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蓉;陈望燕
目的:研究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在颌骨肉瘤中的表达情况及其和肿瘤血管形成、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SP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iNOS和CD34在颌骨肉瘤中的表达.结果:颌骨肉瘤中存在iNOS的过度表达;iNOS表达与微血管密度有关;iNOS表达与颌骨肉瘤大小、病理分级、临床分期、初/复发等临床病理特征有关,与肿瘤的转移无关.结论:iNOS有促进颌骨肉瘤中肿瘤血管形成的作用,iNOS是肿瘤治疗的一个重要靶点.
作者:冯红杰;陈伟良;李劲松;李海刚;潘朝斌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评估纳米TiO2陶瓷涂层托槽周边菌斑附着情况.方法:选择20例正畸拔牙矫治病例,于待拔除前磨牙粘接自行研制的纳米TiO2陶瓷涂层直丝弓托槽.托槽粘接后1周、2周和3周拔除测试牙,电镜扫描观察托槽周边区域、托槽龈方区域菌斑附着.结果:①托槽周边区域存在大量多余粘接剂,表面粗糙且粘接剂-釉质间存在明显间隙;②大量菌斑附着,托槽龈方区域清洁困难,菌斑附着较多;③托槽粘接后2周、3周时,托槽周边区域粘接剂表面菌斑成熟,而托槽龈方近牙颈部区域菌斑尚处于形成初期.结论:托槽粘接后,托槽周边区域及龈方近牙颈部区域是菌斑聚集的主要区域.
作者:郭莉;丁寅;束嫘;付善民;陈巧玲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阻生尖牙与迁徙尖牙的联系、生理性迁徙或病理性迁徙与阻生尖牙的关系及迁徙尖牙的治疗方法.方法:对历年的X线片资料进行分析并复习有关文献.结果:阻生尖牙迁徙者有12例(上颌2例、下颌10例),其中生理性迁徙5例,病理性迁徙7例.结论:部分尖牙阻生可能为迁徙发生的早期阶段,尖牙迁徙包括生理性迁徙和病理性迁徙,尖牙生理性迁徙和病理性迁徙在发病原因、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上都明显不同.
作者:何星;张静;王虎;牛玉明;游梦;刘媛媛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观察用改进的固定矫治器进行牙根(牙合)向牵引治疗前牙冠根折的临床疗效.方法:16个冠根折前牙,完善根管治疗后于根管内粘固牵引钩,邻牙粘贴方丝托槽,(牙合)向牵引牙根,达到修复条件后固定2~3个月,然后进行桩冠修复.结果:16个患牙牙根(牙合)向移动距离2~5 mm,所需时间2~6个月.进行桩冠修复后位置稳定,功能及美观良好.结论:使用改进的固定矫正器进行牙根(牙合)向牵引治疗前牙冠根折的方法有效可行.
作者:马士良;张君;王旭霞;张文娟 刊期: 2006年第04期
患者,男,73岁,因舌体前部无痛渐大性肿物3年入院.查体:舌前部正中突起肿物,呈球形,直径约3 cm,扪诊质硬,边界清楚,活动,无压痛,肿物对应的舌背及舌腹均仅有黏膜覆盖,黏膜正常,舌体运动无明显受限(图1),其他无明显异常;患者感肿物周围黏膜麻木感,说话时含糊不清.诊断:舌体肿物性质待查.处理:局麻下行舌体肿物切除术;术中见肿物位于黏膜下,包膜完整.
作者:马斌;刘玉柱 刊期: 2006年第04期
涎腺肌上皮癌发病率低,以腮腺常见,其次为腭部小涎腺及颌下腺;早期无特征性临床表现,晚期可侵犯周围组织;颈部淋巴结转移率不高,但血行转移率较高;生物学行为属高度恶性,预后差;早期局限性病灶及时手术可获得较好疗效,晚期术后复发率较高.
作者:郭家平;王虎中;王翔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大鼠口腔癌变过程中核转录因子κBp65(NF-κBp65)、cyclinD1蛋白的表达及其生物学意义.方法:0.002%4-硝基喹啉-1-氧化物(4NQO)饮水喂养Wistar大鼠9~32周建立大鼠舌癌变模型,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38例大鼠舌癌变过程不同病理阶段组织中NF-κBP65、cyclinD1蛋白的表达.结果:正常黏膜、轻度异常增生、中度异常增生、重度异常增生、原位癌、鳞癌组织中,NF-κB的阳性率分别是20%、20%、50%、62.5%、50%和83.33%,(鳞癌与正常黏膜组织中NF-κBP65的表达有显著性差异(P<0.05);cyclinD1阳性率分别是20%、60%、62.5%、87.5%、100%和83.33%,重度异常增生、原位癌、鳞癌组织中cyclinD1表达显著高于正常黏膜(P<0.05或P<0.01).两者的表达均与组织的病理学分级相关(P<0.01),两者的表达在鳞癌阶段具有相关性(P<0.05).结论:NF-κBp65、cyclinD1蛋白表达与口腔癌发生发展相关,NF-κB通路在口腔黏膜癌变过程起重要作用,NF-κB、cyclinD1可能成为口腔癌变病变生物标志物之一.
作者:葛姝云;周曾同 刊期: 2006年第04期
为探讨老年人口腔黏膜病变的特点及规律,本文对916例老年人口腔黏膜病变进行临床病理分析,旨在对老年口腔保健提供预防措施.
作者:王成斌;田丰;马小岚;赵永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应用全颌曲面断层片分析第三磨牙萌出影响因素与头颅侧位片评价的相关性,拓展全颌曲面断层片在口腔正畸临床中的应用.方法:选择39例(男21例,女18例)上下颌第三磨牙均存在的安氏Ⅱ类病例,同期拍摄全颌曲面断层片和头颅侧位片,分别测量11项指标,将两种方法测量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全颌曲面断层片左右两侧各指标的测量结果无统计学差异,全颌曲面断层片和头颅侧位片关于上颌第三磨牙倾斜角度、上下颌萌出间隙及下颌升支长度的指标均具有强相关性(P<0.01).相关系数和回归方程显示,全颌曲面断层片和头颅侧位片测量值之间呈明显的线性关系,但二者不能相互替代.结论:应用全颌曲面断层片可以替代头颅侧位片评价第三磨牙萌出的影响因素.
作者:何玉宏;段银钟;李楠;刘岚 刊期: 2006年第04期
抑制肿瘤相关基因的表达一直是肿瘤基因治疗的一条重要思路.研究发现:STAT3在口腔颌面部鳞状细胞癌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利用具有基因沉默作用的小分子RNA(siRNA)抑制STAT3的异常高表达,阻断STAT3介导的信号传递途径,促进肿瘤细胞的凋亡或逆转恶性表现型,从而达到治疗口腔颌面部鳞状细胞癌的作用.
作者:赵丽娟;张茹慧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观察CTLA4Ig-重组腺病毒载体(Ad-CTLA4Ig)对SS颌下腺AQP5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完全弗氏佐剂+同种鼠颌下腺抗原激发诱导小鼠舍格伦综合征(SS).实验组在激发前30 min予以Ad-CTLA4Ig腹腔注射,未转CTLA4IgcDNA的腺病毒载体(Adv)及SS作对照.比较各组动物颌下腺形态学改变,并采用Westernblot分析SS小鼠颌下腺AQP5表达变化.结果:CTLA4Ig-重组腺病毒实验组颌下腺病理学改变不明显,并且AQP5表达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Ad-CTLA4Ig可正向调节小鼠颌下腺AQP5的表达,并可有效抑制小鼠舍格伦综合征的发生.
作者:杨军;马龙;史文进;杨彦春;张从纪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分析在冲击载荷下无牙下颌不同厚度黏骨膜能量缓冲能力的大小.方法:利用无牙下颌标准模型建立三维有限元模型,计算不同黏骨膜厚度时能量传递率的大小.结果:随着黏骨膜厚度的增加(0~5.0mm),黏骨膜能量传递率由100%降至22.55%.结论:黏骨膜的能量缓冲能力随着其厚度的增加而增大.
作者:张翔;谢伟丽;徐晶;朱锦文;郑钢铁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对比大蒜素、甲硝唑、甲醛甲酚(FC)、樟脑酚(CP)4种根管消毒药物,对乳牙感染根管消毒作用的应用前景,从中选出较适用于乳牙感染根管的消毒药物.方法:选择2.5~8岁患儿乳牙牙髓炎、根尖周炎160例共168个牙,随机分成4组,分别封人大蒜素、甲硝唑、FC、CP,7 d复诊,观察临床疗效.结果:4种根管消毒剂对乳牙感染根管的消毒作用,大蒜素组有效率90%,甲硝唑组有效率88%;FC组有效率89%;三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CP组有效率77%,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4种根管消毒药物与牙位无显著性差异,4组病例中FC组出现2例治疗期间急症,对有瘘型根尖炎大蒜素和甲硝唑组与FC和CP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4种根管消毒药物应用于乳牙感染根管佳选择依次为大蒜素,甲硝唑、甲醛甲酚、樟脑酚.
作者:杨杭玲;文秦;梁慧霞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研究粘接剂对两种全瓷修复体颜色的影响.方法:应用色差仪测试不同粘结剂对相同厚度的两种全瓷修复体颜色的影响,分别采用国际照明委员会(CIE)1976 L*a*b标准色度系统及L*C*H表色系统进行评价.结果:In-Ceram、Cergogold两种瓷修复体厚度为1.5 mm时,在标准黑、白背景下的色差值分别为△E=1.57、2.15.不同粘接剂对两种全瓷材料的各项色度值均有影响.结论:临床在选择不同全瓷修复材料时,应根据材料的透性选择不同的粘接剂,以达到佳的美学效果.
作者:何惠明;曹静;王忠义;张春宝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分析口腔颌面部结核的误诊原因.方法:对13例口腔结核病误诊病例的误诊原因进行分析.结果:口腔颌面部结核病发病部位、临床表现多样化,容易导致误诊.结论:口腔颌面部结核病确诊主要靠病理检查,复杂病例需多种方法综合分析,必要时应进行抗结核诊断性治疗.
作者:林毅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通过观察硝苯地平(NIF)对牙龈上皮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探讨硝苯地平致龈增生的机理.方法:采用MTT法检测不同浓度NIF对体外培养的人牙龈上皮细胞增殖的影响;采用流式细胞仪(FCM)检测上皮细胞受MF诱导后凋亡小体形成百分率.结果:24 h、48 h、72h后各加药组与对照组之间MTT值没有明显差异;48h后高浓度药物组(1200μg/l)凋亡小体形成率小于对照组(P<0.05),且主要作用于细胞G0/G1期和S期.结论:硝苯地平对体外培养的人牙龈上皮细胞的增殖没有直接刺激作用,但高浓度的NIF可抑制细胞凋亡.
作者:蒋春梅;孙卫斌;李谨;万桂琴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总结前臂皮瓣折叠修复颌面部洞穿性缺损的临床应用及特点.方法:9例恶性肿瘤根治术后,颊部口腔软组织洞穿性缺损5例,颏部皮肤及下唇黏膜缺损3例,颊部、口腔及下颌骨硬软组织缺损1例.应用前臂皮瓣一期折叠修复口腔颌面部的洞穿性缺损,前臂皮瓣的一部分修复口腔黏膜,一部分修复面部缺损.结果:9例前臂皮瓣术后全部存活.术后随访2~48周,颌面部外形恢复及口腔功能恢复满意.结论:前臂皮瓣折叠修复颌面部洞穿性缺损效果可靠,外形满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陈鹏;崔永霞;张国志;黄盛新;冯力;廖贤英 刊期: 2006年第04期
正畸治疗矫治效果与患者能否积极配合密切相关.本文对成人及儿童正畸患者正畸医嘱的依从性进行比较,旨在探讨提高正畸医嘱依从性的可行性.
作者:马华祥;薛万林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检测人β防御素(hBD)1、2 mRNA在口咽部溃疡组织和正常组织中的表达,分析口咽部黏膜在天然免疫中的作用.方法: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60例口咽部溃疡组和40例正常对照组中hBD-1 mRNA和hBD-2 mRNA的表达.结果:hBD-1 mRNA在口咽部溃疡组和正常对照组中均有表达,且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hBD-2 mRNA在正常对照组中仅有微弱表达,而在口咽部溃疡组中表达明显增强(P<0.05).结论:口咽部黏膜通过表达hBD在天然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罗蓉;陈望燕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研究口腔鳞癌患者颌下腺细胞系(HSG)及颌下腺组织中HBD-1和HBD-2的表达和分布,为恶性肿瘤患者预防感染,提高机体免疫力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法观察HSG中HBD-1和HBD-2的表达;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6例口腔鳞癌颌下腺手术标本中HBD-1和HBD-2在腺泡和导管中的分布.结果:HSG中可检测出HBD-1和HBD-2的表达;颌下腺腺泡和导管中都有HBD-1和HBD-2分布.结论:口腔鳞癌患者颌下腺具有一定的免疫防御能力,颌下腺导管与恶性肿瘤抵御感染有密切关系.
作者:顾亚军;何宇航;王建平 刊期: 2006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