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磊;孙铮;王臻;王军;白建萍;宋世锋;马钊
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神经退行性疾病,其典型特征是进行性神经元缺失,迄今为止还没有一种药物和治疗方法对其彻底根治.随着干细胞技术与理论的发展和完善,阿尔茨海默病的治疗研究主要集中在神经干细胞移植方面.为避免免疫反应,好用自体干细胞进行移植,而获取自体神经干细胞是非常困难的.与神经干细胞相比,间充质干细胞具有更广泛的来源,可以从肝脏、骨髓、脂肪等多种组织中获得,且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特质,在一定诱导条件下可分化为骨、肌肉、脂肪等多种组织,其中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因其具有容易获得、对患者损伤小等特性而备受关注.新近研究显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具有神经分化潜能,预测其很可能在阿尔茨海默病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牛颖;龚锴;敖强;赵南明;张秀芳;公衍道 刊期: 2009年第27期
背景:骨髓基质干细胞来源的成骨细胞是骨髓腔内主要的受力细胞,在人工关节置换病例中,其生命活动状况与假体传导压力有密切关系.目的:观察持续性压力培养环境对兔骨髓基质干细胞增殖的影响.揭示持续压力致假体松动下沉进展及其置换后活动影响的生物学机制.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分组设计,细胞学体外观察,于2004-02/2007-10在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骨科研究所完成.材料:出生1个月的新西兰幼兔1只,体质量0.5 kg,取其骨髓基质干细胞用于实验.方法:传代培养兔骨髓基质干细胞,将生长良好的第3代骨髓基质干细胞按1×104个/孔随机接种于7块24孔培养板,14 h后细胞完全贴壁,换新鲜含体积分数为10%胎生血清的DMEM.实验随机将4块培养板分为4组:对照组不予加压,20 kPa持续压力组,60 kPa持续压力组,100 kPa持续压力组分别在规定的时间内每天施以20,60,100 kPa的持续3 h压力.主要观察指标:四甲基偶氮唑盐法检测培养1,3,5,7 d各组骨髓基质干细胞的吸光度值变化.结果:除培养第1天外,第3,5,7天各压力组骨髓基质干细胞的吸光度值均低于对照组(P<0.01).其中第3天20 kPa持续压力组与60 kPa持续压力组吸光度值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均高于100 kPa持续压力组(P<0.05).第5天不同持续压力组吸光度值两两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压力越高,吸光度值越低.第7天100 kPa持续压力组吸光度值低于压力20 kPa持续压力组(P<0.05).结论:关节置换后早期患者不宜过早下地,否则将产生持续性应力,可以引起骨髓腔内骨髓基质干细胞的抑止,从而不利于骨质愈合,容易产生假体下沉和松动.
作者:彭磊;孙铮;王臻;王军;白建萍;宋世锋;马钊 刊期: 2009年第27期
背景:大面积烧伤往往需要削痂清除痂皮,但削痂手术往往会导致人为因素除去过多的残留再生皮肤组织.目的:观察磨痂治疗深Ⅱ度烧伤创面对残留皮肤组织中表皮干细胞标记物角化蛋白19表达的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分组对比观察,于2002-10/2004-01在广西医科大学完成.对象:烧伤整形外热烧伤科患者40例,年龄18~37岁,平均烧伤面积为15%~45%,深Ⅱ度烧伤面积为15%~30%.随机分组方法分为磨痂组(n=20)、削痂组(n=20).方法:磨痂组采用电动磨痂仪对创面进行磨痂,由浅入深磨去坏死组织,至创面基底呈现红色充血,有珠状的小出血点为止.削痂组采用滚轴削痂刀对创面进行削痂,削至创面基底呈瓷白色、组织致密,湿润面有光泽,无网状血管栓塞和呈灰暗棕色的无光泽组织,放松止血带后可见密集点状出血较均匀,但有时因操作原因削痂过深,基底露出脂肪组织.两组创面术后用辐照猪皮覆盖.主要观察指标:取术前、术后小块创面组织以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标皮肤再生组织中标记物角化蛋白19的表达,在100倍光学显微镜下,任意选取5个视野计数细胞团的表达数;观察两组创面愈合时间,记录超过4周不愈合的肉芽创面,需要再次手术植皮修复创面.结果;磨痂保留了较多的真皮组织,毛囊,汗腺,皮脂腺等皮肤附件.削痂后创面基底组织有薄层网状组织残田及部分毛囊及汗腺,有些标本视野中可见无真皮组织,为脂肪组织.细胞团的表达数比较结果显示,两组前及术后创面均有创面残留皮肤组织中标记物角化蛋自19表达,磨痂组术前、术后数量无明显变化(P>0.05),削痂组术后较术前数量减少(P<0.05);磨痂组创面较削痂组提前愈合(P<0.05).需要手术植皮创面磨痂组2处,削痂组8处(P<0.05).结论:应用磨痂术治疗烧伤深Ⅱ度创面能有效掌握磨痂深度,对组织损伤小,与削痂比较保留更多的再生皮肤组织,通过表皮干细胞的再生,利于创面再上皮修复,缩短创面愈合时间.
作者:毛庆龙;梁自乾 刊期: 2009年第27期
目前应用于实验研究的神经干细胞主要来源于早期胚胎、脐带血、成人脑组织、骨髓等8种组织,神经干细胞的分离方法有反复传代法、基因转染法等4种方法.国内外研究热点大都集中于对神经干细胞体内移植存活发育与定向分化的调控,研究结果多来自啮齿类动物体内或体外实验,显示神经干细胞发育和分化可受许多种生物因子和药物的影响,而且其对不同种类或相同种类不同浓度的外源性因子的反应具有多样性,在神经干细胞发育分化的不同阶段,相同细胞因子的作用亦有差异.神经干细胞移植的存活受局部微环境的影响,采用内外源性神经干细胞治疗均显示效率不足,且外源性神经干细胞移植尚具有排异反应.由此,使得从体外实验结果确定某种因子在神经干细胞成熟过程中的实际作用较为困难.在临床应用上,神经干细胞移植仍然面临着如何提高移植效率、应用内源性还是外源性神经干细胞的选择等一系列重大难题.
作者:雷宇;吴爱群 刊期: 2009年第27期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备取材方便、对组织损伤小等优点,其低免疫原性及易于诱导机体的免疫耐受性,使得在不需要HLA配型的前提下也可以进行异体移植,从而减少免疫抑制剂的副作用.目前常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体外分离培养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根据生物学特性、细胞表面标记、多分化潜能、低免疫原性和免疫调节功能对其进行鉴定.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虽来源于中胚层,但在相应的诱导下可以向内胚层或外胚层的方向分化,一般选取传至第5代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除在培养液中加入传统的诱导剂如神经生长因子、维甲酸、脑源性生长因子、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表皮生长因子外,向培养液中加入二十二碳六烯酸和花生四烯酸可诱导加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并促进神经元轴突的生长.但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的安全性,尤其是致瘤性的问题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徐隋意;李光来 刊期: 2009年第27期
背景:相对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来说,脐血间充质干细胞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新的组织工程种子细胞来源,但其培养成功率较低.目的:通过对培养基的选择、离心速度及时间、接种密度、生长因子的选择、首次换液时间等条件进行优化,拟建立一种稳定可靠的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的体外分离培养方法.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学体外观察,于2008-01/10在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输血科完成.材料:健康足月剖宫产新生儿脐带血20份,由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干细胞中心提供,产妇及其家属均知情同意.方法:无菌条件下采集脐血,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1500 r/min离心15 min)结合直接贴壁法体外分离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加入含体积分数为10%人脐带血血清、5 μg,L GM-CSF、15 μg/L白细胞介素3的DMEM/F12培养基,调整细胞密度为1×1010L-1接种于人脐带血血清包被过的塑料培养瓶中,置于37℃、体积分数为5%的CO2饱和湿度环境下培养,3 d后首次换液,去除未贴壁细胞,以后每隔24 h换液1次.当培养瓶中的细胞生长到80%融合时,胰酶-EDTA混合液消化传代.主要观察指标: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变化,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免疫表型.结果:24 h后可见有少量细胞贴壁,48 h后贴壁细胞增多,并出现少量单极梭形细胞,7d后可见细胞形成集落,培养两三周形成平行排列、辐射状或漩涡状细胞界限不清楚的成纤维样细胞,且80%~90%呈现融合.第2代细胞接种后12 h开始贴壁,10 d即可达80%~90%融合.流式细胞仪分析显示,此类细胞稳定地表达相关抗原标记CD29及CD44,但不表达造血细胞系表面标记CD34.结论:实验在体外改良培养条件下成功分离出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培养周期较短,细胞纯度较高,贴壁细胞稳定表达间充质干细胞表面相关抗原.
作者:赵春生;王更银;李俊峡 刊期: 2009年第27期
背景:肿瘤干细胞已成为生命科学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EpCAhigh/CD44+结直肠癌干细胞的发现使对肿瘤干细胞形态特征及分布的观察成为可能.目的:观察结直肠癌干细胞数量,位置、分布方式及苏木精一伊红染色形态.设计、时间及地点:观察性实验,于2008-03/08在解放军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病理科完成.材料:67例结直肠癌石蜡包埋标本取自解放军兰州军区总医院病理2005/2007外检档案.所有标本术前均未行放化疗.患者中男27例,女40例,年龄29~90岁.方法:根据结直肠癌干细胞特异性表面标记EpCAM和CD44,标记石蜡包埋结直肠癌标本中的肿瘤干细胞,应用常规苏木精一伊红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双重染色方法,定位EpCAM和CD44双阳性细胞,并在苏木精-伊红染色切片的对应位置上观察其形态特征.主要观察指标:EpCAM和CD44双阳性细胞的数量、位置、分布方式及苏木精-伊红染色形态.结果:双阳性细胞的数量占肿瘤细胞的0.1%~30.0%,它们沿腺管样结构的基底侧吃不呈局灶状或散在分布;细胞呈卵圆形或立方状,胞浆稀少,胞核大小较一致,均质深染,呈卵圆形或高柱状;且其数量与结直肠癌的分化程度呈负相关,分化越低.数量越多.结论:肿瘤干细胞是肿瘤发生发展、转移、复发及耐药的根源,观察结直肠癌干细胞的数量、位置,分布方式、苏木精-伊红染色形态,并分析其与结直肠癌病理参数的关系,可为结直肠癌的病理诊断和分期、预后评估及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作者:张秋菊;刘斌;邢传平;苏勤军;董亮;钱震;高自芳 刊期: 2009年第27期
背景:羊水细胞已广泛应用于与基因突变有关疾病的产前诊断,但目前关于羊水采源胎儿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细胞表面特征鉴定、细胞分化及其应用前景的文献并不多见.目的:体外诱导孕中期羊水来源的胎儿间质干细胞向成骨细胞方向分化.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学体外观察,于2005-08/2006 05在新华医院实验中心完成.材料:10例羊水标本取自孕18-22周行产前诊断或流产的孕妇,取前均征得孕妇本人同意.方法:采用机械手段挑取孕中期羊水细胞培养体系中的胎儿间充质干细胞集落,体外培养扩增.取第3代胎儿间充质干细胞,以100 nmol/L地塞米松、10 mmol/L β-甘油磷酸和50 mg/L维生素C持续诱导14 d.主要观察指标:免疫组化染色检测碱性磷酸酶和Ⅰ型胶原的表达,Western Blot蛋白印记法检测Ⅰ型胶原蛋白的表达,VonKossa染色法检测钙结节形成能力,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细胞骨架蛋白形成.结果:分离出的胎儿间充质干细胞为CD44和HLA-ABC阳性,CD34、CD45、HLA-DR阴性,符合间充质干细胞特点.成骨诱导14 d后,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阳性率达91%,Ⅰ型胶原阳性率达87%;表达Ⅰ型胶原蛋白:随诱导时间的延长钙结节逐渐增多、增大;镜下可见细胞胞质中的微丝呈绿色荧光,细胞周围的微丝形成致密的周围束.结论:羊水来源的胎儿闻充质干细胞可以分化为成骨细胞,且与典型的成骨细胞具有相似的形态学和生物学特征.
作者:沈海波;朱哲;潘骏;陈方 刊期: 2009年第27期
背景:研究认为骨髓基质细胞在损伤、缺血的脑脊髓组织中定向神经分化与损伤局部的微环境变化有关,特别是神经营养因子的诱导作用.课题组前期实验已证实,针刺可以通过增加各种细胞因子及营养因子的表达,促进神经的再生及修复.目的:观察电针联合骨髓基质细胞移植对脊髓损伤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5-03/2006-07在哈尔滨医科大学细胞生物实验室完成.材料:健康纯系SD大鼠80只,取8只用于骨髓基质细胞的分离培养,剩余72只随机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细胞移植组、电针组、联合组,18只,组.KWD-80811型脉冲电针仪由江苏武进第三无线电厂生产.方法:取体外分离培养的第3代骨髓基质细胞,移植前72 h行BrdU标记,调整细胞浓度为1×10L<'-1>备用.4组大鼠均建立脊髓损伤模型,造模后细胞移植组将骨髓基质细胞悬液缓慢注入到脊髓损伤临近区域的灰白质交界处,总细胞数6×10<'5>个;空白对照组同法注射等量磷酸盐缓冲液;电针组于造模成功后24 h采用脉冲电针仪进行夹脊电针治疗,在距损伤处上下端两个椎体的棘突间隙旁开距中线3.0-4.0 mm处取穴,针刺20 min,1次/d;联合组行骨髓基质细胞移植+夹脊电针治疗.主要观察指标:移植后3,7,14 d,应用联合行为评分评估大鼠脊髓损伤后神经功能的改善状况;免疫双标法检测BrdU标记的骨髓基质细胞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神经元烯醇化酶的表达.结果:损伤后3,7,14 d与空白对照组比较,细胞移植组、电针组、联合组联合行为评分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0.05,0.01):联合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明显优干细胞移植组、电针组(P<0.05);而细胞移植组、电针组之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与空白对照组相比,细胞移植组、电针组损伤区脊髓结构相对较完整,联合组脊髓结构更加完整,骨髓基质细胞移植的组织内可见BrdU标记细胞在损伤区及其周边区明显聚集并存活;移植后14 d细胞移植组神经元烯醇化酶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阳性细胞率分别分7.2%和1.5%,联合组阳性细胞率分别为7.9%和2.1%.结论:骨髓基质细胞移植后可在宿主体内存活,电针可以促进骨髓基质细胞向神经细胞的分化,电针与骨髓基质细胞移植联合应用可以明显改善脊髓损伤大鼠的运动及感觉功能.
作者:张力;熊东林;陈葵好;王荣蓉;缪映香 刊期: 2009年第27期
背景:目前肝纤维化尚没有公认的特效疗法,近年来骨髓间质干细胞应用于肝纤维化的治疗已取得一定效果,但具体机制仍不明确.目的:体外探讨人骨髓间质干细胞对肝星状细胞的调控作用.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学体外观察,于2008-06/12在中山大学干细胞与组织工程研究中心、中山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材料:骨髓来源于青年健康志愿者髂骨,入肝星状细胞购自中山大学实验动物中心,人正常肝细胞系L-02购自中山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方法:将分离提纯的人骨髓间质干细胞与肝星状细胞在β孔Transwell板上建立上下共培养体系.接种密度均为2×104cells/well.另设L-02代替人骨髓间质干细胞作为阴性对照,单纯培养的肝星状细胞为空白对照,培养72 h.主要观察指标:肝星状细胞形态及免疫细胞化学染色结果,流式细胞仪检测肝星状细胞凋亡情况,Western blot法检测肝星状细胞活化标志α-肌动蛋白的表达.结果:倒置显微镜下活化的肝星状细胞呈扁平状,胞浆内缺乏脂肪滴,α-肌动蛋白位于肝星状细胞胞质内,呈高张力纤维状分布.与L-02+肝星状细胞组、单纯肝星状细胞组比较,骨髓间质干细胞+肝星状细胞共培养组的肝星状细胞凋亡率明显升高(P<0.05),α-肌动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下调.结论:人骨髓间质干细胞可抑制肝星状细胞活化,促进其凋亡,这可能是骨髓间质干细胞抗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
作者:胡昆鹏;林楠;林继宗;邓美海;汤照峰;项鹏;许瑞云 刊期: 2009年第27期
背景:骨髓基质细胞具有体内、外迁移特性,但目前关于其迁移的具体机制还不十分清楚.目的:探讨基质细胞来源因子1及其受体CXCR4存骨髓基质细胞体内、外迁移中的作用.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学体内实验,于2007-03/06在新加坡国立大学解剖系完成.材料:清洁级Wistar新生大鼠1只,用于骨髓基质细胞培养.清洁级成年Wistar大鼠40只,随机分为损伤模型组、假手术组,20只/组.方法:骨髓基质细胞体外趋化实验在48孔Boyden小室上进行,取25 μL基质细胞来源因子1,分别以5,50,500 μg/L质量浓度加到趋化板的下层,以8 μm孔径的聚碳酸酯膜覆盖;并设立空白对照,单纯添加DMEM条件培养基.以含生血清白蛋白的DMEM条件培养基调整细胞浓度至1.5×109L-1,50 μL细胞悬液加到Boyden小窜上层,37℃、CO2培养箱培养10 h.损伤模型组大鼠制各脊髓全横断损伤,假手术组大鼠只打开椎板.脊髓全横断后1 h,将5-(6-)羟基荧光素双乙酸琥珀酰亚胺酯荧光标记的骨髓基质细胞悬液1.0 mL(1×109L-1)经颈内静脉注入体内.主要观察指标:免疫荧光组化染色观察骨髓基质细胞趋化因子受体CXCR4的表达,基质细胞来源因子1体外对骨髓基质细胞的趋化迁移作用,Real-time PCR定量检测脊髓损伤区基质细胞来源因子1 RNA的表达,荧光显微镜下观察骨髓基质细胞向脊髓损伤区的体内迁移.结果:纯化的骨髓基质细胞呈CXCR4阳性.与空白对照比较,5,50,500 μg/L基质细胞来源因子1均可明显促进骨髓基质细胞的体外趋化迁移(P<0.06),且质量浓度为50 μg/L时趋化作用达峰值.与假手术组比较,损伤模型组造模后7 d基质细胞来源因子1 RNA的表达明显升高(P<0.05),14 d时恢复至正常水平.细胞注射2周后与假手术组比较,损伤模型组损伤区迁移细胞数明显增加(P<0.05).结论:基质细胞来源因子1体内、外可趋化骨髓基质细胞迁移,基质细胞来源因子1及其受体CXCR4参与骨髓基质细胞向脊髓全横断损伤区的迁移.
作者:丁鹏;薛黎萍;杨智勇;王崇谦;王嘉沪;冯忠堂;林荣安 刊期: 2009年第27期
神经干细胞是近期神经生物科学领域和神经外科领域的研究热点.应用神经干细胞自我更新和多分化潜能的生物学特性,移植治疗神经系统损伤或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已形成一种伞新概念的神经外科治疗途径.然而如何获取大量的神经干细胞用于动物实验和临床应片j成为限制该技术发展的难题,文章从介绍胚胎干细胞、成体神经干细胞和间充质干细胞的获取方法入手,希望将细胞移植治疗以一种安全有效的方式引入到临床治疗方案中.
作者:陈涛;田增民 刊期: 2009年第27期
背景:调控神经干细胞分化的微环境因素很多,数种因素可以不同程度地刺激神经干细胞向神经元分化,如何使神经干细胞更有效地分化为神经元尤为关键.目的:观察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联合应用对成年大鼠脑海马神经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元的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学体外观察,于2008-05在中国医科大学神经解剖研究室完成.材料:清洁级雄性SD大鼠3只,由中国医科大学实验动物部提供.方法:无菌条件下分离大鼠脑海马组织,胰蛋白酶消化后采用无血清培养技术体外培养神经干细胞,传至第4代克隆球直径约为200 pm时,滴加含B27、表皮生长因子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DMEM/F12进行单细胞克隆培养.传代的神经干细胞分成4组:空白对照组加入含体积分数为10%胎生血清的DMEM/F12培养液,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组、联合组分别在空白对照组培养液的基础上加入10 pg/L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00 μg/L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10 μg/L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00 μg/L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培养1周.主要观察指标:免疫细胞化学染色鉴定神经干细胞,检测神经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元的比例.结果:单细胞克隆培养后,克隆球细胞表达巢蛋白,诱导分化后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均呈阳性表达.与空白对照组比较.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组、联合组神经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元的比例均明显提高(t=3.409~7.558,P<0.05),且联合组升高幅度尤为显著.结论:适宜浓度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联合应用,比其单独应用具有更强的促神经干细胞向神经元分化的作用.
作者:佟雷;谢大龙;高海;佟晓杰 刊期: 2009年第27期
背景:软骨组织工程要求植入的软骨细胞在三维支架材料中能够合成与软骨相同的软骨基质,而植入密度是成功的关键点之一.目的:探讨壳聚糖一胶原一硫酸软骨素支架上不同种植密度对大鼠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成软骨能力的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一支架学体外观察,于2007-11/2008-07在中国医科大学细胞生物实验室完成.材料:清洁级雄性SD大鼠6只,由中国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方法:室温下以乙酸为溶剂的5 g/L Ⅰ型胶原溶液与20 g/L壳聚糖按7:3体积比置于预冷的模具中混合,冷冻干燥后将支架切成5 mm×5 mm×2 mm,浸入含20 g/L硫酸软骨素的乙醇中室温交联,双蒸水冲洗至中性,再次冷冻干燥即为壳聚糖-胶原-硫酸软骨素支架.切取大鼠腹股沟脂肪组织,通过胰蛋白酶和Ⅰ型胶原酶消化后得到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将制备的壳聚糖-胶原-硫酸软骨素支架分为3组,分别调整第3代细胞密度为2×109L-1,2×1010L-1,2×1011L-1,吸取细胞悬液50 μL均匀的种植于每个支架上,加入成软骨诱导培养基培养3周.主要观察指标:取样制成切片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Ⅱ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RT-PCR检测软骨特异性基因的表达.结果:诱导培养3周后,各组细胞在支架中生长黏附良好,且高种植密度2×1011L-1组细胞排列紧密.有较多的基质形成,并有软骨陷窝样结构:各组Ⅱ型胶原均呈阳性表达,并随细胞种植密度的升高呈递增趋势.RT-PCR结果显示.随着细胞种植密度的升高,蛋白聚糖、Ⅱ型胶原mRNA的表达逐渐增强,而Ⅹ型胶原mRNA的表达逐渐下降.结论:壳聚糖-胶原-硫酸软骨素复合支架材料可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生长分化及组织形成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2×1011L-1高密度种植有利于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的成软骨分化.
作者:于志永;付勤;张涛 刊期: 2009年第27期
背景:研究发现干细胞移植可明显改善心肌梗死后心功能,以往认为主要与干细胞分化为心肌细胞和促血管新生作用有关,近来研究显示旁分泌、抑制心室重构尤其是细胞外胶原重构对心功能的改善起重要作用.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兔急性心肌梗死后胶原重构的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7-06/08在辽宁中医药大学针灸电生理实验室完成.材料:健康日本大耳白兔57只,购自辽宁中医药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方法:取2只兔用于制备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前行BrdU标记.余55只兔取10只作为正常组,45只结扎冠状动脉左室支建立心肌梗死模型,共30只成功造模,随机分为模型组、盐水组、细胞移植组,10只,组.兔心肌梗死后7 d,细胞移植组经耳缘静脉注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悬液1 mL(2×10<'6>个细胞),盐水组注射1 mL生理盐水,造模后饲养5周.主要观察指标:采用Masson三色染色法观察心肌间质纤维结构及测量胶原容积分数,免疫组化法测量Ⅰ/Ⅲ型胶原比值.结果:细胞移植组心肌梗死区可见Brdu染色阳性细胞.细胞移植组梗死中心区和交界区内胶原纤维融合较少,排列有序;模型组和盐水组梗死中心区和交界区内胶原纤维斑块状融合明显,排列紊乱.心肌梗死5周后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梗死区及梗死周围区胶原容积分数显著增加(P<0.05),Ⅰ/Ⅲ型胶原比值显著下降(P<0.05);与模型组比较,细胞移植组胶原容积分数、Ⅰ/Ⅲ型胶原比值均显著下降(P<0.05).结论:静脉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以在心肌梗死区定植,通过减少胶原形成、改善胶原结构来抑制心肌梗死后胶原重构.
作者:齐晓云;杨关林;陈岩;隋吉峰;鲍文晶;张哲 刊期: 2009年第27期
目的:总结分析动员后的同胞骨髓联合脐血混合移植治疗儿童重型β-地中海贫血的效果.方法;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南方医院儿科2005-01/2009-03行同胞骨髓+脐血混合移植的重型β-地中海贫血患儿8例,男5例,女3例,年龄4.0~7.5岁,按Pesaro标准进行地中海贫血临床分度,Ⅰ~Ⅱ度7例,Ⅲ度1例.供者年龄1~4岁,预处理前4 d开始予以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10 μg/(kg·d),共5 d,第5天抽取骨髓以及输注脐带血至患儿体内.结果:所有患儿均在移植后4周内恢复造血.8例患儿中有7例发生感染,4例患儿出现Ⅰ度肝静脉闭塞,2例患儿出现Ⅰ度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1例患儿发生局限型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移植后32 d因肺部感染和心脏衰竭1例死亡,7例存活.结论:动员后的同胞骨髓联合脐血混合移植治疗儿童重型β-地中海贫血安全可靠,初步结果满意,但移植后存在一定的并发症需高度重视.
作者:吴学东;刘华颖;冯晓勤;何岳林;李娜;任玉琼;孟凡义;李春富 刊期: 2009年第27期
背景:出血性膀胱炎是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常见并发症之一.粒细胞一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除影响造血干/祖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外,还能调节炎性反应中单核细胞、粒细胞、淋巴细胞以及内皮细胞的功能.目的:探讨膀胱内灌注粒细胞一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出血性膀胱炎的预防作用.设计:病例分析.对象:中山大学附属中山医院2004-01/2006-08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血液病患者15例作为常规治疗组,2006-09/2008-12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血液病患者16例作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组.方法:常规治疗组采用常规方法即美司钠、水化、碱化尿液预防出血性膀胱炎,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组在其基础上,在应用环磷酰胺前24 h开始向膀胱内灌注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至环磷酰胺停用3 d后拔除导尿管,用生理盐水冲洗膀胱后排空膀胱,然后向300 μg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中加入生理盐水10 mL、利多卡因5 mL注入膀胱,保留60~120 min.主要观察指标:出血性膀胱炎的发生及其与移植物抗宿主病的相关性,巨细胞病毒感染及泌尿系统感染的发生情况.结果:与常规治疗组比较,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组出血性膀胱炎发生率明显降低(x<'2>=4.39,P<0.05),出血性膀胱炎平均持续时间、患者平均住院时间均明显缩短(t=3.97,P<0.05;t=3.13,P<0.05),Ⅲ度以上出血性膀胱炎发生率明显降低(x2=5.04,P<0.05).出血性膀胱炎严重程度与移植物抗宿主病严重程度、持续时间有关(r=0.76).与常规治疗组比较,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组巨细胞病毒感染率略微下降但无明显差异(x<'2>=0.28,P>0.05),巨细胞病毒感染阳性患者Ⅲ度以上出血性膀胱炎发生率升高.与常规治疗组比较,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组泌尿系统感染发生率略微下降但无明显差异(x2=0.28,P>0.05).结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膀胱内灌注耐受性好,临床取得了较好疗效,是预防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出血性膀胱炎的有效措施.
作者:牛晓敏;许晓军;郭子文;何慧清;邱大发;林淑华;任志娟;黎伟超 刊期: 2009年第27期
大量实验已证实脐带血造血干细胞比骨髓和动员的外周血来源的造血干细胞更原始、更具有自我更新、增殖分化和体外扩增潜能.脐带血干细胞的保存及脐带血移植等临床应用均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但也面临许多问题.文章对脐带血中存在的多种干,祖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干细胞的增殖、分化,脐带血库建设及在神经科的临床应用进行探讨,从而寻找解决造血重建迟缓和排斥率高等问题的有效途径.
作者:梁燕丹;王培福;杜继臣 刊期: 2009年第27期
背景:现阶段对于肝干细胞在胚胎肝发育过程中的形态学特征、时空分布、分化过程的报道很少.目的:以甲胎蛋白、细胞角蛋白19、c-Met作为标志物,观察其在不同发育阶段肝干细胞中的时空分布.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学体外观察,于2005-06/2006-12在潍坊医学院中心实验室完成.材料:40例胚胎标本取自3个月内的流产胎儿,由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提供.方法:收集流产胚胎,30 min内制作切片,显微镜下根据胚层形成情况、体节数目及器官发育状况确定胎龄.选择胎龄第3~12周的标本切片,每隔10张抽出1张切片,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主要观察指标:第3~12周胚胎肝干细胞甲胎蛋白、c-Met、细胞角蛋白19的表达.结果:第3~5周甲胎蛋白、c-Met呈阳性反应,提示为肝干细胞;第10~12周甲胎蛋白、c-Met阳性细胞主要分布于汇管区周围,提示此时肝干细胞主要局限于汇管区周围的肝索内,与成年肝中卵圆细胞(成年肝干细胞)的分布一致.细胞角蛋白19阳性反应在第7周时开始出现;第10~11周时细胞角蛋白19阳性反应主要位于汇管区附近的肝索细胞和胆管板细胞及胆管上皮细胞;第12周时细胞角蛋白19阳性信号仪见于胆管板和胆管上皮细胞.此时所有的胆管板细胞及胆管上皮细胞均呈甲胎蛋白、c-Met和细胞角蛋白19阳性.结论:细胞角蛋白19在肝干细胞中无表达,仅在胆管上皮细胞及其祖细胞中有表达,可能不适合作为肝干细胞的标志物.所有的胆管板及胆管上皮细胞均呈甲胎蛋白、c-Met、细胞角蛋白19阳性反应,推测甲胎蛋白+/c-Met+/细胞角蛋白19+的细胞可能为胆管祖细胞.
作者:齐安东;张杰;于树娜;刘洪国;王箐;蒋吉英 刊期: 2009年第27期
背景:肌源性干细胞在体外培养过程中存在纯化、扩增、定向分化等难题,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作为生物活性因子的一员,因其生物活性的多效性而备受关注.目的: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大鼠肌源性干细胞体外增殖的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学体外观察,于2008-04/07在沈阳医学院完成.材料:健康雄性Wister大鼠5只,由沈阳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为珠海生物制品有限公司产品.方法:无菌条件下取大鼠左前肢肱三头肌,采用酶消化法分离肌源性干细胞,应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和差速贴壁法进行纯化.取第2代肌源性干细胞,分别用终浓度为6.25,12.50,25.00,50.00,100.00μg/L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进行干预;以单纯加入200 μL生长培养基作为空白对照组,以加入200μL生长培养基+肌源性干细胞作为阴性对照组.分别于培养24,48,72,96 h加入MTT溶液.主要观察指标:免疫细胞化学法鉴定大鼠肌源性干细胞,MTT比色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结果:肌源性干细胞多呈Sca-1阳性反应,少数呈Desmin阳性反应.①不同浓度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肌源性干细胞的促增殖效应: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各浓度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对肌源性干细胞均有明显的促增殖效应(P<0.05);浓度为6.25-50.00 μg/L时促增殖作用随其质量浓度升高而显著增强(P<0.01),至50.00 μg/L时其促增殖作用接近顶峰.②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在不同培养时间点对肌源性干细胞的促增殖效应:随培养时间的延长肌源性干细胞明显增殖,与阴性对照组比较,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出现显著促增殖效应(P<0.01)的时间为培养96 h.结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可促进体外培养的大鼠肌源性干细胞增殖,且呈浓度一时间依赖性增加,50.00 μg/L与96 h为较佳的体外培养质量浓度和时间.
作者:吕丹;姜殿君;张庭深 刊期: 2009年第2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