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植艳;刘骏方;胡金香;龙清云;乐涛;蔡春燕
材料与方法1.病例选择我院牙周黏膜科经病理组织检查确诊的口腔扁平苔藓患者120例,男28例(23.3%),女92例(76.7%),年龄18~67岁,其中35~55岁90例(75%).病程长者27年,短者1个月,病程在1年以上者78例(65%).其中糜烂型62例(51 7%),非糜烂型58例(48.3%).
作者:张苹;徐树森;张琼;张永东 刊期: 2001年第04期
材料和方法1.双台阶式长臂辅弓的组成,弯制方法及制作要求 1.1 组成由主弓及双台阶式长臂辅弓组成.双台阶式长臂辅弓由近中固位臂、近中斜臂、近中螺簧、中央双台阶式长臂、远中螺簧、远中斜臂、远中固位臂组成(图1).
作者:邱云志;王俊祥;尹梅英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了解γ-干扰素(IFN-γ)对口腔黏膜下纤维化(OSF)患者颊黏膜成纤维细胞(OSF-FB)的生长增殖及胶原合成的影响,探讨IFN-γ用于治疗OSF的可能性.方法取6例OSF患者及5例正常人颊黏膜,行成纤维细胞原代培养并传代,采用MTT比色法及羟脯氨酸试剂盒分别观察IFN-γ对NM-FB及OSF-FB的生长增殖及胶原合成的影响,并通过电镜观察IFN-γ对NM-FB及OSF-FB超微结构的影响.结果 IFN-γ明显抑制NM-FB及OSF-FB的生长增殖及胶原合成,电镜发现IFN-γ使NM-FB及OSF-FB的粗面内质网、游离核糖体减少,线粒体减少并有肿胀.结论 IFN-γ是OSF形成过程中的一种负性调节因子,有可能用于临床治疗OSF.
作者:彭解英;吴颖芳;方厂云;刘蜀凡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了解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C)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VEGFR-3)在正常口腔黏膜、白斑及鳞癌等组织中的表达规律.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染色及图像分析方法,确定VEGFR-3的表达及定量.结果 VEGFR-3主要表达定位在脉管结构,在正常及病变上皮组织中也有少量表达.口腔癌VEGF-C表达阳性之VEGFR-3染色脉管数目比阴性增多,淋巴结转移比无转移增多(P<0.01);而鳞癌比正常黏膜、白斑增多(P<0.05);随临床分期或病理分级增高,VEGFR-3染色脉管数目有增多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VEGF-C表达的增高,通过其受体VEGFR-3导致了淋巴管的增生,这种增生在肿瘤情况下很可能导致了淋巴道转移的增加.
作者:于大海;温玉明;王昌美;李龙江 刊期: 2001年第04期
材料与方法1.病例选择收集了确诊为RAU的病例110例,年龄18~58岁,其中女性68例(占63%),男性42例(占38%),均为发病后2天内来院就诊.
作者:徐家友 刊期: 2001年第04期
患者,男,77岁,农民.于一年半前无意发现左耳垂下方有一杏核大小的肿块,轻微活动,无痒痛不适感.随后逐渐长大,生长速度缓慢,无消长史.半月前,因感冒伴肿块肿痛,口服消炎药物,效果欠佳,来我院就诊.
作者:肖桂秋;尹秀凤;韩金友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炎性假瘤属于增生性炎症的一种类型,并非真正的肿瘤且伴有良性的临床经过.由于炎性假瘤的临床表现复杂且病理学表现因部位不同又不尽一致,在颌面部疾病的临床诊治过程中往往容易被忽视.
作者:肖水生;贺鸿星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观察Nd:YAG激光照射洞缘牙釉质对复合体Dyract充填微渗漏的影响.方法新鲜拔除的完整离体牙50颗,随机分为实验组(26颗)和对照组(24颗).在样本牙的颊舌面制备V类洞,对照组常规完成Dyract充填,实验组用Nd:YAG激光照射洞缘牙釉质后再行Dyract充填.所有样本经冷热循环处理后,再进行微渗漏实验.用体视显微镜和SEM观察并拍照记录.结果激光光蚀组充填体边缘微渗漏比对照组明显低(P<0.05).微渗漏实验与扫描电镜观察结果一致.结论 Nd:YAG激光的光蚀作用有助于增强复合体Dyract与牙体组织的结合,改善边缘封闭,减少微渗漏,有利于充填成功.
作者:李梅;朱晓斌;欧尧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从小牛骨基质中提取并部分纯化bBMP,以促进节段性骨缺损的愈合.方法通过SDS-PAGE电泳及生物活性鉴定实验,证实bBMP保留了其活性蛋白成分,具有良好的骨诱导活性.在此基础上,合成一种新型复合人工骨材料即HA-bBMP-Co,用以整复家兔尺骨中段1.5 cm节段性骨缺损,并对缺损区新骨生长量进行定量组织学测定.结果 HA-bBMP-Co复合人工骨植入整复节段性骨缺损,其新骨生长量明显高于同期HA-Co复合人工骨组(P<0.01).结论 HA-bBMP-Co复合人工骨能有效地促进节段性骨缺损的愈合,是一种具有良好应用前景的骨替代材料.
作者:费伟;李铮;尹明平;王大章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比较整体铸造和分瓣铸造桩核冠修复后牙严重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对51颗经过完善根管充填后的严重缺损的后牙,35颗进行整体铸造桩核冠修复,16颗进行分瓣铸造桩核冠修复,并随访观察2~3年.结果两组桩核冠修复的临床效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整体铸造和分瓣铸造桩核冠用于修复后牙严重缺损均可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作者:李洪波;夏海斌;郭进新;张颖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本研究探讨复方丹参滴丸口服治疗对RAU患者外周血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选择37名轻型RAU患者,用复方丹参滴丸口服治疗6周(每次10粒,每天3次),治疗前后取患者静脉血,分别进行血液流变学检查.结果经复方丹参滴丸6周口服治疗后,患者全血粘度(高切与低切)、血浆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血小板聚集率、纤维蛋白原等6项指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两者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或P<0.01),而血沉与红细胞压积在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两者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复方丹参滴丸能显著改善RAU患者的多项血液流变学指标,对RAU患者有一定疗效,且不良反应小,值得在RAU的临床治疗中选择使用.
作者:黄华锋;董震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对数字X线头影图像进行预处理,为头影测量提供高质量的图像.方法采用中值滤波、直方图均衡、灰度线性变换和锐化技术对数字X线头影图像进行处理,改善数字X线头影图像的质量.结果经处理后的图像质量明显改善,图像噪声得以降低,对比度提高,图像边缘及细微结构显示清晰.结论图像增强技术可有效改善X线头影图像质量,为头影测量提供高质量的图像.
作者:曹国刚;鲍旭东;胡遒生;王林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检测p16及pRb在正常腮腺、PA和CPA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它们表达的A相关性及在CPA发生中的作用.方法免疫组化S-P法检测p16和pRb的表达,应用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进行定量分析.结果 p16在正常腮腺、PA和CPA中的表达逐渐减少,而pRb的表达逐渐增高,其关联系数r=-0.328.结论p16和pRb在PA和CPA中的表达呈负相关,在CPA的发生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作者:黄洪章;伍虹;王建广 刊期: 2001年第04期
患者,男,35岁.因右耳屏前肿物2年,首诊于耳鼻喉科.自述发现肿物2年,生长缓慢,无疼痛,随肿块增大,患处有压迫感.
作者:冯新荣 刊期: 2001年第04期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牙外科正畸术在治疗错畸形、改善容貌和咬合关系方面疗效较好,且简便易行、见效快.但根据有关文献和临床资料[1]显示,此手术有一定的失败比例发生[2].本文就牙外科正畸术的失败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预防措施.
作者:谭跃展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口腔鳞癌患者血清一氧化氮水平的变化规律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一氧化氮(酶法)试剂盒定量检测42例口腔鳞癌患者血清一氧化氮浓度.结果正常对照组、良性病变组和口腔鳞癌组的血清一氧化氮浓度分别为73.57μmol/L±15.93μmol/L、178 14μmol/L±67.33μmol/L和38 95μmol/L±12.69μmol/L.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口腔鳞癌组的血清一氧化氮浓度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和良性病变组(P<0.001),而良性病变组的血清一氧化氮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1).结论口腔黏膜发生癌变时,患者血清一氧化氮水平呈现出先升高后下降的复杂变化规律.检测口腔肿瘤患者血清一氧化氮水平可能有助于判断肿瘤的性质.
作者:尚政军;李金荣;李祖兵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研究铸造支架式可摘局部义齿卡环设计与基牙牙槽骨及剩余牙槽嵴吸收之问的关系.方法选择牙列远中游离缺失的患者55例,其中末端基牙采用RPI型卡环13例,RPA型16例,传统三臂卡环26例,于义齿修复当时以及修复后6月和12月时,拍摄该末端基牙的定位X线根尖片,并进行数字减影分析,计算末端基牙牙槽骨及剩余牙槽嵴的骨吸收参考体积量.结果①剩余牙槽嵴以及末端基牙颊舌侧牙槽嵴顶的吸收:RPA组低于RPI组和传统三臂卡环组;②末端基牙远中牙槽嵴顶的吸收:RPA组和RPI组低于传统三臂卡环组.结论近中支托设计的卡环,较远中支托设计的卡环,更利于维护末端基牙远中牙槽骨的健康;RPA型卡环设计较RPI和传统三臂卡环设计更利于维护末端基牙颊舌侧牙槽骨以及剩余牙槽嵴的健康.
作者:张仁国;王新知;张刚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软或硬塑下颌前移口腔矫治器(OA)治疗阻塞型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的疗效分析.方法使用软或硬塑下颌前移OA治疗OSAS患者20例,3个月后复查主观症状及多导睡眠图(PSG).结果软、硬塑下颌前移OA以及合并统计患者的耐受率分别为83%、75%、78%,鼾声、睡眠憋醒、白日嗜睡等症状改善或消失,PSG五项监测指标治疗前后差异有显著性,治疗后明显好转.结论软或硬塑下颌前移OA是治疗OSAS的较好方法.
作者:黄敏方;周嫣;陈世稳;方志欣 刊期: 2001年第04期
临床资料1.分别选择单侧Ⅱ°、Ⅲ°,双侧Ⅲ°腭裂各2例,均为唇裂术后患者,其中2例裂隙宽大.2.手术方法2.1 按两瓣法常规作松弛切口,凿断翼钩,适当游离腭前神经血管束,掀起黏骨膜瓣(图1).
作者:曲延刚;孙乐刚;王丽芳;张玉根;李涛;王玉良 刊期: 2001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