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纳米TiO2陶瓷涂层托槽周边菌斑附着研究

郭莉;丁寅;束嫘;付善民;陈巧玲

关键词:菌斑聚集, 正畸托槽
摘要:目的:评估纳米TiO2陶瓷涂层托槽周边菌斑附着情况.方法:选择20例正畸拔牙矫治病例,于待拔除前磨牙粘接自行研制的纳米TiO2陶瓷涂层直丝弓托槽.托槽粘接后1周、2周和3周拔除测试牙,电镜扫描观察托槽周边区域、托槽龈方区域菌斑附着.结果:①托槽周边区域存在大量多余粘接剂,表面粗糙且粘接剂-釉质间存在明显间隙;②大量菌斑附着,托槽龈方区域清洁困难,菌斑附着较多;③托槽粘接后2周、3周时,托槽周边区域粘接剂表面菌斑成熟,而托槽龈方近牙颈部区域菌斑尚处于形成初期.结论:托槽粘接后,托槽周边区域及龈方近牙颈部区域是菌斑聚集的主要区域.
临床口腔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口咽部溃疡中β防御素(hBD)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检测人β防御素(hBD)1、2 mRNA在口咽部溃疡组织和正常组织中的表达,分析口咽部黏膜在天然免疫中的作用.方法: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60例口咽部溃疡组和40例正常对照组中hBD-1 mRNA和hBD-2 mRNA的表达.结果:hBD-1 mRNA在口咽部溃疡组和正常对照组中均有表达,且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hBD-2 mRNA在正常对照组中仅有微弱表达,而在口咽部溃疡组中表达明显增强(P<0.05).结论:口咽部黏膜通过表达hBD在天然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罗蓉;陈望燕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舌体神经鞘瘤1例

    患者,男,73岁,因舌体前部无痛渐大性肿物3年入院.查体:舌前部正中突起肿物,呈球形,直径约3 cm,扪诊质硬,边界清楚,活动,无压痛,肿物对应的舌背及舌腹均仅有黏膜覆盖,黏膜正常,舌体运动无明显受限(图1),其他无明显异常;患者感肿物周围黏膜麻木感,说话时含糊不清.诊断:舌体肿物性质待查.处理:局麻下行舌体肿物切除术;术中见肿物位于黏膜下,包膜完整.

    作者:马斌;刘玉柱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截骨牵张联合骨缝牵张对腭裂修复后咬合关系影响的实验研究

    目的:观察截骨牵张联合骨缝牵张对腭裂修复近期咬合关系的影响.方法:健康杂种幼犬6只,建立Ⅱ°腭裂模型,3~4周后沿腭外侧缝内侧1 mm纵行切开腭骨水平板,腭横缝区不截骨,立即以250~280 g力持续向内侧和后方牵张至硬腭裂隙关闭,裂隙关闭1周后进入保持期.分别于牵张结束即刻、1、2、4、8、12周处死动物,对牵张过程中咬合关系的变化进行观察,对牵张前后上颌牙列模型进行测量分析.结果:所有实验犬牵张5~7 d后人工裂隙逐渐关闭,牵张过程中上、下颌咬合关系稳定,上颌牙弓左、右对称,上颌牙弓长度、宽度较术前增加,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截骨牵张联合缝牵张不会导致咬合关系的改变,但对颌骨形态存在影响.

    作者:李新民;黄建华;郭新程;颜学德;陈良建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HBD-1和HBD-2在口腔鳞癌患者颌下腺中的表达

    目的:研究口腔鳞癌患者颌下腺细胞系(HSG)及颌下腺组织中HBD-1和HBD-2的表达和分布,为恶性肿瘤患者预防感染,提高机体免疫力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法观察HSG中HBD-1和HBD-2的表达;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6例口腔鳞癌颌下腺手术标本中HBD-1和HBD-2在腺泡和导管中的分布.结果:HSG中可检测出HBD-1和HBD-2的表达;颌下腺腺泡和导管中都有HBD-1和HBD-2分布.结论:口腔鳞癌患者颌下腺具有一定的免疫防御能力,颌下腺导管与恶性肿瘤抵御感染有密切关系.

    作者:顾亚军;何宇航;王建平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全颌曲面断层片评价影响第三磨牙萌出因素的研究

    目的:探讨应用全颌曲面断层片分析第三磨牙萌出影响因素与头颅侧位片评价的相关性,拓展全颌曲面断层片在口腔正畸临床中的应用.方法:选择39例(男21例,女18例)上下颌第三磨牙均存在的安氏Ⅱ类病例,同期拍摄全颌曲面断层片和头颅侧位片,分别测量11项指标,将两种方法测量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全颌曲面断层片左右两侧各指标的测量结果无统计学差异,全颌曲面断层片和头颅侧位片关于上颌第三磨牙倾斜角度、上下颌萌出间隙及下颌升支长度的指标均具有强相关性(P<0.01).相关系数和回归方程显示,全颌曲面断层片和头颅侧位片测量值之间呈明显的线性关系,但二者不能相互替代.结论:应用全颌曲面断层片可以替代头颅侧位片评价第三磨牙萌出的影响因素.

    作者:何玉宏;段银钟;李楠;刘岚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下颌第二磨牙错位相关因素研究

    目的:探讨下颌第二磨牙错位的类型及相关因素,为口腔正畸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随机抽取100例符合条件的正畸患者,男27例,女73例,平均年龄17.68±1.24岁(12.0~37.5岁).在记存模型上评估下颌第二磨牙的错位情况,测量Spee曲线曲度和下颌牙槽弓在第二磨牙处的宽度,结合X线曲面断层片测量下颌后段牙弓拥挤度,对测量值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下颌第二磨牙错位发生率约为45%,其中舌侧倾斜占70%.下颌第二磨牙错位与安氏Ⅱ类错(牙合)、第二磨牙处的下颌牙槽弓宽度存在高度显著相关性(P<0.01),而与后段牙弓拥挤度和Spee曲线曲度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下颌第二磨牙错位发生率高,且以舌向倾斜多见,应常规纳入治疗计划.下颌第二磨牙错位可能与第二磨牙处的下颌局部牙槽弓宽度有关,而与后段牙弓拥挤度无关.

    作者:兰庭超;李强;刘月华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牙齿(牙合)向牵引--牵引方法改进及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用改进的固定矫治器进行牙根(牙合)向牵引治疗前牙冠根折的临床疗效.方法:16个冠根折前牙,完善根管治疗后于根管内粘固牵引钩,邻牙粘贴方丝托槽,(牙合)向牵引牙根,达到修复条件后固定2~3个月,然后进行桩冠修复.结果:16个患牙牙根(牙合)向移动距离2~5 mm,所需时间2~6个月.进行桩冠修复后位置稳定,功能及美观良好.结论:使用改进的固定矫正器进行牙根(牙合)向牵引治疗前牙冠根折的方法有效可行.

    作者:马士良;张君;王旭霞;张文娟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纳米TiO2陶瓷涂层托槽周边菌斑附着研究

    目的:评估纳米TiO2陶瓷涂层托槽周边菌斑附着情况.方法:选择20例正畸拔牙矫治病例,于待拔除前磨牙粘接自行研制的纳米TiO2陶瓷涂层直丝弓托槽.托槽粘接后1周、2周和3周拔除测试牙,电镜扫描观察托槽周边区域、托槽龈方区域菌斑附着.结果:①托槽周边区域存在大量多余粘接剂,表面粗糙且粘接剂-釉质间存在明显间隙;②大量菌斑附着,托槽龈方区域清洁困难,菌斑附着较多;③托槽粘接后2周、3周时,托槽周边区域粘接剂表面菌斑成熟,而托槽龈方近牙颈部区域菌斑尚处于形成初期.结论:托槽粘接后,托槽周边区域及龈方近牙颈部区域是菌斑聚集的主要区域.

    作者:郭莉;丁寅;束嫘;付善民;陈巧玲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松动牙的邻接关系及前牙(牙合)关系的研究

    目的:通过对松动牙的前牙(牙合)关系、邻接关系的调查和分析,探讨牙齿松动和咬合关系改变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37名牙周病患者,记录前牙的覆盖情况、松动度以及邻接关系.结果:在受试的37名患者中,中、重度深覆(牙合)者21人;超(牙合)值4 mm以上者18人.当相邻两牙均为Ⅰ度松动或有一个牙超过Ⅱ度松动时,邻接关系丧失.结论:牙齿松动将导致前牙(牙合)型异常,邻接关系丧失.

    作者:李鸿波;张文禹;姚月玲;储冰峰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隧道额瓣整复上颌骨缺损的临床分析

    目的:对9例上颌骨缺损即刻整复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方法:选择9例牙龈癌或腭癌患者,行上颌骨次全切除术后采用额瓣即刻整复上颌骨缺损,均未同期作选择性颈淋巴清扫术.结果:组织瓣完全成活8例,腭部组织瓣部分坏死1例,术后随访1~5年.8例组织瓣完全成活者语言及吞咽功能正常,进食时无食物鼻瘘及呛咳现象,1例额瓣部分坏死者遗留口鼻瘘采用膺复体修复.结论:额瓣血供丰富、制备简单、适用于即刻整复上颌骨缺损,以隔离口鼻腔及恢复生理功能和面外形.

    作者:徐海燕;杨春林;葛凤荣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腺病毒介导CTLA4Ig对舍格伦综合征小鼠颌下腺AQP5表达的影响

    目的:观察CTLA4Ig-重组腺病毒载体(Ad-CTLA4Ig)对SS颌下腺AQP5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完全弗氏佐剂+同种鼠颌下腺抗原激发诱导小鼠舍格伦综合征(SS).实验组在激发前30 min予以Ad-CTLA4Ig腹腔注射,未转CTLA4IgcDNA的腺病毒载体(Adv)及SS作对照.比较各组动物颌下腺形态学改变,并采用Westernblot分析SS小鼠颌下腺AQP5表达变化.结果:CTLA4Ig-重组腺病毒实验组颌下腺病理学改变不明显,并且AQP5表达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Ad-CTLA4Ig可正向调节小鼠颌下腺AQP5的表达,并可有效抑制小鼠舍格伦综合征的发生.

    作者:杨军;马龙;史文进;杨彦春;张从纪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在颌骨肉瘤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研究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在颌骨肉瘤中的表达情况及其和肿瘤血管形成、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SP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iNOS和CD34在颌骨肉瘤中的表达.结果:颌骨肉瘤中存在iNOS的过度表达;iNOS表达与微血管密度有关;iNOS表达与颌骨肉瘤大小、病理分级、临床分期、初/复发等临床病理特征有关,与肿瘤的转移无关.结论:iNOS有促进颌骨肉瘤中肿瘤血管形成的作用,iNOS是肿瘤治疗的一个重要靶点.

    作者:冯红杰;陈伟良;李劲松;李海刚;潘朝斌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面部口腔洞穿性缺损前臂皮瓣折叠修复临床研究

    目的:总结前臂皮瓣折叠修复颌面部洞穿性缺损的临床应用及特点.方法:9例恶性肿瘤根治术后,颊部口腔软组织洞穿性缺损5例,颏部皮肤及下唇黏膜缺损3例,颊部、口腔及下颌骨硬软组织缺损1例.应用前臂皮瓣一期折叠修复口腔颌面部的洞穿性缺损,前臂皮瓣的一部分修复口腔黏膜,一部分修复面部缺损.结果:9例前臂皮瓣术后全部存活.术后随访2~48周,颌面部外形恢复及口腔功能恢复满意.结论:前臂皮瓣折叠修复颌面部洞穿性缺损效果可靠,外形满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陈鹏;崔永霞;张国志;黄盛新;冯力;廖贤英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生物摩擦学在口腔修复中的应用

    生物摩擦学作为新兴的交叉学科在生命科学领域应用广泛.人体口腔内摩擦现象无处不在.本文从口腔修复材料,修复体的固位,种植体等几方面在生物摩擦学中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展望.

    作者:王琪;陈新民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STAT3、siRNA及口腔颌面部鳞状细胞癌的治疗

    抑制肿瘤相关基因的表达一直是肿瘤基因治疗的一条重要思路.研究发现:STAT3在口腔颌面部鳞状细胞癌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利用具有基因沉默作用的小分子RNA(siRNA)抑制STAT3的异常高表达,阻断STAT3介导的信号传递途径,促进肿瘤细胞的凋亡或逆转恶性表现型,从而达到治疗口腔颌面部鳞状细胞癌的作用.

    作者:赵丽娟;张茹慧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成人和儿童正畸医嘱依从性比较分析

    正畸治疗矫治效果与患者能否积极配合密切相关.本文对成人及儿童正畸患者正畸医嘱的依从性进行比较,旨在探讨提高正畸医嘱依从性的可行性.

    作者:马华祥;薛万林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机械力对成骨细胞活化及生物学效应影响的研究进展

    牙周组织的改建是正畸牙移动的生物学基础,牙槽骨的改建是骨形成和骨吸收两者动态偶连的过程,成骨细胞不仅是牙槽骨形成的主要细胞,而且参与破骨细胞的活化和功能.机械力如何作用于成骨细胞并使之活化以及成骨细胞在机械力作用下表现出的生物学效应是口腔正畸的研究热点,本文就其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张建兴;黄生高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硝苯地平对体外培养的人牙龈上皮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目的:通过观察硝苯地平(NIF)对牙龈上皮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探讨硝苯地平致龈增生的机理.方法:采用MTT法检测不同浓度NIF对体外培养的人牙龈上皮细胞增殖的影响;采用流式细胞仪(FCM)检测上皮细胞受MF诱导后凋亡小体形成百分率.结果:24 h、48 h、72h后各加药组与对照组之间MTT值没有明显差异;48h后高浓度药物组(1200μg/l)凋亡小体形成率小于对照组(P<0.05),且主要作用于细胞G0/G1期和S期.结论:硝苯地平对体外培养的人牙龈上皮细胞的增殖没有直接刺激作用,但高浓度的NIF可抑制细胞凋亡.

    作者:蒋春梅;孙卫斌;李谨;万桂琴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口腔颌面部结核误诊原因临床分析

    目的:分析口腔颌面部结核的误诊原因.方法:对13例口腔结核病误诊病例的误诊原因进行分析.结果:口腔颌面部结核病发病部位、临床表现多样化,容易导致误诊.结论:口腔颌面部结核病确诊主要靠病理检查,复杂病例需多种方法综合分析,必要时应进行抗结核诊断性治疗.

    作者:林毅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大鼠舌癌变过程中NF-κB和cyclinD1蛋白的表达

    目的:探讨大鼠口腔癌变过程中核转录因子κBp65(NF-κBp65)、cyclinD1蛋白的表达及其生物学意义.方法:0.002%4-硝基喹啉-1-氧化物(4NQO)饮水喂养Wistar大鼠9~32周建立大鼠舌癌变模型,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38例大鼠舌癌变过程不同病理阶段组织中NF-κBP65、cyclinD1蛋白的表达.结果:正常黏膜、轻度异常增生、中度异常增生、重度异常增生、原位癌、鳞癌组织中,NF-κB的阳性率分别是20%、20%、50%、62.5%、50%和83.33%,(鳞癌与正常黏膜组织中NF-κBP65的表达有显著性差异(P<0.05);cyclinD1阳性率分别是20%、60%、62.5%、87.5%、100%和83.33%,重度异常增生、原位癌、鳞癌组织中cyclinD1表达显著高于正常黏膜(P<0.05或P<0.01).两者的表达均与组织的病理学分级相关(P<0.01),两者的表达在鳞癌阶段具有相关性(P<0.05).结论:NF-κBp65、cyclinD1蛋白表达与口腔癌发生发展相关,NF-κB通路在口腔黏膜癌变过程起重要作用,NF-κB、cyclinD1可能成为口腔癌变病变生物标志物之一.

    作者:葛姝云;周曾同 刊期: 2006年第04期

临床口腔医学杂志

临床口腔医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黏膜病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武汉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