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超声生物显微镜下观察锯齿缘截离

刘堃;许迅;樊莹;陈凤娥;叶纹

关键词:视网膜脱离, 视网膜穿孔/诊断, 超声生物显微镜/设备和供应
摘要:目的 运用超声生物显微镜观察存在于锯齿缘的截离,以期为诊断周边部视网膜裂孔提供一条新的途径.方法 对14例(14眼)临床检查未发现明确的视网膜裂孔的视网膜脱离患者,通过超声生物显微镜(ultrasound biomicroscopy,UBM)检查锯齿缘截离的存在情况.结果 经过UBM检查的14例患者均提示存在锯齿缘截离,其中2例未在本院手术而失访.其余12例中有11例通过手术证实锯齿缘截离的存在,并且证实了UBM下裂孔定位的准确性,1例术中未发现锯齿缘截离的存在.在UBM检查中发现周边部视网膜存在囊变的有7眼(7/12),裂孔往往位于囊变发生的部位;裂孔类型为Ⅰ型6眼,裂孔类型为Ⅱ型的5眼.裂孔的类型与裂孔存在的部位无关.结论 运用UBM,我们能够较为方便地观察玻璃体基底部和周边部视网膜,并且不受屈光间质的影响,它为周边部视网膜裂孔诊断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相关文献
  • Leber's遗传性视神经病变分子致病机制研究

    Leber's遗传性视神经病变(Leber's hereditary optic neuropathy,LHON)是一种较常见的引起视神经萎缩的遗传性疾病.该病主要引起双侧中心视力丧失,造成永久性的严重视觉障碍,常常发生在一些即将或已工作或上学的年轻人身上,以及在对该病患者家系中其他成员进行遗传病检查时发现.在一些LHON家系中,视觉障碍的患者呈现母系遗传方式,这表明线粒体DNA(mitochondrial DNA,mtDNA)是该病的分子遗传基础.至今为止,在世界各地不同家系报道中已经发现大约有35个与LHON相关的灾变位点,其中ND1 G3460A、ND4 G11778A、ND6 T14484C为三个公认的原发突变位点,均参与呼吸链复合体I的亚基编码.在不同种族发病统计中,其中大约50%的LHON由三个原发致病突变中的一个所致,尤为G11778A突变为主.引人注意的是,LHON家系携带相同突变的母系成员表现出不同的外显率、表现度(如发病严重程度、发病年龄、视力丧失进展程度).不完全和不同的外显率以及轻度的生化影响说明mtDNA突变本身不足以产生临床表型,其他因素(如环境、核修饰基因、线粒体单体型等)可能影响LHON的外显率和表型表达.

    作者:瞿佳;管敏鑫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正视和近视儿童调节幅度的三种测定方法比较

    目的 分析正视和近视儿童用不同测量方法测量的眼调节幅度的差异(amplitude of accommodation,AMP)并初步探讨不同方法测量对眼AMP测量的影响.方法 随机选取9岁~13岁的40例受试者,分为正视组(17例)和近视组(23例).应用移近法、负镜片法和红外电脑验光仪法分别测定受试者的单眼AMP.结果 ①正视和近视儿童三种方法测量AMP值分别为:(14.13±2.16)D,(9.15±1.99)D,(7.36±1.23)D和(14.39±2.94)D,(9.79±1.65)D,(8.32±0.66)D.②在正视组移近法、负镜片法和红外视力计法测量的AMP值三者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值分别为0.000,0.000,0.003),近视组三种测量方法之间的AMP差异也具有显著性(P值分别为0.002,0.002,0.036).③正视组和近视组之间仅红外视力计法测量时两者AMP差异有显著性(P=0.006).结论 不同测量方法会影响AMP,使用移近法测量AMP倾向于高估AMP值,使用负镜片法及红外电脑验光测量的方法则倾向于低估AMP值.近视儿童的AMP与正视儿童的有一定的差异性.

    作者:牛燕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患者术前结膜囊细菌培养的病原学分析

    目的 了解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患者术前结膜囊细菌病原学特征及术前用药效果.方法 对135例(270眼)LASIK患者于术前用药前和用药后进行结膜囊细菌培养并行药敏试验.结果 270眼用药前结膜囊细菌培养有136眼(占50.37%)培养出细菌,其中表皮葡萄球菌104眼(占76.47%),大肠杆菌18眼(占13.24%);用药后222眼中有2眼(占0.90%)培养出细菌,为微球菌.所培养出的细菌均对妥布霉素、左氧氟沙星敏感.结论 LASIK术前有必要局部滴用有效的抗菌素滴眼液清洁结膜囊以预防术后感染.

    作者:徐教伦;韩文杰;宋秋杰;郑敏;崔波;张宗美;吴洪光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豚鼠形觉剥夺性近视眼巩膜基质金属蛋白酶-2表达的实验研究

    目的 观察形觉剥夺性近视眼后极部巩膜组织细胞外基质的改变以及基质金属蛋白酶-2(matrix melalloproteniases,MMP-2)表达的变化,以揭示其与形觉剥夺性近视眼后极部巩膜组织改变的关系.方法 采用形觉剥夺方法建立豚鼠的近视动物模型.分别测量后极部巩膜组织厚度和干重,应用免疫组化技术研究MMP-2在形觉剥夺8周后的豚鼠处理眼与对照眼后极部巩膜中表达的差异.结果 形觉剥夺后处理眼较对侧眼及正常对照眼有明显近视形成(P<0.001),形成的近视度数分别为(-8.20±1.21)DS和(-7.00±1.03)DS;剥夺后后极部巩膜厚度明显变薄(P<0.01),剥夺前后厚度差为(13.8±8.2)μm;干重减轻(P<0.05),剥夺前后干重差为(0.13±0.07)mg.MMP-2在形觉剥夺后的豚鼠处理眼、对侧眼及正常对照眼后极部巩膜的表达定位于成纤维细胞胞浆和细胞外基质中.处理眼后极部巩膜中MMP-2表达量明显高于对侧眼及正常对照眼(P<0.001).结论 形觉剥夺眼后极部巩膜组织细胞外基质有显著降解趋势,同时MMP-2表达升高.MMP-2可能参与了形觉剥夺性近视发生过程中巩膜的重塑.

    作者:贾丁;周翔天;吕帆;周胜杰;陈蔚;瞿佳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右眼外伤性无晶状体眼配戴透气性硬性角膜接触镜1例

    患者,男,16岁,湖南人,5年前因放鞭炮时不慎炸伤右眼,曾在当地医院手术治疗(病历记载当时手术吸除了混浊的晶状体皮质,但因晶状体囊袋和虹膜结构不完整而未植入人工晶状体),术后视力一直不理想.五年来辗转多家医院就诊,但均被告之二期人工晶状体植入难度较大,再次手术成功把握不大.

    作者:卢效友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高度近视眼矫正透镜放大率与视力

    目的 评价高度近视眼在配戴框架眼镜和植入人工晶状体(intraocular lenses,IOLs)两种不同矫正方式中,透镜屈光力放大作用对术后矫正视力提高的影响程度.方法 高度近视眼患者26例44眼,近视范围为-9.875~-24.75 D,行有晶状体眼IOLs植入术,植入Verisys前房型IOLs,比较手术前后佳矫正视力变化状况.同时,根据Gullstrand模型眼理论计算植入眼内的负度数IOLs与相应戴框架镜片状况下视网膜像放大率的变化,评价透镜的屈光度放大率与视力提高之间的关系.结果 所有患眼的术前佳矫正视力为4.2~5.O,平均为4.742±O.2435,IOLs植入后1个月的佳矫正视力是4.5~5.3,平均为4.911±0.1956,两者差异具有显著性(t=11.234,P=0.000),IOLs植入术后佳矫正视力明显高于术前框架眼镜的佳矫正视力.根据IOLs的透镜屈光力放大率理论计算结果,屈光不正在-10~-30 D范围内,植入的IOLs比框架眼镜的透镜放大率提高15%~45%,其变化值与佳视力提高量有正相关关系(r=0.504,P=O.000).结论 透镜的屈光力放大作用是高度近视的有晶状体眼IOLs植入术后的佳矫正视力改善的重要原因,IOLs植入术后佳矫正视力比框架眼镜矫正的佳视力可提高1~2行.

    作者:黄芳;薛安全;孙涛;王勤美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人角膜上皮FasL蛋白的表达

    目的 研究FasL蛋白在正常人角膜缘上皮基底层和其他层细胞的表达特性,并探索提高离体角膜移植片FasL蛋白表达的实验方法.方法 使用免疫组化技术,观察正常人角膜缘上皮基底层细胞与其他层细胞FasL蛋白的表达情况.将角膜移植片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保存于含有200μg/ml强力霉素的D-X角膜保存液中,另一组保存于不含强力霉素的D-X液中,于4℃静置24 h后使用免疫组化技术观察角膜上皮FasL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正常人角膜缘上皮基底层细胞FasL蛋白的表达强度为119.39±9.97,高于其他层细胞FasL的表达强度(85.71±8.32),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经强力霉素处理的(123.74±11.01)与未经处理组(122.59±10.63)角膜上皮FasL蛋白的表达强度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FasL蛋白在人角膜上皮增殖、分化过程中起着一定的作用.体外提高角膜植片FasL蛋白表达的实验方法得到中性实验结果,但仍为临床角膜移植、降低排斥率提供了思路.

    作者:宋秀君;张洁;卞小芸;张晓融;闫志鹏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超声生物显微镜下观察锯齿缘截离

    目的 运用超声生物显微镜观察存在于锯齿缘的截离,以期为诊断周边部视网膜裂孔提供一条新的途径.方法 对14例(14眼)临床检查未发现明确的视网膜裂孔的视网膜脱离患者,通过超声生物显微镜(ultrasound biomicroscopy,UBM)检查锯齿缘截离的存在情况.结果 经过UBM检查的14例患者均提示存在锯齿缘截离,其中2例未在本院手术而失访.其余12例中有11例通过手术证实锯齿缘截离的存在,并且证实了UBM下裂孔定位的准确性,1例术中未发现锯齿缘截离的存在.在UBM检查中发现周边部视网膜存在囊变的有7眼(7/12),裂孔往往位于囊变发生的部位;裂孔类型为Ⅰ型6眼,裂孔类型为Ⅱ型的5眼.裂孔的类型与裂孔存在的部位无关.结论 运用UBM,我们能够较为方便地观察玻璃体基底部和周边部视网膜,并且不受屈光间质的影响,它为周边部视网膜裂孔诊断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作者:刘堃;许迅;樊莹;陈凤娥;叶纹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切除深度和范围对近视眼角膜高阶波前像差的影响

    目的 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矫治近视眼前后角膜波前像差与角膜切除量和切除深度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接受LASIK治疗的160例近视眼患者(246眼).使用Optikon2000SpA角膜地形图仪和Keratron-Scout图像处理器,摄取手术前和手术后1~2个月的角膜波前像差.按照角膜切除直径和深度分组,用SPSS 12.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随着切除区的增大(5.5~7.0 mm),术后像差发生显著性变化的项数逐渐减少.在切除区直径相同组,6 mm检测区所显示的像差发生显著性变化的项数多于3 mm检测区所显示的情况.随着切除区深度的增加(40~110 μm),像差发生显著性变化的项数逐渐增加.在相同切除深度组,6 mm检测区所显示的像差发生显著性变化的项数多于3 mm检测区所显示的情况.结论 近视眼接受常规的LASIK手术治疗后,高阶像差的增大有多种原因,主要受切除深度和切除直径的影响.

    作者:周炜;艾育德;何正瑞;黄蕊;郑洁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MAS-PCR法快速诊断分析Leber's遗传性视神经病变原发性致病突变位点

    目的 探索一种简易、快速、高效的临床基因诊断分析原发性Leber's遗传性视神经病变(Leber's hereditary optic neuropathy,LHON)位点的新方法.方法 根据已知的LHON患者线粒体DNA上的3个原发性LHON致病突变位点(G11778A、T14484C和G3460A),设计3条突变位点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引物,直接以全血样为模板的等位基因特异性多重PCR(multiplex allelespecific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MAS-PCR)分析3个原发性LHON致病突变位点.以此方法检测24例确诊的LHON患者,其中18例为线粒体DNA G11778A突变,4例为T14484C突变,2例为G3460A突变;同时,以20份正常血样标本作阴性对照.结果 优化的MAS-PCR条件为94℃/3 min,94℃/30 s、59.8℃/30 s、72℃/30 s,30个循环,72℃/3 min;以此方法检测了44份血样标本,其结果与预期结果一致,表明利用该方法筛查3个原发性LHON致病突变位点是可行的.同时,混和血液样本模拟实验结果显示,该方法可检测含多个原发性LHON致病突变位点的血液样本,且整个分析过程只需约2 h.结论 该方法直接以全血样作为PCR的模板,不需从血样中纯化DNA;单管一次性行PCR,可同时筛查3个原发性LHON致病突变位点.因此,该方法具有快速、高效、费用低、特异性好以及只需微量血液样本等优点.

    作者:阳菊华;童绎;朱益华;林宇岚;陈贻锴;林建银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激活蛋白-1诱骗寡核苷酸对豚鼠近视眼形成的影响

    目的 探讨球后注射脂质体包裹的激活蛋白-1诱骗寡核苷酸(activator protein-1 decoy oligodeoxynucleotides,AP-1 decoy ODN)对豚鼠近视眼屈光状态的影响.方法 人工合成AP-1 decoy ODN及错配的AP-1 decoy ODN的核苷酸序列.半透明眼罩遮盖单眼诱导豚鼠近视眼的形成.遮盖眼球后注射脂质体包裹的AP-1 decoy ODN或错配的AP-1 decoy ODN,检影验光测眼球屈光度,用A超(20 Hz)测眼轴长度.结果 豚鼠遮盖眼眼轴延长,形成近视.球后注射AP-1 decoy ODN+脂质体LipofectAMNETM的遮盖眼近视程度减轻,而球后注射错配AP-1 decoy ODN+脂质体LipofectAMNETM对遮盖眼的近视程度无影响.结论 球后注射脂质体包裹的AP-1 decoy ODN能有效抑制豚鼠近视眼的形成.

    作者:毛俊峰;刘双珍;吴小影;魏欣;谭星平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维生素C对光照后兔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内B细胞淋巴瘤表达的影响

    目的 观察维生素C(Vit C)对光照后兔视网膜色素上皮(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RPE)细胞内B细胞淋巴瘤(Bcl-2)表达的影响.方法 使用酶消化法体外分离培养色素兔的RPE细胞,用可见光照射造成其凋亡.观察不同剂量的维生素C(Vit C)在不同的给药时间对兔RPE细胞Bcl-2表达的影响.结果 色素兔RPE细胞经可见光照射后细胞内Bcl-2均有不同程度的表达,其表达数量与Vit C剂量呈正相关.结论 Vit C可以增加光照后兔RPE细胞Bcl-2的表达,它可能起到抑制光损伤、减少凋亡的作用.

    作者:刘学政;侯瑞鹏;张鹏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正常泪道和泪道阻塞的CT检查

    目的 观察正常泪囊和鼻泪管以及泪道阻塞的CT表现.方法 对32例正常泪道CT片及19例泪道阻塞患者CT表现进行观察分析.结果 对正常泪道轴位软组织窗CT扫描图像进行分析:泪囊78.1%显影、21.9%不显影,鼻泪管均可显示;显影的泪囊和鼻泪管可分为双侧含气影、双侧黏膜影、一侧含气一侧黏膜影.4例泪道占位病变CT显示:泪囊区高密度影,鼻泪管扩张增粗,管内组织高密度.9例外伤后泪道阻塞CT显示:泪囊区软组织增厚,泪囊扩张或密度增高,泪囊区异常骨碎片影,鼻泪管骨折和阻塞.6例泪囊和鼻泪管炎症CT表现:泪囊区软组织增厚、密度增高,鼻泪管阻塞和密度增高.结论 对正常泪道软组织窗轴位进行CT扫描:泪囊可显影或不显影;鼻泪管均可显影;显影的泪囊和鼻泪管表现为含气影或黏膜密度影.泪道占位、外伤和炎症均可在CT片上明确显示,利于诊断.

    作者:朱豫;李志刚;宋燕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Leber's遗传性视神经病变一个双生子家系的研究

    目的 探讨Leber's遗传性视神经病变(Leber's hereditary optic neuropathy,LHON)一个双生子家系的临床和分子遗传学特征.方法 对LHON一个家系进行家系调查,分析其遗传特征和发病特点,并对家系成员(发病者、未发病者及对照者)进行眼科临床检查(包括视力、视野、眼底及电生理检查)和线粒体基因三个原发性突变位点的检测,即自全血提取线粒体DNA(mtDNA),应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分别扩增mtDNA上相应片段检测G3460A、G11778A和T14484C位点突变.后应用分子遗传学技术对该家系中的一对双生子(其中一人为先证者,另一个未患病)进行DNA多态性的比较分析以鉴定其卵性.结果 该家系显示为典型的母系遗传,先证者的临床表现为典型的LHON患者表现;母系亲属mtDNA的G11778A位点突变阳性,G3460A和T14484C位点突变阴性,而对照者三个位点检测结果均为阴性,双生子卵性鉴定结果为异卵双生.结论 该家系为典型的LHON家系,mtDNA上G11778A位点突变可导致LHON的发生,但并不是所有G11778A位点突变者均发生LHON.

    作者:卢纯洁;周翔天;赵福星;童绎;陈洁;吕帆;管敏鑫;瞿佳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加替沙星在眼科的应用研究进展

    加替沙星是一种广谱、高效的新型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在眼科领域的应用研究正在蓬勃开展.本文对加替沙星的抗菌活性、眼内通透性、眼科实验治疗研究、滴眼液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研究新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陈祖基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后玻璃体视网膜病理性改变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tiu keratomileusis,LASIK)现已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开展,应用于治疗中、高度屈光不正.近年来诸多有关LASIK术后患者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报道,使人们开始关注LASIK手术对玻璃体视网膜的影响.本研究对LASIK术后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发病情况、影响机制以及相应的预防和处理对策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屈光手术医生提供一定的参考.

    作者:步绍翀;赵绍贞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术后弥漫性板层角膜炎研究进展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是目前治疗屈光不正的主要手术方法.随着技术和设备的改进,术后并发症现已比较少见,其并发症之一的弥漫性板层角膜炎因其本身所具有的特殊性而时有报道.本文对其病因、临床表现、分期及分型、病理和治疗的研究进行综述.

    作者:雷澄;刘磊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泪小点塞在干眼症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 评价泪小点塞在干眼症治疗中的疗效.方法 确诊为干眼症的患者50例67眼,均予以泪小点塞治疗,其中接受单眼治疗患者33例,双眼治疗患者17例,按常规记录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和3个月的基础泪液分泌量和泪膜破裂时间,检查的结果按两种方法分组进行统计分析,Ⅰ组45例60眼进行治疗前后自身对照,Ⅱ组30例单眼治疗患者左右眼同期对照.结果 Ⅰ组45例60眼泪液分泌试验和泪膜破裂时间均获得明显改善(P<0.01),其中有6例脱离了人工泪液治疗;Ⅱ组30例单眼治疗患者治疗眼较未治疗眼在主观症状、泪液分泌量和泪膜破裂时间方面也有明显改善(P<0.05).其中7眼因不同原因失访,6眼泪小点塞丢失(6/67,占9%),1眼异物感明显取出泪小点塞(1/67,占1.5%),未归入统计分析.结论 使用泪小点塞能够减少泪波排出和丢失,改善干眼症状,是干眼症的一种简单、安全、有效的非手术治疗方法,值得推广.

    作者:苏龙;赵少贞;孙慧敏;李志清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激光治疗后不同病程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多焦视网膜电图的研究

    目的 观察经激光治疗后的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CSC)多焦视网膜电图(multifocal electroretinography,mfERG)特点.方法 应用RETI Scan multifcal ERG Version 3.15系统对25例CSC患者进行双眼mfERG的随访测定,61个六边形从中央到周边共分5个环,测定31°视野范围的一阶反应(first-orderkernel),分别进行双眼比较.结果 3~6个月病程组N1波幅值于环2患眼与对侧眼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P1波幅值于环1、环2患眼与对侧眼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7~20个月病程组N1波幅值于环1患眼与对侧眼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P1波幅值于环1、环2患眼与对侧眼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潜伏期比较,不管是3~6个月病程组还是7~20个月病程组,其患眼与对侧眼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3~6个月病程组及7~20个月病程组其黄斑中心区mfERG幅值患眼仍低于对侧眼,mfERG检查能反映其黄斑区功能变化.

    作者:魏建丽;刘晓玲;林冰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单核苷酸多态性核酸试纸快速检测线粒体DNAG11778A位点突变

    目的 建立一种以单核苷酸多态性核酸试纸快速检测Leber's遗传性视神经病变(Leber's hereditary optic neuropathy,LHON)线粒体DNA中G11778A位点突变的新方法.方法 与结果 32例阳性(突变)和5例阴性(正常)临床血样标本经DNA提取、PCR扩增和单碱基延伸反应处理后,采用单核苷酸多态性核酸试纸条方法对标本的线粒体DNAG11779A位点进行了检测,其符合率为100%.本研究还使用该方法对10例口腔黏膜上皮细胞样本进行了随机检测,结果表明单核苷酸多态性核酸试纸条检测结果和DNA测序结果完全一致.结论 该方法简便、快速、准确、经济,适合于各级医院尤其是中小医院LHON的G11778A位点突变的快速筛查,它不仅可以为LHON的临床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有力的依据,而且具有重要的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王宏莹;胡林;尤其敏;周翔天;吕学诜;瞿佳 刊期: 2006年第06期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