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淀粉样β蛋白(1-40)诱导血管平滑肌细胞损伤与利福平的保护效应

陈义书;刘嘉;安俊;刘昌勤

关键词:肌, 平滑, 血管/细胞学, 利福平, 淀粉样β蛋白, 组织构建
摘要:目的:采用淀粉样β蛋白诱导种植在人工基底胶上的血管平滑肌细胞损伤,观察利福平对血管平滑肌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实验于2005-09/2006-09在武汉协和医院神经科实验室进行.①实验材料:100~150 g清洁级SD大鼠;淀粉样β蛋白(1-40)(北京博奥森生物工程公司);利福平(华北制药厂).②实验干预及分组:体外培养大鼠颈动脉平滑肌细胞;实验前所有的细胞培养板孔底经人工基底胶预处理.实验分为2组,实验组细胞培养板孔底沉积淀粉样β蛋白(1-40),对照组细胞培养板孔底无淀粉样β蛋白(1-40)沉积,实验组和对照组根据利福平终浓度不同分别分为7组(0,0.1,1,2,5,10,20 g/L).③实验评估:在显微镜下观察给药前后平滑肌细胞的形态学变化,用四甲基偶氮唑盐比色实验检测平滑肌细胞活性,依据乳酸脱氢酶漏出率检测平滑肌细胞膜的损伤程度.结果:①血管平滑肌细胞形态学变化:对照组内不同浓度利福平下细胞形态均基本正常,实验组细胞形态均异常,但经利福平处理后均有改善,并成剂量依赖关系.②细胞活性:对照组内四甲基偶氮唑盐染色吸光值无明显变化,实验组四甲基偶氮唑盐染色吸光值下降但经利福平处理也呈剂量依赖性上升.③乳酸脱氢酶漏出率:对照组中乳酸脱氢酶漏出率在利福平低浓度时无改变,高浓度时有所增加;实验组中乳酸脱氢酶漏出率均增加,在利福平浓度≤2 g/L时,随利福平浓度增加,成剂量依赖关系的下降;在利福平浓度>2 g/L时,乳酸脱氢酶漏出率又开始增加.结论:利福平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对淀粉样β蛋白(1-40)诱导的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损伤有保护作用.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相关文献
  • 骨骼肌纤维类型增龄性变化特征及推拿手法对老龄大鼠骨骼肌纤维的影响

    目的:观察中医经穴推拿对增龄性骨骼肌纤维的作用,分析不同手法处方之间的作用差异.方法:实验于2004-03/2005-08在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实验室中心实验室完成.清洁级SD大鼠51只,体质量202~650 g,其中6月龄14只;18月龄37只.①实验分组:14只6月龄大鼠为青年对照组;按自然增龄方法造模18月龄的37只老年大鼠,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老年对照组(n=13)、非经穴推拿组(n=12)和经穴推拿组(n=12).②实验方法:经穴推拿组采用阳明经穴为主进行推拿治疗,非经穴推拿组采用软组织推拿治疗,每次治疗10 min,3次/周,共6周;老年对照组和青年对照组不做处理,正常饲养.③实验评估:实验周期结束后,分离出大鼠肱二头肌,应用ATP酶染色法,采用pH 10.4、pH 4.5两种不同溶液进行染色,显微镜下观察骨骼肌肌纤维类型的变化.结果:①纳入SD大鼠51只,其中非经穴推拿组大鼠死亡2只,老年对照组、经穴推拿组大鼠各死亡1只,老年对照组大鼠1只生瘤未进入统计.死亡原因均为月龄过大引起,后47只进入结果分析.②pH 10.4和pH 4.5染色环境下,经穴推拿组和非经穴推拿组肌肉纤维情况均好于老年对照组,在肌肉纤维界限和直径方面更加接近于青年对照组;而且,经穴推拿组较非经穴推拿组Ⅱ型肌肉纤维比例要高,且更接近于青年对照组.结论:经穴推拿治疗可以提高Ⅱ型骨骼肌纤维的体积和比例.

    作者:张宏;严隽陶;徐俊;王志超;李棣华 刊期: 2007年第36期

  • 丹参对去卵巢大鼠体质量、血脂和丙二醛的影响

    背景:丹参已被广泛用于治疗心绞痛、缺血性脑卒中等缺血性心血管疾病,但丹参对去卵巢大鼠的作用尚须进一步明确.目的:观察口服丹参水煎剂对去卵巢大鼠体质量、进食量、血脂及丙二醛的影响.设计:完全随机分组设计,对照实验.单位:兰州大学基础医学院生理学与心理学研究所.材料:实验于2005-11/2006-12在甘肃省新药临床前研究重点实验室和兰州大学基础医学院生理学和心理学研究所实验室完成.选用健康雌性SD大鼠24只,3月龄,体质量(220±2)g.丹参水煎剂由甘肃省药检所鉴定并提取,相当于每毫升含生药1 g.丙二醛试剂盒购于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方法:①实验干预:将SD大鼠按随机抽签法分为3组,每组8只:假手术组,去卵巢组和丹参组.去卵巢组及丹参组大鼠行双侧去卵巢术,假手术组进行同样的手术过程,双侧切除与卵巢等大的脂肪,但保留卵巢.假手术组和去卵巢组大鼠术后自由饮水,丹参组大鼠术后自然喂饲1%浓度的丹参水煎剂,到第8天浓度逐渐增至12%,持续到实验结束,共55 d.②实验评估:每天称各组大鼠的摄食量,每5 d称各组大鼠的体质量.实验结束时,股动脉取测定血清中血脂水平,并按丙二醛试剂盒说明测定其血清水平.主要观察指标:各组大鼠体质量、摄食量、血脂水平、血清丙二醛水平.结果:大鼠24只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体质量:手术前3组大鼠体质量相近(P>0.05).术后10,20,25,55 d去卵巢组大鼠体质量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0.01),术后20,25,55 d丹参组明显低于去卵巢组(P<0.01).②摄食量:去卵巢组大鼠术后15,40,55 d摄食量均大于假手术组(P<0.05~0.01),丹参组大鼠3个时间点摄食量均小于去卵巢组(P<0.05~0.01).③血脂、丙二醛水平:实验结束时,去卵巢组大鼠血清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三酰甘油水平均高于假手术组(P<0.05~0.01),丹参组三酰甘油和丙二醛水平明显低于去卵巢组(P<0.01,0.05).结论:丹参能明显降低去卵巢大鼠的体质量,降低三酰甘油和丙二醛水平.

    作者:岳嘉;常燕琴;朱家恩;蔺美玲;张小郁;卫玉玲;郑天珍 刊期: 2007年第36期

  • 整合素β4结合蛋白与P311在人胚肾293细胞中的表达及共定位

    目的: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共定位检测整合素β4结合蛋白与P311蛋白在细胞内的分布,进一步证实它们在细胞内产生相互作用的可能性.方法:实验于2006-03/12在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全军烧伤研究所,创伤、烧伤与复合伤国家重点实验室完成.先分别构建能在哺乳动物细胞中表达整合素β4结合蛋白的绿色荧光融合蛋白和表达P311的红色荧光融合蛋白的重组载体,经酶切鉴定正确后,利用脂质体介导法共转染人胚肾293细胞后,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进行共定位观察.结果:表达整合素β4结合蛋白的绿色荧光融合蛋白和表达P311的红色荧光融合蛋白的重组载体经双酶切鉴定正确,转染293细胞后,荧光显微镜下能观察到绿色和红色荧光.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两者主要分布在293细胞的胞浆和胞核中,并且存在着共定位现象.结论:表达整合素β4结合蛋白的绿色荧光融合蛋白和表达P311的红色荧光融合蛋白的重组载体在空间分布上两者存在相互作用的物质基础.

    作者:易绍萱;袁顺宗;马兵;贺伟峰;陈希炜;胡晓红;张小容;彭旭;周丽娜;罗高兴;吴军 刊期: 2007年第36期

  • 缺氧诱导因子1α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基因在缺氧性肺动脉高压大鼠发病过程中的表达

    背景:关于缺氧性肺动脉高压发病过程中缺氧诱导因子1α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在肺动脉壁内的动态变化尚需探讨.目的:观察不同缺氧时间点肺动脉壁内缺氧诱导因子1α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基因表达,探讨其在缺氧性肺动脉高压发病机制中的作用.设计:对比观察的动物实验.单位:南华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呼吸内科.材料:选用健康雄性Wistar大鼠40只,清洁级,6~8周龄,体质量(220±10)g.按随机表法分为对照组(n=8)和缺氧组(n=32),其中缺氧组又分为缺氧后3,7,14,21 d 4个时间点进行观察,每个时间点8只.方法:实验于2004-08/2005-12在南华大学肿瘤研究所完成.缺氧组大鼠按李启芳报道的方法进行干预.对照组大鼠置于同一室内,除不缺氧外,余同缺氧组.按照观察时间点将大鼠麻醉后,右颈外静脉插入微导管,连接多导生理记录仪,检测大鼠肺动脉平均压.将大鼠处死取出心脏称量右心室、左室加室间隔的质量,以右室肥大指数反映右心室肥厚程度.取大鼠右上肺组织,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和弹性纤维染色.用病理图像分析软件测定肺动脉管壁面积/管总面积、管腔面积/管总面积、肺细小动脉中膜平滑肌细胞密度、肺细小动脉中膜厚度作为肺小血管重塑指标.对肺小血管壁缺氧诱导因子1α,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进行原位杂交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以肺细小动脉管壁平均吸光度值作为mRNA表达和蛋白水平的相对含量.主要观察指标:①大鼠肺动脉平均压、右心室肥厚程度和肺小血管重塑指标的变化.②缺氧诱导因子1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的表达及其与肺动脉平均压,肺血管重塑的关系.结果:共纳入Wistar大鼠40只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缺氧7 d时肺动脉平均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14 d达到高水平,之后维持于此水平.②缺氧14 d右心室肥大指数高于对照组(P<0.05).③缺氧7 d肺小动脉管壁增厚,管腔变窄,肺动脉管壁面积/管总面积、管腔面积/管总面积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明显(P<0.05);缺氧14 d可见肺小动脉中膜和肺细小动脉中膜平滑肌细胞密度增高,肺细小动脉中膜厚度明显增加(P<0.05).21 d管腔进一步变窄,平滑肌增生明显.④缺氧诱导因子1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mRNA的表达:对照组大鼠呈弱阳性表达;缺氧3 d和7 d缺氧诱导因子1α mRNA相对量无明显变化,14 d时明显增高,此后维持于高水平.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mRNA在缺氧3 d明显高于对照组,7 d达到高峰,14 d接近对照组水平,21 d再次升高,但低于缺氧3 d时.⑤缺氧诱导因子1α主要表达于血管内膜和中膜,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表达涉及血管全层.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在对照组肺血管内膜和中膜均弱阳性表达,缺氧3 d与对照组差异不明显,7 d中膜、内膜表达明显,14 d血管中膜增厚,表达增强.在血管外膜,对照组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为阴性,各缺氧组均阳性表达.⑥mPAP与肺血管重塑正相关(r=0.976,P<0.01),缺氧诱导因子1α mRNA与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蛋白正相关(r=0.927,P<0.05).结论:缺氧诱导因子1α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均在大鼠缺氧性肺动脉高压的发病过程中发挥作用,且缺氧诱导因子1α与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基因表达可能存在相互调控.

    作者:何振华;戴爱国;张秀峰;谭小武 刊期: 2007年第36期

  • 转化生长因子β1在大鼠纤维化腹膜组织中的表达及作用

    目的:检测转化生长因子β1在腹膜透析大鼠腹膜内表达,并探讨其在腹膜纤维化中的意义.方法:实验于2005-06/2006-03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肾内科实验室完成.①实验材料:雄性SD大鼠,体质量180~240 g,由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动物实验中心提供.②实验方法:将28只大鼠按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4组,每组7只.正常对照组不予任何干预;生理盐水组腹腔注射20 mL生理盐水;低糖透析液组腹腔注射20 mL 1.5%葡萄糖透析液;高糖透析液组腹腔注射20 mL4.25%葡萄糖透析液,均为1次/d.4周后,向大鼠腹腔注射4.25%葡萄糖腹膜透析液20 mL,4 h后于大鼠右下腹缓慢插入带有多个侧孔的10号静脉留置针,缓慢低位引流腹透液,量取引流液.③实验评估:取大鼠壁层腹膜组织,以苏木素-伊红染色,镜下测量腹膜厚度,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大鼠腹膜中转化生长因子β1及纤连蛋白.结果:28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高糖透析液组、低糖透析液组超滤量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与生理盐水组,并且高糖透析液组超滤量明显少于低糖透析液组(P均<0.05).②高糖透析液组腹膜明显增厚,表面粗糙,间皮细胞肿胀,脱落,间皮下有大量血管生成以及胶原纤维沉积,还可见单核细胞等炎症细胞浸润,与其他组比较,腹膜厚度明显增加(P<0.05).③高糖透析液组转化生长因子β1、纤连蛋白表达量均明显高于其他组;低糖透析液组转化生长因子β1、纤连蛋白表达量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与生理盐水组(P<0.05).④大鼠腹膜组织转化生长因子β1蛋白与纤连蛋白表达量、腹膜厚度之间呈明显的正相关(r=0.86,0.83,P<0.05).结论:葡萄糖透析液可诱导腹膜组织转化生长因子β1明显上调,腹膜转化生长因子β1高表达与腹膜透析腹膜纤维化密切相关.

    作者:李建飞;温黎青;刘伏友;刘虹;彭佑铭;赵勤 刊期: 2007年第36期

  • 兔膝关节软骨表面形态在短时非周期大强度运动训练后的变化

    目的:观察正常软骨表面的形态结构以及短时非周期大强度运动训练对关节软骨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1-01/09在四川省骨科医院完成.①实验动物:10~12个月龄日本大耳白兔8只,雌雄各半,体质量(3.5±0.2)kg.②实验分组:将动物分为对照组2只,训练组6只,其中训练1,2,3周各2只.③实验干预:训练组兔在电刺激笼中进行训练,训练量为20 s刺激1次,刺激时间为0.2~0.5 s,动物受刺激后沿刺激笼跑跳数步并转弯.训练120 min/d,每组训练60 min后休息20 min,训练6 d/周,星期日休息,分别训练1,2,3周.对照组不放在电刺激笼中,也不进行训练.④实验评估:扫描电子显微镜下观察训练前后兔股骨和胫骨髁软骨表面形态结构的变化;MIAS99图形处理软件计算浅坑(pits)的直径和面积.结果:8只兔均进入结果分析.①正常兔膝关节软骨的表面形态结构:正常软骨表面低倍镜下显示为均匀排列的浅坑,在高倍镜下呈现一种均匀多孔状结构.②运动训练后软骨表面结构的变化:训练后浅坑形态不规则,边缘粗糙,胶原纤维增粗,孔隙不均匀增大.结论:软骨表面正常的形态结构是浅坑,短时非周期大强度训练,未引起纤维断裂和碎屑,说明不会损伤软骨表面形态结构.

    作者:戴国钢;刘波;罗小兵;彭雪梅 刊期: 2007年第36期

  • 慢性骨筋膜室综合征压迫解除后的骨骼肌再生能力

    目的:探讨慢性骨筋膜间隔综合征所致比目鱼肌损伤后的肌纤维病理改变及再生能力.方法:实验于2005-08/2006-04在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①实验动物:20周龄新西兰白兔102只,取6只作为正常对照组,其余96只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80 mm Hg压迫3 d组、120 mm Hg压迫3 d组、80 mm Hg压迫14 d组、120 mm Hg压迫14 d组,24只/组.②实验方法:除正常对照组外,各组按其对应的压力强度和压迫时间建立骨筋膜间隔压力模型,采用充气式血压计袖带于每只兔的右小腿给予间断、重复性的压迫,2次/d,2 h/次,中间休息30min.③实验评估:压迫试验结束后1,7,14,28 d,选取比目鱼肌损伤重区域制作标本,光镜及透射电镜下观察肌纤维组织病理学变化,同时以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检测骨骼肌细胞坏死纤维化面积.结果:102只兔均进入结果分析.①骨骼肌组织病理学变化:80 mm Hg压迫3 d组、120 mm Hg压迫3 d组解除压迫后1 d,骨骼肌局灶坏死,基底膜完整;解除压迫后7 d大量肌卫星细胞增殖,可见肌管融合;解除压迫后14 d骨骼肌恢复较完全,仅少量纤维化;至解除压迫后28 d与正常对照组无明显区别.80 mm Hg压迫14 d组、120 mm Hg压迫14 d组解除压迫后1 d,大面积肌纤维坏死与间质纤维化,基底膜大部分崩解,可见肌卫星细胞增殖;解除压迫后7 d于残存基底膜附近可见片灶状卫星细胞增殖;解除压迫后14 d肌卫星细胞已停止大量增殖;解除压迫后28 d仍可见大面积纤维化,且面积已趋稳定.②骨骼肌细胞坏死纤维化程度:正常对照组骨骼肌细胞坏死纤维化面积为(1.0±0.5)%.压迫试验结束后1 d,120 mm Hg压迫3 d组骨骼肌细胞坏死纤维化面积明显高于80 mm Hg压迫3 d组(P<0.05);压迫试验结束后7,14 d,两组基本相似,至28 d均恢复至正常对照组水平(P>0.05).压迫试验结束后各时间点120 mm Hg压迫14 d组骨骼肌细胞坏死纤维化面积均明显高于80 mm Hg压迫14 d组(P<0.05).③骨骼肌内压力情况:骨骼肌内压的变化与血压计压力呈正比,血压计压力为80,120 mm Hg时,骨骼肌内压分别为(45.5±1.0),(68.3±2.1)mm Hg.结论:当压迫时间较短、损伤较轻、基底膜完整时,比目鱼肌可完全恢复;当压迫时间较长、损伤较重、基底膜崩解时,比目鱼肌恢复较差.提示慢性骨筋膜间隔综合征所致比目鱼肌损伤后,其恢复与压力强度和压迫时间有关.

    作者:马童;白跃宏;俞红 刊期: 2007年第36期

  • 流体切应力对脑动静脉畸形内皮细胞增殖与c-myc表达的影响

    背景:切应力可以直接介导内皮细胞表达一些编码与血管生成相关的细胞因子基因,血液的流体切应力对调节血管结构和功能具有重要的生物学作用.目的:观察流体层流切应力对人脑动静脉畸形血管内皮细胞增殖与原癌基因c-myc表达的影响.设计:随机对照的技术方法.单位:解放军沈阳军区总医院神经外科.对象:实验于2006-11/2007-02在解放军沈阳军区总医院全军神经医学研究所完成.选用2006解放军沈阳军区总医院神经外科Spetzler Ⅱ-Ⅲ级20例脑动静脉畸形患者手术切除的人脑动静脉畸形新鲜标本,全部病例术前均经全脑血管造影证实.M199培养液(Gi1bco BRL),优质胎牛血清(HyClone),内皮细胞生长添加剂(ECGS;美国Sigma),CO2培养箱(美国 Forma Scientific),细胞周期分析试剂盒(BD公司),流式细胞仪(FACS Calibur,BD公司),鼠抗人c-myc单克隆抗体(美国Santa Cruz公司),RT-PCR试剂盒(Promega).方法:采用组织块贴壁法培养人脑动静脉畸形血管内皮细胞,按所受切应力大小将细胞分为4组:对照组、低切组、中切组和高切组.将培养的人脑动静脉畸形内皮细胞单层置于平板流动系统内,低切组、中切组和高切组细胞分别经低、中、高切应力作用8 h,对照组切应力为0 Pa.应用流式细胞术测定细胞增殖指数.检测c-myc蛋白表达.检测c-mycmRNA表达.主要观察指标:不同切应力作用下内皮细胞c-myc蛋白及mRNA表达和细胞增殖指数.结果:①细胞增殖指数:中切组和高切组内皮细胞增殖指数高于对照组(P<0.05,0.01).②c-myc蛋白表达:c-myc免疫阳性表达随切应力增高而递增,各切应力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③c-myc mRNA表达:低切组和中切组内皮细胞增殖指数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流体层流切应力能够在基因转录水平诱导c-myc表达,并可能通过激活c-myc基因表达而促进人脑动静脉畸形血管内皮细胞增殖.

    作者:赵明光;李彦兵;吕博川;梁勇;薛洪利;赵丽萍;王丹玲 刊期: 2007年第36期

  • 淀粉样β蛋白(1-40)诱导血管平滑肌细胞损伤与利福平的保护效应

    目的:采用淀粉样β蛋白诱导种植在人工基底胶上的血管平滑肌细胞损伤,观察利福平对血管平滑肌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实验于2005-09/2006-09在武汉协和医院神经科实验室进行.①实验材料:100~150 g清洁级SD大鼠;淀粉样β蛋白(1-40)(北京博奥森生物工程公司);利福平(华北制药厂).②实验干预及分组:体外培养大鼠颈动脉平滑肌细胞;实验前所有的细胞培养板孔底经人工基底胶预处理.实验分为2组,实验组细胞培养板孔底沉积淀粉样β蛋白(1-40),对照组细胞培养板孔底无淀粉样β蛋白(1-40)沉积,实验组和对照组根据利福平终浓度不同分别分为7组(0,0.1,1,2,5,10,20 g/L).③实验评估:在显微镜下观察给药前后平滑肌细胞的形态学变化,用四甲基偶氮唑盐比色实验检测平滑肌细胞活性,依据乳酸脱氢酶漏出率检测平滑肌细胞膜的损伤程度.结果:①血管平滑肌细胞形态学变化:对照组内不同浓度利福平下细胞形态均基本正常,实验组细胞形态均异常,但经利福平处理后均有改善,并成剂量依赖关系.②细胞活性:对照组内四甲基偶氮唑盐染色吸光值无明显变化,实验组四甲基偶氮唑盐染色吸光值下降但经利福平处理也呈剂量依赖性上升.③乳酸脱氢酶漏出率:对照组中乳酸脱氢酶漏出率在利福平低浓度时无改变,高浓度时有所增加;实验组中乳酸脱氢酶漏出率均增加,在利福平浓度≤2 g/L时,随利福平浓度增加,成剂量依赖关系的下降;在利福平浓度>2 g/L时,乳酸脱氢酶漏出率又开始增加.结论:利福平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对淀粉样β蛋白(1-40)诱导的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损伤有保护作用.

    作者:陈义书;刘嘉;安俊;刘昌勤 刊期: 2007年第36期

  • 成都地区50岁以上骨质疏松患者QCT骨密度在不同性别及体质量间的差异

    目的:分析成都地区50岁以上骨质疏松患者羟磷灰石定量计算机断层扫描骨密度的变化及部分影响因素.方法:①对象:选择2004-05/2006-02在成都市温江区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原发性骨质疏松患者189例.男80例,年龄(69.21±8.87)岁,女109例,年龄(67.14±8.85)岁.②分组:按年龄分为50~59岁,60~69岁,70~79岁,≥80岁4个组,按体质量指数分为<18.5,18.5~23.9,24.0~27.9,≥28.0 kg/m2,即消瘦、正常、超重和肥胖4个组.③评估:用国产HK-2000QCT骨矿密度测定校验体模系统测定腰椎L1~3骨密度,分别探讨年龄和体质量指数与QCT骨密度的关系.结果:①男女两组50岁以上骨质疏松患者QCT测定的L1~3骨密度和T值均随年龄增加而逐渐降低,二者与年龄呈直线负相关关系(P<0.01).②女性患者在60~79岁之间骨密度下降速率与相同年龄男性比较更快.③按体质量指数分组,消瘦组骨密度和T值显著低于正常体质量(P<0.05)和超重组(P<0.01),与肥胖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50岁以上骨质疏松患者骨密度降低随年龄增加而逐渐加重,消瘦患者比正常体质量和超重患者骨密度降低更严重.

    作者:田景伦;邓和;郑权;何书经;乐小燕 刊期: 2007年第36期

  • 葛根素对大鼠成骨细胞增殖和分化的影响

    目的:课题以往的研究已证实,葛根素在体外能够抑制破骨细胞的骨吸收活性,促进骨生长,实验将进一步验证葛根素对大鼠成骨细胞增殖和分化的影响,并评价其对骨形成的作用.方法:实验于2003-03/2004-03在武装警察部队医学院药物化学教研室药物活性筛选室进行.①实验材料:葛根素(Puerarin)购自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雌酚酮购自浙江仙居制药厂.大鼠由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②实验方法:实验分5组:雌酚酮阳性对照组、空白对照组(不加药,只加等量细胞悬液和培养基)、0.01,0.1,1μmol/L葛根素组.由新生24 hSD大鼠颅盖骨分离培养成骨细胞,调整成骨活细胞密度为0.9×107L-1,接种于24孔培养板,每组12个复孔,分别于第1,3,5天每组取3孔计数,绘制细胞生长曲线.③实验评估:分别于第1,3,5天采用四唑盐法测定吸光度,计算平均增殖率,采用硝基苯基质动力学法测定各组细胞内外碱性磷酸酶活性.结果:①与空白对照组相比,0.1,1μmol/L葛根素干预组与雌酚酮阳性对照组第3,5天细胞增殖速度均加快,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②经1μmol/L葛根素处理的第1,3,5天,细胞内、外碱性磷酸酶活性均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P<0.01).经0.1μmol/L葛根素处理第3,5天,细胞内、外碱性磷酸酶活性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P<0.01).经0.01μmol/L葛根素处理后第5天,细胞外碱性磷酸酶活性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P<0.01).结论:葛根素对骨形成的作用:①通过影响碱磷酸酶活性,而促进成骨细胞分化.②通过雌激素受体介导促进成骨细胞的骨形成效应.

    作者:王久亮;郑忠志;李灵芝;张永亮;龚海英 刊期: 2007年第36期

  • 端脑发育中不同浓度骨形态发生蛋白4对同源域转录因子胰岛素基因增强子蛋白1表达的调节作用

    目的:确定在端脑发育中同源域转录因子胰岛素基因增强子蛋白1的表达是否受骨形态发生蛋白4的调节,探讨胰岛素基因增强子蛋白1控制端脑腹侧胆碱能神经元发生的可能性.方法:实验于2005-03/2006-03在吉林大学白求恩医学院组织学与胚胎学教研室细胞培养室、免疫组织化学实验室和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完成.①实验材料:清洁级Wistar大白鼠18只,雌性12只,体质量(220±10)g,雄性6只,体质量(250±10)g,按常规方法将雌雄大鼠合笼交配.②实验过程:采用胚胎16 d大鼠端脑细胞无血清原代培养(为对照组);分别在培养液中加入终浓度为10,20和40μg/L骨形态发生蛋白4(为实验组).③实验评估:细胞培养4 d时,利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分析胰岛素基因增强子蛋白1 mRNA含量是否随着骨形态发生蛋白4浓度变化而变化(β-肌动蛋白作为内参对照标准);同时对20μg/L骨形态发生蛋白4组和对照组实施免疫荧光细胞化学双重染色,以观察胆碱能神经元标志蛋白乙酰胆碱转移酶阳性细胞是否表达胰岛素基因增强子蛋白1.结果:①端脑细胞原代培养3,4 d时,各组细胞均聚集成团贴壁生长,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细胞团较大,突起粗而长,相互连接成网.②实验组与对照组大多数乙酰胆碱转移酶阳性细胞复合表达胰岛素基因增强子蛋白1,两组间未见明显差异.③10 μg/L骨形态发生蛋白4组与对照组相比胰岛素基因增强子蛋白1 mRNA水平差异无显著性意义;20μg/L骨形态发生蛋白4可上调端脑胆碱能前体细胞胰岛素基因增强子蛋白1 mRNA水平;40 μg/L骨形态发生蛋白4可下调胰岛素基因增强子蛋白1 mRNA水平.结论:在端脑培养体系中胆碱能前体细胞胰岛素基因增强子蛋白1 mRNA水平随着骨形态发生蛋白4的浓度变化而变化,提示骨形态发生蛋白4可能与胰岛素基因增强子蛋白1共同作用控制端脑腹侧胆碱能神经元的发生.

    作者:周莉;陈瑶;李娜;赵慧;李树蕾 刊期: 2007年第36期

  • 假膜成纤维细胞诱导的裸鼠骨溶解模型

    目的:观察应用假膜成纤维细胞在裸鼠颅骨上构建人工关节周围骨溶解体内模型的可行性.方法:实验于2006-05/2007-04在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中心实验室和动物实验室完成.①实验材料:取8周龄裸鼠15只,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膜成纤维细胞组、关节囊成纤维细胞组、假手术组,5只/组.假膜、关节囊组织分别从人工关节无菌性松动翻修术及初次人工关节置换术中取得,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②实验方法:在全髋翻修术中取出假体周围的假膜以及初次全髋置换时的关节囊组织,各自分离出成纤维细胞,于每毫升细胞悬液中加入50 μg骨水泥颗粒,刺激24 h后加入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假膜成纤维细胞组、关节囊成纤维细胞组建立骨溶解模型,麻醉后切开头皮暴露颅中缝,分别注入经骨水泥颗粒刺激的对应细胞悬液100μL.假手术组仅注入等量含有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细胞培养基.③实验评估:各组裸鼠14 d后处死,完整取出颅盖骨,应用乙二胺四乙酸脱钙1个月,制作切片行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颅中缝的骨溶解情况.同时应用IPP图像软件定量分析骨溶解区域的面积,以判断骨吸收情况.结果:15只裸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假膜成纤维细胞的表型特点:假膜来源的细胞贴壁生长一段时间后,表现为形态各异的单个核细胞,三四次传代后几乎所有的细胞均呈纺锤状,脯氨酰-4-羟化酶染色呈阳性.②裸鼠颅盖骨的骨溶解情况:与关节囊成纤维细胞组和假手术组相比,假膜成纤维细胞组表现出明显的骨吸收,其骨溶解面积明显升高(P<0.05).结论:从假膜中分离成纤维细胞可操作性强,假膜成纤维细胞植入裸鼠后能够成功诱导骨溶解形成,可作为分析人工关节周围骨溶解的动物模型.

    作者:张楠心;沈灏;陶昆;张先龙 刊期: 2007年第36期

  • 牵引力对腰椎间盘突出物形态影响的术中观察

    目的:观察牵引力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腰椎间盘突出物的生物学效应.方法:①44例住院患者,为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第一医院骨科和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1992/2006收治.男29例,女15例,年龄19~73岁,平均(39.6±1.2)岁,病程0.5~144个月,平均(39.6±26.9)个月.根据腰腿痛,直腿抬高试验阳性和CT、MRI检查有腰椎间盘突出等,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②手术中打开椎管后,直接测量牵引前突出物高度;再固定胸部和踝部,对抗牵引15 min,牵引物质量40 kg,测量牵引中的突出物高度;后,放松牵引5 min后测量牵引后的突出物高度.结果:44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41例患者牵引后突出物高度有不同程度的回缩,其余3例无变化.牵引前突出物平均高度高于牵引中和放松牵引后[(6.44±1.99),(4.04±1.60),(5.18±1.48)mm,P<0.001,0.01];牵引中突出物平均高度小于牵引后(P<0.01).结论:牵引力确实能使大部分患者的腰椎间盘突出物部分回纳,但难以维持.经过反复牵引,突出物便交替回纳和再突出,终形状有所改变,对神经根的压迫减轻,临床症状可以减轻或消除.对于神经根周围有粘连的患者,牵引可能无效.

    作者:王钢锐;舒旭;王黎明 刊期: 2007年第36期

  • 小鼠皮肤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与枸杞多糖的干预

    目的:观察枸杞多糖对皮肤胶原代谢和自由基产生的影响,探讨其抗皮肤衰老的作用.方法:实验于2005-06/2006-05在广东医学院整形外科研究所完成.①实验材料:清洁级昆明小鼠60只,月龄2个月,体质量16~24 g,雌雄各半.②实验分组:将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衰老模型组和抗衰老模型组,每组20只.③实验干预:模型组每日用D-半乳糖溶液皮下注射制造衰老模型,用量和时间为80 mg/(kg·d)7 d,120 mg/(kg·d)14 d,140 mg/(kg·d)14 d,180 mg/(kg·d)7 d.正常对照组每日注射同体积的生理盐水.抗衰老模型组在注射D-半乳糖期间以枸杞多糖灌胃,剂量为20 mg/(kg·d),正常对照组和衰老组则以同体积的生理盐水代之灌胃.④实验评估:42 d后切取小鼠颈背部皮肤,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羟脯氨酸和丙二醛含量.结果:56只小鼠进入结果分析(4只死亡).①小鼠皮肤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衰老组和抗衰老组小鼠皮肤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降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抗衰老组与衰老模型组比较,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增加,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②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衰老组和抗衰老组小鼠皮肤羟脯氨酸和丙二醛含量增加,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抗衰老组与衰老组比较,羟脯氨酸和丙二醛含量均降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枸杞多糖改善皮肤老化的作用与提高小鼠皮肤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降低羟脯氨酸、丙二醛含量,影响胶原代谢有关.

    作者:梁杰;张陈威;李建赤;罗少军;郝新光 刊期: 2007年第36期

  • 乐脉颗粒促进鸡胚绒毛尿囊膜血管的生成

    目的:乐脉颗粒在缺血性心脑血管病的治疗中具有较好的效果,其是否通过促进血管生成而发挥作用还不清楚.观察乐脉颗粒对鸡胚绒毛尿囊膜血管生成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5-03/08在江西省重点实验室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分子中心完成.①实验材料:新西兰大白兔8只,体质量2~2.5 kg;新鲜白皮种蛋70只,质量50~60 g.②实验方法:种蛋在(37.5±0.5)℃条件下孵育,种蛋受精率90%以上.第7天开窗暴露鸡胚绒毛尿囊膜建立鸡胚绒毛尿囊膜模型.将60枚存活鸡胚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正常血清组、乐脉血清组、内膜损伤血清组、内膜损伤乐脉治疗组以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20 mg/L)组,每组10枚鸡胚.新西兰大白兔腹主动脉用球囊导管损伤建立血管内膜损伤模型,乐脉血清组及内膜损伤乐脉治疗组给予乐脉颗粒25 mg/(kg·d)喂饲,各组7 d后取血清.第8天,在鸡胚绒毛尿囊膜上放一直径为5 mm的滤膜作为载体,分别加样5μL,1次/d,连续3 d,③实验评估:第11天取鸡胚绒毛尿囊膜,数码相机拍照后平铺于载玻片上,计数载体周围血管数目及滤膜周围0.5 cm范围内的血管分支点数并进行比较.结果:纳入大白兔8只,存活鸡胚60枚,均进入结果分析,无脱落.与正常血清组相比较,乐脉血清组鸡胚绒毛尿囊膜周围血管总数明显增多,血管以载体为中心呈辐辏状生长,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与正常血清组相比较,内膜损伤血清组血清载体周围血管数量明显增多,差异具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与内膜损伤乐脉治疗组相比较,血管总数差异无显著性.结论:①兔乐脉颗粒血清能够明显促进鸡胚绒毛尿囊膜上血管生成.②血管内膜损伤7 d后的血清能够促进鸡胚绒毛尿囊膜上血管生成.

    作者:钟志英;苏海;唐昱;王伶;涂荣祖 刊期: 2007年第36期

  • 高正加速度环境对猴翼外肌c-jun表达的影响

    目的:观察高正加速度环境对猴翼外肌组织病理学及c-jun表达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5-12/2006-12在解放军第三○六医院和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完成.①实验动物:健康雄性恒河猴9只,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1加速度300 s对照组2只、+15加速度200 s组2只、+18加速度165 s组2只、+21加速度140 s组3只.②实验方法:采用改造后的五八型动物离心机模拟飞船升空和返回时产生的超重,各组动物分别承受相应的胸-背向超重作用及持续时间.③实验评估:离心超重作用结束后,解剖取猴翼外肌组织,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翼外肌组织病理学变化.采用免疫组化PicTureTM两步法观察翼外肌细胞c-jun的表达,细胞核呈棕色为c-jun阳性反应.结果:9只恒河猴均进入结果分析.①+1加速度300 s对照组翼外肌无明显变化,表现为正常的肌组织特征.其余3组翼外肌组织局部间质充血和出血.②+1加速度300 s对照组翼外肌细胞核不着色或呈淡黄色,为c-jun阴性或弱阳性表达,细胞质着色不明显.其余3组翼外肌细胞核和细胞质均呈深棕色,为c-jun强阳性表达,3组间无明显差别.结论:超过+15加速度环境可引起猴翼外肌组织局部间质充血和出血,增强肌细胞c-jun基因的表达.

    作者:施生根;汤楚华;张建中;牛忠英;李冬 刊期: 2007年第36期

  • 大鼠急性脊髓损伤后内源性垂体腺苷酸环化酶激活肽表达的变化

    目的:观察大鼠脊髓损伤后垂体腺苷酸环化酶激活肽表达的变化,分析其在脊髓损伤中的意义,为进一步探索脊髓损伤后的再生修复机制和神经营养因子治疗脊髓损伤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实验于2005-10/2006-09在汕头大学医学院生殖医学研究中心完成.①实验分组:选择清洁级健康成年雌性SD大鼠66只,随机抽签法分为损伤后1,3,7,14,28 d组以及正常对照组,每组11只.②实验方法:改良的NYU装置制备脊髓损伤模型,对照组不做手术.损伤后1,3,7,14,28 d麻醉取材.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扩增垂体腺苷酸环化酶激活肽.③实验评估: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脊髓损伤后的病理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检测阳性细胞计数,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及蛋白免疫印迹方法检测脊髓组织中垂体腺苷酸环化酶激活肽蛋白及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纳入66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在蛋白和mRNA水平垂体腺苷酸环化酶激活肽表达呈时间相关性,正常对照组可见垂体腺苷酸环化酶激活肽mRNA和蛋白的少量表达,脊髓损伤后1 d表达开始增加,7 d时表达明显增加,与3 d时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②苏木精-伊红染色结果可见脊髓灰质出血水肿坏死,神经细胞变性死亡,免疫组织化学显示正常对照组神经元中有垂体腺苷酸环化酶激活肽阳性表达,损伤后垂体腺苷酸环化酶激活肽的表达逐渐增高,损伤7 d时垂体腺苷酸环化酶激活肽表达明显增加(P<0.05),至28 d时表达仍较高.结论:损伤后垂体腺苷酸环化酶激活肽表达增加,内源性垂体腺苷酸环化酶激活肽的增加可能有利于受损脊髓神经元的存活与再生.

    作者:徐锡金;刘晓瑜;梁晓;霍霞 刊期: 2007年第36期

  • α-促黑素细胞激素和白细胞介素8在病理性瘢痕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检测α-促黑素细胞激素、白细胞介素8在增生性瘢痕、瘢痕疙瘩、正常瘢痕和正常皮肤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在病理性瘢痕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①对象:收集2005-08/10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烧伤整形科手术切下的瘢痕标本46例(其中增生性瘢痕18例、瘢痕疙瘩12例、正常瘢痕16例)和正常皮肤标本12例(患者和供皮者均知情同意).②实验过程:标本用40 g/L甲醛固定,行连续切片,厚4μm,应用链菌素生物素-过氧化物酶标记物免疫组织染色法染色.③实验评估:观察α-促黑素细胞激素和白细胞介素8在上述标本组织中的表达及相关性,采用着色强度和阳性细胞率二者评分相结合的方法判断结果.结果:①增生性瘢痕、瘢痕疙瘩中α-促黑素细胞激素的表达评分值和强阳性率高于正常瘢痕、正常皮肤(P<0.05);增生性瘢痕与瘢痕疙瘩比较、正常瘢痕与正常皮肤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增生性瘢痕、瘢痕疙瘩中白细胞介素8的表达评分值和强阳性率高于正常瘢痕、正常皮肤(P<0.05);增生性瘢痕与瘢痕疙瘩比较、正常瘢痕与正常皮肤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③α-促黑素细胞激素、白细胞介素8在增生性瘢痕、瘢痕疙瘩和正常瘢痕中表达呈正相关(P<0.05),在正常皮肤中无相关性.结论:α-促黑素细胞激素、白细胞介素8在增生性瘢痕、瘢痕疙瘩中的表达显著高于正常瘢痕和正常皮肤,且二者在病理性瘢痕和正常瘢痕组织中表达呈正相关,提示o-促黑素细胞激素、白细胞介素8对促进病理性瘢痕的发生、发展可能起一定作用.

    作者:肖调立;龙剑虹;黄晓元 刊期: 2007年第36期

  • 手十二井穴刺络放血抑郁大鼠血浆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6及行为学的指标变化

    目的:采用手十二井穴刺络放血方法干预抑郁大鼠,观察大鼠血浆细胞因子的变化以及行为学的特点.方法:实验2005-11/2006-02在大连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及附属第二医院实验中心完成.①实验材料:普通级成年wistar大鼠32只,体质量180~220 g,雌雄各半.②实验分组:将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百优解组和刺络放血组,每组8只.③实验干预:正常对照组大鼠不予任何刺激和治疗.其他组大鼠孤养并接受21 d各种不同刺激后,模型组不予任何治疗,百优解组按2.8 mg/kg灌胃,1次/d;刺络放血组选用大鼠双侧前肢趾端的十二井穴刺络放血,隔日1次,共11次,出血量为每穴1滴.④实验评估:对比各组大鼠行为学指标(采用Open-Field法)及血浆中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6的差异.结果:32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各组大鼠血浆中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6水平变化:正常组、百优解组、刺络放血组与模型组大鼠比较,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6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百优解组、刺络放血组与正常组比较,以及刺络放血组与百优解组比较,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6差异无显著性(P>0.05).②各组大鼠Open-Field行为得分:正常组与模型组动物比较,水平得分与垂直得分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刺络放血组、百优解组与模型组比较,水平得分与垂直得分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0.01);刺络放血组与百优解组的得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手十二井穴刺络放血后,抑郁大鼠模型血浆中的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6的含量降低,行为学能力改善,从而产生抗抑郁的作用.

    作者:苗裕;艾群;崔晓冬 刊期: 2007年第3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国康复医学会,《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杂志社