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纳米晶羟基磷灰石复合胶原材料在拔牙创修复中的作用

刘冰;王忠义;陈鹏;沈丽娟;毛天球

关键词:胶原基纳米骨, 羟基磷灰石, 拔牙创, 纳米
摘要:目的:探讨纳米晶羟基磷灰石复合胶原材料(nHAC)在拔牙创修复中的作用.方法:拔除12只成年狗两侧下颌第二及第三切牙,并去除牙槽间隔,一侧随即植入nHAC,对侧植入致密多晶羟基磷灰石微粒人工骨(HA)作为对照.于植入后4、8、12周分别取材,采用99mTc-MDP核素骨显像、组织学观察、图像分析等方法比较两种植入材料在牙槽窝中的骨修复能力.结果:nHAC植入牙槽骨后,材料被逐渐降解吸收,新骨不断生成,12周后植入材料几乎完全被成熟的骨组织取代;图像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时间nHAC组新骨形成的比值显著高于HA组(P<0.01);4、8、12周nHAC组浓聚程度均高于HA组.结论:nHAC在修复拔牙创缺损时比HA效果更好,是一种较为理想的骨替代材料.
临床口腔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根尖止点阻止根充材料超充的效果研究

    目的:研究根管治疗中制备根尖止点对阻止根管充填材料超充的影响.方法:选取80个单根管上、下颌尖牙,其中40个牙采用逐步后退技术,常规制备根尖止点进行根管预备至根尖孔上1 mm,另40个牙亦采用逐步后退技术预备至根尖孔,不进行根尖止点的制备;再将以上各组牙随机平分为两组,分别采用冷牙胶侧方加压和热牙胶垂直加压方法充填根管,观察并记录每组中牙胶超出根尖的牙数,收集每个牙超出的充填材料(牙胶和糊剂)并称量,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制备根尖止点的侧方加压组与不制备根尖止点的侧方加压组之间根充材料超出的量、制备根尖止点的垂直加压组与不制备根尖止点的垂直加压组之间根充材料超出的量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通过在初尖锉的基础上扩大3#的方法制备根尖止点并不一定能起到减少根充材料超充的作用.

    作者:张元旌;葛成功;刘旺国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自体年轻恒牙再植术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影响年轻恒牙再植术成功率的原因,以提高临床治愈率.方法:对26例34个外伤脱位年轻恒牙常规处理后原位再植,复位固定,随访观察.结果:经1~2年随访观察,34个外伤脱位牙再植后,生长良好26个牙,较好5个牙,失败3个牙,成功率91.18%.结论:离体时间短、尽量保护根面牙周膜细胞活性、良好的固定和调(牙合)、必要时进行根管治疗,是保证年轻恒牙再植成功的重要因素.

    作者:魏魁杰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口腔黏膜大面积色素沉着2例报告

    口腔黏膜大面积色素沉着临床甚为罕见,现将我科接诊的2例报道如下:病例1:女,56岁,以口腔黏膜色素沉着10余年就诊.患者于1985年发现下唇黏膜出现黑色斑,约2~3颗米粒大小,伴腹泻症状.此后黑色斑点增多,逐渐连成片状,腹泻加重.1992年因自觉嘴唇有厚胀感,黑斑颜色加深,腹泻伴有腹胀、腹痛而就诊.全身系统检查未发现明显病因,对症治疗后消化道症状有所缓解,但口腔黏膜色素沉着一直存在至今.患者家族内无相似病例发生.

    作者:龚斌;李瑶;杨睿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龋源性牙髓病冠髓与根髓的病理学对比研究

    目的:通过对龋源性牙髓病冠髓与根髓的病理学研究,探讨冠髓病变与根髓病变的关系.方法:收集200例龋源性牙髓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分别将冠髓与根髓的病理学特点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冠髓为轻度慢性单纯性或化脓性牙髓炎时,根髓基本无病变;冠髓为重度慢性化脓性牙髓炎、慢性牙髓炎急性发作或冠髓坏死时,根髓绝大多数有病变;冠髓呈中、重度慢性单纯性或化脓性牙髓炎时,1/3~1/2的根髓有病变.结论:认识龋源性牙髓病冠髓和根髓的相互关系,有助于提高临床上切髓术的治疗成功率.

    作者:张煜;钱凌;王圣祥;王鑫源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微螺钉支抗种植体与颌骨愈合形式探讨

    目的:探讨微螺钉支抗种植体植入颌骨内与骨的愈合形式.方法: 3只杂种犬分别在上下颌骨植入微螺钉支抗种植体,即刻加力300 g,分别在1周、4周、8周处死动物.标本常规脱钙,采用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结果:1周时,微螺钉与颌骨之间的接触面有一层薄的渗出物,基本上是骨密质直接接触螺钉,薄层渗出物中含的细胞不规则排列.4周时,形成环绕螺钉的纤维层,纤维排列规则.8周时,微螺钉两侧切面上浅部骨密质约有0.2~0.6 mm宽的非骨质间隙,内充以纤维组织,深部近螺钉处有少量或无纤维组织,与螺钉接触面未见纤维束,螺钉几乎直接与骨组织接触.结论:微螺钉支抗种植体与颌骨组织主要为纤维组织愈合,也有少部分为骨结合.

    作者:石咏梅;王翔;王虎中;郭家平;王早堂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早期近远中向隐裂牙治疗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早期近远中向隐裂牙不同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8个隐裂牙分为两组,治疗组42个牙采用综合治疗,修复组46个牙早期直接烤瓷冠修复,进行2年跟踪观察.结果:治疗组2年Ⅰ级疗效为21.4%,修复组Ⅰ级疗效为93.7%.结论:近远中向隐裂不易控制,早期烤瓷冠修复疗效可靠.

    作者:肖海波;冯延筠;崔永红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ROU患者唾液和血清免疫球蛋白变化的观察

    目的:了解复发性口疮(ROU)发病与免疫的关系.方法:通过测定复发性口疮患者唾液SIgA、IgG、溶菌酶的活性以及血清免疫球蛋白、C3的含量,并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复发性口疮患者唾液的含量较正常人唾液SIgA的含量明显下降( P<0.05),唾液溶菌酶的含量较正常人明显升高(P<0.05),唾液IgG的含量较正常人无显著性差异(P>0.05),血清免疫球蛋白及补体C3测定结果与正常人无明显变化.结论:复发性口疮与局部免疫有关,其中唾液SIgA与溶菌酶在局部免疫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作者:吴慧华;王燕秋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背景及色彩培训对比色效果的影响

    目的:寻找适合临床的佳比色背景,评价色彩培训对比色效果的影响.方法:50名受试者在比色指导前后及不同背景条件下采用目测法进行牙体比色.记录其结果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培训组在比色指导后其正确率均高于未培训组;黑背景正确率较高,其次为蓝色及牙龈色背景,而对照组及白背景的正确率较低;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比色前应做好相应的培训和色彩感知训练,尽可能用自然光源以减少误差,黑背景较有利于比色,比色前凝视蓝色背景,可提高比色的正确率.

    作者:陈英伟;吴平洋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穴位注射治疗不同分型复发性口疮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穴位注射胸腺肽对不同分型复发性口疮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运用随机、对照、盲法评价的方法观察穴位注射胸腺肽对不同分型复发性口疮患者的临床疗效,评定其对轻型、重型及疱疹样口疮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治疗率的影响.结果:穴位注射对三种分型均有较好疗效,三者之间相互区别不明显,以显效率比较,穴位注射对重型口疮效果较好,轻型口疮次之,疱疹型再次.穴位注射对重型口疮和疱疹型口疮溃疡直径减小效果较好,对疱疹型口疮溃疡数量减少效果较好.结论:穴位注射对轻型及重型口疮患者疗效较好,关于其机理,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林茜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改良Hawley保持器在安氏Ⅱ1错(牙合)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观察安氏Ⅱ1错(牙合)经非拔牙固定和功能矫治后,采用改良Hawley's保持器保持颌位矢向稳定性的临床效果.方法:20例安氏Ⅱ1下颌后缩型非拔牙矫治病例,随机分为二组,每组10例,矫治后分别采用普通Hawley's保持器和改良Hawlwy's保持器保持,3年后观察颌位在矢状向的稳定性.结果:普通Hawley's保持器组的SNB0、ANB0、Overjet(mm)、1-NB0、1-NB0 (mm)、Ptm-6 (mm)在矫治前与矫治结束时、矫治结束时和保持3年后相比有均显著差异(P<0.01).改良Hawlwy's保持器组SNB0、ANB0、Overjet(mm)、1-NB0、Ptm-6 (mm)在矫治前和矫治结束时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矫治结束时与保持3年后无显著差异(P>0.01).结论:改良Hawleys保持器较普通Hawley's保持器能更好地保持颌位在矢状向的稳定性.

    作者:李金学;李若萱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富士IX玻璃离子与光敏瓷化树脂充填后牙邻(牙合)洞的临床疗效比较

    目的:比较富士IX玻璃离子和光敏瓷化树脂充填后牙邻(牙合)洞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择需要充填的后牙邻(牙合)面洞型836个牙,常规制备窝洞,分别采用富士IX玻璃离子或光敏瓷化树脂充填窝洞.结果:富士IX玻璃离子和光敏瓷化树脂充填成功率分别为93.6%、96.6%,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富士IX玻璃离子和光敏瓷化树脂修复后牙邻(牙合)面洞效果无显著差异.

    作者:王平;官莹玉;康鹏程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微创技术治疗乳磨牙龋的临床评价

    目的:评价Carisolv化学机械法微创技术对乳牙牙本质龋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65例同颌同名乳磨牙诊断为牙本质龋的儿童,共148个患牙,采用自身对照方法,对同一个体的患牙随机分为两组进行治疗,一组采用Carisolv化学机械法去龋,一组采用牙钻法去龋,两组病例均用玻璃离子体充填,经6个月、1年观察,比较临床治疗效果.结果:两种治疗方法在修复体的完整性、边缘缺损及修复体脱落等方面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微创去龋技术可以消除儿童对牙科治疗的恐惧感,减少疼痛,去腐效果与传统牙钻去腐效果相同,可以在儿童龋病治疗中广泛应用.

    作者:周艳;马丽辉;黄新文;邓莉华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短时反转恢复序列在MR涎管造影中的对比研究

    目的:通过对比研究,优化磁共振涎管造影技术的方法.方法:依次采用短时反转恢复序列(STIR)、重T2WI快速自旋回波序列(重T2WI FSE)、单次激发快速自旋回波序列(SS FSE),厚层扫描,快速采集,并于口含维生素C前后分别扫描.结果:30例分析比较,STIR序列较重T2WI FSE扫描涎管的显示效果明显提高(P<0.05),SS FSE序列虽较STIR序列成像时间短,但其分辨率及信噪比较差.口含维生素C后,涎管的显示效果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不显著(P>0.05).结论:口含维生素C与STIR序列并用能更好的显示涎管主干及其分支,具有较高的临床实用价值.

    作者:胡军武;冯定义;史瑞华;夏黎明;王承缘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釉质酸蚀后牙齿横断面的扫描电镜观察

    目的:观察用37%磷酸凝胶以不同酸蚀时间处理后的牙釉质在牙齿横断面上的形态改变.方法:选取因正畸需要拔除的健康上颌第一前磨牙30个,随机分为3组,每组10个.分别用37%磷酸凝胶,以15 s、30 s、60 s时间对颊面进行处理.用扫描电镜对牙齿横断面上釉质形态改变进行观察,并对改变的深度进行测量分析.结果:不同时间酸蚀后的釉质均表现为沿釉柱方向的溶解,但各组的溶解程度不同,15 s组表现为间断的,深浅不一的溶解,30 s组和60 s组则表现为连续的、较均匀一致的溶解.在60 s内,平均酸蚀深度随处理时间延长而加深.结论:釉质酸蚀后在牙齿横断面上的形态表现较为单一.15 s组比30 s组和60 s组的溶解形态出现的密度低.

    作者:周宏原;庞光明;陈建钢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有限元法与口腔生物力学

    有限元法是目前工程技术领域中实用性强,应用广泛的数值模拟方法,也是生物力学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有限元法应用于口腔生物力学的研究是一门新兴学科,本文就有限元法与生物力学的研究做一综述.

    作者:艾林;丁伟;倪龙兴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由穹窿部经眶下裂进入翼腭窝木质异物1例

    患者,男,30岁,因不明原因张口困难半月,于2003.4.就诊.自述一个月前在干活时被方木击中面部,伤后面部无明显变化也未见伤口.仅左眼脸肿胀并有少许血性泪液流出,未予任何治疗,几日后眼睑肿胀消退.半个月后自觉开口困难,逐渐加重,影响进食.经抗炎治疗半个月,不见好转,来我院就治.

    作者:于万义;丛日昌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cbfa1反义核酸对体外培养小鼠牙胚发育与矿化的影响

    目的:采用反义核酸技术,用特异的与cbfa1mRNA互补的AS-ODN抑制cbfa1在体外培养牙胚的翻译,利用电镜及ALP、OC等指标观察其对牙齿发育及矿化的影响,探讨其在牙齿发育中的作用.方法:设计合成cbfa1反义核酸,应用所建立的牙胚体外培养系统,用电镜观察小鼠牙胚被cbfa1反义核酸阻断表达后发育的情况,并且检测ALP、OC表达量的变化.结果:在缺乏cbfa1的情况下,与对照组相比,形成的基质较薄,且基质中胶原纤维排列稀疏,粗细不等,方向杂乱,ALP、OC表达量均有明显变化.结论:cbfa1可能是通过调控ALP和OC等靶基因的表达参与了牙齿发育矿化过程.

    作者:李锋;吴补领;余擎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左下颌骨骨嗜酸性肉芽肿1例

    患者,男,8岁,因左下颌骨肿块2月余,伴张口受限1月入院.入院检查:左侧咀嚼肌区明显隆起,左下颌角及升支可扪及4 cm×2 cm大小肿块,质地较硬,按压痛较剧烈.口内检查未见明显异常.

    作者:姚本栈;胡广伟;吴汉江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腮腺淋巴结核1例

    患者,男,18岁,无意间发现左耳垂前有一蚕豆大肿物,轻压痛.肿物逐渐长大,近2周增大明显.近来感觉乏力,偶有盗汗.遂来我院就诊.

    作者:张志瑞;杨芒;祁红延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眶-上颌骨-颧骨联合骨折86例临床报道

    目的: 总结眶-上颌骨-颧骨联合骨折诊治的经验,探讨手术恢复面中部骨折外形及功能的新方法.方法:收治眶-上颌骨-颧骨联合骨折86例,按伤情分初期、延期和晚期手术.通过原伤口、头皮冠状切口、眶周小切口及口内切口联合入路,暴露骨折断端,分离后以下颌骨作为参照,在建立良好咬(牙合)关系的基础上,恢复和加强眶上颌颧骨复合体三对垂直颅颌支柱及二个水平轴.结果:本组病例术后功能和面容明显改善.6例陈旧性骨折术后出现轻微错位,5例因局部软组织疤痕收缩致张口受限,其余病例均获得良好的外形及功能.结论:眶-上颌骨-颧骨联合骨折在建立良好咬(牙合)关系的基础上,骨折坚强内固定路线沿支柱结构分布,有助于准确恢复患者的外形和功能.以恢复和加强支柱结构为参照的固定方法,对于复杂型骨折、粉碎性骨折和陈旧性骨折错位愈合的病例尤为理想.

    作者:梁志刚;郑苍尚 刊期: 2005年第05期

临床口腔医学杂志

临床口腔医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黏膜病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武汉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