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C形臂X射线机对股骨干骨折髓内针内固定术中骨折远端旋转畸形的评估价值

王军;李华;宁凤琴;杨新明;张军威

关键词:股骨骨折, 畸形, 摄影测量法, 组织构建
摘要:目的:采用闭合复位带锁髓内针置入固定治疗股骨干骨折,术中常出现远端旋转畸形,利用C形臂X射线机并以健侧NH角(股骨头-颈轴线与水平台面的夹角)作为参照物,判断骨折端旋转移位程度是组织构建修复过程中必须解决的应用技术.方法:实验于2003-11/2006-05在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骨科完成.①实验对象:20例保存完好的人尸体股骨标本由河北北方学院解剖学教研室提供.选取2003-11/2006-05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骨科收治的56例股骨干骨折行闭合复位带锁髓内针固定患者,其中男38例,女18例.年龄21~65岁.②实验分组:将56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2组,第1组26例,第2组30例.③实验过程:将20例股骨标本分别水平置于检查台上,观察股骨髁及股骨近端的C形臂X射线机侧位图像.股骨髁部X轴方向与股骨干长轴垂直,近端则与股骨干长轴呈30°、45°及60°的夹角.第1组患者,将骨折固定在股骨前倾角为15°的位置上;第2组患者,术中根据健侧股骨前倾角调整伤侧股骨干骨折的旋转对位并固定骨折.④实验评估:C形臂X射线机测量的股骨头-颈轴线与水平台面的夹角(NH)与裸骨测量所得的真实前倾角(AV)比较评估其准确性.术后3 d~2周CT扫描测量患者的双侧股骨前倾角,判断骨折远端旋转畸形的程度.结果:①股骨标本NH角与AV角数值测量结果:C形臂X射线机测量的NH角与裸骨测量所得的真实前倾角高度一致(0°~5°,平均2°).②两组患者术后前倾角和旋转移位:第1组旋转移位<10°者占42%(11/26),>20°者占15%(4/26);第2组所有病例的旋转移位<10°.结论:股骨干骨折闭合复位内固定术中使用X射线透视设备可以客观地明确骨折远端的旋转角度,而以健侧股骨前倾角为标准来调整伤侧股骨的旋转对位更为准确.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相关文献
  • 骨形态发生蛋白对去势大鼠股骨颈骨形态、骨密度和骨生物力学的影响

    目的:观察在去势大鼠股骨颈植入牛骨形成蛋白后其骨形态、骨密度及骨强度的变化.方法:实验于2006-06/12在解放军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骨科研究所完成.①实验材料:普通级3个月龄wistar雌性大鼠60只.骨形态发生蛋白冻干粉剂(从幼龄牦牛新鲜长骨皮质中提取).②实验分组:以同一只大鼠左右肢体为对照,右侧为实验侧,左侧为对照侧.③大鼠摘除卵巢制作绝经后骨质疏松模型经双能X射线骨密度仪检测筛选出造模成功的44只大鼠,实验侧距大转子0.5 cm处股骨颈植入牛骨形成蛋白冻干粉剂,对照侧植入牛血清白蛋白.④实验评估:术后4周、8周时麻醉下处死大鼠取材,应用苏木精-伊红染色,组织切片后光镜下观察、CT扫描、双能X射线骨密度仪及万能生物力学机观察大鼠股骨颈骨形态学、骨皮质厚度、骨密度及骨强度的变化.结果:纳入造模成功后的44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股骨颈骨组织形态学观察:4周时实验侧股骨颈局部骨小梁完整、连续性尚好;对照侧股骨颈局部骨小梁稀少、连续性中断,不完整.8周时实验侧股骨颈骨小梁致密,数量增多、完整,连接成网状结构、分布均匀;对照侧股骨颈骨小梁稀疏、变细、间距变大,呈髓腔扩大.②骨皮质厚度、骨密度及生物力学测定:4周时实验侧和对照侧股骨颈皮质厚度无明显差异,骨密度及大载荷有明显差异(P<0.05);8周实验侧较对照侧骨皮质厚度明显增加、骨密度、大载荷均增高[皮质厚度:(2.632±0.042),(1.728±0.034)mm,骨密度:(0.210±0.026),(0.182±0.029)g/mm2,大载荷:(97.2±8.1),(85.6±7.g)N,P均<0.05].结论:植入牛骨形成蛋白可以提高去势大鼠股骨颈局部骨皮质厚度、骨密度及生物力学强度,这将可能为绝经后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的防治提供一种新的途径.

    作者:汪玉海;刘兴炎;白孟海;葛宝丰;陈克明;吕明波 刊期: 2007年第27期

  • 人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的纯化与鉴定

    目的:以往的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多来自牛、鼠等动物心肌组织,本实验构建了人左心室心肌组织纯化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的新方法.方法:实验于2005-01/03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病研究所完成.①实验材料:人心室肌由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病研究所提供.②实验过程:取20 g人左心室肌在缓冲液中匀浆,多步骤离心后以(NH4)2SO4进行盐析→再次离心→沉淀缓冲液重悬透析得蛋白粗提液→Sephadex G-75凝胶过滤→电泳确定主要蛋白条带的收集管号合并收集→QSepharose Fast Flow阴离子交换层析→聚乙二醇浓缩→缓冲液透析得人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③实验评估:以SIGMA公司人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为对照标准品;以Tricine-SDS-PAGE电泳鉴定相对分子质量;以鼠抗人脂肪酸结合蛋白单克隆抗体及羊抗鼠IgG对其进行Western印迹检测鉴定其特异性.结果:①Sephadex G-75凝胶过滤柱层析结果:各组分经Tricine-SDS-PAGE电泳检测证实,部分收集管中存在相对分子质量约14 400的人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②阴离子交换柱层析结果:在洗脱液NaCl浓度达6 mmol/L时,出现蛋白峰,人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被洗脱;NaCl浓度达20 mmol/L时,蛋白峰降至基线,蛋白洗脱结束.③纯化的人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鉴定结果:经电泳显示其相对分子质量约为14 000,纯度约为90%;Westem印迹证实其可被抗人脂肪酸结合蛋白单克隆抗体特异识别,与对照标准品SIGMA公司人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结果一致.实验从20 g湿重心室肌中共纯化得到15.4 mg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得率为0.77 mg/g.结论:Sephadex G-75凝胶过滤柱层析及阴离子交换柱层析相结合,可用于人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的纯化.

    作者:季鹏;顾春荣;卞智萍;陈相健;张寄南;杨笛 刊期: 2007年第27期

  • 老年人血管内皮舒张功能变化与习练太极拳的影响

    目的:观察太极拳运动对老年人血管内皮舒张功能的影响.方法:试验于2005-04/2005-10在邵阳学院完成.①试验分组:选择32名健康男性老年人,年龄(58±5)岁.纳入标准:受试对象身体健康,运动能力较好,同质性高,纳入者知情同意.排除标准:患有高血压、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糖尿病、肝肾功能不全者.将试验对象非随机分为太极拳组和对照组,每组16人,两组对象试验前在年龄、血糖代谢控制、营养状况、肝肾功能、血压等差异性均无显著意义.②试验方法:太极拳组由专业教练员指导习练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和四十八式太极拳,学习阶段1个月,45 min/次,5次/周;练习期5个月,60 min/d,5 d/周.对照组进行一般正常活动.③试验评估;运动前和运动后6个月对两组参与者血脂、血浆一氧化氮和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测定.结果:纳入32名,均进入结果分析.①血脂和血浆一氧化氮的变化:与运动前比较,太极拳组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显著降低(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浆一氧化氮则显著升高(P<0.05,P<0.01).对照组锻炼前、后无明显变化.②肱动脉内皮舒张功能指标变化:与运动前比较,太极拳组静息状态肱动脉内径无明显变化;但反应性舒张程度较运动前显著提高(P<0.05).对照组锻炼前后亦无明显变化.结论:太极拳运动能提高老年人内皮舒张功能,此作用可能与血脂改善和一氧化氮增加有关.

    作者:李传武;曾瑶;彭峰林 刊期: 2007年第27期

  • 细胞外基质蛋白1基因在病理性瘢痕中的差异表达

    目的:病理性瘢痕包括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比较细胞外基质蛋白1基因在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中的表达差异并分析其意义.方法:实验于2003-05/2005-01在南方医科大学分子生物学研究所完成.病理性瘢痕标本来源于南方医院整形外科手术患者,正常皮肤组织来源于无瘢痕体质趋势及无免疫性疾病的包皮手术标本.术前均征求患者同意后方留取标本.抽提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与正常皮肤组织的总RNA,反转录并双色荧光标记,与含有细胞外基质蛋白1基因的人类基因表达谱芯片杂交,经荧光扫描、数据处理和统计学分析,比较细胞外基质蛋白1基因在3种组织中的表达差异.结果:①芯片杂交图像显示荧光信号强度较高,背景均一,符合重复性和可靠性的要求和分析标准.②细胞外基质蛋白1基因在瘢痕疙瘩组织中的表达为正常皮肤组织的3.32倍,而在增生性瘢痕中的表达仅为正常皮肤组织的1.09倍.结论:细胞外基质蛋白1基因在瘢痕疙瘩中高表达而在增生性瘢痕中无差异表达,提示细胞外基质蛋白1基因在瘢痕疙瘩中呈特异性表达.

    作者:胡振富;李晓平;宋艳斌 刊期: 2007年第27期

  • 改良荚膜肿胀试验

    背景:有研究证实白色念珠菌细胞壁外发现有一层分泌的蛋白质,而近实验发现其具有荚膜结构.目的:通过改良荚膜肿胀试验观察白色念珠菌的荚膜结构.设计:观察对比实验.单位:赣南医学院病原生物学教研室.材料:菌株:中央标准株(菌号:CCCMC1a)由中科院真菌菌种保藏中心提供;国际标准株(菌号:ATCC 14053)由北京大学医院真菌菌种保藏中心提供.2株临床分离菌株(C1、C2),经中科院真菌菌种保藏中心鉴定为白假丝酵母菌.免疫血清用上述实验菌株全细胞抗原分别免疫家兔(由中山大学动物实验中心提供),常规制备免疫血清,备作荚膜肿胀试验用.方法:实验于2005-12在赣南医学院病原生物学教研室完成.①荚膜肿胀实验:将白色念珠菌培养物(C1,C2,CCCMC1a,ATCC)分别涂片,实验组1玻片加入相应的兔抗血清,对照组1加入正常兔血清,两组都加入1%美蓝置湿盒,37℃,20 min;取出玻片,盖上盖玻片,在油镜下用测微计测定40个菌细胞的荚膜厚度,计算平均值.②改良荚膜肿胀实验:将白色念珠菌培养物(C1,C2,CCCMC1a,ATCC)分别涂片,实验组2玻片加入相应的兔抗血清,对照组2加入正常兔血清,不加美蓝直接置湿盒内,37℃,20 min;取出玻片,不盖盖玻片,待其自然干燥,然后用HISS荚膜染色法进行染色,同样在油镜下用测微计测定40个菌细胞的荚膜厚度,计算平均值.主要观察指标:荚膜肿胀实验及改良荚膜肿胀实验各组荚膜厚度平均值.结果:①传统荚膜肿胀实验表现为阳性,实验组1白色念珠菌培养物C1,C2,CCCMC1a,ATCC荚膜厚度分别为(0.558+0.081),(0.530+0.081),(0.475+0.081),(0.600+0.068)μm,均大于对照组1[(0.225+0.061),(0.252+0.038),(0.200+0.072),(0.225+0.046)μm,P<0.01].②改良荚膜肿胀实验组2白色念珠菌培养物C1,C2,CCCMC1a,ATCC荚膜厚度分别为(0.541±0.038),(0.510±0.060),(0.487±0.041),(0.595±0.027)μm,大于对照组2[(0.215±0.022),(0.247±0.018),(0.213±0.033),(0.220±0.016)μm,P<0.01].③对照组2荚膜厚度小于对照组1(P<0.01),实验组2荚膜厚度小于实验组1(P<0.01).结论:作为一种定量试验,改良荚膜肿胀试验比传统荚膜肿胀试验更为稳定与准确.

    作者:谢水祥;马廉兰;刘志春 刊期: 2007年第27期

  •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对佐剂性关节炎滑膜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3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表达的影响

    目的:观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对佐剂性关节炎滑膜细胞质金属蛋白酶3及质金属蛋白酶9表达的影响,并探讨其意义.方法:实验于2006-02/12在桂林医学院实验中心完成.①实验材料:清洁级8周龄雄性Wistar大鼠6只,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为Peprotech EC LTD公司产品,基质金属蛋白酶3(扩增369 bp)上游引物、下游引物,基质金属蛋白酶9(扩增405 bp)上游引物、下游引物均购自晶美公司.②实验干预:先用弗氏完全佐剂造Wistar大鼠模型;造模20 d后取Wistar大鼠右后足滑膜细胞进行原代培养.③实验分组:实验分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组:取P2代细胞接种于6孔培养板,分别加入终浓度为5,25,50μg/L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对照组:不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④实验评估:取病理切片观察滑膜细胞形态学改变;采用半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Wistar大鼠佐剂性关节炎滑膜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3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的m-RNA表达.结果:①培养细胞的形态学观察:原代培养14 d滑膜细胞从组织块边缘逸出,21 d密集生长开始传代;传代细胞48 h可明显分辨出树突样细胞、巨噬细胞样细胞和成纤维细胞样细胞;传至21代,细胞生长及特性稳定.②病理切片:滑膜组织有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浸润,滑膜细胞增生、排列紊乱,纤维素渗出,胶原纤维沉着,纤维素样坏死,呈滑膜炎表现.③基质金属蛋白酶3、基质金属蛋白酶9的mRNA表达:对照组基质金属蛋白酶3 mRNA表达相对灰度值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终浓度5,25,50 μg/L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0.32±0.03,0.77±0.06,1.12±0.12,1.59±0.02,P<0.05);对照组基质金属蛋白酶9 mRNA表达相对灰度值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终浓度5,25,50μg/L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0.47±0.07,0.50±0.10,0.91±0.10,1.31±0.06,P<0.05);基质金属蛋白酶3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RNA表达随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浓度的加大表达增加.结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以剂量递增的方式对体外培养的佐剂性关节炎滑膜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3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的表达有促进作用.

    作者:莫汉有;周润华;王晓桃;杨敏;覃央;陈蓓莉;黄巍;莫东华 刊期: 2007年第27期

  • 以钙磷骨水泥为载体重组人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与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复合体对异体脱蛋白骨修复骨关节缺损的促进效应

    背景:脱蛋白骨具有与宿主骨相似的生物组织,有利于骨细胞附着的三维支架,有助于新生毛细血管的长入和间质细胞的迁入,钙磷骨水泥是一种新型的可降解的、非陶瓷型骨水泥,其理化特性具有可塑性,反应不产热且具有一定的力学强度和孔隙率.目的:观察钙磷骨水泥复合重组人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rhVEGF)与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rhBMP-2)异体对脱蛋白骨关节移植修复骨关节缺损的促进作用.设计:随机对照观察.单位: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材料:选用36只成年杂交犬,雌雄不限,体质量(10±0.5)kg,实验动物由重庆医科大学动物中心提供.rhVEGF由北京博奥森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rhBMP-2由广州市达晖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钙磷骨水泥由上海瑞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方法:实验于2006-03/09在重庆医科大学临床学院骨科实验室(市级)完成,取36只实验犬,随机数字表法将杂交犬分成3组,每组12只.A组:钙磷骨水泥/rhVEGF/rhBMP-2/脱蛋白骨关节移植组;B组:rhVEGF/rhBMP-2/脱蛋白骨关节移植组;C组:单纯脱蛋白骨关节移植组.麻醉实验犬,距关节面30 mm处用线锯切断股骨,用交叉克氏针和钢丝将各组相应移植物固定于股骨断端,逐层缝合切口.以上4项检查均在术后4,8,12,16周进行.术后4,8,12,16周进行移植物X射线、组织形成学、股动脉新生血管分布及膝关节血流量检测,并对术后16周各组实验犬骨关节变曲应力进行分析.主要观察指标:①移植物X射线、组织形态学、股动脉新生血管分布及膝关节血流量检测结果.②各组实验犬骨关节弯曲应力分析结果.结果:纳入实验犬42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术后4~6周,从X射线检查发现A组骨痂形成明显好于B、C组.②苏木精-伊红染色显示A组在各时间点再血管化均优于B、C两组.免疫组织化学图像分析显示术后4、8、12及16周A组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和BMP-2的面积积分吸光度值明显高于B、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③墨汁灌注微血管分析结果显示A组术后各期移植物内新生血管较多,部分趋向成熟,与B、C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④术后4周时各组手术侧膝关节较对侧血流量均增高,但A组显著增高,8周时进一步增高,12周时达到顶峰,16周时略有下降,但仍较B、C组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⑤A组三点抗弯曲应力,强于B、C组(P<0.01).结论:重组脱蛋白骨关节材料具有较强的再血管化和成骨能力,可早期与受体达到骨愈合修复骨关节缺损并终成为自身组织.

    作者:瞿向阳;蒋电明;安洪 刊期: 2007年第27期

  • 2型糖尿病大鼠胫骨牵引过程中骨再生与修复

    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对大鼠胫骨牵引成骨过程中骨形成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6-08/11在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①实验分组:雄性ZDF大鼠为实验组、Zucker正常大鼠为对照组,每组各10只,均饲以高脂饮食(脂肪65 g/L).②实验方法:检测大鼠体质量、血糖、尿糖和尿酮,以观察糖尿病变化情况.制备牵引成骨模型,1周后,所有大鼠接受左胫骨中上段低能横行截骨,安置延长外固定架.第2天起开始每天延长胫骨,牵引速率为0.2mm/次,2次/d,持续14 d.③实验评估:利用放射学和组织学等方法,分别测定血液生化指标、骨折两端髓腔内脂肪细胞、胫骨牵引骨痂中新生骨量.结果:纳入雄性ZDF大鼠和Zucker正常大鼠各10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各组大鼠血液生化指标的变化:实验组大鼠血糖及尿糖显著高于对照组,对照组大鼠血糖保持在正常生理范围,两组大鼠尿酮检测均为阴性.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大鼠血清胰岛素显著偏高(P<0.05),而血清骨钙素显著降低(P<0.01).②骨髓脂肪细胞定量分析结果:实验组大鼠左胫骨骨折两端髓腔内脂肪细胞百分比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大鼠.③骨内膜新生骨与骨膜新生骨的面积:实验组大鼠左胫骨延长间隙内新生骨的面积及密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P<0.01).组织学检查亦显示其延长间隙中骨内膜成骨和骨膜成骨显著降低(P<0.01).结论:2型糖尿病可引起骨再生与修复障碍,这可能与其骨折两端骨髓腔内脂肪细胞形成增多导致成骨细胞的增殖、分化障碍有关.

    作者:刘振东;钟杰林;徐诣;苗杰 刊期: 2007年第27期

  • 肾性高血压大鼠血压升高与主动脉肥厚及牛磺酸的干预

    目的:观察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的血压变化、主动脉肥厚情况及牛磺酸干预后血压及血管重构的变化.方法:实验于2005-06/12在咸宁学院医学院生理教研室完成.①选用60只Wistar大鼠,采用抽签法随机分为3组(n=20),即假手术组、高血压模型组和牛磺酸治疗组.后两组制备两肾一夹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模型;假手术组大鼠除左肾动脉不放置银夹外,余下操作与模型组相同.②假手术组分笼喂养至第12周末;牛磺酸治疗组分笼喂养至第4周末,于术后第5周开始给予牛磺酸50 mg/(kg·d)灌胃,1次/d,连续给药8周;高血压模型组以相同容积的蒸馏水替代牛磺酸灌胃给药,余同牛磺酸治疗组.③给药8周后,测量各组大鼠体质量和血压后处死,分离其胸主动脉以用于检测主动脉质量/体质量比值、胸主动脉的血管紧张素Ⅱ含量,应用石蜡切片的彩色图像分析技术测量胸主动脉中膜厚度及中膜截面积.结果:60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给药8周后,高血压模型组大鼠的血压、主动脉质量/体质量比值、胸主动脉的血管紧张素Ⅱ含量、胸主动脉中膜厚度及中膜截面积均显著高于假手术组(P<0.01).②给药8周后,牛磺酸治疗组大鼠的血压、主动脉质量/体质量比值、胸主动脉的血管紧张素Ⅱ含量、胸主动脉中膜厚度及中膜截面积均显著低于高血压模型组(P<0.01).结论:长疗程牛磺酸干预在抗高血压的同时具有抑制主动脉肥厚形成等血管重塑过程的作用.

    作者:余良主;王帮华;化长林 刊期: 2007年第27期

  • 人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上表达黏附分子CD146与细胞的增殖生长状态

    目的:观察正常人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HK2)是否表达黏附分子CD146,初步探讨CD146与肾小管上皮细胞的关系及其生理意义.方法:实验于2005-05/2006-02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临床检验系实验室完成.①实验材料:人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株(HK2,由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惠赠).②实验干预:体外培养的HK2连续观察72 h.③实验评估:采用倒置显微镜、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肾小管上皮细胞的形态;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方法检测CD146 mRNA的表达;流式细胞仪和免疫荧光法测定CD146蛋白质的表达及其定位;进一步在培养细胞的上清液中检测CD146的可溶性形式(sCD146).结果:①肾小管上皮细胞的形态学观察和鉴定:传代培养的HK2三四天融合后呈铺底,相关抗原检测抗人keratin阳性,抗Ⅷ因子相关抗原阴性.②CD146 mRNA水平的表达:HK2在培养早期(24 h)即表达CD146 mRNA(0.092±0.012),但延长细胞的培养时间似乎并没有进一步改变CD146 mRNA的表达水平(0.097±0.005,0.113±0.015,P>0.05).③CD146蛋白质水平的表达和定位:CD146不仅位于肾小管上皮细胞膜上,而且在细胞核和胞浆中也有表达.体外培养的HK2相互融合时,位于细胞膜上的CD146表达增强,呈线性、持续性地表达于细胞-细胞间的连接部位,同时胞内的CD146标记也相应增强.④细胞上清液中sCD146的检测:HK2上清液中存在CD146的可溶性形式(sCD146).培养细胞观察24~72 h,sCD146水平在48 h升高[(18.00±0.80)μg/L],到72 h达到高峰[(29.33±1.22)μg/L],与24 h[(13.87±0.46)μg/L]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人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组成性地表达CD146,是肾小管上皮细胞新的生物学标志;CD146在细胞内外的表达强度有赖于细胞间联系的建立和细胞增殖的程度,CD146在促进细胞生长和维持组织完整性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肾小管上皮细胞上清液中存在CD146的可溶性形式,sCD146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细胞的生长和增殖状况.

    作者:范瑛;汪年松;倪培华;王锋 刊期: 2007年第27期

  • 髋关节表面置换术后生物力学参数的改变

    目的:与全髋关节置换手术对比,观察髋关节表面置换术后生物力学参数的变化特点.方法:选择2004-04/2006-08于北京积水潭医院矫形骨科完成手术的金属对金属髋关节表面置换患者13例作为表面置换组,全髋置换组为15例人工全髋置换手术病例.入选病例均知情同意.比较两组间术后髋关节旋转中心位置、重力臂、股骨偏心距和颈干角,以及Shenton's线是否连续等5个生物力学参数.结果:28例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无脱落.①两组患者髋关节旋转中心高度和重力臂的改变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194,0.125);股骨偏心距的改变两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表面置换组:-1.08 mm,全髋置换组:5.6 mm,P=0.042).②表面置换组患者手术前后的颈干角间存在明显相关性(r=0.87,P<0.01).③表面置换组中7例术前Shenton's线不连续,4例术后Shenton's线仍然不连续,全髋置换组有3例出现肢体延长.结论:髋关节表面置换手术可以较好的恢复髋关节旋转中心位置,但对股骨偏心距的恢复和颈干角的纠正及Shenton's的恢复不理想,其临床意义尚需观察.

    作者:刘庆;张洪;周乙雄;殷建华 刊期: 2007年第27期

  • 多种细胞因子在哮喘大鼠发病中的作用

    目的:在建立大鼠哮喘模型基础上观察细胞因子的水平变化,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实验于2006-09/10在锦州医学院医学实验中心完成.①实验材料:清洁级8~12周龄SD大鼠45只,雌雄各半(22和23只),体质量(200±50)g.卵白蛋白(邦定泰克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百日咳杆菌菌苗(卫生部生物制品研究所菌苗室).②实验分组:按随机法分为3组,每组15只,雌雄各半(7或8只),为正常对照组、哮喘模型组、地塞米松组.③实验干预:模型组、地塞米松组采用卵白蛋白注射雾化吸入致敏激发法复制哮喘模型.地塞米松组同时吸入地塞米松(剂量为1 mg/kg).正常对照组用等量生理盐水替代进行腹腔注射和雾化吸入.各组在后1次雾化后,腹主动脉取血,取上清液备用.行支气管肺泡灌洗,回收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吸取上清液备用.④实验评估:均采用酶联免疫分析法测定血清及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上清液中白细胞介素4,5,10,12,13,干扰素γ水平变化.结果:45只大鼠都存活,均进入结果分析.各组大鼠血清细胞因子水平及肺泡灌洗液细胞因子水平呈现相同的统计学结果,哮喘模型组白细胞介素4,5,13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0.01),白细胞介素10,12,干扰素γ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0.01);地塞米松组与哮喘模型组相比,白细胞介素4,5,13降低(P<0.05~0.01),白细胞介素10,12,干扰素γ增高(P<0.05~0.01).结论:哮喘的发病与白细胞介素4,5,10,12,13及干扰素γ等多种细胞因子有关,其中白细胞介素10的作用机制十分复杂,它与调节性T细胞可能在哮喘的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用Th亚群功能失衡理论不能完全解释哮喘的发生.

    作者:陈莹;戴晋 刊期: 2007年第27期

  • 骨形态发生蛋白4对成年大鼠海马齿状回区神经细胞胆碱能表达的调节作用

    目的:观察骨形态发生蛋白4海马齿状回区注射对成年大鼠神经细胞胆碱能表达的调节作用.方法:实验于2004-07/2005-03在解放军总医院老年医学研究所(全军重点实验室)完成.实验分组:选择成年雄性SD大鼠11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骨形态发生蛋白4组(n=6),生理盐水对照组(n=5).采用立体定向方法将骨形态发生蛋白4或生理盐水注射大鼠左侧海马齿状回区.骨形态发生蛋白4组用微量注射器将10 mg/L骨形态发生蛋白41μL以1μL/min的速度注入,留针10 min.生理盐水对照组将生理盐水1μL以相同的速度和方式注入相同部位.实验评估:注射后28 d,对该区大鼠脑组织进行胆碱能神经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采用Image-prog-plus图像分析系统对胆碱乙酰转移酶阳性细胞面积的进行分析.结果:纳入大鼠11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胆碱乙酰转移酶阳性细胞形态:成年大鼠海马齿状回区骨形态发生蛋白4注射后28 d时,光镜下见海马CA1,CA2,CA3区及齿状回均存有胆碱乙酰转移酶阳性神经元,其形状呈卵圆形、梭形或多边形,细胞体较大;细胞核大而圆,具有多个突起.细胞质和突起均被染成棕黄色,经苏木精复染的细胞核着色浅色,核仁明显.②胆碱乙酰转移酶阳性细胞面积:注射后28 d,骨形态发生蛋白4组注药侧胆碱乙酰转移酶阳性细胞面积明显高于生理盐水对照组[分别为(194.78±22.33),(142.78±26.58)μm2],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F=-51.997,P=0.002<0.01);骨形态发生蛋白4组注药侧胆碱乙酰转移酶阳性细胞面积明显高于同组对侧[分别为(194.78±22.33),(158.03±36.22)μm2],差异有显著性意义(F=-31.746,P=0.03<0.05).结论:骨形态发生蛋白4注入成年大鼠海马齿状回区可上调该区神经细胞的胆碱能表达.

    作者:刘磊;薛毅珑;蒲琳 刊期: 2007年第27期

  • 可溶性鸡Ⅱ型胶原分散组合物延缓骨关节炎大鼠关节软骨形态学的变化:不同口服剂量及赋形剂比较

    背景:可溶性鸡Ⅱ型胶原分散组合物(soluble dispersal mixture of chicken collagen type Ⅱ,SmCC Ⅱ)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安全有效,骨关节炎与类风湿性关节炎在免疫发病机制及软骨退变方面有许多类似之处,其是否有延缓骨关节炎软骨退变的作用有待研究.目的:观察国产SmCCⅡ对大鼠骨关节炎的防治效果并分析关节软骨中基质金属蛋白酶与组织蛋白酶等水平的变化.设计:随机对照观察.单位: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临床药学研究室.材料:选用258只6周龄Wistar大鼠,清洁级,雌雄各半,SmCC Ⅱ(白色粉末)由上海本草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任庚夫教授惠赠,使用前配成CCII有效成分分别为20 mg/L与80 mg/L溶液,批号:00031004.赋形剂:甘露醇(江苏天元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灌胃前用无菌生理盐水将200 g/L甘露醇溶液稀释成0.25%的溶液.方法:实验于2003-03/2006-02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整体动物实验室及实验中心完成,①预防性实验:取132只大鼠摸球法随机分为5组:模型组(n=36):无菌生理盐水灌胃,1 mL/d;SmCCⅡ低剂量组(n=24)与高剂量组(n=24):分别用20 mg/L与80 mg/L SmCCⅡ1 mL灌胃;赋形剂组(n=24):2.5 g/L甘露醇灌胃,1 mL/d;以上4组均采用Hulth氏手术法稍做改良诱导大鼠骨关节炎模型.正常组(n=24):大鼠不造模,但给予无菌生理盐水灌胃,1 mL/d,各组均在造模当天开始给药.②治疗性实验:取126只大鼠分为5组,除模型组动物数目为30只外,其余各组分组方式、组内大鼠数目和干预措施同预防性实验.但药物干预时间在术后6周.药物干预持续时间均为8周,所有大鼠在完成治疗1周后取下大鼠右后肢膝关节,将标本沿冠状面切开备用.③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关节软骨形态学变化并计算Mankin积分评估关节炎严重程度;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法(ABC法)原位测定关节软骨中基质金属蛋白酶-13,基质金属蛋白酶-9及组织蛋白酶K阳性软骨细胞百分比;用半定量RT-PCR法测定大鼠关节软骨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13、基质金属蛋白酶-9、Cath K及基质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1的mRNA水平.主要观察指标:①两实验中各组大鼠关节软骨形态学改变.②各组大鼠关节软骨基质金属蛋白酶-13,基质金属蛋白酶-9及组织蛋白酶K水平及相应mRNA水平.结果:纳入大鼠258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预防性实验:模型组大鼠关节软骨出现明显退行性变,Mankin积分高于SmCCⅡ高、低剂量组[(6.44±0.81),(2.75±0.85),(2.70±0.81)分,P<0.05],关节软骨中基质金属蛋白酶-13、基质金属蛋白酶-9、组织蛋白酶K阳性软骨细胞百分比及mRNA其均高于SmCCⅡ高、低剂量组(P<0.05~0.01),蛋白酶组织抑制剂-1 mRNA与SmCCⅡ高、低剂量组差异不显著(P>0.05).赋形剂组大鼠关节软骨基质金属蛋白酶-13、基质金属蛋白酶-9、Cath K水平与模型组差异不显著(P>0.05).①治疗性实验:模型组大鼠Mankin积分高于SmCCⅡ高、低剂量组[(6.96±1.02),(3.08±0.45),(4.00±0.94)分,P<0.05~0.01],关节软骨中基质金属蛋白酶-13、基质金属蛋白酶-9、组织蛋白酶K阳性软骨细胞百分比及其mRNA均高于SmCCⅡ高、低剂量组mRNA(P<0.05~0.01),蛋白酶组织抑制剂-1 mRNA与SmCCⅡ高、低剂量组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SmCCⅡ能缓解大鼠骨关节炎关节软骨的退行性变,对骨关节炎防治有效,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其在转录水平降低基质金属蛋白酶-13、基质金属蛋白酶-9及组织蛋白酶K的合成有关.

    作者:徐东红;沈炜明 刊期: 2007年第27期

  • 正常和骨质疏松模型动物不同部位及不同器官摄取18F-NaF的差异对骨代谢评估的意义

    目的:利用18F-NaF进行药代动力学研究,观察正常动物和骨质疏松模型动物在不同部位、不同器官摄取18F-NaF的差异评估骨代谢的改变情况.方法:实验于2005-05/2006-02在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实验室和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南方医院PET中心完成.①分组:选取清洁级3月龄SD大鼠20只,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和激素组,每组10只.②干预:激素组用注射过量激素法制作大鼠骨质疏松模型,用0.2μL/g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广东南国药业有限公司)肌肉注射,2次/周(每周2,5注射);对照组用同等剂量的NaCl注射液(武汉健民药业集团十堰康迪制药有限公司)注射.两组均注射8周.③骨密度测定:干预8周后,应用美国NORLAND生产的XR-36型双能骨密度测量仪对两组大鼠进行扫描,部位包括股骨颈、脊柱和肱骨下段.④18F-NaF扫描及图像重建:干预8周后,两组大鼠尾静脉注射18F-NaF,利用GE公司产的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摄影-CT进行全身扫描,观察各处骨骼及肌肉和血液对18F-NaF的摄取,计算骨骼与肌肉和血液的比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将扫描得到的数据经迭代重建后进行图像融合,得到冠状、矢状、横断面CT,PET及PET/CT融合图像,然后通过融合软件进行组间对比.结果:20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骨密度值:激素组大鼠股骨颈、脊柱(T4)处低于对照组[(0.083±0.007),(0.086±0.013)g/cm2;(0.129±0.014),(0.124±0.018)g/cm2;P均<0.05].②骨骼与肌肉和血液摄取18F-NaF的比值:激素组股骨颈、胫腓骨、桡骨远端、肱骨下端等部位低于对照组(0.71±0.27,0.61±0.27,0.55±0.23,1.16±0.98;1.12±0.54,0.90±0.51,0.75±0.39,1.44±1.09,P<0.05).结论:骨质疏松部位对18F-NaF的摄取值的改变反应了骨的代谢变化,提示18F-NaF作为显像剂的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摄影技术可以无创伤的检测骨质疏松骨代谢的改变,为早期检测骨质疏松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吴启跃;马雯;余正红;雷洋洋;李钦宗 刊期: 2007年第27期

  • 脊髓源星形胶质细胞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表达抑制佳短发夹样RNA分子筛选及真核表达载体构建

    背景:哺乳动物脊髓损伤后胶质瘢痕形成是神经再生的物理和化学屏障,减轻或延缓胶质瘢痕形成给损伤脊髓再生创造了有利条件.目的:设计筛选并构建大鼠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短发夹样RNA真核表达载体.设计:观察性动物实验.单位:南方医科大学附属深圳医院脊柱外科.材料:选用Wistar大鼠25只,雌雄不拘,清洁级,体质量20~25 g.DMEM/F12、lipofectamine2000、Trizol RNA分离试剂盒;胎牛血清(Hyclone);BamH Ⅰ、HindⅢ、PstⅠ、SaⅡ、T4连接酶;质粒小提试剂盒、DNA凝胶回收试剂盒;第一链cDNA合成试剂盒;兔抗鼠GFAP一抗.方法:实验于2005-10/2006-06在南方医科大学附属深圳医院完成.针对GFAP基因全编码序列设计并合成3对9 bp茎环结构19 bp干扰序列特异性shRNA模板,体外定向克隆构建特异性重组质粒真核表达载体;通过体外大鼠脊髓源星形胶质细胞GFAP表达抑制模型,脂质体介导RNA干扰分子转染,由实时荧光定量RT-PCR及western blot技术,观察RNA干扰后原代星形胶质细胞GFAP表达抑制效果,筛选佳GFAP表达干扰抑制真核表达载体.主要观察指标:①序列特异性干扰shRNA模板合成;②构建特异性重组质粒真核表达载体;③体外大鼠脊髓源星形胶质细胞培养;④实时荧光定量RT-PCR;⑤RNA干扰后原代星形胶质细胞GFAP表达抑制效果.结果:序列测定证实GFAP-shRNA重组质粒真核表达载体构建成功,通过实时荧光定量RT-PCR、western blot技术筛选出佳GFAP-shRNA效应表达载体,在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抑制靶基因表达效率分别为81%、63%、56%.结论:构建并筛选成功的GFAP-shRNA效应真核表达载体,在大鼠原代星形胶质细胞GFAP表达抑制模型中能高效抑制GFAP-基因表达,为后续多靶点RNA干扰技术在脊髓损伤胶质瘢痕抑制基因治疗研究策略的应用奠定前期基础.

    作者:高明勇;李振宇;闫洪印 刊期: 2007年第27期

  • 骨性鼻泪管横截面断层解剖学与影像解剖学的比较

    背景:目前研究集中于鼻泪管的局部解剖和影像解剖方面,而在干性颅骨标本上进行较系统的骨性鼻泪管横截面断层解剖学与影像解剖学对照研究尚较缺乏.目的:探讨骨性鼻泪管横截面断层解剖学与影像解剖学特点,为相关鼻内镜鼻泪管手术提供依据.设计:标本自身对照试验.单位:成都医学院教学保障处.材料:实验于2005-09/2006-09在成都医学院人体解剖学教研室局部解剖实验室完成.随机选取国人成人完整无损干性颅骨34例(68侧),其中男性34侧,女性34侧.方法:①使用SHIMADZU型CT机以头颅CT的常规扫描基线OM线为轴位扫描基线,对标本进行水平位扫描.人为将骨性鼻泪管分为3等分(上1/3段、中1/3段、下1/3段),每一等分的测量结果取其包括相应层面相应数据的平均值.②按影像扫描基线在颅骨标本上做好标记.使用切片刀沿CT的水平位扫描基线行横断面断层切片,分别测量骨性鼻泪管的相关测量指标,并与影像学的结果相对照.主要观察指标:①骨性鼻泪管上口、上1/3段、中1/3段、下1/3段、下口的前后径和左右径.②骨性鼻泪管上口、上1/3段、中1/3段、下1/3段、下口的内骨壁和后骨壁厚度.③骨性鼻泪管下口的位置和形态.④骨性鼻泪管相应指标的CT影像测量结果与横截面解剖测量结果的对照.结果:①骨性鼻泪管横截面前后径及左右径:骨性鼻泪管上口明显狭窄;下口的大小变异较大;管径由上至下逐渐增大;前后径大于左右径;骨性鼻泪管上口内径、下1/3段内径,男女之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458,2.227,P<0.05).骨性鼻泪管上1/3段内径、中1/3段内径、下口内径,男女之间比较,差别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骨性鼻泪管横截面的内骨壁和后骨壁:骨性鼻泪管内骨壁的厚度为(0.87±0.23)mm,后骨壁的厚度为(0.21±0.19)mm,内骨壁的厚度和后骨壁的厚度之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547,P<0.05);骨性鼻泪管上口、上1/3段、中1/3段、下1/3段、下口的内骨壁厚度以及相应位置的后骨壁厚度,男女之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③鼻泪管下口的位置、开口的形态变异较大.骨性鼻泪管相应指标的CT影像测量结果与横截面解剖测量结果一致.结论:熟悉骨性鼻泪管的正常横截面解剖及影像解剖有助于鼻泪管相关手术的顺利进行和减少并发症.

    作者:李鑫;刘卫华;马大军;王伦安;刘亚国;谢拥军;米永杰;李健 刊期: 2007年第27期

  • 人类牙乳头间充质细胞向成牙本质细胞定向的诱导分化

    目的:探讨人牙乳头间充质细胞向成牙本质细胞的分化机制和分化过程.方法:实验于2004-04/2005-03在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口腔生物医学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完成.①实验材料:选择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自然流产的三四个月胎龄的人胚胎(孕妇知情同意,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均购自美国Sigma公司).②实验分组:实验分为空白对照组、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和联合组.③实验干预:在建立人牙乳头间充质细胞体外培养模型的基础上,用不含白血病抑制因子的DMEM/F12培养基作为基础培养液,分别用浓度为10μg/L的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浓度为100μg/L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以及同时用这两种因子诱导人牙乳头间充质细胞向成牙本质细胞定向分化.④实验评估:采用倒置显微镜、免疫细胞化学和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等方法从形态学和功能方面检测细胞的变化.结果:①培养和诱导细胞形态学变化及碱性磷酸酶活性:诱导细胞培养7 d时,联合组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组的培养细胞均呈现单一胞浆突起,形态上出现成牙本质样细胞改变,细胞的碱性磷酸酶活性明显增高,联合组细胞的胞浆突起更明显,细胞的碱性磷酸酶活性更高;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与对照组比较,细胞变化不明显.②细胞免疫化学结果:联合组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组牙本质涎磷蛋白的免疫细胞化学染色胞浆呈阳性.③细胞hDSPPmRNA的表达:联合组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组细胞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后获得约599 bp的特异性片段,表明两组细胞在mRNA水平表达特异性牙本质涎磷蛋白.而其余两组未见表达.结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能刺激人牙乳头间充质细胞向功能性成牙本质细胞样细胞分化,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可产生协同作用.

    作者:谢家敏;田卫东;汤炜;刘磊 刊期: 2007年第27期

  • 催乳素对葡萄球菌肠毒素A诱导T细胞凋亡的影响

    目的:观察作为重要细胞因子的催乳素在T细胞活化诱导凋亡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实验于2005-03/2006-06在校级实验室新乡医学院免疫学实验室完成.实验材料:正常人外周血由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提供,葡萄球菌肠毒素A(sigma).实验方法:①T细胞活化诱导凋亡模型的建立:取健康人外周血5 mL,加入等体积淋巴细胞分离液,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得淋巴细胞.完全1640培养基重悬细胞,加入葡萄球菌肠毒素A(SEA),置于37℃、体积分数为0.05的CO2培养,至第4天,800 r/min离心10 min,以新鲜完全1640培养基换液,尽可能除去SEA.培养液中加入人白细胞介素2继续培养2周待用.②催乳素干预:将获得细胞离心并弃去培养液,用新鲜完全1640培养基重悬,调整细胞密度为5x109 L-1,加入24孔板中,分别加入4 mg/L SEA诱导细胞凋亡,同时加入20,300,1 000 μg/L催乳素,以不加催乳素的为对照组.③实验评估:于培养0,16,24 h时采用MTT法检测T细胞增殖情况.培养16 h时用流式技术检测细胞凋亡情况,并通过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T细胞凋亡DNA,并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T细胞膜表面Fas和FasL,Western Blot法检测T细胞内凋亡相关蛋白Bcl-2和Bax.结果:①MTT法检测T细胞增殖:不同质量浓度催乳素干预组在16,24 h的T细胞数量较对照组明显增多[吸光度值:对照组:0.65±0.02,0.54±0.04;20 μg/L催乳素组:0.81±0.04,0.71±0.11;300 μg/L催乳素组:1.14±0.10,1.22±0.10;1 000μg/L催乳素组:1.12±0,12,1.22±0.12,P<0.01].0~24 h内300,1 000μg/L催乳素组T细胞数量呈上升趋势(P<0.01),20μg/L催乳素组T细胞数量呈下降趋势(P<0.01).②流式细胞术检测T细胞凋亡率:培养16h时,与对照组比较,各质量浓度催乳素干预组T细胞凋亡率降低[(46.80±9.21)%,(31.40±7.03)%,(17.50±4.29)%,(10.20±3.84)%,P<0.05].③流式细胞术检测T细胞膜表面Fas、FasL:与对照组比较,各质量浓度催乳素干预组Fas和FasL细胞阳性率均下降[Fas:(88.0±17.3)%,(43.0±13.1)%,(22.0±6.7)%,(25.0±8.2)%,P<0.01;FasL:(46.0±17.5)%,(33.0±11.4)%,(31.0±14.0)%,(28.0±13.8)%,P<0.05].④Western Blot检测T细胞Bcl-2、Bax:与对照组比较,20μg/L催乳素组Bax和Bcl-2表达均无明显差异(P>0.05),300 μg/L,1 000μg/L催乳素组Bax表达明显降低(P<0.05),Bcl-2表达明显升高(P<0.05).结论:在葡萄球菌肠毒素A诱导的T细胞活化诱导凋亡过程中,催乳素以细胞因子的身份,可通过抑制Fas、FasL和Bax表达,提高Bcl-2表达,来抑制T细胞凋亡,维持T细胞增殖.

    作者:郭继强;牛志国;宋向凤 刊期: 2007年第27期

  • 腺相关病毒载体介导转化生长因子β3在防治增生性瘢痕愈合中的生物学效应

    目的:观察腺相关病毒载体介导转化生长因子β3在防治增生性瘢痕愈合中的作用.方法:实验于2005-07/2006-10在青岛大学医学院创伤骨科研究所和中心实验室完成.①实验方法:通过改进的Morris法建立兔耳增生性瘢痕模型,术后将携带转化生长因子β3的腺相关病毒颗粒转染于增生性瘢痕愈合创面处.②实验评估:观察创面愈合情况,应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创面愈合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β3的表达;应用免疫印迹法检测主胶原Ⅰ,Ⅲ型胶原含量;应用氯胺-T法检测羟脯氨酸含量;评价腺相关病毒载体介导转化生长因子β3在防治增生性瘢痕愈合中的生物学效应.结果:①术后6个月,对照组瘢痕较前仍稍有增生,颜色淡红,质地硬.腺相关病毒载体介导转化生长因子β3转染组愈合创面稍突出皮面,颜色接近肤色,质地接近周围皮肤.②腺相关病毒载体介导转化生长因子β3转染组TGFβ3基因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电泳条带亮度明显高于对照组.③腺相关病毒载体介导转化生长因子β3转染组创面愈合组织中羟脯氨酸的含量逐渐降低.至术后3个月,两组创面愈合组织中羟脯氨酸含量始于稳定,腺相关病毒载体介导转化生长因子β3转染组低于对照组(109.57±9.13,285.92±10.63)μg/g(t=2.98,P<0.05).④免疫印迹检测显示腺相关病毒载体介导转化生长因子β3转染组创面愈合组织中Ⅰ型和Ⅲ型胶原构成比中Ⅲ型胶原的比例高于对照组.结论:①腺相关病毒载体可介导目的基因转化生长因子β3高效转染增生性瘢痕创面并有效防治增生性瘢痕愈合.②其作用可能是通过抑制创面愈合组织中羟脯氨酸的合成以及提高Ⅰ型和Ⅲ型胶原构成比中Ⅲ型胶原的比例实现的.

    作者:张慧琴;赛佳明 刊期: 2007年第2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国康复医学会,《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