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后循环缺血导致的孤立性眩晕MRI应用进展

王兴瑞;席一斌;康晓伟;李陈;田萍;印弘

关键词:眩晕,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磁共振成像, 动脉自旋标记
摘要:眩晕是神经内科门诊常见的主诉,椎基底动脉缺血可导致小脑、脑干梗死,早期可仅表现为孤立性眩晕,临床确诊比较困难.从孤立性眩晕患者中筛查出血管源性卒中患者非常关键.以往常规MRI结合MRA对后循环缺血性病变的检出敏感度较高,但特异度一般.动脉自旋标记(ASL)成像技术较MRA能更直观地反映后循环的血流变化并且能对其定量分析,采用ASL技术结合常规MRI、DWI和MRA对责任血管、缺血部位及缺血严重程度进行判断,可显著提高磁共振检查对于早期脑缺血性眩晕的检出率及准确性.
放射学实践杂志相关文献
  • 扩散加权成像及动态增强MRI在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炎疗效评估中的价值

    目的:探讨扩散加权成像(DWI)及动态对比增强MRI(DCE-MRI)在强直性脊柱炎(AS)骶髂关节炎疗效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39例行英夫利西单抗治疗的AS患者,治疗前后分别行骶髂关节DWI及DCE-MRI检查,测量感兴趣区(ROD的ADC值、Ktrand、Kep、Ve值.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治疗前及治疗后的Bath强直性脊柱炎疾病活动度指数(BASDAI)评分、CRP、ADC值、Ktrans、Kep、Ve值的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评价BASDAI评分、CRP与ADC值、Ktrans、Kep、Ve值的相关性.结果:治疗前与治疗后的BASDAI评分、CRP、ADC值、Ktrans、Kep、Ve值分别为(7.04±1.84)、(43.43±4.46)mg/L、(1.16±0.17)×10-3mm2/s、(0.77±0.17)/min、(1.13±0.16)/min、(0.50±0.12)和(3.29±1.50)、(22.12±3.63)mg/L、(0.80±0.14)×10-3mm2/s、(0.23±0.10)/min、(0.59±0.10)/min、(0.36±0.18).治疗前的BASDAI评分、CRP、ADC值、Ktrans、Kep、Ve值均显著高于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0.629、27.611、10.465、19.146、16.592、3.596,P值均<0.05).BASDAI评分与ADC值、Ktrans、Kep、Ve值存在相关性(r值分别为0.519、0.631、0.692、0.317,P值均<0.05);CRP与ADC值、Ktrans、Kep、Ve值亦存在相关性(r值分别为0.663、0.836、0.874、0.441,P值均<0.05).结论:DWI及DCE-MRI定量参数能有效评估AS骶髂关节炎患者的治疗效果.

    作者:王娟;张家雄;周守国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一种基于18F-19F同位素交换的分子影像探针合成方法与应用研究进展

    随着PET/CT显像在分子影像学中的广泛应用,正电子放射性药物尤其是18F标记的放射性分子探针的研发成为研究的热点和难点.近年来,一种基于18F-19F同位素交换原理下的正电子药物合成方法,因其无需干燥步骤、可以实现一步法标记、分离纯化简单、可实现多功能标记等优势,成为一种新的放射性药物标记的策略.本文介绍一种基于同位素交换原理,利用放射合成子AMBF3标记分子影像探针的策略,并就目前其基本方法和应用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张重庆;孙夕林;吴丽娜;刘杨;申宝忠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耐高压注射型PICC导管在CT增强扫描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耐高压注射型PICC导管在CT增强扫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行CT增强扫描并已置入耐高压注射型PICC导管和静脉留置针的322例患者,将其中使用耐高压注射型PICC通路行CT增强扫描的242例患者纳入观察组,选择静脉留置针行CT增强扫描的80例患者纳入对照组.结果:观察组护理不良事件的总发生率(4.1%)低于对照组(1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观察组从进入检查室到开展CT检查耗时、CT检查结束后处理通路耗时、合计耗时分别为(3.31±0.66) min、(4.05±0.76) min、(7.36±1.01)min,对照组分别为(5.56±0.86)min、(7.79±0.68) min、(13.35±1.05) min,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应用耐高压注射型PICC导管作为CT增强扫描注射对比剂的静脉通路,可减少反复穿刺给患者带来的痛苦,降低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风险,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梅莉;高小玲;赵云云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后循环缺血导致的孤立性眩晕MRI应用进展

    眩晕是神经内科门诊常见的主诉,椎基底动脉缺血可导致小脑、脑干梗死,早期可仅表现为孤立性眩晕,临床确诊比较困难.从孤立性眩晕患者中筛查出血管源性卒中患者非常关键.以往常规MRI结合MRA对后循环缺血性病变的检出敏感度较高,但特异度一般.动脉自旋标记(ASL)成像技术较MRA能更直观地反映后循环的血流变化并且能对其定量分析,采用ASL技术结合常规MRI、DWI和MRA对责任血管、缺血部位及缺血严重程度进行判断,可显著提高磁共振检查对于早期脑缺血性眩晕的检出率及准确性.

    作者:王兴瑞;席一斌;康晓伟;李陈;田萍;印弘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CDT-VIBE序列DCE-MRI:血流动力学参数与乳腺癌预后因子的相关性

    目的:基于CAIPIRINHA-Dixon-TWIST-VIBE(CDT-VIBE)序列高分辨率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分析乳腺癌血流动力学参数与预后因子的相关性.方法:对96例经组织病理证实为浸润性乳腺癌的患者,采用容积内插屏气扫描(CDT-VIBE)序列结合超快速并行采集(CAIPIRINHA)、水-脂分离(Dixon)及时间分辨交叉随机轨迹成像(TWIST)三种技术进行3.0T DCE-MRI检查,共采集35期图像(空间分辨率为1.0mm×1.0 mm×1.5mm,每期扫描时间11.24 s).测量所有病灶的血流动力学参数(Ktrans、Kep、Ve).对乳腺肿瘤的病理标本进行免疫组化检查,获得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Her-2)和Ki-67的值.采用t检验比较乳腺癌ER、PR、HER-2和Ki-67不同表达状态间DCE-MRI定量参数的差异.结果:PR阴性组(n=28)和PR阳性组(n=42)的Ktrans值(0.40±0.16 vs 0.32±0.11)min-1和Kep值(0.96±0.26 vs 0.81±0.26)min-1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Ve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Ki-67低表达组(n=22)和高表达组(n=48)的Ktrans(0.39±0.14 vs0.27±0.11)min-1、Kep(0.93±0.26 vs0.76±0.27)min-1和Ve(0.44±0.11 vs 0.38±0.10)值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定量参数在ER和Her-2不同表达状态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腺癌的高分辨率DCE-MRI定量参数值与预后因子(PR、Ki-67)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提示其在乳腺癌的个体化治疗中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作者:武峰;李亚光;胡益祺;艾涛;夏黎明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DCE-MRI在肺癌早期诊断及抗血管药物疗效评估中的应用

    肺癌是当今世界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居我国恶性肿瘤之首,大多数肺癌患者临床确诊时已发生远处转移,错失治疗的佳时机,因此,对肺癌患者进行早期诊断和治疗极其重要.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作为一种新型的非侵袭性成像方法,能够在体监测肿瘤血管的功能状态,对肺癌患者的诊断、鉴别诊断和药物疗效进行个体化评估.本文主要针对DCE-MRI在肺癌诊断、鉴别诊断和药物疗效评估等方面的应用进行综述.

    作者:李莹;晏玉玲;申宝忠;孙夕林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Look-Locker和B1修正变量翻转角技术在正常乳腺组织T1值测量中的对照研究

    目的:比较分析Look-Locker和B1修正变量翻转角(B1-corrected VFA)成像技术获得的正常乳腺腺体及胸壁肌肉的T1弛豫时间.方法:对77例正常乳房分别行Look-Locker和B1-corrected VFA序列扫描获得T1-mapping图像,由两位医师分别测量乳房腺体、胸壁肌肉的T1值,采用组内相关系数(ICC)对两位医师的测量结果进行一致性分析,并分析两种成像方法的变异度,比较两种成像方法的组织T1值差异.结果:两位医师之间乳腺腺体、胸壁肌肉的look-locker法获得T1值的ICC值分别为0.883、0.818;两位医师之间乳腺腺体、胸壁肌肉B1-corrected VFA法获得T1值的ICC值分别为0.796、0.757,一致性均为非常好.Look-Locker法与B1-corrected VFA法所得两种组织的T1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腺体组织T1值分别为(1423.42±80.63)和(2042.09±150.18) ms,t=35.14,P<0.05;肌肉组织T1值分别为(1369.79±65.24)和(2044.84±133.07) ms,t=48.53,P<0.05].腺体组织Look-Locker法和B1-corrected VFA法获得的T1值的变异度分别为0.057和0.074,胸壁肌肉组织两种方法获得的T1值的变异度分别为0.048和0.065.结论:采用Look-Locker和B1-corrected VFA法获取正常乳房结构的T1值可行,可重复性较好;两种方法测量的T1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各组织的变异度较小,能反映正常乳房腺体、肌肉组织的特性,有可能为临床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基础.

    作者:蒋辉;曲金荣;邵楠楠;李祥;孟帆;张宏凯;黎海亮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肝脏T1rho MRI扫描优化及对肝纤维化的诊断价值初探

    目的:探讨3.0T肝脏T1rho MRI简自旋锁定时间(SLT)扫描方案及用于诊断肝纤维化的可行性.方法:前瞻性搜集20例正常志愿者(正常组)和20例慢性肝病且临床疑诊为肝纤维化者(肝纤维化组),均行肝脏T1rho MRI扫描.自旋锁定脉冲设定为500 Hz,SLT为1、10、20、30、40和50 ms.扫描结束后分别采用所有6-SLT(1、10、20、30、40和50 ms)和5种简化SLT组合,即大SLT为40 ms的5-SLT(1、10、20、30、和40 ms)、大SLT为50 ms的3-SLT(1、10、50 ms;1、20、50 ms;1、30、50 ms;1、40、50 ms),生成T1rho mapping.通过兴趣区(ROD放置法测量各组合肝脏的T1rho值.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各简化SLT组合与6-SLT所测肝脏T1rho值的差异;采用Bland-Altman法分析各简化SLT组合与6-SLT所测肝脏T1rho值的一致性.采用ROC曲线分析6-SLT与简化SLT组合对肝纤维化诊断效能的差异.结果:正常组、肝纤维化组6-SLT和5种简化SLT组合所测肝脏T1rho值分别为(44.86±2.65) ms vs(53.01±5.79)ms、(43.07±3.15) ms vs (50.90±5.62) ms、(45.24±2.62) ms vs (53.22±5.25) ms、(45.11±2.53) ms vs (53.85±5.13) ms、(45.11±2.60) msVS(52.80±5.53)ms和(45.22±2.64) ms vs (53.68±5.78) ms,两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01),用于诊断肝纤维化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910、0.895、0.910、0.933、0.917和0.923;5种简化SLT组合与6-SLT相比,诊断效能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其中正常组和肝纤维化组大SLT为50 ms的3-SLT所测肝脏T1rho值与6-SLT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SLT为40 ms的5-SLT所测肝脏T1rho值与6-SL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land-Altman分析结果显示所有3-SLT组合与6-SLT差值的散点分布在正常组和肝纤维化组中均较集中,且3-SLT(1、10、50 ms)组合的差值和95%一致性区间小,分别为-0.37(-2.12~1.37)、-0.2(-3.7-3.3).结论:3-SLT和5-SLT均能简化6-SLT(1~50 ms)以测量肝脏T1rho值,可用于诊断肝纤维化,且大SLT为50 ms的3-SLT测量的肝脏T1rho值与6-SLT(1~50 m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中3-SLT(1、10、50 ms)组合的测量变异度小.

    作者:谢双双;李清;程悦;陈丽华;张莉;沈文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客观脑部MRI容积定量分析系统在阿尔茨海默病筛查中的应用

    目的:采用脑部MRI容积定量分析系统对行阿尔兹海默病(AD)筛查患者的患病风险进行评估,探索其有效性和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取行头颅MRI检查的406例患者,排除已确诊为AD及其他类型的痴呆、有明确脑血管病病史的患者,后共233例患者入组行AD筛查.通过两位高年资神经内科医生以及两位高年资放射科医生进行临床和影像学会诊,评估患者发生AD的风险概率.采用脑部容积分析软件AccuBrainTM进行图像分析,根据AccuBrainTM计算出的多项脑组织体积,经机器学习模型判定该患者发生AD的风险概率,自动生成定量报告.后四位专科医生查阅患者的脑容积分析评估报告,结合报告中的数据、已收集的患者病史和临床表现,再次对患者发生AD的风险概率进行评估,比较阅读报告前后的风险概率的一致性.结果:临床专家会诊与AccuBrainTM系统评估的高风险和极高风险患者例数总和分别为34例和38例,占全部患者的14.59%和16.31%,临床专家与AccuBrainTM系统的评估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34).临床专家会诊与AccuBrainTM系统评级结果相符的共210例,相符率达90.13%.结论:脑部MRI容积分析系统的分析结果不仅与临床专科医生的临床诊断结果基本一致,同时还筛查出部分已有轻微认知减退症状但临床医生在初期诊疗过程中未引起重视的早期认知障碍患者.

    作者:郭娟;刘婉婷;罗怡珊;石林;李晓佳;彭健城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可视化无线移动DR与传统移动DR的临床应用价值对比

    目的:探讨可视化无线移动DR床旁摄影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重症监护室(ICU)需行床旁胸部摄影的12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60例采用A款0.7/1.3U163C型传统移动式DR摄影(传统DR),60例采用B款UDR 370i新型可视化移动式DR摄影(可视化DR).记录每次检查耗时,评价图像质量,并比较两组摄影后图像的优片率、单次检查耗时.结果:60例传统DR摄影图像中优片52例(86.7%),差片8例(13.3%),可视化DR摄影图像中优片58例(96%),差片2例(4%),两组图像质量优片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值=3.927,P<0.05).传统移动式DR每完成一次检查的平均耗时为(5.7±1.0) min,可视化移动DR为(5.0±0.7)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可视化移动DR可提高床旁摄影图像的优片率,缩短检查时间,对急重症患者床旁摄影检查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彭涛;李真林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磁共振扩散峰度成像及体素不相干运动成像在鉴别前列腺癌与前列腺增生中的应用

    前列腺癌在我国的发病率逐年上升,MRI是研究前列腺癌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近年来扩散峰度成像(DKI)及体素不相关运动成像(IVIM)等技术逐渐应用于科研,表明IVIM及DKI在前列腺癌的发现、肿瘤的侵袭性及终病理结果的预测中具有很高的价值.本文就DKI和IVIM在鉴别前列腺癌与良性组织以及评估前列腺癌侵袭性中的应用价值进行综述.

    作者:刘颖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CTCA在儿童川崎病伴发冠状动脉病变诊断及随访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MSCT冠状动脉成像(CTCA)在儿童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诊断及随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83例川崎病患儿的115次CTCA检查影像资料,总结川崎病导致冠状动脉病变的影像学表现特点及动态变化情况.结果:83例川崎病冠状动脉损害共累及163支血管,按照CTCA表现主要分为冠状动脉钙化、冠状动脉扩张、冠状动脉瘤形成、冠状动脉狭窄.163支病变血管中冠状动脉钙化24支(14.72%,24/163),冠状动脉扩张36支(22.09%,36/163),冠状动脉瘤形成83支(50.92%,83/163),冠状动脉狭窄20支(12.27%,20/163).24例CTCA复查患儿共累及43支冠脉病变,其中加重26支(60.5%),维持不变8支(18.6%),减轻(或恢复)9支(20.9%).结论:CTCA能清晰显示儿童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影像特点,在诊断及追踪评价儿童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吴慧莹;张明杰;张静;徐文彪;鹿连伟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凶险性前置胎盘伴胎盘植入的MRI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MRI对凶险性前置胎盘(PPP)及非凶险性前置胎盘(nPPP)伴胎盘植入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产检提示胎盘前置的137例孕晚期患者的临床及MRI资料,并与手术及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比较MRI对PPP组及nPPP组伴发胎盘植入的诊断效能差异.结果:经手术及病理证实137例患者中发生胎盘植入72例,其中PPP组45例,nPPP组27例.PPP组MRI诊断胎盘植入的灵敏度、特异度、符合率、漏诊率、误诊率分别为91.1%、72.0%、84.3%、8.9%、28.0%,nPPP组分别为88.0%、95.0%、89.6%、18.5%、5.0%.MRI对PPP组的误诊率高于nPPP组,MRI对胎盘植入的总体诊断效能与手术(金标准)基本一致(Kappa=0.737,P<0.01).MRI对穿透型胎盘的检出率高(100%,5/5);对粘连型胎盘的检出率低,PPP组为28.6% (2/7),nPPP组为33.3%(3/9).结论:MRI对胎盘植入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可为子宫肌层与胎盘组织关系的评估提供有效信息,可作为产前诊断检查手段,指导临床制定适宜的治疗方案.

    作者:胡龙;刘影;李爽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脊髓型颈椎病MRI强化特点分析及鉴别诊断

    目的:探讨伴T2WI高信号脊髓型颈椎病(CSM)的脊髓MRI强化特点及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33例临床诊断为CSM的患者资料,33例患者T2WI显示脊髓异常高信号,且MRI增强扫描可见脊髓强化;分析脊髓T2WI高信号的范围、部位,脊髓强化的方式、部位和程度.结果:MRI显示脊髓T2WI高信号的范围包括2~6个椎体水平,平均2.76个椎体水平.MRI矢状面增强扫描显示脊髓呈点状(9例)、结节样(11例)或条片状(13例)强化;25例脊髓强化位于椎管窄层面,1例位于窄层面偏上,7例位于偏下层面;轴面增强扫描显示25例脊髓灰白质均可见强化,7例强化位于白质,1例位于灰质;脊髓强化程度方面,3例呈轻度强化,23例呈中等程度强化,7例呈明显强化.结论:CSM合并脊髓水肿的强化灶主要位于颈椎管窄层面,以结节样或点状、中等程度强化为主,灰白质同时强化多见.

    作者:张立华;袁慧书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腹部异位胰腺增强CT表现

    目的:分析腹部异位胰腺的增强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38例腹部异位胰腺患者的临床及增强CT表现.结果:38例均为单发,病变位于胃部14例,十二指肠15例,空肠5例,回肠3例,小肠系膜1例;24例患者行CT增强检查,其中12例在CT图像上可观察到明确病灶,另外12例在CT图像上未见明确病灶,CT对病变的显示率为50%(12/24).在CT图像上可观察到明确病灶的12例患者中,病灶长径(LD)为1.00~3.00 cm,平均(1.89±0.69) cm,短径(SD)为0.60~1.60 cm,平均(1.13±0.35)cm.胃部HP病灶呈宽基底梭形或扁丘状隆起,十二指肠及空肠HP病灶呈类圆形或卵圆形,两组LD/SD均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P病灶动脉期、静脉期强化平均CT值分别为(82.90+13.49) HU和(101.82+14.79) HU,与同时期正常胰腺CT值显著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61、0.93).CT增强扫描呈均匀强化9例,不均匀强化3例,其中1例可见“导管征”;10例边界清楚,2例边界不清.病变向腔内生长为主7例,腔内外生长4例,腔外生长1例.12例中10例病变位于黏膜下.结论:腹部异位胰腺的增强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可为其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相关信息.

    作者:宋瑞;彭健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3.0T磁共振在正常志愿者腓总神经测量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分析健康志愿者腓总神经的MRI表现,获得腓总神经MRI的各项测量数据.方法:采用3.0T MR采集52例健康志愿者的MRI相关信息,扫描序列包括基于梯度回波的水激发三维容积T2加权成像(T2W-PROSET-3D-FFE)序列和扩散张量成像(DTI)序列.测量腓总神经起始处(坐骨神经移行为腓总神经和胫神经层面)的长径、横截面积、FA值及ADC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腓总神经起始处腓总神经长径为(3.00±0.40) mm,横截面积为(5.96±1.02) mm2,FA值为0.57±0.06,ADC值为(1.16±0.14)×10-3mm2/s.腓总神经起始处左、右两侧腓总神经长径、横截面积、FA值及ADC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长径、横截面积、ADC值为左侧小于右侧,FA值为左侧大于右侧;不同年龄、不同性别间腓总神经长径、横截面积、FA值及ADC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0.05).身高与腓总神经长径、横截面积呈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259和-0.251(P<0.05),身高与腓总神经FA值、ADC值无明显相关性(P>0.05);年龄、性别、体重与腓总神经长径、横截面积、FA及ADC值均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3.0T MR可测量健康志愿者腓总神经起始处长径、横截面积、FA值及ADC值等参数的正常参考值,为今后提出量化的诊断标准提供参考数据.

    作者:季丹;程捷飞;骆磊;朱默;汪灵杰;李勇刚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Glubran-2胶联合弹簧圈栓塞治疗外科术后内脏假性动脉瘤

    目的:评价Glubran-2胶联合弹簧圈经导管动脉栓塞治疗内脏假性动脉瘤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12例开放手术后腹腔假性动脉瘤患者行DSA血管造影,并采用Glubran-2胶联合弹簧圈行栓塞治疗,分析12例患者的止血效果及栓塞后并发症.结果:12例假性动脉瘤中位于胃十二指肠动脉主干和分支4例,肝左动脉分支2例,肝右动脉分支4例,脾动脉近脾门处1例,脾动脉中段1例.根据假性动脉瘤的部位和血流速度,选择合适的弹簧圈和Glubran-2胶浓度进行栓塞治疗.12例患者均栓塞成功,其中3例栓塞治疗后出现一过性胆红素增高,1例脾动脉瘤栓塞后脾脏部分梗死.结论:Glubran-2胶联合弹簧图治疗外科术后内脏假性动脉瘤安全有效.根据血流动力学及血管情况配制合适的Glubran-2胶浓度,掌握注射速度,可提高栓塞成功率,减少异位栓塞的发生风险.

    作者:余宏建;林佳钿;陈在中;陈俊辉;刘汉桥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椎体后凸成形术中球囊不同扩张方式的对比性实验研究

    目的:比较球囊三种扩张方式在椎体后凸成形术中的效能差异,以选取佳的球囊使用方法.方法:30个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段椎体经万能力学试验机轴向加载,制造椎体压缩骨折,并随机分为双侧交替扩张组、跨中线扩张组和双侧同时扩张组,行椎体后凸成形术.测量椎体原始高度、压缩后高度及注入骨水泥后的高度,记录手术前、后椎体大负荷,并根据压力负荷曲线计算其刚度,统计手术时X射线曝光时间及骨水泥渗漏例数.结果:双侧交替扩张组、跨中线扩张组和双侧同时扩张组均能增加椎体大负荷和恢复刚度.双侧交替扩张组椎体压缩负荷由术前(1420.00±80.55)N恢复到术后(2938.00±175.15)N,椎体刚度由(1030.00±50.74)N/mm恢复到(963.00±20.66) N/mm;双侧同时扩张组椎体压缩负荷由术前(1398.00±85.35)N恢复到术后(2801.00±157.79)N,椎体刚度由(1024.00±57.50) N/mm恢复到(950.00±23.08) N/mm;跨中线扩张组椎体压缩负荷由术前(1433.00±80.73)N恢复到术后(2876.00±156.46)N,椎体刚度由(1035.00±51.04) N/mm恢复到(969.00±16.59)N/mm.三组在椎体高度恢复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侧同时扩张组、双侧交替扩张组、跨中线扩张组高度恢复率分别为(96.30±0.02)%、(96.60±0.02)%、(94.40±0.05)%.双侧同时扩张组、双侧交替扩张组和跨中线扩张组手术曝光时间分别为(60.47±3.77)s、(65.53±3.63)s和(40.55±2.11)s,跨中线扩张组X射线曝光时间短于双侧交替扩张组和双侧同时扩张组(P<0.01).三组中仅有跨中线扩张组有1例骨水泥外溢.结论:三种不同球囊扩张方式的椎体后凸成形术生物力学测量结果表明,椎体高度恢复及骨水泥的渗漏性能相当,但跨中线扩张组可减少手术时间和放射暴露,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郝润松;李娟;刘训伟;左金良;邱思强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RSNA2018骨骼肌肉影像学

    2018年RSNA年会上关于骨肌关节成像方面的科学报告有180余篇,主要内容包括肌肉骨关节疾病的定量及定性研究、深度学习的应用、骨折和肿瘤的诊断等,本文将按照部位进行相关综述.

    作者:杨茜;盛宇达;何雨竹;张晓莉;张炜;陈浩;吴刚;李小明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原发性喉淋巴瘤的CT及MRI表现(附12例报道)

    目的:探讨原发性喉淋巴瘤的CT及MRI表现,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2例原发性喉淋巴瘤患者的临床、影像、病理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总结该病的影像形态学特征.结果:12例均为喉非霍奇金淋巴瘤,临床表现无特殊.11例(91.6%)病灶中心位于声门上区,8例(66.7%)表现为突向喉腔生长的结节、肿块,4例(33.3%)显示软组织弥漫增厚致喉腔狭窄,其中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以肿块形成为特点,而NK/T细胞淋巴瘤以软组织弥漫增厚较为多见.11例(91.6%)密度、信号均匀,增强呈轻中度均匀强化;所有病例均未见钙化、囊变坏死及软骨破坏.3例(25%)伴颈部淋巴结肿大,增强呈轻中度强化.结论:喉淋巴瘤的CT及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发病部位多位于声门上区,病灶多位于黏膜下,表面光整,密度和信号较均匀,增强呈轻中度均匀强化,囊变坏死、钙化及软骨破坏极少见,可伴颈部淋巴结肿大,其强化方式与喉部病变一致.

    作者:瞿姣;袁欣;杨泠;杨亚英;李王慧;熊倩 刊期: 2019年第01期

放射学实践杂志

放射学实践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