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海丁格刷引导定位的后像弱视治疗仪的改良及临床试用

陈洁;吕帆;王光霁;苏炎峰

关键词:后像, 偏心注视, 弱视, 海丁格刷
摘要:本文介绍了一种海丁格刷引导定位的后像弱视治疗仪.由海丁格刷引导产生中心注视后.将注视点移到一标定点.该点通过半反半透镜片与侧面的遮盖盘共轭,当眼睛将注视产生的海丁格刷像移到标定点上后.强光源漂白和抑制偏心注视点,产生后像.闪烁光背景增加后像持续时间,利用后像对准阅读材料或精细作业.激发中心凹注视能力,改善注视功能,提高中心凹视力.该仪器专用于治疗偏心注视性弱视,尤其适合大角度偏心注视患者.通过对临床15例患者的检测表明,该仪器性能稳定,操作简便,结构简单,疗效可观,适于治疗偏心注视性弱视.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相关文献
  • 共焦显微镜诊断双眼角膜塑型镜相关性阿米巴角膜炎1例

    患者,男性,20岁,学生,因过夜配戴角膜塑型镜后出现双眼红、疼痛、视力下降半个月,于2006年12月5日来我院就诊.

    作者:张琛;孙旭光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组织型谷氨酰胺转移酶在开角型青光眼患者房角组织的表达

    目的 探讨组织型谷氨酰胺转移酶(tissue transglutaminase.tTG)在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房角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和正常人眼房角组织中表达情况的比较.方法 术中取青光眼患者房角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观察开角型、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及正常人房角组织内tTG的表达情况.用RT-PCR方法分析组织内tTG的表达水平.结果 免疫组织化学及RT-PCR结果均显示,正常组与闭角型青光眼组房角tTG的表达差异并无显著性(分别为0.180±0.032,0.212±0.019,P>0.05 ),而正常组与开角型青光眼组、闭角型青光眼组与开角型青光眼组房角组织tTG的表达差异有极显著性(分别为0.180±0.032,0.325±0.052;0.212±0.019,0.325±0.052,P<0.011).结论 开角型青光眼房角组织tTG的表达增加,tTG的增加可能与开角型青光眼的发病有关.

    作者:陈慧;胡义珍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两种微型角膜板层刀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的效果比较

    目的 对Moria M2 130型(以下简称M2)一次性微型角膜刀头(自带刀片)与微型角膜刀片的角膜瓣制作效果进行比较.方法 59例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situ keratomileusis,LASIK)手术患者(113眼),随机使用两种刀来制作角膜瓣,记录角膜瓣直径、蒂长,术后应用共焦显微镜测量瓣厚,记录术中和术后的并发症,对结果作统计分析比较.结果 使用M2一次性刀头与M2刀片时,制作的角膜瓣平均厚度分别为(139.35±19.07)μm、(126.92±11.50)μm(t=4.096,P<0.01).同一患者双眼使用同一把刀,两眼角膜瓣厚度无明显差异.术中角膜瓣的制作均一次成功,无严重并发症.结论 M2型一次性刀头与刀片均具有安全性和稳定性.一次性刀头使用更方便,角膜瓣下干净,但角膜瓣厚度的平均值较高,标准误差较大.M2型刀片的角膜瓣制作效果相对稳定,但角膜瓣下残留相对多的金属颗粒.

    作者:黄悦;赵绍贞;孙慧敏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海丁格刷引导定位的后像弱视治疗仪的改良及临床试用

    本文介绍了一种海丁格刷引导定位的后像弱视治疗仪.由海丁格刷引导产生中心注视后.将注视点移到一标定点.该点通过半反半透镜片与侧面的遮盖盘共轭,当眼睛将注视产生的海丁格刷像移到标定点上后.强光源漂白和抑制偏心注视点,产生后像.闪烁光背景增加后像持续时间,利用后像对准阅读材料或精细作业.激发中心凹注视能力,改善注视功能,提高中心凹视力.该仪器专用于治疗偏心注视性弱视,尤其适合大角度偏心注视患者.通过对临床15例患者的检测表明,该仪器性能稳定,操作简便,结构简单,疗效可观,适于治疗偏心注视性弱视.

    作者:陈洁;吕帆;王光霁;苏炎峰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兔胚胎视网膜前体细胞体外培养纯化方法探究

    目的 探讨新西兰白兔的胚胎视网膜前体细胞的培养、增殖与纯化方法,并对其性质及体外分化进行鉴定.方法 来源于19d、20d及26 d不同孕龄的兔胚胎.用内路法取出含视网膜前体细胞的组织,采用胰酶/EDTA消化,利用组织中不同类型细胞对消化液不同的反应,去除混入的间质细胞等成分,达到逐步分离纯化胚胎视网膜前体细胞的目的.分离所得的细胞,利用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其生长情况,同时对相关类型细胞行免疫细胞化学染色,以鉴定视网膜前体细胞.结果 从兔胚胎视网膜神经部分离出的原代视网膜前体细胞具有明显的生物学特性:所培养细胞可形成悬浮生长的细胞团.刚贴壁的细胞成簇状生长,这些细胞用免疫细胞化学染色神经上皮干细胞蛋白(Nestin)表达呈阳性.经传代几代后细胞生长趋同,细胞生长呈长梭形,逐渐有细胞分化为多种视网膜细胞类型,包括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等,同时Nestin表达下调.结论 不同时期、不同培养条件下的视网膜前体细胞均具有相同的形态,这种利用酶消化时间的不同能够分离纯化视网膜前体细胞,为将来研究此类细胞的性质及干细胞的相关研究打下良好的细胞生物学基础.

    作者:陈连凤;吴婵;林雪;方全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近视患者角膜的非线性回归拟合曲面方程

    目的 通过对近视眼患者角膜前、后表面的网格划分.三维坐标的测量、采样和分析,拟合出较为精确的近视患者角膜前、后表面的通用曲面方程,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方法 运用orbscan角膜地形图系统测量64眼近视患者中央角膜前表面7mmx7mm、后表面6mmX6mm范围内各特定点(0.2mm×0.2mm网格划分的顶点)与适球面之间的径向距离差值及中央角膜厚度值,代入数学公式计算各点的三维坐标,随机选择64眼中60眼角膜前、后表面各特定点的坐标数据.应用SAS软件以非线性回归方法拟合角膜前、后表面的通用曲面方程.以SPSS软件对通用曲面方程计算余下4眼角膜前、后表面各特定点的预测z轴坐标值,并同实测z轴坐标值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近视患者角膜前、后表面均为椭球面.前表面通用曲面方程:X2/8.73352+y2/8.62782+(Z+9.6835)2/9.68352=1:后表面通用曲面方程:X2/8.46932+Y2/8.25632+(Z+12.1211)2/11.58482=1;角膜前、后表面通用曲面方程的预测性较好:本结果已应用于后续角膜生物力学研究中的角膜建模.结论 本研究较为合理的网格划分方式及非线性回归拟合算法使得终求出的角膜前、后表面曲面方程具有较高的精确性,可较好地描述真实角膜形态,为其他相关研究提供基础性参考.

    作者:包芳军;王晓幸;王勤美;陈世豪;符爱存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未用辅助剂的内界膜剥除在黄斑裂孔手术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在未用辅助剂染色情况下内界膜剥除联合玻璃体切割及长效气体填充治疗黄斑裂孔的效果.方法 对54例(59眼)黄斑裂孔患者行玻璃体切割后在未用染色剂的情况下进行内界膜剥除,剥膜范围为3.0~5.0PD,使用长效气体填充,术后面向下体位14d.结果 内界膜剥除顺利,术后裂孔闭合率达93.2%.术后随访时间3~22个月,平均8.7个月,视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视物变形亦有明确改善,部分患者视力提高可达6~7行,无明显远期并发症出现.结论 不使用染色剂辅助进行内界膜剥除联合玻璃体切割及长效气体填充是黄斑裂孔治疗中确切可行的手术方式.

    作者:张少冲;冷云霞;佘洁婷;程鹤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后玻璃体后脱离的临床观察

    目的 评估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 leusis.LASIK)后的玻璃体后脱离(posterior vitreous detachment,PVD)发生情况.方法 对43例(85眼)在我院行LASIK矫治近视的近视患者采用眼部B超检查,观察其术前与术后第3天、第1、第3、第6个月的PVD发生情况.结果 本组患者术前PVD发生率为11.8%:术后6个月随访中共有21眼(21/75,28%)新发生PVD,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眼轴较长是术后发生PVD的高危因素;未观察到视网膜裂孔、视网膜脱离等严重眼后段并发症.结论 LASIK可诱发PVD,眼轴较长者更易发生.术后6个月随访中未观察到严重眼后段并发症.

    作者:沈丽君;许琛琛;王勤美;方海珍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鞘脂酶激活蛋白在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晶状体上皮细胞的表达

    目的 观察鞘脂酶激活蛋白(sphingolipid activator proteins,Saposins)在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晶状体上皮细胞的表达.方法 收集20例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和10例正常透明晶状体的前囊膜(中央5.5~6.0mm直径区域),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晶状体上皮细胞中鞘脂酶激活蛋白的表达并计算灰度值.结果 两组晶状体上皮细胞中均有鞘脂酶激活蛋白的表达.与正常透明晶状体组相比,Saposin A(145.03±11.96)、Saposin C(139.78±7.99)和Saposin D(144.30±8.22)在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晶状体上皮细胞的表达量增加(P均<0.01),Saposin B(132.59±16.91)的表达量无明显增加(P>0.05).结论 鞘脂酶激活蛋白可能在晶状体老化和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钱益勇;李侲宇;ZHANG Zhenping;张振平;李秀梅;吴文捷;祁晓阳;王晓黎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层粘连蛋白对人视网膜母细胞瘤株基质金属蛋白酶-2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的影响

    目的 研究层粘连蛋白(laminin,LN)对人视网膜母细胞瘤株(Hxo-Rb44)基质金属蛋白酶-2(matrix metalloproteinase,MMP-2)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MMP-9)及其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 在体外培养的人视网膜母细胞瘤细胞株(Hxo-Rb44)内分别加入含0μg/ml、5μgml、10μg/ml、20μg/ml LN的无血清RPMI-1640培养基,培养24 h后,分别)利用免疫组化SP染色法和PT-PCR检测每个实验组Hxo-Rb44表达MMP-2,MMP-9及其mRNA的含量.统计学方法比较不同实验组Hxo-Rh44表达MMP-2,MMP-9及其mRNA的差异.结果 视网膜母细胞瘤细胞经LN刺激后,细胞内MMP-2和MMP-9及其mRNA表达均增加,免疫组化结果显示5μg/ml、10μg/ml、20μg/ml LN处理组MMP-2和MMP-9的染色灰度值分别是178.1±11.7和167.0±15.7、147.9±13.4和140.3±12.0、114.4±13.6和104.0±10.6,和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且LN浓度越高,其表达越强.5μg/ml、10μg/ml、20μg/ml LN处理组的MMP-2/β-actin、MMP-9/B-actin灰度值比值分别是0.181±0.016和0.254±0.023、0.201±0.021和0.287±0.020、0.243±0.019和0.320±0.022,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且随着LN浓度增高而增高,呈明显的量效关系.结论 LN可诱导视网膜母细胞瘤细胞中表达的MMP-2和MMP-9及其mRNA增加,并呈剂量依赖型.提示LN对视网膜母细胞瘤的侵袭和转移可能具有促进作用.

    作者:龙华;姜发纲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硅油填充术后继发青光眼的原因分析及治疗

    目的 统计经睫状体平坦部玻璃体切除术联合硅油填充治疗复杂性视网膜脱离患者出现高眼压的发生率.并分析其病因,探讨其治疗方法.方法 对56例(56眼)行玻璃体切除术联合硅油填充患者进行随访观察.结果 56眼中的21眼(占37.5%)出现了眼压升高.其中,6眼仅用抗青光眼药物治疗,用药后眼压为6.0~38.5 mmHg;15眼行青光眼手术治疗,术后眼压为6.0~19.5 mmHg.结论 本组硅油术后继发青光眼发病率为37.5%,其中一部分可以用抗青光眼药物治疗,而对药物无效的患者经手术治疗,病情均能得到良好控制.

    作者:邱翎;孔丽萍;徐建国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Q值调整的个体化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近视临床疗效

    目的 探讨Q值调整的个体化切削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治疗近视的安全性、有效性、可预测性和稳定性.方法 应用美国雷赛Astramax三维角膜地形图仪、Astrapro个体化切削设计程序和Astrascan XL准分子激光系统,对33例(66眼)近视患者行Q值调整的个体化LASIK手术.30例(59眼)近视患者作为对照组行标准切削方式的LASIK手术.随访6个月,评价手术疗效.结果 标准组和Q值组术后第6个月结果:①安全性:两组均无一眼下降2行及以上,下降一行的各仅为2眼.②有效性:术后裸眼视力分别为5.04±0.06和5.05+0.07, 5.0以上分别为89.8%和90.9%,5.1以上为49.2%和50.0%.③可预测性:术后平均等效球镜分别为(-0.11±0.44)D和(-0.07±0.44)D,在目标值±0.50D以内分别为83.1%和80.3% ,±0.25D以内均为57.6%.④稳定性:术后第1、第3和第6个月的平均等效球镜为-0.02966D和0.096591D,-0.09746D和0.003788D,-0.11441D和-0.07197D,变化均小于0.25D.上述4种指标均未见统计学差异.⑤术后Q值分别为0.42±0.21和0.107±0.23,两者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6个月的随访结果显示,两组具有较高的安全性、有效性、可预测性和稳定性;Q值调整的个体化切削比标准切削更有助于维持角膜生理性的非球面性.其远期效果仍需更多病例、更全面的评价指标和更长时间的随访和研究.

    作者:陈世豪;李斌;王勤美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先天性白内障二期后房人工晶状体植入不同技术方法的探讨

    目的 探讨分析先天性白内障二期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不同技术方法、效果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方法 对27例(36眼)已行先天性白内障摘除的无晶状体眼患儿行二期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包括眼前节重建、后囊膜撕开或切开、前部玻璃体切除及人工晶状体缝线固定等技术.术后观察分析视力、人工晶状体及后囊膜情况及其他并发症.结果 术后第3天视力>0.5者8眼,0.5以下者28眼;术后1个月矫正视力>0.5者12眼0.5以下者24眼:术后3个月矫正视力>0.5者17眼,0.5以下者19眼.术后1个月发现残留后囊膜混浊10例.人工晶状体前纤维膜2例.人工晶状体位置良好,无夹持或脱位.观察6个月,无眼后节并发症,但屈光度的变化尚需长期观察.结论 二期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是治疗2岁以上儿童无晶状体眼的佳方法,需要熟练掌握处理复杂情况的显微手术技巧和经验.

    作者:肖瑛;王静;李镜海;高志娟;刘景;王磊;孙洪义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角膜屈光手术后人工晶状体屈光度的计算和选择

    目的 初步探讨角膜屈光手术后的白内障患者接受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intraocular lens,IOL)植入手术的效果,并对三种计算IOL屈光度的不同方法的准确性进行比较.方法 回顾性调查自1999年7月至2004年6月间在我院接受白内障手术并且曾行角膜屈光手术(radial keratotomy.RK、photorefractive keratectomy,PRK 或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治疗近视的9例患者(16眼),对其中可获得角膜屈光手术前的角膜曲率数值(K值)及手术前、后稳定屈光状态的2眼使用临床病史调查法(clinical history method.CHM)计算出当前实际K值.另外14眼因屈光手术前后的相关资料记录不完整,故分别使用校正角膜曲率数值法(sdjusted keratomtry method,AKM)和角膜地形图法(corneal topography method,CTM)计算出当前实际K值,各7眼.所有K值均代入SRK-T 公式测算出应值入IOL的屈光度,并通过比较白内障术后实际屈光状态和预期状态(-0.05D)之间的差别来评价这三种方法计算IOL屈光度的准确性.结果 16眼术后视力均较术前明显提高.使用CHM 计算角膜K值的2眼术后屈光状态和预期屈光状态差值均在±1.00D以内.使用AKM计算角膜K值的7眼中,4眼术后屈光状态和预期屈光状态值在±1.00D以内,3眼术后屈光状态和预期屈光状态差值在±2.00D以内.使用CTM计算角膜K值的7眼中,3眼术后屈光状态和预期屈光状态值在±1.00D以内.结论 对曾行角膜屈光手术治疗的白内障患者可安全施行超声乳化手术,只要选用适当方法均可较为准确地计算出IHM是提供角膜K值的佳方法:而对于那些相关资料不完整的患者,AKM和CTM是代替CHM计算角膜K值的有效方法.

    作者:孟(王乐);孟永安;郭永红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飞秒激光在角膜屈光手术中的应用进展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是目前矫正近视的主要方法,其术中及术后的并发症主要来源于角膜瓣的制作.激光制作角膜瓣可以减少这些并发症的发生,而飞秒激光是目前所知惟一可以用于角膜瓣制作的激光.本文就飞秒激光的作用原理以及用于角膜瓣制作的动物实验和早期临床结果进行综述.

    作者:徐凤;赵少贞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角膜内皮细胞稳定表达转化生长因子-β1对小鼠脾脏淋巴细胞细胞因子表达的调控

    目的 探讨转化生长因子一β1(trom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基因转染角膜内皮细胞后表达产物对小鼠脾脏淋巴细胞细胞因子表达的调控作用.方法 利用脂质体介导法将TGF-β1基因转染入培养的兔角膜内皮细胞中,并用药物筛选抗性细胞克隆.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外源基因的稳定表达.ELISA法检测转染细胞培养上清中TGF-β1表达量,用RT-PCR检测小鼠脾脏淋巴细胞IL-2、IFN-γ、TNF-α、IL-4、IL-6 mRNA的表达.结果 免疫组化染色显示基因转染后筛选出的克隆细胞TGF-β1蛋白表达均为阳性,胞浆呈棕色着色.转染细胞培养上清中TGF-β1的表达量为(597±7)pg/ml,高于对照组.基因转染组淋巴细胞IL-2、IFN-γ、TNF-αmRNA的表达量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IL-4、II-6 mRNA的表达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1.结论 TGF-β1基因转染角膜内皮细胞后高表达TGF-β1,致使淋巴细胞发生免疫偏离,作为组织工程角膜种子细胞移植后具有抑制角膜移植免疫排斥反应的潜在可能性.

    作者:马慧香;徐锦堂;姜振友;张穗梅;陈建苏;赵松滨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近视者欠矫和全矫时阅读效率的差异

    目的 比较近视者欠矫和全矫时在快速序列视觉呈现(rapid Series visncll perenlation,RSVP)下阅读效率的差异.说明正确戴镜矫正近视可提高中英文阅读效率.方法 66例(132眼)大学生志愿者接受测试,根据其屈光状态分为正视(19眼)、轻度近视(14眼)、中度近视(88眼)和高度近视(11眼),采用RSVP方法,分别在全矫和欠矫状态下阅读中文和英文,比较和分析近视者在欠矫和全矫时阅读效率的差异.结果 轻度近视者(<-2D)欠矫和全矫的阅读效率差异无显著性(P中文=0.98>0.05;P英文=0.065>0.05);中度近视者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中文=0.000<0.01;P英文=0.000<0.01);高度近视者(≥-6D)差异有显著性(p中文=0.019<0.05;P英文=0.001<0.01).结论 在中文或英文阅读状态下,近视者全矫时可提高阅读效率.

    作者:黄海笑;吕帆;瞿佳;王晨晓;祝莲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羊水对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后组织功能恢复的影响

    目的 探讨局部应用羊水 (human amniotic fluid,HAF)对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photorefractive keratectomy,PRK)后角膜知觉及透明度恢复的影响.方法 新西兰白兔36只,双眼行PRK.术后,右眼为实验眼滴用HAF液,左眼作为对照眼滴用人工泪液(artificial tears,AT).术后不同时期分别进行裂隙灯、Cochet-Bonnet角膜知觉计及722光栅分光光度计检查,并运行两组比较.结果 术后第3~第5天两组角膜上皮全部愈合,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第一周、第4周、第8周、第12周及第16周(第2周除外);实验组角膜知觉敏感、透明度均匀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第4周、第8周、第12周及第16周.实验组角膜透明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HAL滴眼液能促进PRK后角膜知觉及透明度的恢复,该研究将为浅表角膜损伤提供新的治疗途径.

    作者:陈陆霞;贺忠江;张凤妍;王卫群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福州地区真菌性角膜炎的流行病学特征

    目的 分析真菌性角膜炎患者的病因和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对2000年1月至2005年12月在我院确诊为真菌性角膜炎的354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其人口特征、发病诱因、诊疗情况和病原学特征等.结果 354 例真菌性角膜炎中,218例(占61.6%)的患者为男性,31~50岁是发病集中年龄,152例(占42.8%)患者的职业是农民,92例(占26.0%患者由植物性外伤引起,秋季是高发季节,就诊史明确的患者中261例(占73.6%)在1周内就诊于各级医疗机构,而接受抗真菌治疗的仅为23.4%.分离到的真菌中镰刀菌属有163例(占66.3%),其次为曲霉菌属,有32例(占13.1%).结论 真菌性角膜炎是严重的致盲性眼病,高发于以农业生产为主的中、青年男性农民;其致病真菌以镰刀菌属和曲霉菌属为主.应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诊断水平.

    作者:胡建章;徐国兴;许建斌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先天性γS基因突变小鼠晶状体的形态学和病理学改变

    目的 了解先天性γS基因突变小鼠晶状体的形态学和病理学改变.方法 采用先天性γS突变小鼠动物模型,其遗传方式为隐性遗传.将5周龄的突变小鼠和正常小鼠分为两组,扩瞳后进行眼部和肉眼生物裂隙灯显微镜照相.脊椎脱臼处死小鼠后摘除眼球,固定并制作组织病理石蜡切片,用HE染色后进行光镜观察.结果 和正常小鼠相比,γS突变小鼠双眼都产生对称的核性白内障,晶状体核区完全被白色混浊所覆盖,而周边皮质透明.组织病理学上,突变小鼠的晶状体可出现Morgagnian(马氏)小体;前囊下皮质纤维排列疏松,出现空泡样改变;赤道部上皮细胞增殖明显,并向前后极迁移;核心部嗜伊红深染,纤维短缩,排列紊乱;后囊膜下出现空泡变性.结论 γS基因突变影响了小鼠晶状体的正常发育,促进晶状体上皮细胞的增殖或使其向晶状体纤维细胞分化时脱核受阻,并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晶状体纤维的排列,从而导致白内障的发生.

    作者:季樱红;卢奕;孔祥银;燕顺生 刊期: 2007年第03期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