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透明质酸钠复合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凝胶对自体半腱肌重建兔前交叉韧带腱-骨愈合的生物力学分析

郝清海;李汉秀;初涛;魏昌海;赵杰

关键词:透明质酸钠, 载体, 骨形态发生蛋白, 前交叉韧带重建术, 腱-骨愈合
摘要:背景:在前交叉韧带重建的早期,腱一骨连接处是整个移植物一骨隧道复合体的薄弱环节,所以腱,骨愈合的情况是关系韧带移植重建成败的关键.目的:观察透明质酸钠复合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凝胶对自体半腱肌蕈建兔前交叉韧带后腱-骨愈合的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7-09/2008-06在潍坊医学院动物实验中心实验室完成.材料:将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和透明质酸钠混合制成混悬凝胶注射剂.48只兔随机分成2组,每组24只48膝.方法:实验组随机选取一侧于胫骨隧道入口处注入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与透明质酸钠凝胶(透明质酸钠-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亚组),另一侧仅做重建后骨道不予处理(未处理亚组);对照组随机选取一侧于胫骨骨道入口处仅注入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重组人骨形态发牛蛋白2亚组),另一侧仅注入透明质酸钠(透明质酸钠哑组).主要观察指标:术后2,4,8,12周大体观察肌腱移植物生长情况及在胫骨隧道内的愈合情况,生物力学拉伸试验测定其生物力学的性能.结果:透明质酸钠一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亚组在术后2周隧道内见稀疏软骨样组织,4~8周时隧道内见沿骨隧道排列的软骨样组织,双股肌腱之间形成稳定组织连接.12周时出现部分骨样组织包裹肌腱.其他亚组术后2周时隧道内仅为瘢痕组织,到术后12周隧道内肌腱与骨道壁之间仍充满瘢痕组织,未见稳定组织连接形成.4,8和12周透明质酸钠.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亚组和重组人骨形态发牛蛋白2亚组肌腱移植物部分断裂和完全断裂平均载荷高于未处理亚组与透明质酸钠亚组(p<0.05),同时,透明质酸钠一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亚组高于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亚组(P<0.05).结论:注入透明质酸钠一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的肌腱移植物有良好的生物力学特性,能促进肌腱移植物在骨隧道内的早期腱-骨愈合.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相关文献
  • 聚四氟乙烯膜管内植入许旺细胞与神经生长因子桥接面神经的比较

    背景:在周围神经修复领域中,神经营养与趋化理论得到普遍关注,随之各种神经再生室及许旺细胞营养因子应用的实验增多,但尚缺乏深入系统的报道.目的:以聚四氟乙烯膜管作为神经再生室,观察分别植入许旺细胞与神经生长因子后对桥接面神经缺损的修复效果.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8-01在山东大学动物实验中心完成.材料:新西兰纯种白兔24只,随机分为许旺细胞组、神经生长因子组、模型对照组,8只/组.聚四氟乙烯膜由上海塑料研究所制备,厚度0.15 mm,微孔径10~30μm.神经生长因子为烟台北方制药有限公司产品.方法:3组兔显露右侧面神经颊支,切除8 mm建立面神经缺损模型.将造模时切下的神经段于镜下剥除外膜,胰蛋白酶与胶原蛋白酶联合消化,L-多聚赖氨酸纯化后获得纯度较高凡具有活性的许旺细胞悬液.将聚四氟乙烯膜管套缝固定于各组缺损区神经的两断端上,使神经缺损两断端在管内相距10mm,许旺细胞组吸取自体许旺细胞悬液注入膜管内,组织黏接剂封闭膜管两端口;神经生长因子组吸取神经生长因子注入膜管内:膜管对照组不进行任何干预.主要观察指标:采用四导生理记录仪检查修复后面神经传导速度.苏木精一伊红染色观察神经纤维再生程度.结果:细胞修复后6,12周,许旺细胞组面神经传导速度>神经生长因子组>膜管对照组(F=72.319,F=106.134,P均<0.01).细胞修复后12周,许旺细胞组神经干粗而直,走向顺畅,可见于再生室膜的微孔结构中,许旺细胞包绕神经纤维:神经生长因子组新生神经纤维较少,可见发育成熟的许旺细胞增多;单纯膜管组再生室内神经纤维较少.结论:许旺细胞或神经生长因子植入聚四氟乙烯膜管内均可促进面神经恢复,但前者修复效果明显优于后者.

    作者:文勇;徐欣;马跃;刘刚利 刊期: 2008年第49期

  • 正硅酸乙酯改性牙科复合树脂填料的表征及其弯曲强度

    为验证正硅酸乙酯溶胶.凝胶法对硼酸铝晶须改性的作用,采用正硅酸乙酯溶胶.凝胶法对硼酸铝晶须和纳米SiO2混合物进行表面改性,然后高温烧结使颗粒在晶须表面熔附,合成有固位形的增强填料.将改性填料加入牙科树脂中制作标准试件,检测试件弯曲强度选择佳有机改性的比例,然后应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和能谱分析进行表征,扫描电镜观察复合填料SiO2颗粒与硼酸铝晶须熔附情况.结果显示采用正硅酸乙酯溶胶一凝胶法改性硼酸铝晶须可以显著提高硼酸铝晶须-SiO2颗粒牙科复合树脂的弯曲强度,随着正硅酸乙酯用量增加,复合树脂弯曲强度呈递增趋势.正硅酸乙酯水解后在填料表面形成了Si-O网络.

    作者:张文云;李星星;陈庆华 刊期: 2008年第49期

  • 成骨生长肽缓释微球促成骨细胞的增殖

    背景:采用牛物可降解聚合物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olylactide-co-glycolide,PLGA)为支架材料,包裹多肽、蛋白质药物制成缓释微球,使在体内达到缓释目的,是近10多年来各国学者大力研究的新领域.目的:观察成骨生长肽(osteogenic growthpeptide.OGP)缓释微球对成骨细胞的促分裂增殖作用.设计、时间及地点:对比观察,于2006-06/11在西安交通大学生命科学院完成.材料:新西兰兔,用于制备成骨细胞;PLGA由山东医疗器械研究所提供.方法:以PLGA为载体材料.采用复乳法制备OGP-PLGA缓释微球,并对微球的形态学、粒径分布、载药量和包裹率及体外释药情况进行观察.实验分为2组,OGP组:培养液为含体积分数0.1小牛血清+含50μg/L OGP的DMEM:OGP缓释微球组:培养液为含体积分数0.1小牛血清+含50μg/L OGP-PLGA缓释微球的DMEM,分别测定成骨细胞的增殖数量.主要观察指标:①微球的形态、粒径分布、载药量、包裹率及体外释药性.②OGP缓释微球对成骨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①复乳法制备的OGP-PLGA缓释微球表面光滑圆整,球体均匀度好;微球粒径为(19.6±4.47)μm,载药量和包裹率分别为(83.9±4.21)%,(72.9±5.13)%;微球的体外释药过程较为稳定,56 d释药率为85.43%.②培养1.2 d时,OGP组的A值高于OGP缓释微球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培养3,4 d时,OGP组和OGP缓释微球组间A值差异无显著性(p>0.05):培养6,8 d时,OGP缓释微球组的A值高于OGP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采用复乳法制备OGP-PLGA缓释微球的工艺可行,微球中OGP的生物活性保存良好,能缓慢持续释放活性OGP,促进成骨细胞的体外分裂增殖.

    作者:马树强;李丽;王坤正;王伟;张明宇 刊期: 2008年第49期

  • 多种鼻腔填塞生物材料的生物学及临床应用特点

    由于鼻腔解剖结构与鼻内镜手术的特点,鼻腔止血主要以填塞为主.目前鼻腔填塞物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可吸收性材料,一类是非吸收性材料.每种材料有各自不同的特点,高膨胀止血棉是非吸收性材料的一种,它由高分子材料制成,有高度的亲水性,在术腔内填塞后膨胀均匀,使各个部位尤其是腔隙部位受到同等压力,而质地又比较柔韧,对鼻腔黏膜损伤小;藻酸钙敷料质地柔软,无毒性,对术腔刺激很小,对鼻黏膜损伤小,局部反应轻,填塞后无明显疼痛反应.止血效果确切.明胶海绵为一种可吸收性填塞材料,止血效率高,副作用少,有保护或促进黏膜愈合及一定的抗炎作用.其他常用材料还有凡士林纱条及瑞纳止血材料等.了解各种填塞物的特性之后,应根据出血性质及手术范围选择不同的止血材料.

    作者:张学军;李志玉 刊期: 2008年第49期

  • 自组装短肽水凝胶体外三维培养兔关节软骨细胞

    背景:自组装短肽是人工设计合成的一类新型纳米生物材料,与软骨细胞复合培养后如能促进细胞基质的分泌,细胞分裂增殖及细胞表型的维持,将有可能成为一种较理想的细胞支架应用在软骨组织工程中.目的:观察兔关节软骨细胞在纳米自组装短肽KLD-12水凝胶中三维培养的生物学特性.设计、时间及地点:观察性实验.于2007-11/2008-04在四川大学纳米生物医学技术与膜生物学研究所实验室完成.材料:纳米短肽KLD-12序列为:9782Ac-KIDLKLDLKLDL-CONH2,由上海波泰生物公司合成.方法:取新西兰兔关节软骨,通过酶消化法获取软骨细胞,体外培养2代后以5×109L-1的密度接种于4 g/L的自组装短肽KLD-12溶液中.用磷酸盐缓冲液诱导成胶后进行三维培养.主要观察指标:①通过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软骨细胞在纳米短肽水凝胶中的形态.②用甲苯胺蓝染色,免疫组化检测细胞外基质分泌情况.③反转录一聚合酶链反应检测软骨细胞黏多糖、前Ⅱ型胶原、前Ⅰ型胶原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①兔关节软骨消化分离的软骨细胞成活率达95%以上.②软骨细胞在纳米短肽水凝胶中体外培养时,细胞生长旺盛、增殖活跃.细胞为圆形聚集成团状或岛状,细胞团周围有类似的软骨陷窝形成.③甲苯胺蓝染色和Ⅱ型胶原免疫组化均呈阳性,细胞基质中黏多糖、Ⅱ型胶原含量随培养时间延长逐渐增加.④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结果显示软骨细胞在纳米短肽水凝胶经过3周体外培养一直保持了分泌黏多糖及表达Ⅱ型胶原的能力.结论:自组装短肽KLD-12三维水凝胶能较好维持软骨细胞正常形态、功能和增殖能力.

    作者:张兰兰;宋鸿;赵晓军 刊期: 2008年第49期

  • 细胞外基质凝胶支架混合人脐静脉来源内皮细胞构建组织工程化的内皮细胞片层

    背景:由于血管内皮细胞是形成血管网络的主要功能细胞,因此通过在支架复合体中复合血管内皮细胞的方式促进再造心肌的血管化足目前研究的热点.目的:以细胞外基质凝胶为支架混合人脐静脉内皮细胞,观察内皮细胞在细胞外摹质凝胶中的生长过程及发育情况.设计、时间及地点:观察实验,于2006-11/2008-01在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组织工程研究室实验室完成.材料:取健康剖腹产孕妇的脐带分离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取新生SD大鼠鼠尾制备I型液态胶原溶液.方法:将2.4 g/L液态l型胶原与2×M199培养基等比例混合,用0.1 mol/L NaOH调为中性,加入分离培养3 d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使其终浓度为4×109L-1,再加入200 g/L的Matrigel基质凝胶.后加入有静态拉伸力的组织工程化片层所需的模具中,构建组织工程化内皮细胞片层.主要观察指标:体外培养20 d后光学显微镜、常规苏木精-伊红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透射电镜观察.结果:显微镜下观察可见内皮细胞在细胞外基质凝胶中形成明显的管腔样、分支样、类似血管样结构.通过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的检测,证实其确为来源于人脐静脉中分离培养的内皮细胞.电镜观察可见随着时间的延长,在组织工程化内皮细胞片层中,内皮细胞口J形成管腔.细胞间有紧密连接.结论:以细胞外基质凝胶为支架混合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构建的组织工程化内皮细胞片层中具有类似血管样结构.

    作者:金姬;吕吉元;郭庚;周瑾;章烨;刘志强;王滟濛;李萍 刊期: 2008年第49期

  • 聚氨酯/多壁碳纳米管复合材料电纺丝支架对成纤维细胞生长的促进

    应用电纺丝方法制备纤维直径为300~500nln的多壁碳纳米管/聚氨酯复合材料,以无纺膜材料作为细胞支架,选择在促进组织修复和再生中起重要作用的成纤维细胞株作为实验细胞.通过扫描电镜对多壁碳纳米管/聚氯酯无纺膜及聚氨酯无纺膜的微观形貌进行表征:通过细胞黏附实验、增殖实验以及细胞骨架发育观察,探讨无纺膜的微观纳米拓扑结构及多壁碳纳米管的复合对细胞的作用:并进一步采用双层细胞培养装置,分析多壁碳纳米管/聚氨酯无纺膜通过细胞通讯途径对在其他材料上生长的细胞生长行为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无纺膜中的纳米纤维网络结构和多壁碳纳米管成分不仅能够显著促进细胞的黏附和增殖,而且有利于细胞的迁移和聚集:另外,生长在多壁碳纳米管,聚氨酯无纺膜支架上的细胞可能通过旁分泌方式将某些牛物大分子分泌到细胞外液中,经局部扩散作用丁二在其他材料上生长的细胞,促进其增殖.因此,多壁碳纳米管/聚氨酯纳米纤维无纺膜为细胞提供了接近天然细胞外基质的人造微环境,显示了该支架在引导组织修复和再生中的应用潜力.

    作者:孟洁;孔桦;韩昭昭;王朝英;朱广瑾;解思深;许海燕 刊期: 2008年第49期

  • 可降解珊瑚羟基磷灰石免体内移植后的降解及骨折愈合

    背景:目前临床所用的多数人工骨在体内不降解,会影响后期骨骼塑形,如受较大外力作用可能会导致再骨折的发生;另外人工骨在体内长期存留可能带来其他不可预测的风险性.目的:观察可降解珊瑚羟基磷灰石人工骨植入兔体内后不同时间的降解情况,及其对骨折愈合的促进效果.设计、时间及地点:自身对照动物观察,于2002-01/2006-12在北京积水潭医院创伤骨科研究所完成.材料:新西兰大耳白兔70只,由北京实验动物中心提供.珊瑚羟基磷灰石人工骨由北京意华健公司提供,批号500R,羟基磷灰石含量为12%.方法:选取一定孔径的块状珊瑚,通过控制热液交换条件,形成可降解珊瑚羟基磷灰石人工骨.70只兔麻醉后,利用磨钻在双侧胫骨近端制造骨缺损,左侧骨缺损内植入与骨槽同样大小的珊瑚羟基磷灰石人工骨;右侧骨缺损作为对照.于右侧髂骨取骨,修成合适大小后植入缺损部位. 主要观察指标:移植后不同时间点大体观察、X射线及非脱钙组织切片甲苯氨蓝染色镜检结果.结果:珊瑚羟基磷灰石人工骨移植后3~8周,骨槽周围有大量瘢痕组织和骨痂形成;移植后10周.骨槽部位被新生骨封死.能介导骨缺损部位愈合.X射线显示.随植入时间的延长,珊瑚羟基磷灰石人工骨移植部位的骨密度逐渐下降.非脱钙组织切片镜检显示,珊瑚羟基磷灰石人工骨植入早期与机体相容性良好,4周时人工骨与自体骨交界位置有大量新生骨形成,32~60周人工骨小梁降解后表现为细线状或细环状残迹,降解部位为新生骨所替代.部分位置出现髓腔化.植入髂骨的对照侧4周时移植的髂骨与周围胫骨紧密愈合,部分位于髓腔内的髂骨逐渐降解,但直到60周时仍可在部分髓腔中见到移植的髂骨骨小梁.结论:可降解珊瑚羟基磷灰石人工骨植入体内后,随时间延长人工骨逐渐降解,并介导骨折良好愈合.是一种较理想的新型自体骨移植替代材料.

    作者:袁宁;田伟;陈德夫;行勇刚;何达;陈大福;孙磊;高志忠 刊期: 2008年第49期

  • 组织工程心脏瓣膜不同脱细胞方法的比较

    背景:目前对几种脱细胞方法的效果各家观点不同.大都认为各种方法均可去除细胞,但实验结果却有较大差异.目的:对比胰蛋白酶法、十二烷基硫酸钠法和去氧胆酸钠法去除细胞后心脏瓣膜形态学及生物力学特征.设计、时间及地点:对比观察实验,于2007-10/2008-07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细胞生物学实验室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进行. 材料:40个新鲜猪主动脉瓣120片瓣叶分为3组,分别为胰蛋白酶组、十二烷基硫酸钠组和去氧胆酸钠组,每组40片.方法:胰蛋白酶消化法:置于0.5 g/L胰蛋白酶和0.2 g/L乙二胺四乙酸,在37℃,体积分数为0.05CO2培养箱中振荡24 h.十二烷基硫酸钠法:置于0.3 g/L十二烷基硫酸钠和DNase,RNase中持续振荡24h.去氧胆酸钠法:首先在5 g/L Triton-x 100,5 g/L去氧胆酸钠,0.2 g/L乙二胺四乙酸中振荡24 h,然后在2.5 g/L Triton-X 100,2.5 g/L去氧胆酸钠和0.2 g/L乙二胺四乙酸中破膜去污振荡48 h,两阶段均加入DNase,RNase.主要观察指标:3种方法去细胞前后心脏瓣膜的生物力学特性变化.3种方法去除细胞程度和对胶原纤维、弹力纤维的影响.结果:去氧胆酸钠组拉伸率、大拉伸应力、大载荷均高于十二烷基硫酸钠组和胰蛋白酶组(P<0.01).胰蛋白酶法脱细胞效果差,对基质破坏明显:十二烷基硫酸钠法可完全脱细胞,对基质破坏较大;去氧胆酸钠法完全脱细胞同时对基质破坏较少.结论:与胰蛋白酶法、十二烷基硫酸钠法比较,去氧胆酸钠法脱细胞效果好,能更好保护基质.

    作者:马金本;单根法;韩绍先;钟竑;林峰 刊期: 2008年第49期

  • 生物膜对不同范围BLB种植体周骨缺损修复的影像学观察

    背景:即刻种植体周与骨之间常存在着间隙,究竟是否需要应用生物膜进行引导骨再生目前仍无定论.目的:通过在犬的股骨植入种植体创造不同的骨缺损间隙,观察生物膜对不同范围骨缺损骨组织再生修复的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同体对照动物实验,于2005-03/12在吉林大学白求恩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及吉林大学口腔医院完成.材料:BLB羟基磷灰石涂层种植体由北京莱顿公司提供,BME-10X医用胶原膜由福建省博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方法:在犬两侧股骨近心端植入种植体,并形成水平宽度3mm,垂直深度约5mm、水平长度分别为0,1,2,3,4 mm的标准梯度骨缺损.左侧直接分层严密缝合,右侧于骨缺损区覆盖生物膜后分层缝合.术后3个月处死动物,取含种植体的骨段,制成组织块进行影像学观察.主要观察指标:表面及剖面观察种植体周围骨缺损区新骨形成的量、色泽、质地等情况.应用软X射线观察种植体与骨组织界面的骨结合情况以及骨缺损区新骨形成情况.结果:大体观察:3 mm以下骨缺损区与原皮质骨无界限,有膜组与无膜组基本相同:4mm缺损区与正常骨之间有模糊界限.有膜组比无膜组新生骨组织更致密.软X射线观察:3 mill以下缺损区无论有无生物膜,缺损区骨密度、骨小粱形态及骨小梁排列方向与周围骨组织无明显差异;故有膜组与无膜组未见明显区别:4 mm缺损区种植体与新生骨直接接触,但新生骨钙化程度欠佳,小梁较细且走行不规则,有膜组钙化程度略高于无膜组.结论:生物膜对3 mm以下的骨缺损组织有较强的再生修复能力,在较大骨缺损修复方面起重要作用.

    作者:孟维艳;周延民;储顺礼;杨立明;蔡青 刊期: 2008年第49期

  • 预钙化对二氧化钛纳米管/羟基磷灰石生物复合材料制备的影响

    背景:羟基磷灰石与钛复合制各的复合材料是理想的人体骨替代材料.但纯钛金属基板由于无生物活性,难以在其表面生长羟基磷灰石,因此必须对钛片进行预处理.目的:制备二氧化钛纳米管,羟基磷灰石复合材料,并观察预钙化对羟基磷灰石沉积速率的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对比观察实验,于2007-05/2008-01在华中师范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纳米技术中心完成.材料:钛片由宝鸡金属研究所提供,厚度250μ m,纯度99.7%.方法:用电化学方法在钛片表面制得二氧化钛的纳米管,并通过热处理得到晶态的二氧化钛.将钛片先后浸泡在饱和氯化钙、磷酸二氢钾溶液中进行预钙化处理.然后在37℃条件下将已有二氧化钛阵列的钛片置于模拟体液中浸泡.主要观察指标:于浸泡1,3,5,7,14d后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样品表面形貌的显微结构,复合材料的结构采用X射线衍射仪进行表征.结果:扫描电镜结果显示:浸泡14 d后,羟基磷灰石在预钙化处理钛片表面形成涂层,基本将纳米管表面覆盖;而未经预钙化处理钛片形成较少的羟基磷灰石,没有形成涂层.x射线衍射仪结果显示:浸泡14 d后,经过预钙化处理的纳米管阵列表面出现较多的羟基磷灰石,可以清楚地观察到羟基磷灰石的各个特征峰.结论:利用仿生模拟法制备羟基磷灰石复合材料过程中,通过预钙化处理,羟基磷灰石的生长速率显著提高.

    作者:陈向东;邓舒放;柳文慧;祝志宏;曾世碧;曾艳 刊期: 2008年第49期

  • 壳寡糖及其衍生物对实验性糖尿病大鼠抗氧化能力及肾功能的影响

    背景:壳寡糖和N-乙酰氨基单糖是高分子不溶性壳聚糖经水解的产物,具有水溶性.由于分子结构相似,壳寡糖和N-乙酰氨基单糖壳聚糖同样具有抗氧化等功效,同时由于其小分子可溶性和易被人体吸收的特性,在糖尿病及其并发症预防与治疗方面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目的:观察不同剂量的壳寡糖,N-乙酰氨基单糖对链脲佐菌素诱导的糖尿病大鼠抗氧化能力的影响及对肾脏的保护作用.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8-07/09在中国海洋大学生物化学实验室完成.材料:壳寡糖,N-乙酰氨基单糖由中国海洋大学生物化学实验室制备.81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9组:正常对照组,阴性对照组,二甲双胍组,壳寡糖和N-乙酰氨基单糖低、中、高剂量组,每组9只.方法:正常对照组腹腔内注射柠檬酸缓冲液,其余各组按65 mg/kg体质量一次性腹腔内注射链脲佐菌素溶液制备糖尿病大鼠模型.壳寡糖和N-乙酰氨基单糖低、中、高剂量组分别按每日250,500,1 500mg/kg灌胃壳寡糖和N-乙酰氨基单糖水溶液,正常对照组,阴性对照组按体质量灌胃等体积凉白开水(10 mL/kg),二甲双胍组按每日200 mg/kg灌胃二甲双胍水溶液,连续60 d.主要观察指标:①测定血清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超氧化物歧化酶、丙二醛浓度、总抗氧化能力和肾功能指标.②肾脏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壳寡糖,N-乙酰氨基单糖可以增加糖尿病大鼠血清中总抗氧化能力及超氧化物歧化酶浓度,显著降低血清中丙二醛、尿素氮、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及尿液中总蛋白/肌酐、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肌酐的水平.其中以壳寡糖中剂量组(500 mg/kg)和N-乙酰氨基单糖低剂量组(250 mg/kg)作用效果较好.结论:适量壳寡糖及N-乙酰氨基单糖能够有效的降低链脲佐菌素诱导的糖尿病大鼠的抗氧化能力,从而对肾脏起到了保护作用.

    作者:刘冰;秦贞奎;林祥梅;梅琳;刘万顺;韩宝芹 刊期: 2008年第49期

  • 玻璃化法和低温冷冻法保存兔股动脉活性的差异

    背景:异体血管保存常用的低温冷冻法会不可避免地形成大量冰晶,因此所保存的血管活性有限.玻璃化法可避免冰晶所造成的挤压损伤和冻融效应,尤其适合于活性组织的保存.目的:比较玻璃化法和低温冷冻法保存兔股动脉组织结构和收缩舒张能力的差异.设计、时间及地点:组织形态学及力学水平的随机对照实验,于2002-09/2006-08在解放军总医院骨科研究所完成.材料:纳入新西兰兔18只,按随机数字法分为3组,玻璃化法保存组、低温冷冻法保存组及新鲜血管组各6只,每组取12条股动脉.方法:切取股动脉标本,置于平衡液中备用.玻璃化法保存组血管在4℃条件下经25%,50%和100%梯度玻璃化溶液浸泡后,直接投入液氮中.低温冷冻法保存组血管由常温状态下,经过0,-20,-70℃梯度降温,平衡60min,直接投入液氮中.将新鲜动脉作为对照,样本在液氮中保存14d以上.主要观察指标:对动脉组织进行细胞培养和鉴定,测定动脉环张力随去甲肾上腺素和硝普钠剂量的变化.结果:3组动脉培养均为平滑肌细胞,玻璃化法保存组生长速度与新鲜血管组相近,而优于低温冷冻法保存组.玻璃化法保存组与新鲜血管组动脉环大收缩力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玻璃化法保存组、新鲜血管组动脉环大收缩力显著大于低温冷冻法保存组(P<0.01).当去甲肾上腺素剂量为10-6mol/L时,动脉开始明显收缩:当去甲肾上腺素剂量为10-4mol/L时,动脉收缩力达到大.玻璃化法保存组、低温冷冻法保存组及新鲜血管组动脉环大舒张程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当硝普钠剂量为10-7mol/L时,动脉开始产生明显的舒张反应;当硝普钠剂量为10-4mol/L时,动脉基本达到大舒张程度.结论:玻璃化法保存的动脉较低温冷冻法具有更多的活性平滑肌细胞,尽管玻璃化法保存的动脉在对去甲肾上腺素的收缩能力方面优于低温冷冻法保存的动脉,但是对硝普钠的舒张能力上二者之间没有差别.

    作者:魏民;张伯勋;刘郑生 刊期: 2008年第49期

  • β-磷酸三钙脱有机质骨的成骨性能

    背景:人工发孔方法制备的β-磷酸三钙材料在孔隙结构上与天然松质骨的孔隙结构存在巨大的差异,进而影响了其本身的生物学性能.目的:采用体内成骨试验方法验证牛松质骨煅烧制备的β-磷酸三钙脱有机质骨的体内成骨活性.设计、时间及地点:对比观察.动物体内实验,于2005-07/2006-10在解放军总医院骨科研究所完成.材料:将健康牛松质骨脱去有机成分后,经2次高温煅烧方法制备形成β-磷酸三钙脱有机质骨标准试件,经辐照灭菌后备用.方法:健康新两兰大白兔12只,按4,8,12周3个取材时间分成3组,每组4只,将β-磷酸二钙脱有机质骨4个试件随机植入上述3组动物一侧下肢的骨缺损中,同时在每只兔另一侧下肢制备相同骨缺损模型,不植入任何材料,为空白对照.主要观察指标:于材料植入后1 d以及4,8,12周分别拍摄兔膝关节正侧位X射线片,观察缺损部位新骨形成情况,并与空白对照组进行对比.结果:随着β-磷酸三钙脱有机质骨植入时间的延长,材料周边及中心部位逐渐有新生骨组织长入,但植入的材料无明显降解吸收,新骨长入量有限.空白对照至12周仅缺损周围有少量新骨生成.结论:β-磷酸二钙脱有机质骨具有体内成骨活性,但降解缓慢影响新骨的替代和改建过程.

    作者:侯喜君;毛克亚;陈大福 刊期: 2008年第49期

  • 牛脱细胞骨基质的生物力学特性及其黏附性

    背景:脱细胞骨基质作为一种天然骨生物衍生材料,应用于骨组织工程支架有着其独特的优越性.目的:观察牛松质骨脱细胞后骨基质的生物力学特性、孔隙率及其黏附特性,探讨其作为组织工程骨天然支架材料的可行性.设计、时间及地点:力学实验采用随机对照观察,于2008-02/06在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骨科实验室完成.材料:新鲜牛股骨来自16月龄雄性蒙古牛,体质量350 kg;新生24 h内SD大鼠3只.方法:利用100g/L NaCl联合1%TritonX-100的方法制备脱细胞骨基质.脱细胞骨基质脱钙切片.利用ElectroForce3200力学试验仪对标本进行压力加载测试.利用新生SD大鼠颅骨传代培养第3代成骨细胞与脱细胞骨基质复合培养12 h.空白对照组置于9g/L NaCl溶液.主要观察指标:①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骨基质平均空隙直径及空隙率.②观察骨基质弹性强度、破坏载荷、弹性模量.③采用细胞计数法计算两者的黏附率.结果:①利用100 g/L NaCl与1%TritonX-100联合可达到良好脱细胞效果,与对照组比较,脱细胞后实验组骨小梁无明显破坏.②所测得牛脱细胞骨细胞外基质空隙直径为(376.33±80.91)μm,空隙率为(70.15±2.98)%.⑨力学测试此脱细胞方法对骨基质力学特性无显著影响.④脱细胞骨基质与体外培养成骨细胞具有良好的黏附性能,黏附率为62.38%.结论:牛松质骨脱细胞骨基质较完整的去除了细胞的免疫原性,具有良好的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力学性质,接近生理结构的空隙直径及孔隙率,黏附性能满足支架材料的要求.

    作者:孙晓雷;马信龙;马剑雄;张弢;王志刚;王涛;张华锋 刊期: 2008年第49期

  • 可降解骨内固定材料研究进展

    金属内固定材料存在力学性能不匹配以及由于金属内固定物的松动和蚀损导致局部的炎症反应和组织坏死等弊端.可降解吸收性骨内固定材料具有生物町降解吸收性和力学性能的衰减性,在理论上符合骨折生物学固定的要求,现已成为骨内固定材料研究的热点.文章综述了天然及人工合成可完全降解高分子骨内固定材料类型,并对纳米羟基磷灰石及磷酸钙纤维增强可完全降解骨内固定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作了总体概括.

    作者:艾永平;谢世坤;蒋芬;易荣喜 刊期: 2008年第49期

  • 血液透析膜的生物相容性

    通过比较不同种血液透析膜的材料学特点,探讨了血液透析膜相容性的基本条件.将血液透析膜分为纤维素膜和合成膜两种类型,阐述了血液透析膜生物相容性的研究现状.目前各种新型的膜材料在不断地研发,部分已在临床使用或即将问世.如维生素E修饰的透析膜、多黏菌素B修饰的透析膜、甲壳素膜、以及人肾单位透析器和生物活性膜等.研制高通量、高效、生物相容性好的透析膜仍将是今后发展的主要方向.随着高分子材料和纳米技术的不断发展,透析膜的透析效果、生物相容性将逐步提高.

    作者:黄宇清;李建明 刊期: 2008年第49期

  • 透明质酸钠复合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凝胶对自体半腱肌重建兔前交叉韧带腱-骨愈合的生物力学分析

    背景:在前交叉韧带重建的早期,腱一骨连接处是整个移植物一骨隧道复合体的薄弱环节,所以腱,骨愈合的情况是关系韧带移植重建成败的关键.目的:观察透明质酸钠复合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凝胶对自体半腱肌蕈建兔前交叉韧带后腱-骨愈合的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7-09/2008-06在潍坊医学院动物实验中心实验室完成.材料:将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和透明质酸钠混合制成混悬凝胶注射剂.48只兔随机分成2组,每组24只48膝.方法:实验组随机选取一侧于胫骨隧道入口处注入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与透明质酸钠凝胶(透明质酸钠-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亚组),另一侧仅做重建后骨道不予处理(未处理亚组);对照组随机选取一侧于胫骨骨道入口处仅注入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重组人骨形态发牛蛋白2亚组),另一侧仅注入透明质酸钠(透明质酸钠哑组).主要观察指标:术后2,4,8,12周大体观察肌腱移植物生长情况及在胫骨隧道内的愈合情况,生物力学拉伸试验测定其生物力学的性能.结果:透明质酸钠一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亚组在术后2周隧道内见稀疏软骨样组织,4~8周时隧道内见沿骨隧道排列的软骨样组织,双股肌腱之间形成稳定组织连接.12周时出现部分骨样组织包裹肌腱.其他亚组术后2周时隧道内仅为瘢痕组织,到术后12周隧道内肌腱与骨道壁之间仍充满瘢痕组织,未见稳定组织连接形成.4,8和12周透明质酸钠.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亚组和重组人骨形态发牛蛋白2亚组肌腱移植物部分断裂和完全断裂平均载荷高于未处理亚组与透明质酸钠亚组(p<0.05),同时,透明质酸钠一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亚组高于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亚组(P<0.05).结论:注入透明质酸钠一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的肌腱移植物有良好的生物力学特性,能促进肌腱移植物在骨隧道内的早期腱-骨愈合.

    作者:郝清海;李汉秀;初涛;魏昌海;赵杰 刊期: 2008年第49期

  • 氧化锆陶瓷和钛合金表面粗糙度与细菌黏附的比较

    实验于2006-03/06在山西医科大学微牛物实验室完成.分别制作氧化锆陶瓷试件和Titan合金试件各6个.实验分为2组,氧化锆陶瓷抛光组:Cercaon氧化锆薄片磨光后.用EVE专用抛光轮高度抛光.钛合金抛光组:将钛合金原始铸件依次用粗砂纸、水砂纸(依次为200,600,800,1000,1200,1500,2000目)逐级磨光,再用抛光轮抛光.采用精密粗糙度测试仪检测各样本的表面租糙度:然后将各样本置于变形链球菌的培养液中,在37℃条件下,静止培养状态下培养1 h后,荧光显微镜下计数黏附细菌的数量,并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各样本的表面形貌.结果显示,两组间表面粗糙度无显著差异(P>0.05),但钛合金抛光组试件黏附细菌数多于氧化锆陶瓷抛光组试件黏附细菌数(p<0.01).扫描电镜显示,氧化锆陶瓷抛光组试件表面散在少量细小孔隙,而钛合金抛光组试件表面未见细小孔隙,但有较多裂隙和凹陷.

    作者:金恩龙;焦艳军;孟淑云;王珏 刊期: 2008年第49期

  • 藻酸钠微球介导髓核细胞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分化的影响

    背景:椎间盘退行性变的理想治疗方法是利用组织工程技术修复退行性变的椎间盘,而修复所需的髓核细胞来源十分有限.目的:观察在藻酸盐微球的介导下,髓核细胞与骨髓间充质十细胞非接触共培养时,髓核细胞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诱导作用.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学体外观察,实验于2007-10/2008-08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骨科实验室和中心实验室进行.材料:4月龄健康新两兰大耳白兔5只,取髓核细胞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原代培养,利用传代法分离纯化.方法:①将纯化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胰蛋白酶消化、收集,并与适量的藻酸钠溶液混合,形成109 L-1的单细胞悬液,将混合好的单细胞悬液经注射器滴加至35 g/L的CaCl2溶液中,形成海藻酸钙凝胶珠.②将海藻酸钠凝胶微球与髓核细胞共培养.在7 d和15 d时,分组溶解海藻酸钙凝胶珠.收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主要观察指标:利用免疫组化技术、RT-PCR技术和Western blot技术检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Ⅱ型胶原和聚集蛋白聚糖的表达,用以判断髓核细胞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非接触条件下的诱导作用.结果: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细胞爬片免疫组化染色中可见,Ⅱ型胶原和聚集蛋白聚糖染色阳性,RT-PCR和Western blot 结果显示经诱导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已有Ⅱ型胶原和聚集蛋白聚糖基因的表达,且诱导15 d组的目的条带明显亮于诱导7 d组的目的条带.结论:在藻酸盐微球的介导下,体外非接触共同培养时髓核细胞能够实现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诱导作用.

    作者:周松;李锋;陈文坚;周方宇;牛朋彦;方忠 刊期: 2008年第4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国康复医学会,《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