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单眼水平直肌后徙联合缩短术与内直肌斜向缩短术治疗集合不足型外斜视的疗效对比

李志刚;荣军博;许丽敏;郎丽娟;曹木荣

关键词:外斜视, 集合不足, 手术
摘要:目的:比较单眼水平直肌后徙联合缩短手术与内直肌斜向缩短术对集合不足型外斜视的治疗效果.方法:前瞻性研究.对2016年9月到2017年2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36例集合不足型外斜视患者行手术治疗,随访时间≥6个月.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3组:单眼水平直肌后徙联合缩短手术组(A组,16例)、单眼内直肌斜向缩短术组(B组,9例)和双眼内直肌斜向缩短术组(C组,11例).A组中外直肌按照看远斜视度数后徙,内直肌按照看近斜视度数缩短.B组和C组中内直肌肌止端上端按照看远斜视度数缩短,肌止端下端按照看近斜视度数缩短.术后正位的评价标准为看远斜视度在±10△以内.采用Fisher精确概率检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进行数据分析.结果:随访期末,A组正位占比为14/16例,显著高于B组(2/9例)和C组(4/11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组看近和看远斜视度均小于其他2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组间手术后看近和看远斜视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单眼水平直肌后徙联合缩短手术中外直肌按照看远斜视度数后徙,内直肌按照看近斜视度数缩短设计术式,可以有效治疗集合不足型外斜视,优于内直肌斜向缩短手术.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相关文献
  • 复发性多软骨炎合并双眼葡萄膜炎和单眼巩膜炎一例

    患者,女,57岁,因“双眼眼红反复发作6个月,加重伴左眼视力下降4个月”入院.患者于6个月前在无诱因下出现双眼明显发红,无明显视力下降,未予诊治.4个月前左眼视力明显下降,伴眼红明显,于外院诊断为“左眼巩膜肿物、双眼葡萄膜炎”,给予激素类眼药水点眼,症状无明显好转.3个月前自觉双耳耳廓增厚、僵硬,无明显听力异常,来青岛市市立医院就诊,门诊以“双眼葡萄膜炎、左眼巩膜炎”收住入院.患者否认外伤史、手术史,无风湿关节炎病史.查体:全身情况尚可,双侧外耳道均狭窄,双耳外形松弛,变软下垂,耳廓变扁,沟回消失(见图1).

    作者:樊宁宁;刘夫玲;周占宇;刘怡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单眼水平直肌后徙联合缩短术与内直肌斜向缩短术治疗集合不足型外斜视的疗效对比

    目的:比较单眼水平直肌后徙联合缩短手术与内直肌斜向缩短术对集合不足型外斜视的治疗效果.方法:前瞻性研究.对2016年9月到2017年2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36例集合不足型外斜视患者行手术治疗,随访时间≥6个月.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3组:单眼水平直肌后徙联合缩短手术组(A组,16例)、单眼内直肌斜向缩短术组(B组,9例)和双眼内直肌斜向缩短术组(C组,11例).A组中外直肌按照看远斜视度数后徙,内直肌按照看近斜视度数缩短.B组和C组中内直肌肌止端上端按照看远斜视度数缩短,肌止端下端按照看近斜视度数缩短.术后正位的评价标准为看远斜视度在±10△以内.采用Fisher精确概率检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进行数据分析.结果:随访期末,A组正位占比为14/16例,显著高于B组(2/9例)和C组(4/11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组看近和看远斜视度均小于其他2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组间手术后看近和看远斜视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单眼水平直肌后徙联合缩短手术中外直肌按照看远斜视度数后徙,内直肌按照看近斜视度数缩短设计术式,可以有效治疗集合不足型外斜视,优于内直肌斜向缩短手术.

    作者:李志刚;荣军博;许丽敏;郎丽娟;曹木荣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经上皮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治疗近视散光术后散光的矢量分析

    目的:采用Alpins矢量分析法分析经上皮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TransPRK)治疗近视散光的效果,探讨影响散光矫正的因素.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14年1月至2016年6月在汕头国际眼科中心行TransPRK矫正近视散光且术后坚持随访3个月的患者99例(167眼),分成低散光组(-0.25-0.75 D)和相对高散光组(-1.00-4.75 D).采用Alpins矢量分析法对手术前后散光的相关指标进行计算和评估,手术前后指标采用配对t检验;影响散光矫正的因素之间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术前主觉验光球镜度为(-3.57±1.22)D,散光度为(-0.93±0.62)D.术后3个月主觉验光球镜度为(+0.12±0.25)D,散光度为(-0.04±0.23)D.目标矫正散光量绝对值(|TIA|)为(0.86± 0.58)D,手术矫正散光量绝对值(|SIA|)为(0.87±0.59)D,误差量绝对值(|DV|)为(0.10±0.21)D,误差值(ME) (0.01±0.17)D,误差角(AE)(1.49±13.27)°,矫正指数(CI)为0.98±0.33.|SIA|与|TIA|呈正相关(r=0.94,P<0.001).|AE|与|DV|呈正相关(r=0.83,P<0.001).ME与|SIA|呈正相关(r=0.23,P<0.001).2组DV|、ME和CI相似;低度散光组的|AE|为5.78°±16.34°,相对高散光组为1.82°±4.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2,P=0.04).术后37只患眼(22.0%)有残余散光,其中60%的患者手术前后轴向改变量大于30°,发现术前散光轴变化呈逆时针改变,转轴度为-2.30°±45.88°.结论:TransPRK对散光的矫正效果与散光大小和轴向矫正的准确性关系密切,为了减少术后散光,需提高术中矫正散光大小和轴向的准确性.

    作者:孙丽霞;辜美山;张日平;李瑾瑜;李森茂;张铭志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运动视觉及视觉训练的研究进展

    运动视觉也称运动视力,是人在运动过程中通过观察环境和事物的变化后,对自己的动作及时做出反馈调整的能力.运动视觉是视觉领域的一个新学科,主要包括评价和提高视觉表现力,对视觉问题进行诊断,并提供必要的视觉训练帮助.视觉训练是一种眼睛和大脑的训练方式,是对大脑视觉神经认知系统的刺激与训练.目前该研究在很多体育运动项目中受到广泛关注,已成为一个新兴热点.运动员的运动视觉能力基本上是在长期的训练和比赛实践中得到增长的,现就其国内外的研究成果作一综述.

    作者:范伟;何芬;张晴;李伟力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间歇性外斜视眼外直肌磁共振成像研究

    目的:利用磁共振成像(MRI)技术研究间歇性外斜视患者眼外直肌Pulley位置及其形态改变.方法: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17年1-6月在天津市眼科医院确诊为间歇性外斜视的患者32例,平均年龄(15.4±1.8)岁.同时招募健康志愿者30例,平均年龄(16.1±1.6)岁,利用MRI技术对第一眼位眼外直肌行连续冠状扫描.采用线性回归和相关系数计算眼外直肌Pulley位置,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2组间比较;同时计算各MRI层面水平肌肉大横截面积和体积的变化,2组间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间歇性外斜视患者眼外四条直肌Pulley位置与正常对照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间歇性外斜视患者各MRI扫描层面其内直肌横截面积均小于正常对照者,且其内直肌肌肉体积小于正常对照者(t=10.47,P=0.006).对于外直肌而言,间歇性外斜视患者外直肌肌肉体积略大于正常对照者,但这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间歇性外斜视患者外直肌/内直肌肌肉体积比率(1.6±0.4)较正常对照者外直肌/内直肌肌肉体积比率(1.1±0.1)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7.33,P=0.007).结论:间歇性外斜视的发病与眼外直肌Pulley位置无关,而可能与水平直肌肌肉体积的变化有关,而这种改变可能会在术后继续影响眼位,从而导致斜视矫正术后远期复发率较高.

    作者:郝瑞;张伟;赵堪兴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准分子激光治疗性角膜切削术联合角膜胶原交联术治疗原发性圆锥角膜

    目的:评估准分子激光治疗性角膜切削术(PTK)联合角膜胶原交联术(CXL)治疗原发性圆锥角膜的临床效果.方法:前瞻性自身对照临床研究.2014年9-10月期间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接受PTK联合CXL治疗的进展期圆锥角膜患者11例(11眼),评估比较术前与术后12个月裸眼视力(UCVA)、佳矫正视力(BCVA)、屈光状态、角膜形态、角膜薄点厚度和角膜内皮细胞密度的差异.手术前后数据的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术后12个月时,UCVA较术前有所提高(t=3.692,P=0.008),球镜度、等效球镜度(SE)、角膜前表面大曲率值较术前均有所改善(t=-1.397,P=0.039;t=-2.363,P=0.040;t=2.941,P=0.007),角膜薄点厚度较术前降低(t=3.839,P=0.003),内皮细胞计数无明显变化(t=-1.615,P=0.172).结论:PTK联合CXL治疗进展中的原发性圆锥角膜是安全和有效的.

    作者:张佳;刘畅;李旖旎;丁萍;文佩;王春梦;郑雅汝;王勤美;陈世豪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间歇性外斜视的侧方非共同性临床特征与手术矫正效果回顾分析

    目的:探讨间歇性外斜视(IXT)侧方非共同性(LI)的临床特征和手术矫正效果.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16年3月至2017年3月在天津市眼科医院收治的并且由同一名医师完成全部评估检查的IXT患者,选择其中具有LI阳性(LI+)(以三棱镜加交替遮盖法测量术前术后原在位、水平左侧、水平右侧的斜视度数,以看远侧方与原在位斜视度差值绝对值≥10△定义为LI+).按照术前LI大小分为LI+A组(<20△)和LI+B组(≥20△).分析斜视度、斜视类型、非共同性的单双侧等分布和特征,以及手术矫正后LI变化.术后随访3~6个月.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Fisher精确检验进行数据分析.结果:381例IXT患者中LI+32例(占8.4%),基本型IXT29例(91%),集合不足型IXT 3例(9%),未见类似分开过强型和真性分开过强型;单侧LI+24例(75%),双侧8例(25%);LI相对值,即(看远侧方与原在位斜视度差值绝对值/看远原在位斜视度)×100%,24例(75%)小于40%,8例(25%)≥40%;5例术后仍LI+.LI+A组(24例)和LI+B组(8例)间斜视类型构成、单双侧构成、LI相对值构成、术后LI+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前LI+B组远、近原在位平均水平斜视度(-55.0△±7.6△,-60.0△±8.9△)均较A组(-38.8△±12.4△,-44.8△±12.6△)大(t=-3.49、-3.16,P<0.05).A组、B组术前LI相对值分别为29.7%±10.4%,35.0%±7.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末次随访,全部患者原在位水平斜视度+2△~-8△.结论:伴有LI现象的IXT以基本型为主,单侧LI多见,水平斜视度较大患者LI绝对值亦较大,LI以绝对值定义可能更可靠.术前充分考量LI的影响,并进行合理的手术设计,可使LI转阴,同时避免原在位的眼位过矫.

    作者:李月平;张伟;赵堪兴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SMILE与改良去瓣Epi-LASIK矫正近视的疗效比较

    目的:比较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SMILE)与改良去瓣机械法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上皮瓣下磨镶术(Epi-LASIK)矫正近视术后1年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选择2013年3月至2014年8月在南京总医院行SMILE的近视散光患者52例(103眼)作为SMILE组,行改良去瓣Epi-LASIK的近视散光患者43例(86眼)作为Epi-LASIK组.分别在术前,术后1d、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测量患者的裸眼视力(UCVA)、佳矫正视力(BCVA)、残余散光、等效球镜度(SE),并于术后1年测量2组的对比敏感度(CS)、调制传递函数(MTF)、波前像差等.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t检验和卡方检验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术后1d及1周,SMILE组UCVA优于Epi-LASIK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065、5.994,P< 0.001),余时间段2组间UCVA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年,2组间SE在±0.50 D和±1.00 D范围内的眼数百分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SMILE组柱镜度在±0.50 D范围内的眼数百分比高于Epi-LASIK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734,P=0.001).术后1年,SMILE组在有眩光低空间频率(3、6cpd)的CS高于Epi-LASIK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106、3.848,P< 0.001);2组在有眩光余空间频率和无眩光所有空间频率的C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4 mm瞳孔直径下,2组间全眼像差、低阶像差、高阶像差、球差、慧差、三叶草像差及MTF值在各空间频率上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6 mm瞳孔直径下,SMILE组的高阶像差、球差低于Epi-LASIK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881、6.843,P<0.001),2组间其他像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SMILE组在低空间频率和高空间频率(5、20、25、30 cpd)的MTF值均高于Epi-LASIK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272,P=0.001;t=2.926,P=0.004;t=3.280,P=0.001;t=3.975,P<0.001),其他空间频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SMILE与改良去瓣Epi-LASIK矫正近视均安全、有效、稳定、预测性好,但SMILE对散光的矫正准确性更佳,且在6m m瞳孔直径下的视觉质量优于改良去瓣Epi-LASIK.

    作者:陈祥菲;陆燕;王春红;杨丽萍;黄振平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知觉学习训练重建共同性外斜视术后立体视功能的作用

    目的:采用知觉学习训练方法对斜视矫正术后无立体视功能或者立体视功能不能恢复至正常的共同性外斜视患者进行训练,探讨知觉学习训练在斜视术后立体视功能重建中的作用.方法:前瞻性研究.选择2009年8月至2011年8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斜视矫正术后眼位正位的共同性外斜视患者23例,均为术后3个月以上Titmus立体图检查立体视功能未达到正常者.采用心理物理学中的知觉学习方法进行立体视功能训练,观察训练前后视差辨别正确率、立体视锐度的变化.训练前后的数据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23例患者中有2例不能完成训练任务,21例患者顺利完成训练,平均训练(6.9±3.8)d,经知觉学习训练后立体视功能较训练前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8.228,P<0.001).视差辨别正确率检测显示,受试者在视差分别为320″、440″、580″时,训练后应答正确率高于训练前应答正确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3.102,P=0.01;t=-2.360,P=0.02;t=-2.177,P=0.03).结论:知觉学习训练可有效重建共同性外斜视术后患者的立体视功能,但具体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陈静;封利霞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间歇性外斜视的调节灵活度和调节反应

    目的:比较间歇性外斜视和正常眼位人群之间,间歇性外斜视注视眼和非注视眼之间的调节灵活度和调节反应.方法:病例对照研究.选取2016年10月至2017年1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门诊就诊的35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作为间歇性外斜视组,另选取24例正位眼或外隐斜斜视度≤6△的门诊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2.00 D的反转拍和开放视野式自动验光仪分别测量受试者在单眼和双眼注视近距视标时的调节灵活度和调节反应.采用t检验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间歇性外斜视组的双眼调节灵活度为(8.8±4.1) cpm,显著低于对照组[(10.9±3.1)cpm],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65,P=0.035).间歇性外斜视组的非注视眼调节灵活度显著低于注视眼(t=4.657,P<0.001).双眼注视40 cm处视标时,间歇性外斜视组的注视眼调节反应高于对照组的主导眼(t=-2.163,P=0.035).双眼注视状态下,间歇性外斜视组注视眼的调节反应为(1.89±0.30)D,高于其在单眼注视状态下的调节反应[(1.64±0.34)D],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01,P=0.001).结论:间歇性外斜视患者的双眼调节灵活度低于对照人群,其注视眼和非注视眼的调节灵活度和调节反应均不一致,且双眼注视时调节反应高于单眼注视状态.

    作者:林惠玲;胡玉艳;徐昕頔;沈品呈;毛欣杰;瞿佳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间歇性外斜视儿童矫正术后远期疗效

    目的:探讨间歇性外斜视儿童斜视矫正术后的远期临床效果及其术后动态变化.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13年2月至2014年8月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斜弱视专科接受手术治疗且随诊时间超过12个月的间歇性外斜视儿童,分析患儿术前、术后1周、术后1个月和末次随访时的远、近斜视角及双眼视功能参数.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术前和术后各时期的远、近斜视角.采用卡方检验比较手术前后远、近知觉性融合及立体视功能.结果:共纳入患儿139例,手术年龄为7.4±2.6(4~14)岁.随访时间为21.0±10.5 (12~ 51)个月.术前视远和视近的斜视度分别为-33.9△±10.9△(-20△~-75△)和-38.2△±10.2△(-20△~-85△).末次随访时视远和视近的斜视度分别为-6.4△±8.0△(+16△~-35 △)和-7.7△±9.6△(+20△~-40△),103例(74.1%)保持成功,35例(25.2%)欠矫复发,1例(0.7%)保持过矫.末次随访时双眼视功能显著改善,远、近知觉性融合功能较术前均有显著改善(x2=26.88、26.24,均P<0.001),远、近立体视较术前均显著改善(x2=64.38,P< 0.001;x2=14.63,P=0.002).末次随访时复发的35例患儿其远知觉性融合功能较术前显著改善(x2=14.58,P-0.002),远、近立体视水平均有所改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约3/4的间歇性外斜视儿童术后远期能维持正位,患者术后双眼视功能有显著改善.即便是术后复发患儿,其双眼视功能仍较术前有所改善.

    作者:张敏;许梅萍;余新平;张军晓;余焕云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关注间歇性外斜视治疗的焦点问题

    间歇性外斜视是亚洲常见的斜视类型,当前该疾病的临床治疗在手术时机、为获得远期满意疗效的术后近期目标眼位、非手术治疗的适应证等方面尚存在争议.笔者针对间歇性外斜视这些热点问题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和临床实践展开评述,供眼科同道们参考.

    作者:李月平;张伟 刊期: 2018年第05期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