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卫拉;赵守亮;周黎安;藏晓霞
目的:观察rhBMP-2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微球缓释系统对成骨细胞钙结节的影响.方法:培养诱导成骨细胞形成钙结节,并对其行特异性染色;在rhBMP-2纳米微球对钙结节作用后,采用扫描电镜观察其表面形态的改变,采用能谱仪分析比较其组成成分的改变.结果:rhBMP-2纳米微球能明显促进钙结节形成,且rhBMP-2纳米微球作用后钙结节中钙磷含量显著高于单纯rhBMP-2组.结论:rhBMP-2纳米微球缓释系统促进成骨的作用优于单纯rhBMP-2.
作者:侯锐;毛天球;杨耀武;程晓兵;陈富林;吴炜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研究口腔鳞癌中促血管生成素-2(Angiopoietin-2,Ang-2)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学特征和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间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口腔鳞癌标本41例(有淋巴结转移者13例)及30例癌旁正常组织和10例正常口腔黏膜组织中的Ang-2和CD34表达并计数微血管密度(MVD).结果:Ang-2表达主要定位于肿瘤细胞胞浆;Ang-2在口腔鳞癌组织中的表达显著高于癌旁正常组织(P<0.05)和正常口腔黏膜组织(P<0.01);Ang-2表达与肿瘤的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1),而与病人的性别、年龄和TNM分期及肿瘤分化程度无关(P>0.05);Ang-2表达阳性组中MVD显著高于Ang-2表达阴性组(P<0.05);Ang-2的表达与MVD呈正相关(P<0.01). 结论:Ang-2在口腔鳞癌组织中的高表达可能在口腔鳞癌的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并与肿瘤的淋巴结转移和血管生成有关.
作者:李超;冯红超;宋宇峰 刊期: 2005年第03期
β连环素(βcatenin)是一种细胞内蛋白,参与同型细胞间的粘附及Wnt信号的传导,这两种作用都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本文对β连环素的生物学特性、功能及其在口腔颌面部上皮性肿瘤的表达和生物学意义作一综述.
作者:周茜;陈新明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研究非血管化自体移植骨离体时间差异对非血管化骨(Non-Vascularized Bone Graft, NVBG)牙种植体(IMP)同期植入术中植骨块与种植体形成骨结合的影响.方法:西安地区成年杂种狗12只,随机分为2组,分别拔除其一侧4个前磨牙,6周后在下颌骨拔牙区制作长约3 cm中断性缺损,分别在NVBG离体后40 min以内和80 min以上行NVBG+IMP同期植入术修复下颌骨缺损,术后4周、12周、24周分别处死每组2只动物,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24周时,所有NVBG与种植体之间均形成了良好的骨结合;但4周、12周时,NVBG离体时间在40 min以内组新骨形成比离体时间在80 min以上组多,NVBG与种植体形成骨结合情况优于离体时间在80 min以上组.结论:无论NVBG离体时间小于40 min还是大于80 min,非血管化骨移植同期种植体植入终均能形成良好的骨性结合,只是离体时间越长可能新骨形成和骨结合形成越慢.
作者:于开涛;刘宝林;韩泽民;高瞻;刘瑞峰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了解牙槽嵴黏骨膜扩增术对牙槽嵴增高的长期或短期效果的影响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170只新西兰大耳白兔建立萎缩性牙槽嵴模型和卵巢切除术模型,按牙槽嵴黏骨膜扩张模式和类型随机分成18组,采用Teflone扩张器进行黏骨膜扩张,并对各观察时段牙槽骨骨组织和软组织的变化进行比较研究.结果:植入区牙槽嵴软硬组织的变化与扩张强度和扩张频率呈正相关性,卵巢切除组各观察时段内牙槽嵴软硬组织变化均显著高于非卵巢切除组.结论:黏骨膜扩增术对植入区牙槽嵴软硬组织均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利影响,适宜的黏骨膜下扩张模式的选择对于牙槽嵴增高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董宇;何勇;赵辉;冯星;吕文君;柴淳 刊期: 2005年第03期
口腔结核临床少见报导,口腔黏膜结核性溃疡易被误诊.作者近期收治1例软腭部位口腔结核病例,报告如下:
作者:王晓鸣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瓷与牙釉质粘结时不同瓷粘结系统与瓷表面处理方式的优化组合.方法:以不同的瓷粘结系统和表面处理方式为影响因素,将瓷片分成8组,分别与釉质粘结,测其剪切强度,统计分析所得数据,观察其断裂方式.结果:处理组中以不喷砂磷酸酸蚀组的粘结强度低,其余各组间无统计学差异. Panavia F组剪切强度均值高为29.38 MP,邦多为26.19 MP.结论:Panavia F和邦多陶瓷粘结系统结合喷砂后磷酸酸蚀和HF酸蚀使用都可获得理想的粘结效果.
作者:于淑湘;陈吉华;李潇;王迎捷;周国锋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观察大鼠牙齿移动过程中Ⅰ、Ⅲ型胶原在上颌第一磨牙牙周组织中的变化.方法:建立大鼠磨牙移动模型,分为对照组和术后1、3、5、7、10、14 d组,用苦味酸天狼猩红染色观察各组中Ⅰ、Ⅲ型胶原的分布和构成,以图像分析系统分析Ⅰ、Ⅲ型胶原相对含量的变化,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正常牙周组织主要由Ⅰ型胶原构成,牙齿受力后,张力侧牙周组织中Ⅲ型胶原含量相对增加,且有时间依赖性.结论:牙周组织在正畸力的作用下Ⅰ、Ⅲ型胶原的分布和构成发生了变化,Ⅲ型胶原在牙周组织改建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作者:张晓东;林珠;李永明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快速上颌扩弓后二磷酸盐(BP)对大鼠腭中缝复发率的影响.方法:6周龄SD雄性大鼠88只,随机分为11组,进行快速上颌扩弓实验:快速扩弓1周、保持2周或4周、复发后4周.在保持期大鼠根据保持时间和注射BP的剂量不同分为5种不同的处理方式,分别在扩弓结束、保持结束、复发结束时处死大鼠,制作脱钙及不脱钙切片,比较5种处理方法大鼠扩弓后的复发率(RR) 、矿化沉积速率(MAR) 、破骨细胞的数量(ON).结果:保持期注射BP的剂量不同明显影响扩弓后的复发率.结论:快速上颌扩弓后局部应用二磷酸盐能减少大鼠腭中缝区破骨细胞的数量,加快新骨的矿化沉积速率,形成更多的新骨以减少扩弓后的复发率.
作者:陈莉莉;段银钟;王珍;李俊梅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测定含氟自酸蚀粘接系统和牙面酸蚀后涂氟对托槽粘接剪切强度和托槽脱落后牙面粘接剂残留量的影响.方法:将30个因固定正畸需拔除的健康前磨牙随机分为对照组、自酸蚀组和酸蚀后用氟组.将粘接完托槽的三组牙齿置于37 ℃恒温水浴中保持24 h,然后测定托槽的剪切强度及粘接剂残留指数.结果:三组托槽剪切强度及粘接剂残留指数有显著性差异,但都达到临床需要的小粘接强度.自酸蚀组剪切强度高,且牙面粘接剂残留量多.而酸蚀后用氟组的剪切强度低,牙面粘接剂残留量少. 结论:使用含氟酸蚀粘接系统和牙面酸蚀后涂氟的方法可预防牙釉质表面脱矿和龋坏.
作者:熊国平;汪麟;孙昕;陈肖芳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利用小鼠前成骨细胞系MC3T3-E1初探FGF2对BMPS-Smads信号转导通路的调节机制.方法:构建含5个串联的来源于Smad6 启动子的R-Smads结合序列(GC2)的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质粒(5GC2-Lux).以该质粒探讨FGF2对BMP组成活化型受体I(caALK2)激活的Smad5转录调控能力的影响.外源转染去除Smad5分子中MEK-ERK通路磷酸化位点的突变体,探讨FGF2伙化的MEK-ERK对BMPS-Smads通路的调节作用.结果:所构建报告基因质粒能够特异反映Smads的转录激活能力的变化.FGF2能够显著下调BMP组成活化型受体(caALK2)激活的Smad5转录调控能力.外源转染Smad5突变分子仅能部分逆转FGF2对Smads通路的负调节效应.结论:FGF2参与调节BMPs活化的信号通路可能不仅限于通过活化MEK-ERK信号转导通路来下调Smads转录调控活性.
作者:原野;张明伟;于晓妉;郭子宽;李秀森;张云生;毛宁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正畸治疗对伴口呼吸习惯安氏Ⅱ1类错牙合患者硬组织横向结构的影响.方法:对12例伴口呼吸习惯安氏Ⅱ1类错牙合病例用联冠式快速扩弓联合Tip-Edge差动直丝弓技术进行治疗,拍摄治疗前后X线头颅后前位片,进行治疗前后牙颌面横向结构测量分析.结果:矫治后上、下磨牙间距分别增加3.73 mm和3.65 mm,与治疗前比较变化有显著性差异(P<0.01);上颌基骨宽度及骨性鼻腔宽度也发生增大;与上磨牙冠根同时被扩宽相比,下磨牙间距的改变主要发生于牙冠部.结论:利用联冠式快速扩弓矫治器联合Tip-Edge差动直丝弓技术,可明显增加上颌基骨、上下牙弓及骨性鼻腔的宽度,可有效改善伴口呼吸习惯安氏Ⅱ1类错牙合患者横向发育不足畸形.
作者:刘晓君;姚霜;杨霜;杨苹;徐青;王冰;王文红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不同血清浓度的培养基对颌下腺(SMG)导管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应用相差显微镜及台盼蓝染色活细胞计数,观察5%、10%、15%、20%浓度血清在1~11 d对SMG导管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培养24~36 h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随着时间延长,5%组培养的细胞逐渐死亡;至5 d后,20%组活细胞数目与其它各组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SMG导管细胞是一种血清依赖性较高的细胞.
作者:黄绍辉;谭学新;邓春富;周青;王玉新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建立附着体义齿的三维数字化模型.方法:附着体义齿利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获得三维点云数据,经过处理软件形成三维数字化模型.结果:成功建立了牙颌模型的三维数字化立体模型,结构准确,清晰.结论:利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建立的三维数字化立体模型是可靠的,经过数据压缩后,可以用来进行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作者:于书娟;汪大林;李笑梅;周中华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研究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分子6(TRAF6)是否在成牙本质细胞中表达.方法:通过western blot、免疫组化染色研究TRAF6蛋白在成牙本质样细胞系MDPC-23中的表达.结果:Western blot结果显示MDPC-23细胞总蛋白中有大小约60 Kda的TRAF6蛋白条带;免疫组化法表明TRAF6在MDPC-23细胞浆呈阳性表达.结论:本实验从蛋白水平证实了成牙本质样细胞MDPC-23表达TRAF6,提示TRAF6可能是一种新发现的影响成牙本质细胞分化的胞内信号转导分子.
作者:李霞;肖明振;余擎;赵守亮;郭婷;高杰;吕昕;何文喜 刊期: 2005年第03期
过敏性接触性口炎是口腔黏膜接触外源性致敏物质后导致的炎性损伤,为Ⅳ型即迟发型变态反应.由于口腔的特殊环境及解剖结构,本病相对少见,国内临床上对其报道也较少.本文就该病的临床诊断及新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高峰;林海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评价鱼肝油酸钠和平阳霉素单独或联合瘤体内注射治疗口腔颌面部静脉畸形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764例患者应用5%鱼肝油酸钠,298例患者应用平阳霉素,350例患者联合应用鱼肝油酸钠和平阳霉素进行瘤体内注射.通过随访和临床观察,分析其疗效和安全性.结果:随访1~14年,鱼肝油酸钠组有效率89.3%,平阳霉素组88.2%,联合用药组95.4%.鱼肝油酸钠组与平阳霉素组比较,有效率无显著性差异(P> 0.05),联合用药组有效率明显高于鱼肝油酸钠组和平阳霉素组(P<0.05).鱼肝油酸钠组注射局部均有不同程度的肿胀,治疗有效的597例中有48例(8%)复发;平阳霉素组有9例(3%)出现发热反应.结论:鱼肝油酸钠或平阳霉素瘤内注射治疗口腔颌面部静脉畸形均有良好的疗效,两者联合应用疗效更好、副作用小.
作者:张森林;寿柏泉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克隆变形链球菌葡聚糖结合蛋白B(GbpB)功能区的基因片段,并在大肠杆菌中表达.方法:通过PCR技术克隆GbpB功能区的基因片段并通过蛋白重组融合表达技术使其在大肠杆菌中表达.结果:成功克隆了GbpB功能区的基因片段,并在大肠杆菌中得到其融合蛋白的表达.结论: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能够成功克隆GbpB功能区基因并获得其融合蛋白的表达,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
作者:张毅;吴补领;苏凌云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通过对伴有口呼吸习惯的安氏Ⅱ1错牙合患者的双期矫治,探讨其矫治效果.方法:10例具有典型下颌后缩面形的患者,替牙期用Bionator矫治器矫治,恒牙初期以牙弓夹板型快速扩弓联合Tip-Edge矫治,观察其颌骨X线头影测量值的变化.结果:第一期矫治后下颌前移并生长,第二期矫治不仅改善了面形,而且对上下前牙的倾斜度及牙合关系进行精确调整.结论:双期矫治对伴有口呼吸习惯之安氏Ⅱ1错牙合患者的面形及牙合关系改善效果良好.
作者:杨霜;姚霜;刘晓君;杨苹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通过建立大鼠牙髓损伤动物模型,观察Notch1信号蛋白在牙髓损伤修复过程中的表达.方法:在大鼠第一磨牙牙合面开髓,分别对损伤后2 h、12 h、24 h、3 d、7 d及正常大鼠牙髓标本进行HE染色、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各组标本中Notch1信号的表达.结果:Notch1信号蛋白在正常成年大鼠牙髓组织中无表达,在牙髓损伤后表达上调.牙髓损伤12 h,Notch1在成牙本质细胞层、部分牙髓细胞间质中呈弱阳性表达.损伤后1~3 d,Notch1在成牙本质细胞层、部分牙髓细胞间质及接近损伤部位的牙髓细胞中呈阳性着色.损伤后7 d,Notch1的表达位于成牙本质细胞层和穿髓孔下方的细胞增殖层.结论:Notch1信号蛋白在大鼠牙髓损伤后早期阶段表达逐渐上调,随后在成牙本质细胞区及富细胞区牙髓细胞中表达增强,并沉积于穿髓点附近的细胞增殖层.提示它可能在牙髓损伤的早期自身修复和牙本质矿化中起作用.
作者:郭卫拉;赵守亮;周黎安;藏晓霞 刊期: 2005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