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纹唇术后严重过敏反应10例报告

刘英

关键词:美容, 纹唇术, 变太反应
摘要:本组10例均为女性,年龄18-36岁.因唇红肿、水疱、糜烂,结痂伴疼痛而来我院就诊,其中3例已形成瘢痕,质地较硬,唇红处密布粟粒状丘疹或脱皮.均因在美容院行纹唇术(纹唇液品名、成分不详).术后上下唇出现密集水疱、大小不一,疱破后形成糜烂面,同时伴有发红痒痛,有渗出或结痂,其中3例纹唇术后时间较长者可见唇肿胀,质硬,唇红散布密集粟粒状丘疹或有鳞屑覆盖.10例均诊断为:过敏性唇炎(纹唇术引起).
临床口腔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腭裂相关基因MCPR1在大肠杆菌中的融合表达及抗体制备

    目的:MCPR1是我室利用消减杂交技术克隆出来的新基因,本研究利用融合蛋白制备MCPR1的多克隆抗体.方法:采用多聚酶链式反应(PCR)扩增出MCPR1基因蛋白编码序列,进一步将该基因片段克隆到中间载体pGEX-T-e asy,再酶切得到MCPR1片段定向克隆到pGEX-4T-1载体中,构建融合表达载体pGEX-4T-MCPR1 ,在大肠杆菌中用IPTG进行诱导表达,得到GST-MCPR1融合蛋白,进行初步纯化及SDS-PAGE 电泳,直接割胶,将其作为抗原免疫兔子.结果:成功构建融合表达载体pGEX-4T-MCP R1,得到初步纯化的GST-MCPR1融合蛋白,免疫兔子1个月后,获得免疫血清,初步纯化得到多克隆抗体.Western印迹分析表明所得到的抗体具有较强的特异性,ELISA分析证实其效价为106.结论:MCPR1多克隆抗体的获得性为在蛋白水平研究新MCPR1的功能提供了实验基础,后续实验可以利用免疫分析技术研究MCPR1蛋白与其它蛋白质的相互作用,从而为阐明MCPR1在胚胎发育及腭裂形成中所发挥的作用提供实验手段.

    作者:轩东英;金岩;金明;轩昆;孙强;胡世颉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纹唇术后严重过敏反应10例报告

    本组10例均为女性,年龄18-36岁.因唇红肿、水疱、糜烂,结痂伴疼痛而来我院就诊,其中3例已形成瘢痕,质地较硬,唇红处密布粟粒状丘疹或脱皮.均因在美容院行纹唇术(纹唇液品名、成分不详).术后上下唇出现密集水疱、大小不一,疱破后形成糜烂面,同时伴有发红痒痛,有渗出或结痂,其中3例纹唇术后时间较长者可见唇肿胀,质硬,唇红散布密集粟粒状丘疹或有鳞屑覆盖.10例均诊断为:过敏性唇炎(纹唇术引起).

    作者:刘英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牙本质表面状态对酒精-水基粘接剂强度和界面影响的微拉伸及LSCM研究

    目的:研究干燥或湿润的牙本质表面状态对酒精-水基粘接剂粘接强度和粘接界面微观结构的影响,并探讨粘接强度和粘接界面微观结构之间的内在联系.方法:选用两种含有酒精和水的湿粘接系统OptiBond Solo和Single Bond,将Chrisma树脂分别粘结在干燥或湿润的人牙本质表面,测试各组试件的微拉伸强度,并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和比较各组试件粘接界面超微结构的异同.结果:湿粘接时粘接剂对牙本质表面的渗透较为充分, 混合层均匀,厚度约为5 μm,并可观察到牙本质小管和侧支小管中均有明显的树脂突形成 ; 干燥粘结时形成的界面形态与湿粘接时没有明显区别.干燥粘接时,两种粘接系统的微拉伸强度均有显著降低,下降幅度高为23%,微拉伸破坏的方式主要是粘接界面的破坏.结论:含有酒精和水的粘接系统在干燥或湿润粘接时粘接界面的超微结构变化不明显,其中的水分对干燥的牙本质表面有再湿润效果;干燥粘结时微拉伸强度则有明显的降低;微拉伸强度的测试可以更客观的反映粘接强度的大小 .

    作者:李潇;施长溪;赵信义;朱光第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成人正畸与烤瓷冠在前牙缺损修复中的联合应用

    目的:成人正畸治疗能为错位牙、转位牙、过小牙、牙间隙等前牙美容修复创造条件,从而解决了单纯牙体修复无法解决的问题.方法:采用正畸治疗与烤瓷冠桥(全瓷、钛金、黄金瓷牙)修复 128个前牙.结果:全部病例修复体无松动无叩痛、牙龈附着良好、牙龈不变色、在功能与美观上均达到预期效果.结论:前牙列缺损同时伴有不同程度错牙合畸形病例可通过正畸和烤瓷冠桥联合治疗恢复患者牙颌系统的自然美.

    作者:谢永志;黎慧彤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用Bolton指数和牙冠宽度百分比指导邻面去釉

    目的:探讨用Bolton指数和牙冠宽度百分比指导邻面去釉.方法:临床选择需邻面去釉辅助矫治的错牙合患者43例,以B olton指数和牙冠宽度百分比为依据进行邻面去釉.结果: 通过矫治,所有患者Bolton指数正常或接近正常,牙冠宽度百分比正常,上下牙弓间关系正常,临床矫治效果满意.结论:依据Bolton指数和牙冠宽度百分比能很好地指导邻面去釉.

    作者:易俊赟;叶珊珊;陈耀俊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牙槽外科在固定义齿修复前的临床应用及评价

    目的:探讨牙槽外科在义齿修复中的应用.方法:18例固定修复病例修复前分别进行了牙槽骨修整术、软组织移植术及骨移植术.并在修复后对牙槽嵴形态、外貌、骨移植情况、患者满意度进行评价.结果:18例中总有效率94 .4%,达到较好的临床效果.结论:修复前牙槽外科手术可使固定修复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及美容效果,扩大了固定修复的适应症.

    作者:陈玲;李志勇;巢永烈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上颌骨缺损修复设计的生物力学研究

    上颌骨缺损修复是修复科医师面临的具挑战性的工作之一,其成功与否及修复体使用时间与其力学行为关系密切.本文对上颌骨缺损修复设计中的卡环设计、阻塞器设计、种植体固位设计和咬合设计的生物力学研究状况作一综述.

    作者:冯云枝;冯海兰;洪流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甘河滩工业区少儿氟斑牙流行病学调查

    目的:了解甘河滩工业区少儿氟斑牙发病情况.方法:对调查区内5-14岁少儿的氟斑牙患病情况、尿氟含量与当地农作物、环境中氟化物水平调查监测结果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氟斑牙患病率达79.50%;尿氟浓度为(1.852±1.358)mg/ L.环境要素中的大气中氟化物含量超过相应的标准值,而农作物和土壤含氟化物量均在标准和背景值范围内 .结论:少儿氟斑牙流行与空气中氟污染有关.

    作者:姬海莲;相震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牙槽裂植骨术后的临床分级及其影响因素的探讨

    目的:提出牙槽裂植骨术术后效果的临床分级标准并分析影响植骨成功的因素.方法:施行牙槽裂植骨术的唇腭裂48例进行临床研究,探讨植骨区X线影象的临床分级与手术年龄、手术类型、裂隙类型、裂隙数量的关系. 结果:较合理的提出了牙槽裂植骨术术后效果的临床分级标准.18岁以上年龄组、完全性唇腭裂组、双侧唇腭裂组患者植骨的临床成功率与对应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明显低于对应组 .结论: ①牙槽裂植骨术是唇腭裂序列治疗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②良好植骨床的形成和植骨区无张力缝合是保证牙槽裂植骨成功的关健;植骨时机是植骨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③牙槽裂植骨成功与手术年龄、手术类型、裂隙类型、裂隙数量有关.

    作者:陆斌;王彦亮;孙沫逸;封兴华;白振西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面型对正畸治疗中牙根吸收的影响

    目的:评价面型对正畸治疗中出现的牙根吸收的影响.方法:选择120例经方丝弓矫治器矫治的青少年,按下颌平面角将面型分为高角型、平角型、低角型三个组,每组治疗前后分别拍摄全颌曲面断层片,配对测量正畸治疗前后牙根等级,将牙根等级改变的频数经计算机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三组病例正畸治疗前后牙根等级分布改变有显著性差异(P<0.001).组间差异各不相同.高角型病例牙根吸收轻, 低角型病例易出现重度牙根吸收.三组病例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正畸治疗中不同面型对牙根吸收程度有影响,面型是影响牙根吸收的一个重要因素.

    作者:钟小龙;李长霞;王大为;张志光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直丝弓矫治器结合小平导矫治前牙深覆(牙合)

    目的:总结直丝弓矫治器结合小平导矫治前牙深覆牙合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安氏Ⅱ类错牙合 30例 ,男12例,女18例,年龄11-14岁.均采用直丝弓固定矫治器,结合上颌小平导打开咬合. 矫治前拍摄头颅定位侧位片,待咬合打开,后牙有接触时拍阶段头颅定位侧位片.选择头影测量指标22项 ,对测量结果进行t检验.结果:MP-SN、PP-MP、S-Ar-Go三项指标在戴小平导前后均有显著性差异,说明下颌平面角增大,并且主要是下颌骨后旋的结果.S-Go、N-Me、ANS-Me在戴用后也有显著增大.这均有利于改善低角病例的面形.L1-MP(mm)、Overbite( mm)戴小平导后显著减小,而U6-PP(mm)、L6-MP(mm)显著增大,说明下前牙明显压低,上下后牙明显升高.结论:直丝弓矫治器结合上颌小平导矫治前牙深覆牙合是一种快速有效解除前牙深覆牙合的方法.

    作者:郭鑫;刘进;葛元输;刘芙蓉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复发性口疮与ABO血型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评价中药五白湿敷剂结合微波疗慢性唇炎黄子孙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方法.71慢性唇炎,分成3组.中药五白湿敷剂结合微波治疗例,单纯五白湿敷剂治疗24例,单纯微波治疗20例.疗程均为2个月,观察临床疗效,交用X2检验.结果:中药五白湿敷结合微波治疗慢性唇炎的疗效虽与单纯中药湿敷的.结论:中药五白湿敷剂湿敷结合微波治疗慢性唇炎的疗效好.

    作者:王令訚;王文梅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OSF)的发病机理尚不清楚,近年来研究发现:口腔黏膜角朊细胞、多种细胞因子、铜、细胞免疫等因素与OSF的发生密切相关,本文就这些因素在OSF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可能作用作一综述.

    作者:高义军;凌天牖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牙源性面部皮瘘误珍27例分析

    目的:分析牙源性面部皮瘘的误码率珍原因,从而防止误珍误治.方法:对27例牙原性面部皮瘘病例进行分析.结果:误珍误治了客观原因外,询问病史,检查仔细是重要因素.结论:采取相应措施,面部皮瘘的误珍误治是可以避免的.

    作者:李东;李德伦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槟榔提取物对内皮细胞分泌一氧化氮的影响

    目的:探讨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OSF)可能的发病机理.方法:用槟榔提取物干预体外培养的内皮细胞,收集培养上清,用ELISA方法检测内皮细胞分泌一氧化氮(NO)的浓度.结果:槟榔提取物能抑制体外培养的内皮细胞分泌NO.结论:OSF的发生可能与槟榔引起的内皮细胞合成NO减少有关.

    作者:李霞;凌天牖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改良型Activator矫治器治疗OSAS疗效评价

    目的:通过戴用改良型Activ ator矫治器治疗OSAS,探讨其影响患者睡眠呼吸结构 ,改善通气的作用机制.方法:13例患者均根据多导睡眠呼吸监测结果及临床表现确诊为OS AS,戴用改良的Activator矫治器1-2月后再行多导睡眠呼吸监测,并与戴用前进行比较;结果:戴用改良型Activator矫治器后,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呼吸紊乱指数、睡眠呼吸紊乱指数、长呼吸暂停时间(s)分别降低了4.73±3.64 、30.85±13.32、30.02±9.48、55.31±22.19 (P<0.01),低血氧饱和度则升高了 13. 85±6.24(P<0.01),患者的客观症状如睡眠鼾声等得以改善.结论:改良型Activator矫治器是下颌前移口腔矫治器治疗OSAS一种比较好的方法.

    作者:赵殿才;贺红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以前磨牙形态修复磨牙分离的残根68例报告

    目的:以前磨牙形态修复磨牙分离的残根,恢复患牙功能.方法:一个磨牙分离的残根均按两个前磨牙形态进行冠修复.结果:共修复68例,经6月-3年以上随访59例, 有效率为94.92%.结论:以前磨牙形态修复磨牙分离的残根可恢复磨牙的功能.

    作者:任彦;葛成功;刘桥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传统颈淋巴清扫术经典手术入路的反思

    目的:对传统颈淋巴清扫术手术入路进行分析 ,以选择佳手术切口.方法:收集颈淋巴清扫术36例,其中矩形切口18例,T形切口15例,平行切口3例.观察三种手术入路术后皮肤坏死情况,将皮瓣坏死分3度比较分析.并观察三种手术入路视野暴露情况、操作难易程度及操作时间.结果:矩形切口出现皮肤坏死率与T形切口、平行切口皮肤坏死率有显著性的差异(P<0.001).矩形切口和T形切口均能很好地暴露术野;平行切口视野暴露较差,操作难度大,手术时间长.结论:颈淋巴清扫术中矩形切口手术入路不是一种十分理想的手术入路,为了避免皮肤坏死并发症的产生,应当改良此切口入路或选用T形切口和其他切口入路.

    作者:刘志敏;张建国;黄健;唐中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种植牙病人的社会心理因素探讨

    目的:了解社会心理因素在牙种植术中的影响.方法:对371例牙种植病人术前术后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社会心理因素影响种植的成功与推广 .结论 :不但要从生物医学角度处理临床治疗,还要从社会心理方面去考查医患关系.

    作者:俞怀洲;呙迪云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与骨折的关系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 F)是一种具有特异性促进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和血管生成的诱导因子.骨折的修复涉及骨折位点存在的多种生长因子,VEGF表达贯穿于骨折愈合的全过程,被认为是早期骨折修复中为重要的因素.VEGF是骨折修复过程中特定的骨痂组织生成和钙化所必需的 .VEGF的含量也受到骨折断端的微环境及各种生长因子及分泌因子的调节.

    作者:黄志权;陈伟良 刊期: 2004年第08期

临床口腔医学杂志

临床口腔医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黏膜病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武汉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