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慧琴;赛佳明
目的:通过临床实验观察补肾方药靶向经穴位给药治疗骨质疏松症的疗效,分析靶向给药与药物归经的相关性.方法:①观察对象:选择2004-08/2006-12河北医科大学骨质疏松专科门诊和石家庄市桥东区医院门诊骨质疏松患者180例(患者知情同意,并经单位伦理委员会批准).②实验分组: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80例患者分为6组:补肾方药口服组,外贴肾经组,外贴膀胱经组,依普拉封组,骨疏康组,非经非穴位组,每组30例,平均年龄(60.5±6.0)岁,平均病程(6.32±2.03)年.6组一般资料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补肾方药由地黄、淫羊藿、山药、丹参、骨碎补、独活等药物组成,每5丸含原药材3 g;抗骨松贴剂:由地黄、淫羊藿、山药、丹参、骨碎补、独活等药物组成);依普拉封为正大青春宝药业有限公司产品;骨疏康颗粒由熟地黄、淫羊藿、黄芪、丹参、骨碎补、木耳、黄瓜子组成.③实验干预:补肾方药口服组:口服补肾方药10丸/次,3次/d,连续服用6个月.外贴肾经穴位组:选择足少阴肾经原穴太溪和络穴大钟;外贴膀胱经穴位组:选择足太阳膀胱经背部肾俞穴和络穴飞扬;外贴非经非穴位组:选择大腿外侧和后背部较广阔没有经络循行的区域;外贴组每个穴位贴2 g生药量,每2天1次,左右交替进行.依普拉封组:口服依普拉封200mg/次,3次/d.骨疏康组:口服骨疏康颗粒10 g/次,2次/d,各组均以6个月为1疗程,用药期间不进行任何其他中西医抗骨质疏松治疗.④实验评估:比较6组的骨痛症状与骨密度、血清Ca、P、碱性磷酸酶、尿羟脯氨酸,甲状旁腺素、降钙素、雌二醇、睾酮等指标的变化情况.进行综合疗效评价,评估标准分为显效、有效、无效.结果:180例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补肾方药口服组、外贴肾经组、外贴膀胱经组、依普拉封组、骨疏康组治疗后,升高骨密度、雌二醇、睾酮、降钙素;降低甲状旁腺素;总有效率分别为90.0%,83.33%,83.33%,83.33%,83.33%.②非经非穴位组治疗后,骨密度、雌二醇、睾酮、降钙素、甲状旁腺素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总有效率为46.67%.结论:靶向经穴给药可明显提高补肾方药的归经调节作用,至少在骨和性腺两个靶点起作用.
作者:武密山;李恩;赵素芝;白霞;李爱英 刊期: 2007年第27期
背景:目前研究集中于鼻泪管的局部解剖和影像解剖方面,而在干性颅骨标本上进行较系统的骨性鼻泪管横截面断层解剖学与影像解剖学对照研究尚较缺乏.目的:探讨骨性鼻泪管横截面断层解剖学与影像解剖学特点,为相关鼻内镜鼻泪管手术提供依据.设计:标本自身对照试验.单位:成都医学院教学保障处.材料:实验于2005-09/2006-09在成都医学院人体解剖学教研室局部解剖实验室完成.随机选取国人成人完整无损干性颅骨34例(68侧),其中男性34侧,女性34侧.方法:①使用SHIMADZU型CT机以头颅CT的常规扫描基线OM线为轴位扫描基线,对标本进行水平位扫描.人为将骨性鼻泪管分为3等分(上1/3段、中1/3段、下1/3段),每一等分的测量结果取其包括相应层面相应数据的平均值.②按影像扫描基线在颅骨标本上做好标记.使用切片刀沿CT的水平位扫描基线行横断面断层切片,分别测量骨性鼻泪管的相关测量指标,并与影像学的结果相对照.主要观察指标:①骨性鼻泪管上口、上1/3段、中1/3段、下1/3段、下口的前后径和左右径.②骨性鼻泪管上口、上1/3段、中1/3段、下1/3段、下口的内骨壁和后骨壁厚度.③骨性鼻泪管下口的位置和形态.④骨性鼻泪管相应指标的CT影像测量结果与横截面解剖测量结果的对照.结果:①骨性鼻泪管横截面前后径及左右径:骨性鼻泪管上口明显狭窄;下口的大小变异较大;管径由上至下逐渐增大;前后径大于左右径;骨性鼻泪管上口内径、下1/3段内径,男女之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458,2.227,P<0.05).骨性鼻泪管上1/3段内径、中1/3段内径、下口内径,男女之间比较,差别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骨性鼻泪管横截面的内骨壁和后骨壁:骨性鼻泪管内骨壁的厚度为(0.87±0.23)mm,后骨壁的厚度为(0.21±0.19)mm,内骨壁的厚度和后骨壁的厚度之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547,P<0.05);骨性鼻泪管上口、上1/3段、中1/3段、下1/3段、下口的内骨壁厚度以及相应位置的后骨壁厚度,男女之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③鼻泪管下口的位置、开口的形态变异较大.骨性鼻泪管相应指标的CT影像测量结果与横截面解剖测量结果一致.结论:熟悉骨性鼻泪管的正常横截面解剖及影像解剖有助于鼻泪管相关手术的顺利进行和减少并发症.
作者:李鑫;刘卫华;马大军;王伦安;刘亚国;谢拥军;米永杰;李健 刊期: 2007年第27期
目的:利用RNA干扰技术抑制大鼠成骨细胞核激活因子受体配体(Ligand of receptor activator of NF-κB,RANKL)的表达,观察成骨细胞RANKL/骨保护素(osteoprotegerin,OPG)比值变化,探讨成骨细胞与破骨细胞生成的相关性.方法:实验于2006-05/10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移植免疫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完成.①实验材料:体外化学合成4条RANKL序列特异性小干扰RNA(small interfering RNA,siRNA),用Lipofectin2000TM转染成骨细胞.②实验方法:采用荧光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RANKL mRNA的表达,筛选出有效的干扰序列.③实验分组:分为有效的siRNA转染组、阴性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每组设5个平行样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成骨细胞中RANKL、OPG蛋白的表达,观察FANKL/OPG比值变化.④实验评估:采用成骨细胞、破骨细胞共培养技术观察以上3组转染后的成骨细胞对破骨细胞生成的影响.结果:①4种siRNA敲除RANKL基因后mRNA的表达:4种siRNA转染成骨细胞后,相对空白对照组,siRNA4分子对RANKL mRNA的抑制作用为明显,达到89%.siRNA1,siRNA3对RANKL mRNA的抑制作用大于50%,而siRNA2对RANKL mRNA的也有相当的抑制作用.②各组成骨细胞中RANKL和OPG蛋白水平:RANKL和OPG的阳性表达均显示为棕黄色颗粒,RANKL主要分布于成骨细胞的胞浆和胞膜,OPG主要分布于成骨细胞的胞浆.siRNA4转染组RANKL表达(平均积分光密度值)低于空白对照组(分别为3.05±2.17,11.31±1.26),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阴性对照组与空白对照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siRNA4转染组、阴性对照组OPG表达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siRNA4转染组RANKL/OPG比值低于空白对照组(分别为0.12±0.03,0.45±0.04),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③转染的成骨细胞对破骨细胞生成的影响:各组共培养形成的破骨细胞形态与分离的成熟破骨细胞相似,为不规则形,胞浆红染,并有伪足形成.siRNA4转染组破骨细胞形成低于空白对照组、阴性对照组[分别为(12±2),(31±7),(28±5)个/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阴性对照组与空白对照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RNA干扰沉默RANKL表达可下调成骨细胞RANKL/OPG比值,抑制破骨细胞的生成.
作者:高坤;镐英杰;张晖;裴福兴 刊期: 2007年第27期
目的:采用闭合复位带锁髓内针置入固定治疗股骨干骨折,术中常出现远端旋转畸形,利用C形臂X射线机并以健侧NH角(股骨头-颈轴线与水平台面的夹角)作为参照物,判断骨折端旋转移位程度是组织构建修复过程中必须解决的应用技术.方法:实验于2003-11/2006-05在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骨科完成.①实验对象:20例保存完好的人尸体股骨标本由河北北方学院解剖学教研室提供.选取2003-11/2006-05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骨科收治的56例股骨干骨折行闭合复位带锁髓内针固定患者,其中男38例,女18例.年龄21~65岁.②实验分组:将56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2组,第1组26例,第2组30例.③实验过程:将20例股骨标本分别水平置于检查台上,观察股骨髁及股骨近端的C形臂X射线机侧位图像.股骨髁部X轴方向与股骨干长轴垂直,近端则与股骨干长轴呈30°、45°及60°的夹角.第1组患者,将骨折固定在股骨前倾角为15°的位置上;第2组患者,术中根据健侧股骨前倾角调整伤侧股骨干骨折的旋转对位并固定骨折.④实验评估:C形臂X射线机测量的股骨头-颈轴线与水平台面的夹角(NH)与裸骨测量所得的真实前倾角(AV)比较评估其准确性.术后3 d~2周CT扫描测量患者的双侧股骨前倾角,判断骨折远端旋转畸形的程度.结果:①股骨标本NH角与AV角数值测量结果:C形臂X射线机测量的NH角与裸骨测量所得的真实前倾角高度一致(0°~5°,平均2°).②两组患者术后前倾角和旋转移位:第1组旋转移位<10°者占42%(11/26),>20°者占15%(4/26);第2组所有病例的旋转移位<10°.结论:股骨干骨折闭合复位内固定术中使用X射线透视设备可以客观地明确骨折远端的旋转角度,而以健侧股骨前倾角为标准来调整伤侧股骨的旋转对位更为准确.
作者:王军;李华;宁凤琴;杨新明;张军威 刊期: 2007年第27期
目的:观察腺相关病毒载体介导转化生长因子β3在防治增生性瘢痕愈合中的作用.方法:实验于2005-07/2006-10在青岛大学医学院创伤骨科研究所和中心实验室完成.①实验方法:通过改进的Morris法建立兔耳增生性瘢痕模型,术后将携带转化生长因子β3的腺相关病毒颗粒转染于增生性瘢痕愈合创面处.②实验评估:观察创面愈合情况,应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创面愈合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β3的表达;应用免疫印迹法检测主胶原Ⅰ,Ⅲ型胶原含量;应用氯胺-T法检测羟脯氨酸含量;评价腺相关病毒载体介导转化生长因子β3在防治增生性瘢痕愈合中的生物学效应.结果:①术后6个月,对照组瘢痕较前仍稍有增生,颜色淡红,质地硬.腺相关病毒载体介导转化生长因子β3转染组愈合创面稍突出皮面,颜色接近肤色,质地接近周围皮肤.②腺相关病毒载体介导转化生长因子β3转染组TGFβ3基因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电泳条带亮度明显高于对照组.③腺相关病毒载体介导转化生长因子β3转染组创面愈合组织中羟脯氨酸的含量逐渐降低.至术后3个月,两组创面愈合组织中羟脯氨酸含量始于稳定,腺相关病毒载体介导转化生长因子β3转染组低于对照组(109.57±9.13,285.92±10.63)μg/g(t=2.98,P<0.05).④免疫印迹检测显示腺相关病毒载体介导转化生长因子β3转染组创面愈合组织中Ⅰ型和Ⅲ型胶原构成比中Ⅲ型胶原的比例高于对照组.结论:①腺相关病毒载体可介导目的基因转化生长因子β3高效转染增生性瘢痕创面并有效防治增生性瘢痕愈合.②其作用可能是通过抑制创面愈合组织中羟脯氨酸的合成以及提高Ⅰ型和Ⅲ型胶原构成比中Ⅲ型胶原的比例实现的.
作者:张慧琴;赛佳明 刊期: 2007年第27期
背景:有研究证实白色念珠菌细胞壁外发现有一层分泌的蛋白质,而近实验发现其具有荚膜结构.目的:通过改良荚膜肿胀试验观察白色念珠菌的荚膜结构.设计:观察对比实验.单位:赣南医学院病原生物学教研室.材料:菌株:中央标准株(菌号:CCCMC1a)由中科院真菌菌种保藏中心提供;国际标准株(菌号:ATCC 14053)由北京大学医院真菌菌种保藏中心提供.2株临床分离菌株(C1、C2),经中科院真菌菌种保藏中心鉴定为白假丝酵母菌.免疫血清用上述实验菌株全细胞抗原分别免疫家兔(由中山大学动物实验中心提供),常规制备免疫血清,备作荚膜肿胀试验用.方法:实验于2005-12在赣南医学院病原生物学教研室完成.①荚膜肿胀实验:将白色念珠菌培养物(C1,C2,CCCMC1a,ATCC)分别涂片,实验组1玻片加入相应的兔抗血清,对照组1加入正常兔血清,两组都加入1%美蓝置湿盒,37℃,20 min;取出玻片,盖上盖玻片,在油镜下用测微计测定40个菌细胞的荚膜厚度,计算平均值.②改良荚膜肿胀实验:将白色念珠菌培养物(C1,C2,CCCMC1a,ATCC)分别涂片,实验组2玻片加入相应的兔抗血清,对照组2加入正常兔血清,不加美蓝直接置湿盒内,37℃,20 min;取出玻片,不盖盖玻片,待其自然干燥,然后用HISS荚膜染色法进行染色,同样在油镜下用测微计测定40个菌细胞的荚膜厚度,计算平均值.主要观察指标:荚膜肿胀实验及改良荚膜肿胀实验各组荚膜厚度平均值.结果:①传统荚膜肿胀实验表现为阳性,实验组1白色念珠菌培养物C1,C2,CCCMC1a,ATCC荚膜厚度分别为(0.558+0.081),(0.530+0.081),(0.475+0.081),(0.600+0.068)μm,均大于对照组1[(0.225+0.061),(0.252+0.038),(0.200+0.072),(0.225+0.046)μm,P<0.01].②改良荚膜肿胀实验组2白色念珠菌培养物C1,C2,CCCMC1a,ATCC荚膜厚度分别为(0.541±0.038),(0.510±0.060),(0.487±0.041),(0.595±0.027)μm,大于对照组2[(0.215±0.022),(0.247±0.018),(0.213±0.033),(0.220±0.016)μm,P<0.01].③对照组2荚膜厚度小于对照组1(P<0.01),实验组2荚膜厚度小于实验组1(P<0.01).结论:作为一种定量试验,改良荚膜肿胀试验比传统荚膜肿胀试验更为稳定与准确.
作者:谢水祥;马廉兰;刘志春 刊期: 2007年第27期
背景:同型半胱氨酸已被证实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目的:观察同型半胱氨酸对血管平滑肌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1及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1的分泌量和活性的影响.设计:自身对照观察.单位:吉林大学再生医学科学研究所病理室.材料:体外培养的鼠龄4~6周,体质量150 g左右雄性Wistar大鼠的血管平滑肌细胞.大鼠由吉林大学白求恩医学部实验动物室提供.方法:实验于2001-05/2003-05在吉林大学再生医学科学研究所病理室完成.采用体外培养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分成5组,分别加入浓度为0(对照组),0.10,0.25,0.50和1.00 mmol/L同型半胱氨酸作用48 h,通过酶谱分析同型半胱氨酸对血管平滑肌细胞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1活性的影响,Western blot技术和半定量RT-PCR方法观察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1和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1分泌量及其mRNA的表达.主要观察指标: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1的活性,金属蛋白酶1和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1分泌量及其mRNA的表达.结果:①金属蛋白酶1和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1分泌量:半胱氨酸0.25,0.50和1.00 mmol/L组金属蛋白酶1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0.01);半胱氨酸0.10,0.25,0.50和1.00 mmol/L组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1均高于对照组(P<0.05~0.01);②基质金属蛋白酶1活性随着半胱氨酸剂量增加而降低,0.50和1.00 mmol/L组降低显著(P<0.01);③加入同型半胱氨酸4组金属蛋白酶1 mRNA表达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半胱氨酸0.25 mmol/L组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1mRNA高于对照组(P<0.05),0.50和1.00 mmol/L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同型半胱氨酸通过抑制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1的分泌,抑制其酶活性,减少胶原降解而使胶原蓄积.提示同型半胱氨酸减少胶原降解可能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之一.
作者:任立群;王金凤;李永梅;张秀云;李广生 刊期: 2007年第27期
目的:建立上颈椎三维有限元模型,以期应用于临床相关的生物力学实验研究中.方法:实验于2005-05/2006-01在南方医科大学解剖及生物力学实验室完成.选取2例自愿参与实验的健康青年男性,均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且受试者知情同意.复习病史并行X射线平片检查排除枕颈部疾患.通过对正常人的CT薄层扫描获得原始DICOM图像数据,采用CAD数据处理技术进行计算机三维重建,改良建立的模型导入ANSYS 9.0软件进行计算机模拟仿真生物力学研究.结果:所建模型外观清晰逼真,几何相似性好.所建的上颈椎有限元模型能够通过验证,与体外生物力学实验结果基本吻合,可进一步行各种上颈椎有限元力学分析.结论:为临床对枕颈交界区有限元三维模型的建立提供了一种便捷而精确的方法,对计算机分析及研究该模型局部结构在各种受力情况下的生物力学表现创造条件.
作者:廖穗祥;夏虹;昌耘冰;张美超;蔡超;王建华;艾福志;尹庆水 刊期: 2007年第27期
目的:观察瘢痕疙瘩家系样本中Fas基因有无突变,探讨Fas基因突变在瘢痕疙瘩形成中的意义.方法:实验于2005-01/05在上海基康公司完成.①标本来自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整形外科2005年收集的A和B两个瘢痕疙瘩家系,所有参与观察的家系成员均签署知情同意书.②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及基因测序技术,分别以A家系两例患者的瘢痕疙瘩组织为观察对象,以其周围正常皮肤及外周静脉血作为自身对照;其配偶的外周静脉血作为正常对照.并以B家系中两例患者的外周静脉血作为不同家系间的对照.共取10份样本,4份组织样本,6份静脉血标本.检测10份样本中Fas基因外显子1~9的基因序列.结果:①基因测序发现所检测的10个瘢痕疙瘩家系标本Fas基因的1~8外显子均未发现突变.②2份瘢痕疙瘩组织标本在第9外显子编码区的11 bp,53 bp两个位点上存在单个碱基的基因突变或多态性改变.结论:瘢痕疙瘩Fas基因外显子9区段的基因结构异常极有可能造成Fas蛋白的功能改变,从而导致身体局部瘢痕疙瘩的形成.
作者:刘晓军;高建华;冯传波 刊期: 2007年第27期
目的:观察骨形态发生蛋白4海马齿状回区注射对成年大鼠神经细胞胆碱能表达的调节作用.方法:实验于2004-07/2005-03在解放军总医院老年医学研究所(全军重点实验室)完成.实验分组:选择成年雄性SD大鼠11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骨形态发生蛋白4组(n=6),生理盐水对照组(n=5).采用立体定向方法将骨形态发生蛋白4或生理盐水注射大鼠左侧海马齿状回区.骨形态发生蛋白4组用微量注射器将10 mg/L骨形态发生蛋白41μL以1μL/min的速度注入,留针10 min.生理盐水对照组将生理盐水1μL以相同的速度和方式注入相同部位.实验评估:注射后28 d,对该区大鼠脑组织进行胆碱能神经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采用Image-prog-plus图像分析系统对胆碱乙酰转移酶阳性细胞面积的进行分析.结果:纳入大鼠11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胆碱乙酰转移酶阳性细胞形态:成年大鼠海马齿状回区骨形态发生蛋白4注射后28 d时,光镜下见海马CA1,CA2,CA3区及齿状回均存有胆碱乙酰转移酶阳性神经元,其形状呈卵圆形、梭形或多边形,细胞体较大;细胞核大而圆,具有多个突起.细胞质和突起均被染成棕黄色,经苏木精复染的细胞核着色浅色,核仁明显.②胆碱乙酰转移酶阳性细胞面积:注射后28 d,骨形态发生蛋白4组注药侧胆碱乙酰转移酶阳性细胞面积明显高于生理盐水对照组[分别为(194.78±22.33),(142.78±26.58)μm2],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F=-51.997,P=0.002<0.01);骨形态发生蛋白4组注药侧胆碱乙酰转移酶阳性细胞面积明显高于同组对侧[分别为(194.78±22.33),(158.03±36.22)μm2],差异有显著性意义(F=-31.746,P=0.03<0.05).结论:骨形态发生蛋白4注入成年大鼠海马齿状回区可上调该区神经细胞的胆碱能表达.
作者:刘磊;薛毅珑;蒲琳 刊期: 2007年第27期
目的:比较补肾活血复方中药与激素替代疗法对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血清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深圳市龙岗区南岭医院中医骨伤科收治的绝经1年以上的骨质疏松症女性65例.①实验分组: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补肾活血复方中药组35例和激素替代治疗组30例.实验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患者均知情同意.②实验方法:补肾活血复方中药组给予补肾活血方(成分为淫羊霍、鹿角胶、山萸肉、补骨脂、当归、白芍、熟地黄、牛膝、木瓜、何首乌、寄生、续断、水蛭、甘草等)煎服,2次/d;激素替代治疗组给予替勃龙片(利维爱),每天睡前服1次,有子宫者每个周期加服安宫黄体酮6 mg/d,服用30 d.③实验评估:测定细胞因子水平:取两组患者全血加入2 mmol/L谷氨酰胺,100 U青霉素,100 mg/L链霉素,分布至2 mL的孔中,一半孔不作处理为空白对照组;一半孔加人多克隆刺激剂5 mg/L植物血凝素和25 mg/L脂多糖为刺激组.采用ELISA法测定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结果:①两组白细胞介素6水平:补肾活血复方中药组低于激素替代治疗组,经多克隆刺激后也低于激素替代治疗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②两组白细胞介素1β、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空白对照和经多克隆刺激后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③两组细胞因子相关分析: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空白对照和经多克隆刺激后呈正相关,差异有显著性意义(r=0.712 5,0.658 7,0.842 1,P<0.001).结论:补肾活血复方中药治疗及激素替代治疗对血清白细胞介素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的作用相近,补肾活血复方中药治疗对白细胞介素6的作用更强.
作者:曾武雄;盛璞义;舒友元;廖威明 刊期: 2007年第27期
目的:观察正常人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HK2)是否表达黏附分子CD146,初步探讨CD146与肾小管上皮细胞的关系及其生理意义.方法:实验于2005-05/2006-02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临床检验系实验室完成.①实验材料:人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株(HK2,由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惠赠).②实验干预:体外培养的HK2连续观察72 h.③实验评估:采用倒置显微镜、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肾小管上皮细胞的形态;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方法检测CD146 mRNA的表达;流式细胞仪和免疫荧光法测定CD146蛋白质的表达及其定位;进一步在培养细胞的上清液中检测CD146的可溶性形式(sCD146).结果:①肾小管上皮细胞的形态学观察和鉴定:传代培养的HK2三四天融合后呈铺底,相关抗原检测抗人keratin阳性,抗Ⅷ因子相关抗原阴性.②CD146 mRNA水平的表达:HK2在培养早期(24 h)即表达CD146 mRNA(0.092±0.012),但延长细胞的培养时间似乎并没有进一步改变CD146 mRNA的表达水平(0.097±0.005,0.113±0.015,P>0.05).③CD146蛋白质水平的表达和定位:CD146不仅位于肾小管上皮细胞膜上,而且在细胞核和胞浆中也有表达.体外培养的HK2相互融合时,位于细胞膜上的CD146表达增强,呈线性、持续性地表达于细胞-细胞间的连接部位,同时胞内的CD146标记也相应增强.④细胞上清液中sCD146的检测:HK2上清液中存在CD146的可溶性形式(sCD146).培养细胞观察24~72 h,sCD146水平在48 h升高[(18.00±0.80)μg/L],到72 h达到高峰[(29.33±1.22)μg/L],与24 h[(13.87±0.46)μg/L]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人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组成性地表达CD146,是肾小管上皮细胞新的生物学标志;CD146在细胞内外的表达强度有赖于细胞间联系的建立和细胞增殖的程度,CD146在促进细胞生长和维持组织完整性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肾小管上皮细胞上清液中存在CD146的可溶性形式,sCD146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细胞的生长和增殖状况.
作者:范瑛;汪年松;倪培华;王锋 刊期: 2007年第27期
目的:采用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切除双侧卵巢复合方法建立绝经后糖尿病骨质疏松大鼠模型,观察糖尿病骨质疏松大鼠破骨细胞的改变.方法:实验于2003-12/2004-08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①实验材料:选用2.5~3个月龄清洁级雌性Wistar大鼠60只.②实验分组:完全随机设计分为6组:正常对照组、正常假手术组及正常双侧卵巢切除组均为8只;糖尿病对照组、糖尿病假手术组及糖尿病双侧卵巢切除组均为12只.③实验干预:采用链脲佐菌素诱导制备糖尿病大鼠模型1周后,将大鼠麻醉结扎输卵管切除卵巢.假手术组大鼠不作卵巢切除,余操作同去卵巢组.卵巢切除后0,2,4,8周随机选择各组大鼠1只,收集骨髓,进行体外骨髓破骨细胞样细胞的培养.④实验评估:切除双侧卵巢后2,4,8周时测量各组大鼠体质量、血糖;细胞培养7 d后,进行细胞固定和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染色(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染色阳性且细胞核≥3个的细胞认定为破骨细胞样细胞);倒置显微镜计数破骨细胞样细胞数量.结果:制成糖尿病模型及切除卵巢后,3组糖尿病大鼠死亡7只,进入结果分析53只.①各组大鼠血糖和体质量的变化:切除卵巢0,2,4,8周,3组糖尿病大鼠血糖均高于正常组(P<0.01),体质量均低于正常组(P<0.01);4周时,正常双侧卵巢切除组体质量高于同期正常对照组和正常假手术组;糖尿病双侧卵巢切除组体质量在2,4,8周时均高于同期糖尿病对照组和糖尿病假手术组(4周P<0.05,8周P<0.01).②切除卵巢后各组大鼠体外培养的破骨细胞样细胞形成的变化:糖尿病双侧卵巢切除大鼠破骨细胞多于糖尿病大鼠及正常去卵巢大鼠,且破骨细胞数量随着去卵巢的时间和糖尿病病程延长而增加.③骨髓来源的体外破骨细胞样细胞的形成与血糖、糖尿病病程及去卵巢时间的相关性分析:破骨细胞数量与糖尿病病程呈正相关,而与血糖增高的程度无关(r=-0.537;P=0.109).结论:①卵巢切除对大鼠的血糖无显著影响,对大鼠体质量的影响被糖尿病减弱,在糖尿病早期破骨细胞样细胞的形成已有增加.②破骨细胞形成增加可能是绝经后糖尿病骨质疏松的原因之一.
作者:尚可;王燕;李玉坤 刊期: 2007年第27期
目的:观察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的血压变化、主动脉肥厚情况及牛磺酸干预后血压及血管重构的变化.方法:实验于2005-06/12在咸宁学院医学院生理教研室完成.①选用60只Wistar大鼠,采用抽签法随机分为3组(n=20),即假手术组、高血压模型组和牛磺酸治疗组.后两组制备两肾一夹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模型;假手术组大鼠除左肾动脉不放置银夹外,余下操作与模型组相同.②假手术组分笼喂养至第12周末;牛磺酸治疗组分笼喂养至第4周末,于术后第5周开始给予牛磺酸50 mg/(kg·d)灌胃,1次/d,连续给药8周;高血压模型组以相同容积的蒸馏水替代牛磺酸灌胃给药,余同牛磺酸治疗组.③给药8周后,测量各组大鼠体质量和血压后处死,分离其胸主动脉以用于检测主动脉质量/体质量比值、胸主动脉的血管紧张素Ⅱ含量,应用石蜡切片的彩色图像分析技术测量胸主动脉中膜厚度及中膜截面积.结果:60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给药8周后,高血压模型组大鼠的血压、主动脉质量/体质量比值、胸主动脉的血管紧张素Ⅱ含量、胸主动脉中膜厚度及中膜截面积均显著高于假手术组(P<0.01).②给药8周后,牛磺酸治疗组大鼠的血压、主动脉质量/体质量比值、胸主动脉的血管紧张素Ⅱ含量、胸主动脉中膜厚度及中膜截面积均显著低于高血压模型组(P<0.01).结论:长疗程牛磺酸干预在抗高血压的同时具有抑制主动脉肥厚形成等血管重塑过程的作用.
作者:余良主;王帮华;化长林 刊期: 2007年第27期
背景:可溶性鸡Ⅱ型胶原分散组合物(soluble dispersal mixture of chicken collagen type Ⅱ,SmCC Ⅱ)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安全有效,骨关节炎与类风湿性关节炎在免疫发病机制及软骨退变方面有许多类似之处,其是否有延缓骨关节炎软骨退变的作用有待研究.目的:观察国产SmCCⅡ对大鼠骨关节炎的防治效果并分析关节软骨中基质金属蛋白酶与组织蛋白酶等水平的变化.设计:随机对照观察.单位: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临床药学研究室.材料:选用258只6周龄Wistar大鼠,清洁级,雌雄各半,SmCC Ⅱ(白色粉末)由上海本草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任庚夫教授惠赠,使用前配成CCII有效成分分别为20 mg/L与80 mg/L溶液,批号:00031004.赋形剂:甘露醇(江苏天元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灌胃前用无菌生理盐水将200 g/L甘露醇溶液稀释成0.25%的溶液.方法:实验于2003-03/2006-02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整体动物实验室及实验中心完成,①预防性实验:取132只大鼠摸球法随机分为5组:模型组(n=36):无菌生理盐水灌胃,1 mL/d;SmCCⅡ低剂量组(n=24)与高剂量组(n=24):分别用20 mg/L与80 mg/L SmCCⅡ1 mL灌胃;赋形剂组(n=24):2.5 g/L甘露醇灌胃,1 mL/d;以上4组均采用Hulth氏手术法稍做改良诱导大鼠骨关节炎模型.正常组(n=24):大鼠不造模,但给予无菌生理盐水灌胃,1 mL/d,各组均在造模当天开始给药.②治疗性实验:取126只大鼠分为5组,除模型组动物数目为30只外,其余各组分组方式、组内大鼠数目和干预措施同预防性实验.但药物干预时间在术后6周.药物干预持续时间均为8周,所有大鼠在完成治疗1周后取下大鼠右后肢膝关节,将标本沿冠状面切开备用.③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关节软骨形态学变化并计算Mankin积分评估关节炎严重程度;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法(ABC法)原位测定关节软骨中基质金属蛋白酶-13,基质金属蛋白酶-9及组织蛋白酶K阳性软骨细胞百分比;用半定量RT-PCR法测定大鼠关节软骨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13、基质金属蛋白酶-9、Cath K及基质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1的mRNA水平.主要观察指标:①两实验中各组大鼠关节软骨形态学改变.②各组大鼠关节软骨基质金属蛋白酶-13,基质金属蛋白酶-9及组织蛋白酶K水平及相应mRNA水平.结果:纳入大鼠258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预防性实验:模型组大鼠关节软骨出现明显退行性变,Mankin积分高于SmCCⅡ高、低剂量组[(6.44±0.81),(2.75±0.85),(2.70±0.81)分,P<0.05],关节软骨中基质金属蛋白酶-13、基质金属蛋白酶-9、组织蛋白酶K阳性软骨细胞百分比及mRNA其均高于SmCCⅡ高、低剂量组(P<0.05~0.01),蛋白酶组织抑制剂-1 mRNA与SmCCⅡ高、低剂量组差异不显著(P>0.05).赋形剂组大鼠关节软骨基质金属蛋白酶-13、基质金属蛋白酶-9、Cath K水平与模型组差异不显著(P>0.05).①治疗性实验:模型组大鼠Mankin积分高于SmCCⅡ高、低剂量组[(6.96±1.02),(3.08±0.45),(4.00±0.94)分,P<0.05~0.01],关节软骨中基质金属蛋白酶-13、基质金属蛋白酶-9、组织蛋白酶K阳性软骨细胞百分比及其mRNA均高于SmCCⅡ高、低剂量组mRNA(P<0.05~0.01),蛋白酶组织抑制剂-1 mRNA与SmCCⅡ高、低剂量组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SmCCⅡ能缓解大鼠骨关节炎关节软骨的退行性变,对骨关节炎防治有效,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其在转录水平降低基质金属蛋白酶-13、基质金属蛋白酶-9及组织蛋白酶K的合成有关.
作者:徐东红;沈炜明 刊期: 2007年第27期
目的:观察黄芪多糖对人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效应及其对再灌注损伤人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与人外周血中性粒细胞黏附作用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6-07/12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中医内科重点实验室完成.①实验材料:原代人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ScienCell公司);黄芪多糖(惠州市东方植物保健科技有限公司).②实验过程及评估:实验使用体外培养的人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第4,5代细胞,采用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和生长情况;以四甲基偶氮唑盐法检测经不同浓度黄芪多糖处理24 h,以及经黄芪多糖100,50,25 mg/L分别处理4,6,8 h后的增殖变化;以体外缺糖缺氧2 h模拟体内缺血,复糖复氧6 h模拟再灌注复制人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再灌注损伤模型;虎红法测定经缺氧再复氧处理后的人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与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的黏附;免疫细胞化学法和图象定量分析系统观察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蛋白表达变化.结果:①人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形态和生长情况:人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复苏48~72 h后细胞呈铺路石样生长,在15个细胞倍增周期内,其形态、生物、生理学特性稳定.②不同浓度黄芪多糖对人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增殖的影响:黄芪多糖浓度≥5 g/L时,对细胞生长具有抑制作用(P<0.05或0.01);浓度为2.5 g/L时,对细胞的增殖无影响;浓度在1.25 g/L~18.78 mg/L时,可明显促进细胞的增殖(P<0.05或0.01).③黄芪多糖处理不同时间对人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增殖的影响:经黄芪多糖100,50,25 mg/L 3个剂量分别处理4,6,8 h后,其增殖与正常对照组比无明显变化.④黄芪多糖对人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与中性粒细胞间黏附作用及人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细胞间黏附分子1蛋白表达的影响:黄芪多糖50 mg/L可显著抑制再灌注损伤人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与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的黏附(P<0.01);100 mg/L可明显降低人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的细胞间黏附分子1蛋白表达(P<0.05).结论:①黄芪多糖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可促进人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但需较长的作用时间才能发挥促增殖效应.②黄芪多糖对缺血再灌注损伤人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具有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促进再灌注损伤人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增殖修复,降低人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表面细胞间黏附分子1蛋白表达,进而抑制与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的黏附有关.
作者:陈立新;朱海燕;朱陵群;谢连娣;林钦;张颖 刊期: 2007年第27期
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对大鼠胫骨牵引成骨过程中骨形成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6-08/11在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①实验分组:雄性ZDF大鼠为实验组、Zucker正常大鼠为对照组,每组各10只,均饲以高脂饮食(脂肪65 g/L).②实验方法:检测大鼠体质量、血糖、尿糖和尿酮,以观察糖尿病变化情况.制备牵引成骨模型,1周后,所有大鼠接受左胫骨中上段低能横行截骨,安置延长外固定架.第2天起开始每天延长胫骨,牵引速率为0.2mm/次,2次/d,持续14 d.③实验评估:利用放射学和组织学等方法,分别测定血液生化指标、骨折两端髓腔内脂肪细胞、胫骨牵引骨痂中新生骨量.结果:纳入雄性ZDF大鼠和Zucker正常大鼠各10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各组大鼠血液生化指标的变化:实验组大鼠血糖及尿糖显著高于对照组,对照组大鼠血糖保持在正常生理范围,两组大鼠尿酮检测均为阴性.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大鼠血清胰岛素显著偏高(P<0.05),而血清骨钙素显著降低(P<0.01).②骨髓脂肪细胞定量分析结果:实验组大鼠左胫骨骨折两端髓腔内脂肪细胞百分比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大鼠.③骨内膜新生骨与骨膜新生骨的面积:实验组大鼠左胫骨延长间隙内新生骨的面积及密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P<0.01).组织学检查亦显示其延长间隙中骨内膜成骨和骨膜成骨显著降低(P<0.01).结论:2型糖尿病可引起骨再生与修复障碍,这可能与其骨折两端骨髓腔内脂肪细胞形成增多导致成骨细胞的增殖、分化障碍有关.
作者:刘振东;钟杰林;徐诣;苗杰 刊期: 2007年第27期
目的:与全髋关节置换手术对比,观察髋关节表面置换术后生物力学参数的变化特点.方法:选择2004-04/2006-08于北京积水潭医院矫形骨科完成手术的金属对金属髋关节表面置换患者13例作为表面置换组,全髋置换组为15例人工全髋置换手术病例.入选病例均知情同意.比较两组间术后髋关节旋转中心位置、重力臂、股骨偏心距和颈干角,以及Shenton's线是否连续等5个生物力学参数.结果:28例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无脱落.①两组患者髋关节旋转中心高度和重力臂的改变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194,0.125);股骨偏心距的改变两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表面置换组:-1.08 mm,全髋置换组:5.6 mm,P=0.042).②表面置换组患者手术前后的颈干角间存在明显相关性(r=0.87,P<0.01).③表面置换组中7例术前Shenton's线不连续,4例术后Shenton's线仍然不连续,全髋置换组有3例出现肢体延长.结论:髋关节表面置换手术可以较好的恢复髋关节旋转中心位置,但对股骨偏心距的恢复和颈干角的纠正及Shenton's的恢复不理想,其临床意义尚需观察.
作者:刘庆;张洪;周乙雄;殷建华 刊期: 2007年第27期
目的:探讨人牙乳头间充质细胞向成牙本质细胞的分化机制和分化过程.方法:实验于2004-04/2005-03在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口腔生物医学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完成.①实验材料:选择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自然流产的三四个月胎龄的人胚胎(孕妇知情同意,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均购自美国Sigma公司).②实验分组:实验分为空白对照组、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和联合组.③实验干预:在建立人牙乳头间充质细胞体外培养模型的基础上,用不含白血病抑制因子的DMEM/F12培养基作为基础培养液,分别用浓度为10μg/L的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浓度为100μg/L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以及同时用这两种因子诱导人牙乳头间充质细胞向成牙本质细胞定向分化.④实验评估:采用倒置显微镜、免疫细胞化学和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等方法从形态学和功能方面检测细胞的变化.结果:①培养和诱导细胞形态学变化及碱性磷酸酶活性:诱导细胞培养7 d时,联合组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组的培养细胞均呈现单一胞浆突起,形态上出现成牙本质样细胞改变,细胞的碱性磷酸酶活性明显增高,联合组细胞的胞浆突起更明显,细胞的碱性磷酸酶活性更高;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与对照组比较,细胞变化不明显.②细胞免疫化学结果:联合组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组牙本质涎磷蛋白的免疫细胞化学染色胞浆呈阳性.③细胞hDSPPmRNA的表达:联合组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组细胞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后获得约599 bp的特异性片段,表明两组细胞在mRNA水平表达特异性牙本质涎磷蛋白.而其余两组未见表达.结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能刺激人牙乳头间充质细胞向功能性成牙本质细胞样细胞分化,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可产生协同作用.
作者:谢家敏;田卫东;汤炜;刘磊 刊期: 2007年第27期
目的:观察穴位电针在面神经损伤后面神经再生中的作用及对黏附分子CD44表达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5-09/2006-02在泸州医学院神经生物学实验室完成.①实验材料:普通级6~8个月龄新西兰家兔36只,体质量2~2.75 kg,雌雄不拘.②实验方法:采用随机数字法取兔32只,压榨损伤右侧面神经上颊支制备面神经损伤模型.③实验分组:随机分为手术对照组16只,不作穴位电针刺激,自然恢复;针刺组16只术后立即行翳风、颧髎、颊车、地仓、阳白、四白及合谷穴位电针治疗,1次/d,30 min/次;另取4只家兔做正常对照组.④实验评估:于术后1,4,7,14 d每组分别取4只兔麻醉后,经心灌注处死动物,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面神经核的改变,免疫组织化学观察CD44的表达.结果:36只兔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手术对照组和针刺组兔面神经核运动神经元的形态学改变:术后1 d,两组细胞形态正常;术后4 d,两组细胞肿胀、胞浆空泡化、染色质溶解、核仁偏移、尼氏小体消失;术后7 d,手术对照组有明显神经元的死亡,针刺组仅有神经元变性表现,并出现核仁回归、尼氏小体重现;术后14 d,手术对照组神经元的坏死更为明显,针刺组神经元肿胀及变性程度有明显改善.②各组CD44标记阳性面神经核运动神经元数目:正常组,面神经核中有CD44表达.术后1 d,针刺组和手术对照组CD44有明显增加;术后4 d,针刺组CD44阳性细胞数较手术对照组显著性增加(P<0.01);术后7 d,手术对照组的CD44阳性细胞数目较针刺组增加(P<0.05).术后14 d,两组比较无差别,阳性细胞免疫染色着色不一.结论:穴位电刺激能促进黏附分子CD44在损伤面神经核的表达.
作者:李雷激;骆文龙;伍宗惠;欧小毅;杨利;龚林;杨朝鲜;袁琼兰 刊期: 2007年第2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