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喜君;毛克亚;陈大福
背景:小肠黏膜下层作为一种天然的生物材料,能提供适合神经生长的三维支架,而许旺细胞又在神经再生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如果能将许旺细胞种植在小肠黏膜下层,用来桥接周围神经缺损,理论上更有利于神经的长入,极有可能获得良好的实验效果.目的:应用复合有许旺细胞的小肠黏膜下层桥接周围神经缺损.观察桥接后神经生长情况.设计、时间及地点:对比观察实验,于2008-01在深圳市松岗人民医院完成.材料:取健康成年猪的新鲜近段空肠制备小肠黏膜下层.方法:SD大鼠20只随机分成2组,即复合有许旺细胞的小肠黏膜下层桥接组、自体神经移植组.每组10只.首先在距坐骨神经出口1 cm处用双面刀片切取1 cm长度的坐骨神经,造成神经缺损模型.然后分别用复合有许旺细胞的小肠黏膜下层桥接、自体神经移植桥接.主要观察指标:于术后6,12周自近端缝合口的近端至远端缝合口的远端切取大鼠的坐骨神经,用于病理组织学观察并进行图像分析.同时用生理示波器测定大鼠两侧坐骨神经的潜伏期和诱发电位的波幅.结果:复合有许旺细胞的小肠黏膜下层桥接神经组可见有再生神经组织长过缺损,呈条索状连续,且神经纤维多集中在小肠黏膜下层形成的桥接管周缘区域,而中心区域可见胶原组织且孔隙较多.复合有许旺细胞的小肠黏膜下层桥接神经组潜伏期的延迟率均高于自体神经移植组(P<0.05),而诱发电位的波幅恢复率均低了:自体神经对照组(P<0.05).复合有许旺细胞的小肠黏膜下层桥接神经组轴突的平均直径、单位面积的轴突数量和神经组织所占的百分比均低于自体神经移植组(P<0.05).结论:复合有许旺细胞的小肠黏膜下层具有促进周围神经轴突再生的作用.但较自体神经移植略差.
作者:韩同坤;窦庆寅;陈峰;胡洪涌;阳闽军;蔡卫东;梁旭强 刊期: 2008年第49期
背景:自组装短肽是人工设计合成的一类新型纳米生物材料,与软骨细胞复合培养后如能促进细胞基质的分泌,细胞分裂增殖及细胞表型的维持,将有可能成为一种较理想的细胞支架应用在软骨组织工程中.目的:观察兔关节软骨细胞在纳米自组装短肽KLD-12水凝胶中三维培养的生物学特性.设计、时间及地点:观察性实验.于2007-11/2008-04在四川大学纳米生物医学技术与膜生物学研究所实验室完成.材料:纳米短肽KLD-12序列为:9782Ac-KIDLKLDLKLDL-CONH2,由上海波泰生物公司合成.方法:取新西兰兔关节软骨,通过酶消化法获取软骨细胞,体外培养2代后以5×109L-1的密度接种于4 g/L的自组装短肽KLD-12溶液中.用磷酸盐缓冲液诱导成胶后进行三维培养.主要观察指标:①通过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软骨细胞在纳米短肽水凝胶中的形态.②用甲苯胺蓝染色,免疫组化检测细胞外基质分泌情况.③反转录一聚合酶链反应检测软骨细胞黏多糖、前Ⅱ型胶原、前Ⅰ型胶原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①兔关节软骨消化分离的软骨细胞成活率达95%以上.②软骨细胞在纳米短肽水凝胶中体外培养时,细胞生长旺盛、增殖活跃.细胞为圆形聚集成团状或岛状,细胞团周围有类似的软骨陷窝形成.③甲苯胺蓝染色和Ⅱ型胶原免疫组化均呈阳性,细胞基质中黏多糖、Ⅱ型胶原含量随培养时间延长逐渐增加.④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结果显示软骨细胞在纳米短肽水凝胶经过3周体外培养一直保持了分泌黏多糖及表达Ⅱ型胶原的能力.结论:自组装短肽KLD-12三维水凝胶能较好维持软骨细胞正常形态、功能和增殖能力.
作者:张兰兰;宋鸿;赵晓军 刊期: 2008年第49期
背景:研究表明,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壳聚糖-磷酸钙支架复合体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且材料内部的多孔结构和孔径也能满足于细胞长入和骨的再生,但要应用于临床还需证明能否体内成骨. 目的:构建壳聚糖一磷酸钙与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的复合材料,并观察其植入兔肌袋模型后的异位成骨能力.设计、时间及地点:观察性实验,于2007-06108在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心实验室、外科实验室及暨南大学理工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实验室完成.材料:将固相的磷酸三钙粉末及液相的壳聚糖溶液在室温下混合,制备壳聚糖.磷酸钙支架.再将壳聚糖一磷酸钙支架放入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溶液中浸泡.真空抽吸后冷冻干燥,制备壳聚糖-磷酸钙材料/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复合材料.方法:测量改良后支架的孔隙率及抗压强度,扫描电镜观察其超微结构:20只新西兰大白兔局部麻醉后在左后肢大腿外侧切口,暴露大腿肌肉,分离形成肌袋.随机分为3组,空白对照组5只不植入材料,单纯壳聚糖.磷酸钙材料组5只、壳聚糖-磷酸钙/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复合材料组10只分别植入壳聚糖-磷酸钙材料、壳聚糖-磷酸钙/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复合材料.主要观察指标:在植入后4周,通过大体观察、X射线摄片、组织学检测其体内异位成骨能力及生物反应性.结果:制备的复合重组入骨形态发生蛋白2后的壳聚糖-磷酸钙支架的孔隙率为87%,压缩弹性模量为20MPa.扫描电镜结果显示支架材料内部为多孔结构.孔径超过100 μm.空白对照组苏木精-伊红染色可见肌肉纤维间少量淋巴细胞浸润.单纯壳聚糖.磷酸钙材料组大体观察可见材料周围有薄层的结缔样组织包裹,材料与周围肌肉连接松散,苏木精-伊红染色可见材料植入区为圆形空腔.壳聚精-磷酸钙/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复合材料组大体观察可见材料周围有薄层的结缔样组织包裹.材料中间可见空洞,有降解现象及少量淡红色纤维样结构长入,X射线示左大腿内材料高密度影无明显改变,苏木精-伊红染色可见少量血管样组织长入,Masson三色染色可见编制骨岛中有胶原纤维形成.结论:壳聚糖-磷酸钙,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孔隙率、抗压强度及超微三维结构.复合材料在兔体内具有异位成骨能力.
作者:洪亮;李志忠;王晶;林永新;谭颖;焦根龙;吴波文;王文全;何克云;孙国栋 刊期: 2008年第49期
为验证正硅酸乙酯溶胶.凝胶法对硼酸铝晶须改性的作用,采用正硅酸乙酯溶胶.凝胶法对硼酸铝晶须和纳米SiO2混合物进行表面改性,然后高温烧结使颗粒在晶须表面熔附,合成有固位形的增强填料.将改性填料加入牙科树脂中制作标准试件,检测试件弯曲强度选择佳有机改性的比例,然后应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和能谱分析进行表征,扫描电镜观察复合填料SiO2颗粒与硼酸铝晶须熔附情况.结果显示采用正硅酸乙酯溶胶一凝胶法改性硼酸铝晶须可以显著提高硼酸铝晶须-SiO2颗粒牙科复合树脂的弯曲强度,随着正硅酸乙酯用量增加,复合树脂弯曲强度呈递增趋势.正硅酸乙酯水解后在填料表面形成了Si-O网络.
作者:张文云;李星星;陈庆华 刊期: 2008年第49期
背景:研究表明,缓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微球制备工艺条件影响因素多,筛选工作费时费力,且工艺的重现性较差.目的:以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包封率为指标,应用单因素设计,初步考察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缓释微球制备基本工艺条件.设计、时间及地点:单因素设计实验,于2005-03/05在中国科学院成都有机化学研究所高分子实验室完成.材料:以相对分子质量2.0万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为载体材料,选用W/O/W复乳-干燥法制备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微球.方法:应用单因素设计,初选匀化方式(超声或旋涡)、超声时间(第1次+第2次:5 s+5 s,5 s+10s,10 s+5 s,10 s+10 s)、内水相体积(50,100,200,250,300μL)、分散介质聚乙烯醇质量浓度(10,20,30,50,70 g/L)、外水相中无机盐浓度(0,250,500,1 000 g/L)、搅拌时间(3,4,5,6,8 h)等缓释微球制备基本工艺条件.主要观察指标:各制备工艺条件下微球粒径、载药量和包封率.结果:单因素试验结果表明,制备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微球时,超声时间和搅拌时间对于包封率没有影响;匀化方式应选择2次超声.每次5 s;聚乙烯醇质量浓度在30~70 g/L内较好:内水相体积可固定在50~100μL;外水相中无机盐的浓度越高越好,还可进一步筛选出佳浓度.经过初步优化后,其平均粒径为6.68 μm,径距为(1.86+0.22)μm,载药量为(37.00±0.89)×10-3%,包封率为(61.31±1.31)%.结论:应用单因素试验可以初步优选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缓释微球制备工艺条件.
作者:段宏;樊瑜波;屠重棋;刘钰;裴福兴 刊期: 2008年第49期
由于鼻腔解剖结构与鼻内镜手术的特点,鼻腔止血主要以填塞为主.目前鼻腔填塞物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可吸收性材料,一类是非吸收性材料.每种材料有各自不同的特点,高膨胀止血棉是非吸收性材料的一种,它由高分子材料制成,有高度的亲水性,在术腔内填塞后膨胀均匀,使各个部位尤其是腔隙部位受到同等压力,而质地又比较柔韧,对鼻腔黏膜损伤小;藻酸钙敷料质地柔软,无毒性,对术腔刺激很小,对鼻黏膜损伤小,局部反应轻,填塞后无明显疼痛反应.止血效果确切.明胶海绵为一种可吸收性填塞材料,止血效率高,副作用少,有保护或促进黏膜愈合及一定的抗炎作用.其他常用材料还有凡士林纱条及瑞纳止血材料等.了解各种填塞物的特性之后,应根据出血性质及手术范围选择不同的止血材料.
作者:张学军;李志玉 刊期: 2008年第49期
背景:人工发孔方法制备的β-磷酸三钙材料在孔隙结构上与天然松质骨的孔隙结构存在巨大的差异,进而影响了其本身的生物学性能.目的:采用体内成骨试验方法验证牛松质骨煅烧制备的β-磷酸三钙脱有机质骨的体内成骨活性.设计、时间及地点:对比观察.动物体内实验,于2005-07/2006-10在解放军总医院骨科研究所完成.材料:将健康牛松质骨脱去有机成分后,经2次高温煅烧方法制备形成β-磷酸三钙脱有机质骨标准试件,经辐照灭菌后备用.方法:健康新两兰大白兔12只,按4,8,12周3个取材时间分成3组,每组4只,将β-磷酸二钙脱有机质骨4个试件随机植入上述3组动物一侧下肢的骨缺损中,同时在每只兔另一侧下肢制备相同骨缺损模型,不植入任何材料,为空白对照.主要观察指标:于材料植入后1 d以及4,8,12周分别拍摄兔膝关节正侧位X射线片,观察缺损部位新骨形成情况,并与空白对照组进行对比.结果:随着β-磷酸三钙脱有机质骨植入时间的延长,材料周边及中心部位逐渐有新生骨组织长入,但植入的材料无明显降解吸收,新骨长入量有限.空白对照至12周仅缺损周围有少量新骨生成.结论:β-磷酸二钙脱有机质骨具有体内成骨活性,但降解缓慢影响新骨的替代和改建过程.
作者:侯喜君;毛克亚;陈大福 刊期: 2008年第49期
背景:已证实同种异体微小颗粒骨复合磷酸钙骨水泥修复骨缺损的效果较好,但是二者复合的佳比例还无定论.目的:观察不同比例的同种异体微小颗粒骨与磷酸钙骨水泥复合物修复兔桡骨缺损的效果,寻找合适的比例.设计:随机对照动物体内实验.材料:健康成年日本大耳白兔5只,取骨盆骨制成直径300~500 μm的同种异体微小颗粒骨作为供体.方法:健康成年日本大耳白兔45只,建立兔双侧桡骨中段12mm骨缺损模型,然后随机分成5组,每组9只.均植入同种异体微小颗粒骨与磷酸钙骨水泥复合物,间种异体微小颗粒骨与磷酸钙骨水泥的比例分别为1:1,2:1,3:1,4:1,5:1.主要观察指标:观察同种异体微小颗粒骨与磷酸钙骨水泥混合后的形态;植入后4,8周分别行X射线片观察缺损区骨连接及骨痂生长情况,组织学观察新生骨组织和骨愈合情况,并进行骨缺损修复血管化观察;植入后8周测定各组桡骨标本的大扭矩,以评价生物力学强度.结果:同种异体微小颗粒骨与磷酸钙骨水泥的比例为3:1时,二者混合后可任意塑形,其成骨性能好,新生骨的组织学结构和血管化程度优于其他复合比例,生物力学强度高于其他复合比例(f=2.35.P<0.05).结论:同种异体微小颗粒骨复合磷酸钙骨水泥的适宜比例是3:1.
作者:王家良;夏景君;闫景龙 刊期: 2008年第49期
背景:前期实验已获得了优的环孢素聚乳酸微球制备工艺,且证实微球具有明显的缓释性能,无明显毒、副作用.目的:观察同种异体原位气管移植后,局部置入环孢素聚乳酸微球对免疫排斥的抑制作用.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7-02/04在解放军第二五一:医院医院动物实验中心完成.材料:选取SD大鼠60只,按体质量配对后行同种异体气管原位移植.移植后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即空白对照组、环孢素注射组及环孢素聚乳酸微球局部应用组,每组10只.方法:空白对照组不做特殊处理:环孢素注射组于气管原位移植后给予环孢素肌肉注射;环孢素聚乳酸微球局部应用组于气管原位移植后分别将10,30 mg环孢素聚乳酸微球埋植于气管周围肌肉层内、外.主要观察指标:移植后4周麻醉后处死动物,对移植气管标本进行大体及病理学评估,计算上皮积分、淋巴细胞计数以及无核软骨细胞/全部软骨细胞比值等指标,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①环孢素注射组、环孢素聚乳酸微球局部应用组大鼠全部存活至预杀期,空白对照组大鼠死亡1只.②移植后4周环孢素注射组、环孢素聚乳酸微球局部应用组的上皮积分均高于空白对照组(P<0.01):环孢素聚乳酸微球局部应用组高于环孢素注射组(p<0.01).③移植后4周环孢素注射组、环孢素聚乳酸微球局部应用组的淋巴细胞计数均低于空白对照组(P<0.05,0.01);环孢素聚乳酸微球局部应用组低于环孢素注射组(p<0.05).④移植后4周环孢素注射组、环孢素聚乳酸微球局部应用组无核软骨细胞与所有软骨细胞比值均低于空白对照组(p<0.05).结论:同种异体气管原位移植后局部置入环孢素聚乳酸微球可以有效降低免疫排斥反应,对移植体的保护作用优于肌肉注射环孢素.
作者:梁志波;李小飞;赵晋波;李靖华;王晓春 刊期: 2008年第49期
背景:目前临床所用的多数人工骨在体内不降解,会影响后期骨骼塑形,如受较大外力作用可能会导致再骨折的发生;另外人工骨在体内长期存留可能带来其他不可预测的风险性.目的:观察可降解珊瑚羟基磷灰石人工骨植入兔体内后不同时间的降解情况,及其对骨折愈合的促进效果.设计、时间及地点:自身对照动物观察,于2002-01/2006-12在北京积水潭医院创伤骨科研究所完成.材料:新西兰大耳白兔70只,由北京实验动物中心提供.珊瑚羟基磷灰石人工骨由北京意华健公司提供,批号500R,羟基磷灰石含量为12%.方法:选取一定孔径的块状珊瑚,通过控制热液交换条件,形成可降解珊瑚羟基磷灰石人工骨.70只兔麻醉后,利用磨钻在双侧胫骨近端制造骨缺损,左侧骨缺损内植入与骨槽同样大小的珊瑚羟基磷灰石人工骨;右侧骨缺损作为对照.于右侧髂骨取骨,修成合适大小后植入缺损部位. 主要观察指标:移植后不同时间点大体观察、X射线及非脱钙组织切片甲苯氨蓝染色镜检结果.结果:珊瑚羟基磷灰石人工骨移植后3~8周,骨槽周围有大量瘢痕组织和骨痂形成;移植后10周.骨槽部位被新生骨封死.能介导骨缺损部位愈合.X射线显示.随植入时间的延长,珊瑚羟基磷灰石人工骨移植部位的骨密度逐渐下降.非脱钙组织切片镜检显示,珊瑚羟基磷灰石人工骨植入早期与机体相容性良好,4周时人工骨与自体骨交界位置有大量新生骨形成,32~60周人工骨小梁降解后表现为细线状或细环状残迹,降解部位为新生骨所替代.部分位置出现髓腔化.植入髂骨的对照侧4周时移植的髂骨与周围胫骨紧密愈合,部分位于髓腔内的髂骨逐渐降解,但直到60周时仍可在部分髓腔中见到移植的髂骨骨小梁.结论:可降解珊瑚羟基磷灰石人工骨植入体内后,随时间延长人工骨逐渐降解,并介导骨折良好愈合.是一种较理想的新型自体骨移植替代材料.
作者:袁宁;田伟;陈德夫;行勇刚;何达;陈大福;孙磊;高志忠 刊期: 2008年第49期
病理性瘢痕的治疗方法有多种,硅凝胶膜作为一种无创简便的治疗方法,在临床上应用较为广泛.文章总结了硅凝胶膜出现后26年来的理论研究及其治疗效果的相关文献,分析硅凝胶膜的有效性及与其他治疗方法的比较.
作者:宋黎;熊琳 刊期: 2008年第49期
背景:为颌骨缺损患者选择适宜的骨移植材料替代自体骨是当前研究的热点.目的:观察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聚乳酸与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物用于修复兔下颌骨缺损的能力,比较其与自体骨修复及单纯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聚乳酸修复的差异.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7-03/10在锦州市中心医院动物实验室完成.材料:40只新西兰兔随机分成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聚乳酸复合骨髓基质干细胞填充组(简称复合组)、自体骨填充组、单纯支架材料填充组及空白对照组,每组10只.方法:在兔下颌骨体部制造大小为15 mm×15 mm的全厚骨缺损模型.复合组于缺损处植入骨髓基质十细胞与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聚乳酸体外联合培养14 d的复合物:自体骨填充组于缺损处植入自体髂骨;单纯支架材料充填组于缺损处植入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聚乳酸:空白对照组不作任何植入.主要观察指标:分别于植入后1,3,6个月进行骨密度检测及组织学染色观察,根据检测结果评价骨修复效果.结果:复合组与自体骨填充组骨密度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且均高于单纯支架材料充填组及空白对照组(p<0.01).复合组和自体骨填充组材料植入后6个月时见,新生骨组织渐成熟.呈大块状,桥接缺损断端,支架材料已所剩无几.单纯支架材料充填组植入后6个月时见,植入区骨小梁增多,但仍见较多纤维组织嵌于其中,易见未降解完全的支架材料.结论: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聚乳酸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物修复下颌骨缺损效果与自体骨修复相似,均优于单纯支架材料修复.
作者:王程越;王伟;张力;艾红军;崔福斋 刊期: 2008年第49期
背景:在前交叉韧带重建的早期,腱一骨连接处是整个移植物一骨隧道复合体的薄弱环节,所以腱,骨愈合的情况是关系韧带移植重建成败的关键.目的:观察透明质酸钠复合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凝胶对自体半腱肌蕈建兔前交叉韧带后腱-骨愈合的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7-09/2008-06在潍坊医学院动物实验中心实验室完成.材料:将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和透明质酸钠混合制成混悬凝胶注射剂.48只兔随机分成2组,每组24只48膝.方法:实验组随机选取一侧于胫骨隧道入口处注入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与透明质酸钠凝胶(透明质酸钠-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亚组),另一侧仅做重建后骨道不予处理(未处理亚组);对照组随机选取一侧于胫骨骨道入口处仅注入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重组人骨形态发牛蛋白2亚组),另一侧仅注入透明质酸钠(透明质酸钠哑组).主要观察指标:术后2,4,8,12周大体观察肌腱移植物生长情况及在胫骨隧道内的愈合情况,生物力学拉伸试验测定其生物力学的性能.结果:透明质酸钠一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亚组在术后2周隧道内见稀疏软骨样组织,4~8周时隧道内见沿骨隧道排列的软骨样组织,双股肌腱之间形成稳定组织连接.12周时出现部分骨样组织包裹肌腱.其他亚组术后2周时隧道内仅为瘢痕组织,到术后12周隧道内肌腱与骨道壁之间仍充满瘢痕组织,未见稳定组织连接形成.4,8和12周透明质酸钠.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亚组和重组人骨形态发牛蛋白2亚组肌腱移植物部分断裂和完全断裂平均载荷高于未处理亚组与透明质酸钠亚组(p<0.05),同时,透明质酸钠一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亚组高于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亚组(P<0.05).结论:注入透明质酸钠一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的肌腱移植物有良好的生物力学特性,能促进肌腱移植物在骨隧道内的早期腱-骨愈合.
作者:郝清海;李汉秀;初涛;魏昌海;赵杰 刊期: 2008年第49期
背景:自体骨移植、异体骨移植、异种骨移植的来源缺乏,或存在免疫反应与感染和再骨折的町能.而作为人工骨替代物,硫酸钙和磷酸钙在临床上的使用比较广泛.目的:拟比较人工合成医用硫酸钙和磷酸钙在骨创伤中作为骨替代物的临床使用效果.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观察,于2004-10/2007-10在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骨科完成.对象:选择50例骨创伤后存在不同程度的骨缺损并需要植骨的患者,在无自体骨混用的情况下,按随机数字表达分为2组,分别使用了不同类型的人工骨进行骨缺损填充,其中硫酸钙骨空腔填料组24例,磷酸钙生物陶瓷组26例.方法:治疗除采用内固定(钢针、钢板)和外固定(石膏、外固定架)外,分别结合使用硫酸钙骨空腔填料及磷酸钙生物陶瓷.植入的人工骨量以植骨术中判断为准,桡骨远端骨折和跟骨骨折一般植入3~5 mL,大植入量为10 mL.植入人工骨要尽可能填满充实.主要观察指标:人工骨替代物使用量、吸收时间、骨折是否稳定以及骨痂出现的时间.结果:所有使用填充人工骨的病例,骨折均如期愈合.使用硫酸钙者未出现任何异常反应和并发症,使用磷酸钙者有2例浅表渗出,经换药愈合.平均随访6个月.硫酸钙组平均吸收时间较磷酸钙组短,硫酸钙组2个月内吸收80%,3个月内100%吸收:磷酸钙组4~6个月吸收70%,7~12个月吸收90%.结论:医用硫酸钙和磷酸钙人工骨均可作为骨替代物应用,在辅助崮定下具有安全、方便、副作用小以及填充效果确实、骨折愈合良好等优点.硫酸钙骨粉固化后较磷酸钙坚固,具有较强的支撑作用,且降解速度较磷酸钙快.
作者:邓磊;李静;申杨勇 刊期: 2008年第49期
文章介绍了疝修补材料的种类和生物学特性,比较不同种疝修补材料在腹股沟疝修补中的应用价值.根据材料学的化学成分和生物学特性可将疝修补材料分为不可吸收材料、可吸收材料和复合型材料3大类.可吸收材料大的优点是可抗感染,对有污染的腹壁缺损提供暂时的支持和保护;另一优点是这类材料可促进胶原的增殖.不可吸收材料也有较好的抗感染作用,一旦感染,不必将材料取出,但不能放入腹腔与内脏接触,因为若在腹腔内可与组织产生严重的粘连、消化道梗阻甚至肠瘘.复合型材料同时具备了可吸收材料和不可吸收材料的优点.应根据患者自身的情况选择不同种类的疝修补材料.
作者:牛桂芬 刊期: 2008年第49期
金属内固定材料存在力学性能不匹配以及由于金属内固定物的松动和蚀损导致局部的炎症反应和组织坏死等弊端.可降解吸收性骨内固定材料具有生物町降解吸收性和力学性能的衰减性,在理论上符合骨折生物学固定的要求,现已成为骨内固定材料研究的热点.文章综述了天然及人工合成可完全降解高分子骨内固定材料类型,并对纳米羟基磷灰石及磷酸钙纤维增强可完全降解骨内固定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作了总体概括.
作者:艾永平;谢世坤;蒋芬;易荣喜 刊期: 2008年第49期
背景:异体血管保存常用的低温冷冻法会不可避免地形成大量冰晶,因此所保存的血管活性有限.玻璃化法可避免冰晶所造成的挤压损伤和冻融效应,尤其适合于活性组织的保存.目的:比较玻璃化法和低温冷冻法保存兔股动脉组织结构和收缩舒张能力的差异.设计、时间及地点:组织形态学及力学水平的随机对照实验,于2002-09/2006-08在解放军总医院骨科研究所完成.材料:纳入新西兰兔18只,按随机数字法分为3组,玻璃化法保存组、低温冷冻法保存组及新鲜血管组各6只,每组取12条股动脉.方法:切取股动脉标本,置于平衡液中备用.玻璃化法保存组血管在4℃条件下经25%,50%和100%梯度玻璃化溶液浸泡后,直接投入液氮中.低温冷冻法保存组血管由常温状态下,经过0,-20,-70℃梯度降温,平衡60min,直接投入液氮中.将新鲜动脉作为对照,样本在液氮中保存14d以上.主要观察指标:对动脉组织进行细胞培养和鉴定,测定动脉环张力随去甲肾上腺素和硝普钠剂量的变化.结果:3组动脉培养均为平滑肌细胞,玻璃化法保存组生长速度与新鲜血管组相近,而优于低温冷冻法保存组.玻璃化法保存组与新鲜血管组动脉环大收缩力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玻璃化法保存组、新鲜血管组动脉环大收缩力显著大于低温冷冻法保存组(P<0.01).当去甲肾上腺素剂量为10-6mol/L时,动脉开始明显收缩:当去甲肾上腺素剂量为10-4mol/L时,动脉收缩力达到大.玻璃化法保存组、低温冷冻法保存组及新鲜血管组动脉环大舒张程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当硝普钠剂量为10-7mol/L时,动脉开始产生明显的舒张反应;当硝普钠剂量为10-4mol/L时,动脉基本达到大舒张程度.结论:玻璃化法保存的动脉较低温冷冻法具有更多的活性平滑肌细胞,尽管玻璃化法保存的动脉在对去甲肾上腺素的收缩能力方面优于低温冷冻法保存的动脉,但是对硝普钠的舒张能力上二者之间没有差别.
作者:魏民;张伯勋;刘郑生 刊期: 2008年第49期
背景:在周围神经修复领域中,神经营养与趋化理论得到普遍关注,随之各种神经再生室及许旺细胞营养因子应用的实验增多,但尚缺乏深入系统的报道.目的:以聚四氟乙烯膜管作为神经再生室,观察分别植入许旺细胞与神经生长因子后对桥接面神经缺损的修复效果.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8-01在山东大学动物实验中心完成.材料:新西兰纯种白兔24只,随机分为许旺细胞组、神经生长因子组、模型对照组,8只/组.聚四氟乙烯膜由上海塑料研究所制备,厚度0.15 mm,微孔径10~30μm.神经生长因子为烟台北方制药有限公司产品.方法:3组兔显露右侧面神经颊支,切除8 mm建立面神经缺损模型.将造模时切下的神经段于镜下剥除外膜,胰蛋白酶与胶原蛋白酶联合消化,L-多聚赖氨酸纯化后获得纯度较高凡具有活性的许旺细胞悬液.将聚四氟乙烯膜管套缝固定于各组缺损区神经的两断端上,使神经缺损两断端在管内相距10mm,许旺细胞组吸取自体许旺细胞悬液注入膜管内,组织黏接剂封闭膜管两端口;神经生长因子组吸取神经生长因子注入膜管内:膜管对照组不进行任何干预.主要观察指标:采用四导生理记录仪检查修复后面神经传导速度.苏木精一伊红染色观察神经纤维再生程度.结果:细胞修复后6,12周,许旺细胞组面神经传导速度>神经生长因子组>膜管对照组(F=72.319,F=106.134,P均<0.01).细胞修复后12周,许旺细胞组神经干粗而直,走向顺畅,可见于再生室膜的微孔结构中,许旺细胞包绕神经纤维:神经生长因子组新生神经纤维较少,可见发育成熟的许旺细胞增多;单纯膜管组再生室内神经纤维较少.结论:许旺细胞或神经生长因子植入聚四氟乙烯膜管内均可促进面神经恢复,但前者修复效果明显优于后者.
作者:文勇;徐欣;马跃;刘刚利 刊期: 2008年第49期
背景:壳寡糖和N-乙酰氨基单糖是高分子不溶性壳聚糖经水解的产物,具有水溶性.由于分子结构相似,壳寡糖和N-乙酰氨基单糖壳聚糖同样具有抗氧化等功效,同时由于其小分子可溶性和易被人体吸收的特性,在糖尿病及其并发症预防与治疗方面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目的:观察不同剂量的壳寡糖,N-乙酰氨基单糖对链脲佐菌素诱导的糖尿病大鼠抗氧化能力的影响及对肾脏的保护作用.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8-07/09在中国海洋大学生物化学实验室完成.材料:壳寡糖,N-乙酰氨基单糖由中国海洋大学生物化学实验室制备.81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9组:正常对照组,阴性对照组,二甲双胍组,壳寡糖和N-乙酰氨基单糖低、中、高剂量组,每组9只.方法:正常对照组腹腔内注射柠檬酸缓冲液,其余各组按65 mg/kg体质量一次性腹腔内注射链脲佐菌素溶液制备糖尿病大鼠模型.壳寡糖和N-乙酰氨基单糖低、中、高剂量组分别按每日250,500,1 500mg/kg灌胃壳寡糖和N-乙酰氨基单糖水溶液,正常对照组,阴性对照组按体质量灌胃等体积凉白开水(10 mL/kg),二甲双胍组按每日200 mg/kg灌胃二甲双胍水溶液,连续60 d.主要观察指标:①测定血清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超氧化物歧化酶、丙二醛浓度、总抗氧化能力和肾功能指标.②肾脏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壳寡糖,N-乙酰氨基单糖可以增加糖尿病大鼠血清中总抗氧化能力及超氧化物歧化酶浓度,显著降低血清中丙二醛、尿素氮、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及尿液中总蛋白/肌酐、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肌酐的水平.其中以壳寡糖中剂量组(500 mg/kg)和N-乙酰氨基单糖低剂量组(250 mg/kg)作用效果较好.结论:适量壳寡糖及N-乙酰氨基单糖能够有效的降低链脲佐菌素诱导的糖尿病大鼠的抗氧化能力,从而对肾脏起到了保护作用.
作者:刘冰;秦贞奎;林祥梅;梅琳;刘万顺;韩宝芹 刊期: 2008年第49期
背景:脱细胞骨基质作为一种天然骨生物衍生材料,应用于骨组织工程支架有着其独特的优越性.目的:观察牛松质骨脱细胞后骨基质的生物力学特性、孔隙率及其黏附特性,探讨其作为组织工程骨天然支架材料的可行性.设计、时间及地点:力学实验采用随机对照观察,于2008-02/06在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骨科实验室完成.材料:新鲜牛股骨来自16月龄雄性蒙古牛,体质量350 kg;新生24 h内SD大鼠3只.方法:利用100g/L NaCl联合1%TritonX-100的方法制备脱细胞骨基质.脱细胞骨基质脱钙切片.利用ElectroForce3200力学试验仪对标本进行压力加载测试.利用新生SD大鼠颅骨传代培养第3代成骨细胞与脱细胞骨基质复合培养12 h.空白对照组置于9g/L NaCl溶液.主要观察指标:①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骨基质平均空隙直径及空隙率.②观察骨基质弹性强度、破坏载荷、弹性模量.③采用细胞计数法计算两者的黏附率.结果:①利用100 g/L NaCl与1%TritonX-100联合可达到良好脱细胞效果,与对照组比较,脱细胞后实验组骨小梁无明显破坏.②所测得牛脱细胞骨细胞外基质空隙直径为(376.33±80.91)μm,空隙率为(70.15±2.98)%.⑨力学测试此脱细胞方法对骨基质力学特性无显著影响.④脱细胞骨基质与体外培养成骨细胞具有良好的黏附性能,黏附率为62.38%.结论:牛松质骨脱细胞骨基质较完整的去除了细胞的免疫原性,具有良好的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力学性质,接近生理结构的空隙直径及孔隙率,黏附性能满足支架材料的要求.
作者:孙晓雷;马信龙;马剑雄;张弢;王志刚;王涛;张华锋 刊期: 2008年第4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