肤水肿,皮肤棘细胞层水肿,血管周围、弥漫的真皮和表皮单核细胞浸润,见散在少量的嗜碱性细胞。说明质量比为3∶1或4∶1原料制备的数字化珊瑚羟基磷灰石人工骨支架在致敏方面具有生物安全性。

    作者:林山;黄晓梅;芮钢;尹庆水;尤元璋 刊期: 2014年第25期

  • 牛心包补片修补心脏缺损并雾化吸入伊洛前列环素降低肺动脉高压

    背景:对于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的治疗,传统降低肺动脉高压的药物效果确实,但存在不易监测、停药后反跳等现象;传统的心脏涤纶补片较易引起吻合口变形、血栓、栓塞、溶血和感染等并发症。目的:观察应用戊二醛处理牛心包补片和雾化吸入伊洛前列环素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的效果。方法:选择90例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术中采用戊二醛处理的牛心包补片修补心脏间隔缺损,术后雾化吸入伊洛前列环素30 ng/(min·kg),日间12 h按1次/4 h给药,夜间12 h按1次/6 h给药,连续给药2 d。记录每次吸入药物前、吸入后即刻、吸入30 min后平均动脉压、平均肺动脉压、体循环阻力指数与肺循环阻力指数,于随访期观察有无心包材料相关并发症和心功能情况。结果与结论:90例患者复查超声心动图见活瓣均已关闭,无分流,心脏间隔缺损无回声中断,心脏收缩功能正常,未发现与牛心包补片相关的不良反应。所有患者不同时间点平均动脉压、体循环阻力指数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患者吸入药物后即刻平均肺动脉压、肺循环阻力指数明显低于吸入药物前(P <0.01),吸入30 min后平均肺动脉压、肺循环阻力指数亦明显低于吸入药物前(P <0.05)。表明应用戊二醛处理的牛心包补片和雾化吸入伊洛前列环素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安全、有效。

    作者:韩宏光;韩劲松;王辉山;方敏华;李波;李晓密;徐莉莹;孟庆涛 刊期: 2014年第25期

  • 新型生物型硬脑膜补片的安全及有效性

    背景:目前应用的硬脑膜修补材料有自体组织修补材料、同种异体材料、异种生物材料和人工合成材料等,主要以进口产品为主,价格昂贵。目的:通过动物实验评价一种国产新型生物型硬脑膜补片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取24只健康家犬制作双侧硬脑膜缺损模型,左侧植入国产新型生物型硬脑膜补片作为实验组,右侧植入已上市的某品牌人工硬脑膜产品作为对照组。植入后1,3,6,12个月,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法比较两组硬脑膜替代物生长、周围组织反应、降解及血管生成情况,荧光分光光度法检测环氧交联剂在犬血液及脑脊液的残留情况。结果与结论:在植入1-12个月期间,实验动物生长状况良好,未见感染和运动障碍等并发症。病理切片显示两组硬脑膜替代材料生物相容性良好,无炎症或仅有轻微炎症反应;植入6个月,实验组补片表层已经退化,并形成由原植入物胶原纤维与新生结缔组织交织在一起的“过渡态结构”,对照组材料无降解;植入12个月,实验组补片有近50%降解,替代材料有新生血管生成,对照组降解30%,仅少量样本可见新生血管。术后1,3,7,14 d,犬血液和脑脊液均未检出交联剂环氧化合物。实验表明这种新型生物型硬脑膜补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理想硬脑膜修补材料。

    作者:常洪波;潘腾飞;卢旺盛;王鹏;崔凯;张剑宁 刊期: 2014年第25期

  • 不同热牙胶旁路充填牙根表面的温度变化

    背景:热牙胶充填可以实现完善的三维根管充填效果,但由于扁根管结构的特殊性,特别是在旁路预备过程中,部分牙体组织被过度切削造成局部区域牙体组织薄弱与不规则,同时分离器械为导热良好的金属,那么热牙胶在操作过程中产生的热量是否会烧伤牙周组织?目的:利用红外成像仪分析两种热牙胶充填方法在扁根管内器械分离行旁路充填牙根表面的温度变化。方法:选取40颗扁根管离体人下颌第一前磨牙,将新的15#不锈钢K锉分离在距根尖3 mm处,分离长度3 mm。在根管手术显微镜下采用TF镍钛锉进行根管旁路预备,随机分为2组,每组20颗,分别运用Thermafil热牙胶充填方法与E&Q plus热牙胶垂直加压充填方法进行根管旁路充填。采用红外成像仪测定根管充填前后离体牙牙根表面的温度变化。结果与结论:两种热牙胶充填方法在扁根管内器械分离行旁路充填,均引起牙根表面温度升高,但均小于10℃:Thermafil热牙胶充填组温度变化范围为3.2-8.1℃,平均4.97℃;E&Q plus热牙胶垂直加压充填组变化范围为5.5-9.8℃,平均为7.35℃,两组温度变化值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0.05)。表明Thermafil热牙胶充填方法在扁根管内器械分离行旁路充填时会导致牙根表面温度升高,但不会烧伤牙周组织,其充填安全性优于E&Q plus热牙胶垂直加压充填法。

    作者:齐鲁;王星;吴佩玲 刊期: 2014年第2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国康复医学会,《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