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建宏
临床资料女,33岁,幼年因面部生长肿瘤遭家人遗弃,随着年龄增大肿瘤逐渐长至17 cm×13cm×4 cm,肿块波及右侧额部、眼眶、颧颊部、腮腺乳突区、颌下区及耳部.肿瘤表面皮肤色素沉积,质地松软,局部有硬结节存在.右眼、耳均被肿瘤牵拉下垂导致视力、听力丧失.摄片示右侧下颌骨体及升支、髁状突、喙突上颌结节区骨质受压,凹凸不平.入院诊断为右颅面部神经纤维瘤病.
作者:严静;李刚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应用多层CT影像测量下颌骨与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手术相关下颌管骨性解剖标志,为避免手术中损伤下齿槽神经血管提供指导.方法:选择60名正常成人下颌骨多层CT扫描图像,应用efilm1.94图像处理软件分别在第二磨牙远中的垂直线,磨牙后三角尖至下颌角连线及下颌孔下5 mm处取下颌骨断面,测量下颌管的解剖位置.结果:下颌管在下颌第二磨牙远中断面距颊侧骨面的距离为6.26±4.34 mm;在磨牙后三角尖至下颌角连线断面距颊侧骨面的距离为5.18±2.12 mm;在下颌孔下5 mm断面距颊侧骨面的距离为4.44±2.38 mm.结论:参照测量获得的解剖数据在术中能降低下齿槽神经血管损伤的发生率.
作者:华泽权;邹明宇;李树华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研究口腔黏膜癌变过程中HIF-1α、iNCS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建立金黄地鼠颊囊癌变模型,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测定地鼠颊囊癌变过程中HIF-1α、iNOS mRNA的表达.结果:HIF-1αmRNA在重度异常增生组和鳞癌组出现表达,二者间表达阳性率(44%,68%)无显著性差异(P>0.05);其他各组均未检测到HIF-1αmRNA的表达.iNOS在异常增生组和鳞癌组异常高表达,其中轻度、中度异常增生组与鳞癌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重度异常增生组与鳞癌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HIF-1α的过度表达是黏膜癌变过程中的早期行为,早于组织学上的血管形成和浸润.HIF-1α、iNOS相互协同促进口腔黏膜癌的发生与发展,检测组织中二者的表达将成为临床监测口腔黏膜癌变进展及判断预后的重要指标.
作者:王霞;孙善珍;吴淑华;王培源;张晓英 刊期: 2006年第01期
错(牙合)畸形在口腔疾病中发病率较高,克拉玛依地区是一个以汉族、维吾尔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地区,为了解在同一地区不同民族错(牙合)畸形患病情况,我科对该地区汉族、维吾尔族青少年的错(牙合)畸形的患病情况进行调查,报道如下:
作者:邵新瑛;周懋莘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检测Smad2/3蛋白在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OSF)组织中的表达及分布,探讨其在OSF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ABC法,用Smad2/3兔抗人多克隆抗体检测20例OSF病变组织及10例正常口腔黏膜组织中的Smad2/3蛋白的表达及分布.结果:Smad2/3在OSF病变组织中为中等强度表达,在正常口腔黏膜组织中为强阳性表达,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Smad2/3蛋白在OSF病变组织中中等强度表达,在OSF发病机制中有重要作用.
作者:陈剑声;柳志文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评价颌间Ⅲ类矫形力对颅面骨缝宽度变化的作用.方法:选用青春发育期恒河猴6只,随机分为1.5月和3月实验组各2只,对照组各1只,实验组戴双阻板磁力矫治器,对照组不戴.并于颧颌缝、颧颞缝、颧额缝两侧作银汞合金标记点,加力前后摄X线头颅侧位片,测量骨缝间距并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加力后骨缝宽度明显增加,颧颌缝、颧颞缝宽度增加明显,颧额缝亦有增加,但增加量较少,3月组较1.5月组增加量大.结论:在颌间Ⅲ类矫形力作用下,实验组骨缝宽度均有不同程度增加.上颌骨长度增加,利于早期骨性Ⅲ类错(牙合)面型的改善.
作者:王丽艳;赵宁;徐芸 刊期: 2006年第01期
口腔扁平苔藓是一种T淋巴细胞介导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因尚不明确.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在免疫应答的启动和调节及T细胞分化发育中发挥重要作用,并与遗传有密切关系.目前,已发现HLA与多种人类疾病之间存在关联.本文总结了口腔扁平苔藓与HLA之间的关系及HLA与疾病相关联的作用机制.
作者:李慧源;唐国瑶 刊期: 2006年第01期
上颌骨缺损除造成面部畸形外,还会引起患者严重的咀嚼、吞咽、语言功能障碍,从心理、生理方面影响患者的健康.因此,适时地对上颌骨缺损进行修复以恢复颌面部的功能和形态,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本文结合典型病例介绍临床修复经验.
作者:侯文炳;史骥斌;张竹涟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变色牙内漂白疗法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需作内漂白的牙齿行根管治疗术后,髓腔内置入30%过氧化氢小棉球暂封,达到正常色泽后用复合树脂进行充填.3年后复查.结果:75个牙3年后复查68个牙,有效率达97.06%.结论:内漂白法治疗变色牙可恢复到正常牙色范围.
作者:陈晓玲;张莺;陈作良 刊期: 2006年第01期
随着镍铬合金全冠或以它为基底的烤瓷冠的广泛应用,镍铬合金引起的不良反应逐渐增多.作者遇到3例镍铬合金产生过敏反应的病例报道如下:
作者:郑佑祥;张敏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评价下颌骨牙源性角化囊肿手术及可摘部分义齿修复对患者咀嚼效能的影响.方法:通过临床检查和复习X线片明确术前囊肿累及的牙数和术后的缺失牙数,采用吸光度法测定咀嚼效率.对结果进行比较和统计学分析.结果:手术后的平均失牙数下颌骨部分切除术组明显多于囊肿剜除术组和袋形术组;可摘部分义齿修复前及修复后的吸光度值,颌骨切除术组均低于囊肿剜除术和袋形术组(P<0.01);囊肿剜除术和颌骨切除术组义齿修复后吸光度值明显提高(P<0.01).结论:下颌骨牙源性角化囊肿手术后患者咀嚼效能变化与手术方法或牙缺失数有关,术后可摘部分义齿修复可明显改善患者的咀嚼功能.
作者:谭珍珠;刘冰;卫晋雄;邹浩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研究超声波对正畸牙移动过程中牙龈血流量的影响,探讨超声波加快正畸牙移动的效果及作用机制.方法:20例初诊正畸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0例,两组病例在进行颌内牵引前先进行牙列整平,治疗组对颌内牵引的测试牙加力前3 d进行超声波处理,对照组只进行颌内牵引,不进行超声波处理.两组病例均于术前1 d,加力后1 d、8 d、16 d测试血流动力学指数和累计牙移动量.结果:牙移动过程中牙龈血流动力学存在变化,超声波能显著增加动脉收缩期血流速度(Vs)、舒张期血流速度(Vd),对动脉阻力指数影响不大.结论:超声波能显著提高牙周血流灌注量及加快牙周组织新陈代谢.
作者:廖建宏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观察Seal&Protect治疗牙本质敏感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对47例共62个颈部牙本质过敏的牙齿,采用Seal&Protect封闭剂进行治疗,观察即刻、术后1个月和术后3个月的疗效.结果:经Seal&Protect封闭剂治疗,即刻有效率98.4%,一个月后有效率94.9%,三个月后有效率86.8%.结论:Seal&Protect封闭剂为治疗颈部牙本质过敏的理想材料.
作者:张爱莉;王宁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由于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人群的颅面结构不同[1~5].进行模型测量分析时必须根据不同民族、地区正常(牙合)的测量分析指数来进行错(牙合)畸形的诊断.本研究选择新疆维吾尔族人正常(牙合)牙颌模型测量分析,以建立正常(牙合)牙冠宽度,牙弓大小,基骨弓大小,腭盖高度及牙列指数的正常值.
作者:迪丽努尔;艾则孜;古丽努尔;米海尔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观察颏兜Ⅲ类牵引与功能矫治器Activator矫治Ⅲ类错(牙合)的效果.方法:采用颏兜口外牵引联合功能性矫治器矫治38例前牙反(牙合)病例.结果:有效地抑制了下颌骨的前伸及发育、上颌骨与牙弓的发育均有改善、磨牙(牙合)关系基本达到安氏Ⅰ类关系.凹面型得到改善.结论:颏兜与Activator联合使用能够有效地纠正早期牙列反(牙合),疗效显著,稳定.但下颌牙列舌倾及高角患者不宜使用Activator.
作者:谢永志;黎慧彤;陈建霞;黄昌琴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对比研究四种临床常用牙本质粘结剂的边缘封闭性能.方法:在20个离体人恒磨牙颊、舌侧牙颈部各制备3 mm×2 mm×2 mm的箱型V类洞.制备的窝洞随机分为4组,分别以全酸蚀粘结剂Prime&BondNT和Single Bond,自酸蚀粘结剂Adper Prompt和Clearfil SE Bond粘结,Charisma复合树脂充填.0.5%碱性品红溶液中染色24 h后,将充填体连续纵向剖开为四部分,体视显微镜下观察各剖面充填体边缘的微渗漏情况,并以扫描电镜观察树脂-牙本质界面的结合状态.结果:各种粘结剂均存在微渗漏现象,龈方微漏程度显著高于冠方(P<0.05).各种粘结剂之间的微漏程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电镜下各组界面均存在散在间隙,全酸蚀粘结剂形成的混合层较自酸蚀者厚,树脂突亦较长.结论:多剖面评分法较常规正中剖面法能更全面地评价界面的微漏情况;各种粘结剂均不能完全消除充填体边缘微漏.
作者:熊宇;陈吉华;王辉;王迎捷;刘奕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用有限元方法研究密质骨厚度对牙种植体初期稳定性的影响.方法:建立牙种植体、局部下颌骨块三维有限元模型,利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分析不同密质骨厚度对种植体颊舌向、轴向一阶振动固有频率的影响.结果:随着密质骨厚度由缺如逐渐增加至3.0mm,种植体颊舌向、轴向振动的固有频率值均逐渐增加,其中颊舌向固有频率大增幅达97.61%,而轴向固有频率大值仅增加了11.06%.结论:种植体周密质骨厚度主要增加了种植体颊舌向稳定性,而对种植体轴向稳定性的增加有限.
作者:汪昆;李德华;周继祥;宋应亮;李玉龙;刘宝林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采用一种新式矫治装置矫治安氏Ⅱ2错(牙合)的临床效果.方法:选自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正畸科门诊安氏Ⅱ2病例20例(其中男9例,女11例),平均年龄12.6岁(10~~15.8岁).矫治装置使用多用弓 唇弓,在其上套入Ni-Ti推簧,并焊上拉钩,借助Ⅱ类牵引的力值(150g~200g),推上颌磨牙向远中移动,并适当牵引下颌后牙向近中移动,终调整磨牙关系由Ⅱ类成为Ⅰ类.术前术后摄头颅侧位x线片,测量上下磨牙的远中、近中位移.结果:经过平均4.5个月的治疗(3.4~5.8个月),上颌磨牙平均远移2.16±1.3 mm,而下颌磨牙平均向近中移动1.38±0.64 mm.终磨牙的Ⅱ类咬合关系得到纠正.结论:NiTi螺旋弹簧多用弓装置是一种有效的改正Ⅱ类磨牙关系的治疗方法,其矫治机制是在上颌磨牙远移的基础上,下颌磨牙适当近移共同作用的结果.
作者:段银钟;陈学鹏;霍娜;王艳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骨组织形成过程中骨钙素表达规律,评价金刚石-钛涂膜,纯钛和羟基磷灰石三种材料植入界面骨细胞功能情况,以利筛选出新的种植材料.方法:本实验将金刚石-钛涂膜、纯钛和羟基磷灰石三种种植材料,植入鼠下颌骨内,进行骨界面骨钙素mRNA检测及骨钙素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金刚石-钛涂膜材料新骨生成启动早,能明显加快组织的骨性愈合;金刚石和羟基磷灰石种植材料骨钙素mRNA表达量明显大于纯钛(P<0.01).结论:骨钙素mRNA表达与界面区细胞增殖、新骨形成有关;骨钙素mRNA的检测有助于界面区细胞功能状态的判断.
作者:李增健;杨鸣良;王玉新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评价拔除下颌第二磨牙后远移第一磨牙矫治骨性Ⅲ类错(牙合)的临床疗效.方法:对7例恒牙期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拔除下颌第二磨牙,采用滑动杆+Ⅲ类牵引推下颌第一磨牙向远中.拍摄治疗前后的头影测量片,对治疗前后变化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后SNA平均增加1.42±0.30(°),SNB平均减小1.9±0.21(°),ANB增加3.32±0.18(°);下颌平面角FMA增大2.05±0.45(°),OP/MP增大2.53±0.32(°),OP/FH值无显著变化;NA/U1角和U1/NA距分别增加2.73±0.50(°)和1.75±0.45(mm),NB/L1角和L1/NB距分别减小4.73±0.60(°)和1.83±0.71(mm),IMPA减小5.66±0.18(°).结论:拔除第二磨牙矫治骨性Ⅲ类错(牙合)属于非常规掩饰性治疗手段,但仍可作为临床治疗骨性Ⅲ类错(牙合)的一种方法.
作者:杨振华;段银钟;刘红 刊期: 2006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