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上颌骨牵引成骨对腭咽闭合功能的影响

张继生;唐友盛;卢晓峰;李青云

关键词:牵引成骨, 腭咽闭合功能
摘要:目的:探讨牵引成骨技术(Distraction Osteogenesis,DO)前移上颌骨后对腭咽闭合功能的影响.方法:应用DO矫治14例上颌骨发育不足病例,牵引前后分别拍摄正中位及发I位X线头颅侧位定位片,通过头影测量分析腭咽部组织的变化;同时采用吹气试验及语音清晰度测听比较牵引前后腭咽闭合功能的变化.结果:上颌骨平均前移11.39±7.15mm.X线片测量结果显示:软腭厚度明显小于术前;咽腔深度较术前明显增大;而软硬腭夹角、静止位软腭长度及发音位有效软腭长度均明显高于术前;软腭上抬高度无明显降低;牵引前7例腭咽闭合者有2例引起腭咽闭合不全.7例腭咽闭合不全者牵引后腭咽短距离平均增大2.5 mm.不捏鼻及捏鼻吹气试验持续时间牵引前后无显著性差异.语音测听显示语音清晰度牵引前后改变无显著性差异.对Crouzon综合征患者牵引后腭咽闭合变得更具生理性,且语音清晰度得到提高.结论:上颌骨牵引成骨在一定范围内不会引起腭咽闭合功能障碍,但牵引超过一定限度则会引起腭咽闭合不全.对Crouzon综合征患者牵引后腭咽闭合功能得以改善.
临床口腔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牙周组织中成纤维细胞异质性的研究进展

    牙周组织中的成纤维细胞包括牙龈成纤维细胞(gingival fibroblast,GF)和牙周韧带细胞(periodontal ligament cell,PDLC).目前的研究表明:不但GF与PDLC之间存在异质性(heterogeneity),而且同一个GF或PDLC细胞群也是由不同的细胞亚型(subsets,subtypes,subpopulations)组成.本文综述了支持牙周组织成纤维细胞异质性的有关证据、表现及其生物学意义.

    作者:逄爱慧;李明;毛靖;陈卫民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正畸方丝转矩余隙角的研究

    目的:研究正畸方丝在0.022英寸托槽内转矩余隙角的大小及影响因素.方法:用截距测量法与计算法对几种常用正畸方丝的余隙角进行测量与分析.结果:①钛镍方丝的余隙角明显大于不锈钢方丝;②钛镍方丝边缘斜面半径明显大于不锈钢方丝;③两种方法得到的余隙角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①在0.022英寸托槽体系内,宽面为0.025英寸的不锈钢方丝及钛镍方丝每0.001英寸的余隙分别有4°、6°的余隙角;②不锈钢方丝与钛镍方丝余隙角的差异主要是两种材质弓丝边缘斜面不同造成的.钛镍方丝的边缘斜面大于不锈钢方丝.

    作者:辜岷;白丁;梁芮;李加志;杨璞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纳米靶向给药系统在口腔癌靶向治疗中的应用展望

    纳米技术与生物技术和生物信息学技术已被公认为是推动当今医学发展的三大支柱动力.特别是近年来纳米技术在肿瘤靶向给药系统方面的发展尤其引人注目,已显示出巨大的发展前景.本文就纳米靶向给药系统用于恶性肿瘤靶向治疗的靶向机理和方式等问题作一总结,希望更多的纳米技术应用于口腔医学的研究,推动口腔医学的发展.

    作者:杨凯;温玉明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自体第三磨牙移植术的护理配合

    目的:探讨自体第三磨牙移植术的护理配合.方法:对30例32个自体第三磨牙移植到第一或第二磨牙的拔牙窝内的术前、术中、术后的护理配合进行总结.结果:充分的术前准备、细致默契的术中配合及完善的术后护理是三个重要环节,30例32个自体第三磨牙移植手术全部成功.结论:掌握手术适应症、做好心理护理和器械的准备是成功的首要因素.术中在配合医生进行受植区的准备时要掌握一定的技巧,使制备出的牙槽窝能容纳移植体充分就位,术后加强对移植牙的护理也很重要.

    作者:韦莉;周莉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瑞尔齿科招聘口腔医生广告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持续压力对大鼠成骨细胞c-fos mRNA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持续压力对体外培养的大鼠成骨细胞c-fos 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取1-2d龄SD大鼠颅盖顶骨进行成骨细胞原代培养,采用压缩空气在密闭容器内对第2代细胞施以3×105 Pa的静压力,分别于加力前、加力后1/2 h、1 h、2 h提取细胞总RNA,用RT-PCR方法检测c-fos mRNA的表达.结果:大鼠成骨细胞在持续压力作用下,c-fos mRNA的表达呈一过性增强.c-fos mRNA的表达在受力1/2h后增强,受力1h后达到高峰,受力2h后恢复至受力前的水平.结论:c-fos可能参与了成骨细胞受到持续压力后机械信号转变为生物学信号的过程.

    作者:胡立桉;毛靖;陈卫民;吴慧华;张国才;王燕秋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第三磨牙与错牙畸形关系的研究

    目的:观察第三磨牙与错牙畸形的关系.方法:对620名错牙畸形患者治疗前的全颌曲面断层片进行研究.结果:第三磨牙缺失率为14.84%;安氏Ⅲ类错牙的第三磨牙缺失率明显大于安氏Ⅱ类和安氏Ⅰ类(X2=16.34,P<0.01);安氏Ⅱ类错牙畸形的上颌第三磨牙的发育率为71.75%,明显高于其缺失率和安氏Ⅲ类错牙畸形上颌第三磨牙的发育率(X2=9.78,P<0.01);安氏Ⅲ类错牙畸形的下颌第三磨牙发育率为74.12%,与安氏Ⅱ类错牙畸形的上颌第三磨牙的发育率相近.结论:第三磨牙是导致错牙畸形的病因之一,错牙畸形患者矫治前应常规拍摄全颌曲面断层X线片.

    作者:赵春洋;蒋永清;汪小文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DEXA动态定量观察大鼠矢状缝快速扩张及rhBMP-2同期植入后骨密度的变化

    目的:研究大鼠顶骨矢状缝快速扩张后骨密度的变化及rhBMP-2/胶原膜复合物植入后对骨密度的影响.方法:10周龄SD雄性大鼠32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单纯扩张组,扩张加胶原膜植入组,扩张加rhBMP-2/胶原膜复合物植入组,每组8只.大鼠左右顶骨钻孔,建立矢状缝扩张模型,第21d时取出扩张矫治器,第28d时处死动物;在第0d、第21d和第28d时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DEXA)测量矢状缝处的骨密度并分别在相应的各时间点测量左右顶骨骨孔间的距离,计算扩张复发率.结果:空白对照组在三个时间点的骨密度没有差别;除了扩张加rhBMP-2/胶原膜复合物植入组之外,其余两组动物在施加扩张力后,矢状缝中骨密度较实验刚开始时下降,rhBMP-2/胶原膜复合物植入组的扩张复发率小.结论:rhBMP-2/胶原膜复合物可以升高扩张力作用下大鼠顶骨矢状缝的骨密度;DEXA能对扩张过程中骨密度的变化进行定量检测.

    作者:周志迎;赖仁发;邓雨泉;林界伟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大鼠牙髓细胞复合β-磷酸三钙多孔陶瓷体外培养的实验研究

    目的:研究大鼠牙髓细胞与β-TCP复合培养后的生长情况及细胞活性,探讨β-TCP作为大鼠牙髓细胞支架材料的可行性. 方法:实验分两组,实验组为大鼠牙髓细胞与β-TCP复合培养,对照组为大鼠牙髓细胞常规培养.采用相差显微镜、电子显微镜观察细胞生长、贴附情况;采用MTT、细胞蛋白检测、碱性磷酸酶检测的方法评价大鼠牙髓细胞生长情况及细胞活性.结果:大鼠牙髓细胞复合β-TCP后生长良好,贴附于材料表面及孔隙内壁.MTT及细胞蛋白检测复合培养组和对照组无差异,6 d、9 d时复合β-TCP培养的大鼠牙髓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复合β-TCP进行培养的大鼠牙髓细胞生长良好,没有出现生长抑制现象,其细胞活性更明显增强,表明β-TCP完全符合牙髓细胞支架材料的要求,是一个具有很好应用前景的牙髓组织工程支架材料.

    作者:郭红延;郭希民;王常勇;吴补领;张玉富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乳癌术后颌下淋巴结转移1例报告

    患者,女,46岁,因右乳腺癌T2N0M0于1年前行乳癌根治术,病理诊断:乳腺髓样癌,腋窝淋巴结未见转移.半年前右颌下出现直径约2.5 cm大小包块,质硬,与颌下腺粘连,无痛.针吸活检查见癌细胞.全身检查排除肺、肝、椎体等远处转移.入院后行肿块扩大切除及颈淋巴清扫术.术后病理诊断:右颌下淋巴结病理所见与原乳癌手术标本完全一致,并侵及颌下腺,颈深淋巴结2枚未见转移.术后给予静脉化疗3个疗程及中医中药治疗,随访至今未见肿瘤复发及转移.

    作者:李常东;任彪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面部良性血管内皮细胞瘤1例报告

    血管内皮细胞瘤是少见的血管和淋巴管内皮细胞的肿瘤.现将我科收治的1例报告如下:

    作者:吕敏;严加林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招聘口腔科医师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口腔种植树及修复技术新进展学习班通知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正常颞下颌关节应力分布的三维有限元研究

    目的:探讨正常人牙尖交错位紧咬牙时颞下颌关节内的应力分布情况,了解生理状况下TMJ生物力学特点.方法:应用ANSYS 6.1对以往研究所建正常颞下颌关节三维有限元模型进行分析.加载情况接近正常生事.由ANSYS 6.1进行求解.在后处理器中研究分析应力分布与形变.结果:正常人牙尖交错位紧咬牙时颞下颌关节内拉压应力并存,存在剪切应力,分布较均匀,无特别明显应力集中表现.髁突前斜面等效应力值高于后斜面,而前斜面外侧区的应力值又明显高于内侧、中间区;髁突表面剪切应力较高的区域位于外侧区前斜面,靠近髁突嵴顶.关节盘腹面平均应力值大于背面,且背面应力分布较腹面均匀.腹面应力分布,外侧区高,大应力值0.244位于后带与双板区交界处;后带与中间带差别不大,但都明显大于前带.关节盘的变形量明显大于髁突及颞骨关节窝.颞骨关节窝前部即关节结节后斜面等效应力较大.结论:正常牙尖交错位紧咬牙时颞下颌关节内的应力分布,与髁突、关节盘、颞骨关节窝的解剖生理之间,具有良好的功能适应性.

    作者:郭宏;刘洪臣;张润荃;高勇;王延荣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PTEN抑癌基因对高转移性粘液表皮样癌细胞辐射敏感性的影响

    目的:评价外源PTEN抑癌基因对人高转移性粘液表皮样癌细胞系M3SP2辐射敏感性的影响.方法:用汁质体介导法将PTEN抑癌基因导入M3SP2细胞系,以空载体转染细胞为对照,应用MTT比色实验和克隆形成实验测定两种癌细胞对60Co-γ射线的敏感性.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转染PTEN抑癌基因组的治疗指数为1.68,放射生物学参数SF2减小49.6%,D0减小41.7%,SER为1.72,DMF0.5为1.65.结论:外源野生型PTEN抑癌基因能增强粘液表皮样癌细胞对γ-射线的敏感性.

    作者:刘斌;吴军正;司徒镇强;李洁;李焰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一氧化氮与唾液腺疾病

    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是气体信号分子,体内合成NO的酶为一氧化氮合成酶(nitric oxide synthesase,NOS).NO参与血压和血流调节,作为中枢和外周神经系统的神经介质,参与宿主防御反应和血管生成,并在许多炎性疾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我们就NO在调节唾液腺分泌及在唾液腺疾病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作者:刘晓花;张运奎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163例颌面颈部恶性淋巴瘤临床分析

    目的:回顾分析颌面颈部恶性淋巴瘤的临床特点,治疗和预后.方法:对163例颌面颈部恶性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情况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恶性淋巴瘤163例中,男∶女=1.86∶1,中位年龄43.2岁.发病部位依次为颈部,腭部,腮腺及牙龈,首次就诊误诊率47.9%.主要采用单纯化疗及综合治疗.随访病人存活时间超过10年8例,超过5年31例,死亡病例平均存活20.6月,中位生存期为12个月.结论:颈部恶性淋巴瘤首诊中易被误诊;组织活检以明确诊断并制定相应的治疗计划至关重要;化疗及综合治疗是本病的主要治疗手段.

    作者:彭勇;郑谦;王栋;李伯友;何志秀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洗必汰对不同生长期人工体外菌斑产酸代谢的作用

    目的:观察洗必汰对不同生长期人工体外菌斑产酸代谢的作用.方法:以0.2g/L洗必汰溶液处理不同生长期改良人工体外菌斑糖酵解模型,ORION电极检测产酸液pH.结果:洗必汰对生长48 h的早期人工体外菌斑的产酸代谢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培养96 h的成熟人工体外菌斑的产酸代谢没有明显影响.结论:随着菌斑的发育成熟,洗必汰对菌斑产酸代谢的抑制作用减弱.

    作者:王成龙;李洁;李振纲;宋超峰;储冰峰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不同年龄错(牙合)患者机械耳点与解剖耳点的位置关系

    目的:研究不同年龄组错牙患者头颅定位侧位片上机械耳点与解剖耳点的位置关系,并探讨其与年龄的关系.方法:选择3~6岁错牙畸形64例,7~12岁错牙畸形210例,大于12岁的错牙畸形156例.以头颅定位侧位片上机械耳点上缘为原点,以FH平面为X轴,建立直角坐标系,测量3个年龄组的机械耳点与解剖耳点的相互位置关系.结果:不同年龄组错牙畸形患者的机械耳点与解剖耳点的位置关系有显著性差别.随年龄增长,解剖耳点逐渐远离X轴,逐渐靠近Y轴.结论:机械耳点与解剖耳点常不重叠的现象是由外耳道的解剖结构所决定的,随年龄增长,机械耳点与解剖耳点的位置关系发生规律性的变化.

    作者:刘进;郭鑫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牙附着式牵张成骨装置的研制及在牙槽突裂整复中的应用

    目的:研制牙附着式口内牵张成骨装置整复牙槽突裂,探索牙槽突裂手术治疗的新途径.方法:自行研制牙附着式牵张装置,建立人工牙槽突裂的动物模型,8只成年杂种犬为实验组, 对照组2只.以牙骨复合体作为转运盘,牵张器通过牙带环固定,并安装上颌牙弓弓丝.术后第7 d起,以每次0.4 mm的速度,每日2次沿弓丝方向行三维牵张成骨,直到关闭硬组织裂隙.0、14、28、63 d各处死动物2只,对照组动物在建立牙槽突裂模型12周后处死.进行X线摄片、大体标本和组织学观察.结果:利用牙附着式牵张装置,成功地进行牙槽突裂牵张成骨整复术,牙槽突硬组织裂隙关闭;骨牵张间隙完全为新生骨组织取代.结论:自行研制的牙附着式口内牵张装置设计合理,应用良好,牵张成骨提供了牙槽突裂治疗的新途径.

    作者:丁宇翔;刘彦普;曹猛;邵桢 刊期: 2004年第03期

临床口腔医学杂志

临床口腔医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黏膜病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武汉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