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MBT托槽间接粘接法与光固化直接粘接法的比较研究

袁文钧;贺红;李卫海;钟岫

关键词:MBT, 粘接, 托槽
摘要:目的:通过比较采用改良式间接粘接法与光固化直接粘接法粘接MBT托槽在总操作时间、椅旁操作时间、脱落率等方面的区别.方法:临床选择Angle Ⅱ1恒牙期患者23例,年龄10.6~16岁,男9例,女14例,平均年龄14.2岁,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光固化直接粘接法和改良式间接粘接法(13例)粘接托槽.结果:表明间接粘接组与光固化直接粘接组相比,总操作时间多出0.39h,但椅旁操作时间减少0.33h,均具高度显著性差异,而托槽脱落率则无统计学差别.结论:光固化直接粘接法与间接粘接法均能达到理想的托槽粘接效果.上午就诊的成人可选用光固化直接粘接法,而复诊患者较多时可选用间接法粘接.
口腔医学研究杂志相关文献
  • 全口14颗多生牙1例

    多生牙(Supernumerary)是指正常牙数之外的多余的牙.口腔内单个或少数多生牙临床上多见,但全口同时存在数颗多生牙罕见.现将全口14颗多生牙一例报告如下:

    作者:聂鑫;高义军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The wand计算机控制麻药注射系统对牙髓麻醉效果的观测

    目的:分析评价wand计算机麻药控释系统临床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67例患者采用牙周韧带注射法(PDL), 观察麻醉起效时间、牙治疗麻醉效果、麻醉消失时间及血压、心率变化.结果:麻醉术后45min,牙龈麻醉完全率和麻醉有效率为100% ,术后患者麻醉消失时间为(2.2±1.2)h,计算机麻醉释放系统不引起血压、心率的明显变化,使用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wand计算机麻药控释系统具有良好的麻醉效能和安全性,值得口腔科应用和推广.

    作者:王剑平;周明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MBT托槽间接粘接法与光固化直接粘接法的比较研究

    目的:通过比较采用改良式间接粘接法与光固化直接粘接法粘接MBT托槽在总操作时间、椅旁操作时间、脱落率等方面的区别.方法:临床选择Angle Ⅱ1恒牙期患者23例,年龄10.6~16岁,男9例,女14例,平均年龄14.2岁,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光固化直接粘接法和改良式间接粘接法(13例)粘接托槽.结果:表明间接粘接组与光固化直接粘接组相比,总操作时间多出0.39h,但椅旁操作时间减少0.33h,均具高度显著性差异,而托槽脱落率则无统计学差别.结论:光固化直接粘接法与间接粘接法均能达到理想的托槽粘接效果.上午就诊的成人可选用光固化直接粘接法,而复诊患者较多时可选用间接法粘接.

    作者:袁文钧;贺红;李卫海;钟岫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前臂皮瓣整复舌癌术后缺损

    自1979年8月扬果凡首次报道前臂皮瓣并应用于临床后[1],该皮瓣技术在口腔颌面外科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随着对其解剖学和临床应用的研究与探讨,使该皮瓣技术的临床应用更加尽善尽美,尤其近几年在临床上应用更为多见.1998年3月至2002年2月,我们采用前臂皮瓣修复8例舌癌患者,在切除术后同期行舌再造术,获得了满意的疗效.现将临床应用体会报道如下:

    作者:李文军;张玉玲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两种溶剂复合BMP/PLA植入物的异位成骨活性比较研究

    目的:将不同溶剂处理的D、L聚乳酸(Poly D、L-Lactic Acid,PDLLA)与骨形成蛋白(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BMP)复合并制成块状,植入动物体内,评价其异位诱导成骨能力及组织反应,为其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国产可降解PDLLA分别溶解于二氧六环和丙酮,形成33%二氧六环溶液和20%丙酮溶液,与一定量的BMP混匀,低温负压抽吸,去除溶剂后即成PDLLA-BMP复合物,分别植入大鼠股部肌肉内,分别于第1、2、4、8及12周处死大鼠,X片及光镜下观察骨组织的形成和植入部位的组织反应.结果:两种植入物周围的组织学反应均为淋巴细胞、浆细胞、巨噬细胞浸润为主的非特异性炎症反应,二氧六环处理组在4周后炎症细胞浸润明显减轻,异位诱导成骨能力较强,而丙酮处理组的炎症反应较明显,骨组织较少.结论:二氧六环处理的消旋聚乳酸骨形成蛋白复合物具有较轻的组织反应和较强的异位诱导成骨能力.

    作者:胡勤刚;黄相道;童昕;寿卫东;沈健;陈强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种植义齿部件松动的实验研究(Ⅱ)基台的改良应用及其固位强度的测定

    目的:研究六面直基台及其变形旨在解决种植体方向不理想问题及对固位的影响.方法:调磨六面直基台的1个面至多个面,形成0°~15°的斜面,用磷酸锌粘固剂将冠状修复体粘固其上,在计算机控制下测定其固位强度及固位力与位移变化的关系.再将带有调磨3个面或6个面基台的两种植体以30°夹角植入树脂模块中,铸造联冠检测脱位情况和固位力.结果:六面直基台与其各变形组间、调磨1、2、3个面的各组与调磨6个面组间固位强度均有显著性差异,但调磨1、2、3个面各组间差异无显著性.固位力随位移的增加而增加,当平均位移达0.5188mm时,固位力大,随后急剧下降到0.二种植体间夹角在30°以内时,修复体脱位不受限制.结论:六面直基台可调磨1~3面;在任何方向上形成0°~15°的斜面既可解决种植体方向不理想问题又对固位无影响;保留3个面不调磨对固位至关重要.磷酸锌粘固剂在一定的拉伸范围内可被拉伸而不失去固位作用.

    作者:李四群;王贻宁;程祥荣;Norman H Kwan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目的:口腔扁平苔藓(oral lichen planus,OLP)是否属于癌前病变,至今仍存在较大的争论.本文的目的在于评估OLP的癌变性质.方法:报告1995~2002年之间9例OLP的癌变病例.结果:5例OLP患者同时或继发为口腔鳞状细胞癌,1例为疣状癌,3例为上皮异常增生.其中7例发生在原OLP存在的部位,1例发生在其它部位,1例在同一部位同时存在OLP和鳞状细胞癌.OLP的癌变常发生在糜烂型和萎缩型,发生于颊粘膜、舌或牙龈.根据所制定的OLP的诊断及癌变标准,4例OLP患者发生了癌变.结论:OLP具有一定的癌变潜力,对OLP患者应每年随访2~4次,尤其是对发生在颊粘膜、舌或牙龈的糜烂型和萎缩型的患者.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牙齿漂白和釉质微打磨对釉质表面形态的影响

    目的:探讨牙齿漂白和釉质微打磨方法对釉质表面形态的影响.方法:将16颗健康离体牙随机使用蒸馏水作为对照组、夜间活髓牙漂白、Croll釉质微打磨和Longhurst釉质微打磨,通过扫描电镜观察釉质表面形态的变化.结果:夜间活髓牙漂白后釉质表面孔隙增多,Croll釉质微打磨能形成致密的釉质表面矿化结构,Longhurst釉质微打磨则形成无釉柱结构表层,有细小划痕.结论:夜间活髓牙漂白能造成釉质的脱矿.Croll釉质微打磨能形成致密的矿化表层,对釉质形态有利.Longhurst釉质微打磨是釉质表面的机械磨除,但未造成釉质的明显粗糙.

    作者:罗宁;王贻宁;蒋滔;李姗姗;邱萍莉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腭侧螺旋推簧配合口外弓推磨牙向后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腭侧螺旋推簧配合口外弓矫正器推磨牙向后的临床应用.方法:选择安氏Ⅱ类错牙合病例30例,采用腭侧螺旋推簧配合口外弓矫正器推磨牙向后,通过头影测量和模型分析,记录上颌切牙、磨牙向后移动的距离,前牙覆盖,双尖牙区和磨牙区宽度的变化.结果:上切牙腭向移位3.2mm,磨牙向后移动 4.2mm,覆盖减小2.9mm,双尖牙区增宽1.4mm,磨牙区增宽1.6mm.结论:腭侧螺旋推簧配合口外弓矫正器能有效的远中移动上颌磨牙.

    作者:夏宣童;程祥惠;李卫海;杨艳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青少年前牙骨性反(牙合)矫治的临床体会

    目的:探寻临床对前牙骨性反牙合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对18例安格Ⅲ类错牙合畸形采用单纯上颌前方牵引及上颌快速扩大与前方牵引联合治疗.结果:①两种方法对安格Ⅲ类错牙合畸形均有较好的治疗效果.②相对于单纯上颌前方牵引采用上颌快速扩大与前方牵引联合治疗常能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结论:上颌前方牵引及上颌快速扩大与前方牵引联合治疗是矫治青少年骨性反牙合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黄志华;余道信;胡杰飞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颜面不对称畸形方丝弓矫治前后头影测量分析

    目的:探讨颜面不对称畸形的形成机制及评价方丝弓矫治后的效果.方法:收集34例颜面不对称畸形患者行方丝弓矫治,并对其矫治前后进行头影测量分析.结果:①颜面不对称畸形患者矫治前,面中下部各对称性标志线距对侧与偏斜侧比较均有显著或极显著性差异.②治疗后,左右各对称性线距差距明显缩小,具有极显著或高度显著性差异.③治疗后,面部横向宽度的改变,以上颌宽距增大为显著,而下颌宽距则无显著性改变.④治疗后,正中标志均明显向中线聚拢,以颏下点为明显.结论:①颜面不对称畸形形成机制与偏斜侧上颌骨发育不足及下颌异常摆动旋转有关.②方丝矫治技术是矫治颜面不对称畸形行之有效的方法.

    作者:黄生高;冯云枝;吴汉江;聂鑫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四种牙本质脱敏剂的临床疗效研究

    目的:评估四种牙本质脱敏剂治疗牙本质过敏的疗效.方法:10名病人的70颗牙本质过敏患牙分为5组,Ⅰ组用10%氯化锶,Ⅱ组用5%硝酸钾,Ⅲ组用6%氟化钠与6%氟化钙混合溶液,Ⅳ组用40%甲醛,Ⅴ组用蒸馏水作为对照.用温度敏感试验检测牙本质过敏程度的变化.结果: 10%氯化锶、5%硝酸钾、6%氟化钠与6%氟化钙混合溶液、40%甲醛可明显降低牙本质过敏程度,而以6%氟化钠与6%氟化钙混合溶液的脱敏效果好.结论:10%氯化锶、5%硝酸钾、6%氟化钠与6%氟化钙混合溶液和40%甲醛可以有效治疗牙本质过敏.

    作者:安洁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Ti-6Al-7Nb合金铸造后抗腐蚀性能的研究

    目的:研究Ti-6Al-7Nb合金在模拟口腔环境中的电化学腐蚀行为,及铸模温度对合金抗腐蚀能力的影响.方法:制作Ti-6Al-7Nb、Ti-6Al-4V、TA2三种金属铸造试件共18个,每种金属在铸模温度为室温和300℃时各铸造一组,每组试件3个.采用阳极极化技术,在37℃人工唾液中测定其稳态电位(Ecorr),并记录其动电位极化曲线.结果:在同样的铸模温度下,两种合金的Ecorr电位相近,TA2则明显负移;三种金属的Ep值相近.随着铸模温度升高,三种材料的致钝电流密度和维钝电流密度均增大,Ep正移.但其中Ti-6Al-7Nb合金的两个电流密度小于对照组.结论:Ti-6Al-7Nb合金易于钝化,其抗电化学腐蚀能力高于纯钛,与Ti-6Al-4V合金相似.铸造温度升高会降低钛材抗腐蚀能力.

    作者:李冬梅;马楚凡;郭天文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PCNA在颌面部血管瘤组织中表达的意义

    目的:通过细胞增殖核抗原PCNA的表达探讨颌面部血管瘤血管内皮细胞增生机制.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对54例颌面部血管瘤组织PCNA的表达进行检测,分析其与血管瘤分型、分期的关系.结果:PCNA仅表达于毛细血管瘤中,且在它的三个不同发展阶段表达有所不同,增殖期表达高,退化期次之,退化完成期表达低,三者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毛细血管瘤以血管内皮细胞增殖为特征,PCNA可作为划分毛细血管瘤不同发展阶段的可靠指标.

    作者:李文荟;刘宗爱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异位颌下腺炎误诊为甲状舌管囊肿1例

    患者女,50岁,因颈部长肿物3月余入院.自3月前患者无意间触及颈部正中甲状软骨上方长一杏仁大小肿物,活动、无压痛,未发现有其他不适.查体:颈正中甲状软骨上缘,舌骨平面处有一约2cm×2cm大小肿物,质软、活动、无波动感、无压痛、界较清,基底有粘连,吞咽及伸舌可上下移动,颌下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双侧颌下腺未触及明显肿大,无口干,颌下腺导管未触及结石,口底及舌底未扪及肿物;颈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甲状腺无肿大,颈静脉无扩张,发音无声嘶,胸片检查正常.临床初步诊断为甲状舌管囊肿.

    作者:余善超;米修奎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双侧面神经麻痹2例报告

    单侧面神经麻痹较常见,双侧同时发病者则较少,笔者收治2例,现报导如下:

    作者:王尧森;陈德厚;毛玉虎;孙先锋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应用两种酸蚀剂观察复合树脂充填牙颈部楔状缺损的直接临床效果评价

    目的:验证临床操作中不同酸蚀剂是否影响复合树脂对牙齿的粘结强度.方法:分别采用牙釉质酸蚀凝胶(无机酸)和10%柠檬酸+3%氯化铁(有机酸盐 ,又称10-3溶液)处理120例牙颈部楔状缺损部位,并用3M复合树脂充填,在两年内连续用复合树脂修复体直接临床评价标准对充填物进行直接临床评价.结果:复合树脂脱落率无显著性差异,而在充填后两年边缘密合度A级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临床使用复合树脂修复牙颈部楔状缺损要达到良好的边缘密合度首推使用有机酸盐酸蚀技术.

    作者:李秋红;顾杨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电离辐射对大鼠颌下腺形态及功能的影响

    目的:观察电离辐射对大鼠颌下腺形态及功能的影响.方法:一次性15Gy X射线局部照射大鼠唾液腺区,观察照射后30天内动物体重、颌下腺重量、毛果芸香碱的潜伏期(lag phase)、唾液流率、电解质、组织学等变化.结果:照射后大鼠体重及颌下腺重量减轻,唾液流率降低,Na+降低,K+升高,Ca2+变化不显著、毛果芸香碱的潜伏期延长.早期主要是细胞形态结构的变化,晚期主要是唾液腺实质细胞萎缩,数量减少.结论:照射后大鼠颌下腺发生了形态变化及不可逆性功能障碍.卷曲颗粒导管(CGT)细胞是靶细胞.

    作者:李志民;徐勇忠;孙宏晨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艾亚林牙周条治疗智齿冠周炎的临床应用研究

    1 材料与方法1.1 药物实验用艾亚林牙周条由日本东周制药株式会社提供:每条5.7mg含有活性成分盐酸米诺环素1.4mg,基质为聚乙酸内酯.

    作者:潘炜娟;唐友军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甲醛甲酚在干髓术消毒髓腔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前干髓术在治疗牙髓病过程中,术后较短时间发生根尖炎、残髓炎等问题,疗效不是十分稳定.近4年来,我们对治疗过程进行改进,将甲醛甲酚髓腔内消毒代替甲醛甲酚浴,并在治疗后与直接进行甲醛甲酚浴进行对比,疗效满意.本文收集甲醛甲酚在干髓术中消毒髓腔152例,观察其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刘洪伟;石振海 刊期: 2002年第06期

口腔医学研究杂志

口腔医学研究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武汉大学口腔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