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虎中;石咏梅;郭家平;董青山;王翔
目的:探讨载药纳米羟基磷灰石复合胶原材料(nHAC)预防感染及修复骨缺损的可行性.方法:将nHAC与克林霉素复合,制成载药nHAC人工骨,将其置于接种有金葡菌的培养基中检测其体外缓释特性及抗菌活性;将其植入金葡菌污染的兔颅骨缺损区,通过细菌培养和组织病理检查评价其骨缺损修复能力及抗感染能力.结果:载药nHAC人工骨在体外持续释放高浓度抗生素;植入金葡菌污染的骨缺损后可有效预防骨感染,骨感染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单纯nHAC人工骨植入组.结论:载药nHAC人工骨是伴有污染或感染骨缺损较理想的修复材料.
作者:陈鹏;毛天球;刘冰;雷德林;程晓兵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交互牵引矫治替牙期个别前牙浅覆(牙合)反(牙合)的效果.方法:35例替牙期个别前牙浅覆(牙合)反(牙合)者,通过交互牵引及垂直牵引的方法,解除反(牙合)使前牙覆(牙合)达到正常.结果:35例患者均在一周内解除反(牙合),一个月内覆(牙合)覆盖达到正常,随访半年无复发,有效率100%.结论:交互牵引能迅速解除替牙期个别前牙浅覆(牙合)反(牙合),保证前牙正常功能和改善美观.
作者:郑焱;王立凯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观察牙结石附着面和游离面晶体构型的差异.方法:取新鲜牙结石,体视显微镜及扫描电镜(SEM)观察纵断面及表面结构形态的差异.结果:体视显微镜观察发现牙结石附着面和游离面存在明显的明暗分区,SEM显示牙结石断面的附着侧存在大量的细菌残迹,在菌体表面有矿物沉积,断面的游离侧晶体成规则的叶片状,牙结石表面成不规则的高度矿化区.结论:牙结石的矿化可能存在启动区和持续区的区别,矿化启动区与细菌关系密切.
作者:饶念静;周彬;曾引萍;王岩;袁艳祥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人表皮干细胞在体外培养中的端粒酶活性.方法:体外培养人表皮干细胞,于第1、8、10代免疫组化检测人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的表达并进行图像分析. 结果:人表皮干细胞表达端粒酶逆转录酶,表达强度随传代次数的增多而下降.结论:人表皮干细胞在体外培养过程中,仍具有端粒酶活性,但不足以抑制该细胞的衰老.
作者:任琼芬;王军琳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研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在可降解骨基质材料聚乳酸-羟基乙酸(PLGA)上的黏附、增殖和分化能力,为进一步体内回植提供研究基础.方法:等比混合聚乳酸(PLA)和聚乙醇酸(PGA),有机溶剂注模法制备PLGA.体外培养BMSCs,复合PLGA,通过扫描电镜观察BMSCs在PLGA上的黏附、增殖,以及在成骨诱导情况下细胞形态的变化.结果:合成的PLGA呈多孔状,孔隙率为85%,孔径为100~400 μm. BMSCs可在PLGA上黏附、增殖、分泌胞外基质,并可在成骨诱导剂的作用下分化为多角形的成骨样细胞.复合后14 d,BMSCs和胞外基质已将基质材料颗粒完全覆盖.结论:BMSCs 能在PLGA上粘附、增殖,PLGA可作为BMSCs的载体和骨组织工程的支架材料.
作者:曹颖光;王戎;王华均;吴慧华;胡立桉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观察较大根尖周病变患牙根管治疗术一次法的临床疗效.方法:用自制根管糊剂对150例较大根尖周病变患牙行根管治疗术一次法治疗,治疗后6个月、12个月、24个月随访,通过临床和X线片检查,观察根尖周病变愈合情况并评价其疗效.结果:129例1~2周后窦道消失,6个月后X线片检查可见根尖周骨质稀疏区缩小或消失.13例失败,治愈率82.88%.结论:较大根尖周病变患牙经根管治疗术一次法治疗后,临床疗效满意.
作者:陈国常;倪德敏;黄铭楷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评价含丁香油酚的暂封剂氧化锌丁香油糊剂(zinc oxide-eugenol,ZOE)对全酸蚀/自酸蚀牙本质粘接系统微拉伸强度的影响.方法:选择因正畸拔除的完整、无龋前磨牙;两种全酸蚀牙本质粘接系统:All Bond 2和 Single Bond,两种自酸蚀牙本质粘接系统:Clearfil SE Bond和iBond.实验组使用氧化锌丁香油糊剂;对照组牙本质表面不做任何处理;分别存储于37 ℃的蒸馏水中,一周后两组分别使用4种牙本质粘接系统,用微拉伸法测试粘接强度.在体视显微镜下观察断裂界面.结果:双因素方差分析使用ZOE对粘接强度有显著影响(P<0.05),粘接剂的类型对粘接强度无显著性影响(P>0.05),交互作用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重比较提示,All Bond 2和 Single Bond的实验组和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而Clearfil SE Bond和iBond实验组的微拉伸强度明显低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体视显微镜下观察断裂多发生在粘接剂内.结论:含丁香油酚的暂封剂氧化锌丁香油糊剂对全酸蚀系统的All Bond 2和 Single Bond的粘接强度无影响,对自酸蚀系统的Clearfil SE Bond和iBond有显著不利影响.
作者:王飒;黄翠;郑铁丽;张智星;张帼 刊期: 2005年第04期
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执行者,利用蛋白质组学的方法检测蛋白质谱的变化,将有助于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本文就蛋白质组学技术进展以及其在口腔癌研究中的应用做一概述.
作者:王文梅;郑春兰;胡勤刚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分析拔牙病人并发晕厥的防治措施与护理配合.方法:对27例拔牙病人并发晕厥的原因、临床表现和处理措施进行总结.结果:详细询问病史,做好心理护理,术中密切配合医生是预防拔牙晕厥的重要环节,27例晕厥病人经妥善处理后均很快恢复.结论:严格掌握拔牙适应症,加强心理护理,术中仔细观察、默契配合可有效预防拔牙晕厥的发生,针对病因和临床症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是妥善而安全的.
作者:吴冲 刊期: 2005年第04期
近年来许多研究表明iNOS在多种肿瘤中有异常表达,所产生的NO在肿瘤的形成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肿瘤组织中可以发现变异的p53、乏氧、细胞因子的异常表达,本文对调节肿瘤组织中iNOS表达的p53、乏氧、细胞因子和内毒素及其作用机制加以综述.
作者:冯红杰;姚森;陈伟良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牙周组织再生过程中,由于再生细胞数量与质量的不足,常造成牙周再生困难.利用组织工程方法能弥补这一缺陷,本文对牙周组织工程种子细胞的类型、生物学功能及细胞移植方法进行综述.
作者:王浈;刘宏伟;金岩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安氏Ⅱ1错(牙合)采用改良型Twin-block矫治后上颌牙弓宽度及上颌基骨宽度的变化以及矫治前后头影测量的变化.方法:22例下颌发育不足为主的安氏Ⅱ1错(牙合)病例,采用上颌基托附加菱型分裂簧的改良型Twin-block进行矫治.结果:矫治后上颌牙弓宽度及基骨宽度明显增加,ANB角显著减小.结论:安氏Ⅱ1错(牙合)经改良型Twin-block矫治后既可以解决颌骨的矢状不调,还可以改善颌骨的宽度不调,有利于下颌向前方的生长发育.
作者:魏洁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牙本质胞外基质成分(dentin extracellular matrix components ,DMCs)对体外血管形成的影响.方法:10% EDTA提取健康人牙中的DMCs.血管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共培养体系在含有DMCs (0.0001~5 mg/ml)的培养液中培养11 d,PECAM-1 和von Willebrand因子显色血管后采用图像分析系统测量血管总数、长度及分支数.添加刺激因子VEGF组及抑制因子Suramin组分别作为阳性和阴性对照组,单纯培养液为空白对照组.各项指标与空白对照进行Student-T统计分析.结果:低浓度DMCs(0.0001~0.01mg/ml)可产生类似VEGF组刺激血管形成的效果,且佳作用浓度为 0.01 mg/ml.较高浓度DMCs (0.1~5 mg/ml) 则对血管形成具有显著的抑制效应(P<0.001).结论:DMCs 对血管形成具有计量依赖型影响效应.提示这一计量依赖型效应可能正是牙髓损伤后导致不同修复结果的原因.
作者:张蓉;Gay Smith;张春宝;Alastair J.Sloan;Paul R. Cooper;赵守亮;Athony J. Smith 刊期: 2005年第04期
患者,男,11.3岁,因上前牙稀疏求治.临床检查正侧位面形正常,|1缺失,3|3之间有散在间隙,双侧第一磨牙呈中性关系.
作者:石咏梅;王早堂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单侧重度唇裂鼻畸形的整复方法.方法:对单侧重度唇裂患者,采用鼻内切口、整改畸形组织、调整定位、整复鼻外形,以达到一期修复鼻部畸形、关闭裂隙的目的.结果:唇裂伴鼻畸形整复手术85例,经13年随访,取得满意效果.结论:鼻内切口整改畸形组织是一种值得推荐的一期修复鼻部畸形关闭裂隙的手术方法.
作者:王虎中;石咏梅;郭家平;董青山;王翔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远中错(牙合)畸形Moyers分类法的临床应用.方法:采用Moyers分类对114例远中错(牙合)患者进行分类,分析构成比.结果:114例患者Moyers分类的各型构成比为:A型27.19%,B型10.53%,C型14.03%,D型25.44%,E型7.02%,F型15.79%.其中牙型错(牙合)占27.19%,骨型错(牙合)占72.81%,并以下颌后缩型为多见.结论:Moyers分类能明确远中错(牙合)畸形的部位、性质,对临床有指导意义.
作者:秦燕军;赵春洋 刊期: 2005年第04期
患者,女,34岁,维吾尔族,教师,平时身体健康,生长于本地,未到过外地.2003.10.24,无意中发现上腭中线偏左侧有一异物,无疼痛及发痒等不适感.异物呈白线样团块,约半粒黄豆大小,可移动到上腭前部.半年后又觉口腔黏膜层有移动样感,局部发现有两条白线样异物,时直时屈,影响发音.遂来我院就诊.
作者:郭克生;仵福祥 刊期: 2005年第04期
近2年来我科采用多功能微波治疗仪进行舌系带过短矫治术,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陈惠娟;张腊轩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口腔白斑及鳞癌染色体9p上4个微卫星位点改变的状况及其与临床病理诊断的关系.方法:选择微卫星位点D9S171、D9S1752、D9S1748和IFNA,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银染方法,检测39例口腔白斑及12例鳞癌,分析其微卫星不稳定(MSI)及杂合性缺失(LOH)状况.结果:不同病理组别间4个位点MSI 及LOH总的检出率有显著性差异(P<0.01).其中LOH检出率在不同临床病理组别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MSI的检出率在不同临床病理组别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不同病理组别间单个位点的MSI及/或LOH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口腔癌的发生是多阶段多基因共同作用的结果.4个微卫星位点附近可能存在与口腔鳞癌发生发展相关的抑癌基因.MSI在口腔癌前病变癌变早期即已发生,而LOH发生频率则随口腔癌前病变癌变的发生发展逐渐增高.
作者:段宁;王文梅;王亚平;刘晓蓉;张晓梅;林昱;黄政;黄晓峰;蒋文晖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CD44v6在腮腺多形性腺瘤中的表达及其与肿瘤复发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50例初发腮腺多形性瘤(PA),32例复发腮腺多形性腺瘤(CPA)及10例正常腮腺组织中CD44v6 和MMP2 的表达.结果:CD44v6在初发瘤、复发瘤及正常腮腺组织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4.00%、78.13%、20.00%,彼此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MMP2在初发瘤和复发瘤组织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8.00%、53.13%,显著高于正常腮腺组织的10.00%(P<0.05),而初发瘤和复发瘤间阳性表达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CD44v6与MMP2 在初发瘤及复发瘤中的阳性表达分别有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MMP2、CD 44v6 在腮腺多形性腺瘤中的过度表达与肿瘤的复发有明显关系,肿瘤复发可能是其本身所固有的生物学特性.
作者:黎昌学;朱声荣;陈卫民;汤国雄 刊期: 2005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