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高度近视泪膜稳定性观察

何炯;罗红

关键词:高度近视, 泪膜破裂时间, 泪膜形态
摘要:目的观察高度近视患者的泪膜状态.方法选择80眼高度近视患者(屈光度为-6.00~-18.75 D)作为实验组, 选择80眼屈光度正常者为正常对照组(屈光度+0.50~-0.50 D),分别观察两组泪膜形态及侵犯性泪膜破裂时间(BUT).结果①高度近视患者泪膜形态中流水样及大理石型所占比例高于正常对照组.②高度近视患者泪膜破裂时间低于正常对照组.结论高度近视对泪膜的稳定性有明显影响.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相关文献
  • Lotmar干涉视力仪预测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视网膜功能

    目的探讨Lotmar干涉视力仪在预测各种类型和不同程度的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视力中的应用价值,为临床决策白内障的手术与否提供依据.方法应用Lotmar干涉视力仪测定患者的干涉条纹视力(IVA),与术后1个月佳矫正视力(BCVA)进行比较.白内障按类别分为年龄相关性、高度近视性、糖尿病性和其他类;晶状体混浊度按LOCSII分为三级,IVA与BCVA一致为完全符合,相差2行以内为准确,好于2行为假阳性,差于2行为假阴性.结果术后BCVA影响因素的多元回归分析得出:术前IVA与之呈显著正线性相关(P<0.01);总准确率为69.51%,年龄相关性组高(为76%),高度近视性组低(为60%),假阳性率明显低于假阴性率.结论在能测出IVA的病例中,不论白内障属何种类型,亦不论晶状体混浊度如何,Lotmar干涉视力仪均可较准确预测其术后视力,适宜作为白内障手术前的常规检查方法.

    作者:程凯尧;赵云娥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近视发展中的巩膜病理改变及其影响因素

    从结构和超微结构、生物化学、生物力学和细胞学等方面阐述了巩膜在近视发展中的病理改变,并阐明影响近视发展的重要因素(如基质金属蛋白酶、视网膜-巩膜信号系统和药物)对近视眼巩膜病变的调控作用.

    作者:赵海岚;周翔天;吕帆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性激素受体在牛眼小梁细胞中的表达

    目的了解牛眼小梁组织是否会表达性激素受体.方法体外培养新生牛眼小梁细胞,传至3代.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的方法检测牛眼小梁组织中性激素受体蛋白mRNAs(AR,ERα和PR)的表达,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来定位这些受体.结果体外培养细胞符合牛眼小梁细胞的特点.RT-PCR检测到这些受体的mRNAs,AR、ER、PR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呈阳性.结论牛眼小梁细胞有性激素受体表达,这些受体在房水排除及青光眼发生方面可能有重要的病理生理学意义.

    作者:郝风芹;姜发纲;张明昌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早发性近视和迟发性近视的张力性调节分析

    目的分析早发性近视组和迟发性近视组的张力性调节及其之间的差异,探讨调节神经机制在张力性调节与近视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50名志愿者参加本实验,正视组16位,屈光度在(-0.25~+0.75)D之间,近视组34位,其中早发性近视组12位[平均为(-6.25±2.30)D],迟发性近视组22位[平均为(-3.41±2.05)D].在完全黑暗的环境下,用精工SeikoWV-500开放视野式自动验光仪对受试者进行张力性调节的测量,比较不同近视组间张力性调节的差异. 结果在缺乏任何视觉刺激的状态下, 调节处于一定的静息状态, 所有受试者的张力性调节的平均值为(0.63±0.67)D.其中正视组的张力性调节平均为(0.55±0.50)D,早发性近视组的张力性调节为(1.22±0.71)D,迟发性近视组的张力性调节平均为(0.37±0.59)D.屈光度和张力性调节之间的相关性较弱(r=0.2388).早发性近视的张力性调节高于正视组和迟发性近视组的张力性调节,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01).结论与正视及迟发性近视比较,早发性近视者有较强的副交感神经支配,较强的副交感神经支配导致较强的睫状肌张力,从而导致眼球的牵拉和近视化的进展.

    作者:徐丹;瞿佳;吕帆;姜俭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发生角膜瓣游离2例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eximer 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是目前近视治疗手术中设计合理、有发展前景的手术之一.它既避免了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photo-refractive keratectomy,PRK)后术眼疼痛和角膜上皮下雾状混浊等并发症的发生,同时亦降低了激素性高眼压的发生率.但是随着LASIK手术的广泛开展,屈光手术医师越来越重视手术中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希望能大程度地限制其发生.文献表明,术中并发症的发生多与角膜瓣的制作有关[1].我院自2000年5月至2001年12月间施行LASIK手术210例(400只眼),术中发生角膜瓣游离2例(2只眼).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华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青少年单纯性近视眼屈光度与角膜曲率及眼轴的相关性

    目的探讨青少年单纯性近视眼屈光度与角膜曲率及眼轴的关系.方法对单纯性近视277例536只眼,测量其角膜水平及垂直曲率,并按年龄、屈光度分组,对各组角膜曲率及眼轴长度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各组角膜水平及垂直曲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不同年龄两组间的角膜曲率和眼轴长度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不同屈光度两组比较,角膜曲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眼轴长度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多元线性回归和相关分析显示眼球轴长增加是单纯性近视眼形成的主要因素.角膜水平曲率与垂直曲率呈正相关,角膜曲率与眼轴长度呈负相关.结论青少年单纯性近视的屈光度与角膜曲率及眼轴长度密切相关,且眼轴长度是单纯性近视眼形成的主要因素.

    作者:李辉;阎洪欣;刘玉华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高度近视泪膜稳定性观察

    目的观察高度近视患者的泪膜状态.方法选择80眼高度近视患者(屈光度为-6.00~-18.75 D)作为实验组, 选择80眼屈光度正常者为正常对照组(屈光度+0.50~-0.50 D),分别观察两组泪膜形态及侵犯性泪膜破裂时间(BUT).结果①高度近视患者泪膜形态中流水样及大理石型所占比例高于正常对照组.②高度近视患者泪膜破裂时间低于正常对照组.结论高度近视对泪膜的稳定性有明显影响.

    作者:何炯;罗红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糖尿病患者泪膜及角结膜上皮稳定性的改变

    目的了解糖尿病患者眼表上皮及泪膜稳定性改变情况.方法选50名糖尿病患者100眼,52名健康对照者104眼,性别年龄成组匹配,分别进行角膜知觉检查、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chirmer Ⅰ)、泪膜破裂时间检查(BUT)、角膜荧光素染色、结膜印迹细胞学检查、糖尿病眼底检查、眼底照相或荧光造影,观察杯状细胞及结膜化生情况,问卷调查干眼.结果糖尿病组角膜知觉下降(P<0.05), Schirmer Ⅰ试验值、BUT值均下降(P<0.05);角膜荧光素染色阳性增加 (P < 0.05); 杯状细胞丢失、结膜鳞状化生明显 (P < 0.05).糖尿病眼底病变程度与Schirmer Ⅰ试验、BUT呈负相关, 与角膜荧光素染色、结膜鳞状化生等级呈正相关 (P<0.05),与病程无相关性(P>0.05).结论糖尿病可导致患者泪液分泌减少、泪膜稳定性下降及角结膜上皮的损害,在伴周围神经病变的患者中表现尤其明显,且损害程度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程度具有相关性.

    作者:黄建艳;陈琳;陈剑;周清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超高度近视白内障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超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疗效.方法局部麻醉下对42例59眼超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结果眼轴27~30 mm组,术后3个月矫正视力≥0.3者35眼,占85.37%;眼轴≥30 mm组,术后3个月矫正视力≥0.3者10眼,占55.56%.结论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超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能改善患者的视力.

    作者:杨顺海;郑海华;韩真真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神经生长因子对人角膜上皮细胞增殖的影响

    目的研究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在体外培养的人角膜上皮细胞中的表达,观察外源性给予NGF对人角膜上皮细胞增殖的作用,进一步探讨NGF在角膜疾病治疗中的意义.方法采用刮片法进行人角膜上皮细胞培养,外源性给予NGF作用于第2代~第3代培养的人角膜上皮细胞,通过四甲基偶氮唑盐(methyl thiazolyl tetrazolium,MTT)法测定其对细胞增殖的影响,并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角膜上皮细胞中细胞增殖核抗原的表达情况.结果本实验成功培养出人角膜上皮细胞, 加入外源性NGF后, 培养的人角膜上皮细胞的增殖率较对照组明显增加 (P < 0.01),流式细胞仪检测到的细胞增殖核抗原的表达也较对照组明显增多(P<0.01).结论外源性给予NGF对体外培养的人角膜上皮细胞的细胞增殖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作者:李倩;邱良秀;李中国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沉痛悼念缪天荣教授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羊膜移植对大鼠角膜碱烧伤后基质金属蛋白酶的影响

    目的探讨羊膜移植对大鼠角膜中度碱烧伤后角膜上皮细胞和基质成纤维细胞中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MMP)变化的影响.方法将12只SD大鼠随机分成2组,每组6只,分别作为碱烧伤后1 d组和14 d组.在2组中,所有大鼠角膜建立中度碱烧伤模型,左眼行羊膜移植,右眼作为对照.应用免疫组化法,分别观察碱烧伤后1 d和14 d实验组与对照组中MMP-9和MMP-2表达的变化.结果碱烧伤后1 d,实验组与对照组中,角膜上皮细胞内的MMP-9和MMP-2的表达与正常角膜上皮细胞内的MMP-9和MMP-2的表达相比明显升高,但两组间的表达差异无显著性;而2组成纤维细胞内的MMP-9和MMP-2的表达与正常成纤维细胞内的MMP-9和MMP-2的表达相比明显升高,两组间的表达差异无显著性.碱烧伤后14 d,2组中角膜上皮细胞内的MMP-9和MMP-2的表达与碱烧伤后1 d情况相似, 两组间的表达差异无显著性;2组成纤维细胞内的MMP-9和MMP-2的表达与碱烧伤后1 d组相比明显升高,并且实验组中的MMP-9和MMP-2的表达与对照组相比也有明显升高.结论碱烧伤后大鼠角膜上皮细胞和基质成纤维细胞中的MMP-9和MMP-2的表达都有升高.羊膜移植能增强MMP-9和MMP-2在成纤维细胞中的表达,提示羊膜在加快角膜碱烧伤后的重塑中起一定作用.

    作者:沈玺;叶纹;钟一声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Vogt-小柳-原田综合征的大量激素疗法

    目的探讨Vogt-小柳-原田综合征的大量激素治疗的临床经过及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 FFA)、吲哚青绿(fundus indocyanine green agiography, ICGA)眼底血管造影在不同时期的改变情况.方法分析1992年1月至1995年12月间日本关西医科大学眼科教研室应用大量激素治疗Vogt-小柳-原田综合征新鲜病例31例62眼.运用大剂量强的松龙,方法为首剂每日100~200 mg行静脉滴注,根据眼底改变及FFA、ICGA所见改变情况而行激素递减,激素低用药期限为6个月.结果激素治疗开始后,FFA造影平均10 d后开始改善,渗出性视网膜脱离及后极部视网膜水肿的消退时间平均为36 d,ICGA造影平均78 d开始改善.在激素递减过程中,由于眼底所见恶化而增加激素用量的病例有6例,而激素用药停止后未见复发病例.结论大量激素疗法治疗Vogt-小柳-原田综合征是行之有效的,治疗过程中如果对激素逐渐减量、间歇给药的话可以预防Vogt-小柳-原田综合征的复发,同时激素的减量应按照FFA和ICGA造影所见的共同改善情况而减量.

    作者:王艳玲;胡泳霞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角膜移植后局部淋巴结内树突状细胞数量及趋化因子CCL19含量的变化

    目的研究角膜移植后局部淋巴结内树突状细胞数量及趋化因子CCL19含量的变化.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测定大鼠角膜移植后局部淋巴结内趋化因子CCL19含量及树突状细胞数量.结果自体移植组术后局部淋巴结内CCL19含量升高,持续至术后第3天(P<0.05),以后恢复至正常水平(P>0.05).同种异体移植组,局部淋巴结内CCL19含量在术后1~3 d与自体移植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以后持续上升,至后期显著高于正常组及自体移植组,于第7天达高峰(P<0.05).树突状细胞数量与CCL19变化趋势一致.结论角膜移植后局部淋巴结内CCL19表达增高,促进树突状细胞的迁移,这可能是同种异体移植排斥反应启动与进展的重要因素.

    作者:王启明;胡燕华;徐惠民;赵巍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后发性白内障相关因素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折叠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后发性白内障(posterior capsule opacification,PCO)发生的相关因素及其特点.方法随访观察394例 (440只眼)白内障患者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囊袋内折叠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的视力,用内置数码摄像头Zeiss 120裂隙灯进行眼底后反光裂隙照相,转化成数码图像输入计算机,观察人工晶状体位置、连续环形撕囊和后囊膜混浊等情况.随访时间2~58个月,平均14个月. 按照晶状体类型共分为6组:Sensar组113例(123只眼),Acrysof三片组129例(157只眼),Acrysof一片组79例(84只眼),SC60B组23例(26只眼), 硅凝胶组50例(50只眼).获得的照片使用德国EPCO2000软件分析,对PCO程度进行评分并将各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完全没有PCO的有19只眼(占4.32%),存在PCO的有421只眼(占95.68%),PCO波及瞳孔中央3 mm的有274只眼(占62.27%).按人工晶状体光学面材料分组的两组中,对应PCO数值进行比较,总分差异无显著性(t=1.470,P=0.143);按照襻的成角分组的四组中,所对应的PCO数值中1级混浊的数值比较,差异有显著性(F=4.054,P=0.007);按边缘设计不同分组的两组中,对应PCO数值比较,总分差异有显著性(t=3.763,P=0.0001);根据连续环形撕囊分组的3组中,所对应的PCO数值比较,总分差异有显著性(F=3.689,P=0.026).结论后囊膜混浊的发生与人工晶状体材料无相关性;襻与光学面成角为10°的人工晶状体对PCO的早期形成有抑制作用;直角边缘设计可以减少PCO的形成;连续环形撕囊口完全覆盖人工晶状体光学面抑制了后囊膜混浊的发生几率.

    作者:郭未艾;王晓黎;吴文捷;张振平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视神经离断后坐骨神经移植修复反应的初步研究

    目的建立大鼠坐骨神经支持下的视神经再生模型.方法大鼠右侧视神经离断后移植一段自身视神经或坐骨神经,分别建立视神经自身吻合模型和视神经-坐骨神经吻合模型.建立模型后第3天、第7天和第14天处死动物,处死前3 d将荧光染料Dil注射到移植的神经断端,应用逆行标记的方法观察不同模型中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轴突的再生情况.结果术后3 d,两组均无明显的Dil标记细胞;7 d后,视神经自身吻合组无明显的荧光标记细胞,视神经-坐骨神经吻合组可见明显的Dil标记细胞,细胞密度分别为(152±26)/mm2,14 d后增加为(297±31)/mm2,而此时,视神经自身吻合组仅在一只大鼠的视网膜铺片上见到一Dil标记细胞.结论成功建立了坐骨神经支持下的视神经再生模型.

    作者:朱益华;李秀云;唐宝丰;徐国兴;童绎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眼眶副节瘤1例

    患者,男性,27岁,发现右眼上侧结膜囊肿物半年,以右眼眶占位性病变入院.眼部体检,VOD:-0.3,右眼压:Tn;眼球向前下方突出16mm,眼球向上、外、内运动受限;右眼眶缘平滑,眼球上方触及一4cm×3cm大小肿物,质硬,表面光滑,固定,肿物表面可见大量结膜血管迂曲扩张,肿物遮盖瞳孔上1/2,故上方不能光定位;角膜透明,前房清、深,瞳孔圆,对光反应存,虹膜纹理清,眼后段窥不见.上眼睑肿胀明显.左眼无殊.CT:右眼眶上方和外上方高密度影,达眶后部(未累及眶尖部),眼球受压变形,眶壁完整,可见钙化斑.B超:右眼眶上部低回声阴影,内回声不均匀,边界清,可见钙斑反射,压迫不变形,与眼球关系密切,眼球受压变形.

    作者:倪建新;王宗敏;盛文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玻璃体手术治疗复杂眼外伤临床分析

    目的评价玻璃体手术在治疗复杂眼外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0例复杂眼外伤患者行玻璃体手术的效果和手术时机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后视力较术前提高者22例(占73.33%),术后视力下降或不变者8例(占26.67%).11例眼内异物患者均一次成功摘出,7例复杂性视网膜脱离复位6例(占85.71%).结论严格掌握玻璃体手术在复杂眼外伤中的适应证及手术时机,能挽救大多数受伤眼球并恢复一定的有用视力.

    作者:林咸平;赵春娟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角膜塑型术后角膜曲率的转归

    目的评价角膜塑型术(orthokeratology,OK镜)对角膜曲率的长期影响.方法应用伟博公司提供的OK镜片与技术,对1999年5月至2001年5月间在我院行OK镜治疗80例(155眼)的青少年近视患者进行近视矫正,分别在停戴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2年、3年检查患者的角膜曲率.另外将同一时间年龄相仿的80例屈光不正但一直戴框架眼镜进行矫正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对照组每年测量角膜曲率,角膜曲率主要测水平角膜曲率、垂直角膜曲率.结果停戴3个月与1周、1个月比较,不管是垂直还是水平曲率均数之间的差异有显著性(P<0.01,P<0.05),而停戴3个月与6个月、 1年、 2年、 3年间的差异无显著性 ( P >0.05);在与对照组的比较中发现,3个月后所有曲率均数之间的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在停戴OK镜后角膜曲率一般在3个月后稳定,短期配戴OK镜不影响角膜曲率的发育规律.

    作者:朱思强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人雪旺氏细胞分泌神经营养因子浓度的测定

    目的测定体外培养的人雪旺氏细胞分泌神经营养因子在各时间点的浓度并观察其时间-浓度关系.方法取人雪旺氏细胞进行体外培养,在培养后的第1天、第3天、第7天、第14天、第21天及第28天六个时间点用间接酶联免疫吸咐法测定培养液中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睫状神经营养因子(CNTF)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浓度.结果在人雪旺氏细胞培养后的第1天、第3天、第7天、第14天、第21天及第28天时,在培养液中均可检测到bFGF、CNTF和BDNF的存在.在培养后第21天及第28天时,培养液中三种神经营养因子的浓度都显著增加.bFGF的浓度显示出高于CNTF和BDNF浓度的趋势(P<0.01).结论培养的雪旺氏细胞能分泌神经营养因子,其浓度随培养时间的推移而升高.

    作者:蔡军勇;夏小平;邓娟 刊期: 2005年第02期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